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May 2008

老電影 2:放浪記

上個月在日本遊行的時候,從尾道北九州一帶常發現女作家林芙美子的蹤影。改編自其成名作《放浪記》的舞台劇,在日本已經上演近 2000 場。小說曾三度改編成電影,直到目前最後一個版本,是 1962 年著名導演成瀨巳喜男執導、日本昭和時代著名女優之一的高峰秀子主演、片長兩小時的同名電影。原來自己早買了這片 VCD,也沒給塞到難以尋回的暗角,看完《Brief Encounter》再看了它。

電影《放浪記》改編自林芙美子同名的自傳式小說,也是成瀨巳喜男最後一次改編林芙美子的作品,前作包括林芙美子絕筆《めし》(1951)、《稲妻》(1952)、《晩菊》(1954)、《浮雲》(1955) 等。據說,高峰秀子才是拍攝此片的推手,蓋林芙美子的人生經歷和高峰本人有幾分相似,導演人選自是和她合作無間又熟稔林芙美子的成瀨巳喜男。

故事描述文美子(高峰秀子飾)跟母親(田中絹代飾)從九州鄉下來到東京討生活,生活艱難,然而文美子拒絕了隔壁的老實鰥夫安岡信雄(加東大介飾)的示愛。母親回鄉照應老父,文美子求職四處碰壁,當過工廠女工,再到酒館當招待員,認識了劇團的伊藤春彥(仲谷昇飾),伊藤發現文美子的寫作才華,說要幫她出詩集。文美子對他心生愛慕,奈何伊藤其實是花心大少。文美子飽受情傷,分手後繼續努力討活,每月掙的錢卻不如當人小老婆的舊同事一天零用錢的十分之一。又遇到以為可以託付終身的作家福池貢宝田明飾),卻再被辜負。幾番輾轉,文美子完成了《放浪記》,成為一代知名女作家。

這不是一齣神采奕奕的電影,黑白電影加上 VCD 畫面滿是微粒,叫寵壞了的眼睛看得更吃力,但我還是覺得好看。高峰秀子在片中略帶駝背、嘴唇微突,一副就是不易妥協、我自求我道的模樣,跟她在其他不少影片中清麗的形象大有差別。到影片後半部,高峰秀子明顯更為成熟、內斂,跟福池分手、在片末跟多年來一直維持友好關係(或者說在文美子成名、結婚後,依然默默守候在她身旁)的安岡的一席話,一場激動、一場平和,都充滿魅力。拍攝本片時,高峰已經 38 歲,卻保養得不錯,跟當年才 28 歲的宝田明演一對,也不讓人覺得突兀。
高峰秀子原名平山秀子,1924 年生於北海道 函館市,現仍健在,幼時生活坎坷,5 歲時和養父任職松竹電影公司的朋友參觀片廠,從此踏入影壇,養父母的家計就落在小高峰秀子的身上,童年的經歷是她日後主演艱苦女性角色的基礎。早期的高峰秀子一直被視為少女偶像明星,當初進入電影界也純粹是為了家計,沒有用心在表演事業上。戰後,逐漸邁入影藝事業高峰期,和眾多日本名導演合作,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她和成瀨巳喜男合作,成功塑造出一個個受盡命運播弄、認命卻又堅強生活的女性形象。翻閱資料,指高峰和成瀨在片場經常吵架,但二人的默契和情誼卻是不言而喻的。
高峰秀子 25 歲時,跟在片中扮演她母親的日本影壇另一傳奇女星田中絹代合演了小津安二郎的《宗方姉妹》;高峰秀子出生之時,正好是田中絹代以《元禄女》首登銀幕之時,兩人日後都被視為日本影壇最偉大的女演員。田中絹代是日本大正時代、昭代時代的重要電影演員,1931 年主演了日本影史上第一齣有聲電影《マダムと女房》,一生名作無數,主演的片子在歐洲三大影展(柏林、康城、威尼斯)都曾得獎,包括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雨月物語》《山椒大夫》、黑澤明的《赤ひげ》(港譯《赤鬍子》,三船敏郎得威尼斯影帝之作)。1974 年,跟栗原小卷合演熊井啟(也曾執導描述開建黑部水壩(參看遊記舊文艱辛過程的電影《黒部の太陽》)執導的《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望郷》(港譯《望鄉》),奪得了柏林影后。田中絹代這回成了高峰的媽媽,戲份不多,帶點可愛,恰如其分。

說回電影,我暫未讀過原著,但讀了一些書評,《放浪記》是一個女性「流浪者」的故事,原著以日記體的形式呈現,女主角是一個愛看書的女傭、愛寫詩的女工,也是一個用情很深、心思敏銳的餐廳女侍。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她隻身在東京不是流轉於不合意的差事,就是為了專心寫作,飽嘗饑寒之苦。然而,故事帶着希望。這些在電影中都平實、穩健地保留了下來。

就當電影情節是林芙美子的生平,不論處於怎樣的劣勢之下,林芙美子都沒有放棄寫作,即使到最後淪為謀生手段而須賤賣文字,或者後來成就超過同居情人福池,教那不得志的男人妒忌她,甚至「休妻」,她還是沒有停止寫作。結果,正因為這份堅持,她遇上了畫家丈夫。《放浪記》初於 1928 年連載於雜誌《女人藝術》,刊出後大獲好評,於 1930 年出版單行本,成為當時的暢銷書。電影當然有拍攝這一節,過程又是峰迴路轉,跟前半部擊退文美子搶回伊藤春彥的情敵日夏京子(草笛光子飾)大有關係。

林芙美子是作家,講她生平的電影自帶點文學味道。她賤賣文字時,詩作語言無味,昔日提攜過她的文學朋友慨嘆她的詩「透出比垃圾還要臭的味道」,貼切而刻薄。敢愛(卻不算十分敢恨)的文美子是個「容易受騙的女人」,自言遇上喜歡的男人,「流暢的血潮也逆流」。「血潮」一詞可圈可點。跟昔日情敵合作寫詩集,人家說她文筆直接,文美子爽快回應:「清楚表達自己,不好嗎?」到成名後,不少人想拉關係撈好處,她冷漠地跟安岡說:「苦吃多了,不輕易同情人。」在片末,就打出了芙美子的一句話:「花的生命很短,只要多勞便會多得。」魯鈍的文詞(也許是翻譯之責)卻不脫智慧。

文字總是有趣的;「放浪」在中文解作「行為不加檢束」,在日文則解作「流浪」。看完這部電影,覺得林芙美子的際遇、還有她在那個時代裏不按常規走的行徑,正是中、日兩種語言裏「放浪」的綜合詮釋。可幸的是,林芙美子的放浪,終於讓她從寫作找到了歸宿。

Wednesday 28 May 2008

老電影 1:相見恨晚

前陣子有網友夫子自道,寫了關於外遇的文章,馬上想起這齣只看過片段卻未窺全豹的英語殘片《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 1945)。難得星期天家中沒人,把買了幾年尚未開封的 DVD(Criterion Collection 版)拿出來看。86 分鐘的片子,劇情一氣呵成、對白單刀直入,以倒敘與插敘有條不紊地將兩個已婚中年人的一段婚外情、複雜的感情掙扎刻劃入微,難怪不少人說,這電影是同類題材的經典作。本片導演並非吳下阿蒙,而是後來執導桂河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沙漠梟雄 (Lawrence of Arabia)、齊瓦哥醫生 (Doctor Zhivago) 等名片的大衛連 (David Lean)。

故事說 Laura 有一個幸福家庭,逢星期四乘火車從倫敦郊區到 Milford 購物、消遣。某個星期四傍晚,一粒煤屑讓她邂逅正在等另一班火車回家的男醫生 Alec。第二個星期四,兩人在 Milford 街頭巧遇,禮貌地打個招呼便離開,但奇妙的感覺悄悄湧上 Laura 心頭。一個星期後,兩人再次巧遇,一起吃午飯、看電影,Alec 像個小孩般跟 Laura 談理想,更相約一個星期後再見。然而,Laura 回家,知道孩子發生了一起小意外,就自責非常。一星期後,Laura 還是赴了約,Alec 卻沒有出現。Laura 以為一切就要回到原點,Alec 卻在最後一刻趕到車站,約定下星期四再見,Laura 心情由悲轉喜。

再見面,因為一樁小意外兩人開口確認了彼此間的愛意。Laura 明知兩人沒有發展可能,卻又禁不住浮想聯翩,更設計讓友人 Maria 必要時幫自己對丈夫撒謊。相識的第六個星期四,Alec 跟 Laura 吃了一頓精緻的午餐,飯後卻遇上 Maria。Alec 開朋友的車載 Laura 去郊外踏青。遊畢,他稱當晚住友人公寓,要 Laura 陪他還車鑰匙。Laura 不願意,後來卻在車站小餐廳觸景生情,於最後關後淋雨趕回公寓。然而,「好事」多磨,Laura 離開,感覺兩人關係終期不遠。Alec 趕至,告訴 Laura 兩星期後要去南非行醫,約定 Laura 下一個星期務必來見最後一面。Laura 答應了。第七個星期四,與前一個星期一樣驅車往郊外踏青,但兩人無語。回到車站小餐廳話別,雙方甚為感傷。Laura 友人突然出現,她跟 Alec 最後的時光就這樣給徹底毀掉了。Alec 離開,Laura 想尋死……

男女主角 Celia JohnsonTrevor Howard 並不俊美,參演本片時都是影圈新人,但都演技優異,尤其是 Celia,成功詮釋有外遇的婦女複雜的心理行為。片中一些甘草角色,則製造趣味笑料,讓片子悲中帶喜,不致單調沉悶。

劇本方面,本片談的不僅是外遇,還有人性。兩名主角生活一成不變,難免對新奇的人事好奇,外遇是其中之一罷了。女主角對不忠行為猶豫不決,受道德約束卻又想掙脫。舉例說,Laura 心裏默默接受了這段婚外情,曾經產生一些幻想片段;Laura 雖曾哭着說要及早分手,卻又遲疑不決。有外遇,自然很容易因為周圍發生的事情而產生罪惡感,像 Laura 在火車上看見一位牧師,就覺得對方似看透她的心事。又例如孩子受傷,Laura 認為那是上天對她的懲罰、警告。還有,就是為隱藏事實而說謊,為圓謊而說更多謊話,連帶人也變得敏感起來,例如丈夫一句平常的體己話,卻教 Laura 感情缺堤,失聲痛哭;Laura 跟 Alec 看電影時中途離場,Laura 卻為女帶位員看似鄙視的眼光而耿耿於懷。

另一點讓我難忘的,是配樂採用電影上映時已作故的俄羅斯古典作曲家兼鋼琴演奏家拉赫曼尼諾夫 (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著名的《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拉氏樂風浪漫、憂鬱並長,用來搭配本片,影像與音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導演 David Lean 拍攝本片時年僅 37 歲,卻手法老練,又富詩意,像 Laura 鮮會化妝,卻想以化妝掩蓋自己的感情。丈夫問她當天做過什麼,導演就讓 Laura 背對鏡頭,以鏡子裏的臉面對鏡頭,暗示她不敢誠實以對。

看《相見恨晚》,又記起了 David Lean 在 10 年後(1955 年)讓 Katherine Hepburn 主演、在威尼斯實地拍攝的彩色電影《艷陽天》(Summertime)。那是講某年盛夏,一個去威尼斯度假的美國白領老處女和一個跟妻子分居卻無法離婚的意大利男子一段不可能的短暫異國戀情。改天再寫一下。

整齣電影,有兩幕教我特別難忘:不知情卻喋喋不休的 Dolly 打斷了 Alec 與 Laura 的訣別會談,令他們不能盡情話別。Laura 提醒 Alec 火車到了,Alec 用手在 Laura 肩上按了一下,頭也不回便出門坐車,是那麼的深情卻無奈的道別動作。另一幕是 Laura 從回想七個星期的婚外情後回到現實,丈夫見她神情恍惚,問她是否在想不愉快的事,末了,他說:「你準是經歷了很多,謝謝你回到我的身邊。」彷彿,丈夫早已知道這一切。

一齣 60 多年前的電影,在今天看來,故事、拍攝手法仍是不落俗套。而我,也在裏面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很多。

Friday 23 May 2008

奪寶奇兵之水晶骷髏國

久沒有在電影公映的第一天去看戲了。

《奪寶奇兵之水晶骷髏國》(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Crystal Skull) 是今年夏天其中一齣我很想看的電影。男主角 Harrison Ford 年事已高,早不期望他有什麼精彩的動作場面,更沒有對他的演技懷有什麼期望。他最好的演出已經在 1985 年的《滅口大追殺》(Witness) 中交出來了,當年他亦憑此片獲得至今唯一一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奪寶奇兵》系列來到第 4 集,講述取得水晶骷髏,把它帶到神殿解咒,便能擁有足以統治世界的神秘力量。鍾斯博士多年前曾見過骷髏,俄羅斯女軍官 Irina Spalko 便以鍾斯博士舊情人的性命要脅他幫忙尋找。少年 Mutt Williams 則協助鍾斯博士,原來 Mutt 是鍾斯博士的兒子……

導演 Steven Speilberg 最近接受本地某報的訪問,他說年輕一代導演的手法都有一種模式,大概像《叛諜追擊 3:最後通牒》(Bourne Ultimatum參看舊文) 的風格,所以他反而要用一些古老的手法去拍這部電影,希望觀眾覺得整個系列看來連貫。要是電影節奏太快,觀眾聽不清楚對白或看不到一些情節,要重看 DVD 才懂就不好。此外,Speilberg 決定盡量少用 CGI 電腦特技,改為搭建實景拍攝,並要求動作場面由真人上陣,所以影片的製作費甚至比用 CGI 電腦特技的高出一大截云云。

錢是否多花了我無法深究,但片子的格調確是跟前三集一樣滿低科技的。除了因為連貫性外,本集故事背景在 1950 年代末,也實在無法弄出太多神怪、奇詭的設計來。然而,劇本頗令人失望。整齣電影不錯拍得很流暢(至少 124 分鐘下來沒有看過一次手錶),但只能給人一種熟悉、熟練的感覺。交代水晶骷髏的背景,幾番連珠炮般拋出一堆教人似懂非懂的歷史、地名、人物,快速的對白、歷險的佈景設計、角色闖關的不死身,統統有濃厚的《驚天奪寶》(National Treasure) 系列影子。結局的設計也教人有點失望,差點以為自己在看 21 年前許冠傑的《衛斯理傳奇》。

演員方面,配角陣容非常強大,但發揮機會不算多。Cate Blanchett 髮型取勝,一口仿俄羅斯口音讓我想起 Meryl Streep,唸帶口音的對白頗有神韻,但角色性格刻畫膚淺,對白只為交代劇情,浪費了 Cate。另一金像配角 Jim Broadbent 演大學校長,名副其實,是大配角一名。兩度提名奧斯卡的《象人》(The Elephant Man) 老牌影星 John Hurt 瘋瘋癲癲,反有少許發揮空間。演鍾斯博士兒子的 Shia LaBeouf 繼續其小聰明式演出,較《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淡定,有少許神采,中規中矩。在第一集演鍾斯博士情人的 Karen Allen 27 年後「歸隊」,人當然老了,但笑容還是一樣,連那種冒失的喜劇感也保存了不少,甚有情懷。

其實,去看《奪寶奇兵》電影,本來就是要懷舊。現在辦公地方的壁板上還貼着六七年前在百老匯電影中心內的小店(已轉作 Kurbrick 多年)買的明信片。

1982 年第一集《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在香港公映,我在重建後的國華戲院(後來「轉型」放映三級片,現已停業)看的,很多場面設計都滿經典,結局那一場甚至把我嚇得幾乎要做惡夢。第二集《魔域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在電視上看,那段礦車追逐十分精彩,劇本也許是四集之中最完整的。第三集《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已經是 19 年前的事,跟幾個同學在改建前的海運戲院看,前一天還特地從家裏乘 5 號公車去買票。中二學生到鄰區看電影,已是生活大事。

前三集回顧(資料、圖片摘自香港《蘋果日報》)

《奪寶奇兵》(1981)
鍾斯博士受美國政府委託,前往尋回放了十誡的約櫃,免得落入意圖利用約櫃威力征服世界的德國納粹軍手中。

《魔域奇兵》(1984)
鍾斯博士帶着小孩關繼威飾)上海與人交惡(Harrison Ford 跟關玩牌一場用廣東話唸了一句對白),機緣巧合下與女主角流落印度,為幫助一小村莊的人,勇闖邪教所在地取回神石。

《聖戰奇兵》(1989)
德國納粹軍為尋找傳說中的聖杯 (Holy Grail) 綁架了聖杯專家、鍾斯博士的父親Sean Connery 飾)。鍾斯博士前往意大利拯救父親,並幫忙尋找聖杯。

Thursday 22 May 2008

Pushing Daisies

晚看 Facebook 內積壓多時的影視檔,發現了這一個配上了加拿大天籟女聲 Sarah McLachlan 的《Angel》的 MV。內容全是電視劇《Pushing Daisies維基百科IMDb的片段:


《Pushing Daisies》是半黑色的浪漫喜劇,第一季受去年底美國編劇公會發起工潮影響,由 22 集減至 9 集。現在明珠台逢星期一晚 2230 播映,好像已經播了兩三集。再看了幾段 Youtube 上和官方網頁內的短片,畫面色調鮮艷,有少許卡通味道。

故事說男主角 NedLee Pace 飾)發現自己有神奇力量,只消手指一碰,就能讓人死而復生,但在死人復活 1 分鐘後,現場附近隨便一個生命便要當替死鬼,以平衡「力量」。再觸碰那個活過來的人,他就永遠躺平,也可避免有誰不幸要成「替身」。私家偵探 EmersonChi McBride 飾)目睹了 Ned 的神奇能力,就提議合夥,碰到有懸賞的命案,Ned 讓死者復活 1 分鐘,爭分奪秒地把遇害過程講述一下,Emerson 去搜查證據,順利破案的話,就跟 Ned 攤分賞金。

Ned 重遇他青梅竹馬的兒時戀人 ChuckAnna Friel 飾)時,對方已經死去,Ned 一碰 Chuck,就不讓她再離開,兩人從此談起「不能碰觸對方」的戀愛。如此無奈的柏拉圖式愛情故事,一對不能觸碰彼此的戀人,在現實生活未必獲得同情,但在熒光屏內的憂鬱俊男和土氣小妹,卻教人看得挺窩心。

沒看過此劇,就讀過劇情大綱罷了,有一份親切感,會買 DVD 看。友人之前猛說《Dexter》如何好看(看過第一集,Michael C. Hall 比在《Six Feet Under》帥),但實在受不了血腥場面。還是《Pushing Daisies》對胃口。是的,就是這麼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