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March 2010

HKIFF 2010 之 9:蟹工船

說原著在日本國內和國際間評價甚高,而宣傳照又彷彿充滿青春的汗水,在好奇心驅使下買票進場。109 分鐘的片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兩三個陰暗齷齪的場景下進行,加上一幕幕寓言式的劇情,《蟹工船》沒有販賣肉體風光,也不是賣弄暴力。電影放到最後十五分鐘,筆鋒一轉,縱使希望重燃,實際上卻讓觀眾帶着一點不能平伏的心情離場。

日本導演 Sabu 向來風格獨特,之前兩屆電影節都沒有選看他的作品,今年要試試看。《蟹工船》改編自小林多喜二在 1929 年發表的同名小說。2009 年電影版的故事基本上符合原著的骨幹情節。故事發生在一艘於北海道堪察加海域捕蟹並將蟹加工為罐頭的船上。監工淺川殘苛,常虐待工人。有工人過勞、患病。最初工人慣於現狀,後來決定團結起來罷工抗爭。然而「勝利」是短暫的,因為資方讓軍隊介入……

《蟹工船》是一部無產主義文學作品,前年在日本突然銷量急增,有人把這現象聯繫到日本的共產主義者是否正在增加的討論之中。因為原著受歡迎,台灣和內地也推出了中譯本。自《蟹工船》出版後,已經給改編成舞台劇和電影,Sabu 的版本是第二個電影版。

本片最突出的兩個角色分別是工人新庄松田龍平飾)和監工淺川(西島秀俊飾)。另一年輕雜工根本高良健吾飾;前一屆青山真治的《悲傷假期》(サッド ヴァケイション;觀後感)演壞兒子〕的戲分也較多。新庄因為一次「奇遇」而有所感悟,覺得船上的工人和資方的關係不合理,結果號召工人來了一場「叛艦喋血記」,可算是個革命的先鋒、領導者。莫問結果,新庄是幹出了他所追求的事業。諷刺的是,後來原作者小林多喜二本身的下場卻跟小說中的新庄差不多(小林多喜二被秘密警察嚴刑拷打致死,終年二十九歲,但官方公布的死因是心臟痲痺病逝)。至於淺川,則是利潤至上,不擇手段。

西島秀俊在 1990 年代初出道,拍過很多電視劇和電影,直到最近幾年樣子添上了成熟、風霜,演技漸見進步。他演淺川很落力,但我嫌他造型精緻,打了折扣。松田龍平是已故巨星松田優作的兒子,他一出道在大島渚的《御法度》中飾演迷倒一眾大哥哥的「禍水」時,樣貌稚嫩,演技則得到國內同業推許,橫掃當年的日本電影新人獎。這次束了鬍子(現實中,他去年結婚兼當爸爸了),感覺全變了,收放自如,能見「壓場」的氣勢。但年輕一輩的日本男星中,始終最喜歡小田切讓

本來昨天晚上是打算看《團圓》的,但有感「頒獎禮之夜」總是「口水多過茶」,還是來個東洋蟹鍋好了。而這鍋物,基本上容易消化,味道還行。

HKIFF 2010 之 8:父後七日

日一齣《艋舺》,去年在金馬獎奪得最佳劇情片的《不能沒有你》,還有之前的《海角七號》等,台灣電影顯露的希望似乎比港片要多。我說希望,不單純着眼於票房收入,還有電影的質素,作品在類型和風格上有沒有打開新的局面。正在香港炒得挺火紅的《歲月神偷》,看過本事、預告片、一些訪問還有幾頁劇本(在書店有售),只有一陣因為老調重彈而孵出的病懨懨。

今屆電影節捨《艋舺》而取《父後七日》,是因為覺得題材和角度挺有趣。換了在香港,相同題材可能早已變成《陰陽路》系列電影了。

劉梓潔從她長約四千字的得獎散文(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首獎)改編成電影劇本,跟王育麟一同導演成《父後七日》。故事講述父親病逝,女兒回家奔喪,跟哥哥還有親友和禮儀師等在父親遺體火化下葬前幾天的故事。

原著是劉梓潔以 2006 年她父親過世期間的種種趣事入文,改編成電影後更見黑色幽默。談死亡殯葬,2008 年日本電影《禮儀師の奏鳴曲》瀰漫莊嚴敬意,《父後七日》則輕鬆「搞笑」得多。在華語電影中也算少見。

網上關於《父》片的報道不算多,就知道影片在 2007 年開拍,整個劇組到劉梓潔的老家拍攝,親朋好友都動員了,就連劉梓潔外公也在戲中客串,演出「看日子」的長者。

我早知道台灣人辦喪事,靈車裝飾得誇張,也有哭喪,搞得大鳴大放,所以看電影時並不覺得新奇,但在喪禮過程中一家人給耍得團團轉,在吃飯或刷牙時也要哭,倒是很有喜劇效果。

嚴格來說,電影沒有什麼匠心獨運的拍攝技巧或表達手法,不少戲分還是挺典型的,像女主角揹着父親的遺照騎摩托車一段,一看見女娃不意好思把大大的畫像放到自己胯前,已經預料到她會用揹的,而且會順便回憶起從前跟父親騎車的片段。有時候陳腔濫調卻始終最得人心,這是全片我比較喜歡的一場。

女主角樣子有點像香港舞台劇女演員焦媛,看時不免讓我分心,既聯想起焦小姐童年的模樣,也想到現在她於一些(香港)人心目中的形象。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太保飾演死去的父親,金鐘獎影帝吳朋奉飾演禮儀師,兩人表現最優異。太保的草根好爸爸讓人心生溫暖,而吳朋奉的禮儀師亦莊亦諧,他的表演風格在內地和台灣都多見,但在香港就缺人。曾志偉該做得到,但他沒有粗獷的外型,高八度的嗓子也滿討厭。

結局調子一轉,女兒在錯過送別父親時已流過真切的眼淚,但過後返回自己生活,遠離家鄉,冷靜下來後再想起失去的親人,在那時候才真正可以梳理自己的情緒,為自己而哭。那些眼淚,也是最難過的一種眼淚。

延伸閱讀:《父後七日》原著散文


今日稍後貼出:《蟹工船》

Tuesday 30 March 2010

HKIFF 2010 之 7:亡情使者

來不急着看《亡情使者》(The Messenger),因為過些時候大概會正式公映,但買票的時候剛知道男配角 Woody Harrelson 第二次提名奧斯卡(之前憑《性書大亨》(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提名過影帝,負於《閃亮的丰采》(Shine) 的 Geoffrey Rush),就決定要看了。Woody Harrelson 成名於長壽電視劇《飲勝》(Cheers),初時甚至覺得他比男主角 Ted Danson 要帥一點,但到劇集落幕時,他已掉了大部分頭髮。之後拍《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可能太「入型入格」,從此奠定了邪氣中生的位置。到了最近幾年,他在一些電影中更像一個「特別嘉賓」,例如去年的科幻大片《2012 末世預言》(2012)。《亡》片既能讓他提名男配角,相信是個有發揮的角色。

故事說在戰事中受傷的 Will(Ben Foster 飾)回國後,在退役前獲派新任務,跟隨老手 Tony(Woody Harrelson 飾)當「死亡天使」,將死訊通知陣亡士兵的家屬。這是一項注定不討好,也無法讓人「滿意」的工作。Tony 提醒 Will 別跟家屬有任何身體接觸,更不要搭上任何人。二人合作本來漸入佳境,直到 Will 遇見了一名遺孀(Samantha Morton 飾)……

《亡》片在去年柏林影展得了最佳編劇獎。片子通過對待男女感情不同的態度去描寫 Will 和 Tony 兩人的性格,然後連場通知不同死者家屬的戲,表面上是多種面對死亡不同的反應,實際上是探討不同類型的感情,包括親情、愛情等,同時繼續逐層剝開兩個男角的腦袋,細看他們的心理。

電影拍得平實,間中閃現幽默的對白。Woody Harrelson 固然搶鏡,本身功力以外,也因為角色本來就是大鳴大放。佔戲最重的 Ben Foster 把心理包袱一堆堆的 Will 演得條理分明。他的舊作我只記得《X-Men: The Last Stand》,在裏面演變種人,背上長了一雙白色羽毛大翅膀。他將來可以考慮像 Woody Harrelson 走性格演技派路線。女主角 Samantha Morton 提名過奧斯卡影后,總覺得她演內向、脆弱並帶點神經質的角色最好。這次她不夠脆弱和神經質,欠了一點光彩。

關於劇本,編劇對 Tony 的背景和好色行為沒有太深入地交代,故事的焦點較渙散,戲劇性稍弱。看到後段,覺得 Tony 像個看不見殘障的傷殘人士。

看完《亡情使者》,今年奧斯卡 20 個演技獎提名單位已經看了 19 個,但剩下的那一個恐怕不會看到,因為我擔心會看到恐怖畫面:來自 Peter Jackson 執導的《屍中罪》(The Lovely Bones),中年妙男 Stanley Tucci 憑《屍》片提名男配角,他近年越受注目,在《穿 Prada 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和《茱莉與茱莉亞-隔代廚神》(Julie & Julia) 有好的表現。他還曾經自導自演過一齣《Blind Date》(女主角是 Patricia Clarkson),有機會要看一看。只希望他不要像 John C. Reilly 那樣在配角圈紅過一陣子又沉下去。

HKIFF 2010 之 6:閃亮的星星

西蘭(詩人)女導演珍甘比安 (Jane Campion) 在 1990 年代執導了《鋼琴別戀》(The Piano) 而聲名鵲起,在奧斯卡獲得了 8 項提名,並一舉奪得女主角 (Holly Hunter)、女配角 (Anna Paquin) 和原著劇本獎(由 Jane Campion 本人獲得)。之後最受注目的作品便數緊接《鋼》片先後夥拍兩名後來的奧斯卡影后 Nicole KidmanKate Winslet 的《淑女本色》(The Portrait of a Lady) 和《性煙》(Holy Smoke)。

《閃亮的星星》(Bright Star) 改編自真人真事,但到底正史、野史、創作三者之間的比重是多少,則未及仔細考證。

故事說 Brawne 家父親早逝,母親帶着三名子女生活,長女 Frances (Fanny) 善於女工,天性敏銳,口齒伶俐。Fanny 鍾情於沒有收入(詩集乏人問津)但才氣逼人的年輕詩人 John Keats。其時 Keats 身旁的朋友(兼非正式贊助人)Charles Armitage Brown 似乎對不懂詩文的 Fanny 印象一般,但 Keats 則與 Fanny 發展出一段情緣。Keats 有詩人的敏感性格,與個性倔強的 Fanny 相愛並非一帆風順。與此同時,他的健康漸漸惡化……

John Keats 死時才 25 歲。全賴 Charles Armitage Brown 的努力,Keats 的詩作才沒有完全散失,繼後更獲推舉為英國偉大的浪漫派詩人之一。《閃》片主要記述他跟未婚妻 Fanny Brawne 相遇定情的故事。電影中除了 Keats 的詩作外,也收錄了一些他和 Fanny 的書信。翻看歷史,Keats 跟 Fanny 的故事相對簡單,而 Brown 對 Keats 的照顧和體諒則看來比電影所描述的要多、要深。至於 Fanny Brawne,在 Keats 離世後她把長髮剪短,素服悼念愛郎多年。Keats 身後十二年,Brawne 才結婚並育有兩子一女。她晚年經濟狀況不好,臨終前幾個月,她告訴了兒女自己跟 Keats 的戀情,並把 Keats 寫她的信交給兒女,說道「有天或會用得着」。

Jane Campion 的電影在平靜水面之下總有暗湧。雖然只是一段不到兩年的戀愛,但在一輪安寧、漂亮的畫面後,又會看見(主要是)女主角掏心撕肺的痛苦。Fanny 的小妹妹 Margaret 'Toots' 則令人聯想起《鋼琴別戀》的小女兒。

飾演 Fanny 的 Abbie Cornish 和 Keats 的 Ben Whishaw 都有不錯的演出。Abbie 來自澳洲,出道十多年,在後段對於 Fanny 大起大落的情緒掌握得較好。在我的印象中,Ben Whishaw 是個「古裝人」,看過他的《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和《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他的氣質和節奏都彷彿是工業革命或以前的品種。反而在時裝片《七個角色尋找卜戴倫》(I'm Not There.) 中,雖然他是其中一個化身,卻完全記不起他的存在。也許該片的風頭都給 Heath LedgerCate Blanchett 拿去了。

片中飾演 Fanny 弟妹的兩個小演員 Thomas SangsterEdie Martin 都乖巧、漂亮,特別是妹妹。而在現實中,Fanny Brawne 的弟弟 Samuel 在二十多歲時跟 Keats 和 Keats 的弟弟一樣,同是死於肺結核的。突然想起,現在的小學生還要接種卡介苗嗎?

《閃亮的星星》畫面和配樂帶詩意,看完有衝動去買本 John Keats 的全集看看(我那本 Robert Burns 選集買了多年還只是讀了 Auld Lang Syne 一首呢),但影片情節不深刻,談不上佳作。


今日稍後貼出:《亡情使者》

Monday 29 March 2010

HKIFF 2010 之 5:人海孤鴻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有一個向已故國際動作巨星李小龍致敬的回顧展「李小龍 7010」。我談不上是他的粉絲。他離世時,我還沒出生。但跟很多人一樣,他留下的那四部半功夫電影同樣使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除了愛情片、文藝片外,我也十分喜歡功夫/動作片。

要看李小龍幾齣傳世功夫電影很容易,但他在往美國前以童星身分拍下的卻沒怎麼看過,儘管我知道電視台一定播映過。最初想看《危樓春曉》,但時間不配合,也希望暫時遠離任何可能會跟「保育」拉上關係的事情。因為曾是李小龍大嫂的作家林燕妮曾經撰文說,李小龍演得最好的電影是《人海孤鴻》,就改看《人海孤鴻》了。

儘管只放映一場,但因為是星期六早上 10:30,入座率只得四五成。同場遇見相約電影人文雋而來的李小龍胞弟李振輝

電影公司當年把底片送到英國沖印,之後大家都忘記把底片要回,結果在廠塵封了三十年。後來香港電影資料館拿去重修,是以這次看到的基本上是彩色版本。但因年代久遠,有些部分的色素不穩定,主要集中在片子的中段和末段。

男主角吳楚帆有「華南影帝」之稱,身兼本片監製和劇本改編。我第一次看他演戲,字正腔圓,樣子正氣,態度正經八百。在 50 年後看,他的演出無疑讓人有點忍俊不禁。但客觀地看,表演非常紮實,絕不是靠外表混飯吃。女主角白燕戲分不多,演出有些拘謹。從白燕的拘謹想起了林黛在電影中活潑、獨立的形象,更顯得林黛在那個年代原來是那麼突出,說明了為什麼林黛身後的影響力比其他同期的國、粵片女星都大得多。

本片反角過江龍馮寶寶的爸爸馮峰演出。那時候他的嘴已經歪了,驟看有點像周吉(音樂人周啟生的爸爸),樣子陰沉,更在銀幕對日後名震中外的「李三腳」施以天殘腳。

至於「主菜」李小龍,樣子竟有點像黃宗賜(已故甘草女藝人陳立品的孫兒,曾效力 TVB,常演頑皮孩子和不良少年 )。《人》片是李小龍赴美前的代表作,戲分幾乎及得上吳楚帆,而且比吳更搶鏡。我這輩子聽李小龍說最多廣東話就數這齣電影。李演壞孩子表情誇張,套今天的說法是「浮誇」。他在銀幕上沒有揮拳踢腿,倒有大演舞姿。林燕妮說李在此片演得好,大概是指他有內心戲吧。他在孤兒院看見主任(吳楚帆飾)照顧孩子而受感動,還有從孤兒院偷走去探望養大自己的老傭人五姐李月清飾;天!1960 年李月清的樣子跟 1980 年代於麗的亞視看到的一模一樣!)兩場,李小龍演得挺不錯。

多得李小龍的活力,尤其是他對白中連番使用當年香港的俚語,《人海孤鴻》說教之餘,卻不顯得沉悶。

在網上有不少香港老照片的群組,但終究不及看彩色電影那麼吸引。沒認錯的話,《人》片展示的 1960 年老香港就包括尖沙嘴彌敦道

宮廷眷戀─維多利亞與阿爾拔親王

這齣電影,最大原因是對男、女主角有好感。即使這陣子大部分晚上都奉獻予國際電影節,趁本月底要把放不完便遭取消的有薪假期燃滅淨盡之際,騰出了一個下午去看。

《宮廷眷戀-維多利亞與阿爾拔親王》(The Young Victoria) 最初在香港譯作《宮廷眷戀》。如果是為了怕觀眾搞不清楚故事背景而「加料」,無疑過慮,變得有點畫蛇添足。

故事說年輕的維多利亞公主和是大英帝國的王位繼承人,在宮廷鬥爭中度過童年,直到年輕又充滿活力的比利時王子阿爾拔在安排下走進了她的生命,一切從此改變。祖父威廉王帝駕崩,剛滿 18 歲的維多利亞登基,愛情生活與國家大事同時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我的中學母校初中不設世界歷史科,到高中才於只設一班的文組教授,所以我從沒正式修讀中國以外的歷史。對於維多利亞,最初知道的是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還有香港開埠初期的商貿中心區(即今天的中環上環)叫維多利亞城。後來再曉得維多利亞女王 (Victoria of the United Kingdom) 是英國在位最長的君主(也是到目前為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女王),還有是個長年一身黑衣的老寡婦,搞得宮中暮氣沉沉,更有 Widow of Windsor 之稱。

連忙上維基百科做初期資料搜集。如果條目內容大致正確,那麼《宮》片談不上歪曲歷史,畢竟是關於(近代)歷史人物的電影,不宜(猛加)杜撰。然而,加上一些劇戲元素也屬必然,例如讓 Paul Bettany 演本該年近花甲的 Lord Melbourne 自然比較順眼、吸引。

片長 105 分鐘,節奏明快,劇情緊湊。例如在維多利亞登基之初,她奶奶 Queen Adelaile 提點她跟政客(當時英國已經推行君主立憲制)的相處之道,意簡意賅。影片沒有什麼高潮,但故事推展得很快,一筆接一筆,加上漂亮的服飾和(比較)悅耳的英國英語和口音,倒讓觀眾樂在其中。

英國女星 Emily Blunt 年輕而風格多變,正於好萊塢冒起,先於《穿 Prada 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演「女魔頭」的厭食女助手而嶄露頭角,再於《清潔小小姐》(Sunshine Cleaning) 演懶惰、妄撞但心地善良的 Punk 妹子。如今扮演維多利亞女王,則將貴氣、堅強、聰慧的氣質呈現出來,獲得了包括金球獎在內的影后提名。她跟 Natalie Portman 是我比較喜歡的年輕女星。

演阿爾拔親王 (Prince Albert) 的 Rupert Friend 確實是個「演技不錯的 Orlando Bloom」。年初看他跟 Michelle Pfeiffer 演《熟女寵愛》(Chéri觀後感),同是古裝片,在《熟》片是長不大的孩子,在《宮》片則穩重深情,而在兩片都恰如其分。Rupert Friend 演古裝片的造型滿好看,不曉得演時裝片又如何?此外,一班配角也來頭不少,除了 Paul Bettany 外,還有 Jim BroadbentMiranda RichardsonMark Strong 等。

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拔親王結婚 20 年後,阿爾拔病死,從此女王守寡到老。兩人生下 9 名孩子,女王把各子女和 42 名孫子安排跟歐洲各國的王裔成婚,所以她也有「歐洲祖母」(the grandmother of Europe) 之名。這些安排婚事的目的正如阿爾拔當年「接近」維多利亞的原因一樣,均從政治因素出發。但維多利亞命好,跟阿爾拔共度了如魚得水的幸福婚姻,接收了親王的才、色、愛、包容、忠誠、犧牲。

關於維多利亞女王的電影,1997 年也有一齣《皇室別戀》(Mrs Brown)。在阿爾拔親王死後,維多利亞長時間住在蘇格蘭,後來她跟來自當地的男侍 John Brown 過從甚密。據說維多利亞女王有兩件指定的陪葬品,放在她的棺槨裏,一邊是她親自挑選阿爾拔親王的一襲袍子,另一邊則放了一幅 John Brown 的照片和他一綹頭髮。後來更發現女王死後手上戴着 John Brown 母親的結婚戒指。該齣電影讓 Judi Dench 首次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但敗給了《貓屎先生》(As Good as It Gets) 的 Helen Hunt,非戰之罪也。

當我是個浪漫的觀眾/讀者,在愛情路上,其實維利多利亞女王是幸福的。


今日稍後貼出:《人海孤鴻》

Saturday 27 March 2010

HKIFF 2010 之 4:肥媽誤闖美利加

年通過國際電影節結識了 AC,再成了經常見面的好朋友,今屆大家同看的第一齣戲是《肥媽誤闖美利加》(Amreeka)。沒有沉重的調子,卻見微言大義,涵蓋民族性、家庭倫理、個人感情等。97 分鐘的片子大部分時間輕輕鬆鬆的 ,但也有讓觀眾為劇中人着緊的時刻。就是在下班後拖着有點累的身子去看,卻完全沒有什麼負擔,感覺舒爽。

居於巴勒斯坦的女主角(姑且暱稱「肥媽」)有兩個大學學位,在以色列境內的銀行上班。丈夫另娶苗條美女,拋棄了肥媽和兒子。肥媽讓兒子上私立學校,受良好教育,直到有天收到通知,多年前提交移居美國的申請獲批准了。有感國內局勢不穩,也為了兒子的前途着想,肥媽決定跟兒子移居美國,寄住妹妹和妹夫家裏。剛搬到「新家」,碰上美國攻打伊拉克中東人在花旗國更受歧視。肥媽因為一個意外丟了全副身家 2500 美元,當醫生的妹夫生意受社會風氣影響越來越差,兒子在學校遭同學針對,找工作解決經濟問題又處處碰壁……

外表有點笨的肥媽在逆境中逐漸適應過來,開始懂得苦中作樂,散發出的樂觀、幽默感、堅強感染了身邊的人,甚至因此有可能替自己抓到一段姻緣。

女人在逆境是否一定比男人堅強?實際上倒看個人性格。但女人天生比較敏感,較容易洞察周圍的人事風向,加上生理構造,似乎一般都較男人富耐性和變通能力。

肥媽一家住在伯利恆,在巴勒斯坦境內,每天到過境上班和下班都在檢查站耽誤大量時間,甚至隨時遇上危險。到達美國時,入境處職員問她的 occupation(職業),肥媽卻捉錯用神,說自己的國家被「佔領」了幾十年。這一場讓我想起幾年前工作上遇到的一件麻煩事:巴勒斯坦算不算一個國家?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看法。當時有一本書在中國大陸授權出版,國內編輯的看法跟原文版(英國)編輯不同,在總公司曾經鬧出一場風波。最後金錢力量戰勝了一切,事件不了了之。

這也是看比較小眾的外語電影其中一種趣味,從影片中能夠學習或反思一些容易忽略或遺忘的事情。

再到 Grand Cinema 看電影,但這次沒有被逼從「指定」離場通道離開放映室,而是從影院正門離開,不必走一大段「冤枉路」,感覺好多了。

HKIFF 2010 之 3:追夢戰隊

屆國際電影節看了一齣印尼電影《天虹戰隊小學》(觀後感),較預期的好看。今屆放映續集《追夢戰隊》(Sang Pemimpi),自然繼續收看。

此片去年十二月在印尼公映,據說票房收入勝過阿凡達 (Avatar)。昨晚本來是跟去年一同看《天》片的朋友一起看,也知道他「斯文淡定」,自然為他留一個座位。入座後,不停有人問我要那座位,可惜友人在關燈後才進場,猛打手勢他也看不見,我只好繼續「厚顏」,讓我的背包坐足全場。坦白說,有沒有劃位也好,這倒是我不常約朋友一同看電影的原因之一。

說回電影,故事內容跨度達二十年,從 1980 年到 2000 年,野心大了一點。上集講一班上小學的孩子,雖然人物較多,焦點卻集中,只講一兩個學期的經歷。在續集中,其中三個孩子已經離家,到較大的鄉鎮去讀中學。課餘時,還努力打工掙錢,補助生活費,並開始追尋自己的夢想。

影片節奏慢乃意料中事,畢竟在熱帶地方一般都是這樣子。配樂偶然帶點南歐風情,有幾段挺像意大利片《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Il Postino)。關於主角課餘時打零工說得太多,也太零碎。另外,偶然用上倒敘或插敘,手法不夠利落,反而讓人有少許眼花繚亂。幸好這陣子剛開始讀虹影的《好兒女花》,又是常常突然倒敘、插敘,心理上比較容易適應。上集笑料較多,主角都是孩子,看得更投入。續集的題旨同樣是希望,綴以一些青春笑料,想通過主角起伏跌宕的經歷來凸現追尋夢想是崎嶇又可愛的,可惜材料太多,變得拖泥帶水。

全片最有希望、最讓人感動和鼓舞的是最後二十分鐘,是整個追夢過程的高潮,正面、積極,同時劇情進展得非常快。

結局時,兩名主角仍未到達最終的目的地。完場後,導演和編劇親臨現場跟觀眾交流,解釋那是為了呼應前文,片中充滿夢想和計劃的 Arai 儘管常常指點 Ikal 該做什麼,但偶有失手。結局時雖然仍未「達標」,仍已經跨出了很大、很重要的一步。

坐我旁邊的是個西裝筆挺六呎以上的金髮老外。最初以為他鼻敏感,後來才發現他被銀幕上的主角感動了,每到煽情處,一定摘下眼鏡抹眼淚。昨晚我的眼眶,卻乾涸了。


今日稍後貼出:《肥媽誤闖美利加》

Wednesday 24 March 2010

HKIFF 2010 之 2:東京喪運會

謂《東京喪運會》(東京オンリーピック),其實是「惡搞」北京奧運會,有開幕式和閉幕式,同樣在 2008 年 8 月 8 日揭幕,同樣為期十七天。轉播賽事的節目有男、女主持各一人,各個比賽項目的過程卻瘋狂、諷刺、駭人、過癮兼而有之。

片子是總導演真島理一郎邀請日本國內外多個動畫製作單位一同參與,包括今年電影節也有選映其自選集的美國動畫師 Bill Plympton

電影的重頭戲自然是各個瘋狂的比賽項目,包括神婆地獄馬拉松、母子分離人肉鏈球、競打千字文短信、巨型機器人相撲、踢鞋鬥遠、人肉保齡、鐵籃球、求愛賽跑、「高呼」武士道比賽、夫妻馬拉松、和桌球等。有些是純動畫製作,有些是真人演出,有些則二者混合,風格各有不同。搞笑為上,也有一些幽默之處。

論構思之天馬行空,我選神婆地獄馬拉松和母子分離人肉鏈球;論拍攝手法和故事,競打千字文短信和求愛賽跑較佳。

電影節訂票手冊說的什麼國力比拼集體幻像、戳破體育精神等,觀眾都該看得出,但手法不算深刻。再好笑的接二連三出現也會教人麻木。另一些項目可能因為文化差異(例如「高呼」武士道比賽、和桌球等),看完有點不明所以,成了悶戲一場。

片長 117 分鐘,勉強稱得上節奏輕快。至於日本 blog 界女王、藝能界頭號宅女中川翔子飾演節目女主持人,則表現一般。

在香港科學館看下午 5:30 的場次,竟然全院滿座。我因為要「燃燒」假期,就順道放半天假,先去按摩(現在後肩以下痛得不能),才乘渡輪施施然過海,再走十五分鐘過去。如果準時下班才趕去,一定趕不上。不少觀眾是年輕人,大概是專上學院的學生吧。今年刻意多選在科學館放映的電影,因為座位不算窄,與銀幕的距離也適中。

HKIFF 2010 之 1:字典與手槍

引我買票進場的是此片的中文譯名《字典與警槍》(Politist, adjectiv)。此片在法國的 Cannes 影展得過獎,導演 Corneliu Porumboiu 也有點名氣。

第一次看羅馬尼亞電影,儘管背景是城市,畫面盡是一片荒涼,也許跟看電影時的情緒有點關係。

故事說警探 Cristi(Dragos Bucur 飾)追查一起校園毒品案,花了幾天跟蹤目標人物,最後卻猶豫要不要採取行動。結果,為他指點迷津的竟是一本厚甸甸的詞典。

警察跟詞典有什麼關係?在全片最後二十分鐘揭曉,也總算為 113 分鐘的片子製造了一個帶點幽默的高潮。

主角 Cristi 是個沉實的探員,在警察局中跟同僚保持君子之交,行動時獨來獨往。他辦案有耐性,也講邏輯,沒有使用暴力。Cristi 的妻子是個教師,喜歡語言和藝術,跟 Cristi 討論那首情歌歌詞的一幕挺有趣:Cristi 不解溫柔,直說「沒有太陽的大海算什麼?」沒意思,大海不會因為沒有太陽而不是大海。妻子對 Cristi 工作報告中的語法和拼寫錯誤提意見,Cristi 還覺得「咬文嚼字」多此一舉。到頭來,他竟然以世界上最無聊的讀物──詞典──來「解構」自己對工作的疑惑。這其實牽涉到人的自我價值。要動用詞典的釋義來解答人生疑問是有點誇張,但這卻提醒了觀眾,生活總是默默洗刷我們的價值觀,時間久了,很多基本、基礎的事情、道理、知識反而變得模糊,甚至變質,或不合時宜。

很多場戲都以長鏡頭拍攝,並很有實時 (real time) 的感覺,特別是多場跟蹤目標人物的戲,但這些跟蹤戲也最悶,是以我間中爭取時間閉目養神。

我不懂得羅馬尼亞語,但本片的英文字幕看來翻譯得頗用心,沒有太多語法問題。可是,譯者太用心了,翻譯得很仔細,每一句都很長,播出的時間卻很短,常常顧得了追看字幕,卻可能漏看了畫面上什麼動靜。此片的字幕不好譯,因為有不少篇幅牽涉到語法、詞彙釋義,譯意以外,還要顧及譯文語(英文)的風格和表達。

順帶一提,我真的很討厭 Grand Cinema 的散場路線,彷彿要走一里路才見天日。這些年來,除了電影節外,對此電影院可免則免。今屆還要多去三次……


今日稍後貼出《HKIFF 2010 之 2:東京喪運會》

Monday 22 March 2010

最後車站

人看電影,有話題性、趕時髦的片子特別吃香。按此標準,《最後車站》(The Last Station) 能夠公映已經是個小奇跡,自然把握時間去看。星期六 9:05 的早場,入座率勉強有兩成,不很理想。

電影以俄國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Christopher Plummer 飾)晚年的生活為背景,提到他跟妻子 Sofya Tolstaya(Helen Mirren 飾)逐漸變得愛恨交纏的關係,還有他對宗教和政治看法的轉變。全片戲分最重的其實是「旁觀者」Valentin Bulgakov(James McAvoy 飾)。他很崇拜托爾斯泰,更在 Vladimir Chertkov(Paul Giamatti 飾)安排下到托爾斯泰的大宅當私人秘書。期間他在公社裏認識了少女 Masha(Kerry Condon 飾)而情竇初開。不久,托爾斯泰和妻子的關係越來越差,Chertkov 似乎另有所圖,Masha 決定離開公社,可能從此跟 Valentin 分道揚鑣……

導演 Michael Hoffman 在香港名氣最響的前作大概是 1996 年 Michelle PfeifferGeorge Clooney 主演的《愛情吉日》(One Fine Day)。此番拍攝傳記題材的電影,只能說平平穩穩,集中說大文豪比平凡人更麻煩的家事,沒有高潮,也沒有悶場。支撐全片的是幾名主要演員的優異演出。

飾演托爾斯泰的 Christopher Plummer 是著名老牌影星,亦是《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 中那個英偉的男主角。1999 年,他在《奪命煙幕》(The Insider) 飾演知名記者 Mike Wallace,那次演出教人眼前一亮。今年較早前也看過他主演的《柏納大師奇幻 Show》(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去年在動畫《沖天救兵》(Up) 中,他聲演歹角。老來片運亨通,也更有戲味,他憑此片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是合理的。演他老婆的 Helen Mirren 演技毋庸置疑,她落敗奧斯卡影后戰,除了角色未算討好、戲分較少外,天時、地利乃最大關係。

我更喜歡兩個男配角 James McAvoy 和 Paul Giamatti。來自蘇格蘭的 McAvoy 身材比較嬌小,樣子較書生氣,難當動作英雄。在本片演初出茅廬、有點傻呼呼的小子,出奇的討好,自然樸實,比起《愛‧誘‧罪》(Atonement) 好得多。Paul Giamatti 自《酒佬日記》(Sideways) 後成了挺受製作人歡迎的演技派(男配角)。電影以外,他在大獲好評的短篇連續劇《John Adams》扮演美國前總統阿當斯,表現優秀。在本片他演推動和平變革的旗手,亦跟 Sofya 對壘,演出甚有逼力,戲情的「高潮」都靠他和 Helen Mirren 帶動起來。

人物傳記片不容易拍,既要顧及史實,又得加進戲劇元素。很多編劇、導演常常顧此失彼。《最後車站》聰明之處在於取材方面沒有太大的野心,相對來說,減低了招人批評劇情犯駁或失實的機會。不過,這也讓片子流於淺淡,看完也不覺得有太多深刻或值得思考的地方。

關於此片,有一點必須批評的是中文字幕犯了幾個非常明顯的低級錯誤。且舉兩例:Valentin 說自己一感到緊張就打噴嚏,他跟 Masha 邂逅時打噴嚏,馬上說 Excuse me,字幕卻譯作「失陪」;本來遭軟禁的 Chertkov 獲釋,馬上去看托爾斯泰,並打聽 Sofya 的動向。托的女兒向爸爸大喊 He's free to you,字幕則譯成「他有空來看你」,似乎譯者已經忘記了他/她之前翻譯過的內容。我不禁在想,在香港要一篇沒大差錯的電影字幕譯稿幾乎是天方夜譚。



小啟
今晚開始我本年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馬拉松。跟往年一樣,會(盡量)給每齣看過的電影寫觀後感。因為今年看得更頻密,原來的網誌時表間會略為更改:從本星期起一連三週(明天除外),星期四、五、日的《語文隨談》《我問你問我》《周日名采》維持不變,其餘四天只寫電影。視乎情況,有時候可能一天貼文多篇。

Wednesday 17 March 2010

電視人 (10):麥翠嫻

前談過曾經在麗的電視 / 亞洲電視走紅的女藝員,都在「友台」TVB 待過,今天介紹的這個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她跳槽的時候,正是當紅之時,不同一些前輩在離開娘家後曾經休息一段時間,然後才到 TVB 拍劇。然而,她也無法擺脫前輩的「命運」,過檔後星運一直下沉,說的是麥翠嫻

坦白說,要不是當年關於麥翠嫻跳槽的消息擾攘了一段時間,原本沒有怎麼注意她。1980 年代末邱德根把亞視股權售予林百欣後,亞視招攬了昔日 TVB、佳藝電視的女強人周梁淑怡加盟,台前幕後都大施銀彈,不少 TVB 的當紅藝員都轉投亞視,包括沈殿霞李香琴黃日華任達華等。相反,TVB 一向恃着高收視率和人才濟濟,對大部分藝員來說,薪酬和機會其實都未夠理想,所以 TVB 在這場挖角戰完全處於下方。當時麥翠嫻在亞視穩站一線花旦之列,出道五年已經拍了近二十齣劇集,很受重用。TVB 向她挖角成功,幾乎是他們整場挖角戰的代表作。

說起來,也許麥翠嫻離巢跟邱德根時代結束有點關係。麥翠嫻 1982 年進亞視,首齣劇集《八美圖》在 1983 年播出。在那以前,她在裘錦秋中學讀書,在校內是風頭分子。裘錦秋是邱德根的首任妻子,以大學生身份下嫁邱,跟邱德根打天下,後來在 1964 年跟國泰集團電懋影業公司創辦人陸運濤等在一場空難中喪生。邱德根為了紀念妻子,辦學以外,在他名下荔園遊樂場內的動物園也以裘錦秋來命名。這樣算來,麥翠嫻是邱德根培育出來的。

加盟亞視之初,1983 年便拍了五齣劇集,包括陳觀泰何家勁主演的《誓不低頭》和續集,還有在劉雪華主演的《少女慈禧》中演東太后慈安。事實上,麥的樣子的確有點老成。劉雪華在亞視的另外兩齣劇集《天堂鳥》《第四代》麥翠嫻也有份演出,都是擔演要角。還記得她在錢小豪主演的《霍東閣》中演主角的妹妹霍東琴

在亞視時,她拍過的時裝劇和古裝劇的數量差不多,也反映出她的扮相算是宜古宜今。我對她印象較深的演出卻是兩齣靈異劇集《靈界邊緣人》和《天靈》。效力亞視的後期,跟江華合作較多,包括《少林英雄》《天靈》等。伊雷在亞視拍的《阿水先生》,女主角便是麥翠嫻。麥在亞視的最後一齣劇集該是湯鎮宗當男主角的《擦鞋先生》。

1988 年,麥翠嫻跳槽後的首齣劇集是萬梓良呂良偉主演的長劇《當代男兒》。她的角色叫孫潔明,但在劇中有個外號叫「發達妹」。顧名思義,是個有點貪財的女子。然而,麥的戲分不多,集中在前半部,後來不記得是什麼原因,其角色再沒有出現。我說得這麼含糊是因為麥的演出實在沒有太大的光芒。

麥翠嫻在 TVB 一直待到 1995 年左右,拍過十多齣劇集,當年在亞視過檔的女藝員中,她的演出機會算多。然而,她擔演重角的劇集,除了《當代男兒》外,就數跟藍潔瑛商天娥合演的《摘星的女人》,以及只以錄像帶形式在海外發行的《鐵血大旗門》。後者乃根椐古龍小說《大旗英雄傳》改編,陣容不弱,男主角有石修劉青雲陳庭威,麥翠嫻則是第一女主角,跟石修本是戀人,後才揭發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妹。劇情一路發展,還有在亞視劇集《醉拳王無忌》(吳剛演王無忌)看過的日帝月后

要數麥翠嫻在 TVB 時期的代表作,可能是《特警 90》系列電視電影。這系列共拍了三集,麥在戲中演身手不凡的女督察,開槍以外,甚至穿着高跟鞋登高鑽底。她也拍過一齣叫《女優》的單元劇,演事業走下坡的舞台劇演員,為了把一個吸毒者演好,並挽救自己的事業,竟然真的去吸毒,最終死在舞台上。她在此劇的表現很不錯。

麥翠嫻在 TVB 其餘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還有兩個:在張智霖朱茵主演的《射雕英雄傳》中飾演梅超風(但始終覺得黃文慧是最棒的);在《阿 Sir 早晨》中演勾引黃霑搞婚外情的「才女」畢如鳳。畢竟麥翠嫻曾是當紅花旦,後來卻淪 / 轉為性格演員,也教人有點唏噓。

1990 年代中,麥翠嫻淡出娛樂圈,並結婚了。初時還間中在報章或電視亮相,生活頗富泰,據說是從事物業買賣,打扮和氣質都有點暴發戶咄咄逼人的勢頭。最後一次聽到關於她的消息,大概是五六年前她丈夫遭銀行申請破產。事件後來如何發展,我沒有跟進,也沒興趣追查。

重要作品
亞洲電視
《少女慈禧》(1983)
《霍東閣》(1984)
《阿水先生》(1986)
《少林英雄》(1986)
《胭脂淚》(1986)
TVB
《當代男兒》(1988)
《摘星的女人》(1989)
電視電影《特警 90》(1990)
《射雕英雄傳》(1994)

Tuesday 16 March 2010

拆彈雄心

齣奧斯卡候選最佳電影已經看了九齣,只差一齣將於國際電影節看的猶太裔黑色喜劇《非常戇男離奇失婚》(A Serious Man),但基本上無礙我作出一個小小的結論:假設我有份投選今屆的最佳電影,會把票投給《阿凡達》(Avatar),儘管我認為《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和《D-9 異形禁區》(District 9) 都很優異。

獲九項提名,憑主題和政治正確的優勢,《拆彈雄心》贏得了投票人士的歡心,大獲全勝。《阿凡達》拿到豐厚的獎金,但在奧斯卡只得到三個技術獎項。看完《拆》片,衷心認為這齣成本只及《阿》1/20 的戰地片確是佳作,應該受讚揚,只是贏得誇張了一點。

《阿凡達》的技藝和題旨都超越全部對手,發揮了電影最新最強的威力,對業界的影響肯定比《拆彈雄心》長遠。影片的立體效果已經改變電影業的生態,正在上映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便因此而受惠。連港產片《蘇乞衣》也急忙 3D 一下來應市。奧斯卡向來不是什麼藝術至上的電影頒獎禮,讓我投票的話,會連影片對整個工業的意義也計算在內。

今天是談《拆彈雄心》,還是把焦點放回電影身上。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美軍中士 James(Jeremy Renner 飾)臨危受命,接替陣亡的拆彈部隊成員(由 Guy Pearce 客串)。James 曾經拆除超過 850 個炸彈,藝高人膽大,做事常常任意妄為,讓他的隊員 Eldridge(Brian Geraghty 飾)受傷和 Samborn(Anthony Mackie 飾)不安。完成 38 天的替補工作後返回美國老家,才發現自己無法重過正常生活……

我喜歡《拆彈雄心》,是因為它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不提美軍出兵的對與錯,只是透過鏡頭直接表達拆彈部隊工作的凶險,一開場便拍出恐怖分子利用遙控炸彈襲擊軍人的慘況。之前打出的字幕 War is a drug 跟結局呼應之餘,也在剛陽的題旨中融入了細膩的情感和思考。到了影片結局,男主角的選擇其實隱藏了尖銳的批判,一方面反映出戰地可怖的實況,把戰爭英雄的光環勾銷。另一方面,也教人欣賞反恐拆彈英雄,出生入死才是他們的使命。

然而,後一種情操只有在藝術作品之中才會叫人喝采、享受。要是親人或愛人是新世紀的十字軍,內心承受的壓力也許不足為外人道。

導演 Kathryn Bigelow 的手法乾淨利落,冷靜而富實感,實至名歸。

儘管在金像獎當晚穿的裙子不漂亮,但這位 59 歲的女導演看來比實際年齡青春,亦格外顯得容光煥發,甚至比不少女明星還要漂亮。

原來我看過她四齣舊作: 神槍女警動作片《霹靂藍天使》(Blue Steel)、Patrick SwayzeKeanu Reeves 上天下海的警匪鬥法驚險電影《終極豪情》(Point Break)、Ralph Fiennes(也有客串《拆》片)主演的科幻片《末世紀暴潮》(Strange Days),還有描述前蘇聯核子潛艇遇難真事的《轟天潛艇 K-19》(K-19: The Widowmaker)。

作為奧斯卡 82 年歷史中第四個提名最佳導演的女性,Kathryn 作出了零的突破。她的三位前輩分別是:當年本地電影宣傳人員以「意大利許鞍華」稱之的 Lina Wertmüller 在 1970 年代末獲得提名(我唸小學時,她有齣電影 Un complicato intrigo di donne, vicoli e delitti香港公映,譯名很古怪,叫《女人街一族的陰謀》,從 1986 年一直牢記至今);新西蘭女導 Jane Campion 在 1994 年憑《鋼琴別戀》(The Piano) 提名,失了導演獎,但影片奪得包括女主角和女配角的三尊小金人;2004 年,《教父》(The Godfather) 名導 Francis Ford Coppola 之後 Sofia Coppola 以《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提名,結果拿下原著劇本獎(我喜歡法國樂團 Air 的配樂和男女主角不結果的忘年戀)。

《拆彈雄心》主要講述派駐伊拉克的一個美軍拆彈小組。黑人組長與笨拙的小兵性格鮮明,男主角則看似談笑用兵、妙趣橫生,沒什麼名氣的 Jeremy Renner 演得生動傳神。在片中他沒有什麼複雜的對白,但看得出他每一場戲都是從心出發,演活了拆彈專家的思想和行為。

Jeremy Renner 不是英俊小生,有個大鼻子和一對又黑又大的眼袋,頂多是個樣子不讓人感到討厭的性格演員。但憑着《拆》上位後,據說已經接了三齣電影。不過一旦名成利就,自然就會遭人翻舊賬、揭隱私,先來跟電影《忽然囉囉攣》(In & Out) 差不多的劇情,但這次剛好相反,是由舊戲劇導師爆得意門生的性向。然後有人查根問底,指 Renner 跟一個沒名氣的男演員是一對。

他喜歡什麼人我並不關心,多拍些好電影就是。

他的舊作中,只看過 2003 年的《特警雄風》(S.W.A.T.)。男主角 Colin Farrell 的短髮造型挺帥氣,但搶鏡頭的卻是本為 Colin 同袍,後來卻棄明投暗的神槍手 Jeremy Renner,從外形到演技都很不錯。可惜自《特》片後,他一直沒有遇到太多有利發揮的角色。

在《拆》中,Jeremy 沒怎麼用槍,但在沙漠中那場神槍對峙的戲很出色,還有在鬧市閃逃和夜街追查都拍得緊張而有格調。此外,那個會說英語賣 DVD 的伊拉克小子也很不錯,更是電影其中一個高潮所在。

整齣電影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男主角回家的一段。對白很少,且只有兩個場景,卻以清脆利落的鏡頭交代了豐富的情節。沒有五彩繽紛的特效,卻同樣使人看得目眩神迷。

Monday 15 March 2010

單身男人‧複雜關係

星期新上映的電影中,有五齣想看,最後放棄了《不赦島》(Shutter Island) 和《歲月神偷》。至於看了的三齣,結局不約而同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時裝界創造不少神話的 Tom Ford 首次執導,選擇改編英國作家 Christopher Isherwood 的同名小說,拍成《單身男人》(A Single Man),並花了兩年修訂劇本,融入個人想法和體會,拍成電影的劇本已經是第 15 稿。

故事說 George(Colin Firth 飾)跟伴侶 Jim(Matthew Goode 飾)一同生活 16 年,Jim 突然在車禍中喪生。八個月後,George 仍如行屍走肉,沉溺在回憶之中。在迷失、痛苦之間,他相信唯一自救的方法是了結餘生。在 George 要自殺的那一天,遇上了很注意自己的學生 Kenny(Nicholas Hoult 飾),碰見流落異鄉的俊男 Carlos(Jon Kortajarena 飾),也相約好友 Charley(Julianne Moore 飾)吃飯、喝酒……

Tom Ford 在時裝界打滾多年,對本片的服裝、佈景、燈光都表現出很高的品味,尤其是老本行服裝。男主角是大學的英文系教授,對西服的執着充分反映出他對感情的態度。他上班、外出只穿整齊的、同一種款色和顏色的西服。家傭會把潔白的襯衣用紙條套住,跟在服裝店發售的無異。Colin Firth 為拍此片,看來也鍛煉過,而他身上那剪裁一流的西服更像他的第二層皮膚。導演通過一套套絕頂的西服,既流露出一種品味,更簡單利落地展示出主角的生活態度。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細節精巧。

漂亮的西服是描寫 George 迷戀、執着的借喻手法。George 經常活在對死去情人的思念之中,電影以三種不同色調表現他浮游於回憶、現實、希望的三種思想層次:一般的回憶是黑白的;沉鬱的現實則帶灰調,畫面看來有微粒;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開心或帶來希望的就換成一片溫暖的柔彩色調。

以一個新晉導演來說,Tom Ford 的表現挺不錯,像是幾場男主角與新相識邂逅的戲,看着演員的舉手投足,加上在 George 身邊出現清一色的俊男(包括只得一場戲演大學同事的 Lee Pace 和住 George 對面那家人的男主人 Teddy Sears),看來很平靜,其實統統是慾望的化身,含蓄的對白其實要人內心萬馬奔騰。還有 1960 年代的風情、節奏,一反現代反叛縱慾的潮流,顯得不落俗套,也賞心悅目。

演好姊妹的 Julianne Moore 表現一貫優異,戲份多一點的話,該可取代《華麗后台》(Nine) 的 Penélope Cruz,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演死去情人的英國男星 Matthew Goode 有貴公子的氣質,看過他演《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還有《保衛奇俠》(Watchmen) 的反角 Ozymandias。他氣質很好,外形和表現恰如其分。演男學生的 Nicholas Hoult 是昔日《單身插班生》(About a Boy) 的小男孩,現在像個模特兒,更難得的是他演技自然。

至於男主角 Colin Firth,在看完今屆奧斯卡五名候選影帝的電影後,我依然覺得他最好。憑《聲聲相識》(Crazy Heart) 得獎的 Jeff Bridges 形神俱備、從容不迫,得獎也是天利、地利、人和;《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 的 George Clooney 則幽默、自信、風度翩翩;《不敗雄心》(Invictus) 的 Morgan Freeman 老練自若,爐火純青;《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的 Jeremy Renner 把角色表面的狂妄和內心的掙扎都演繹得恰到好處;Colin Firth 的角色既要含蓄又要綻放,在自毀與重生的夾縫中匍匐而行,是個堅強又脆弱且說話不很多的單身男人,內心戲最複雜。通過眼神和肢體語言,他也把角色的沉斂氣質表現得絲絲入扣。

Tom Ford 設計的衣服太貴,買票看他的電影划算得多。

貼圖的大小,也反映出我對電影的看法。《複雜關係》(It's Complicated) 的演員陣容不弱,娛樂性絕對比《單身男人》豐富,但 120 分鐘的片子其實間中出現悶場。

《拆彈雄心》的導演 Kathryn Bigelow 在奧斯卡上為女導演作出零的突破,在好萊塢也有其他不少女導演,例如 Nancy Meyers。Meyers 沒有 Bigelow 的剛陽風格,但之前幾齣作品《緣份精華遊》(The Holiday)、《玩轉男人心》(Something's Gotta Give)、《偷聽女人心》(What Women Want) 都是挺受歡迎的愛情喜劇。《複雜關係》也不例外,只是儘管保持風趣幽默,值得討論的地方卻不多。劇情發展和人物性格都很典型,看到一半竟然覺得有點悶。

故事說十年前 Jane(Meryl Streep 飾)因丈夫 Jake(Alec Baldwin 飾)另結新歡而遭拋棄。十年後,Jane 的餐廳業務蒸蒸日上,三名子女亦長大成人。其實 Jane 和 Jake 二人未能完全放下感情,在一次偶然機會下,更愛火重燃,Jane 變成了前夫婚姻的第三者。與此同時,失婚室內設計師 Adam(Steve Martin 飾)向 Jane 展開追求,Jake 也不甘示弱,頻頻示愛……

三個主角中,Meryl Streep 從 2005 年至今拍了 14 齣電影,是她從影以來產量最高的一個時期。近年我只喜歡她演喜劇,嫌她演正劇時表現有點造作。看喜劇,通過笑聲就把這些我心目中的「小瑕疵」掩蓋。當然,Meryl 表演細膩,她的演出也讓其角色看來更有層次、紋理深刻。

憑電視劇《30 Rock》登上事業高峰的 Alec Baldwin 戲份僅次於梅姨,發揮比 Steven Martin 大得多。他在 1990 年代拍《追擊赤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和《殺與捕》(The Edge) 等片時仍算英俊小生。暫時來說,這兩齣也可算是他電影的代表作。現在卻有點像一頭熊(據說他是素食者)。難得他放下身段,那份自嘲讓他變得可愛。他另一著名「往績」就是曾跟得過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性感女星 Kim Basinger 結婚。他在私底下跟 Meryl Streep 是好朋友。

《複雜關係》並不複雜,想輕鬆一下,讓腦袋休息的話,也成。

寫得太多,明天才談《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Wednesday 10 March 2010

電視人 (9):劉緯民


近在電視上看到一齣叫《秋香怒點唐伯虎》的新劇,才想起我第一個看的唐伯虎不是陳豪,不是張家輝,也不是周星馳,而是二十多年前在亞洲電視看過一些零碎片段的《唐伯虎三戲秋香》中的劉緯民(在那齣劇中演秋香的是余安安)。

在麗的/亞視的小生之中,劉緯民可說別具一格。他那厚厚的雙眼皮,帶點水靈靈的桃花眼,唇紅齒白,皮膚白晢,脂粉氣挺重,就如國內所說的「奶油小生」。

上網搜尋劉緯民的資料,儘管已經息影 25 年,他在國內還有不少粉絲。

1972 年,劉緯民在 TVB 藝員培訓班畢業。1970 年代中期轉往麗的電視維基百科說,1976 年,他在劇集《大家姐》中飾演姑爺仔一角而出名。那時候我年紀還小,未懂看電視,但憑主觀印象推算,他的外型倒是挺合適的。

佳藝電視啟播後,劉緯民也從麗的跳槽而至。1978 年佳視倒閉後,又返回麗的,這時候他正式開始走紅,在不少重頭劇集擔演要角,首先是《變色龍》。他跟潘志文劉志榮是劇中的三大男主角。三人由好朋友變死敵,鄺志立(潘志文飾)最後全身而退,下場算是最好;賀升(劉志榮飾)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鋃鐺入獄;至於劉緯民飾演的程啟聰,得不到父親歡心,又逐漸變得急功近利,最後淪落為依靠女人生活的花花公子,更幹起不法勾當,並死在賀升的槍下。在《變》劇中演劉妻子的蔡瓊輝,是當年麗的/亞視一個挺漂亮的女藝員,後來跟劉緯民還合演過其他劇集,包括 1982 年的《陳真》。

《陳真》的主角是武打演員梁小龍(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火雲邪神),他卻給劉緯民扮演的日本劍客柳生靜雲卻搶去了不少風頭。劉緯民憑此劇獲得當年的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當年劉緯民三十歲左右,眼神憂鬱,有點像台灣演員劉德凱,造型有點吸引力。柳生靜雲也成為他演藝生涯的經典角色。

在《陳真》以前,他在《天蠶變》和《大地恩情》都有挺受注目的演出,尤其是在前者。在《天》劇中,劉緯民飾演管中流,一般給歸類為反角。管中流是個囂張傲慢、心術不正的武癡,為達目的既可忍辱負重,也可以不擇手段;到最後無法成為武林第一,敗於雲飛揚(由徐少強變成顧冠忠)後自殺。現代人的想法複雜得多,放諸今天,管中流未必會一下子給說成是歹角。管中流自殺前那番話挺讓人深思──雲飛揚獨步天下的武功是幸運得來的,而管中流即使甘心受辱和付出卻始終無法取勝,只得承認失敗。管中流這個角色值得拿來讓現今香港的年輕人分析、為鑑。

在《大地恩情》,演大學教授;在《再向虎山行》,再演日本人。1983、84 年是劉緯民最受電視台重用的時期,兩年拍了 10 齣劇集。我看過(部份)的包括《少女慈禧》《天堂鳥》《天靈》和《神相李布衣》。1980 年代,TVB 和亞視都拍過不少靈異劇集。不同的是,TVB 以單元劇為主,代表作當數《幻海奇情》。亞視也有靈異單元劇《夜琉璃》,同時還拍了《天靈》《靈界邊緣人》等中篇劇。

《少女慈禧》的李樂天是劉緯民另一個讓(內地)網民/電視迷十分喜歡的角色。李樂天對玉蘭(即劉雪華飾演的慈禧)一見鍾情,無法自拔,單戀對方至死為止,大概是這份深情打動了一些觀眾吧。不過,李樂天所付出的愛是盲目的,得到那樣的悲劇結局並不教人感到意外。

1985年,跟馬敏兒拍畢《大千小傳》後宣佈退出娛樂圈,自此再沒參演任何電視劇或電影。直到前陣子亞視製作《電視風雲 50 年》,還有劉志榮的悼念節目《別了,劉志榮》,劉緯民才再次亮相幕前,接受訪問。據說,劉緯民從事珠寶生意,在香港和北京都有店子。


重要作品
麗的電視
《大家姐》(1976)
《變色龍》(1978)
《天蠶變》(1979)
《大地恩情》(1980)
《陳真》(1982)
亞洲電視
《唐伯虎三戲秋香》(1983)
《少年慈禧》(1983)
《神相李布衣》(1984)

Monday 8 March 2010

聲聲夢遊‧相識仙境

天舉行奧斯卡,本來打算自己搞個競猜遊戲,但既然沒看過所有候選電影,還是乖乖地寫觀後感吧。

不是男主角 Jeff Bridges 給捧成今屆金像影帝的大熱門,以《聲聲相識》(Crazy Heart) 的題材、規模,在香港很可能連以正場放映的機會也沒有。這不會是一齣賣個滿堂紅的電影,尤其是碰上了《愛麗絲夢遊仙境》這類有明星,看來又像是合家歡的電影,所以我在《聲》片上映首天(上星期四)便去看。事實證明,才兩天的功夫,到了週末,《聲》放映場數已經削減了。

Jeff Bridges 飾演風光一時的鄉謠歌手 Bad Blake,事業不濟,婚姻失敗,酗酒,只能巡迴各州小鎮賣唱,面對 Colin Farrell 飾演的天王徒弟更覺卑微。偶遇 Maggie Gyllenhaal 飾演的單親媽媽記者,卻令這步進暮年的頹廢歌手得到重大啟發……

從很多方面看,《聲》是齣正面、正氣的電影。片中沒有哪個角色是壞人,Bad Blake 的好友 Wayne(金像影帝 Robert Duvall 飾演)固然是扶持 Blake 重新步入正軌的重要人物,就是典型趨炎附勢的經理人(James Keane 飾)對 Blake 也是一直不離不棄。天王徒弟身不由己,但一直虛心對待 Blake,在台上合唱刻意低調不搶恩師的風頭。至於單親媽媽女記者,讓 Blake 再次戀愛外,更重拾當父親的樂趣。

儘管電影拍得有點粗糙,各個角色的人情味已夠「彌補」視覺上的不足。跟歌頌中產白人的《守護有心人》(The Blind Side) 比起來,《聲》卸去濃俗的化妝,讓人看得更舒服。

Colin Farrell 這次演得低調討好,但同時不能否認,他的明星光芒已經大減。Maggie Gyllenhaal 不是漂亮女星,但有一份剛強、內斂的溫柔,表現揮灑自如。即使不是美女,但流露的自信讓人如沐春風。

男主角 Jeff Bridges 1949 年出生,兩歲已經亮相大銀幕,幾乎演了半個世紀的戲。為了此片,即使本身已經是歌手,他還是努力練唱。原聲專輯收錄了他在片中演唱的歌曲,甚有水準,越聽越喜歡。Jeff 出身演藝世家,父親和弟弟都是演員。跟 Michelle Pfeiffer 合演《你嫁給我吧?》(The Fabulous Baker Boys),Jeff 跟他弟弟 Beau Bridges 同台演出。他的舊作中,我較喜歡《創業先鋒》(Tucker: The Man and His Dream),也是很正面的電影。28 年前他主演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剛重拍,今年年底公映。在《聲》,他演得入型入格,感情自然,角色也叫人喜歡,主要是因為他對音樂的重視和專業。在小酒館巡迴演唱,遇上出色的琴師,他會識英雄重英雄,不吝讚賞,唱得更起勁。「勉為其難」替天王徒弟的演唱會當暖場歌手,綵排時仍一絲不苟。正是這些特質讓觀眾同情他、支持他。去年的影帝爭奪戰,由同志打敗了鬥士,今年鬥士換上了人緣不錯的 Jeff Bridges,看來在美國江湖地位一般的 Colin Firth 不易爆冷。

跟《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 一樣,《聲》的結局也是有點美中不足,難免讓人有少許感觸。兩個男主角是不同類型的「浪子」,要馴服浪子,必須要比浪子更浪子。這樣一來,開了情花不結果,又不是那麼教人意外的吧?

面說了,看《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是為了看明星,還有製作。然而,我不是導演 Tim Burton 或男主角 Johnny Depp 的粉絲。他們合作的電影,只看過《幻海奇緣》(Edward Scissorhands) 和《朱古力獎門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那麼,我想看誰呢?就是近年專演怪誕角色的 Helena Bonham Carter

這齣《愛》只有少量情節取材自原著故事,最明顯的莫如主角 Alice 從小女孩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扮演 Alice 的新星 Mia Wasikowska 氣質不錯。

電影講夢想、西方傳統文化中的英雄,還有所謂命中注定的意義,到了片末,Alice 甚至變成了哥倫布

儘管片子繼續呈現 Tim Burton 常見的黑色美學,看後卻有點失望,故事少了異想天開,只有很多五顏六色的包裝,除了視覺效果和美術設計外,劇情有點薄弱。人物方面,只有 Alice 描寫得比較具體,紅心王后 (Helen Bonham Carter 飾) 也算特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造型突出,而且「壞」得最徹底。Johnny Depp 演的 Mad Hatter(瘋帽)除了古怪的造型和化妝,看不到太多 Johnny Depp 本人的特色。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此片的立體效果其實不多,從頭到尾只有中文字幕是立體的,很多場面就算不戴上立體眼鏡看也沒有關係。可是一句「3D 版」,票價就加了近 50%,實在有點搶錢之嫌。

Saturday 6 March 2010

近來常聽的電影原聲專輯

電影多了,買電影原聲專輯反而減少。看得多,有時候剛及把劇情消化,未必再有心思把配樂、歌曲都記得住。以前看得少,常覺得每齣電影都好看,連配樂、歌曲都變得動聽起來。看完電影,習慣連原聲專輯都買下,當一個紀錄。其實,要紀錄買影碟就成,買原聲專輯有時候是一種多餘的心理需要,只有音樂做得特別好的原聲專輯才會常常聽。

前年寫過一篇《光影之聲》,介紹過一批特別喜歡的原聲專輯。近年不曉得是耳朵尖了還是鈍了,覺得好多電影配樂都沒有性格,不外如事,導演選的或找人新創作的歌曲,很多過耳即忘,也是減少買原聲專輯的原因。

今年暫時買了五張原聲專輯,談不上出類拔萃,但各有一些吸引的地方。

An Education(少女失樂園)

影爽快好看,也許原聲專輯亦應記一功。播出片首字幕時配上 Floyd Cramer 的《On The Rebound》,活潑不覊,收了先聲奪人之效。其他 1960 年代的英語老歌,像 Brenda Lee、Billy Fury、Ray Charles 的歌都很動聽。因為女主角仰慕新潮的法國文化,後來又跟男主角去過巴黎遊玩,選上了《Sous Le Ciel De Paris》《Sur Les Quais Du Vieux Paris》,又是香氣四溢。

這張專輯其實可以當成一張不落俗套的老歌精選輯來聽。



Invictus(不敗雄心)

來另外四張新買原聲專輯的電影男主角都獲提名今屆奧斯卡影帝。

Morgan Freeman 演得不慍不火,老練自若。但他已經拿過金像獎(男配角),而且在《不敗雄心》中,他的表演其實是「意料之中」的好,恐怕不容易突圍而出。

這張原聲專輯最吸引的是樂團 Overtone 的幾首作品。例如第一軌的《9000 Days》大氣中見體貼、溫柔。正是這份感覺讓我常播這張 OST。



Up In The Air(寡佬飛行日記)

為口碑好,第二週上映的《寡佬飛行日記》在某些電影院放映的場數不減反增。George Clooney 要拿下影帝的機會比 Morgan Freeman 高,但似乎敵不過該要把累積分數換成王牌再一舉把獎捧回家的 Jeff Bridges。

整張專輯聽得最多的是 Brad Smith 的《Help Yourself》,簡約地喋喋不休,跟導演上一齣作品《Juno 少女孕記》(Juno) 選的 Kimya Dawson 歌曲有異曲同工之妙。Dan Auerbach 的《Goin' Home》有點鄉村藍調的情懷,也很配合這套飛行版公路電影的氣氛。



Crazy Heart(聲聲相識)

於這齣電影和 Jeff Bridges,留待星期一才具體地談。但 Jeff Bridges 的表演值得一枚小金人嗎?故事和角色都不特別出眾,但他演起來入型入格,還親自唱了幾首插曲。甫開場時播放的《Hold On You》頗有職業鄉謠歌手的風範。調子輕快而間中急遽的《Somebody Else》也讓人有聞歌起舞之感。《I Don't Know》和《Brand New Angel》配合劇情,讓觀眾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感。

最富流行條件的可能是既有 Jeff Bridges 獨唱,也有他跟 Colin Farrell 合唱兩個版本的《Fallin' & Flyin'》。加上其他一堆鄉謠歌曲共 23 首歌曲,實在是很「划得來」的一張專輯。美中不足的是主題歌《The Weary Kind》不是由 Jeff 自己灌錄。



A Single Man(單身男人)

沒看這齣電影,但肯定會去看,可能還在上畫當天就去。

迫不及待把原聲專輯買下來,主要是因為梅林茂。這位替王家衛一些電影寫過精彩配樂的日本音樂人在本土和海外都有不少配樂佳作,他替本片寫了四段音樂,古典味比較濃。最突出的一首《Carlos》有一個變奏版,就是在預告片聽到的那一首《Clock Tick》。有趣的是後者樂手一欄中卻註明波蘭作曲人 Abel Korzeniowski 的名字。看原聲專輯的資料,Koreniowski 佔去十一首,似乎他才是大旗手。

儘管還沒看《單身男人》,但假如手中有一票,我會投給 Colin Firth。24 歲時,他跟 Rupert Everett 演《同窗之戀》(Another Country) 已經很有水準。35 歲,在 BBC 電視劇《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演 Mr. Darcy 又是代表作。近年常演戇直中年男人,讓大部份觀眾以為他就只能演那種角色,實屬不幸。




舊榜重溫
1997 年的流行榜實在很熱鬧,旋律好的流行歌也不少。

1 (2)《角度》梁漢文
2 (4)《談情說愛》鄭秀文、葉蒨文
3 (8)《我也喜歡你》張智霖
4 (6)《終於可結束》趙學而
5 (1)《約定》王菲
6 (16)《我對門匙說》古巨基
7 (12)《不想傷心多一次》楊采妮
8 (5)《二人世界》草蜢
9 (9)《開放》黎明
10 (7)《抱着你的日子》彭羚

Wednesday 3 March 2010

電視人 (8):文雪兒

節時放假在家,百無聊賴,早上跟媽一起看電視台重播的劇集。亞視現在一天播幾齣韓劇,早上是《女人天下》。劇集節奏慢,但人性刻劃深入,演員表現好。然後轉到 TVB 看《錦繡良緣》,之前從沒看過,原來陣容頗鼎盛,女主角(竟然)是從亞視跳槽 TVB 的文頌嫻。除關詠荷外,她是少數從亞視過檔 TVB 後多演戲分吃重角色的女藝員。文頌嫻的名字和外型讓我想起了昔日一個電視花旦──文雪兒

去年在《100 電視星》寫到米雪時,提到不是很多(女)演員曾經效力過 TVB、麗的/亞視、佳藝電視三台,但原來細數之下,不止米雪,還有余安安魏秋樺黃韻詩馬海倫、文雪兒等。夾在這批「三台花旦」之中,儘管自 1990 年初已經再沒有拍戲,文雪兒其實算多產,而且大部份時間都當要角。數麗的/亞視的重要花旦,更不能缺了她。

2004 年,因為周星馳的《功夫》而重新走紅的武打女演員元秋(原名張轉男)是文雪兒的親姊,兩人年紀相差十歲。元秋七歲拜于占元為師學京戲,文雪兒自小也習武。在娛樂圈,妹妹比姊姊後起卻先飛。1970 年代中,文雪兒未滿 16 歲就跟邵氏電影公司簽約。1976 年,她加入佳視,才剛 16 歲。也許是她個子嬌小,也長得可愛,在佳視時都是拍古裝戲,包括《武林外史》《紅樓夢》。

文雪兒是最早一批演出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的女演員:在《雪山飛狐》飾程靈素;在《碧血劍》飾溫青青(應該說夏青青),是她跟姊姊元秋唯一合作的電視劇(元秋演何鐵手);文更是電視史上第一個韋小寶。有作家曾經讚賞製作人蕭笙這樣選角很聰明,因為後來那些演韋小寶的演員都過於粗獷。我在網上和電視節目《由 1967 開始》看過文雪兒在《鹿鼎記》的一些片段,的確很符合韋小寶剛入宮時的氣質。後來的韋小寶是不是都過於粗獷?至少梁朝偉黃曉明跟「粗獷」沾不上邊。

離開佳視前,還拍了《白髮魔女傳》(飾鐵珊瑚)和《風雷第一刀》(飾丁靈琳;改編自古龍原著《邊城浪子》)。1978 年佳視倒閉,文雪兒過檔麗的電視,而且頗受重用。在 1979 年初播映的《浣花洗劍錄》中飾演楚楚可憐的小公主,跟張國榮分飾男女主角。

1979 到 1983 年是文雪兒產量最豐富,也可說是最紅的一段時間。拍電視劇以外,也拍了不少電影,大都是古裝武打片,包括《倚天屠龍記》《蕭十一郎》《絕代雙驕》《書劍恩仇錄》《神雕俠侶》《俠客行》等,演過殷離鐵心蘭郭芙丁璫等角色。與此同時,她曾經跟劉永有一段情。

從麗的再到亞視,文雪兒一直效力到 1980 年代中期,參演超過三十齣電視劇,古裝劇和時裝劇約是六四之比。近年看過一點《天龍訣》,她演的朱菁照是個任性姑娘,外型、氣質、演技都不錯。到了 1980 年,麗的拍過一系列青春劇,當年才 20 出頭的文雪兒也演過《驟雨中的陽光》《對對糊》《甜甜廿四味》等。何家勁第一齣電視劇《大將軍》,女主角除了關之琳外,還有文雪兒。

也許出道早,離開亞視時還是二十多歲,但演出的角色和她本人的外貌都好像有點風霜。但一演柔弱可憐的角色,再來一副哭相,又是我見猶憐,好像在《四大名捕重出江湖》中演連秋心,最後遭有毒暗器所傷,死於愛人懷中。然而,如果記憶沒有錯,那齣戲中文的情人追命是由魯振順飾演的,現在想起來又覺得有點滑稽了。在男藝員中,她跟林國雄合作較多,離開亞視前的一齣劇集《濟公活佛》就是跟林合作。

退隱了幾年,1989 年簽約 TVB,拍了三齣電視劇和一齣電視電影。在那三齣電視劇《劍魔獨孤求敗》《笑傲在明天》《男盜女差》中,文的角色都佔一定戲分,並非大配角。然而最讓人感興趣的還是以女同性戀為題材的電視電影《別姬》。我看過影碟,文雪兒是女主角,在戲中一直單戀王靖雯(也就是王菲,當年王在香港樂壇剛出道)。在片中,文雪兒嫁過人,生了孩子,後來丈夫跑了,同屋男房客暗戀她。後來重遇王,文為了「再續前緣」更不擇手段……文雪兒的角色是個仇視男性的女同性戀者,她的演出當然比王菲好得多,但其實兩人一高一矮,走在一起效果非常突兀。

離開 TVB 後,文雪兒基本上是息影了。她現在已為人母,有兩個女兒,很少在公眾活動中露面。


重要作品
佳藝電視
《碧血劍》(1977)
《鹿鼎記》(1977)
《白髮魔女傳》(1978)
麗的電視/亞洲電視
《浣花洗劍錄》(1979)
《天龍訣》(1979)
《甜甜廿四味》(1981)
《鐵膽英雄》(1983)
《琴劍恩仇》(1984)
《四大名捕重出江湖》(1985)
TVB
《別姬》(1990)

Tuesday 2 March 2010

我的 HKIFF 2010

港國際電影節(下簡稱 HKIFF)今年是第 34 屆,我才是第五次參與。2002、03 年看舊片為主,2008、09 開始較多元化。今年一早告誡自己不能再看那麼多,卻還是選了一大堆 。今屆時間縮短了,可能跟去年一樣累。

在節目公布第一天下午訂了大部分的票。從看節目介紹到辦好手續大約用了一個半小時。後來看到一些網友的觀影清單,又推敲已經排得密密麻麻的時間表,再分兩次多訂了三場票。從 3 月 22 日至 5 月 2 日共 25 場,比原來的計劃多了十場。

過年前工作忙,過年時病倒,完全忘記訂購在香港文化中心放映、香港小交響樂團伴奏的《大都會》(終極修復版)。後來知道電影資料館會放映兩場(35 毫米版,只有鋼琴伴奏),內容一樣,票價只 80 元,連忙(補)購位置尚可的票。

訂票時,除了看片子內容、放映時間外,也考慮放映地點和片長。舉例說,香港藝術中心 Agnes b. 電影院的座位異常窄小,會盡量避免選擇那裏的場次。今年選了三場,有兩場是因為片子短(66 和 77 分鐘),另一場因為時間問題而被逼選的。還有,去年看 270 分鐘的《捷古華拉》(Che) 只是局部好看(觀後感)。在電影節期間看戲多,不好看的長片是催眠藥,也是催命符,故不敢選太多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的電影。

還沒決定會否像之前兩年把每齣看過的電影都單獨寫一篇文章。我開始習慣現在實行的網誌「時間表」,不想像之前兩年一到電影節就什麼都讓路,到時候大概把其中一兩個單元暫停兩三個星期。具體安排到時候再說。

25 場電影,目前知道其中 7 場將有伴同行。片目按進場日期排序:

字典與警槍》(Police, Adjective)
羅馬尼亞電影初體驗
東京喪運會》(東京オンリーピック; Tokyo Onlypic)
有期望,希望能「喪笑」離場
追夢戰隊》(Sang Pemimpi)
去了看了《天虹戰隊小學》(觀後感),自然要看續集
肥媽誤闖美麗加》(Amreeka)
讀完簡介就決定非看不可
人海孤鴻
早已聽聞此片;重溫李小龍的動作片很易,文藝片較少機會看


閃亮的星星》(Bright Star)
《鋼琴別戀》的詩人女導演新作
亡情使者》(The Messenger)
故事有點「調皮」,Woody Harrelson 提名今屆奧斯卡男配角獎
父後七日
故事有趣
蟹工船
前兩屆沒看 Sabu 的作品
獨裁者的情婦》(Vincere)
覺得會是一齣具劇力的電影


非常戇男離奇失婚》(A Serious Man)
Coen Brothers 新作,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候選之作
芋虫》(キャタピラー; Caterpillar)
寺島忍得今屆柏林影后之作,才 85 分鐘,再沉重也能挺過去的
單車手強者回歸》(Phantomschmerz)
對復康者的故事感興趣;另外男主角號稱「德國 Brad Pitt」
紅菱豔》(The Red Shoes)
早買了 Criterion Collection 影碟,喜歡導演其他作品,也對故事感興趣
三傻大鬧寶萊塢》(3 Idiots)
寶萊塢校園青春片,大受當地觀眾歡迎,而且只映一場


大都會》(35mm 修復版)(Metropolis: Reconstructed Original Cut - 35mm film version)
一直想看,而我那張 Criterion Collection 影碟還未開封
團圓》(Apart Together)
對故事感興趣
京都太秦物語
去年九月開拍,日本本土今年五月才上映。就當它是我的「東映太秦映画村」初體驗
謎情追兇》(El secreto de sus ojos)
故事看來複雜有序;入圍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五強
婚約三羽烏
故事有趣


求之不得》(Pyaasa)
Guru Dutt 最廣為人識的重要作品
春琴抄》(お琴と佐助)
第一個電影版本,女主角是傳奇、自負、好演技的田中絹代
淺草之燈》(浅草の灯)
島津保次郎的名作
霧中風景》(Topio stin omichli)
去年在大銀幕看了《一生何求》(Eternity and a Day)(觀後感),挺喜歡
鄰家的八重》(隣の八重ちゃん)
島津保次郎另一重要作品


下面這些在初選中放棄了:
「首映禮」
月滿軒尼詩上正場時看
子彈頭‧大復仇》(Micmacs à tire-larigot)

「人道獎紀錄片競賽」
上訪》(導演版)很想看,但兩場的放映時間都不方便,而且 315 分鐘也太長

「影迷嘉年華」
六美八陣圖》(The Actresses)
老馬發火》(Harry Brown)

「大師級」
白鬼》(White Material) 一向欣賞女主角 Isabelle Huppert
野草》(Les herbes folles)
時光微塵》(I skoni tou hronou) 覺得 Willem Dafoe 的氣質跟導演有點不太配合
舞動花都》(La danse - Le 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s) 看過預告片,相信 159 分鐘對我而言將會太長
蜜月勿越》(Honeymoons) 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的合拍片

「作者風」
嫲嫲對婆婆》(Lola)

「李小龍 7010」
危樓春曉

「我愛午夜長」
奪獄困獸》(Celda 211)
切切切》(Chuen)

「自主新潮」
男孩與海》(Alamar) 很有興趣,但兩場都跟其他電影撞期了

「世界視野」
禁足一年》(My Year Without Sex)
殺死我阿媽》(J'ai tué ma mère)
兄狂歲月》(Broderskab)
香貝老師》(Que joli temps)
悔不當初時》(Les regrets)

「真的假不了」
緊張大師的無間地獄》(Henri-Georges Clouzot's Inferno)
高達與杜魯福細說從頭》(Deux de la vague)
洩密先鋒》(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America: Daniel Ellsberg and the Pentagon Papers)

「最後的現代主義者:安哲羅普洛斯」
養蜂人》(O melissokomos)
流浪藝人》(O thiasos)

「寶萊塢一代宗師 古魯達特」
紙花》(Kaagaz Ke Phool)

「作者本色:龍剛電影」
飛女正傳


延伸閱讀
- 上一屆 HKIFF 所選電影(按此
- 上屆 HKIFF 各齣電影觀後感和相關文章連結(按此
-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官方網頁:中文 / English

Monday 1 March 2010

華麗‧寡佬‧有心人

星期的這一天早上(香港時間)是今屆奧斯卡金像獎公布結果的時間。今年最佳電影獎修改賽制,自 1944 年度(1945 年舉行)以來,再次由十齣電影角逐,其中八齣已經在香港公映,我都看過。大熱門《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下星期才公映,而 Coen Brothers 執導的《非常戇男離奇失婚》(A Serious Man) 將於稍後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之後該會在一般電影院公映)。

上週看的三齣電影都有份提名奧斯卡,其中兩齣將角逐最佳電影。

大利已故國際級大導 Federico Fellini 1963 年自編自導的名作《八部半》() 由電影《芝加哥》(Chicago) 的導演 Rob Marshall 改編成電影《華麗后台》(Nine)。更準確一點,是《八部半》給改編成百老匯舞台劇《Nine》,而《華》片則改編自舞台劇《Nine》。

在外國公映後,《華》片反應平平。買票進場也只為了看明星。影片算具娛樂性,但劇力薄弱,舞蹈比歌曲優勝,看到一半,挺有吃力不討好之感。

故事說人到中年的 Guido 曾經執導多部成功電影,更獲奉為大師,但近作屢遭劣評。在製作第九部作品時靈感枯竭,但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與女性的關係,每天周旋在太太、情婦、靈感女神、已逝的母親等之間。

男主角 Daniel Day-Lewis 這回的造型很好看,演出一貫落力,嗓子比想像的動聽,但由英國影帝演意大利電影大師,總覺得有點不對勁。至於七位女角,我覺得演妻子的法國女星 Marion Cotillard 和演情婦的西班牙女星 Penélope Cruz 最出色。Marion 上次在《大犯罪家》(Public Enemies) 發揮有限,但這次能唱能演,終於再見她的影后丰采。Penélope 風情萬種,儘管她唱的那首歌不好聽,但她跳的艷舞很精彩,「文戲」也演得恰到好處。

在片中 Nicole Kidman 是最漂亮的,但發揮不大;Judi Dench 演服裝設計師兼男主角的知己,文戲最多,演唱也有水準,但擠於一眾美女之中,要扣點分數;老牌影后 Sophia Loren 演男角母親,個人風度勝過表演光芒。來自美國Kate Hudson 演女記者,在片中很「大隻」,時代氣息甚重,很失色,但她那場歌舞卻最養眼。歌星出身的 Fergie 演男主角兒時的女神,那場歌舞很好看,她卻完全沒有文戲。

《華麗后台》看來確實精巧華麗,但內涵不足,剩下的只有浮誇。

齣電影中,以《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 整體上最好。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原著作者 Walter Kirn 有次乘飛機遇到一個每年有 300 天在外公幹的人,對方索性不租屋,改為租倉庫擺放雜物,以酒店為家。Kirn 覺得那人表面風光,其實內心寂寞,更以對方為藍本寫了小說《Up in the Air》。此片奪最佳電影的機會較低,但最佳原著劇本一項還是滿有希望的。

故事說 Ryan(George Clooney 飾)任職「裁員公司」,整年飛到不同地方去替客戶裁員。他的生活不要束縛,拒絕承諾,刻意與家人保持距離;最大目標是儲得 1000 萬飛行里數。自以為瀟灑的 Ryan 遇上了同是飛行一族的 Alex(Vera Farmiga 飾),原本只打算維持有空聯絡的肉體關係,卻不知不覺墮入情網;工作方面,年輕聰明的後輩 Natalie (Anna Kendrick 飾)發明了「網上裁員」系統,令 Ryan 的飛行生活隨時被迫叫停……

《寡》說得上有情有趣,又見人間冷暖,合乎時宜,是齣文藝佳作。片中講經濟衰退,各行各業都受打擊,很多對白、場景、劇情細節都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完場後讓感覺慢慢沉澱,更能逐漸體會編劇和導演的功力。

三個主要演員都演得很出色,亦同時提名金像獎。George Clooney 得過金像獎男配角,但我未看過《油擊暗戰》(Syriana)。這回他的外型、風度、節奏、語氣、表情、幽默感都恰如其分,表演爐火純青,揮灑自如,就算最終未能如願摘下金像影帝,此片也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兩個女配角的戲分都很重,Vera Farmiga 成熟、自信,到最後更發現原來她是力量最「強大」的一人。Anna Kendrick 在《吸血新世紀》系列中演女主角的好朋友,此番她把角色的生動之處都演繹出來,叫人眼前一亮,儘管強敵當前,她拿下小金人的機會較低,但《寡》片已經讓她脫穎而出。

是角逐最佳電影,《守護有心人》(The Blind Side) 陪跑居多。它奪獎機會最大的應該是最佳女主角一項。因此,我去看《守》片其實只看 Sandra Bullock 一人。

除了金球獎外,Sandra 也奪得了最具奧斯卡指標作用的演員公會大獎的影后(之前 15 屆有 10 名得獎人之後贏得奧斯卡)。

Sandra Bullock 演得落力,但在一些方面仍只停留在她的招牌演繹,談不上脫胎換骨。獲得提名兼成為大熱門,很大程度是因為電影的種族題材和她的角色很討好罷了。

看看她的對手,第 16 次提名的 Meryl Streep 無疑是扮什麼像什麼,但 Julia Child 並非什麼精彩角色,她的演技有點越來越往舞台劇的方向走,在銀幕上看來未免有點誇張。Helen Mirren 的《最後的車站》(The Last Station) 未看,不能評論。《天生不是寶貝》(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的 Gabourey Sidibe 形神俱佳,但未到影后級數。《少女失樂園》(An Education) 的 Carey Mulligan 挺不錯,爽朗自然,徐疾有致,我最喜歡,可惜名氣一般,評審未必願意把獎項頒給她。

說回《守》片,沒有恢宏的視野,只集中講主角一家如何幫助身世坎坷的黑人男孩。沒有敲鑼打鼓歌功頌德,但劇情取材和拍攝手法都主要從正面角度出發,128 分鐘的片子幾乎只有好人、好事,溫馨、甜蜜、勵志得來卻脫離現實。

片中演黑人男孩 Michael 的 Quinton Aaron 樣子純良,沒有太多演出經驗,表現一般,但討人歡喜。演女主角丈夫的 Tim McGraw 是美國鄉謠界的天王巨星,但演技普通,戲中沒有展露歌喉的機會。近年成了百搭女配角的 Kathy Bates 演 Michael 的家庭教師,表現是意料之中的熟練、稱職。演 Michael 那個嗑藥生母、只有一場戲的 Adriane Lenox 也表現不錯。但最搶鏡的是演女主角兒子 SJ 的小演員 Jae Head,是個聰明、敏銳、善良的小鬼頭,跟 Michael 一小一大,投契非常,成了片中的開心果。

當教育電影看也好,至少片商願意投資,故事沒有《不敗雄心》(Invictus) 那麼明顯的現實包袱,有齊通俗劇的吸引元素,像勵志版的《真情》(TVB 在 1990 年代拍了差不多 1100 集的長壽婆媽劇),但未至於教人喊悶。




明天預告:我的 HKIFF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