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4 February 2010

電視人 (7):潘志文

「他欠缺了一種反叛和硬闖的精神,否則他的成就會更大。」一篇舊報道這樣形容潘志文

過年在家,吃不得,又睡不了那麼多,便爭取時間看影碟。把新鮮熱火的《Glee》(推出了首半季的 DVD)看完,就拿 33 年前的《小時候》來接力。除了可愛的小敏家其路家敏王書麒)和其他小童星外,劇中最受注目的就是演志文叔叔的潘志文。說起來,《小時候》才是潘志文的成名作。

從前說 TVB 有鄭少秋,RTV(麗的電視)就有潘志文,可見潘在麗的多受重視。然而,潘志文並不是在麗的出道的。他在 1960 年代末考進國泰電影公司的第一期訓練班,在電影圈出身,也接受過粵劇和時代曲訓練。同班同學中,只紅了一個秦祥林。當時潘志文只是無名小卒,1969 年在 TVB 拍了第一齣的電視劇《法網難逃》。1971 年國泰公司倒閉,潘志文轉投香港電台,成為播音人,同時亦兼任廣播劇、幕前戲劇演出和主持等工作,間中參與 TVB 和麗的電視的戲劇和節目的演出。他甚至隨香港電台的龍翔劇團做巡迴粵劇演出。

1972、73 年,潘志文在 TVB 拍過不少電視劇,包括汪明荃主演的《私戀》。該劇男主角是馮淬帆。拍攝期間,馮在餐廳用砂糖潑洋人,TVB 即時將馮炒魷魚,要潘志文兼做馮的替身。這時候,潘志文也加入了香港電台戲劇組,最初演出《獅子山下》,當個正直的警察。他自言那個角色專講道理,毫無演技可言。他也當過《警訊》節目主持幾年(後來主持《警訊》多年的麥振江外型跟潘有幾分相似)。

1976 年,潘志文開始增加在麗的電視的演出,拍了《大家姐》《三國春秋》《十大刺客》等多齣劇集。當時,潘志文是香港電台、麗的兩邊跑。到 1977 年拍了《小時候》,更多觀眾認識他,這也是潘志文自言最喜歡的劇集。電台的播音的工作時間固定,他不想辭掉。遇上有節目撞車的時候,麗的大多會遷就。據說,港台希望跟潘繼續合作,但在港台限制不少,使他失去了很多的表演機會。在麗的遊說下,潘志文終於加盟。

1978 年,連續拍了《鱷魚淚》《巨星》《變色龍》三齣長劇,其中《鱷》和《變》的收視率很高,也讓潘志文嚐到走紅的滋味。這幾齣長篇劇拉開了麗的電視黃金時期的序幕。之後再主演了《俠盜風流》《新變色龍》《大地恩情》等經典劇集,奠定了麗的當家小生的地位,並於 1978 至 80 年連續三年奪得某報舉辦的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他又獲邀擔任十大中文金曲的頒獎嘉賓。1980 年,他跟吳香倫一起灌錄了一張專輯《潘志文•吳香倫之歌》,部份作品跟潘演過的劇集有關,例如《立哥回頭》(取材自《變色龍》中鄺志立一角),潘更為多首歌曲填詞。

同是 1980 年,在分三輯推出的《大地恩情》中飾演容亨一角。在劇中演他那精明能幹的胞姊的便是今日的「亞視之寶」鮑起靜。當時鮑已經有十多年的演戲經驗,《大地恩情》卻是她第一個電視劇。她也由此跟麗的/亞視結成賓主至今。

《俠盜風流》後,潘志文仍拍時裝劇為主,到 1983 年拍《浮生三記》,才開始多演古裝劇,包括《武則天》《八仙過海》《秦始皇》《西施》《滿清十三皇朝》等。但這個時期潘志文不是每齣劇集都當男主角,例如在《武》和《秦》有劉永在,他只能演配角宇文駿太子丹。《西施》是黎燕珊摘下首屆亞姐后冠後擔正的電視劇,潘志文演范蠡。在頗受好評(現在亞視於下午重播)的《滿清十三皇朝》中,他扮演皇太極,表現優異。論古裝扮相,鄭少秋始終是一絕,但潘志文身材瘦削,穿古裝也夠瀟灑。事實上,潘能跳現代舞,能唱粵劇,懂得擺身段,加上當過播音員,語氣控制自如,念對白較不少演員優勝。

踏入 1990 年代,每年在亞視都拍四五齣劇,但戲份明顯不如昔日吃重,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不多。

1995 年,過檔 TVB,演出機會不比在亞視時多,最為觀眾記得的演出大概是在《新上海灘》的馮敬堯和《天龍八部》的段正淳。然而,觀眾記得這兩劇,到底是因為潘志文演得特別好,還是因為這兩個角色本身就是經典的角色?不久,潘志文移民加拿大,居於溫哥華,活躍於當地影視界,曾任當地電台清談節目和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2002 年起,間中返港拍戲,都是亞視的劇集,我只看過《萬家燈火》,他演馮寶寶的丈夫高滿堂,在感情上是個壞蛋。後來拍《義無反顧》,曾經傳出他被人刪戲份的新聞。最近一齣回港拍攝的劇集,則是鄧特希監製的《法網群英》(2008)。

潘志文仍未自休,在演藝圈已經超過四十年。寫這一篇時看過一些關於他的舊報道。在記者筆下,他是個隨和、安份的演員,也會為自己的長處感到自豪。在我眼中,潘志文沒有電視明星的光芒,可能是因為他早婚,有妻有女,也可能是因為他本身的性格,但在回顧香港的電視歷史時,總不能缺了他這一筆。


重要作品
香港電台
《獅子山下》(1973)
《小時候》(1977)
麗的電視
《鱷魚淚》(1978)
《變色龍》(1978)
《俠盜風流》(1979)
《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古都驚雷/金山夢 (1980)
亞洲電視
《八仙過海》(1985)
《西施》(1986)
《滿清十三皇朝Ⅰ》(1987)
《萬家燈火》(2003)
TVB
《新上海灘》(1996)
《天龍八部》(1997)

Monday 22 February 2010

電影馬拉松(2010 第二回)

入二月底,正式進入整年看電影最忙碌的季節: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在 3 月 7 日(香港時間 3 月 8 日早上)舉行,現在正是公映候選電影的高潮時期;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在每年春末舉行,今年主要部份是映期從 3 月 21 日至 4 月 6 日(其他回顧展和專題影展的映期可能一直延伸到 5 月份)。

大部份奧斯卡候選電影會安排在電影院公映,下面介紹的超過一半有份角逐小金人。HKIFF 今年舉辦到第 34 屆,大後天(2 月 25 日)公布節目名單兼開始作有限度的優先購票。去年看了 24 齣,太多。今年的目標是減少至 15 齣或以下。


《華麗后台》(Nine)

上映日期:2 月 25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星光熠熠,純粹為看明星而去。





《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

上映日期:2 月 25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George Clooney 要當金像影帝可能還差一點,但故事看來有點趣味。聽說兩個提女配角的演員都演得不錯。




《守護有心人》(The Blind Side)

上映日期:2 月 25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Sandra Bullock 事先張揚會親領金草莓獎(爛片影后),她同時是今屆奧斯卡影后熱門,真讓她摘下小金人就過癮。《守》的故事很普通,SB 一向不是演技出神入化之輩,這倒讓我好奇她憑什麼贏得多個女主角殊榮。



《聲聲相識》(Crazy Heart)

上映日期:3 月 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Jeff Bridges 和 Maggie Gyllenhaal 分別提名男主角和女配角。前者在影帝爭奪戰中呼聲暫時仍較人氣比他高的 George Clooney 和 Morgan Freeman 高半線。



《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上映日期:3 月 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一看海報,就知道如此這般的角色捨 Johnny Depp 其誰?





《單身男人》(A Single Man)

上映日期:3 月 1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著名時裝設計師 Tom Ford 轉執導筒的頭炮。我對 Tom Ford 沒什麼感覺,反而男、女主角 Colin Firth 和 Julianne Moore 都是我喜歡的演員。



《複雜關係》(It's Complicated)

上映日期:3 月 1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Alec Baldwin 憑電視劇《30 Rock》再上高峰。他夥拍 Meryl Streep 和 Steve Martin 拍笑片(今年奧斯卡也是由 Alec Baldwin 和 Steve Martin 主持),有夠看頭。



《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上映日期:3 月 1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電影在奧斯卡舉行之後才公映,似乎慢了一點。之前曾經想花百多塊買 DVD 先睹為快,但又怕期望太高失望更大。還是等公映時再看吧。



《歲月神偷》(Echoes of the Rainbow)

上映日期:3 月 1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本來興趣一般,但剛在柏林影展拿了個 14 歲以下兒童投票選出的水晶熊獎,有老外背書,突然增加了一點興趣。




《不赦島》(Shutter Island)

上映日期:3 月 1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台前幕後都有種熟口熟面的感覺,沒事幹才會去看。





《最後車站》(The Last Station)

上映日期:3 月 18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演員陣容不弱,但總覺得此片適合看影碟多一點。





《宮廷眷戀─維多利亞與阿爾拔親王》(The Young Victoria)

上映日期:3 月 25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新晉女演員中,我挺喜歡 Emily Blunt。加上之前看過的 Rupert Friend,就覺得此片該有些看頭的。



《人‧神‧魔戰》(Clash of the Titans)

上映日期:4 月 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純粹的官能刺激,有空才會去看。

Tuesday 16 February 2010

給我看過的賀歲片

寫這一篇很久了,卻沒想到竟然因為腸胃不適才有機會寫──坐着半躬身子比躺下或側臥讓腹部感到更舒適。就這樣,安心坐在電腦前大半天又翻又寫。

香港人說的賀歲片,主要是指在農曆新年期間公映的電影。以前賀歲片以喜劇為主,但漸漸也見到有「不吉利」元素的片子,當中又以「百無禁忌」的外語片為主。下面的名單未必盡攬歷年來所有我看過的賀歲片,但重溫一遍,倒是給自己抓回了不少記憶。

1978-81(童年期)

1978
《星球大戰》(Star Wars)
記憶中最古老的一齣賀歲片是我四歲時三舅父帶我去看的《星球大戰》。那時候三舅父還在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讀書。小時候,三舅父常帶我去看電影。初時是二人行,後來變成三人行(還有他的女朋友,後來成了我的三舅母),我也由坐在他們中間漸漸變成靠邊坐。
1979
《大白鯊續集》(Jaws 2)
又是三舅父帶我去看的戲。後來堂兄在家開生日會,突然拿出一個塑膠鯊魚玩具來,把我嚇得又叫又哭。
1980
春節期間沒有看電影(弟弟倆在春節前出生,父母忙於照顧,親戚忙於看寶寶,我則躲在一旁吃乾醋)
1981
《超人續集》(Superman II)
直到 1993 年為止,每年正月初一都是父親那邊的團拜。這一年,二叔見我和堂兄妹無聊,帶我們到紐約戲院看《超人續集》。那是我唯一一次在紐約戲院看電影。

1982-84(小康期)
幾年家境比較好,每年春節都會看兩三齣賀歲片,一般是附近的紅磡戲院金門戲院寶石戲院珠江戲院看。這四家戲院目前只剩下寶石一家。

1982
《最佳拍檔》
當年打破香港票房紀錄,按 1980 年代初 20 元左右的票價算,入場人次比《鐵達尼號》(Titanic) 和《阿凡達》(Avatar) 還要厲害。這片是在新浦崗某戲院看的,因為當年該區有年宵市場,逛完才去看九點半。
《少林寺》
這是一部充滿歷史意義的功夫片,因為它,少林寺更出名,李連杰也打出了名堂。
《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現在的紅磡廣場前身叫青堡大廈,當年那裏有家很大的國華戲院。重建後,國華變成了迷你戲院,瑟縮在紅磡廣場之內。重新開幕之初,選映了《奪寶奇兵》,我去看了。不過,它很快就「改變路線」,專放映色情電影,我就再也沒有踏足。「新」國華戲院已經結業多年了。
1983
《最佳拍檔大顯神通》
《ET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在寶石戲院看的,也是第一齣讓我哭的電影。
1984
《最佳拍檔女皇密令》
《少林小子》
《鐵板燒》
當時葉蒨文剛來香港發展不久,《零時十分》得到十大勁歌金曲獎,又拍了一個啤酒廣告和這齣《鐵板燒》,常常嘻嘻哈哈,一個傻姐兒的模樣。那時候,我挺喜歡她的。

1985-89(浮沉期)
庭收入大減,甚至有點捉襟見肘,過年時我和弟弟都不敢說要看電影或買衣服。父母也許覺得我年紀還小,其實他們之間很多對談、角力我都一清二楚,大概這也是我從此做人快樂不起來的主要原因。今天回首,越來越覺得老媽在那幾年所做的比我想像的更多、更不簡單。(現在也做得多,像我肚子不舒服,昨天竟然取消了開年飯,讓我怪不好意思的)

1985
《恭喜發財》
只能看一齣賀歲片,因為譚詠麟紅透半邊天,也因為是新藝城出品,就選了《恭喜發財》,卻原來是爛片,最「有趣」的只得林子祥織毛衣一幕。
1986
《最佳拍檔千里救差婆》
《富貴列車》
演員數目眾多,包括不少外籍打星。
1987
《衛斯理傳奇》
許冠傑尼泊爾拍攝此片時患了高山症。
《海市蜃樓》
京劇武生出身的于榮光憑此片走紅,很快便來了香港發展。
《富貴逼人》
外婆請我們看電影。因為沒有預購戲票,結果坐在堂座第二行,印象深刻。
1988
《八星報喜》
《富貴再逼人》
1989
《合家歡》
最記得許冠文在妹妹鄭文雅家裏偷偷抽煙,然後用塑料袋把煙罩住,企圖不讓妹妹察覺他犯禁那場。那時候,許冠文的喜劇節奏仍然很不錯。

1990-92(兄弟期)
中了,弟弟倆是小學生。媽就給我錢,讓我們三兄弟去看電影。

1990
《蝙蝠俠》(Batman)
我首齣在 UA 黃埔戲院看的電影。UA 黃埔戲院在去年結業並易手,現已重新營業。
1991
《幼稚園特警》(Kindergarten Cop)
迄今唯一一齣在旺角百老匯戲院看的電影,我帶着兩個弟弟去看,完場後走了好多層樓梯才回到地面。
《寶貝智多星》(Home Alone)
在社區中心拿到兩張贈票,帶着弟弟三個人坐兩個位在海運戲院看早場。
1992
《家有囍事》
暫時來說,最後一齣全家人一起去看的電影。

1993-97(真空期)
幾年很少看電影。通常在暑假和聖誕節跟同學去看幾齣。春節是重要的家庭節日,同學之間較少聚會。

1993
《霸王別姬》其實不是賀歲片,因為它在春節之前已經落畫。我跟同學在旺角的南華戲院看,當年覺得電影滿震撼的。同一家戲院,後來還看過葛優主演的《活着》。
看《霸》片的那天是學校(五年一度的)開放日的補假,天氣很冷。那年冬天有幾個星期氣溫很低。開放日舉行前的一天,氣溫由二十多度一直下降,第二天起來時只有八九度,之後更冷。我和同學在開放日期間,連續幾天示範製作再造紙,要把手泡在水中,更是寒冷。

1994-97
春節期間沒有看電影

1998-2010(外語片期)
身社會後,大部份時間是一個人看電影,愛看什麼就看什麼。談到看電影,我是媚外的,在最近期看過的 12 齣賀歲片中,11 齣是外語片。

1998
《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
楊紫瓊的英語是流利的,但說得並不動聽。
1999-2001
春節期間沒有看電影
2002
《盜海豪情》(Ocean's Eleven)
《鋼琴教師》(La pianiste)
也許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這是一齣「變態」的電影。片商竟讓它在春節期間公映,也有點離奇。
2003
《捉智雙雄》(Catch Me If You Can)
2004
春節期間沒有看電影
2005
《誘心人》(Closer)
2006
春節期間沒有看電影
2007
《翻生侏羅館》(Night at the Museum)
2008
春節期間沒有看電影
2009
《馬利與我》(Marley & Me)
《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游龍戲鳳》
多年來再看港產賀歲片,純粹是因為那個下午沒事幹。
《聖訴》(Doubt)
2010
《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
《緣滿情人節》(Valentine's Day)

Monday 15 February 2010

神火之賊‧情人節

的春節假期在上星期五已經開始,並看了今年自選的賀歲/賀節電影:似乎是個預兆,一踏進虎年就病倒,但願速速痊癒,餘下幾天假期可以過得舒服一點。

年的賀歲西片聲勢較弱,最有看頭的是《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Percy Jackson and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初時宣傳甚少,還以為會臨時抽起呢。

導演拍過《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系列電影,故事由宇宙最強武器「閃電火」神秘失竊開始,逐漸揭開諸神之間的內訌。假如主角未能在限期內找回神火,神界必觸發大戰,人間亦難倖免。

電影拍得很流暢。故事以古希臘神話為基礎,我不大熟悉。西方的神話人物性格充滿缺點,其實挺沉重。本片對象是年輕觀眾,沒有太多深入的探討。這樣就好了,賀歲片讓人看得開心舒服便算達標。

男主角 Logan Lerman 比主演《哈利波特》的 Daniel Radcliffe 表情豐富,暫時看來潛質更優厚。

比較有趣的一場是 Uma Thurman 飾演蛇髮女妖,任何生物望她眼睛一下就變石頭。這一段我在舊片《魔島屠龍》第一次看。來到 21 世紀,《波》片以現代為背景,主角不用銅盾來看蛇妖倒影,而是用 iPhone,該是 Apple 付電影公司錢搞的 product placement 吧。

片中演男主角爸爸海神普西頓的 Kevin McKidd 很面熟。上網一查,原來差不多 10 年翻譯的英國電視劇《安娜卡列妮娜》(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原著)就是他演男主角伏倫斯基伯爵。我記得他,除了因為當時真覺得他有幾分像俄國人士外,也因為自己沒看過原著,怕誤譯,動筆前買了一套中譯本硬啃。

年的正月初一剛好是情人節,上一次是 1953 年,下一次好像在近 40 年後。換言之,100 年中只有三次左右。

看《緣滿情人節》(The Valentine's Day) 純為看明星而已。很多個故事之間的聯繫其實挺隨意,甚至牽強。

據說是因為電影的老牌導演大面子,很多明星都願意客串一角,但真正有光芒的沒有幾個。我比較喜歡片中人細鬼大的小男孩 Edison。拍得最差的是 Bradley Cooper 和 Eric Dane 的同性戀,看來像編導為了讓影片有種世界大同的味道而故意加一段同性戀戲份似的。

我看午飯後那一場,有很多國際學校的學生。《吸血新世紀》(Twilight) 的「狼人」每次出場都有人尖叫。Bradley Cooper 和 Eric Dane 最後一幕深情對望時,有個女生緊張地說:No! Don't kiss! 換了我是導演,乾脆刪了這一段好了。

戲份比較多的 Ashton Kutcher 和 Jennifer Garner 像姊弟戀多一點。Shirley Maclaine 和 Anne Hathaway 較佳。金像影帝 Jamie Foxx 平穩。跟 Anne Hathaway 配對的 Topher Grace 也稱職。Julia Roberts 的演出就是辦好份內事罷了。

總的來說,《緣》片沒有帶給觀眾特別的驚喜,也不算非常熱鬧,但幸好片長 125 分鐘,卻沒有拖的感覺。

Wednesday 10 February 2010

電視人 (6):馬敏兒

麗的電視亞洲電視的藝員是個挑戰,因為家中長輩是 TVB 粉絲,在麗的/亞視比較風光的年代,我還沒有轉台的機會。對麗的/亞視的舊劇集只有零碎的記憶。幸好現在有 YouTube 和其他同類網站。儘管當年看得少,但在學校總有一兩個(常被認為有點老套的男)同學是麗的/亞視的支持者,他們愛在休息時大談幾乎是獨家的電視經,加上報紙的娛樂版,我還是知道麗的/亞視的動向的。

1970、80 年代麗的/亞視的當家花旦中,馬敏兒是另一個代表人物。她出身於麗的電視藝員訓練班,然後在娘家迅速走紅,跟米雪魏秋樺文雪兒余安安等「外將」不同。直到 1985 年離港赴加拿大,馬敏兒一直沒有跳槽。

1976 年,馬敏兒 16 歲,念完中三,讀書成績不好,報讀了麗的電視藝員訓練班,受訓時參演過《愛情故事》《大家姐與大狂魔》等劇集。1978 年,參演重頭長劇《鱷魚淚》而嶄露頭角,再於《吾家有女》初任女主角,一切都很順利。麥當雄讓馬敏兒在《變色龍》中飾演因愛慕男主角潘志文而屢遭利用的程望棣,但馬在劇中的化名「阿啤」似乎更為觀眾熟悉。這也是我第一個記得馬敏兒演出的角色。當年她以新人姿態得到某報主辦的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

從此,馬敏兒的星途可謂扶搖直上,陸續演出《沈勝衣》《天蠶變》《俠盜風流》《浮生六劫》《人在江湖》《大地恩情之金山夢》等劇集,幾乎麗的所有重頭劇都看見她的影蹤;跟張瑛鄧碧雲等資深演員合作過,獲益不少。風頭開始蓋過出道比她早的魏秋樺。

《沈勝衣》是馬敏兒第一齣古裝劇,加上之前的《變色龍》,她跟劉志榮也是同劇演出。後來他們慢慢發展成熒幕拍檔,再合作了六七齣劇集,其中 1981 年的《浴血太平山》和《再會太平山》可算是代表作。有人說,「劉、馬配」就如 TVB 的鄭少秋汪明荃。雖然我沒看過太多他倆的對手戲,但觀二人氣質,倒是匹配的。

當年我不喜歡馬敏兒,覺得她不漂亮,老是一臉倔強。她的樣子頗有時代感,也拍過不少古裝和民初戲。她大概是繼余安安後,第二個在香港電視熒幕上扮演香香公主的人(1980 年的《大內群英續集》)。論扮相,自然是前者討好一點。

魏秋樺因為要拍《奇女子》,所以在《變色龍》中被安排自殺死去,提早離開劇組。馬敏兒拍《天蠶變》時也有相同「遭遇」──她飾演倫婉兒,因為要拍《新變色龍》,所以在劇中提前死去。

1979 至 81 年,馬敏兒參演了超過十齣劇集。到了 1982 年,因為續約問題,原來由她主演講海關緝毒的電視劇《禿鷹》女主角臨時換上了魏秋樺。之後馬在《家春秋》中只飾演婢女翠環。後來合約問題解決了,又回復當家花旦身份,主演了多齣劇集,包括有劉志榮的《八美圖》和《世界仔》,但更受注目的是《101 拘捕令 2 之熱線九九九》和改篇自梁羽生武俠小說的《雲海玉弓緣》。

《101 拘捕令》是 1980 年代亞視頗受歡迎的警匪劇集,共拍了三輯,男主角是羅樂林尹志強。馬敏兒在第二輯演探員汪麗萍。在《雲海玉弓緣》中演厲勝男,演男主角金世遺的是曾偉權。兩人當年都是二十來歲,馬只比曾大一年多,但馬的樣子比較成熟,看來就像姐姐和弟弟。此劇重播時看過一點,倒覺得曾偉權從造型到神態都跟原著角色有幾分相似。

1985 年,拍罷《大千小傳》,馬敏兒暫別電視圈,到加拿大修讀電腦和英語,但之後落地生根,結婚生子。離開香港時,馬敏兒才 25 歲。1990 年代初,舉家回流;1996 年替 TVB 拍了一齣《盞鬼老豆》,但迴響不大。

直到 2003 年,她在亞視長劇《萬家燈火》中飾演馮寶寶的妹妹,那是我看馬敏兒最多的一齣劇集。不過,鄧水歡一角發揮不大,別說跟馮寶寶比,就是同劇的胡美儀江美儀也比馬出色。同年,她在亞視節目《星光薈萃 46 載》亮相,跟昔日麗的/亞視的花旦米雪、文雪兒、魏秋樺、麥翠嫻等聚首。

之後幾年一直沒有她的消息,直到去年秋天傳出她在印度出家的消息,大家才又記起這名從前的當家花旦。她接受香港某週刊訪問時表示,年輕時的確覺得娛樂圈十分吸引,但有時候會懷疑賺很多錢是不是就會快樂。雖然自覺事業順利,但其實跟理想相差很遠。在電視行業工作七年,就像做了七十年,累壞了。現在出家了,找到她所追求的大愛和快樂,大家應該祝福她。


重要作品
《鱷魚淚》(1978)
《吾家有女》(1978)
《變色龍》(1978)
《沈勝衣》(1979)
《人在江湖》(1980)
《大地恩情之金山夢》(1980)
《浴血太平山》(1981)
《101拘捕令2之熱線九九九》(1984)
《雲海玉弓緣》(1984)

Monday 8 February 2010

「弱勢」電影

謂「弱勢電影」,是指剛過去的週末看了兩齣在正式公映前優先放映幾場的電影都是關於社會上的弱勢人士,不是說電影拍得差。

的影片發行商給《天生不是寶貝》(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想了一句宣傳語:醜陋的風采。中文片名沒有問題,這宣傳語倒可圈可點。

故事改編自女作家 Sapphire 的小說《Push》,Oprah Winfrey 任製作人。之前香港的媒體報道此片,多少把焦點放到有份演出的樂壇天后 Mariah Carey 身上。《天》片環繞 1980 年代紐約市一名黑人少女的悲慘經歷:16 歲患有肥胖症的 Precious(Gabourey Sidibe 飾)生於哈林區一個問題家庭,自幼受獸父強暴,並產下了一個患唐氏綜合症的女兒。其母 Mary(Mo'Nique 飾)沒有阻止男友的獸行之餘,之後更日夜對 Precious 施以肉體和精神的虐待。如今 Precious 又再懷孕,校長轉介她入讀特殊學校。Precious 在那裏遇上了熱血又有愛心的女教師 Ms. Rain(Paula Patton 飾),從頭學習英語的讀和寫。另一方面,社工 Mrs. Weiss(Mariah Carey 飾)嘗試瞭解 Precious 的家庭問題,間接揭開了 Mary 虐待女兒的真相……

電影以低下階層為主角,沒有刻意煽情或美化。胖妞主角命運坎坷,到最後始終也不能得到一個童話故事般的結局,但她明白自己的不足,勇敢面對不幸,希望盡力改善自己的生活,顯出積極和自信。

她老媽粗口橫飛、心理十分不平衡,看得人無骨悚然。老媽把自己感情上的不如意看成是女兒的錯,百般虐責,直到最後也沒有清醒過來。畢竟,人的個性大都很難扭轉。

胖妞雖然命途多舛,但在她身邊也出現過不少貴人。校長把她送到更合適的特殊學校去;在新學校遇上了好老師(甚至老師的同志愛人也那麼善良大方);入院產子遇上體貼的男護士(名歌手 Lenny Kravitz 飾);社工鍥而不捨,嘗試給予幫助。

片中胖妞常發白夢。那些幻想片段既是她自己苦中作樂,也讓觀眾從沉重的家庭問題中紓緩一下。這些戲分同時顯出女主角 Gabourey Sidibe 不是只懂裝愚作笨的胖妞。全片最搶鏡的莫如演變態老母的 Mo'Nique,她憑此片得到了多個女配角獎,看來有機會把「小金人」捧回家。

然而,我不覺得此片有太多感人的場面,導演 Lee Daniels 沒有拍下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戲分。《天生不是寶貝》有誠意,技法紮實,但相信喜歡看《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人會更欣賞此片。

比之下,去年在金馬獎贏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作劇本的台灣片《不能沒有你》拍得寫實感人之餘,更有一點藝術特色。

本片取材台灣真實的新聞事件,編、導的戴立忍拍出近似紀錄片的實感,每個官民角色都像真人,很能反映被社會忽視的草根勞工的生活狀況。

男主角在高雄當潛水員,是廉價勞工,跟小女兒僭居於碼頭廢倉。當局要他為女兒登記入學,但她是私生女,母親早已離去,難以證明父女關係,面臨被政府當作孤兒接收、領養的命運。於是父親(帶同女兒)東奔西跑辦手續,還開摩托車到台北懇求同鄉立法院委員幫忙。只是一路面對的立委、社工、公務員都是官僚作風,按章工作,弄到父女走投無路,在台北的天橋威脅自殺……

「香港良心」(!) 陳方安生當社會福利署署長時下令硬闖民居帶走郭亞女,事件跟本片主角的遭遇有點相似。

片中演父女的陳文彬趙佑萱都很出色(陳更是本片的編劇之一)。老爸無學識,不善辭令,但勤勞、老實。女兒則沉靜聰明。在幾場潛水工作的戲中,相依為命的兩父女有點《夜海傾情》的孤獨氣息。兩人開車來回台北求助,途中有點公路電影的感覺,也把父女情拍得輕鬆動人。

《不》片諷刺媒體、諷刺官僚主義,但整齣電影不如想像中沉重,主要是因為對白不多,用了黑色拍攝,觀眾更能憑畫面和意象去品味影片,同時電影看來有點超現實的感覺。較諸《天生不是寶貝》中胖妞女主角五光十色的幻想世界,《不能沒有你》的平靜黑白鏡頭讓一切盡在不言中。

影片沒有一味批評官僚主義,最後反而化悲為喜。初時感到有點突兀,但在真實世界中痛苦悲情的事太多,也太殘酷了。來到戲劇空間,也樂見能把人情、友愛放大,不必讓人對世界感到完全絕望。面對周圍不公、不義、不滿意的事情,有能力就出力,無能為力也不要嗟嘆,盡力在自己認知的範圍裏保持清醒就好了。

Wednesday 3 February 2010

電視人 (5):劉志榮

我來說,麗的電視是遙遠的,亞洲電視才是 TVB 的所謂競爭對手。然而,兩台(佳藝電視播映那幾年我沒怎麼看就不好說)競爭四十多年,彼此靠本身實力(撇去所有外購劇集、節目不談)真正打得難分難解,大概就是 1978 至 80 年左右。當年 TVB 的對手是麗的,而那時候麗的其中一個當紅小生便是劉志榮。不曉得其他在那時候的電視粉絲怎麼看,我倒一直認為劉志榮是這麼多年來麗的/亞視最具代表性的藝員。

劉志榮是電影和粵劇著名演員劉克宣之子,從邵氏的南國電影訓練班出身,1973 年加入麗的映聲(麗的電視前身),到 1982 年易名亞洲電視,劉志榮也沒有離開,直到千禧年代從政後,仍間中亮相。麗的出身的汪明荃是 TVB 的「鎮台之寶」,那麼一生都是麗的/亞視人的劉志榮也可謂該台的「鎮台之寶」。拍劇以外,他也是出色的綜藝節目司儀和節目主持人,據說 TVB 也曾經考慮挖角,卻因為劉的麗的/亞視味道太濃而作罷。其實,就算 TVB 真的高薪禮聘,劉志榮也未必蟬過別枝。

剛出道時,劉志榮以演戲為主。在網上找到的資料顯示,他最早的電影在 1972 年,電視劇在 1974 年左右。論電視劇年資,比馮淬帆石修鄭少秋輕一點,跟劉松仁伍衛國可算是同輩了。1976 年,他在電視劇《三國春秋》飾演關雲長。在麗的和 TVB 大戰的時代,劉志榮在多齣受歡迎劇集都擔演要角,包括《變色龍》(飾賀升;後來在《新變色龍》和《97 變色龍》再演了兩次)、《大地恩情》(飾楊九斤)、《浴血太平山》(飾周阿瑞)、《浮生六劫》(飾趙振鵬)。《大地恩情》可說是劉志榮的代表作,「九斤」一度更成了他的外號。他曾五度獲得香港某報紙主辦的十大電視明星獎。

在麗的時代,劉志榮是紅小生,卻不是每齣劇集都當第一男主角,有時候甚至演反面人物,像《變色龍》的賀升。但換個角度看,他拍劇的形象變化較多。不過,這麼多年來,劉很少拍古裝劇。轉到亞視年代,他仍有拍劇,較為人熟悉的作品有《諜網迷情》《紅塵》等,但更為觀眾記得的是他當綜藝節目的司儀和主持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代表作當數從 1985 年開始擔任過多屆亞洲小姐選美會的司儀。

1985 年,亞視主辦亞太小姐選美會,原意找英語了得的劉家傑任司儀,但據聞索價太高,結果電視台讓劉志榮夥拍曾在英國留學的曾慶瑜任大會司儀。劉志榮任司儀溫文得體,甚具大將之風,漸漸多了「劉翁」的雅號。

談到由劉志榮主持的節目,對《歷史也瘋狂》《十一億人民》印象比較深刻。踏入 1990 年代,開始經商、從政,1999 年當選為區議員。競選期間,他曾接受 TVB 電視新聞訪問,是他二十多年來首次在「對台」露面。當選之前仍然間中參演亞視的劇集,如《精武門》《親親親人》等,直到以吳征楊瀾夫婦為首具有中國大陸資本的財團入主亞視後,劉志榮便開始淡出電視圈。他最後一齣電視劇是 2000 年拍攝的《電視風雲》。

也許因為早年演出的劇集在內地很受歡迎,到外地登台大受歡迎,甚至得過泰國公主頒發皇室榮譽獎章,加上口才了得,政府的回歸紀念晚會也曾邀請劉志榮擔任主持。

電視以外,他也拍過不少電影,但大多是在 1970 年代。轉戰政壇前,他也擔任過電影監製,當中不少是情慾電影,包括葉玉卿告別「性感」演出之作《卿本佳人》,劉志榮是出品人。

到了千禧年代,劉志榮已經幾乎全面投身政壇,很少參與娛樂圈的工作,但談到香港的電視表演行業,他始終是個代表人物。可惜在 2008 年 5 月,他因為心臟病引發的肺炎逝世,享年五十五歲,觀眾從此只能重溫他的舊作了。


重要作品
麗的電視
《三國春秋》(1976)
《變色龍》(1978)
《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1980)
《大地恩情之金山夢》(1980)
《浮生六劫》(1980)
《浴血太平山》(1981)
亞洲電視
《雄霸天下》(1982)
《霍東閣》(1984)
《諜網迷情》(1985)
《紅塵》(1987)
《精武門》(1995)
《親親,親人》(1996)

Tuesday 2 February 2010

艾慕杜華的情婦的情夫

些電影人是名牌,凡有新作推出,自然會引起觀眾的興趣。他們的作品不一定賣座鼎盛,但不管水平高低,還是很容易成為話題之作。西班牙導演艾慕杜華 (Pedro Almodóvar) 就是這一類電影人。

1974 年開始編、導電影,1980 年執導第一齣長片《烈女傳》(Pepi, Luci, Bom y otras chicas del montón),30 年來艾慕杜華有 17 齣長篇電影作品(見下表),算是多產。在香港,他電影的中文譯名大都別開生面,同時也挺配合其作品的風格:初時香艷放蕩,後來深刻深情,但總不脫離性、愛、慾,而且經常煽情炮製,再加點人情味,就算故事再爛,手法再通俗,倒絕少教人感到沉悶。

較諸前作,《情婦的情夫》這個中文片名好像有點平淡,加上片長 128 分鐘,進場前曾經「擔心」有悶場。幸好片子總算把煽情的橋段搞得奇情妙趣。

故事由失明編劇 Harry Caine(Lluís Homar 飾)說起。與他合作無間的電影女製作人(Blanca Portillo 飾)的兒子 Diego(Tamar Novas 飾)是他寫劇本的助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Harry 忍不住對 Diego 揭開了 14 年前一段曲折的孽戀:失明編劇原是炙手可熱的年輕導演 Mateo。他獲富商 Ernesto Martel(José Luis Gómez 飾)支持開拍電影《女孩與手提箱》,女主角就是富商的情婦 Lena(Penélope Cruz 飾)。

Lena 跟 Mateo 漸漸熱戀起來。Lena 本是 Martel 身邊一個女秘書,但 Martel 迷戀她,願意提拔她成為銀幕女主角。Martel 派兒子(Rubén Ochandiano 飾)去監視電影的拍攝,得悉 Lena 搭上了 Mateo。他沒有公然發作,卻另作報復。一次意外 ,Mateo 雙目失明,《女孩與手提箱》被亂剪一通,Lena 也即時消失。意外發生後,Mateo 化名 Harry Caine 轉任編劇,過了平靜低調的生活 14 年,直到一天得悉 Martel 的死訊,Martel 的兒子又化名 Ray X 找上門來……

《情婦的情夫》談不上精品,很多情節都在意料之中,甚至看來像粵語殘片,但整體而言保持水準。影片的焦點都落在女主角身上。Penélope Cruz 演得十分好,她一人分飾四重身份:平凡女秘書、富商的情婦、電影的女主角、與導演偷情的女演員。各種身份都演得活潑多彩、層次分明。最初我不喜歡 Penélope Cruz,那時候她在美國發展,水土不服,形象和狀態都不甚理想。直到演《浮花》(Volver) 教我驚喜,之後在《情迷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演思想開放又情緒化的藝術家,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女主角外,片中其他演員都演得好。

讀過一些評論,普遍認為此片是導演給電影寫的一封情書。有說戲中導演化身盲編劇後改名 Harry Caine,其實有弦外之音,因為這個名字是 Orson Welles 在《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演的角色 Harry Lime 與其編導的經典鉅著《大國民》英文片名 Citizen Kane 的混合體。Mateo/Caine 這個角色的遭遇借喻了 Orson Welles 的命運——Orson Welles 是電影天才,但其導演之路十分坎坷,經常與製作人鬧不和,作品被多番重剪。這不是跟《情》片中 Mateo 的《女孩與手提箱》同一遭遇嗎?

到了片末,盲編劇解開了心結,把當年給富翁糟蹋的心血重新剪接,還佳作一個公道,讓他自己和觀眾離開戲院時都能釋懷。在現實生活裏,可以把自己的遺憾糾正過來,何嘗不是難得的機會?艾慕杜華實在很疼這個情夫呢。


艾慕杜華作品表(長片):
1980 Pepi, Luci, Bom y otras chicas del montón《烈女傳》
1982 Laberinto de pasiones《激情迷宮》
1983 Entre tinieblas《修女愛瘋狂》
1984 ¿Qué he hecho yo para merecer esto!!《前世吾修》
1986 Matador《鬥牛勇士》
1987 La ley del deseo《慾望之規條》
1988 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女為悅己者狂》
1990 ¡Átame!《綑着我,困着我》
1991 Tacones lejanos《情迷高跟鞋》
1993 Kika《蕩女 Kika》
1995 La flor de mi secreto《愛火花》
1997 Carne trémula《活色生香》
1999 Todo sobre mi madre《論盡我阿媽》
2002 Hable con ella《對她有話兒》
2004 La mala educación《聖‧教‧慾》
2006 Volver《浮花》
2009 Los abrazos rotos《情婦的情夫》

Monday 1 February 2010

歐洲電影節 2010

港和澳門歐洲委員會辦事處網頁香港某電影院線合辦了一個歐洲電影節,選映了 15 齣來自 15 個不同歐盟成員國的電影。戲票發賣時,還不確定自己能看多少,只買了五場的票,幸好最後都順利看到,而且大致喜歡,算是幸運。

《鬥氣這一家》(Haarautuvan rakkauden talo) 芬蘭
庭治療師 Juhani 能醫不自醫,跟賺錢比他多做企業培訓的老婆 Tuula 陷於離婚邊緣。Juhani 的爸爸曾跟 Tuula 的媽媽 Yrsa 拍過拖。Juhani 的同父異母弟弟 Wolffi 正跟 Yrsa 有「業務」糾紛。Juhani 輔導的對象包括一對警探夫妻的太太。一天,Tuula 帶了個俊男 Marco 回家,隔天 Juhani 通過 Wolffi 請了個漂亮妓女 Nina 扮自己女朋友來跟 Tuula 鬥氣,殊不知 Nina 正是 Wolffi 跟 Yrsa 鬧糾紛(毒品黑金和一宗命案)的關鍵人物。結果,一夜兵荒馬亂,Yrsa 的手下要來擄走 Nina,Wolffi 闖進怕 Nina 跟 Juhani 戲假情真,警探夫妻又追至查案……

102 分鐘的片子沒有悶場,節奏很快,跟我想像懶洋洋的北歐風格完全不同。導演兼編劇 Mika Kaurismäki 是芬蘭怪導 Aki Kaurismäki 的哥哥,拍出了一齣不落俗套的商業片。

《血色童話》(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瑞典
血,買票的時候問了自己幾次是不是真要看這一齣?在電影院的 115 分鐘裏,確實有幾次嚇得右手捉着左手然後再閉上眼睛。然而,這齣冰冷妖異的「吸血新世紀」確是頗具風格的。

故事從一對父女搬進瑞典某城鎮的一座公寓開始,不久附近發生血案,兇手替死者放血,用容器盛血時給人發現。兇手遁去,但命案已教平靜小區人心惶惶。住在父女隔壁的男孩 Oskar 在學校飽受小惡霸欺凌,偶然認識了新搬來的女孩 Eli,二人成了朋友。血案繼續發生,Eli 的真正身份昭然若揭。她的「父親」為了保住女兒甘願把自己當犧牲品。Oskar 跟 Eli 越來越親近,最終知道 Eli 的秘密。Eli 久渴難忍而親自出手,卻不慎事敗……

片子的節奏略慢,但氣氛營造得很好。不得陽光的嗜血童魔和屢遭欺凌的溫馴男生同是孤獨心靈,在白茫茫的苦寒冬天裏結出了純愛的種子。兩人用摩斯密碼談情,有一份懷舊詩意。女魔是男孩的守護神,但到結局(火車上那幕讓我想起日劇《高校教師》結局中真田廣之櫻井幸子坐火車那場)卻似乎另有啟示。我的悲情性格告訴我,男孩有天會成為 Eli「老爸」的翻版。畢竟,這是一個既詭異又淒美的愛情故事。

《餘生的第一天》(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 法國
後,我沒去看像是向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致敬的《幸福窩天輪》(Everybody's Fine),但看來不是大損失,因為這齣法國家庭倫理片也頗有趣味。電影最初的三分之一有點鬆散,可能是我未完全掌握編導講故事的方法。但慢慢看下去,知道片子的叙事結構,便開始欣賞編導的心思,還有法國人對人生和周圍事物流露的點點不覊才情。

故事圍繞一家五口,五個人在五個不同的日子各自踏進了他們餘生(也就是「新生」)的第一天:大哥 Albert(Pio Marmaï 飾)有責任感,安頓好老病的狗兒就離家自住,同時遇上了後來的太太,並當上了醫生;二哥 Raphaël(Marc-André Grondin 飾)遊手好閒,對什麼都不認真,連暗戀女孩給他的電話號碼也丟了,後來開竅並成為了品酒師;小妹 Fleur(Déborah François 飾)由乖巧女兒變為反叛少女,再失身於窩囊壞闊少,最後學有所成,兜兜轉轉跟小時情人結婚生子;媽媽 Marie-Jeanne(Zabou Breitman 飾)步向更年期,擔心自己魅力不再,希望從其他男人的目光中拾回自信,但其實一直深愛丈夫;老爸 Robert(Jacques Gamblin 飾)總覺得父親不疼愛自己,又終日煙不離手,結果患上了絕症。

在五個特別日子以外,五人的言行互為因果,一次家庭聚餐、一次意外(媽媽)和一個婚宴(大哥)又給各人留下了不同的人生烙印。故事枝葉豐富,情節緊密,對白也寫得頗幽默、輕鬆,把一些沉重的家庭問題變得容易消化。一家五口都演得好,又以得過柏林影帝的老爸和憑此片拿下新人獎的二哥較佳。

向來對法國談不上有特殊喜好,但看罷《餘》片,倒在想是不是該找個機會去呼吸一下真正的法國空氣,尤其是夾雜着煙草和葡萄酒味道的那一種。

《熟女寵愛》(Chéri) 英國
看此片純粹是因為想看 Michelle Pfeiffer(配角 Kathy Bates 也很少失手),而導演 Stephen Frears 也有名氣。看罷談不上失望,卻沒有記得太多難忘或驚艷的片段,惟在拍攝時年近 28,演嬌蹤美少年卻未見突兀的 Rupert Friend 例外。他演 Cheri,在片中的造型、氣質、演出加起來不比兩個熟女前輩遜色。Rupert Friend 是一個「演技好的 Orlando Bloom」。

故事說年屆 50 的退休高級交際花 Lea(Michelle Pfeiffer 飾)風韻猶存,生活無憂,跟名噪一時的同行前輩 Madam Peloux(Kathy Bates 飾)間中有來往。Peloux 把寶貝兒子 Cheri 送到 Lea 身邊學習上流社會的社交法則,然後再撮合 Cheri 跟豪門少女的婚事。怎料 Cheri 卻對 Lea 愛得難解難分。最終 Peloux 還是完成了計劃。然而 Cheri 卻始終忘不了 Lea,連早已成了「人精」的 Lea 也似乎動了真情……

編劇給兩朵一瘦一肥的退休高級交際花安排了不少介乎幽默與刻薄之間的對白,這也是看英國電影其中一個吸引之處。然而,電影本身走小格局路線,Michelle Pfeiffer 和故事還差一點誘人的光芒,難怪兩者在大小影展中都沒有太多提名。

《白色恐懼》(Das weiss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奧地利
不多十年前看過奧地利導演 Michael Haneke 的《鋼琴教師》(La pianiste) ,是我跟這位「挑釁大師」唯一一次的邂逅:到現在仍然記得不少人物和情節,部份尚教我猶有餘悸。新作《白色恐懼》在去年康城影展奪得最高榮譽金棕櫚獎,上月也在美國的金球獎贏得最佳外語片獎。套在開場前奧地利領事館代表所言,《白》不是令人享受的電影,但導演拍得精雕細琢,是一齣惹人深思的作品。

《白色恐懼》片長 144 分鐘,節奏頗慢,氣氛不安,但出奇的是我沒有怎麼看手錶。全片黑白攝影,構圖見心思,剪接、道具也考究。看罷,有些無言以對,只是一份震撼慢慢從內心湧出,就像深海地震一樣。

影片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一條生活簡樸、篤信宗教的小村。故事由一把沙啞的老嗓子(當時是村內的年輕教師)憶述,一切由醫生遇上的離奇墮馬事件開始,那是惡作劇而不是意外。村裏最高權勢的人是男爵,牧師和醫生也享有特殊地位。醫生墮馬後,繼續發生其他怪事:男爵的兒子被綁起及鞭打,穀倉離奇失火,智障小孩被虐等。然而,直到片末,也沒查出罪魁禍首。

《白》不是偵探片,但最可疑的是一幫兒童,到後來連叙事的老師都對他們生疑了。兒童不一定純真可愛,像牧師的兒子就常露出桀驁不馴的眼神(海報上那小孩),他姊姊更是內心難測,例如她用剪刀弄死了父親的鳥兒。另一方面,成人世界金玉其外,最明顯的莫如醫生怎樣對待產婆和自己女兒。片中人人都有缺陷,人人心裏都懷有仇恨種子、邪惡意念,而犯罪行為可以出自任何人的手,也可能是由看似毫甚關聯的事情所引起的連鎖反應。

電影一些情節也教人鬱悶不安,例如醫生墮馬後,他一對子女邊吃飯邊聊天。小弟(追)問姊姊死亡是什麼。總之,這不是一齣要觀眾看得爽的電影。但較諸《鋼琴教師》,我想 Michael Haneke 已經變得平易近人了。而論技法,更是大師級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