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7 January 2010

電視人 (4):余安安

時候知道麗的電視台有個漂亮的花旦叫余安安,但很少看她演戲。後來在 TVB 的「午間劇場」看過一點《書劍恩仇錄》,演香香公主的就是長輩常常提起的余安安。把余安安牢牢記住還是她跟周潤發閃電結婚,又閃電離婚。再數下去,就到小學畢業時唱她的《一帆風順》,中學會考後的暑假看她在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演東方不敗林青霞飾)寵愛的婢女詩詩(原著沒有的角色),再於報章社交版上見她頻頻亮相,意欲角逐「一代 ball 后」名銜似的。對她那絢爛的外表都習以為常,又聽到她離婚的消息,然後復出拍戲,外表一直保持很好的狀態。2009 年初她演出舞台劇《我愛萬人迷》,我才第一次看見她本人。余安安去年十月底過了 50 歲生日,如今依然漂亮。

余安安原名余德纓,曾祖父是英國人,祖父為中國人領養,跟養父改姓余。她在一個訪問中說自己有一個英國人姓氏。小時候便自知樣貌出眾,不會當個平凡上班族;14 歲時認識了 16 歲的爾冬陞,兩人拍了八年拖。當年情花沒結果,但至今仍然保持好關係,至少余安安復出後拍過爾冬陞的電影《早熟》和劇集《新不了情》。爾冬陞年輕時很英俊(上 Youtube 看過他在邵氏當小生時的戲),跟余安安是金童玉女。

小男友來自演藝世家,余安安有次見到宗維賡(從上海來香港的攝影師,在 1950、60 年代很有名氣,跟電影界熟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乃著名的星探和香港小姐提名人,「得意之作」包括四屆亞洲影后林黛,香港小姐冠軍朱玲玲鄭文雅)。宗老覺得余是可造之材,提議她當模特兒。第一次走天橋,已經跟柴文意鄺美寶等名模同場。宗維賡沒讓余安安參加選美是明智之舉。余的光芒不需要通過選美來讓大眾去發掘,她有自信和活力,有點像剛出道的林青霞,已經具備吃娛樂圈這口飯的條件。

後來拍廣告認識黃霑,接拍了處女作《大家樂》(用來捧溫拿樂隊的電影),在大銀幕上穿比堅尼。翌年跟周潤發拍了《池女》,獻出了她的銀幕初吻,又跟鄧光榮拍了《今生今世》。TVB 的製作主管梁淑怡也看中余安安,請她加盟,拍過處境劇《七十三》、單元劇《少年十五二十時》,然後就是她的代表作:TVB 首部長篇劇集《書劍恩仇錄》。余演香香公主,要在溪澗中裸背沐浴,她照演如儀。那一年她才十七歲。論演技,余安安像一塊木頭,但歪打正着,正好配合香香公主這個純情無知的角色。對着汪明荃黃淑儀李司棋三大阿姐,余安安看來毫不怯場。之後參演了《狂潮》《大報復》《瑪麗關 77》等劇集。當時余安安也是邵氏演員,跟男友爾冬陞拍過《三少爺的劍》《倚天屠龍記》《純愛》等電影。

後來梁淑怡過檔佳藝電視台,余安安在 1978 年也由 TVB 跳槽到佳視,但拍完徐克執導的《金刀情俠》,佳視就倒閉了。失業半年,靠拍電影和到東南亞巡迴演唱賺錢。後來麗的電視向她招手,第一部劇集是《變色龍》。當時余安安還未滿二十歲。

那時候麗的製作主管麥當雄讓余安安和關正傑合唱《人在江湖》劇插曲《人在旅途灑淚時》。錄音完畢,萬事俱備,余安安卻去了巡迴演唱,還大受歡迎,要加場。因為收入豐厚,她打電話給麥當雄說,不能依時回來拍劇。結果,她在《變》劇中的角色給換掉了,《人》曲也換上了雷安娜的版本。余的版本到 1981 年她推出唯一一張個人專輯《我怎讓佢知道》時才出生天。

1979 年,連續拍了《天蠶變》和《天龍訣》兩劇,飾演傅香君一角,開始走紅。在《天龍訣》中,她唱了插曲《殘夢》,然而走紅的是關正傑的版本,後者還得了十大中文金曲獎。

踏入 1980 年代,余安安已是麗的電視的當家花旦。1980、81 年是她在電視圈最忙、最紅的一段時間,拍了《湖海爭霸錄》《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彩雲深處》《珠海梟雄》《女媧行動》《武俠帝女花》等六七部劇集。電視台安排她推出唱片,包括為電影《靚妹仔》唱主題曲《自由在我手》。

當時余在電視、電影、唱歌三方面發展,但一輪衝刺後,好像沒有太大突破,這時候她跟周潤發閃電結婚了(1983 年)。有說周潤發眼見當時跟他剛分手不久的陳玉蓮已經在約會陳超武,就火速跟余安安結婚示威。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九個月,事後余安安曾經看過心理醫生。我記得老媽手中那本《明報週刊》封面寫道「九個月內,發仔兩次逐我出周家」。差不多三十年後,周跟第二任太太看來相處很好,余則再婚又離婚,似乎對女兒和眼下的生活都感到滿意,當年的是非恩怨無謂追查。

第一次婚姻失敗後,余安安仍繼續拍戲,但電視、電影的產量都大減。1987 年,第二次結婚,就差不多是全面退出,只曾在 1989 年回 TVB 拍過一齣 5 集的短篇劇《千外有千》。內容全忘了,大部份關於余安安的網上資料也沒有提。我記得,只因為主題曲是林憶蓮唱的《別再靠近我》。

第二段婚姻維持了 16 年,生了兩個女兒,余安安由娛樂圈轉到社交圈。1998 年丈夫破產,之後丈夫傳出了一些緋聞,到 2003 年二人離婚後,余安安正式復出工作賺錢養家。幾年來演過十多齣電影,當過減肥院代言人,拍過兩齣電視劇《補習天后》和《新不了情》等。

年輕時,余安安未懂演戲,又因為美貌而影響了她扮演一些角色的機會。她曾憶述拍《大地恩情》的時候,時任麗的電視總經理的黃錫照看劇照,便說在一堆演員中一眼便認出她,因為她皮膚白晢,根本不像村姑。到幾年前復出,年紀大了,人也成熟了,有機會拍《性工作者十日談》,演煙不離手的媽媽生。2006 年拍《我要成名》,更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敗於《夜宴》的周迅)。

去年看她演舞台劇《我愛萬人迷》,儘管那齣戲不太好看,但余安安和李香琴兩個女配角的表現挺不錯。之後有消息指 TVB 跟內地電視台作的電視劇《摘星之旅》會由她夥拍劉松仁林峰等演出,我是有點期待的,畢竟從來沒有認真看過她演電視劇,然而最後卻換上了越來越造作的葉童(還有呂有慧),只好再等一下吧。


重要作品
電視劇
TVB
《書劍恩仇錄》(1976)
麗的/亞視
《天龍訣》(1979)
《湖海爭霸錄》(1980)
《彩雲深處》(1980)
《武俠帝女花》(1981)
《唐伯虎三戲秋香》(1983)
《冒險家樂園》(1986)
電影
《大家樂》(1975)
《早熟》(2005)
《我要成名》(2006)
《性工作者十日談》(2007)

Monday 25 January 2010

奇幻‧花開‧失樂園

星期上映的電影很多,加上去看歐洲電影節(本星期還有三場,下星期才一次過介紹),忙得很。上星期看的三齣新片,兩齣是英語片,一齣是法語片;有星光熠熠的奇幻片,有樸實中見感人的傳記片,有爽快且堪玩味的教育小品。

Heath Ledger 在拍攝中途離世而讓《柏納大師奇幻 Show》(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 成了傳奇,這也(該)是他真正的最後遺作。沒發生這起意外,電影便沒有現在星光熠熠的演員陣容,也大概不會廣泛引起觀眾的注意。

男主角遽逝,當日有傳部份投資者要撤走資金。後來得到 Johnny DeppJude LawColin Farrell 答允分擔演出 Health Ledger 未拍攝逾半的戲分,且願意分毫不收,把片酬贈予 Ledger 的女兒,導演兼編劇 Terry Gilliam 便修改劇本繼續拍攝,成為現在看到的《柏》片。

故事說在倫敦賣藝的 Parnassus 大師(Christopher Plummer 飾)用魔鏡變戲法。原來千年以前,他本為僧侶,遇上了魔鬼(Tom Waits 飾)。後來為了得到永生,跟魔鬼對賭並贏了。多年以後,他遇上了愛人,希望得到青春,又跟魔鬼交易,但條件是在其女兒 16 歲的時候,要把女兒奉獻給魔鬼。隨着女兒 Valentina(Lily Cole 飾)長大,Parnassus 後悔了,此時賣藝團遇上了來歷不明的男人 Tony(Health Ledger 飾),魔鬼又重臨,跟 Parnassus 再次對賭,誰在 Valentina 16 歲生日前先取得五個人的靈魂誰來決定 Valentina 的命運……

對西方文學和傳說稍有認知的話,這故事很容易就聯想到《浮士德》(Faust)。本片編導不諱言從《浮》取得靈感。電影有明星陣容,對白卻不通俗易懂,而是搞得怪怪誕誕,越看下去越覺得鬆散。「鬆散」不是因為 Health Ledger 的緣故而讓劇本改得肢離破碎(相反,Ledger 的戲分比想像中多,也挺完整),而是編導在點明題旨(探討人如何面對自己真正的內心世界)方面故作高深,到最後既無奇趣,也交代不清,浪費了出色的特技,也浪費了演員。我看那場就有幾個觀眾中途離場。

三大男星分擔 Health Ledger 的戲分有點「天蠶變」的味道,同時也高下立見:戲分最少的 Johnny Depp 表現最好,戲分稍多的 Jude Law 也不錯,戲分最多的 Colin Farrell 最平庸。然而,此片最大的發現卻是扮演 Parnassus 賣藝團中對 Valentina 痴心一片的孤兒 Anton 的 Andrew Garfield。此子長得有點像年輕時的 Tony Curtis,表現生動活潑,原來之前已經在英國電影學院大獎(相當於美國的 Oscar)得過最佳英國男演員獎,是個小影帝。我已經買了他得獎作《Boy A》的 DVD 了。

年在法國的電影大獎中大放異彩的《花開花落》(Séraphine) 沒有俊男美女,片長 127 分鐘,完全沒有「捱」的感覺。大概是放映的戲院很少,星期六去看早場,一百個座位的影室有八成多的入座率,反應很不錯。在香港,這注定是冷門電影,但不在大銀幕看的話,會是個損失。

故事從 1914 開始,當年已經 50 歲的 Séraphine LouisYolande Moreau 飾)是個沒有學識、瘋瘋醜醜的清潔女傭。然而她無師自通,很有繪畫天分,後來遇上藝壇伯樂 Wilhelm UhdeUlrich Tukur 飾),本來有機會展翅高飛,卻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火、飢餓、貧困之中,她堅持作畫。戰後再遇 Uhde,偏偏又在曙光初露時,遇上了歐美經濟大蕭條(影響或比金融海嘯更深),她又開始迷失自我,最後變成了瘋婦,在瘋人院度其餘生。

一邊看《花》片,一邊想起了已經 80 歲的日本經典藝術家草間彌生英國的「村姑」女歌手 Susan Boyle。Séraphine Louis 說她的創作是受到宗教信仰的啟召和教堂彩色窗玻璃的啟發而成。其作品色彩與感情鮮明、強烈,這點跟草間彌生有點相似。草間童年時受幻覺影響,加上其母曾畫了一幅有很多圓點的鉛筆畫給她,後來她的作品就常常滿佈圓點。電影中的 Séraphine 喜歡接觸大自然,她寫畫的題材也以花果植物為主。至於 Susan Boyle,則似乎跟 Séraphine 中後期的生活有些類同之處。

電影沒有俊男美女,勝在拍得樸素無華,有舊時鄉鎮的實感和美感。Séraphine 辛勞打工,自製顏料,晚晚在陋室塗畫。她忙裏偷閒的唯一消遣就是獨自在田野漫遊,再繪畫出她心中的花果樹木。

女主角 Yolande Moreau 演得很出色。她不美,但把半癡半呆的素人畫家演得逼真得不像做戲,其實她是比利時資深的藝人。男主角 Ulrich Tukur 也把德國雅士演得好。Wilhelm Uhde 是個同性戀猶太人。他跟 Séraphine 這對背景差別懸殊的男女幾次相遇,經歷挺真切感人。Ulrich 在今年外語片獎的大熱門《白色恐懼》(Das weiss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或作 The White Ribbon)演重角,也是「中國版舒特拉的名單」《拉貝日記》(John Rabe) 的男主角。在《花》片中一派儒雅,比他年輕時更好看。

齣 100 分鐘的電影看似很老套,但打從開場職演員名單序幕的畫面設計和配樂,便猜到《少女失樂園》(An Education) 是輕巧有趣的片子。

故事發生在 1960 年代初,處於新舊交替的時代,英國的生活還是死氣沉沉,父母、老師都對 16 歲的倫敦女校高材生 Jenny(Carey Mulligan 飾)寄予厚望,以考入牛津大學 (Oxford University) 為目標。但 Jenny 思想獨立,嚮往新潮的法國,更渴望趕快長大成人。偶遇 30 多歲的 David(Peter Sarsgaard 飾),對方為 Jenny 打開花花世界的大門,帶她到處玩樂,日子過得既刺激又新鮮。David 甚至向 Jenny 求婚,女孩以為這就是她渴望擁有的人生……

這不是一齣悲劇,故事改編自英國新聞工作者 Lynn Barber 去年中出版的同名回憶錄,電影版由同樣在 1960 年代成長的編劇兼作家 Nick Hornby 改編,執導筒是丹麥女導演 Lone Scherfig

在香港,片名譯作《少女失落園》,很像那些譁眾取寵的報章標題。要是抱着獵奇心態進場,注定失望。事實上,我倒認為全球不少「80 後」或「90 後」的觀眾看完此片會所有共鳴。

Jenny 雖然年輕,但聰明,有自己的想法;她不失落,失貞更非電影重點。儘管跟 David 的「忘年戀」讓她摔了一跤,其實她很享受過程。我沒有讀 Lynn Barber 的回憶錄,但至少從電影所看,女孩與那個中年男人一起,見識了奢華生活、開拓了生活的品味,最重要的是滿足了她對成年世故生活的渴求,她後來很可能要感激這個愛情騙子為她了上寶貴的一課。「An Education」這個名字實在起得恰當。

《少》片沒有把成人世界、學校、家長任何一方妖魔化,也不是崖岸自高的道德糾察。校長(Emma Thompson 飾)被 Jenny 質問教育的意義時無言以對(這一段很精彩);Jenny 父親(Alfred Molina 飾)最後卻隔着房門跟女兒表白,其實自己心裏沒底,嚴肅臉孔原來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虛空;Jenny 的恩師(Olivia Williams 飾)是高學歷獨身才女,懷才不遇,令人感嘆,但另一方面有器量,願意為學生付出。

Jenny 通過親身體驗,學到了課程以外的知識,而不是因為受到環境和人事的逼迫去接受任何想法。

歷過一「劫」,Jenny 在片末輕輕吐出一句令我深思的話:I feel old, but I am not wise. 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智慧不足,正是要孕育出更多更深智慧的時候。

Wednesday 20 January 2010

電視人 (3):伍衛國

衛國出道的年資比我的年紀還大。在我剛會看電視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 TVB,所以小時候我不怎麼認識這個在 1970 年代出道時就挺紅的小生。直到 1980 年代初,看劉雪華主演的《少女慈禧》,才第一次看有「伍小生」稱號的伍衛國演劇集。

談伍衛國,有兩個人不能不提,一個是黃允材,一個是呂有慧。伍衛國與黃允財是小學同班同學,黃允財是班長,伍衛國則是頑皮學生。二人一同報考 TVB 第一期藝員訓練班,黃獲錄取,伍落選了(第二期伍再報考,又落選,幸得鍾景輝拉他一把,讓他入讀)。伍、黃在 TVB 和其他電視台合演過不少劇集,但論星運,特別是在初出道的時候,伍衛國優勝得多。有說因為伍外表出眾,訓練班還未畢業就獲欽點演出電視劇的男主角。1973 年,訓練班一畢業就當翡翠劇場《亂世兒女》的男主角,而該劇的女主角便是呂有慧。

呂有慧是 TVB 第一期藝員訓練班的學員,她跟伍衛國可算是 TVB 歷來塑造的第一對熒幕情侶。《亂世兒女》外,兩人還合演過《船》《巫山盟》《民間傳奇之雙喜臨門》《紅樓夢》《江湖小子》等。據說,《巫山盟》的男主角本屬意黃允財演出,但因黃意外受傷而改由伍主演,而伍就憑他的形象和氣質成了大受歡迎的「憂鬱小生」,還跟關菊英合唱了該劇插曲《田園春夢》。黃還是有份演出《巫》劇,扮演呂有慧的丈夫。結局是呂殺死了黃,然後跟伍私奔(沒記錯的話,幾年前亞視把轟動一時的小學校長殺死女會計後燒屍一案拍成短劇,由黃允材演校長,呂有慧演被滅口的女會計)。

伍衛國成名很早,1973 至 75 年連續在多齣劇集擔演男主角或要角,包括在《紅樓夢》演賈寶玉。1976 年在《江湖小子》演男主角,周潤發只是配角。不少演員都希望扮演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伍衛國就試過兩次,但都不是很著名的角色。第一次是 1976 年在《書劍恩仇錄》演徐天宏,另一次則是在 1990 年代重返 TVB 時在《金毛獅王》一劇演大反派成崑

1977 年,TVB 開拍第一齣百集長劇,還是大紅大紫的伍衛國當然有份參與,但不旋踵他被新成立的佳藝電視台高薪挖角。一向小器的 TVB 當年對不少「叛將」揚言「永不錄用」,包括了伍衛國。在佳視,他的代表作是在《紅樓夢》中演賈寶玉,也讓他成為香港電視史上唯一兩演賈寶玉的男藝員。

1978 年佳視倒閉,伍是有名氣的演員,但 TVB 卻是回不去的了。他先去台灣拍電影,1979 年麗的電視台向他招手,參演的第一齣劇集《天蠶變》在收視戰中一度擊敗 TVB。伍在劇中飾演反派傅玉書

之後在麗的/亞視十多年,在大部份劇集擔演男主角,跟米雪魏秋樺李影余安安馬敏兒等重要花旦合作過。此外,劉雪華在香港的電視代表作《少女慈禧》,以及黃杏秀在亞視拍攝的唯一一齣劇集《阮玲玉》,男主角都是伍衛國。此外,他在《四大名捕》中演無情(去年 TVB 的年輕版由林峰演此角),在徐小明監製的重頭時裝長劇《第四代》也演出要角(合演的有劉雪華、秦祥林、余安安)。可以說,在麗的/亞視的日子,伍衛國還是備受重用,但論知名度,則不如出道時般風光。

1986 年開始,伍衛國開始減少拍劇,在亞視待至 1993 年左右離開。據說這段時間他有搞生意。1993 年回巢 TVB 拍攝了數齣劇集,我最熟悉的是在《第三類法庭》中的股壇狙擊手喬大羽。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伍衛國再也不是當然的主角。1995 年開始呈半息影狀態,只是間歇性地在國內演出。

1996 年,跟劉曉慶合演《包青天》劇集時擦出火花,確定戀愛關係後,一時在內地名聲大噪。後來兩人還合演了電視劇《逃之戀》。2000 年曾經有傳聞說兩人要結婚,但不久又傳來分手的消息。此後,伍衛國便悄悄地隱居了。

2006 年,TVB 邀請他跟關菊英合作主持懷舊金曲節目《超級靚聲演鬥廳》,頗受歡迎。基於一個令人無奈又尷尬的原因,這個節目讓伍衛國多了一班年輕粉絲──他常常說話走音,其中一個經典片段(收看)上載至 Youtube,又有電台 DJ 和網民利用伍衛國的走音片段製作了多個 remix 版本。

怎樣也好,第二次返回 TVB,伍衛國在拍劇方面比第一次回巢時有發揮些,至今拍了三齣劇集:十年沒拍戲,頭炮是跟中央電視台合作的長劇《歲月風雲》,飾演由反轉正的危天行,頗見神采;在《銀樓金粉》中,角色和演出沒什麼特別;目前正在播映的《五味人生》中,伍的角色暫時看來是個滿肚密圈的人,但還要多看幾集才能評論。

重看伍衛國在香港電視圈的履歷表,他倒是個富代表性的人物。然而要列舉他有什麼公認的代表作或突出的個人特質,除了樣子保養算不錯外,對我來說,其他又似乎有點模糊,所以去年寫《100 電視星》時完全沒有想起過他。


重要作品
TVB
《藍與黑》(1974)
《清宮殘夢》(1975)
《巫山盟》(1975)
《江湖小子》(1976)
《第三類法庭》(1994)
《歲月風雲》(2007)
佳視
《紅樓夢》(1977)
麗的/亞視
《天蠶變》(1979)
《再向虎山行》(1983)
《少女慈禧》(1983)
《四大名捕》(1984)
內地劇集
《逃之戀》(1998)

Monday 18 January 2010

密探睥死羊‧不敗雄心

個週末連看兩齣男人為主的電影,其中《密探睥死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是為了四個男演員而去的。

據說電影改編自同名軍事紀錄書,由記者 Jon Ronson 明查暗訪,取得秘密資料,知道美國軍方正在沙漠設立絕密訓練基地,進行一項 Project Jedi 計劃,一批新的地球兵團即將成為最強大的反恐部隊,團內的隊員則稱之為 Jedi Warrior,個個都身懷異能。驟看還以為是「惡搞」《星球大戰》(Star War) 的諷刺之作。

小說出版後,Jon Ronson 帶着作品敲電影公司的門,竟繼續發揮奇異功能,令製作人看得如癡如醉,拍成了這齣《密探睥死羊》。

故事說記者 Bob(Ewan McGregor 飾)婚變後希望幹一番大事,自願做戰地記者,遇上了自稱執行美國軍方神秘任務的 Lyn(George Clooney 飾),知悉政府暗中成立了一支修煉特異功能的特種部隊,這支部隊更將投入最熱門的反恐任務。兩人在沙漠中盲打誤撞,遇上了當日成立特異功能部隊的 Bill(Jeff Bridges 飾),還有正在主持大局但看來心術不正的 Larry(Kevin Spacey 飾)……

故事看似不可思議,一眾角色言行神化古怪,正要訕笑劇中人的瘋狂行徑,想深一層,又看到了戰爭的荒謬。電影有點黑色幽默,但劇本不夠成熟,沒有畫龍點睛的妙筆,情節、對白太正經,很多可以拍更瘋狂的情節都點到即止,未夠過癮,特別是後半段有點悶,到底秘密部隊的使命是什麼?Larry 如何上位?Bill 和 Lyn 是否真的有秘密任務在身?統統沒有交代清楚。

四個男主角之中,Jeff Bridges 表現最自在,George Clooney 的角色最搶鏡,Ewan McGregor 戲份最重但發揮一般,Kevin Spacey 基本上是個大配角。在我看來,《密》片的演員表現都不錯,但總的來說,有點浪費了這個演員陣容。

《滾軸青春》(Whip It) 和《不敗雄心》(Invictus) 之間選擇了後者,因為看完《密》片,仍夠時間看《不》的早場(票價便宜近 50%)。

《不敗雄心》是政治體育片,表揚南非首名黑人總統 Nelson Mendela 通過 1995 年度在該國舉行的欖球世界盃賽與國內白人化敵為友。老而彌堅的 Clint Eastwood 導演技法穩健,取材、節奏恰當。兩個男主角 Morgan FreemanMatt Damon 是吸引我進場的主要原因。他們都演得好,尤其是前者,模仿 Mendela 的口音和動作非常神似。球賽拍得很刺激,連我一向對橄欖球或美式足球毫無興趣也看得有點血脈沸騰。但說到底,《不》仍是歌功頌德的政治宣傳片。

很多人都說政治與體育是兩回事,不應該互相干涉,但實際上卻不,遠的不說,前年的北京奧運會在國際政治上便意義重大。

有些影評說《不》片在這時候推出,其實不只為已經高齡退休的 Mendela 歌功頌德,還可能想借題發揮,拉到美國現在的黑人總統 Obama 身上,在他的政治蜜月期過去後,提醒白人不必為黑人主政而擔心。本片結局編織出一幅種族共融的美麗圖畫,但儘管今天南非的種族關係沒有以前緊張,卻不代表歧視等問題已經消失,據說欖球運動依然以白人球員為主。

本片改編自 John Carlin 的著作《Playing the Enemy: Nelson Mandela and the Game That made a Nation》,而片名《Invictus》是拉丁文,英語譯作 invincible(所向無敵),原是詩人 William Ernest Henley 的作品。Mendela 曾經坐牢 27 年,這首詩成為了他在獄中堅持下去的動力,其中一句寫道: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後來,這句話也激勵了欖球隊的隊長 Francois Piennaar(Matt Damon 飾)。

片中 Mendela 懇切挽留前朝政府的白人官員留效,讓黑人和白人共同擔任保鑣,以理說服圖藉橄欖球運動打擊白人的黑人,與白人欖球隊長懇切談心,全都拍得情理兼備。

作為當年欖球世界盃的主辦國,南非自動晉級決賽週,但國家隊 Springboks 是冷門,很大程度是因為在長年的種族隔離政策之下,南非一直被國際體壇禁止參與賽事。然而,最後憑無比意志創造了奇蹟,讓人感動。

拍攝《不敗雄心》主要是 Morgan Freeman 的心願,他跟 Mendela 是朋友,本來有意把 Mendela 的自傳《A Long Walk to Freedom》搬上銀幕,但一部電影的時間絕對不足以訴說 Mendela 傳奇的一生,所以後來改把 John Carlin 的作品改編成電影。

看《不敗雄心》時,想起了香港積弱多時的足球隊在東亞運動會爆冷奪得金牌。球迷欣喜若狂,但當中夾着辛酸挫敗、自尊重整等複雜情緒。當年 Nelson Mendela 看到通過體育運動可以團結國民,並曉得怎樣去推動成事。但我們那個自稱本身的胡言就代表所有香港人意見的特首,卻很可能並不理解團結人民是怎麼一回事。

Wednesday 13 January 2010

電視人 (2):魏秋樺

小到大,我認識姓魏的人很少,最初認識的魏姓人士有兩位,一個叫魏德巍(即 David Clive Wilson,熟悉中國事務的英國外交官,第二十七任港督,後改譯衛奕信),另一個叫魏秋樺

在昔年一眾麗的/亞視當家花旦中,我認為最漂亮的數余安安和魏秋樺(原名魏秋華)。要是加上演技分數,(當年的)魏秋樺似乎比余安安高出少許,就先談自己對前者的印象。

網上關於魏秋樺的詳細資料不多,畢竟她最後一齣在香港觀眾心裏留下深刻印象的電視劇已經是 15 年前的《神鵰俠侶》(1995 年;古天樂李若彤分飾楊過小龍女)。她在劇中飾演黃蓉。有些看來較年輕的觀眾在網上討論歷代中年黃蓉(指《神鵰俠侶》)的高下,一開始就數魏秋樺,略去了之前的米雪佳藝電視;1976 年)、歐陽佩珊(TVB;1983 年)、沈海蓉台灣中視;1984 年)。結果,魏秋樺和夏文汐(台灣台視;1998 年)普遍得到較高評價。夏文汐是傳奇女星,受觀眾青睞不出奇,魏秋樺跑出則教我有點出乎意料。

1975 年,魏秋樺中學畢業,考進了佳藝電視的藝員訓練班,跟鄭裕玲程思俊是同班同學。當年佳視訓練班導師陣容鼎盛,包括黃霑簡而清鮑漢琳林燕妮文麗賢等。有些人喜歡把魏秋樺和鄭裕玲比較,除了兩人同期出道外,在佳視倒閉後的際遇也讓人關注。兩人在訓練班學習了幾個月就開始實習,包括在李麗麗主演的《白髮魔女傳》中扮女兵,在鏡頭前大喊「衝呀」。

1976 年,魏秋樺於改編自商業電台知名廣播劇《罪人》的同名劇集中首次擔任女主角。之後在佳視和 TVB 競拍金庸小說的熱潮中,參演了《神鵰俠侶》(飾演何沅君和少女裘千尺兩角)和《碧血劍》(飾演何紅藥)。從裘千尺和何紅藥兩個角色,大概可以看出製作人認為她帶了點邪氣、固執、反叛的氣質。

在佳視期間,魏拍的古裝劇不少,在《紅樓夢》飾演尤二姐,在《流星‧蝴蝶‧劍》演戲份頗重的孫蝶,在改編自古龍小李飛刀系列小說《九月鷹飛》的《金刀情俠》演女配角崔玉貞。她最記得當時擔任導演的徐克要求嚴格,拍攝一場重頭戲時不准她和其他演員回家,大夥兒困在攝影棚三天三夜。多年後,亞視拍《九月鷹飛》,魏秋樺已貴為當家花旦,改為飾演女主角丁靈玲(跟劉松仁陳復生合演)。

1978 年 8 月,佳視突然結業,不少職藝員為工作和追討欠薪而東奔西走,魏秋樺則屬於幸運的一群,跟文雪兒劉緯民等隨製作人蕭笙一起加盟麗的電視,而且馬上獲得重用,在 9 月便開始拍攝劇情峰迴路轉、在收視大戰上一度擊敗 TVB 的 80 集長篇時裝劇《變色龍》。魏演的林硯梅是個悲劇人物,在劇集播到一半左右自殺身亡。她的戲份提早結束是因為麥當雄抽調她主演 100 集長劇《奇女子》,其角色宋芳婷由頭演到尾,屬第一女主角,男對手有萬梓良王偉盧遠,末段就跟李影鬥法。當時麗的為劇集造勢,在報章頭版刊登的廣告寫道「歷盡滄桑胭脂恨,寫盡香港奇女子」。宋芳婷令人聯想到汪明荃在《家變》中的經典角色洛琳。可惜,《奇》的收視率並不好。此後直到 1982 年,魏秋樺雖然繼續一劇接一劇,但再不是當然的女主角,反而多作第二甚至第三女主角。

魏秋樺的古裝扮相俏麗,《奇》劇後在「麗的版楚留香」《俠盜風流》和《天蠶變》續集(據黃鷹小說改編的)《天龍訣》中飾演較次要的角色。她在《天》飾演南宮五娘,很記得她為了不讓人尊馬海倫飾)發現她的身分而自毀容貌一幕。《天龍訣》武打精彩,但內容非常血腥,九成以上的角色不得善終。之後魏參演長劇《浮生六劫》。據說該劇在麗的電視掀起了《變色龍》後另一收視高潮。具體劇情不記得了,但對劇中魏秋樺(車京生)、馬敏兒(車滬生)、張國榮(車穗生)三姊弟名字的印象特別深刻。

1981 年,黃元申跳槽麗的,連拍《少年黃飛鴻》和《大俠霍元甲》兩劇,魏秋樺都有份演出。其中在後者演化名王秀芝日本間諜田中櫻子,跟陳真梁小龍飾)相戀,最終背叛國家。1982 年,連續拍了《愛情跑道》《禿鷹》《凹凸神探》。這時候,魏的光芒已為米雪余安安、馬敏兒甚至陳秀雯等花旦蓋過。然而,馬敏兒因為續約問題,《禿鷹》的女主角換上了魏秋樺。到最後一齣以麗的電視名義播畢(同時也是萬梓良在麗的最後一齣)的電視劇《烽火情仇》中,魏秋樺因為余安安辭演而當上女主角,一人分飾兩母女,更以戲班花旦扮相出現。《烽》劇頗受好評,魏秋樺總算吐氣揚眉,首次獲選為《華僑日報》十大影視明星之一。

1983 至 88 年,一直在亞視拍劇,每年保持三齣左右,不少角色都頗有發揮。1984 年的《天堂鳥》,上有劉雪華,下有麥翠嫻,魏的光芒稍斂。接着,主演了亞視古代四大美人系列的頭炮《王昭君》(後來黎燕珊演了《西施》、利智演了《貂嬋》,卻好像沒有拍成楊貴妃),在《白髮魔女傳》演練霓裳曾偉權卓一航,兩人好像姐弟戀;我始終對李麗麗的版本印象最深刻)。這兩齣劇讓魏秋樺第二次入選《華僑日報》的十大影視明星。

之後在《九月鷹飛》演丁靈玲,在《無名英雄》再次夥拍黃元申,在《紅塵》掛頭牌,在《歷代奇女子》系列演魚玄機。文首提及黃蓉一角,魏秋樺較夏文汐先演,至於魚玄機一角,則夏(電影《唐朝豪放女》)比魏先演。一直覺得夏、魏兩人有點什麼共通/近似之處,這算是個小例子嗎?

1989 年起,魏秋樺到台灣拍過幾齣電視劇,包括跟(當年的)「大俠」張震寰演過《一門英烈穆桂英》(演穆桂英),跟何家勁合演《六壯士──林覺民》和《少年張三豐》。在《情定少林寺》,坣娜反串男角演大反派,深愛魏秋樺演的雪子(同劇的還有陳法蓉)。1994 年,魏秋樺回巢亞視,跟徐少強潘志文拍了《岳飛傳》,魏飾演梁紅玉

1995 年,加入 TVB,拍過七八部劇集,以 1995 年的《神鵰俠侶》最廣為人識。她在劇中扮演黃蓉,風度、氣質都不錯,但我還是鍾情歐陽佩珊的演出。後來古天樂走紅,這齣《神鵰俠侶》在很多地方播映過,也提高了魏秋樺在不少地方的知名度。然而在 TVB 兩年,除《神》劇外,魏的其他演出就沒引來太大迴響。現在下午正在重播《真情》,無意中看見魏演出的 Judy 一角,純粹是個對白比較多的閒角而已。幸好她演過黃蓉,較諸馬敏兒、文雪兒,魏過檔 TVB,總算沒有白走一回。

離開 TVB 後,魏秋樺淡出娛樂圈從商,據說在越南投資出租車、酒店、房地產等生意,一切早已上了軌道。她後來也拍過幾齣電影和電視劇,但看來屬玩票性質;最近一次公開亮相是去年夏天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以一襲大露背裙子搶去主人家不少風頭;樣子看來保養不錯,仍有一點明星風範。不過,畢竟離她走紅的日子已遠,在大台 TVB 的代表作不多,加上在商場已經幹出成績,看來在一片復出潮之中,魏秋樺重出江湖的機會還是比較低。


代表作
佳藝電視
《碧血劍》(1977)
《流星‧蝴蝶‧劍》(1978)
麗的電視
《變色龍》(1978)
《奇女子》(1979)
《浮生六劫》(1980)
《大俠霍元甲》(1981)
《烽火情仇》(1982)
亞洲電視
《王昭君》(1985)
《白髮魔女傳》(1986)
《九月鷹飛》(1986)
《歷代奇女子──魚玄機》(1988)
台灣華視
《一門英烈穆桂英》(1989)
TVB
《神鵰俠侶》(1995)

Monday 11 January 2010

秋田犬八千 vs. ハチ公物語
















如只寫好萊塢改編重拍的《秋田犬八千》(Hachiko: A Dog's Story, 2009),恐怕兩百字便可以寫完,所以再看日本的《ハチ公物語》(1987),比較一下兩片,讓文章較有看頭。

颳着一點寒風的星期六早上去看了《秋》片,有八成觀眾,當中近七成是老人家,可見我的生活作息和習慣已經步入晚年了。完場時,有少量觀眾留在座位上抹眼淚。看電影時,我這人從不鐵石心腸,但片長 93 分鐘的《秋》片,卻只有兩場讓我眼眶微濕,導演 Lasse Hallström 的催淚神功確實較我預期的遜色了一點。另一個原因是我對這故事太熟悉了。

小學時,有一本國光出版社(已結業多年)的中國語文補充作業。忘了是小二還是小三,其中一個練習單元有一篇閱讀理解,題為《忠心的小狗》,還有一幅插畫,是一頭狗兒站在火車站的月台上。在學期初收到教材,逐一翻看時發現了那一篇,把文章讀完,竟然流淚了。過了幾年,知道那故事是改編自一件發生在日本的事。1999 年第一次外遊,目的地是東京,在去涉谷的那一天,也留意到車站外的「忠犬ハチ公」銅像,但當時我沒有照相機,而且人來人往,沒叫朋友替我拍。2007 年途經東京,這次有數碼相機在手,卻累得不想費周章過去拍個照。想起來,有少許可惜。

說回電影,《秋田犬八千》把《ハチ公物語》大部份人物、情節都搬進去,修訂幅度不大,例如《ハチ公物語》的男主角是農業學教授(背景是 1920 年代的大正年間),《秋田犬八千》的 Richard Gere 是音樂教授,大致上是針對市場和演員特質而作的小調整。至於電影對人物性格和忠犬 Hachi 遭遇的刻畫,《秋田犬八千》實在比不上《ハチ公物語》。

《秋田犬八千》拍得簡單平實。除了男主角外,其他人物不多,但全都甚有人情味。嚴格來說,影片的主角是狗,小時最趣致可愛,大了很生動,老了則很可憐。

《ハチ公物語》片長約 107 分鐘,由新藤兼人編劇,除了對狗主角阿八的身世交代清楚外,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描寫阿八對主人深厚的感情。好萊塢電影中各類感情要好看易懂,相比之下,日本電影就更樂於花點篇幅去營造感情。《ハチ公物語》中,阿八在主人死後的悲慟,搬離主人故居後對房子的依戀不捨,還有遺孀和女兒沒有繼續撫養牠而有點顛沛流離,這些在美國版都給沖淡了。美國版的角色人情味重得多,但較諸日本版,反而顯得有點脫離現實。

如果每齣電影都要有反面人物,那麼在美國版就是演教授太太的 Joan Allen,她初時大力反對養狗,但後來她重遇阿八一幕又相當感人。在日本版就是教授的女兒,她同時也反映出一種現實,很多人只是喜歡寵物可愛的外表,卻沒有投入真正的愛心和感情。教授的女兒在電話中知道父親的舊學生要送來一頭純種秋田犬,馬上歡天喜地。但小狗還沒送到家裏,她就覺得自己的男朋友、家庭或孩子重要得多,阿八顯得微不足道。

日本版最後一幕寫/拍得很好。通過一個遠攝長鏡頭(一直到片末字幕結束為止),表面上說出了阿八的結局,同時也表達出在人類眼中(其他)動物不過是身外物的階級觀念。有興趣又不怕看得淚眼連連的話,自己找來看吧,我不多說。

電影主角阿八在歷史上真有其犬,不過事實和流傳的故事或兩齣電影的情節都頗有出入。事實上,在阿八存活的那個年代,日本的軍國主義正在抬頭,對阿八的故事加添傳奇色彩,便正好成為一個宣傳工具。

還有,在華文媒體中,常把ハチ(唸作 hachi)譯作「八千」或「八千公」,都是錯誤的。日語「八」的片假名寫法「ハチ」看來就像中文(漢字)的「八千」。這狗名叫 Hachi,本來就是單名「八」(日本版有一段解釋為什麼教授給牠起這個名字)。後人為尊稱這頭忠犬,在後面加上「公」(唸 ko),故又多了「八千公」一個誤譯。

Wednesday 6 January 2010

電視人 (1):黃元申

寫在前面

個系列不像《100 電視星》,沒有排名,也不限於 TVB、麗的或亞視(只要我看過就行)的藝員,拍劇的、當節目主持的也可能會介紹。


黃元申,最先想起的是他在 TVB 時期演過的兩個經典古裝角色:西門吹雪江小魚(小魚兒)。為此,我總覺他是「古裝人」。去年(重)看了黃在單元劇《CID》的演出(那一集的主角是「老差骨」何壁堅,黃元申戲份不多),才發現他的時裝造型也不錯。

網絡上流傳兩個黃元申的出生日期,日期同是 11 月 20 日,但一個是 1948 年,另一個是 1951 年。關於他的出身,大都是說他祖籍重慶,在上海出生,出生後第二年隨家人來香港定居,家族算是書香門第。童年時拜師學習武藝,練得一身不錯的武功。因為家境清貧,少年時期半工讀,唸至預科,據說還考進了美、加一些大學的工程系,最終因為家境不容許而投身社會。可以說,黃元申文武兩全。他做過服務員、售貨員等工作。後來其弟替他報名投考演員,黃元申脫穎而出,接拍了功夫片《餓虎狂龍》,獲得賞識,從而晉身娛樂圈,時為 1972 年。可惜,1970 年代香港電影業步入蕭條時期,黃拍片的機會不多。見電視業發展蓬勃,黃元申在 1976 年加入了 TVB。

加盟電視台後,機會不斷,也以拍動作片、古裝片為主,但他在 TVB 參演的第一個劇集卻是時裝(動作)單元劇《龍虎豹》(1976)。之後拍單元劇《CID》,劇集輪流以四名警探為主角,除黃元申外,還有任達華張雷、何壁堅。黃元申飾演李輝豪。這個單元劇後來在 1977 和 1980 年再拍了兩輯,繼續保留了黃的角色,也大概是他最深入民心的時裝電視劇。

同是 1976 年,他在 TVB 反擊佳藝電視《射鵰英雄傳》而傾力攝製的 65 集長篇武俠劇《書劍恩仇錄》中飾演石雙英,又有份演出 TVB 跟麗的電視「鬧雙胞」的古裝單元劇《近代豪俠傳》(只是《近》其中一集「大刀王五」跟麗的《十大刺客》中「大刀王五」的單元鬧雙胞而已。多年後,TVB 的古裝劇《英雄‧刀‧少年》由當時剛出道的吳卓羲演出王五的少年時代)。此外,拍了單元劇《逼上梁山》和另一單元劇《民間傳奇之蘇武牧羊》(跟黃杏秀合演)。然而,論加盟視圈後的首個富代表性的角色,要數在 1976 年下半年在《陸小鳳之金鵬之迷》首次飾演西門吹雪一角。

在 1977 和 78 年,黃元申再於《陸小鳳之決戰前後》和《陸小鳳之武當之戰》飾演西門吹雪,其中在《決戰前後》跟鄭少秋飾演的葉孤城那場決鬥是我所記得最老的電視劇武打場面之一。在劇中,黃元申一身白衣,神情冷峻,不苟言笑,武功高強,實在非常酷。他也在《民間傳奇之嫦娥奔月》飾演后羿高妙思飾演嫦娥),在幾輯《小李飛刀》中飾演阿飛。漸漸地,黃在熒幕上建立了一個剛健俠士的形象。

這時候,香港的電影業開始復蘇,黃元申跟劉志榮、黃杏秀、周潤發等新紮演員跟電影公司簽了基本演員合約。1978 年,黃元申跟憑電視劇《倚天屠龍記》走紅的趙雅芝合作拍了《漩渦》和動作愛情喜劇《剝錯大牙拆錯骨》,其中在《剝》兩人是男女主角。當時趙已婚,但與黃姓丈夫行業不同而漸生隔膜,遇上黃元申,合作之下日久生情。黃元申讀書不少,有書卷氣,給趙寫過情信。後來信件被趙的丈夫發現,輾轉落入某周刊老總手上,並公開刊出,弄得黃、趙二人尷尬非常,尤其是因為二人都已有家室。

發生這段緋聞後,兩人繼續專心事業。黃元申影、視兩邊走,在 TVB 拍了《貼錯門神》和《絕代雙驕》兩劇。前者是繆騫人罕有的「古裝」劇,黃的角色叫「招積仔」,形神俱備,然而黃在電視圈真正高峰是在隨後的《絕》中演活小魚兒一角。我也看過梁朝偉林志穎(部份)的版本,但始終是黃元申的最得我心,集機靈、活潑、矯健於一身。《絕》劇當年打破了收視紀錄,還榮獲美國的國際電視節金獎。後來黃在訪問中也表示,《絕代雙驕》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1980 年,是黃在 TVB 最後的一年,一口氣拍了《鹽梟》《新 CID》《亂世兒女》《龍仇鳳血》《上海灘龍虎鬥》五劇,卻沒有哪齣讓觀眾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之後他跳槽麗的電視,旋即拍了兩齣很受歡迎的劇集《少年黃飛鴻》和《大俠霍元甲》,其中在後者飾演霍元甲,讓黃元申紅遍中國大陸,是繼《絕代雙驕》後另一齣代表作。

之後幾年,黃的產量不多,直到 1987、88 再次活躍於熒光幕,在亞洲電視拍了《無名英雄》《梟雄》《滿清十三皇朝 2》《張保仔》《衙門風雲》等劇,以在《滿》劇中飾演乾隆和《張》劇擔綱張保仔一角較令人印象深刻。當觀眾以為他會繼續拍戲當個紅中生之際,1989 年黃元申看破紅塵,在大嶼山寶林禪寺(不同於寶蓮寺)出家,並取法號衍申。1990 年拜聖一法師為師。

2004 年,衍申接受訪問,記者形容他「較之熒屏略瘦,穿一身杏黃色袈裟,灰布纏住小腿,一雙黑色布鞋,頭髮、鬍鬚都剃得很乾淨,臉部輪廓清晰,滿面紅光,眼睛炯炯有神,給人的感覺是精神抖擻,神情莊重。」衍申表示,當時父母不同意他出家,後來母親見他去意已決就隨他罷了,但父親一直想不通。原「太太」對他出家原則上是支持、理解的,兩個小孩由她撫養(大兒子現在已經近 30 歲,在 10 多歲時曾到寺院看望過衍申)。出家後,「太太」多次到寺廟裏找衍申,但始終沒有相見,據說「太太」一直沒有改嫁。

記者問衍申出家的原因,他說是「聽聞佛法」,緣分注定。過去拍戲時有很多(人生)問題弄不清楚,在書中也找不到答案。衍申自言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始終感到不滿足。他喜歡看書,滿屋子都是書;他喜歡書法,練得一手好字,卻始終認為自己的書法沒練好。他自言年輕時喜歡吃生肉,覺得自己練武功要多吃肉才長勁。後來一名居士勸他吃素,又借他一本介紹佛經的書。他認真看了,慢慢地對佛教有了一些理解。正是從那時開始,萌發了出家的念頭。

再問他對過去拍戲和出家的生活怎麼比較時,他笑言沒什麼區別,人生就是在演戲。臨別時,記者請他簽名留言,他欣然在本子上寫下「隨遇而安」。

2005 年,黃元申離開寺院還俗,據悉目前在美國繼續修行和過退隱生活。

讀了兩三篇黃元申還俗前的訪問稿,再重新對照餘留腦海他在熒幕上的演出,突然覺得他一張臉從機靈活潑變得溫文爾雅、略帶憂鬱。儘管黃元申大概不會再於幕前演出,作為觀眾,還是希望他繼續演好他自己的角色。


電視劇代表作
TVB
《CID2》(1977)
《陸小鳳之決戰前後》(1977)
《貼錯門神》(1979)
《絕代雙驕》(1979)
麗的電視
《少年黃飛鴻》(1981)
《大俠霍元甲》(1981)
亞洲電視
《滿清十三皇朝 2》(1988)
《張保仔》(1988)

Tuesday 5 January 2010

電影馬拉松(2010 第一回)

續緊遵《聖經》教導「避免空閑」之餘,也要發揮對自己好一點的自愛精神。2010 年仍然會多看電影,畢竟戲劇是種多元化的藝術,也有助提高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根據本地 4 個主要電影院線(百老匯、UA、AMC、MCL)網頁的資料,在已知即將上映的電影中,對下面的興趣較大:


《秋田犬八千》(Hachiko: A Dog's Story)

上映日期:1 月 7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小學一年級時已經聽過八千公的故事了。





《不敗雄心》(Invictus)

上映日期:1 月 1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滾軸青春》(Whip It)

上映日期:1 月 1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Drew Barrymore 執導筒之作,《Juno》的熟年好戲小不點 Ellen Page 主演





《密探睥死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上映日期:1 月 14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大部份演員都想看





《花開花落》(Seraphine)

上映日期:1 月 2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想看女主角的演技,但有點擔心劇情太沉重





《幸福窩天倫》(Everybody's Fine)

上映日期:1 月 21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男主角是 Robert De Niro





《柏納大師奇幻 show》(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

上映日期:1 月 2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大概是 Heath Ledger 最後遺作





《鬥氣這一家》(Haarautuvan rakkauden talo / The House of Branching Love)

上映日期:1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歐洲電影節;已購票)

芬蘭「怪雞」導演 Mika Kaurismäki 新作




《血色童話》(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 Let the Right One In)

上映日期:1 月 23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歐洲電影節;已購票)

有「不老小孩」加「吸血殭屍」元素,買了票方覺後悔……





《餘生的第一天》(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 /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

上映日期:1 月 26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歐洲電影節;已購票)

偶然就想看一場家庭倫理絕症片




《熟女寵愛》(Chéri)

上映日期:1 月 27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歐洲電影節;已購票)

《英女皇》(The Queen) 導演 Stephen Frears 新作,Michelle Pfeiffer 主演





《白色恐懼》(Das weiss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 The White Ribbon)

上映日期:1 月 28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歐洲電影節;已購票)

《鋼琴教師》確實教人不安,但 Michael Haneke 總比 Lars von Trier 令人看得舒服




《情婦的情夫》(Los abrazos rotos / Broken Embraces)

上映日期:1 月 28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Pedro Almodóvar 新作





《孔子之決戰春秋》(Confucius)

上映日期:1 月 28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孔子 @ 戰爭





《波西傑克森:神火之城》(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

上映日期:2 月 1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農曆年要看大片的話,似乎這是熱門甚至不二之選




《華麗后台》(Nine)

上映日期:2 月 25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假如片子拍得爛,光看那堆演員也值回票價吧

Monday 4 January 2010

我愛紐約

是大除夕下午看的電影,既已做了 2009 年的電影年結,我把它算作 2010 年第一齣電影。

上次的《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 沒有看,因為我(竟然)對「花都」沒什麼感覺。這次同一位監製 Emmanuel Benbihy 構思的第二彈《我愛紐約》(New York, I Love You),有我喜歡的演員。儘管談不上喜歡紐約,始終(美國)電影、電視劇看很多,對它總有一點作為觀眾的歸屬感。翻看 Benbihy 的 IMDb 檔案,他下一個焦點城市是上海,構思中的有耶路撒冷里約熱內盧

在這「愛的都市」系列第二部曲中共有 11 名導演參與,10 人導演 11 段每段不超過 8 分鐘的故事,另 1 人負責連接各段的過場部份。我沒到過紐約,僅憑有限的觀影經驗,部份段落還是努力把紐約的城市脈搏、氣息、聚居了不同種族不同背景的人等(常見)特色融會其中,但到底形似背後擷取了多少神韻便不好評論了。

11 個短篇大都是講剎那間的相知相遇,其中部份短篇的演員再參與了過場部份的演出,以圖把大城裏陌生人的小故事交織在一起。聽說上次《我愛巴黎》共有 18 個短篇,涵蓋巴黎主要區域,這次紐約看來簡單一點。有機會得看看第一集,比較一下那是更全面還是更零碎。(昨天去買影碟,找了幾家都沒有!)

在眾多演員中,最想看 Natalie Portman。她在 Mira Nair 執導的短篇中演猶太教新娘,跟印度裔帶子雄郎(印度影帝 Irrfan Khan 飾;在《Slumdog Millionaire》演警探那位)有段「沒有發生的愛情」,對比古老宗教傳統和現代西方生活。Portman 還是挺有吸引力,但那個短篇欠神采。演出以外,Portman 還執導了一個離婚的舞蹈家父親 (Carlos Acosta) 和可愛小女兒相聚的短篇。

香港觀眾熟悉的舒淇唐人街麗人,跟畫家 (Ugur Yücel) 有緣無分(土耳其裔 Fatih Akin 執導),故事太簡單,但舒淇尚算清新可人。

以色列演員兼導演 Yvan Attal 執導了兩個短篇,都是說一對男女的邂逅:Maggie Q 跟 Ethan Hawke 合演了一段,另一段由 Chris CooperRobin Wright Penn 合演。Maggie Q 和 Hawke 那段風趣過癮,Maggie Q 演妓女,風情、演技俱好,是片中最突出的女演員。

開場第一個短篇是姜文執導的扒手偷情記,兩個男角 Hayden ChristensenAndy Garcia 在酒吧交手一場緊湊好玩。另一亞洲導演岩井俊二(曾執導《情書》)講清貧邋遢的作曲人 (Orlando Bloom) 和經紀人 (Christina Ricci) 借俄國文豪 F. Dostoevsky(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名著結上奇緣的故事,最有浪漫風味,最讓人看得滿心喜歡。

美國導演 Brett Ratner 拍高中舞會的離奇艷遇(Anton YelchinOlivia Thirlby 主演),儘管開花之後沒有結果,倒是健康又讓人開懷。Joshua Marston 執導的老夫妻拍拖戲(Eli WallachCloris Leachman 主演)則是全片最好笑的一段。

剩下兩個短篇的風格跟其他的顯著不同。Allen Hughes 執導的一段找來 Drea de Matteo 和去年上位甚快的 Bradley Cooper 演出一睡傾情的色情男女,比較賣弄。印度導演 Shekhar Kapur 執導的酒店短篇(本為《The English Patient》的 Anthony Minghella 執導,但在籌備時逝世)最迷離精奇,也與其他所有短篇最格格不入。《秋月春花未了情》(Darling) 的英國老牌影后 Julie Christie 飾演女歌唱家,儘管滿臉皺眉,但氣質超脫、儀態典雅,甫亮相已有懾人之勢,唸對白時不經意的英式尾音又是醉人。她的對手是《變型金剛》的新晉男星 Shia LaBeouf,演英語口音不純的傴僂跛足服務生,古怪卻不嚇人。我就覺 LaBeouf 有演技潛質。合演的還有另一老牌影星 John Hurt

過場部份由 Randall Balsmeyer 執導,以上位男星 Justin BarthaEmilie Ohana 的戲份最多,拍得中規中矩,Emilie Ohana(演錄像導演)的戲分較好,Justin Bartha 作用不大。

總的來說,《我愛紐約》演員眾多,並不單調,這個 104 分鐘的光影什錦併盤份量剛好,在觀眾開始疑惑到底還有多少個短故事要上演時,及時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