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October 2009

100 電視星 (26):9

9 夏雨

到一階段,本身的價值觀已經牢不可破(說是「擇善固執」也好),較不可能接受新事物或改變某些看法。我覺得,現在 TVB 一班 40 歲以下的當家小生沒有哪個特別出色或全面。他們並不缺乏演出機會,只是拍劇以外的副業不少,劇本水準又不高,所謂有進步,是熟能生巧多於豁然開竅。家人每晚追看《宮心計》,我常只聽聲音不看畫面,陳豪一唸長篇對白,像讀書多於演戲,節奏、感情還差很遠。然而在我這份名單中,「新紮」小生就只選了陳。畢竟跟剛拍電視劇時比較,近年他說話清晰流暢了,表情生動活潑了,前年 TVB 把「視帝」頒予他,我想是獎勵他的努力,是遊戲規則使然。去年差點「稱帝」的林峰,一「展示」演技,就愛聳肩、皺眉、側頭(一如網民在《心花放》找到陶大宇那幾十個「冇眼睇」表情)。前兩年 TVB 的官方頒獎禮上,陳豪、林峰是年輕一輩的選擇,而他們都有同一個「勁敵」──夏雨──前年輸了,去年贏了,TVB 去年這項「公關德政」大概沒有引起曾蔭權的注意了。

說了一大段,想指出夏雨的演技比一眾年輕當家小生優勝外,他立於資歷差不多的男藝員之中,一樣有過人之處:演古裝一定比周潤發出色(至少在造型方面已經遠遠優勝);演喜劇的效果優於鄭少秋劉松仁謝賢不能演的小人物,他勝任愉快;萬梓良在後期最擅長的躁漢角色,他演來更有層次;觀眾緣比劉丹郭鋒好一些;論整體演技,一定高於石修

夏雨(原名黃成)沒有突出的外型,自 1960 年代末,大部份時間集中在香港電視圈工作(1990 年代曾退出幕前演出一段時間),名字又跟在中台知名的年輕演技派男演員夏雨(出道時主演姜文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而成名)一樣,種種因素讓他的知名度或聲望好像不如其他同輩男藝人。然而,在復出幕前演出後,他的實力得到製作人和觀眾的認同,連 TVB 也禮遇他,目前只有他曾經得過配角和主角獎(今年黎耀祥有望平卻這成績)。

現年 62 歲的夏雨,生於廣州,1960 年代初中國大陸政經動盪,爆發難民逃亡潮,夏雨在 16 歲時偷渡來香港,報讀了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訓練班」,後來加入麗的呼聲當演員,改藝名為夏雨,1974 年轉投 TVB,一直效力,1990 年代因移民等原因停止幕前演出幾年,到 2000 年重返 TVB。

前幾年因為在《甜孫爺爺》(2005)、《溏心風暴》(2007) 和《溏心風暴 2 之家好月圓》(2008) 演得好,劇集受歡迎,夏雨跟媒體做了很多訪問。他說,自己年輕時脾氣火爆,看不順眼就回嘴,也自言為人富冒險精神。看他演喜劇,或每晚現場直播《觀樂今宵》的演出,也可看出他反應敏捷。演出《歡》時期,那個說話急速而清晰的阿煩,絕對是個經典並難以模仿的角色。據說,在私底下,夏雨也挺會交際,很會靈活應變。

1970 年代是夏雨事業的高峰期,演過很多知名劇集,能古能今,戲路多變,忠、奸、善、惡都難不倒他,當年的知名度不下於劉松仁、朱江。回看舊片段,他在改編金庸小說的《書劍恩仇錄》演金笛秀才余魚同,確有一份書生氣,扮相甚至比多年後的謝君豪俊俏。在劇中,他暗戀李司棋飾演的「鴛鴦刀」駱冰,兩人後來還多次結片緣。幾年前,李在電台接受訪問,說夏雨可謂她最喜歡合作的男藝員,因為夏雨熟讀劇本,準備充足,反應又快。在兩輯《溏心風暴》演夫妻之前,其實他們在 1990 年以移民生活為題材的《香港蛙人》已經演過恩愛夫妻。在更早以前,還合作過《逐個捉》(1981)、《星塵》(1982)、《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1983),至於《楚留香》(1979),就忘了二人是否有對手戲。

夏雨早期拍古裝劇集多,在《名劍風流》(1979) 擔正男主角,在《倚天屠龍記》演張翠山黃淑儀殷素素;TVB 三拍《倚》,這對角色選角都不馬虎,另外兩對是任達華鄭裕玲、劉松仁和米雪),在《射鵰英雄傳》(1983) 和《神鵰俠侶》演長春真人丘處機也算經典,在《薛丁山征西》(1986) 演薛仁貴等。還有一齣很多人都忘了、講明朝宦官與權臣把弄朝政的古裝戲《龍仇鳳血》(黃元申當男主角……漏了把他選進 100 星真是一大過失),夏雨演宦官,他塗了口紅、深謀遠慮的奸險表情,我印象猶深。

然而,觀眾還是愛看夏雨演喜劇或有笑有淚的小人物。喜劇很難演,也講天分。小時候我喜歡他跟繆騫人演的《冤家路窄》(1978) ──紅豆沙白飯魚實在太爽。夏雨跟周星馳在《鬥氣一族》(1988) 交過手,同場還有吳君如盧宛茵,是一顆「遺珠」啊。

踏入 1980 年代,夏雨擔正男主角的戲不多,但雖然身為配角,都是有戲可演,或者對劇情起關鍵作用的,例如在《楊門女將》(1981) 飾演歷史上並無其人的楊宗保穆桂英之夫、楊文廣之父)。儘管如此,他心中還是感到不是味兒。在一次訪問中,夏雨提到當年離開 TVB 到台灣發展幾年,是因為電視台要力捧「五虎將」等,明言他當男主角的機會不多,故選擇離開。他的「火爆」可見一斑。近年回巢,年紀、心態都不同了,大概工作有保障、有滿足感就好。

談到近年的演出,除了得獎的《甜孫爺爺》和《溏心風暴 2 之家好月圓》外,他在角色有點香港已故創作鬼才黃霑影子的《識法代言人》(2005) 演沈逸安,收放自如。坦白說,我覺得他在該劇的演技「擊倒」了阿姐汪明荃

儘管外表平實,但夏雨就是能夠從心把角色演得有血有肉,數十年來都有高水平的演出。


代表作
《民間傳奇》(1975 - 76)
《書劍恩仇錄》(1976)
《倚天屠龍記》(1978)
《冤家路窄》(1978)
《名劍風流》(1979)
《射鵰英雄傳》(1983)
《鬥氣一族》(1988)
《香港蛙人》(1990)
《甜孫爺爺》(2005)
《識法代言人》(2005)
《溏心風暴》(2007)
《溏心風暴 2 之家好月圓》(2008)



    6                 夏 雨  趙雅芝  10
   11  李香琴  黃淑儀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Wednesday 28 October 2009

100 電視星 (25):10

10 趙雅芝

回到 36 年前(1973 年)的 6 月 24 日晚上,我還沒出生,TVB 就在銅鑼灣利舞台舉辦了第一屆香港小姐競選,年方十八的趙雅芝獲得了殿軍。1971 年中學畢業後,趙雅芝獲聘為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在當年可是很時尚的職業),還自學過一點日語。得獎後,她沒有馬上辭職,而是到 1975 年才加盟 TVB(同年跟首任丈夫電子工程師黃漢偉結婚),當助理編導,還有主持綜合節目《心大心細》。TVB 幾位經典花旦汪明荃黃淑儀李司棋和趙雅芝都早婚,都經歷過婚姻失敗,並或遲或早都再婚了。而後來的花旦,不是一直換男伴,就是鬧緋聞。這也可能是風尚變遷的一個小腳註。

1975 年,趙雅芝拍了她第一齣劇集──青春劇《乘風破浪》,飾演中學生施淑楓,合演的有程可為莊文清高妙思楊斯蒂,還有黃曼梨演愛心老師。1976 年,在當年香港最賣座的電影《半斤八兩》中,客串演許冠文的秘書。《乘》劇後,三年內連續拍了《江湖小子》《無花果》《大江南北》《大報復》《大亨》《奮鬥》等劇集。1978 年,迎來了事業的轉捩點,在改編金庸武俠小說的《倚天屠龍記》中扮演周芷若。我當年剛上幼稚園,喜歡多鬼主意的趙明(即趙敏,汪明荃飾演),但趙雅芝的造型清麗柔美,也很吸引。據說,汪、趙兩人的影迷在戲外爭個不停,好不熱鬧。

《倚》劇讓趙雅芝名聲大振,第二年接拍了許鞍華導演、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開山作之一《瘋劫》(幾年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許鞍華回顧展看了,男、女主角是張艾嘉萬梓良,故事取材自在香港發生的一樁兇殺案,氣氛營造很好)。1979 至 83 年可謂趙雅芝在香港電視圈的巔峰時期。1979 年,跟劉松仁拍了《刀神》,當年我多麼渴望擁有一把圓月彎刀;再跟鄭少秋合作,在風靡華人社會的《楚留香》中飾演溫柔體貼、精於易容的蘇蓉蓉

1980 年,再來一齣《上海灘》,把趙雅芝推到最高峰,馮程程成為萬千男士的夢中情人。儘管當年趙還是演技平平,但連續擔演幾齣劇集大受歡迎,人氣奇高。這段時期,趙雅芝的劇集收視率把演技高很多的李司棋和黃淑儀都比了下去,只有汪明荃能與之一比(《京華春夢》《千王之王》《楊門女將》等),故也登上了頂級花旦之列,讓 TVB「三大花旦」變成了「四大」。

接着兩年,拍了《衝擊》《烽火飛花》《女黑俠木蘭花》《飛鷹》幾套劇集,其中以改篇徐速小說《櫻子姑娘》的《烽火飛花》,還有改編倪匡小說拍成的《女黑俠木蘭花》最令觀眾留下印象。《烽》劇由馮淬帆監製(和演出),鄭少秋、呂良偉曾慶瑜合演。趙的日本姑娘形象,還有鄭少秋的軍統間諜汪東原(長江九號)都讓人難忘。《女》劇則讓趙和男主角黃錦燊互生情愫。結果,第二年趙跟丈夫離婚,並取得兩個兒子的撫養權,1984 年跟黃錦燊在美國結婚。

跟黃錦燊的關係曝光後,趙雅芝的人氣的確有點下滑。這段期間,我對《奶奶早晨》《播音人》印象比較深刻。後來,她在精裝劇《楊家將》客串飾演觀音大使金童李香琴的嗜賭弟弟李樹佳玉女則是「小甄妮」邵美琪),再於《歡樂今宵》播放的《觀世音》飾演妙善公主(觀世大使),從氣質到演技,她大概是暫時扮演此角最佳的演員。1986 年,拍罷《武林聖火令》,跟 TVB 約滿便沒有續約。

1987 年,在台灣復出,應華視邀請,接拍了《京華煙雲》,該劇後來贏得了金鐘獎。1991 年,在《戲說乾隆》中演了三個單元,分別飾演程淮秀沈芳金無箴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然後跟葉童陳美琪合演台視的《新白娘子傳奇》,在台灣和內地掀起了一輪收視狂潮,也使趙雅芝拍劇的片酬再創新高。接着,她跟葉童替中視連續拍了《孽海花》《狀元花》《帝女花》三齣劇,兩人在台灣和內地都非常受歡迎。這段時期的趙雅芝外型固然清麗不減當年,演技也有進步。

在整個 1990 年代,儘管她拍的一些台劇曾在亞視播放,但迴響不大,她在香港的曝光也不多。不過,她那些受歡迎的港劇在 1999、2000 年期間多個回顧選舉中都名列高位,證明她在媒體和觀眾心中還是有很高的地位。

踏入新世紀,只看過她兩齣劇集:重返 TVB,夥同劉松仁、張智霖等合拍的《西關大少》,還有同是跟劉松仁合演、關錦鵬導演的《嫁錯媽》(最近亞視又重播了一次)。《西》演一個有威嚴、處事周到的女管家,演來平平穩穩,沒有太多驚喜。《嫁》劇中,趙是有兩個女兒、中年逢春的單親媽媽,合演的還有郭藹明謝君豪胡燕妮尹子維張瑞哲等。趙雅芝在此劇有成熟的演出,把棉裏針和「小女人」兩面都演得很穩當。保養得宜的她,看來不比兩個女兒郭藹明和蔡安蕎遜色。

關於趙雅芝,不好再研究當年的「感情變化」對她在香港如日中天的事業有多大的影響,但我記得外婆和友人打麻將時談到這則八卦,各位阿嬤都對外表洋化的黃錦燊嚏之以鼻,說黃、趙兩人的婚姻不會長久。當年翻看 TVB 的半官方刊物《香港電視》(《TVB 週刊》前身),有篇訪問是趙雅芝談她「跟四個黃姓男人的關係」(前夫、跟前夫所生的兩個兒子、黃錦燊)。內容都忘了,但這兩段塵封的零碎記憶倒讓我覺得趙雅芝是個忠於自己的人。1/4 世紀過去了,她跟黃錦燊看來還是相處得很好吧。這段關係也間接造就了我第一次遇見她本人──大概 1992、93 年左右,某天中飯時,發現校園內有個打扮非常樸素但頗具星味的墨鏡女人。再看之下,原來是趙雅芝。按年紀推算,是她跟前夫所生的小兒子在我母校讀中一(而不是她跟黃錦燊所生、近來頗有風頭的小兒子)。她就住我母校後面的大廈,大概是中飯時特意來看看兒子。也是通過她(老公)的關係,曾志偉苗僑偉等一班明星足球隊成員曾經到母校踢友誼賽,搞得很多「大鄉里」的同學興奮了好一陣子。



註:進了前十名,寫得較多,不宜一篇寫兩個藝員。為讓系列能如期在年底完結,這星期和下星期會在星期三四貼出《100 電視星》,之後回復逢星期三貼出。


    6                      趙雅芝  10
   11  李香琴  黃淑儀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Tuesday 27 October 2009

大鑊密探


場之前,其實沒有太大期望,只是有感導演 Steven Soderbergh 和主角 Matt Demon 一起拍一齣低成本(2200 萬元)電影,該不會是什麼娛樂習作。看罷沒有失望,卻也沒有很多得着,只是覺得 Matt Demon 演得很好,也對說謊這種行為多想了一下。

《大鑊密探》(The Informant!) 的故事乃改編自 2000 年時記者 Kurt EichenwaldMark Whitacre 的真人真事為藍本寫成的同名小說(官方網站),開場前以字幕刻意提醒觀眾部份情節和對白作了戲劇化的處理。1991 年,任職 ADM 農業公司 (Archer Daniels Midland) 高層的 Mark Whitacre 前途無限,卻主動跟 FBI 合作,揭穿公司參與跨國成品價格操控的罪行。大家都以為他良心發現,然而在企業黑幕背後,原來隱藏更多不為人知的商業犯罪,包括非法收受巨額回佣、開設空殼公司騙財、冒簽支票、篡改文件、作假口供……而幹下這一切一切的,都是 Mark Whitacre 本人。

片子不長,才 108 分鐘,看了 40 分鐘,誠如石琪在專欄中寫道,覺得跟我認為不甚好看的紀錄片《毒食難肥》觀後感題旨有些相同,同樣「涉及美國農業化學大集團壟斷食物業,與外國同行『串謀』……那些操縱者都被形容為害人害物的大奸賊。」但接下來筆鋒一轉,才開始入題。

電影拍得有點實錄風格,跟導演的得獎舊作《毒網》(Traffic) 有點相似,對白很多,人物情節複雜,得細心留意。

Matt Demon 跟 Steven Soderbergh 在《大》之前已經合作過五齣電影,包括三集《盜海豪情》(Ocean's ElevenOcean's Thirteen)。Matt Demon 在該系列的角色面懵心精,很配合他的外型和演技,儘管是通俗娛樂片,卻算得上是他的代表角色之一(另一個當然是《叛諜追擊》中的失憶特工 Jason Bourne)。此回他主動增肥 30 磅,把中年主角演得生動傳神。Mark Whitacre 不是傻蛋,上大學四年,同時唸完學士和碩士,後來再在「名牌」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考獲博士資歷。到價格操縱案似乎水落石出之際,Mark 這個臥底的行為與想法開始顯得古怪,有時候前言不對後語。Matt Demon 在部份常露出狡黠的眼神,還有緊張不安的小動作,像撥頭髮,像個心思難測又不是頂級專業的「撈家」。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真的是 bipolar disorder(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所致的嗎?他一次又一次的謊言,直教聯邦密探、辯方律師和觀眾都目瞪口呆。故事發展到最後 30 分鐘,完全不如最初想像,甚至變得有點荒謬。

現代(商業)社會有不少像 Mark Whitacre 那樣的人,一方面確有公義道德,或至少表現出自己明白何謂公義,另一方面又滿口謊言,為自己的過失或私利而不斷圖謀。像《大》的主角,有一段時間,他看來是覺得自己替公眾立了大功,應該得到回報,例如踢走「不道德」的總裁,以帶罪立功之身回朝執掌帥印。再看下去,又發現他其實一直強調私利,那些人格分裂的矛盾,難說是因為精神疾病還是故意所為。

以戲論戲,本片「秉承」Steven Soderbergh 平鋪直敍的風格,但間中拍出幽默諷刺,有妙意但欠奇章。把一些細節簡化,加點黑色元素,該更緊湊可觀。

Monday 26 October 2009

阿童木


管小時候在電視上看過這齣卡通片,卻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更談不上是「粉絲」。然而,知道它將再次拍成動畫,友人來香港時看見電影院擺放的 Astro Boy 模型又興奮得要與之合照,就決定要看。

片子排在上星期五開畫,而不是慣常的星期四,大概是希望吸引在長期假前已開始休假的觀眾吧。剛好那天下午放假,看了它跟《大鑊密探》(The Informant!),以下午的場次來說,兩套電影的入座率都不錯,尤其是《阿童木》(Astro Boy) 。

今年是《阿童木》原作者手塚治虫誕生 80 週年,也是他逝世 20 年紀念,香港、美國合資製作了這齣動畫片。小時候,我管叫它「小飛俠」。故事主角本來像《木偶奇遇記》的主角般內心充滿愛,同時帶着脆弱、敏感、迷惘。華語地區其他譯名如「鐵臂阿童木」「原子小金剛」等,都不對胃口,名字太剛強、勇猛,只管把小飛俠具勇氣的一面放大,忽略了角色中傳載的人性和人道精神。

手塚治蟲不少作品是取材名著小說,阿童木的身世和遭遇,就跟童話《木偶奇遇記》很相似。

小飛俠首先在 1951 年於《少年》月刊連載的《アトム大使》(原子大使)第四期以配角身分登場。翌年三月,《アトム大使》結束連載,阿童木因大受歡迎而擔正主角,一共連載 17 年,直到 1968 年 3 月《少年》停刊為止。最早的單行本漫畫在 1956 年推出;1957 年在電視上播出連環畫劇集;1959 年,富士電視台拍攝真人扮演的《小飛俠》;1963 年,《小飛俠》卡通啟播,是日本第一部長篇電視卡通。同年,美國的 NBC 也開始播放《Astroboy》。

自阿童木誕生以來,手塚治虫投入繪製 30 年,故事內容反映了作者關注的事情:對科技戒慎恐懼、對人性珍視省思。不管是 1950 年代,還是如今 2009 年,這兩個鮮明的主題在人類社會中歷久彌新,正是《小飛俠》屹立多年而不倒的原因。

有學者說,手塚對社會現狀和變化非常敏感,《小飛俠》捕捉了戰後日本作為一個年輕國家的氣息,社會充滿孩子氣,對未來有無限嚮往、想像、希望。阿童木愛好和平,帶着童稚、幽默。日本社會一方面推崇科技,另一方面則陷於原爆的創傷陰影,所以「製造」出哥斯拉等大怪獸。《小飛俠》並不迷信科學,既對科學發展可能產生的問題提出警告,也不否定科學精神的價值。就像 2009 年版的《阿童木》,片中的飛天城市看來先進冷漠,然而在危難時,救藥不止是阿童木的勇氣和愛心,還有製造出阿童木的尖端科技。

《阿》片長 94 分鐘,節奏明快,最初三分之一介紹阿童木的身世,中間三分之一講述阿童木流落地面的見聞和成長經過,最後三分之一就是收服壞蛋,為幾條親情、友情線收結。

這是老少咸宜的合家歡電影,沒有血腥,所謂暴力都有卡通笑料,最後也是大團圓結局,只是我看到阿童木準備跟壞蛋決一生死那幕,觸動了神經,想起了那個跟 Astro Boy 合照的友人,忍不住哭了又哭。

從一開始,就決定要看英語版,因為不想聽郭富城的配音。然而,在香港就只有兩三家戲院放映英語版,實在得來不易。

電影沒有太多微言大義,沒有誇張的笑料,沒有煽情的傷感,更沒有殺個日月無光的戰鬥場面。那些什麼都要批評一番的強迫症或偏執狂觀眾,大概不會欣賞《阿童木》。然而,有童心又喜歡電影的人,會喜歡《阿童木》的。

Wednesday 21 October 2009

100 電視星 (24):11-12

12 黃淑儀

資深的電視迷都知道,TVB 有「三大花旦」汪明荃黃淑儀李司棋。到 1980 年代初,變成了「四大花旦」,加上了後晉趙雅芝。按年齡和出道年份替她們排名該最少非議,就是汪、黃、李、趙。她們都資歷深厚,也是我成長的一個部份。數電視星,自然名列前茅。

剛度過 60 歲生日不久的黃淑儀,很多觀眾愛稱她 Gigi 或 Gigi 姐,1968 年入讀第二期麗的呼聲藝員訓練班,跟同年奪得「香港公主」的李司棋是同班同學(同期學員還有黃韻詩盧大衛等),兩人較汪明荃(汪則是李在蘇浙公學的學姊)晚一屆。論演藝年資,汪、黃、李其實差不多。

黃淑儀畢業後先當天氣女郎,然後轉到新聞部。她年輕時是運動高手,身材高佻健美。出道不久,卻因為一次誤會而起的泳裝派對事件遭麗的電視台解雇。後來接受鍾景輝邀請過檔 TVB,1968 年 12 月演出該台第一套長篇電視劇《夢斷情天》,初出茅廬便當女主角,從年輕演到老。正因如此,黃是 TVB 第一個「阿姐」的說法不脛而走。《夢斷情天》由已故的劉芳剛(黃淑儀首任丈夫,二人在 1969 年結婚)導演,黃淑儀、馮淬帆梁天梁舜燕等主演。最初只是 15 分鐘的短劇,因為受歡迎,後來加長到半小時並在黃金時段播出。

翻看黃淑儀的演出歷史,40 歲以下的絕不可能比較完整地經歷她最輝煌的時代。黃的高峰期在 1970 年代,曾經穿梭於 TVB 和麗的電視。1968 至 73 年,在 TVB 拍過多齣劇集。除《夢斷情天外》,數《大江東去》比較知名(據說,黃允材在此劇演她的兒子),可惜這批劇集的母帶大概已經洗掉,難有機會重溫。拍《大》劇時,據說與監製梁天不和,黃淑儀重投麗的電視。兩年後,又返回 TVB,從此拍劇不斷,成為當家花旦。

坦白說,黃淑儀從 1968 至 77 年演出的電視劇,我不是因為未出世就是年紀太小而沒印象。1976 年,在 TVB 首齣改編金庸武俠小說的電視劇《書劍恩仇錄》中飾演李沅芷,是她唯一跟汪明荃、李司棋三人同劇演出的一次(但好像沒有三人同場的戲分)。同年黃跟李在「世界名劇選」演了一個單元《彌》。拜李司棋憑《溏心風暴》「大契」一角再度紅遍香江,在 YouTube 上有此劇的片段。全劇只得黃、李兩人演對手戲,黃是坐輪椅的姊姊,李是妒忌心重的妹妹。從片段所看,我想起了 1962 年好萊塢兩大「惡女」金像影后 Bette Davis 和 Joan Crawford 合演的《蘭閨驚變》(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

接着的《大報復》《倚天屠龍記》《第三類房客》《蕭十一郎》《吾家十八口》《抉擇》,黃的角色各具特色。我對《倚》的殷素素、《蕭》的風四娘和她跟朱江演夫婦的《吾家十八口》比較有印象。朋友向我推薦《第三類房客》,可惜我家沒有「經典台」,前陣子重播無緣收看。數我對黃淑儀印象最深刻的演出,是演女警的《雙葉蝴蝶》和名模的《紅顏》。當年就覺得黃淑儀是個很成熟世故的女人,尤其是她在《紅顏》《上海灘續集》作性感打扮。現在重看,也覺得她很有女人味。

1980 年代,她減少拍劇,主力在《歡樂今宵》當主持。當年《歡》節目內播放的罐頭笑聲 (canned laughter),最突出的那一把「呀哈哈哈哈」的笑聲,該就是來自黃淑儀的。在她移民加拿大前不久,參演了香港電台電視台部製作的《香江歲月》(第一輯)。她飾演顧敏,是一個由內地來香港,為了生計、為了力爭上游而會有點不擇手段的人。最近重看了幾集,黃的演出層次豐富,是演技示範作。

1990 年代中期,黃淑儀曾經回港為亞洲電視拍攝《飄零燕》,但迴響一般。到 2000 年,她重返 TVB 拍劇,在《廟街•媽•兄弟》演李克勤梁漢文的母親。此後,就開始每年回港拍劇或主持節目。拍劇的話,常以賢妻良母的形象出現,《廟》外,《錦繡良緣》《流金歲月》《歲月風雲》都是。《肥田囍事》的呂秀蘭和《王老虎搶親》的王劉並蒂則比較活潑。

黃淑儀是烹飪高手,2005 年她主持飲食節目《吾湯吾水》很受歡迎,又推出了多種食譜。

看黃淑儀的演出不算多,但她唸對白鏗鏘有致,演戲節奏準確,表情和肢體語言都自然利落,絕對是重量級的演技派演員。然而,有點可惜的是,連《飄零燕》也計算在內,她回流拍攝了多齣劇集,儘管都表現優異,可能礙於角色性格和戲分安排,始終沒有哪一套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沒有像李司棋、米雪那樣,能夠再闖一個事業的高峰。

代表作
《夢斷情天》(1968)
《大江東去》(1973)
《書劍恩仇錄》(1976)
《世界名劇選 之 彌》(1976)
《倚天屠龍記》(1978)
《第三類房客》(1978)
《蕭十一郎》(1978)
《吾家十八口》(1979)
《抉擇》(1979)
《雙葉蝴蝶》(1980)
《紅顏》(1981)
《香江歲月》(RTHK, 1984)


11 李香琴

始看李香琴的時候,她不是當賢妻良母,就是在《歡樂今宵》演趣劇。那時候電視台還常播舊粵語片,也知道她是無惡不作的奸妃、滿肚密圈的西宮娘娘、後母、情婦、艷冶的壞女人。有趣的是,當時從來不覺得她的過去與現在有什麼矛盾,只是覺得演了那麼多年,她一定不年輕,所以從良,扮演關顧家庭的慈母是正常轉變。當然,李香琴從 16 歲踏足舞台至今,已有 61 年光景,她的演藝功力不是以上面幾句話概括之便算得體。

李香琴演粵劇出身,早年居於澳門,曾有「二幫王」(即粵劇中的第一女配角)之稱。她外表精明、美艷,身材出眾,跟芳艷芬等傳統正印花旦的端莊大相逕庭。正如 1970、80 年代辦香港小姐選舉,長得漂亮或富時代氣息的通常也只能屈居亞軍,或者在落選後另闢蹊徑發展其個人「事業」。

1956 年,24 歲的李香琴初次拍電影,首齣作品為《黃飛鴻三戲女鑣師》。她跟「藝術旦后」余麗珍,一人演陰險西宮,一人演含辛茹苦的東宮,加起來就是本地流行文化 camp 歷史的重要一頁(鄧小宇在《碎鑽鑲成的皇冠》一文說鳳凰女演的西宮更精彩;但我初看鳳凰女是《師姐出馬》,始終無法想像她不搞笑幽默的樣子)。

1967 年,TVB 開始了香港的免費電視時代,電影工業開始受到影響,很多粵語片演員轉到電視台發展。1972 年,李香琴 40 歲,加盟 TVB,參與長壽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的演出,不久也開始拍攝電視劇。然而,在電視台,她一改戲路,多演賢妻良母,像《狂潮》《家變》《親情》《網中人》。

她在熒光幕上當過很多藝員的媽媽,早期跟鄭裕玲周潤發的化學作用最大。在《轉流傳》《火鳳凰》演鄭的媽媽,甚至比很多真正的母女感情更親厚。後來在拍劇期間,跟投緣的萬梓良呂良偉關菊英戚美珍翁美玲等上了契,跟胡楓一樣,有一班圈中人乾兒子、乾女兒。

在她多年的電視生涯裏,有幾個角色我印象特別深刻。最早的是在 1979 年單元系列劇《女人三十》的《雨後》跟關菊英跟母女。劇中,關暗戀李好友羅蘭當飛師機的弟弟劉丹,而劉卻情傾於李,結果,李、劉發生了一夜情。劇集意識非常大膽。李香琴生活苦悶,卻又不想傷害女兒。她把那份掙扎演繹得很好。

在《奶奶早晨》,大半齣戲李是趙雅芝那挑剔刻薄的惡奶奶,每晚我媽看完都有極大共鳴,天天給我「重溫」她跟奶奶同住時的新婚生活。此劇當年頗受歡迎,後來又有鮑方主演的《老爺大過天》。在梁朝偉版的《倚天屠龍記》,她演滅絕師太,那個巫婆一樣的造型和有點過火的演出,教我難忘。

1990 年,轉投亞洲電視,很快就拍了《還看今朝》和《代代平安》兩劇。在亞視 16 年,拍過不少劇集,但經典難忘的角色不多。期間,不少人都奇怪怎麼李香琴不重返 TVB。她不是沒想過,但因為人事問題,一直不成事。直到 2007 年,75 歲,在陳輝揚創作、關淑怡主唱的《三千年後》,聲演了女作家陳慧執筆的獨白,引來了全城熱話,歌曲除了在 CASH 頒獎禮奪得「最佳另類作品」獎,也間接讓她重返 TVB。

結果,《三千年後》之後,再來一齣《溏心風暴 2 之家好月圓》,憑甘老太一角證明自己寶刀未老,深得觀眾欣賞,TVB 那個最佳女配角獎,拿不到也不可惜。

我愛看李香琴,她演戲總是那麼熟練而自然。跟她同輩的資深女演員,還以她最有活力,甚至該說,只有她仍富創造精神。而從年輕至今,她的前衛、豁達作風,也挺引人入勝。女演員容易成名,但女演員要留名,所費的精力、付出的努力,卻遠不只是本行的修為,還有在舞台下、鏡頭後的歷練、智慧。李香琴可謂代表之一。

代表作
《狂潮》(1976)
《家變》(1977)
《網中人》(1979)
《女人三十──雨後》(1979)
《親情》(1980)
《輪流傳》(1980)
《奶奶早晨》(1983)
《倚天屠龍記》(1986)
《還看今朝》(1990)
《溏心風暴2之家好月圓》(2008)


   11  李香琴  黃淑儀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Monday 19 October 2009

由深進淺的三種「愛」


本上,久歷穩定感情或婚姻關係的人看《快樂的傷逝》(Kirschblüten - Hanami),感觸應該比較大。奇怪的是,看到最後,儘管電影有些不甚自然之處,我還是有點慼慼然。

故事說 Raui 和 Trudi 夫婦倆住在德國鄉村,過着恩愛恬靜的生活。Trudi 知道 Raui 罹患絕症,跟老伴到柏林探望其中兩名子女(兒子已經成家,有一對子女;女兒跟同性伴侶生活愜意),之後 Trudi 甚至想到日本看望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然而,Trudi 突然在睡夢中先走一步。Raui 傷心欲絕,他不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卻惦記妻子生前想到日本賞櫻和學習傳統舞蹈的心願,便拿着所有積蓄,獨自到東京去,寄住小兒子家。

影片前半部老夫妻探望子女的情節,有點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的味道,平淡中透着哀愁。子女都對父母突然到訪,打亂他們的生活而感到不滿。最初只是在背後發牢騷,後來有人當面發作。Raui 到東京去為亡妻圓夢,「打攪」了小兒子的生活,也爆出差不多的衝突。不能說幾個孩子都不孝,觀眾以旁觀者身份看,自然樂於逐一品評。其實,編劇已經對幾個孩子很仁慈,在投訴過後,很快個個都有反思、自責、認錯的戲分。

《快》可算動畫《沖天救兵》(Up) 的真人版,只是它更貼近現實,例如子女對兩老埋怨得不亦樂乎。女兒曾經自責忤逆,但在現實生活中,下一代遇上類似的情況,就算當時或事後明知道自己做得過分,還是情不自禁地「忤逆」。小兒子 Karl 頗得兩老寵愛,也是待至親離去後才以傷心哭別來表示孝心。

Raui 在東京遇上愛於公園跳日本舞的無家女孩 Yu,讓女孩教他跳妻子生前想學的舞蹈,更由女孩帶他到妻子夢想一遊的富士山。得睹富士芳容,也是 Raui 跟 Trudi 在天上團圓之時。

導演 Doris Dörrie 對日本該有一份很深的情意結,在她鏡頭之下沒有刻意美化或醜化日本。後來友人提起,原來這位導演喜歡讓角色露宿街頭,本片也不例外。

飾演 Raui 的 Elmar Wepper 和 Trudi 的 Hannelore Elsner 都是資深演員。Elmar 憑此片首次奪得影帝殊榮;Hannelore 在德國電視圈獲獎無數。三個孩子中佔戲最重的 Maximilian Brückner(飾演 Karl)也表現稱職。

對片中幾處感觸頗深。Trudi 知道 Raui 的病情卻不相告,只希望暗中跟老伴探望所有子女,並且能一償日遊、學舞的心願;Trudi 在睡夢中安然離世,習慣了老伴在旁的 Raui 一反平日冷靜的態度;妻子臨終的晚上,Raui 投訴海浪聲太吵睡不着,妻子過世後,他就覺得大海異常平靜;孩子在母親去世後才想起自己未盡孝道;孩子安慰 Raui,Raui 說如果 Trudi 是一隻貓,那 Raui 自己就是貓籠(自責沒在妻子生前為她圓夢)……

西方人的家庭倫常觀念一般沒有東方人那麼重,這齣戲該特別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


人算過,《總之得就得》(Whatever Works) 是 Woody Allen 第 40 1/3 齣電影(那 1/3 齣是《紐約故事》New York Stories),他主演了大部份,但沒在這一齣露面。結果,《總》片成了我第一齣在電影院看的 Woody Allen 作品。

故事主角是一個自稱幾乎獲提名諾貝爾獎、古怪厭世的老頭子 Boris。某夜他突然跟銀行家妻子鬧翻,自殺未遂,兩人離婚。他辭掉名牌大學的教席,隱居紐約的舊公寓,常與幾個老朋友茶聚打發時間,或教孩子下國際象棋。某天遇上了離家出走的俏嬌娃 Melody,二人後來竟愉快成婚。Boris 憤世嫉俗,喋喋不休,見人就鬧。他言語刻薄,滿肚牢騷,難以相處。後來,Melody 的保守派母親因丈夫與她自己的好友通姦,來投靠女兒,沒料到人生從此得到解放。此時,Melody 愛上了別人,Boris 又有意想不到的遭遇。各人才發現,尋找真愛原來純粹靠運氣和珍惜機會。

假如這齣電影是 Woody Allen 而不是 Larry David 演 Boris,可觀性等於零。然而很自然地,觀眾會把主角的性格聯繫到 WA 的自嘲。不管讓誰來演,WA 電影的男主角其實都是他自己的化身。

Larry David 是老牌演員,是著名長壽喜劇節目主持人,是電視劇《宋飛正傳》(Seinfeld) 其中一位創作人,也曾於《紐約故事》與 WA 合作。Larry 畢竟是演員,言語更冒犯,意態更麻煩。Boris 這個老頭子口沒遮攔、諸多道理,然而對白很有水準,絕非粗言穢語,相反用字文雅,諷刺幽默。看了 15 分鐘,我就開始期待下一次 Boris 拿誰開涮或出氣的時候,又有什麼新「道理」了。

也喜歡演 Melody 的 Evan Rachel Wood。十年前,她演電視劇《Once And Again》,是個憂鬱的小女孩。然後在《Thirteen》夥拍影后 Holly Hunter 毫不遜色。在《總》片是單純好心的女娃,惹人好感。

編劇把 Boris 設計成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天才。Boris 說自己有「偉大的頭腦」(great mind),看得見事實的全貌 (full picture)。他一開場就打開了這「第四道空間」,直接跟觀眾交流。事實上,這種超然物外,縱觀全局的姿態,跟電影最後 Boris 對愛情和人生所作的總結,有一種奇妙的呼應。

電影也讓我對紐約生了一點好感。因為喜歡 Boris,就覺得只有紐約這種地方才炮製出如此奇趣的人物。《總》中的紐約怡然閒適,也聚集了智者與藝術家,是人傑地靈的寶地,例如 Boris 和他的好友,更把來自南方的右翼份子、拘禮的虔誠教徒改造,釋放他們的靈魂,要多神奇有多神奇。

片中有很多(我以事是)唐人街的場景,看那些牌子、標語,該不是老外隨便拈來的道具,又多了一份親切感。

說回「愛情」這主題,到底編導不相信長久的愛情,但有一種豁達的眼光,也可能是源於生活的歷練,總之愛情要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萬事難解,卻又萬事都可解。


影海報已經說了《單身大急救》(The Ugly Truth) 其中一個主旨:女人和男人動情的不同。

故事說晨早清談節目製作人 Abby 漂亮能幹,但感情生活一塌糊塗;新搬來的鄰居 Colin 是整型醫生,年輕、英俊、壯健、溫文,是 Abby 夢寐以求的白馬王子。跟 Abby 合作的「賤男」節目主持 Mike 成為了她的愛情軍師。兩人打賭,Mike 幫 Abby 把 Colin「追求」到手,Abby 得跟他好好合作,若不成功,Mike 就辭職不幹。結局呢?心照不宣。

《單》片純粹通俗,不必用腦,是典型談情搞笑的歡喜冤家電影,但總算有點趣味。

其實我不大喜歡 Katherine Heigl,也一直避看她的演出。她演電視劇《Rosewell》(1999) 已經看她,那時候覺得好一點。後來總覺得她不論在外型、演技、性格都跑不掉《Rosewell》的味道。這次落力搞笑,總算有一點活力。演「賤男」的 Gerard Butler,在《戰狼 300》(300) 後不停發福。這次他演得頗生動,粗中有細。演「白馬王子」的 Eric Winter,看來一臉倦容,欠缺丰采。

片中談的所謂「男女大不同」都是老調重彈。再說,現在好些求偶特徵已經沒有明顯的性別之分了。

Sunday 18 October 2009

周日名采 (60):電影字幕隨談

本週沒有正式的題目(也該只我一個人寫)













年前,很沒系統地斷斷續續在這裏寫了十篇關於(翻譯)中文字幕的文章,題為「巢於幕者」。前幾天看了三齣電影《快樂的傷逝》(Cherry Blossoms - Hanami)、《總之得就得》(Whatever Works)、《單身大急救》(The Ugly Truth)。關於電影,明天再談。三齣電影都是「談情說愛」的,另一個共通點是在電影末尾都打出了翻譯員的芳名,以前只有具名氣的譯者才有這種銀幕上的禮遇,不曉得將來這會不會變成一種約成俗成的做法?

今天隨便談談從三片字幕中勾起的一些想法。

三齣電影最難翻譯的是《總之得就得》,也以該片的字幕最有水準。難翻譯,是因為對白密度高,內容有不少文化指涉成分,演員喋喋不休之中,常有妙語,譯者要顧及中、西文化和中、英語文的差異,儘量將惹人發噱或編劇苦心設計的幽默對白重現在觀眾眼前。

《總》片的譯者邁克是個對文字有要求的作家,旅居海外多年,翻譯得好不足為奇。上面提到的困難,他都處理得很好,就是把字幕當文章看,沒有聲畫,讀者大概也是猜出個所以然,是很高的境界了。看過林先生多份字幕翻譯,他向來有三個小毛病:

一、間中大貪求全,希望儘量把原文全部譯出,結果在短時間內銀幕上連續打出幾行長長的字幕,靠譯文理解故事的觀眾都看得非常吃力,甚至為此而走神,丟了幾句對白。活地亞倫 (Woody Allen) 向來囉嗦,林先生的貪心毛病在本片也復發了一兩次。他不是專業的字幕譯者,對這方面的觸覺不夠敏銳,不足為奇;

二、譯文精準,卻往往忽略一兩個細節,像本片提到 quantum mechanics,譯文作「量子機械」。職業病發作,我一看見,感到甚為不快。當然,我也體會林先生是文人。換了要我去翻譯莎士比亞,也只會一塌糊塗,或「甩皮甩骨」;

三、忽略角色之間的互動。這一次比較好,因為獨角戲或主角對着鏡頭發偉論/牢騷的戲分很多,沒怎麼發現這種缺失。要我舉個例子證明我不是冤枉好人,請參看《高斯福大宅謀殺案》(Gosford Park) 中廚娘和女傭邊吸煙邊看條兒的那一句「Finish it」。

中、英語文結構不同,譯者也很注重這一點,所以看《總》片時,在一些「笑位」,哪些觀眾是看字幕,哪些是聽對白,一聽瞭然。

《快樂的傷逝》是德語片。在香港,翻譯這種外語片,譯者一般會根據電影公司提供的英文字幕稿去翻譯。因此,包括本片在內,超過 95% 在香港公映的外語片的(中、英字幕)都會出現兩個問題:

一、英文字幕本漏譯了,中文字幕也漏譯。這是難以避免的。翻譯中文字幕的大多不諳那種外語,他/她根本聽不出來,只是在看劇本和影片去分句時,憑感覺大概辨察出哪些地方丟了;除非譯者懂那種外語,自行補上英語譯文再翻譯中文,不然電影公司一般不會再花錢和時間去雇人複檢英文字幕本並補遺;

二、譯者分句翻譯時,常常受制於英文字幕本的分句,一是重新處理分句,二是被迫跟從英文稿的分句。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對話多且急速的戲分。結果,不是譯者漏譯,就是負責把字幕錄影到片子上的操作員「多手」修改甚至刪去(中文譯文),導致有英文沒中文,或有兩三句外語對白沒有字幕的情況。

字幕主要是幫助觀眾理解劇情,不是什麼文學作品,運詞遣字粗疏一點也罷。然而,在香港,要是把沒有約定俗成粵語寫進字幕,看在眼裏,就希望譯者對文字能夠敏感一點,臨摹得像樣一點。在《單身大急救》看到「奄尖聲悶」(挑剔刻薄),不知怎的,就希望它變成「奄尖腥悶」……

我也當過譯者,明白譯事之難,不是挑剔,純粹分享。

Wednesday 14 October 2009

100 電視星 (23):13-14

14 鄧萃雯

藝員訓練班畢業後,才 19 歲的鄧萃雯很自然地跟 TVB 簽約,並馬上得到電視台力捧,跟萬梓良合演《薛仁貴征東》。鄧莘雯演千金小姐,角色和演技乏善可陳,但該劇的收視率高,讓大半數香港人都認識了她,同時,也讓她得到了一個(後來分了手的)男朋友──萬梓良。

鄧萃雯跟 TVB 簽下了 5 年長約,電視台給了她不少機會,在多齣劇集擔演女主角或佔戲甚重的角色。那五年,她參演了至少 20 齣劇集,比較受注目的包括《開心女鬼》《旭日背後》《倚天屠龍記》《萬家傳說》《又是冤家又聚頭》。她在《倚》演周芷若,表現不過不失。我倒記得她在 5 集精裝劇《花月佳期》中演愛搬弄是非、煽風點火的豪門媳婦。這個時期鄧的代表作該推《又是冤家又聚頭》的方希彤。她劇中是毛舜筠的朋友,同時跟毛的丈夫吳鎮宇有婚外情。儘管那時候鄧萃雯尚年輕,已經演得面面俱到、恰如其分。

到 1991 年,鄧萃雯越覺本身性格不大適合娛樂圈,只是電視台為了保持她的人氣,不停讓她拍劇。鄧決定到外國讀書,趁放暑假回香港王傑合演了《血濺塘西》,還有《南俠展昭》。完成學業後,花去不少積蓄,為了移民外國,鄧決定重投電視台,希望多賺一筆,存到足夠的錢就移民離開。她在美國是唸設計的,放洋的見聞也改變了她後來對演戲的態度。她看見很多藝術學校的學生很有才華,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過着刻苦的生活。相比於自己,鄧覺得自己在香港當女主角,也許是靠運氣多於個人實力。再拍電視劇,她對演戲更虛心、專注。這一回在 TVB 幹了兩年,演技進步了,也演過一些很不錯的角色,正式步向實力派。

不少人認為,劇情沉重的《生死訟》是鄧萃雯在演技上的開竅之作。當時我剛考完高考,開始做暑期工,累得很,沒看過《生》劇。1994 年下半年,推出了她有份主演的《再見亦是老婆》和《豪門插班生》。在《再》劇演陳秀雯的好姊妹湯敏蓉,精明而敢愛敢恨;在《豪》劇演金憶蓮,跟廖偉雄是一對,是梁家仁的精明女兒。接着,在《廉政英雌》飾演幹練的女調查員,商天娥關詠荷為她配戲,已露大將之風。

1996 年,亞洲電視重金挖她過檔拍了幾部劇集,包括《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和《再見艷陽天》。也許是先入為主,鄧在《我》演姚小蝶,不比舞台劇和電影的劉雅麗優勝(倒是商天娥演的蓮茜馮蔚衡同樣受注目)。鄧則曾經表示,她喜歡《再見艷陽天》。我覺得是水準演出,未算難忘。她在亞視賺到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實現了買轎車和房子的夢想。但好境不常,1997 年颳起了亞洲金融風暴,鄧萃雯損失不少。蜇伏一段時間,2000 年返回 TVB,開始逐步走上演技派花旦的位置。首先,跟吳啟華拍了一輯 10 個不同單元的《Loving You》,展示了她多化元的演技。

這次回歸,鄧萃雯在年齡上再不能演少女角色,加上是簽部頭合約,最初多演戲份重的女配角,為 TVB 旗下的花旦配戲,例如《酒是故鄉醇》。在《戀愛自由式》更榮升媽媽。幸好《Loving You》開拍第二輯,並把張同祖換成鐘景輝,讓鄧的角色空間更大。到了 2004 年,一齣《金枝慾孽》,一個鈕祜祿如玥(或喚「如妃」),將鄧萃雯推上了電視圈的頂峰。如妃玩弄權術,與皇后和後宮妃嬪明爭暗鬥,鄧的奸詐和對感情的無可奈何,都演繹得入木三分。小格格死去,如妃哭求上天保女兒一命一場是其中的代表作。儘管她沒有憑如妃一角奪得官方頒授的女主角獎,但當年坊間主辦的其他選舉,鄧萃雯一枝獨秀。

之後的《御用閒人》《女人唔易做》《師奶兵團》《尖子攻略》都有很好的收視成績。跟大部份觀眾一樣,我也喜歡她在《女》劇的演出。儘管我也相信出道超過 20 年的鄧萃雯真的不太在乎 TVB 的「視后」名銜,但今年她在《巾幗梟雄》的演出又是可圈可點。既然去年米雪沒跟電視台簽下經紀人合約也拿獎了,今年對鄧又多了一點期盼,希望能為她的演藝工作錦上添花。

代表作
《又是冤家又聚頭》(1990)
《生死訟》(1994)
《再見亦是老婆》(1994)
《再見豔陽天》(1996)
《Loving You》(2000)
《Loving You II》(2003)
《金枝慾孽》(2004)
《女人唔易做》(2006)
《師奶兵團》(2007)
《巾幗梟雄》(2009)



13 黃日華

1980 年代 TVB 的「五虎將」裏,把黃日華排在五人之中最高的名次是因為他的「電視味」最濃。1980 年 TVB 藝員訓練班畢業後正式出道,至今 29 年,黃日華不是沒有嘗試往影壇發展,像 1994 年拍過成龍的《醉拳 Ⅱ》,只是始終不得志,或者跟他的(資深)電視演員形象不無關係。

跑了一年龍套,1981 年在《過客》擔綱男主角,幾乎一炮而紅,在「五虎」之中最先走上一線位置。同年還演出了《佛山贊先生》《紅顏》《英雄出少年》等劇集,都是佔戲很重的角色。黃日華出道時,儘管我唸初小,覺得他也長得不錯,但一開始談不上喜歡他,因為他口齒不太伶俐,唸對白結結巴巴的。在《紅顏》中,黃日華演的葉家誠黃淑儀飾演的名模刑楓有一段姊弟戀。後來在網上看到當年拍攝此劇時一段八卦新聞,說因為黃日華表現差,被演技精湛的黃淑儀狠狠地訓了一頓,但他沒有年少氣盛,反而公開說以後要流暢地唸台詞。

1982 至 84 年,是黃日華在 TVB 最當紅的時期,一劇接一劇,全是男主角。1982 年在《天龍八部之虛竹傳奇》演虛竹和尚,我覺得他跟梁家仁的喬峰湯鎮業段譽,是到目前為止,搭配最佳的「天龍三雄」。重拍邵氏舊片《十三太保》演李存孝,縛了頭帶的造型好難看,黃的表現反而不及演反角的湯鎮業搶鏡。在《香城浪子》演韋樂,是我第一個喜歡黃日華的角色。想不到他演一個心地善良的小壞蛋挺可愛的,到後來周旋於莊靜而林建明黃曼凝之間,感情戲演來不慍不火。這齣劇集於我也有個魔咒,就是至今仍然未能看到大結局。1983 年,在三輯共 59 集的《射雕英雄傳》中演忠厚戇直的郭靖,製作人真是選對了人。從此,在我心目中,郭靖就是黃日華。之後的《決戰玄武門》角色性格則跟《射》有點相似。

早在 1984 年,TVB 已在《歡樂今宵》中播放《鐵面包公》劇集,盧海鵬包公,黃日華演展昭,兩人都演得好。後來黃開始多拍時裝劇,像《愛情一千米》《摩登幹探》等。但我比較喜歡他在《超越愛情線》飾演的唐家傑,跟四個女主角藍潔瑛鄭裕玲黃造時陳秀珠的幾段感情,演得穩定稱職。

到了 1985 年,主演的《江湖浪子》《碧血劍》《後生可畏》反應一般,之後的《薛丁山征西》《賊公阿牛》《工字打出頭》也未見起色。在《大運河》初演反角李密,以求突破,但似乎觀眾並不接受。黃日華進入了電視生涯的瓶頸。當時,「五虎將」已經解體,劉德華梁朝偉開始在港產電影打出名堂,黃日華仍然以拍劇為主。同一時間,TVB 內另一批電視男演員崛起,例如萬梓良、劉青雲、吳鎮宇等,黃日華在《成吉思汗》《太平天國》等要當配角(他在《太》劇演楊秀清其實也好)。然而,1989 年,主演了由韋家輝監製的《義不容情》,丁有健一角有情有義,在兩岸三地都有極高的收視率,黃日華的人氣再度提升。及後約滿 TVB,要求加薪被拒,跟韋家輝一起跳槽亞視,拍了《還看今朝》和《銀狐》兩齣高收視劇集。

《還看今朝》的收視率一度達到 27 點,合演的有戚美珍、吳啟華、李香琴、莊靜而等從 TVB 過檔的演員,同名主題曲由羅文演唱,上過香港電台中文歌曲龍虎榜的冠軍,劇集倒是掀起過一陣熱潮。次年為亞視拍攝的台慶劇《銀狐》,飾演段紹祥,這個反角贏得了不少人的讚賞,亦替亞視搶到不少收視點。之後到台灣拍了《末代皇孫》,又大受歡迎,著名製作人楊佩佩遊說他留下發展,想力捧他為劉松仁的接班人,但是他決定回流。似乎,黃日華也挺有原則的。這時候,TVB 看到了黃的「價值」,風風光光地邀請他回巢拍攝韋家輝監製的《馬場大亨》。這一回,黃在 TVB 留了七八年。

在兩輯《O 記實錄》演有情有義的警探王志淙,於狄龍演包公的《包青天》中再演展昭。1997 年,再演《天龍八部》,這回飾演喬峰。他的演出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反應更好。當年我那些內地女同事都因為此劇而迷上了黃日華。之後在《天地豪情》演愛情道路不遂順的商界鉅子甘樹生也很出色,只是風頭都給演大反角張家輝搶去了。後來的演出都是平平穩穩,沒有散發出很大的光芒,多少跟電視台派演的角色有關。2002 年,因為人事問題,黃日華離開了 TVB。離開前比較精彩的演出,要算是在 1999 年的《雪山飛狐》中客串胡一刀一角。此後,他只是偶然接拍劇集,或以客串性質參與演出。

最近,黃日華經苗僑偉遊說後復出,將拍攝 TVB 的警匪電視劇《刑警》,儘管我大不喜該劇的女主角,但還是有點期待。

代表作
《過客》(1981)
《天龍八部之虛竹傳奇》(1982)
《香城浪子》(1982)
《射雕英雄傳》(1983)
《超越愛情線》(1984)
《義不容情》(1989)
《還看今朝》(1990)
《銀狐》(1992)
《末代皇孫》(1993)
《馬場大亨》(1993)
《O 記實錄》(1995)
《天龍八部》(1997)




   11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Monday 12 October 2009

心跳 500 天


前在夏日國際電影節錯過了這齣《心跳 500 天》[(500) Days of Summer]。後來,有次逛唱片店,發現此片原聲帶收錄的歌曲很精彩,就曉得到電影公映時不要錯過。

《心跳 500 天》公映前,已經有人在網上和一些文字媒體中討論,主要是因為影片同時以倒敘、插敘、順敘手法講故事。在解讀男、女主角的愛情觀時,間中採用比較天馬行空的表達方式,讓觀眾產生會心微笑。

據說,劇本靈感來自本片其中一名編劇 Scott Neustadter 幾年前遭拍拖數月的女朋友甩掉的經歷。他想寫一個探討情為何物的故事:到底愛情有沒有「注定」這回事;失去了愛情是否還會相信愛情等。《心》片的故事時空大兜亂,像開場不久就點出「愛人結婚了,新郎不是我」的結局。整體而言,有點像是《凶心人》(Memento) 的愛情版。

導演 Mark Webb 之前是拍 MV 的,以跳序手法去交代劇情對他而言似乎早有經驗。故事以男主角 Tom 作第一身,檢視一段從開始到放下,為期 500 天的戀情,讓觀眾跟他一起思前想後,跟他一起失戀,再去瞭解分手的原因。故事把電影、音樂、藝術等流行文化融入其中,使片子看來多一點青春文藝氣息,例如 Tom 愛英倫音樂,他心中的女神 Summer 也是個樂迷,導演就把流行歌曲注入角色中。有時候,又將感情轉化成電影或名畫。愛得心花怒放的 Tom 會幻想自己是《星球大戰》(Star Wars) 的 Han Solo。失戀後去看藝術電影,就幻想自己走進了英瑪褒曼 (Ingmar Bergman) 的經典名作《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之中,成了跟「死神」對奕的中世紀武士──當然是一場「惡搞」了。Tom 的幻想和回憶常是妙想天開的場面,也給片子提供了更多創作空間。

故事說,有點自閉又嚮往完美愛情的 Tom(Joseph Gordon-Levitt 飾)當建築師不成,委屈在賀卡公司打工,遇上了老闆清麗直爽的新助手 Summer(Zooey Deschanel 飾)。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開始約會。Tom 以為這是命中注定的愛情,然而 Summer 卻不相信愛情。儘管熱戀的新鮮、甜蜜、激情曾經讓 Summer 嘗試打開心扉,無奈兩人對愛情的看法相去甚遠,始終無法修成正果。分開後,Tom 自暴自棄,Summer 卻悟出了愛情的真諦,還閃電嫁了另一個人……

《心》片的情節沒有搞得太戲劇化,Tom 和 Summer 的戀愛經歷看來挺寫實的,像在 KTV 聚會上互生情愫、在 IKEA 一邊「混吉」一邊憧憬未來一起生活的情景、舊地重遊而觸景傷情等。95 分鐘的片子節奏明快,甚有活力。

男主角 Joseph Gordon-Levitt 是童星出身,從 7 歲開始作幕前演出,只在他考進哥倫比亞大學唸法語(但沒畢業)時停止過一段時間。如今成功過渡,演出的角色也挺多樣化,包括之前在《義勇群英:毒蛇風暴》(G. I. Joe: The Rise Of Cobra) 飾演大反角毒蛇司令。他是本片的靈魂人物,有純真的笑容,演技自然,將 Tom 有點戇直的性格演繹得淋漓盡致。女主角 Zooey Deschanel 不是絕色佳人,但氣質很配合角色。她也是歌手,在電影中也露了一手。

看過本片,就知道原聲帶很值得買。除了 The Smiths 辛辣感性的《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外,也很喜歡 Hall & Oates 的《You Make My Dreams》和澳洲另類樂隊 Temper Trap 的《Sweet Disposition》。前者在電影預告片按此剪輯的那場蜜運中的「齊歡暢,同慶賀」載歌載舞場面中出現;後者曲中那壯闊空靈的感覺很富感染力,跟片中乍現於洛杉磯藝術老廈之間的天空輪廓線構成了美妙的組合。我那張原聲帶 CD 是從網上訂購的,因為我要採用電影海報當封套的美國版 CD(在香港也見過,但價錢比越洋訂購加上郵費還貴),香港版的封套醜醜的。

上面提到編劇想探討的一些問題:到底愛情有沒有「注定」這回事?人人的看法和經歷都不同,根本沒有絕對的答案。我想,我的看法跟編劇差不多吧。那麼,失去了愛情是否還會相信愛情?如果你自問還需要愛情,答案不是明顯不過了嗎?

Thursday 8 October 2009

看《我不快樂》後看我的快樂與不快樂















月夜去看了 W 創作社的《我不快樂》首演,是梁祖堯的獨角戲。

故事說主角對目前的生活感到厭倦,也看不到在將來似乎有可能改變,他想到「殺死」自己原有的身份,改名換姓,「製造」身份,以一個他認為是理想的形象登場。一切竟然能夠瞞天過海,但生活的虛無卻沒有從此消失,快樂沒有重臨,原來是因為他沒有解開打在他和快樂之間的心結。

少看舞台劇,這也才是第二次看梁祖堯的演出,上一次是一年半前《攣到爆》第四次公演的「不能拗直版」。梁是目前香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舞台演員,也得過業界頒發的最佳男演員獎(喜/鬧劇)。

以首場演出來說,梁祖堯的表現挺放鬆,沒有什麼明顯忘詞的情況,唸對白挺順暢。場刊說,這個劇目邀請了形體指導跟演員一起排演。有幾場戲倒是由演員的肢體動作來帶動劇情。以梁又回復了少許圓潤的身軀來說,演出未見吃力。

較諸詹瑞文偏向通俗的雜薈笑料、林奕華帶點刻意的形而上文本互涉風格,相對來說,《我不快樂》劇本中的重點思想表達不見忸怩,也不見得很刻意去經營笑料的份量和密度。然而,我覺得上半場的劇情有點渙散,下半場(特別是初段)筆鋒一轉,趨向嚴肅,起初有點不能適應過來。

觀眾進場時播放的背景音樂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編劇黃智龍自言很能言傳他自己某段時間生活形態、王菲的粵語舊作《純情》(收錄於 1994 年的《胡思亂想》專輯)。我也十分喜歡這首歌,理由跟「小龍」(黃的暱稱;我不認識他本人)一模一樣。最喜歡那首歌的時候,我也討厭自己,我也不快樂。後來就知道,那是因為我不懂得生活。

現在我懂得生活了嗎?不知道,但對於「快樂」和「不快樂」的看法,跟從前是改變了。

「快樂」和「不快樂」在我的生活中,越來越變得像形影不離的攣生兒。也就是說,遇上了「不快樂」,「快樂」總在不遠處;但在跟「快樂」牽手的時候,又感到「不快樂」的陰霾在背後盯着自己。套 W 創作社宣傳《我》劇的一段文案:

我的薪水算不錯,每一季可以買不止兩件 Comme des Garçons 的新衫(當然,買得起不代表會買)。也間接表示,我有一份穩定而不錯的工作。不(或有節制地)揮霍的話,我的生活算富足,也認真搞退休投資一陣子了。然而,儘管我喜歡自己的工作,卻已經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滿足,因為心裏明白,上班地方的軟環境和硬環境改變了,也難有改善的空間。眼前的是教人只能兵來將擋的「工作」,不是能夠持續發展的「事業」。

我跟家人住在一起,天天見面,得到長輩的照料,也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家人各種生活起落。這是快樂的。但因為「家人」這一重關係,每個成員不同的性格,又讓彼此無法逾越一道道無形卻永遠存在的幽溝。這是不快樂的。

我手中有一段充滿缺陷的愛情。經過幾乎陰陽永隔的險關,走過一段風景奇詭的幽谷,換來了不容置疑的信仰,我其實應該比很多「沐浴愛河」的人都要知足。但是在闖關的玄妙過程中,就體會到一開始便存在的缺陷不會因為曾共患難而能夠從此解除,我又找不到快樂的理由了。

我朋友不多,為人被動,也沒有什麼魅力。尤幸在失意的時候,多數能夠找到可以信任的傾談對象。我不應該說,我不快樂。

既然難以把「快樂」和「不快樂」彼此分割,就儘量看「快樂」的一面吧。

Wednesday 7 October 2009

100 電視星 (22):15-16

16 歐陽震華

在說「歐陽耀泉」,大概不會有太多人馬上就知道是歐陽震華。那是歐陽震華的本名,他在藝員訓練班畢業後還用了幾年。

歐陽震華個子算高大,但其貌不揚,初出道時還是瘦瘦的,到年近三十,體型變得比較笨重,便開始走運。他在 TVB 演輕喜劇的男藝員中,表現和受歡迎程度都首屈一指。儘管不如羅嘉良幾次得到電視台加冕男主角榮銜,但其主演劇集的收視率平均而言可能比羅嘉良的更高。

1982 年正式加入 TVB,歐陽震華一直不受重用,捱過了幾年的跑龍套和小配角生涯,1986 年在萬梓良主演的《陸小鳳之鳳舞九天》飾演老實和尚一角才露出曙光。那時候他身型壯碩,未至於發胖。從此,他開始演配角,戲份慢慢吃重。到了 1992 年,出道剛好十年,在《壹號皇庭》中飾演余在春,開始成為主角。《壹》劇共拍了 5 輯,直到 1997 年才謝幕。余在春算得上近 20 年來 TVB 其中一個經典角色。

《壹號皇庭》第一輯為歐陽震華打開了一扇演藝大門,接着在《我愛牙擦蘇》演搞笑的金多寶,再於《天降財神》當主角。拍了《緝私群英》《皇家反千組》等劇集,慢慢建立起一個搞笑、練達、從容、反應敏捷、間中有點刻薄的(專業人士)形象:《美味天王》《掃黃先鋒》《陀槍師姐》《談判專家》《青出於藍》《法證先鋒》《尖子攻略》等劇都在這一類型之中,甚至連古裝劇也能套進這條方程式裏,像《金玉滿堂》《洗冤錄》《施公奇案》等。

在鏡頭以外,歐陽震華比較低調。對於自己受歡迎,他曾經表示,是因為他長得夠普通,所以製作人才起用他。他當然是謙虛,亦是在電視台苦熬成將時修練的內功心法吧。他太太是「澳門第二代賭王」傅老榕何鴻燊的前一代)的孫女,也是他的粉絲。兩人(秘密)結婚 3 年後才正式承認,原因不是因為歐陽震華是藝員,而是為了太太的家族背景才低調行事。在熒光幕上嘻嘻哈哈,在現實生活則總顯得有所分寸,所以歐陽震華在 TVB 吃得開,也得到觀眾愛戴(有些一劇接一劇的「當紅」藝員並不那麼討觀眾的歡心呢)。

成名以後,他也樂意當第二男主角,例如《金裝四大才子》飾演祝枝山,替張家輝配戲。在《陀槍師姐》配關詠荷蔡少芬,或在較近期的《青出於藍》配郭可盈、《尖子攻略》配鄧萃雯等,他並非永遠是佔戲最多的一員。喜歡他的觀眾可能會失望,但我認為那顯示出作為演員,他表現恰如其份,懂得如何得體地表現自己。

除了《壹號皇庭》外,《陀槍師姐》拍了 4 輯,《洗冤錄》和《法證先鋒》也有續集。一方面反映出他主演的劇集受歡迎;另一方面在成名後他接戲雖多,卻不怎麼挑剔角色,只要合適的就演。

我喜歡他在《醉打金枝》演郭暖、在《陀槍師姐》演陳小生、在《翻身大少》演戴少良、在《洗冤錄》演宋慈。看他的劇集,開開心心以外,那張憨厚樸實但表情豐富的臉偶然也會表現出冷靜睿智,有他演出的劇集悶場較少。

2007 年,他憑《賭場風雲》成為首位香港男藝員入圍第 35 屆國際艾美獎的最佳男主角獎。我沒看過《賭》劇,不評論了,但他的演技得到海外認同,是值得高興的。

代表作
《陸小鳳之鳳舞九天》(1986)
《壹號皇庭》(1992)
《天降財神》(1996)
《醉打金枝》(1997)
《陀槍師姐》(1998)
《洗冤錄》(1999)
《施公奇案》(2006)
《賭場風雲》(2006)


15 羅嘉良

學畢業後,羅嘉良在建築公司做繪圖員,於 1984 年參加 TVB 的新秀歌唱大賽,後得盧國沾賞識而入行。最初在亞洲電視主唱重頭劇《秦始皇》的主題曲而聲名大噪。在 1986 年轉投 TVB,於處境劇《城市故事》飾演劉淑華的木訥男朋友,戲份甚少。當時我覺得他是大頭版的黃日華。接着拍《誓不低頭》和《季節》,都是演性格差不多的角色。

演了幾年配角,包括《義不容情》《成功路上》《烏金血劍》《失職丈夫》《皇家鐵馬》《天龍奇俠》《自梳女》等,到 1991 年,羅嘉良在《藍色風暴》首次演第一男主角。然而,他一直無法登上第一線位置。1992 年在《火玫瑰》中演反角喬歷,為他開闢了成名路。1994 年,TVB 重拍《射鵰英雄傳》,羅嘉良獲派演楊康一角。到 1996 年,終於「奸」成正果,在演員陣容龐大的 65 集長劇《天地男兒》中,他得到了徐家立一角。時代不同了,徐家立的戲份幾乎和主角一樣吃重。羅嘉良演得有血有肉,觀眾也欣賞他的演出。接着,他在罕以歹角為主的《孽吻》中擔綱男主角,繼續演壞蛋,是一個為了擠入上流社會而殺死女朋友的傢伙。

在逐步走上反角殿堂期間,他跟周海媚張兆輝合演的民初鄉土劇《情濃大地》也值得一提。他在劇中演不解溫柔的農夫,常常袒露胸肌下田幹活,為此練了一身結實肌肉和曬成一身古銅色皮膚,該是他從影以來身體狀態最好的一次演出。事實上,羅也把方樹根一角演得很不錯,比演書生的張兆輝搶鏡得多(此劇另一亮點是艾威,他演張兆輝那個壞蛋哥哥)。

在《天地男兒》之後,TVB 派他和黃智賢北極拍攝旅遊探險節目,回來後就拾級而上,登上事業的高峰。1997 年,主演《難兄難弟》,在劇中誇張模仿 1950 年代末出道的電影紅星呂奇的言行,惹人發笑。《難》劇收視率極高,奠定了他在 TVB 的「一哥」藝員地位,並憑此劇取得當年 TVB 最佳劇中男角演繹大獎。

接着,TVB 安排他跟極速走紅的花旦陳慧珊合演《先生貴姓》。劇中羅要男扮女裝,易服後叫 Diana。然而,雙劍合壁卻沒有威力倍增,此劇收視平平。在吃老本的《難兄難弟之神探李奇》後,羅才以《天地豪情》的「大頭文」一角再闖高峰。同劇的陳錦鴻、黃日華戲份不輕,但嗜賭如命、一事無成、吊兒郎當的大頭文讓羅嘉良再次以一點喜劇天分成為不少觀眾追捧的對象。他亦憑此劇連續第二年得到 TVB 的男主角獎。

1999 年,在踏入新千禧年之際,TVB 再次製作 100 集長劇,拍出分兩年、上下兩部播映的《創世紀》。羅嘉良換了形象,演一個從底層打拼上來的商人葉榮添,常常一身西服,充滿「鬥心」。該劇首播時我看得少(因為汪明荃戲份不多),到深宵重播時再看了一點。羅的角色腦海裏只有「走下去」一詞,總把自己和朋友押注,卻又每次都絕境逢生。我不大吃這一套,但無疑羅嘉良在劇中表現出大將之風。不過,他沒憑此劇再得男主角獎,分別敗於《形事偵緝檔案 IV》的古天樂和《洗冤錄》的歐陽震華。

《創》劇後,羅嘉良接拍的《七姐妹》和《街市的童話》都嘗試改變形象,他的表現絕對合格,只是迴響不大。拍完《流金歲月》,第三次拿走男主角獎,是一項紀錄,也看得出 TVB 很重視他。但他選擇離開,簽約經理人公司,拍過電影,但也許電視味太重,後來轉到內地拍劇,平均每年兩三齣,其中《昭君出塞》《鄭和下西洋》迴響較大。拍《完美結局》時,認識了現任妻子蘇岩(在電影《藍宇》中演胡軍妻子那個)。據說羅嘉良遷居北京,全力進軍內地。

2007 年,回歸 TVB 拍《當狗愛上貓》,我覺得很難看。今年跟呂良偉戚美珍袁詠儀、郭可盈等合演《富貴門》,性格上好像是亦正亦邪、要報復一類,希望能替他洗去一點「頹風」。

代表作
《火玫瑰》(1992)
《情濃大地》(1994)
《天地男兒》(1996)
《孽吻》(1996)
《難兄難弟》(1997) 
《先生貴性》(1998)
《天地豪情》(1998)
《創世紀》(1999-2000)
《流金歲月》(2002)




   11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Tuesday 6 October 2009

短片兩則

天看兩段短片。

前陣子網友介紹 YouTube 上的 Future Shorts,我就上去尋尋寶,挺喜歡這一條按觀看次數計算目前排名第 57 位的《Post-it Love》:

儘管我覺得點子是承襲加拿大男歌手 Daniel Powter 成名作《Bad Day》的 MV,但男、女主角都演得不錯,看罷感到很溫暖。假如有人這樣討您歡心,套十一郎的話:再怎麼心如鋼鐵也成繞指柔。


友人傳來這個短片,看過很多次,快連每一句英文宇幕都能背出來,到最後卻依然還是會無聲地下淚。


是短片中的兩代關係,還是情人之間的相處,或者是對於任何跟你很親密/你很重視的人,這都會教你沉默反思。

Monday 5 October 2009

國慶日觀影:風波‧高飛‧禁區

慶日看了三齣電影,但不覺得哪一齣是一看難忘的。

2009 年是傳奇的「胡士托音樂與藝術會」(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 舉行 40 週年,憑《臥虎藏龍》和《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名揚國際的台灣導演李安,根據當年穿針引線,替意圖主辦「胡士托」的幾名發起人找到舉辦場地而成為音樂會其中一個製作人的 Elliot Tiber 的回憶錄《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拍成電影《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自然受到注目。畢竟李安有名氣,Emile HirschEugene LevyJeffrey Dean Morgan 等也來演配角。

台灣樂迷習慣把 Woodstock 翻譯成「烏茲塔克」,李安卻把新片命名為《胡士托風波》。李安解釋,在他成長的年代,台灣社會風氣保守,他是通過香港傳來的「胡士托」認識這項活動,所以採用港式翻譯命名。

李安只用了 3000 萬美元製作費和短短 42 個拍攝日就完成本片,可見《胡》片不是大規模製作。《胡》不是音樂紀錄片,而是像一部家庭小品。外國有報道說,不少曾經參加胡士托的觀眾看了《胡》都感到失望,因為長達 121 分鐘的電影並沒有歌手表演的鏡頭。影片集中描寫主角 Elliot 在舞台周邊發生的個人遭遇。想重溫當日 The WhoJimi Hendrix 等傳奇樂手的演出,該看 1970 年 Michael Wadleigh 攝製並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 224 分鐘鉅篇《Woodstock: 3 days of peace and music》。

《胡士托風波》至少有一半篇幅着墨於 Elliot(Demetri Martin 飾)跟父母的相處,跟李安的舊作《推手》《喜宴》頗有呼應,都在檢視兩代之間的矛盾與角力。手法上則見《變形俠醫》(Hulk) 的影子,多番使用分角鏡,頗有 1960、70 年代的味道。

故事說 Elliot 本於紐約從事室內設計,父母在窮小鎮的小旅店出現經營問題,他回鄉協助打理。Elliot 受過教育,成了當地商會會長,要設法刺激經濟。在偶然機會下,他促成了「胡士托」。在音樂會舉行的過程中,Elliot 遇上及結識了幾個對他影響甚深的人物,包括音樂會主力搞手、性格跟保守又老套的 Elliot 完全相反的 Michael LangJonathan Groff 飾);高大健碩卻以易服姿態來到音樂會應徵保安的退伍軍人 Vilma(Liev Schreiber 飾)。Michael 讓 Elliot 對自己的人生和家庭有所頓悟,Vilma 敢於走出「衣櫃」,則令 Elliot 正視自己的性取向。

Elliot 有個好爸爸(Henry Goodman 飾)──外表粗枝大葉,內心隨遇而安,無意中揭穿老妻(Imelda Staunton 飾)寧把 9 萬多元私己錢放在櫃底也不肯拿出區區 5000 元還銀行貸款仍默默承受;他對 Elliot 的性取向從不過問,只有包容。Elliot 本身對家庭的孝心,就跟東方人很接近。

儘管音樂會不是電影的焦點,但有關胡士托的細節,像服飾打扮等,都看得出美術指導如何精心還原那個年代的風貌。有一場 Elliot 乘坐警員摩托車在堵塞的馬路中緩緩穿插前進。那一氣呵成的長鏡頭清楚可見從演員到道具的設計和調度都精雕細琢。

另一場有趣的戲是 Elliot 在音樂會遇上一對駕旅行車到來的嬉皮男女。Elliot 接受邀請上車,初嘗迷幻藥,眼前的世界變得如夢如幻,車箱內的裝置、布藝等恍如會流動的河流或不斷變幻的萬花筒。據說,嬉皮文化的迷彩藝術就是由此而來。

除了嬉皮士、同性戀者、藝術解放人士、吸毒者等之外,當年胡士托的 50 萬名參加者中,更大部分是來自各城市愛好音樂的「正常」青年。上網翻查一些胡士托的背景資料,一些本片沒有(正面)提及的事跡更引人入勝,例如住在胡士托的 Bob Dylan 為了出席另一個同時間舉行、酬金更高的音樂會而沒有去胡士托;登台表演的吉他之神 Jimi Hendrix 收了天價酬金才現身等。

喜歡電影的人,該不會覺得《胡》是一場悶戲。我從銀幕上看到了一個富詩意的美好年代。教人遺憾的是,任美指的功力再高,技師再巧奪天工,我們只能重溫舊場面,卻怎也無法把那個舊時代喚召回來。

完《胡士托風波》,用 20 分鐘吃了迴轉壽司當午餐,用 10 分鐘去唱片店確認一點事情,再去拿一份護膚品樣品,便匆匆趕回電影院看《我要高飛》(Fame)。《我》片就像吃西菜時在頭盤和主菜之間吃的 sorbet,用來清理味蕾。

舊版的《我要高飛》在 1980 年公映,主題曲和部份插曲聽過很多次,電影卻沒看過,較後期的《勁舞》(Flashdance, 1983) 和《渾身是勁》(Footloose, 1984) 就看過,而且都挺喜歡。

《我》的故事圍繞紐約市演藝學院一班舞蹈、演唱、演奏、戲劇系學員四年的學習生涯。除了學生追逐理想的挫折、成功之外,也有老師循循善誘,家長不贊成孩子學習表演藝術,初生之犢不知世途險惡等老生常談。整齣電影的正能量很強,充滿「教育電視式」的勵志感覺。

一班年輕演員親自演唱戲中歌曲,水準不俗,尤其是黑人女孩 Naturi Naughton,歌藝很不錯。我買了電影原聲帶,得到一張免費換票劵。但問了幾個朋友,沒一個有興趣看,還是丟了算吧。

總的來說,沒有甚麼冷場,但談得上好看的只有學生在食堂中各自施展渾身解數的一幕。

順帶一提,這片子似乎較受年輕女孩歡迎,我看那場七成觀眾是年齡介乎 12 至 20 歲的女孩。

《我》和下一場電影之間有一小時空檔,從九龍塘跑了旺角一趟去買 CD 套。效率比預料的高,還可以去買 CD,但就遇上了一個不知所謂的女人。

最後一齣看的是南非廣告導演 Neill Blomkamp 僅花了 3000 萬美元拍成的《D-9 異形禁區》(District 9)。最初是因為故事中的那點反歧味道而受吸引,但看了半小時,原來有血肉橫飛的場面,馬上暗嘆「看錯」電影……

《D-9》其實稱得上有創意和誠意,借外星人流落地球的虛構故事諷刺歧視「非我族類者」的現實問題。

故事說一艘外太空飛船降落南非約翰尼斯堡,人類首次與外星人接觸。飛船於地球上空停留多年,外星來客沒有侵佔地球。異形似乎有某些疾病或困難(影片沒有交代),一直留在地球。人類為了安置這班外星難民,於城內劃出 District 9 收容區,讓異形定居。然而日子一久,容忍已到極限,人類決定展開驅逐行動。男主角是負責安置和遷徙異形難民的大財團老闆的女婿,他在工作時染上了外星人製造的病毒……

基本上,影片天馬行空,但意念、手法都有點新鮮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以仿紀錄片形式拍攝,不是一般泛英雄主義、大玩特效的典型好萊塢科幻電影。人類見外星不速之客並非來意不善就安排收留。因為治安和其他社會問題,就打算展開大規模驅逐行動。其實爆發的社區問題,部份是人類(幫會)有份造成的。電影把外星人的造型、能力矮化,又替他們起了一個難聽的稱呼,似乎就是要突出他們作為弱勢社群的無奈慘況。

男主角後來逐漸變身為外星人,從欺壓弱者到變成弱者,最後既為了自救,也因為親身體驗到弱者之苦而協助外星人。儘管他可能無法回到原來的「優越」階層,尤幸內心始終保存着一點純良美善,這也是編劇對人性所下最美好的腳註。

本片可說是由男主角 Sharlto Copley 挑大樑(或曰個人表演),演出挺富幽默感,聽說他要參演我小時候很愛看的《通天奇兵》(The A-Team),飾演「喪榮」(Capt. 'Howling Mad' Murdock) 一角,看來挺合適的。

要是看見 Peter Jackson 的名字,就希望看到《金剛》(King Kong) 或《魔戒》規模的片子,就不要花錢和時間了,儘管這終究是一齣「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