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December 2007

千年女優

有沒有找到他,已經不再重要。
或許,我喜歡的是不斷追尋着他的自己。
             ──藤原千代子

2002 年,轟動日本動畫界的,除了在次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千與千尋)外,還有《千年女優》(Millennium Actress),兩片當年同獲日本文化廳最佳動畫大獎。然而,後者沒有童趣,而是呈現岀一種深邃、憂鬱的風格、對愛的追尋與執着。《千年女優》的導演今敏是日本新一代動畫奇才。

《千年女優》講述二戰後日本銀映電影公司鼎盛時期的一代巨星藤原千代子,30 年前當紅之際突然息影、隱居;30 年後,製作所老闆立花源也是千代子的影迷,找到千代子當年不慎丟失的一把鑰匙,而獲千代子破例接見。這一把鑰匙打開了記憶之門,還挖掘出千代子一段從不為人所知的愛情故事──因為這一段愛情,才有千代子輝煌的銀色事業。回憶一路流向千代子那無數的人生片段與電影作品彙集而成的海洋。今敏以倒述且現實夢幻交錯的方式把觀眾拉進了一個超時空。

千代子的一生呈現了百年日本影史,甚至千年日本歷史。女明星的情幻一生與日本不同的時代結合起來,塑造出一個豐富多姿的傳奇故事。全片僅長 87 分鐘,但結構複雜,蘊含的情感豐沛,看完不禁沉吟一番才能回過神來。今敏以日本歷史為弦、女星千變萬化的樣貌為弓、命運的播弄為譜,奏出了一闋千載餘音的癡情樂章。導演的場面調度與運鏡都十分流暢,節奏緊湊。隨着千代子的口述回憶,現實(事業回憶)與虛幻(內心感情)兩種時空並置於同一畫面,營造出豐富、驚艷的舞台效果。不過,有些觀眾也許在開始時會看得一頭霧水。

女主角的銀色事業源於一段虛幻的、沒有真正發生過的感情。懷春少女時,千代子無意中救了一個被追捕的會畫畫的年輕流亡份子。兩人約定再見面,年輕人離開前只留下一把不知用途的鑰匙。為了尋找初戀情人,千代子當上電影演員,好讓他能夠看見她,能來找她。那把鑰匙與年輕人在倉庫牆上所繪的千代子肖像,令千代子沉溺於一場飄渺的愛情之中。直到某次拍片時遇上地震,與死亡擦肩,千代子發現自己再不是少女,為了讓情人可以永遠記住自己年輕美好的樣子,便毅然退出影壇。事實上,那個年輕人早受迫害死去了。千代子終其一生,不過是在追求一場流沙幻愛。

《千年女優》能以短小篇幅融合對歷史、戲劇史、人物情感的刻劃,主要是使用了不少「頂真」蒙太奇。在文學修辭中,「頂真」是指以前面結尾的詞語或句子做下文的起頭。《千》片多以動作為前後鏡頭的剪接點。然而,前後鏡頭之間情節的跳躍卻可能沒有邏輯可言。這種手法在 1960 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中已經出現,但從技術上而言,似乎動畫片的空間更大──即使大幅度轉換場景,動畫較真人電影容易將動作、背景順暢銜接起來。也就是說,動畫片有一個超越的角度。在《千年女優》中,故事從江戶、幕末、明治、大正、昭和到現代,甚至未來,如此複雜多重的時空轉換,就是用上真實演員,也未必拍得如此流暢、動人。

除了跳接時空的巧妙安排外,還有幾個主要角色的多重身份象徵:在角色要做出具爆發力的動作時,就轉換場景:穿着忍者裝束的千代子被鐵鍊絆倒,跌落地上卻變成藝妓;乘坐在人力車上於櫻花樹下嫣然一笑的洋裝美女,在車子衝向鏡頭之後,就變成迎風的自行車少女。還有對「門」的處理手法,例如在東三省拍片時遇上馬賊,火車廂陷於火海,千代子用力拉開車門,外頭場景卻變成戰國時代的城堡;千代子邊喊邊敲,監獄鐵門終於開啟,衝入牢房,卻置身於二戰時遭受空襲的家門之外。這些手法既節省了許多交代劇情的功夫,也把千代子一再追尋的力度描繪得連綿不絕、一氣呵成。

觀眾隨着千代子的人生走過戰亂、飄進滄桑,並瀏覽日本的電影史,笑中帶淚,驚艷中帶憐惜。《千年女優》讓人想到過於期待某些事情,興奮、期盼之後,就是辛酸、痛楚。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把鑰匙,能開啟「全世界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那是一生的回憶、千里的追尋。片末,觀眾正要為千代子的癡傻欷噓,女主角臨終時卻輕輕吐出:「有沒有找到他,已經不再重要。或許,我最喜歡的是不斷追尋他的自己。」到底女主角對愛情的堅持,就是日本人崇尚的淒絕的美。

另外值得討論的,是在那場彷彿向《蜘蛛巢城》致敬的戲中戲裏給千代子喝下「千年長壽茶」的紡紗婆婆,她在片中不斷出現,也許是無法停轉的命運,也可能是千代子想像自己年老時的模樣,就形成了一股恐懼──年華老去,就是有幸再遇「鑰匙君」,誰還會認得誰?整齣電影最教人心折的也是這幕:千代子在丟失那把鑰匙後,赫然發現自己已經「想不起他長什麼樣子了」。最殘忍的捉弄來自本身的記憶,正如傷痕往往只有自己才看得最清楚。

雖然千代子的美夢終究沒有成真,但也許觀眾從中夠體會到,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往往就在尋夢的時候。那個夢可能是一種生活、一個地方、一種美麗,更可能是一個人,他/她的存在讓你感到生命圓滿,他/她的擁抱讓你以一把淚水去感謝命運。在追尋的路途上,有等待、有付出,也將最美麗的想像都加在那個夢中,在心中倒數,待它成真。

《千年女優》如一股穿梭銀幕的影像漩渦,幾年前香港某電影節放映過一兩場,錯過了,後來只能在網上訂購一區英文字幕 DVD。之前台灣放映這片子,推出了三區中文字幕 DVD,馬上又買一張。可是,在香港,它卻是一直無聲無息。難道香港人看動畫片,就容不下好萊塢宮崎駿以外的佳作?

Tuesday 25 December 2007

多面市川崑之 3 ── 細雪

有的日本電影是徹頭徹尾地顛覆人性,有的則唯美得宛若仙境,《細雪》便屬後者。1983 年,東宝株式会社(東寶電影公司)為慶祝創立 50 週年,推出了這一部代表日本細緻文化的《細雪》,導演市川崑是當年《東京世運會》的大導。《細雪》改編自谷崎潤一郎的同名小說,描述 1930 年代大阪蒔岡家一家人為三妹雪子的婚事奔走勞神的經過。電影後來於亞太影展連獲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吉永小百合)三項大獎。

小說中,四姊妹幾乎一起出場,名字都帶一個「子」字,作者沒有介紹人物關係,但在之後的情節對話裏逐漸浮顯。原來,幸子佐久間良子)行二,和貞之助石坂浩二)結婚,生有一女悅子;雪子(吉永小百合)是老三,妙子古手川祐子)是老四,跟二姊幸子住在一起。大姐鶴子岸惠子)在較後才出場,其招贅的丈夫辰雄伊丹十三)不多久因工調任東京

電影版一開始改為姊妹賞花聚會,觀眾也是一時搞不清楚是誰跟誰。從姊妹對話中,知道大姐鶴子掌管着父親給幾姐妹的遺贈,父親遺囑是這筆錢要等她們結婚才能用,電影從此圍繞着四姊妹而開展。論劇情,自然是小說細膩。

由《細雪》之名,不難想像重點在老三雪子身上。雪子是嫻靜內向、內斂沉靜,年近三十看來還像年華雙十,卻仍未婚。家人屢次安排相親,婚事卻始終談不攏。雪子老大未婚,人多疑懼是否另有隱情殘疾。合婚對象日漸難找,上門盡是喪偶離婚的男人,婚事一再拖延,幾次相親在《細雪》中是重頭戲份。雪子婚事不諧,老么妙子也佔部份因素。妙子是典型時代女性,性格叛逆前衛,二十歲即與另一商人家族的公子相戀私奔。尋人啟事登上報章,誤刊為雪子後才更正,醜事鬧得世人皆知。妙子有藝術才華,製作的玩偶頗獲好評,自力更生,又隨意在外交遊,男女關係頗為複雜,成了男方對雪子身家調查的污點。電影着墨最深的,就是兩個年輕的妹妹:雪子沉默倔強,也似在把玩二姐夫對她那介乎愛護和迷戀之間的感情。妙子敢愛敢恨,但不妥協的性格讓她也掌握不到自己的感情。到最後,也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愛過(片中)那三個男朋友。

看市川崑的《細雪》,就是想看名導對文學改編的造詣,包括人、物、情幾方面。

電影改編小說,有些細微之處無法只靠意會,導演就大量以景抒情:春櫻、夏螢、秋楓、冬雪,都增加了影片的視覺效果。還有精緻的器皿、家居擺飾、雪子出閣的和服,都讓人見識到日本的手工藝術。

影片伊始,遠山含黛、霧靄茫茫,穿着和服的四姊妹婀娜多姿,漫走櫻花叢中,唯美的開端定下了影片的基調。配上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的歌劇 Serse(部份取材自公元前波斯君主、曾洗劫雅典澤克西斯一世)開場的詠嘆調《Ombra mai fu》,更是一絕。爾後,季節更迭,姊妹於綻放的時花下穿梭京都名所──灰霧中的嵐山渡月橋天龍寺的雨中櫻花、大覺寺的花吹雪、平安神宮的紅枝垂──如若「生活隨筆」的小說寫法,讓人物看來更立體。

片中還有很多教人驚艷的場景:除了三姐妹那些仙鶴起舞、桃花點點、柳枝青青的錦衣外,談情的當數愛上姐夫的曖昧、半解風情的嬌憨,還有小姨出嫁時酒館外滿世界寂靜地飄落的細雪。

片中雪子三番五次的相親,將那個門當戶對年代家族婚姻的本質揭露出來,含蓄背後永遠牽着相互探究和家族利益。姐姐對雪子的關心出自呵護,也出自本身原因。影片的背景為日本侵華時代,導演在唯美畫面之下,又融入時代特徵,那些不經意的剪報和談話點出了戰況,讓觀眾看見一個家族在時代變遷下的變化。這跟市川崑不少其他作品的寫實和思考精神相呼應。四姊妹對於婚姻有不同的選擇:老么情願放棄家族地位而選擇自主,大姐最終卻願意跟丈夫去東京,以本身家庭為重,形成了一個對比。

《細雪》拍得含蓄、幽默、生活化,尤見於姊妹間的對話。流暢的家庭瑣事如看日劇,但輕鬆背後,就是令人喘不過氣的問題:大姐二姐怎樣看待丈夫的不忠?二姐夫是真的愛着三妹,還是被年輕美色迷惑?為愛情出走的四妹會否從此甘於平庸?家道中落的顯赫世家能捱過戰爭的日子嗎?原著靜淡,拍成電影亦不覺鬆散,更有一直看下去的欲望。

《細雪》作者谷崎潤一郎 (1886 – 1965) 出身東京商人家族,曾於東京帝國大學修讀文學,日本文學界推崇為經典的唯美派大師。1923 年關東大地震後,舉家遷居京都,關西風情成為他後半生寫作的背景。《細雪》費時 6 年完成 (1942 – 1948),有說是谷崎在戰爭期間為迴避對法西斯的支持而寫的。小說的人物心理刻畫細膩,對話用京都、大阪的方言,別具特色。身為大正 (1914 – 1930) 到昭和 (1931 – 1989) 年間的代表作家,谷崎潤一郎的作品以紀錄時代人物生活為主。《細雪》的內容幾無剪裁跳接或伏筆後設,全然就是日常生活。谷崎早期作品追求從嗜虐與受虐中體味痛切的快感,中後期回歸日本古典與東方傳統,又涉對中產階級男女之間的性心理與性生活幽微而私密的描述。《細雪》亦不乏這些。

影片有小津安二郎拍攝的風格:以固定鏡頭忠實記錄時間的流逝和演員內心的表情,例如貞之助看着雪子脈脈含情的眼神。幸子看見貞之助和雪子兩情相對,導演依然克制,僅讓幸子踉蹌奔入廚房拿起一個番茄擠碎來表現內心痛苦,乃符合時代特性的詮釋。傳統日本文化是內斂的,導演就以柔和光線展示閨房的隱秘。貞之助注視雪子裸腳的鏡頭,就別具東方色情意象,這樣的鏡頭在片中比比皆是,也頗賞心悅目。唯一的裸露鏡頭是妙子沐浴,亦有脫俗之美。

選角和演員表現都優異,日本著名導演伊丹十三演大姐夫辰雄,將入贅女婿的兩張臉拿捏得恰到好處。年已不惑卻仍溫文儒雅的「奶油中生」石坂浩二,將奔走斡旋和曖昧感情表現得恰如其分。貞之助那隻輕按於不同女人身上的手,是導演的神來之筆。四位女主角來自老中青三代,其中 1945 年出生的吉永小百合演雪子時已經 38 歲,仍能演活少女的靦腆和眉宇間一瞬即逝的挑逗。國寶級女優,果然名不虛傳。

華麗的服飾、考究的佈景、精湛的演技、刻劃入微的劇本,讓《細雪》成為日本一代女性電影名作。

影片其中一個題旨,是時代決定了人的命運,人對於自身的認知又決定了生命的走向。其實,雪子等了又等,終於覓得如意郎君,也是靠一點運氣的。


本系列其他文章:
多面市川崑之 1 ── 東京世運會
多面市川崑之 2 ── 緬甸豎琴

Monday 17 December 2007

我在伊朗長大

今年聖誕節,想看的電影只有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

電影原名 Persepolis,即波塞波里斯,意謂「波斯之城」,位於伊朗中部,由大流士一世建於西元前 518 年,是阿契美尼德王朝都城──宏偉壯觀的宮殿遺跡群建於半天然半人工的基台上,靈感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舊稱「波斯」,1979 年獨立建國。顧名思義,本片故事主要在伊朗發生,從 1978 年到 1992 年,由仍屬原由美國扶植的巴列維王朝開始,直到兩伊戰爭停火以後為止。對於伊朗的印象,始於打足 8 年的兩伊戰爭(1980 至 88 年),小時候幾乎每晚六點半新聞報道都聽到,一些名字如高美尼(今統譯「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至今印象仍深。其他的就是內戰連連、國民窮困、男女不平等、波斯地毯、蘊藏豐富石油等。

電影甫開始,就通過主角 Marjane Satrapi 的角度,去看她祖國的近代歷史、政局變化,節奏明快,尚算深入淺出。繼而通過主角的個人經歷,側寫當時伊朗的局勢。影片改編自 Marjane Satrapi 的自傳式漫畫,限於篇幅,只拍了一些部份,部份細節抽去了或重新處理。舉例說,主角交上了一個德國籍男朋友,原著提到對方母親敵視作者,認為她一心為取得戶籍,這點在電影中便略去不談。
在吾等「外國人」眼中,有些情節看似有趣,其實教人悲哀:Marjane 也有反叛期,嫌 ABBA 低俗,去買 Iron Maiden 的黑市卡帶回家大聽特聽,卻給糾察逮着,就擠眉弄眼裝瘋賣傻瞞天過海。在香港或其他很多地方,享受這些自由卻是理所當然的。

主角本身已屬幸運一群,出身自德黑蘭中產家庭,父母思想開明。Marjane 小受啟蒙,後來國內局勢動盪(信仰共產主義的伯父流亡後又潛逃回國,終被逮捕、處決),父母把 Marjane 送到奧地利,讓 Marjane 接受法語教育,就不是一般孩子所有的厚遇。在歐洲幾年,Marjane 呼吸過自由空氣,也飽受種族歧視之苦,因為失戀而決定回鄉;進了大學唸美術,也結過婚,愛情的滋味沒有因為戰火、專權統治或俗套眼光而遭剝奪。

Marjane 性格調皮活潑(小時候愛李小龍)、敢作敢為(在週會上直斥校規的無理弊端),教觀眾看得過癮。她也有藝術才華、幽默感,看她怎樣描述發現自己的身體在長大、變異,然後周圍忽然多了男生,便教人會心微笑。笑聲以外,也看到極權統治下心性、理想的歪曲、消磨,讓猶如隔岸觀火的觀眾更珍惜自由。

除了 Marjane 外,也喜歡她的祖母。祖母是片中的智者,從女兒家的心事到做人處世的大道理,對主角都影響深遠。

2001年,Marjane Satrapi 在法國發表這套自傳式漫畫,至今已經翻譯成多國語言,引起廣泛迴響。頗欣賞類似版畫的簡樸畫風,故事本身色彩幻變、錯綜複雜,但畫面基本上只採黑白,更添一陣遙遠的味道、一種獨特的力量,好像人民上街示威,有人中槍倒地,黑色的身體倒在白色的地上,流出的黑血模糊了身體,周圍伸出黑手把屍體舉起,剪影不斷放大,最後把整個畫面染成一片黑……

電影官方網頁有詳盡的製作特輯(法語講解,英語字幕)。片子每秒 24 格畫面全部手繪。在法國,已經 20 年沒有人如此製作動畫了。團隊一起訓練、學習、合作。Marjane 說:「機器太完美,不能反映現實。」畢竟,人生總有缺陷。

整個故事的表達手法大致積極正面,那些喜劇片段彷彿把傷痛稀釋了,跟不少東亞電影大放催淚彈截然不同。Marjane Satrapi 緬懷祖輩,通過藝術憶述身世,還有真誠的訴說,展現出在她那個社會中的另類思維。

《我在伊朗長大》所反映的大時代不僅指伊朗,而是普世通頌的一闋「時代曲」——馬列主義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追求自由民主的平等世界、信奉無政府主義或虛無主義思想。信仰、世界觀、價值觀隨時在變。

到最後,在 Marjane 心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和宗教都不能使她滿足。我不知道到底伊朗是否就如 Marjane Satrapi 筆下的世界,但有多少偏差似乎不重要,享受這個難得的觀影經驗、幾句正中下懷的對白就好。

套 Marjane 一句讓我深有同感的話:越渴求快樂,只會感到更不自由。

至於影片的聲音部份,Marjane 的母親由法國昔日第一美人 Catherine Deneuve 配音,其影歌雙棲女兒 Chiara Mastroianni 則為 Marjane 代言。電影原聲帶不時穿插片中的人物對話,加上懷舊的弦樂,誠如網上書店介紹,營造出華麗動人的音樂世界,亦不乏活潑、驚喜的片段(整張原聲專輯可在官方網站試聽)。



延伸閱讀:伊朗女子有話說:《我在伊朗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