Monday 5 March 2007

快速搜畫奧斯卡(下)

頒獎禮的下半部緊湊得多:

1. Jerry Seinfeld 負責頒發 Best Documentary Feature(最佳紀錄片),以幾齣候選作品開些玩笑。跟從前看/翻譯《宋飛正傳》一樣,實在笑不出來。

2. 兩個月後就 77 歲的奇連依士活 (Clint Eastwood) 近年成績有目共睹,《懸河殺機》(Mystic River, 2003)、《擊情》(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和今屆的《硫磺島戰書》(Letters From Iwo Jima) 都提名最佳電影。但畢竟老了,看他介紹終身成就獎得主意大利音樂巨匠 Ennio Morricone 讀台詞時錯漏百出,真是慘不忍睹。也叫人懷念去屆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 和「縮水老婆」莉莉湯蓮 (Lily Tomlin) 介紹得獎人羅拔艾特曼 (Robert Altman) 的精彩表演(兩人因拍 Altman 遺作《在晴朗的一天收檔》(A Pairie Home Campanion, 2006) 結片緣)。

3. 外國評論形容為「電影配樂的莫札特」的 79 歲的意大利作曲家 Ennio Morricone 五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 (Best Original Score) 都鎩羽而歸,今年大會乾脆頒他一個安慰獎。去年買了一張他的演奏會 DVD(右圖),不錯。前年他跟馬友友合作,推出了一張專輯。昨天看《明報》,才知道原來他在日本很受歡迎。有機會路過東京,要逛涉谷的 Tower Records 尋一尋寶。Ennio 眾多名作,對《獨行俠勇破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西西里美麗傳說》(Malèna) 印象最深。其中《獨》片由浪子式口哨聲、排笛聲到電結他彈奏,絕對經典。

4. 近年在賭城掘金的 Celine Dion 演唱了一首 Ennio 譜曲的新作 I Knew I Loved You。旋律一般,Celine 嗓子還行,但樣子像巫婆。她上一次在奧斯卡演唱是 1997 年度憑 My Heart Will Go On 提名 Best Song。但我比較記得當年頒獎嘉賓 Madonna 在宣布全人類已經聽厭的 My Heart Will Go On 得獎時說的那一句:What a shock!

5. 整個晚上大會的攝影師(還是導演)多次拍渡邊謙(後來跟嘉芙蓮丹露合作頒發最佳外語片)的面部特寫,但他身旁穿和服的女士一樣吸引。

6. 今屆大會沒有安排樂手或候選人演奏五個最佳原創音樂獎候選單位的片段。2000 年度大提家馬友友和小提琴家 Itzhak Perlman 一起演奏《卧虎藏龍》、《西西里美麗傳說》、《情迷朱古力》(Chocolat)、《帝國驕雄》(Gladiator) 等候選作品最是精彩!

7. 阿根廷音樂人 Gustavo Santaolalla 繼《斷背山》(配樂總長度不足 20 分鐘)後,憑《巴別塔》(Babel) 連續第二年奪得最佳原創音樂獎。《巴》配樂沒聽過,但 Brokeback Mountain 就很棒。

8. Jennifer Lopez 的特長娃娃裙讓她看來像「大隻妙」。她幾乎每年的衣著都給評為最差的前五名。上屆影后 Reese Witherspoon 也好不到哪裏,化妝非常嚇人。

9. 《夢幻女郎》(Dreamgirls) 女主角 Beyoncé 長得漂亮,歌喉也好,但碰上 Jennifer Hudson 和 Anika Noni Rose,一開口,彷彿「周瑜單挑雙子諸葛亮」。

10. 懷念過去一年逝去影圈名人的片段中,介紹日本名導今村昌平(作品包括《楢山節考》)時,播放《鰻魚》的片段,卻打出「製作:奧山和田」。大概老外以為「製作」即「導演」(該是「監督」;電視劇多作「演出」)乎?如此錯誤,跟報幕員把《無間道》說成是改編日本電影無異。

11. 出爐影后 Helen Mirren 大器晚成。我更是到看 Robert Altman 的《高斯福大宅謀殺案》(Gosford Park) 才認真看她的演出(片中演管家,是兇手的生母)。

12. 彼得奧圖 (Peter O'Toole) 第八次角逐影帝失敗,看得出他的失落。但 74 歲仍繼續當男主角,且已經拍好兩齣電影,這樣的情況恐怕在華語電影圈很難發生,像羅蘭 60 多歲歪打正著當了影后,竟給報章寫成奇跡一樣。

13. 起初給馬田史高西斯那雙「蠟筆小新」眼眉騙倒,但看他於台上說話又快又準,就知道他是很有火的不省油燈!真有興趣知道他教積尼高遜 (Jack Nicholson) 演戲(監製領最佳電影獎時提到)是怎樣的呢?

Sunday 4 March 2007

快速搜畫奧斯卡(上)

這兩天趁有空快速搜畫看畢 2006 年度的奧斯卡頒獎禮。踏入 21 世紀,每屆奧斯卡好像都有(或找)些話題,像 2000 年《卧虎藏龍》掀起中國熱;2001 和 2004 年誕生了兩位黑人影帝和一位黑人影后 (Denzel Washington, Halle Berry, Jamie Foxx);2002 年「流亡」的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拿了最佳導演;2003 年早已在世界三大影展(柏林、康城、威尼斯)封帝的辛潘 (Sean Penn) 四度角逐後終於奪得金像影帝。去屆則有《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和《冷血字傳》(Capote) 兩齣牽涉男同性戀的電影在海內外掀起了不程度的話題。

今年較搶鏡的大概是墨西哥電影和女同性戀者。詳情不多說,只談對一些片段的感想。

1. 里安納度迪卡比奧憑《血鑽》提名最佳男主角。他在紅地毯接受訪問時表示,電影跟現實有關,在好萊塢影片中很少見。是否罕見,見仁見智。但非法鑽石交易確實存在。多年前翻譯過一集 20/20,知道西非國家塞拉里昂的軍閥為了軍費,以殘忍手段逼害平民去採鑽石,然後交到布魯塞爾(世界主要鑽石貿易市場)做黑市交易。那一集的恐怖鏡頭,頓時歷歷在目。

2. 妮歌潔曼 (Nicole Kidman) 和同鄉姬蒂白蘭芝 (Kate Blanchett) 每次出席奧斯卡的晚裝都是簡單、隆重、得體。品味這回事,有時候確實靠點天分。

3. Jennifer Hudson 敗走 American Idol,卻憑《夢幻女郎》 (Dreamgirls) 橫掃今年主要頒獎禮的最佳女配角獎,實在塞翁失馬。這小胖辣妹的戰衣相當臃腫難看,但在今天流行「瘦即是美」的審美標準下,胖娃揚威影壇,連是「小肥肥一族」的我也有點鼓舞。

4. 原來 Penélope Cruz 的英語說得很好,對答也很得體。以前只覺得她是個水性陽花的河童嘴花瓶。登時有興趣找回《浮花》(Volver) 的影碟看。

5. 主持人 Ellen DeGeneres 是女同性戀者,表現不錯,也嘗試跟嘉賓作些互動接觸,包括作狀送馬田史高西斯劇本,以及讓史提芬史匹堡替她跟奇連依士活拍合照。她以平常心的態度拿自己的性向和經常發生的社會歧視問題開玩笑,包括這一句挺幽默的:If there were no blacks, Jews and gays, there would be no Oscar. 對美國影圈稍有認識的,大概會懂。

6. 人聲特效那一段很精彩。

7. Pilobolus 舞蹈團表演的人體剪影畫很過癮。

8. 歷屆外語片巡禮一段很值得看,原來這項目的得獎影片我也看過不少。看這一段的時候也滿有感觸:不管是進電影院還是看 DVD,這些電影都是自己一個人看的。

9. 晚上錄播斯間,其中一個廣告是宣傳唱流行古典樂、貌似 Orlando Bloom意大利新晉男歌手 Vittorio 的專輯。有一句宣傳語說他是 Little Pavarotti。不曉得是否出自本地創作人之手還是把哪位人兄的大作照抄如儀?Vittorio 在這專輯的唱腔不如登台演歌劇,不是 Pavarotti 的氣吞天下型,而是 Andrea Bocelli 的溫文儒雅型,在廣告文案中這樣寫似乎多了一點。不過,如果某某以貌取人,文案怎麼寫,唱得是否像 Pavarotti 又有何關係。

Thursday 1 March 2007

明星

奧斯卡金像獎剛舉行,又見華衣美服的演藝人於鎂光燈下顧盼自豪地踏上紅地毯。「演藝人」是個籠統說法,因為參加者包括幕後人員。至於幕前藝人,老實說(尤其是在香港),不是人人都配得上「演員」之名。今時今日,敢說能散發明星光彩的更如鳳毛麟角。也許,用無甚性格卻萬無一失的「藝人」最得體。

春節前,舒琪在《明報》的週末專欄談起電影演員。他更多的看重幕前藝人的氣度和涵養,指出不一定俊男美女才能扣住觀眾心弦。他喚這份氣質 Sophistication,不作「人情世故」,而作「人情練達」。我喜歡這個翻譯,舒琪說的是演出者「對人世間各種情懷、關係有一份剔透的體會和體諒,保持一份悲憫與關愛、和平等的尊敬,有一種了然於胸的智慧」。這份練達與年齡沒有必然關係,卻在於是否感覺敏銳 (sensitive)。從藝的,有時候確是悟性多於訓練,故有天才。這一種敏銳就是透過玲瓏臉孔、多變眼神,還有肢體活動,教觀眾讀到角色內心的百般情緒。也就是這種特質,構成了「明星」。

英俊如威廉荷頓、冶艷如伊利沙伯泰萊、粗獷如史提夫麥昆、秀麗如英格烈褒曼、不覊如占士甸、奸惡如占士格尼、剛柔並濟如嘉芙蓮協賓……他們都是明星。除了一張有特色的臉孔、高超的表演才華外,他們渾身散發出「戲味」。這讓他們超越了「演員」的級數。「演員」有表演才華,卻欠戲味。

不少人說現在的電影不如以前的。或者,就是現在的藝人/演員欠缺了那一份練達。我看過阮玲玉的《神女》(默片)。阮玲玉長得不算漂亮,因為是默片,表情自然帶戲劇性誇張,但她身上每一吋的活動都教觀眾感受到軟弱、無助、期盼、陶醉、痛苦、脆弱、恐懼、躁動等複雜情緒。不少歐洲影人到 1990 年代才看到阮玲玉的演出,無不驚為天人。再看今天演戲的,以擠出表情、擺出姿勢的專業藝人佔多數。不少藝人在鏡頭前彷彿自說自話。簡單地說,就是欠「情」。

舒琪提到這份 sophistication 還要看演員和作品如何配合。他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里安納度狄卡比奧。《不一樣的天空》有,《鐵達尼號》沒有;《娛樂大亨》大部分時間沒有,但《無間道風雲》有。四齣戲都看過,我同意。他也比較華語影圈女演員:鞏俐張曼玉有;章子怡周迅沒有。鞏、張都拍過爛片,但她們比章、周出色在於可塑性高得多。什麼是可塑性?當中就包括 Sophistication 了。

為什麼「新不如舊」?按理社會進步,資訊流通,人人的涉獵範疇都廣了,演員扮演不同角色時理應更易掌握特質。但是,正因為我們都「博愛」了,在生活裏可堪玩味的東西太多,演員對表演藝術甚至心理的揣摩,大概沒有前輩那樣專心致志,也就容易顯得「單薄」、「膚淺」了。就跟現在的孩子,人是越來越聰明,可學習表現總好像不成正比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