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4 September 2008

女人三十

港電影資料館正在進行《熒幕新朝 譚家明的電視影片》影展。我沒去看,只是年前林奕華夏妙然在香港電台第二台主持的《我愛你愛電視劇》中訪問了陳韻文葉潔馨周梁淑怡等 1970 年代電視製作紅人,談起單元劇《七女性》等,才對當年 TVB「菲林組」(彩色製作)別具新意的出品留下印象。那是我剛出生到上幼稚園的時候,這些單元劇不是看過便忘就是不明所以。神奇的是,有些已經無法自行追溯前因後果的片段,到現在還偶然在腦海中閃過。

不是女性,家裏沒有經典台,也早過了 30 歲,但上月中在唱片店看見共 13 集單元劇的《女人三十》DVD,卻毫不猶豫買下來。想看,是因為今年初肥肥去世,電視台重播了她主演的那一集《女人三十》,網友 Chi 又寫了一篇文章,勾起了一些回憶。再來是一直對沈殿霞唱的主題曲有種奇異感覺,好想細看這首歌背後的一幅幅女人風情畫。

每一集單元劇長約 45 分鐘,在奧運會結束後很快便看完。最強烈的感覺是每一集對女性(不同類型)的情慾描寫得挺大膽真實。事實上,這也是我對當時電視作品的整體印象──對情慾、人際關係挖掘得挺深刻,不拘泥於道德層次的觀點。最厲害的是李香琴那一集。她是生活無憂、性格內向的苦悶寡婦,跟腿有殘障的女兒關菊英相依為命多年。一場大雨,讓寡婦友人(羅蘭飾)和友人當飛機師的弟弟(劉丹飾)留宿大宅。女兒愛上飛機師,飛機師卻情傾媽媽。最後,李與劉發生了一夜情。另一集,朱承彩(跟葉德嫻同憑《忌廉溝鮮奶》角逐金馬獎最佳女配角。葉德嫻得獎)演家庭主婦,與寡言的兒子(連炎輝飾)相依為命,二人缺乏溝通。她白天到一樓多鳳的妓寨接客,但長期坐冷板凳,直至一天兒子離家出走,此時朱竟又要「接待」有過一面之緣的郵局職員(李國麟飾),最後在床上用花瓶把對方擊斃。

此外,有些情節的拍攝手法大膽而富探索性,像陳儀馨(已故)演舞孃那一集,編劇介紹她的出身,就以柔鏡拍攝連場沒有對白的蒙太奇。

13 集的編、導、主要演員名單:
1. 《奈何天》
編劇:李茜、卓伯棠 編導:卓伯棠
演員:李司棋、艾迪、廖安麗、任達華、關鍵、何壁堅、陳嘉儀、金興賢
2. 《主婦》
編劇:陳翹英 編導:林權
演員:陳齊頌、蘇杏璇、胡美儀
3. 《水仙》
編劇:尹懷文 編導:曾偉明
演員:韓瑪利、周潤發、陳美琪、張活游、黃曼梨、蕭亮、任達華
4. 《變奏》
編劇:陳連心 編導:何康喬
演員:陳美琪、艾迪、金興賢、陳嘉儀、盧大偉、楊斯蒂
5. 《舞孃》
編劇:尹懷文 編導:黃志強
演員:陳儀馨、任達華、羅國維、羅浩楷
6. 《空》
編劇:王晶 編導:曾偉明
演員:蘇杏璇、周潤發、陳立品
7. 《破滅》
編劇:舒琪 編導:卓伯棠
演員:朱承彩、連炎輝、李國麟
8. 《再見阿細》
編劇/編導:何康喬
演員:程可為、南紅、黃曼梨、白文彪、韋以茵
9. 《妳在何方》
劇本故事:林燕妮 編導:盧自強
演員:繆騫人、林子祥、陳美琪、吳正元、葉尚華
10. 《花開兩朵》
編劇:甘國亮 編導:吳小雲
演員:沈殿霞、蕭亮、李香琴、甘國亮、繆騫人、盧大偉、鄧英敏
11. 《雨後》
編劇:曾淑娟 編導:李沛權
演員:李香琴、關菊英、劉丹、羅蘭、梁愛
12. 《情盡》
改編/編導:馮淬帆
演員:曾慶瑜、馮淬帆、廖安麗、任達華、羅蘭
13. 三個小單元:《阿安》《蘇姍娜》《羅娜》
《阿安》
編劇:羅卡 編導:林權
演員:李琳琳、夏雨、黃文慧、鄭則士
《蘇珊娜》
編劇:羅卡 編導:林權
演員:李琳琳、夏雨、黃文慧、艾迪、羅國維
《羅娜》
編劇:吳昊 編導:林權
演員:李琳琳、夏雨、艾迪、梁愛

除了一眾女角的精彩演出外,也對三名當年青春健朗、演出超過一集的男藝員有深刻印象:任達華戲份不重,演技還是比較幼嫩;周潤發演對愛情不認真的攝影師(《水仙》)和黑幫小混混(《空》),已見光芒;艾迪長得不錯,也有點演技。周潤發和任達華現在還拍戲,在演藝圈早有地位。艾迪 (Eddie Chan) 當年曇花一現,憑章國明執導的《邊緣人》(可說是日後流行的「卧底」電影的鼻祖;章國明同時擊敗侯孝賢翁維銓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奪金馬影帝,再多拍了一兩年電影就「消聲匿跡」。看罷《女人三十》,好奇上網搜尋他的資料,也是寥寥可數。

據說艾迪原名陳小明,因名字太平凡而改用藝名,有少許菲律賓血統,1970 年代末出道,在 TVB 拍過一些電視劇,1982 年奪得第 19 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對手是《辛亥雙十》的王道、《忌廉溝鮮奶》的嚴秋華),其他較知名的電影包括(莊靜而 3 點盡露的血腥 cult 片)《山狗》(1981)、《忌廉溝鮮奶》(1981)、《夜驚魂》(1982)、《魔胎》(1983)、《公僕》(1984)、《我為你狂》(1984) 等。有傳後來艾迪私生活起了極大變化,染上不良嗜好等而令其電影事業急走下坡,最後成了「失蹤人口」。艾迪算是香港「新浪潮」時期的一個異類演員──當主角但少演正派,善演心理狂徒,例如《夜驚魂》《我為您狂》;也拍了數齣恐怖片。印象中,他沒怎麼演喜劇,《女人三十》演孩子氣的花花公子(《羅娜》)已是「入屋」之作。

今天談論香港經典的電視作品,老是說 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初那不到十年間的作品,其中又以 1976 至 1979 年一批單元劇最豐富,只是老說這一批,真也單薄而陳舊得可憐。那時候的電視劇藝術性和探索性都教人懷念,製作也很認真,像《女》劇只有《雨後》是純廠景拍攝,其餘單元幾乎全採實景拍攝。最近《家好月圓》大受歡迎,有人讚角色對白精彩。除了甘國亮那批別樹一格的短篇劇集(唯一長篇、原擬拍攝 80 集的《輪流轉》卻遭腰斬)外,《女》劇這一類單元劇,故事、人物不複雜,就靠貼近生活、混合街頭文化和文藝氣味的對白,將幾個主角的關係富層次地推展出來,足教觀眾追看到底,例如《空》《再見阿細》《情盡》等(會再另文談談《女》劇的個別單元),這才精彩嘛。可惜這一波高潮以後,電視走向企業化,欠缺嘗試的勇氣,無法再營造如此充滿活力的作品了。

後記
當年 (1979) 首播時未到「女人三十」的 Wordy 媽這次跟我看了幾集,不停問我到底劇中人物關係如何、在想什麼。

Wednesday 17 September 2008

咳足 109 分鐘──Mamma Mia!

於缺乏表演慾、表演天分的人來說,熱鬧多彩的歌舞劇未必是他們的心頭好。我沒看歌舞劇的習慣,剛知道《Mamma Mia!》改編成電影的時候,也沒打算去看。但很久以前,忘了是看《奪寶奇兵之水晶骷髏國》還是《蝙蝠俠黑夜之神》時,看過《媽媽咪呀!》的預告片,卻改變主意,默默把 9 月 11 日記在心中。

早有預謀,上星期四晚從被迫出席的無關痛癢活動中退席,跟朋友去了看戲,巧合地挑了一家比較多西人的電影院,但反應又不如預期的激烈。

不太熟悉 ABBA 的歌,只擁有一套多年前買下的網羅了他們幾乎所有金曲的《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專輯。聽過一兩次,對那些甜膩不已的 disco 舞曲感覺不大。然而,《Mamma Mia!》拍得很熱鬧,演員載歌載舞,水準大都不錯。雖然片中的希臘白屋遠不如旅遊或香煙廣告中所見的那般亮麗,戲服、舞蹈、美術也談不上耀目繽紛,但利用電影跳接的優勢,一些場面該較舞台版本生動有趣,例如 Meryl Streep 大唱《Money Money Money》,幻想自己變了有錢人,在遊艇上「享受人生」,惹笑之餘,也叫人絕倒。要批評的話,就是一些段落鏡頭跳接多,歌舞也急促,節奏太快,顯得過度活躍。事實上,本片大有空間發展一些靜態抒情戲(母女合唱《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是較好的一幕)。連續不斷的歌舞,也曾經讓我感到有丁點疲勞。不過,我真的看得很開心,特別是看見一班長者戮力演出,取平實而捨華美也沒所謂。

這是一齣「亂點老爹」喜劇:美少女結婚,但不知父親是誰,就秘密邀請媽媽三個舊情郎來參加婚禮,哪一個才是真命爸爸?媽媽重遇舊情人會觸發起什麼情緒、回憶?就是這些構成了幾番胡塗、錯摸的笑料。

電影正式主角是媽媽(Meryl Streep),五十有九的梅麗姨活力四射,七情上面的《The Winner Takes It All》更教人動容。看罷此片,不禁在想要是當年她真的打敗 Madonna 演出《Evita》會是何等風景?

演媽媽兩個好朋友的 Julie WaltersChristine Baranski 都很搞笑,但也比較老。兩人之中,對 Julie Walters 比較熟悉,除 Harry Potter 系列電影中的固定角色外,也喜歡她在《Billy Elliot》和《Calendar Girls》的演出。然而,她的成名作該是 1980 年代初提名奧斯卡影后的《Educating Rita》,當年對手正包括 Meryl。

三個舊情郎 Pierce BrosnanColin FirthStellan Skarsgård 同樣有老態,但各有幽默感。Pierce 名氣最大,戲份最多,但歌藝最差,一開口幾乎全院爆笑。我一向喜歡的 Colin 歌喉過得去,在《Our Last Summer》中明顯把其餘兩人比下去,可惜角色性格所限,發揮不算多。Stellan 則稍欠魅力、活力,發揮最少。

演女兒的 Amanda Seyfried 出道日子不長,活潑趣致,表情、歌藝甚佳;新郎 Dominic Cooper 不算英俊,但健康可愛。一對小戀人不必漂亮,看來順眼就好。他們合唱的《Lay All Your Love on Me》讓人血脈沸騰,較 ABBA 的版本富青春氣息。

老實說,《Mamma Mia!》這一類影片最適合女性觀眾,有情有笑。然而,現場所見,男觀眾也不少,而且完場後大都露出滿意神情。是電影的魔力把他們感性一面牽引了出來,還是大家生活都忙,聽過兩小時近乎一氣呵成的悅耳金曲而頓覺輕鬆開懷?

後記
這陣子咳個不停,那天晚上看戲時還是忍不住跟着字幕唸唸有詞。結果從開場到完場,銀幕上唱了 109 分鐘,我也咳了 109 分鐘。該擇日重賽麼?

Thursday 4 September 2008

節目預告

電視台的節目節告,每年至少改變形式一兩次,都是天天看卻又瞬間便遺忘的。在 YouTube 上看到有心人輯錄而成的播放清單,回憶起各種各樣的人、事。

1984-9-29
24 年前,小學生一名,很喜歡看《K-100》。

1984-12-22
初小時,一到聖誕節家裏就會掛上很多裝飾,當年也有一個同款的聖誕鐘,會掛在走廊入口的圓頂之下。

1985-4-6
TVB 那個《100,000 小時慶祝盛典》只是巧立明目,用來打擊 ATV 的特備節目(倒忘了是哪個)而已。記得有一個環節叫「青春十六番」,由當年 TVB 的當家小生、花旦表現悶人歌舞,可惜找不到片段。

1985-8-11
這種僵硬的圖畫設計,在 1980 年代中期很是流行。

1985-10-22

怎麼突然變了電視劇《楊家將》?1985 年 10 月 ATV 主辦亞洲太平洋小姐選美會(香港代表黎燕珊得殿軍,冠軍是以色列小姐),一向要贏到盡的 TVB 馬上動員全台拍了 5 集豪裝劇《楊家將》應戰,劇中又人又神,梁朝偉仍配曾華倩,劉嘉玲配劉德華,重頭戲是首集 17 個扮神仙的藝員一同吊威也演出。

1985-10-22
繼續《楊家將》,今天是只客串兩三個鏡頭,演九天玄女的張曼玉。

1986-6-1

這段時間的節目預告每天轉變佈景,雖然不精美,但看來較富人情味,有一份誠意。看罷李美珊爆冷贏得香港小姐冠軍後,還有在墨西哥舉行、要進行第二天比賽的世界杯足球賽(按此)。

1986-8-20
《香港 86》結束後,8 點檔處境劇換上了《城市故事》。《城》各種元素較為平均,不算一味胡鬧。郭晉安於此劇是處子演出。其他演員還包括溫兆倫、羅嘉良、梁思浩、丁茵、唐麗球、呂有慧等。

1986-10-25
還有差不多一個月到台慶,讓一眾藝員拍攝祝賀短片,手法比現在簡單而隆重。

1987-1-31

丁卯年大年初三,兔年。開始寫日記不久,用一個可以鑰匙鎖上的 Snoopy 本子,是前一年親戚送的聖誕禮物。只是寫了很短時間就放棄了。升中後,再寫了一兩年,後來知道有人趁我不在家偷看,就馬上停止。

1987-12-25

- 平安夜(即聖誕日凌晨)TVB 總播放該年度《勁歌金曲》選舉的候選歌。1987 年第一次看這節目,因為林憶蓮有 3 首候選歌(《激情》《灰色》《早晨》)。那年一同角逐的有不少火紅之作:《Don't Say Goodbye》《無心睡眠》《太陽星晨》《烈焰紅唇》《敢愛敢做》《流下眼淚前》《別人的歌》……
- 本地電視台沒有固定播放粵語長片至少六七年吧?有個舊同事說,每次播《玉女添丁》,他一定要把戲看完。也許期望太高,我看完又不覺得太好笑,寧願不停翻看《山水有相逢》《執到寶》(可惜買不到《逐個捉》《神女有心》)。

1988-6-12
- 換上了那時候也許覺得很時髦的電腦動畫,現在重看就覺得很彆扭。
- 香港電台廣播 60 年,主題曲就是《給我一千年》吧?

1988-9-18

漢城(今稱首爾)奧運會開幕後第二天,畫面上的「東尼虎」就是那一屆奧運會的吉祥物。

1989-5-5

轉用動畫節目預告,天天新款,雖然畫工平平,但就讓人覺得挺活潑,也反映了一點當時社會上的氣氛吧。

1989-6-4

預告片當然是提早做好,這一天也來不及改了。

1989-6-7

一個中二學生看完這一個節目預告片,又喚來一陣莫名的痛。

1989-8-20

動畫節目預告變了彩色,也有聲音了。你會說,兩個半月後,香港人都已生活如常麼?

1990-6-15
竟變回簡單的千篇一律的電腦動畫,悶!從這時候開始,聽電台廣播的時間更多。

1991-12-28
預告片不特別,是熒幕上的溫度吸引我的注意吧。

1994-12-11
再見 19 歲。

1997-9-6
剛進電視台工作,替節目預告報幕的麥錦秋跟我同部門另一組的主管一起打乒乓球,午休時常過來串門子,樣子跟 1980 年出鏡時變了很多,但嗓子沒大改變。

2008-4-23

是主觀還是看得太多?有得比較之下,就覺得近年的節目預告片很是沉悶。我們的社會也差不多,表面看來五彩繽紛,一切正常,其實底下一潭混水。

24 年來,大家的變化該比節目預告片更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