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June 2010

色破孽緣‧海洋天堂

星期新上映的電影稍多,本來以為會看宣傳最多的《戀戰特務王》(Knight and Day),結果還是放棄了。選了一齣外語片,一齣華語片。

看到《色破孽緣》(Chloe) 這片名的時候,馬上想起差不多 1/4 世紀前 Michael DouglasGlenn Close 合演的驚慄外遇片《孽緣》(Fatal Attraction)。跟《孽緣》比較起來,加拿大籍導演 Atom Egoyan 執導的《色破孽緣》破壞性稍低。物換星移,從前常說男人有外遇,惹麻煩。來到 21 世紀,外遇煩惱可以由女人帶回家。《色》片中事業有成的女醫生 Catherine(Julianne Moore 飾)就因為懷疑英俊的音樂教授丈夫 David(Liam Neeson 飾)有外遇而搞出「大頭佛」。

故事說 Catherine 和 David 育有一子 Michael(Max Thieriot 飾),表面看來是個美滿又美麗的家庭。然而,隨着 Michael 長大,不再依賴母親,Catherine 又常常懷疑越老越富吸引力的丈夫有外遇,開始變得有點神經兮兮。在偶然的機會下,Catherine 邂逅應召女郎 Chloe(Amanda Seyfried 飾),便請 Chloe 色誘 David,看丈夫是否接受。殊不知此舉卻引(女)狼入室……

《色誘孽緣》的故事發生在冬天,加上美術、配樂之助,影片不時流露冰冷的調子。畫面沒有呈現什麼實際的驚嚇場面,卻讓觀眾不時倒抽一口涼氣。導演在營造氣氛方面,絕對記上一功。

選看《色》片,最主要是因為 Julianne Moore。這位「無冕影后」常保持高水準的演出,可惜跟主要的電影獎項就是情深緣淺。就像在悶藝的《此時此刻》(The Hours) 她的角色最難演,並起着承先啟後的作用,Julianne 的演出較戴上假鼻的 Nicole Kidman 和表演嫻熟得漸失生活氣息的 Meryl Streep 都要出色,卻就是跟獎項擦身而過(同年還憑《天上人間》(Far from Heaven) 角逐影后)。在本片中,她的演出還是一貫的放鬆、投入,舉手投足柔中帶剛,慢慢把觀眾帶進 Catherine 的內心世界。只是 Catherine 一角並不是個經典。例如到「東窗事發」,Catherine 在冷雨中對丈夫的一段自白竟是陳腔濫調,無法讓觀眾對這個角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演員能否走紅或步上神壇,除了本身的條件以及天時、地利、人和之外,也看他/她得到什麼樣的角色。

「舒特拉」Liam Neeson 確有一點前輩 Sean Connery 的影子,較以前更有味道。他的演技也一直在進步。

全片的焦點是好萊塢新一代女星的代表人物之一 Amanda Seyfried。Chloe 個性複雜,Amanda 基本上能掌握角色的情緒轉變,造型和氣質都合乎要求,整體表現卻談不上十分深刻。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她演來很投入。她還年輕,表現已經很不錯,尚有很多機會。

片長 96 分鐘,節奏不快,卻不覺得悶人。影片的最大看點大概就是海報上三名主角的演出吧。

一齣看李連杰的電影,是小時候跟家人到如今已經清拆並改建多年的珠江戲院看的《少林寺》。接着,當然還看了《少林小子》。到他來香港拍戲,反而很少看他,較有印象只是他演黃飛鴻方世玉和扮演陳真的《精武英雄》,尤其認為在《精》片中他跟周比利終極對決那場很好看。這次看《海洋天堂》,實是為了看演文戲的李連杰。

事實上,整齣《海洋天堂》就只看李連杰一人。他很落力、投入,演出讓人感動。反觀演他患孤獨症兒子的內地新晉小生文章,演得也行,但多看兩眼就曉得他是演出來的,最主要是他的眼神出賣了他。說起演自閉症(或片中說的孤獨症)患者,始終最欣賞初中時看《手足情未了》(Rain Man) 中的 Dustin Hoffman。「德先生」扮孤獨症病人,確實渾身是戲。

說回《海洋天堂》,故事講鰥夫王心誠(李連杰飾)罹患末期肝癌,命不久矣,想過帶同兒子溺水輕生,後來盡最後力氣為兒子奔走,找落腳地方,並教導兒子日常起居。導演兼編劇薛曉路有多年跟孤獨症患者相處的經驗,看得出她希望盡力把孤獨症患者的生活細節和在社會上受忽視的情況通過電影表達出來,這份心意應該予以肯定。但作為一齣電影,《海洋天堂》的拍攝手法和劇本平平無奇,最大的優點是沒有刻意煽情,但幾乎所有角色都是好心人,又流於一廂情願。

Monday 28 June 2010

難民電影節 2010:緬甸錄像‧訪客

近一直查看本地電影院線的網頁,發現這個暑假對胃口的電影很少,大概不可能像之前每個星期都能挑一兩齣來看。也不是什麼壞消息,就當是個信號,叫我更專心地工作,也多省一點錢吧。

前陣子在北京上網的時候,發現了第三屆「難民電影節」的消息,很快訂了兩齣片子的票,都是一直想看卻未有機會看的影片。

記錯的話,去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好像放映了《緬甸錄像》(Burma VJ: Reporter i et lukket land) 這齣紀錄片。因為時間不配合,所以沒看。想不到事隔一年,仍有機會看得到。

小時候,聽老媽說,在她那個時代,緬甸可算中南半島上一個物阜民豐的國家,社會科教材說她是世界三大米倉之一。時移世易,到我上小學的年代,毫不覺得緬甸是個發達富庶的地方。軍政府濫權,扼殺民主發展,輸打贏要,軟禁民主(精神)領袖昂山素姬,又把國家的英文名稱更改等等。緬甸這國家彷彿再沒有在世上留下什麼美好的名聲。

再次接觸緬甸是 2007 年夏末,首都仰光的民主鬥爭越演越烈,局勢開始緊張。一個感情要好的朋友派到那裏工作。九月份,每天通過不同媒介,看到當地局勢一天天轉壞,民間地下組織「緬甸民主之聲」(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 的記者冒死上街(偷)拍攝社會狀況,然後發送到在北歐的總部,再轉發到世界各地的(民主)媒體。

那時候,我心情不大好。當地通訊落後,完全無法聯絡上朋友,只有乾着急的份兒。諷刺的是,那時候正忙着籌備和兩個朋友到日本中部的立山黑部信州地區旅行。其實,我已經興致大減。不巧出發在即,打球時弄傷了膝蓋。沒有把受傷的事通知在緬甸工作的朋友,對方卻通過這網誌知道了,連忙打電話給我。後來,我如期出發。回家後,馬上看電郵,卻是朋友在那邊受了重傷的消息。後來朋友奇跡地康復了,2008 年初,緬甸發生嚴重風災,又跑去救災了。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既自豪,也痛苦。

那一段發生在仰光的插曲,合唱的還包括朋友在緬甸工作時認識的僧人。也就是這段往事讓我好想看看到底當時在緬甸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緬甸錄像》主要紀錄了 2007 年 9 月仰光市面的一些情況,包括日本記者在街上給軍警近距離開槍射殺的一幕,還有 DVB 的記者冒生命危險上街拍攝的驚險情況,讓觀眾看到獨裁統治下其中一點野蠻、殘酷、荒謬的片段。

是「一點」沒錯,我們看不到或不讓我們看到的還有更多,更超乎想像。


一齣選看的電影《訪客》(The Visitor) 是 2007 年的出品,在 2008、09 年間曾經角逐多項美國本土的電影獎項,包括有份角逐前一屆的奧斯卡影帝。主要獲提名和得獎的是男主角 Richard Jenkins 和身兼導演和編劇兩職的 Thomas McCarthy。三名主要配角 Haaz SleimanDanai GuriraHiam Abbass 也曾獲提名和獎項。

故事說喪妻多年的大學教授 Walter(Richard Jenkins 飾)性情孤僻,對工作沒有熱情,因為思念妻子而學彈鋼琴。他到紐約出席學術活動,打算住自己在那兒的公寓,卻發現一對陌生男女住在裏面。男的叫 Tarek(Haaz Sleiman 飾),來自敘利亞,女的叫 Zainab(Danai Gurira 飾),是塞內加爾人。原來兩人被當冤大頭了。奇怪的是,Walter 回心轉意,讓 Tarek 和 Zainab 繼續住他家裏。Tarek 擅打非洲鼓,這竟無意中撥動了 Walter 的心弦,兩人通過音樂熟絡起來,Walter 更逐漸開放自己。可惜好景不常,因為 Tarek 媽媽 Mouna(Hiam Abbass 飾)一時大意,讓 Tarek 變成了非法居民,Tarek 更給逮捕了。Mouna 到紐約找兒子,Walter 也盡力幫助,兩人之間竟產生了微妙的感情。另一邊廂,Tarek 面臨被遞解出境……

影片內容簡單,敘事手法平白,但四名主要演員造型自然討好,演出恰到好處,讓電影生色不少,慢慢扣緊觀眾的心弦。看《訪客》的時候,想起了 1970 年代粵語流行曲從冒起到邁向黃金時期的大批經典金曲,旋律、歌詞、編曲遠不如後來的複雜多變,卻歷久彌新。《訪客》跟那些金曲一樣,承載了童叟皆懂的人情、道理。

也許,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人生這個漫長、繁複的劇本都是由一個個「不速之客」所寫成的,正如本片中 Walter 因為善良的陌生人 Tarek 和他充滿生命力的鼓聲,還有 Tarek 那外表美麗高貴、為人敏感、堅毅的母親 Mouna,而重新找到人生的出路。儘管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卻充滿希望,讓人感到一陣暖意。

《訪客》是舊片,該沒機會在香港正式放映,但值得找來看看。

Tuesday 22 June 2010

瑪歌王后

滿乾血顏色的海報預示了電影《瑪歌王后》(La Reine Margot) 的內容。

沒有讀過世界歷史,更不是西方歷史的專家,看《瑪歌王后》這類電影有時候可能會感到吃力。本片長 144 分鐘,但留心觀看的話,就算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看着看着,也該能掌握比較具體的頭緒,因為故事並不複雜,節奏不徐不疾,基本上是單向發展。不會法語、沒讀過原著小說,但看電影較多的話,該也不會完全迷失。

故事改編自十九世紀法國文豪大仲馬的同名小說,借法國大革命前一些歷史人物的生平和野史來創作。小說改編成電影,縱然劇情有濃厚的政治、歷史色彩,但關於權力、宮闈鬥爭的描述似乎不及女主角的情事來得搶鏡。

十六世紀,法國王室信奉羅馬天主教,但新教徒勢力越來越大,似要威脅天主教徒的王室。太后 Catherine de Médicis(Virna Lisi 飾)一方面安排女兒 Marguerite de Valois(Isabelle Adjani 飾)下嫁新教徒 Henri de Navarre(Daniel Auteuil 飾),以安撫民心。另一方面,她卻計劃屠殺新教徒,以震懾敵人,一夜之間殺掉數千人。出嫁後,公主成了瑪歌王后,跟丈夫沒有感情,同時跟富家出身的軍人 La Môle(Vincent Perez 飾)邂逅、相戀起來。屠殺之後,宮廷內外形勢多變,太后欲扶植另一兒子 Anjou(Pascal Greggory 飾)登基,取代神經質的 Charles IX(Jean-Hugues Anglade 飾)。怎料陰差陽錯,毒殺 Henri 時誤中副車,毒死了 Charles IX。而 Margot 和情郎,也無法在大時代中開花結果……

影片有不少殺戮場面,加上(古法)解剖、中毒吐血等場面,銀幕上常常腥紅四灑。加上那時候歐洲落後的衛生環境,就形成了一個個黑暗齷齪、血腥狡詐的場景。

電影焦點是自然憑此片在法國的凱撒獎中勇奪影后的 Isabelle Adjani。她拍攝此片時已經 39 歲,但從造型到神態,仍能表達出少女的韻味,實在有點神乎其技。然而,論演繹角色之深度,無疑落後於憑本片得到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的資深女演員 Virna Lisi。此外,飾演 Margot 侍女 Henriette de Nevers 的 Dominique Blanc 也有不錯的演出。

男演員方面,飾演神經兮兮的查爾斯九世的 Jean-Hugues Anglade 比較突出。男主角 Vincent Perez 只有身材較具苗頭。另一個引起我注意的是飾演 Guise 的 Miguel Bosé。論演技,他不過不失;論外型,他算過得去。記得他,是因為覺得他面熟。翻查資料,原來他就是《情迷高踭鞋》那易服男主角,也是拉丁音樂圈的世界級藝人。

《瑪歌王后》製作認真,但欠缺高潮,每次到某個角色面對生死,導演總是很爽快地讓故事繼續說下去。而本片人物較多,除了太后和王帝之外,連 Margot 也沒有較全面深刻的描述。

Monday 21 June 2010

新女性

去一星期在香港新上映的電影中,沒對哪一齣特別感興趣。在週末只看了兩齣之前訂了票、同是以女主角為焦點的舊片《新女性》(1934) 和《瑪歌王后》(La Reine Margot; 1994)。

張曼玉主演的電影《阮玲玉》,對《新女性》印象尤其深刻,因為導演關錦鵬把一些原作的片段插進他的電影中,造成新舊對照。其中播出《新女性》原作阮玲玉口中「噴」出「我要活啊!」的字幕時,就覺得挺滑稽。這次把原作從頭到尾看了,102 分鐘的片子,節奏出奇地快。儘管時代巨輪已經轉過了好多圈,一些舊時代的口號、價值觀、表達手法早就不合時宜,但《新女性》確實拍得緊湊、流暢。

全片的焦點當然是落在阮玲玉身上。較諸上次看的《一剪梅》,在《新女性》中,阮從頭演到尾,畢竟她是當時的銀壇巨星。她演得非常投入,大概可能是因為劇情跟她本人的遭遇有不少類同之處。看《新》片時,且越看下來,越覺得本片中的阮玲玉看來跟佘詩曼有點像,但阮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豐富有力得多。事實上,她在本片中演戲的節奏和風格,放到七十多年後的今天,也不顯得緩慢落伍。

據說《新女性》的故事是以自殺身亡女星艾霞的故事為藍本。艾霞是那個年代少數有寫作本事的女明星。拍成電影後,艾霞變成了韋明,也就是阮玲玉所飾演的角色。艾霞尋短,是因為事業、愛情等失意,一時想不開。

阮玲玉是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出身貧苦,母親在富人家幫傭。後因生活所迫,阮玲玉放棄學業,投身電影界也是為了生計,幸好有所成就。她扮演過丫鬟、母親、妓女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她過得不好,屢次追求幸福的婚姻卻屢次被騙,一生簡直和她所扮演的角色一樣不幸。

在阮玲玉自殺時,或許會想起《新女性》中韋明這個角色。韋明堅持理想,現實卻不給她機會。韋明快要對男性絕望時,余海濤鄭君里飾)曾給過她希望。兩人互相愛慕,可惜到最後男人像冰山一樣拒絕了韋明;女兒生病,卻因沒錢被擋在醫院門外,不得已她決定去做「一夜的奴隸」。說韋明不幸,是她認識到自己必須獨立,當時的社會卻不允許;阮玲玉一生則陷於感情漩渦中而無法自拔。從張達民唐季珊,再到拍攝《新女性》時,與導演蔡楚生心靈相通,不料蔡卻臨時退縮。阮玲玉一直追求女人「心中」的幸福。《新女性》中個性、行為獨立的韋明,讓現實中的阮玲玉更顯普通,因為阮沒看出自身的幸福不能建築在男人身上。

在電影中,韋明書香門第,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她自由戀愛,但遭家人反對,毅然放棄一切,與情人私奔。不料丈夫薄情寡義,拋妻棄女。為了生存,韋明把女兒交託妹妹照顧,隻身到上海去,當上了音樂教員,並成了一個作家。她不願向男權社會低頭,跟老同學王夫人王博士老婆)依附於男人形成了對比。韋明拒絕了王博士的追求,也不喜歡在小說中署名「X X 女士」。電影放到最後,更批評了萬惡的社會。然而,影片公映後不久,阮玲玉仰藥自殺,個人命運彷彿跟《新女性》有不少共通或類同的地方。

除阮玲玉外,演王博士的王乃光和演韋明女兒的那個小童星表現也很好,尤其是那小女孩。

我看那一場的觀眾裏,跟我同一行的有馮寶寶和她丈夫,前幾行就是趙世曾和他那(我)不知名的女伴。馮寶寶看前輩的佳作不出奇,但趙拉女伴來看《新女性》,他(們)在我心中的形象突然提升了不少。

太累了,明天才寫《瑪歌王后》。

Tuesday 15 June 2010

通天奇兵

上海無法登錄任何香港電影院線的網站,在北京卻可以,自然提早買票,回港後可以舒舒服服看電影。打算看兩齣同是改編自電視劇(但來自不同年代)的電影,但因為有別的事要辦,還是看一齣好了。早說不是粉絲,沒選四個女人浩浩蕩蕩的豪華遊《色慾都市 2》(Sex and the City 2),而是小時候我曾經認為是亞洲電視最佳節目的《通天奇兵》(The A-Team)。

《通》原是 1980 年代美國的電視劇,故事說幾個退伍越戰美軍變成了特攻奇兵。當時在亞視的中文台配音播映。每一集的高潮是一班奇兵在準備「教訓」壞人的時候,在劇集主題音樂的襯托下,大搞各種機器改裝。之後的飛車、爆破場面反而沒啥新意,多看幾集,便覺熟口熟面。

電視劇的另一精點是造型和名字同樣突出的「鈍胎」Mr. T。當時我家兄弟三人各有一個 Mr. T 塑膠玩偶,造型和顏色都頗神似,但最好玩的是跟玩偶配成一套的工具箱,裏面放滿了不算仔細但為數不少諸如鎚子、鉗子、扳手等的小工具。

電影公司好像在 2009 年初才公布計劃,片子旋即已經上映,是時間過得太快,還是電影的製作隊伍太有效率?當時看報道,已經覺得選角不錯。如今看完電影,想法依然如一。Liam Neeson 演「水牛」,外型和演出不遜於已故男星 George Peppard。越來越紅的帥哥 Bradley Cooper 也恰如其分。看來為了本片他努力鍛煉過,腹肌結實多了。新版的鈍胎由 Quinton 'Rampage' Jackson 飾演,比較年輕,沒電視版的 Mr. T 那麼威武,但膽小如鼠的性格卻新舊如一,為影片提供了不錯的娛樂性。演「喪榮」的南非男星 Sharlto Copley 因《D-9 異形禁區》(District 9) 成名,在本片中節奏自成一格,跟其他「兄弟」配合不錯。難得的是女主角 Jessica Biel 也算有戲可演,兩大反派 Brian BloomPatrick Wilson 也有發揮空間。Brian Bloom 是本片編劇之一,Patrick Wilson 則表現「衰格」。

《通天奇兵》電影版的故事主要圍繞一宗牽涉中情局、美軍高層以及中東的偽美鈔案。幾幫人馬在伊拉克歐美等地打個不亦樂乎。認真地看,劇情其實卡通漫畫化,但勝在節奏明快。情節有點曲折卻不難理解,是個不錯的消遣選擇。當然,像我那般視為重溫童年記憶的也大有人在吧。

在片末字幕結束後,電視版其中兩名奇兵演「霹靂仔」的 Dirk Benedict 和演「喪榮」的 Dwight Schultz 分別跟新版的 Bradley Cooper 和 Sharlto Copley 演了一場短短的對手戲。Dirk 只能嘆句歲月催人,沒有對白的 Dwight 反而仍具「喪」氣。

Wednesday 9 June 2010

一剪梅

前提起阮玲玉,馬上會想起黃杏秀張曼玉兩個曾經在香港的電視劇和電影飾演過的那位中國默片時代女星。歐美影評人在阮玲玉逝世很多年後才發現她的影片,驚為天人。從那時候開始,就想找個機會看阮玲玉的演出。今年是阮玲玉誕生一百週年,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了一個「神女生涯原是夢」阮玲玉電影展,我選看了其中三齣(再加上關錦鵬的《阮玲玉》導演足本),第一齣是《一剪梅》。

電影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維絡那兩紳士》改編,由卜萬蒼導演。儘管片上字幕把阮玲玉 (Lily Yuen) 列在演員表的首位,但嚴格來說,她是女配角而已,戲分和角色份量不如另一主要女演員林楚楚。男主角是金燄(原名金德麟,祖籍朝鮮漢城,後隨父移居中國並入籍,初中畢業後到上海在電影公司任場記,後來成了當時最紅的男演員,有「電影王帝」稱號)。片中金燄和阮玲玉分演胡倫廷胡珠麗兩兄妹。

故事說陸軍學校學生胡倫廷與白樂德是好朋友。畢業後,倫廷通過樂德介紹到廣東督辦署任職(督辦乃樂德之舅)。樂德留在上海,跟珠麗相戀訂婚。督辦女兒施洛華(林楚楚飾)有巾幗之氣,與倫廷互相愛慕,兩人在花園中聯句填《一剪梅》詞寄意。督辦署的軍警督察長刁利敖垂涎洛華美色。施督辦權衡得失,有意把女兒許配予刁,但洛華反對。後來樂德到廣東督辦任職,竟也見異思遷,鍾情洛華。倫廷、洛華以為樂德已與珠麗訂婚,便將施督辦逼婚之事托其轉圜,樂德卻向施督辦進讒,佯稱倫廷慫恿洛華私奔。倫廷被逐,淪為盜首,以梅花作記,劫富濟貧,自號「一剪梅」。珠麗知兄長被逐,恐樂德受累,隻身到廣東去。洛華叫珠麗喬裝男子充其副官。其實洛華早懷疑樂德為人,就設計誘使樂德供出陷害倫廷之事。樂德惱羞成怒,欲強暴洛華……

《一剪梅》製作認真,很多佈景、道具和場面設計都精細且具規模,但角色設定流於典型。不過,作為一齣愛情喜劇,片子悅目明快,劇情也算峰迴路轉,倒值得一看。

阮玲玉演胡家小妹,天真而不造作,但角色格調不高(只管為愛情煩惱而無所事事的富家女),發揮空間不多,而讓她跟形容猥瑣的白樂德(忘了演出該角的男演員名字)配成一對,真委屈了她。阮在本片的造型讓她看起來跟 1980 年代中(至 1990 年代初)的香港電視女藝員黃曼凝有幾分相似。誠如電影資料館印製的《展影》特刊(第 52 期)所說:「想起阮(玲玉)的命運,倒慶幸她演過這樣輕輕鬆鬆的戲」。我選看的另外兩齣電影《神女》和《新女性》,就盡見阮玲玉的幽怨形象。

演白樂德的那個小胖子頗生動,比男主角金燄搶鏡頭得多。林楚楚演施洛華,常戎裝一度,戴上帽子的時候有點像年輕時的吳正元。她演來活潑,甚見自信、丰采。男主角金燄高大俊朗,但演技一般,表現有點拘謹。

影片拍成於 1931 年,從製作到選材,可見當時上海電影人的進步思想。再看看近年中國大陸的主旋律電影,還有政府對媒體、言論、資訊流通的審查、打壓未見收斂(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勢),不禁教人搖頭。反正我這網誌在內地早給封掉,也不會像微博遭人「河蟹」(參見釋義)掉,寫什麼都沒關係。

噢,竟然從阮玲玉寫到「河蟹」,我是怎麼了?

Tuesday 8 June 2010

叛逆諜戰

是受朋友的影響,近年對間諜、政治和軍事陰謀的電影興趣大了。現在一個星期不看電影就有點覺得失去生活意義。今天上飛機,離港差不多一星期,所以上週末連忙看了兩齣,一齣是默片(明天再談),一齣是新片《叛逆諜戰》(Green Zone)。

男主角 Matt Damon 和導演 Paul Greengrass 合作過《叛諜追擊》系列第二三集。可能是彼此已經建立默契,也可能是 Matt Damon 這次的角色沒有失憶特工 Jason Bourne 的背景那麼複雜。Roy Miller 的性格比較鮮明,演來駕輕就熟。

故事說 2003 年美軍攻佔伊拉克後,追查「大殺傷力武器」(WM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的事。Roy Miller 多次奉命找尋 WMD 落空,懷疑情報錯誤,但軍方上層堅持正確,他便抗命自行追查,過程涉及美國政府、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之間的矛盾,還有伊拉克軍民的恩仇……

坦白說,現在還談 WMD,未免是明日黃花。但電影在民主黨政府上台後才面世,避開了直接的政治壓力,也不難理解。事實上,最近的《波斯王子:超時空之戰》也是諷刺當年 George W. Bush 政府這筆爛賬吧。

整體來說,《叛逆諜戰》緊湊而不緊張,結局屬意料之內,同時欠缺力量,看來簡單得有些反高潮。值得一讚的是電影拍出了伊拉克的戰亂殘局,追查過程亦險象環生。有人把本片跟《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相提並論,我想並不合適。儘管兩片都以伊拉克和美軍為題,但導演視點不同,《拆》片在人性方面探討較多,題材也比較新穎。《叛逆諜戰》就比較硬橋硬馬,以追查真相為主。

影片節奏很快,並常以搖鏡拍攝。搖鏡雖多,但尚可接受。反而我附近那個不是跟男伴討論劇情就是把玩塑料袋的大嬸更教人感到困擾。

上面說《叛逆諜戰》探討人性不如《拆彈雄心》,但《叛》片並不平庸,也觸及伊拉克戰爭的一些問題,例如結局時的那個「大逆轉」,讓人聯想到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外人始終是外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所關心的都不一定跟當事人一樣。硬要去提出幫助,到底是對還是好心做壞事,倒難說定。


小啟
從今天起到星期天在北京公幹,期間網誌會如常每天更新,但在內地無法登陸 Blogger,留言會在我回港後才發布。不便之處,請多包涵。

Tuesday 1 June 2010

波斯王子‧孕茫茫

香港,新電影一般在星期四上映。上星期四剛好出差,而在六月底必須放完上年度未放的有薪假期,所以昨天放假,「連忙」補看了兩齣電影,一文一武。期望不高,所以不失望。

、六月份公映的大片不多,《波斯王子:超時空之戰》(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 算是其中一齣大型製作,而另一齣就是《通天奇兵》(The A-Team) 了。兩齣電影大概都是針對三十歲或以上的觀眾。絕大部分「八十後」對《通天奇兵》不會太熟悉。《波斯王子》或許好一點。這原是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一個頗受歡迎的電腦遊戲,我讀初中時在同學家裏玩過一下,每次都因為走神而讓王子慘遭腰斬。儘管那時候遊戲畫面的解像度不高,血淋淋的動畫還是觸目驚心,罪過,罪過。

說回電影,嚴格來說,《波斯王子:超時空之戰》確實如電腦遊戲,認真不得,但 116 分鐘的片子有打有笑,也有一點愛情元素,加上節奏很快,動作、特效場面一浪接一浪,故事亦算有條理,官能刺激充足,不是大而無當。

《波》既是改編自電腦遊戲,而(當年)打電玩的人和不少電影觀眾該不會很在乎由一個美國人來演波斯人吧。片中主角波斯三王子 Dastan(Jake Gyllenhaal 飾)不是正統王室血脈,而是波斯王(Ronald Pickup 飾)和王弟(Ben Kingsley 飾)出巡時在人群中看到的一個富正義感而身手不凡的窮孩子。國王命人把孩子帶到王宮,賜他三王子身份,跟國王親生的大王子(Richard Coyle 飾)和二王子(Toby Kebbell 飾)並稱兄弟。後來國王遇刺,罪名落在並非王室血統的「野王子」Dastan 身上……

Jake Gyllenhaal 儘管努力鍛煉,但他不是健碩英雄。幸而動作設計利用了他個子較小,動作靈巧的優點,要他表演飛簷走壁,翻筋斗,空中轉體,借力滾動。Jake 看來頗稱職。女主角 Gemma Arterton 演技和造型都平平,影帝 Ben Kingsley 演大反派,從造型到表現都很樣板化。反而在片中唯利是圖的商人/酋長的 Alfred Molina 頗為搶鏡。

要說《波斯王子:超時空之戰》的優點,就是沒把波斯人妖魔化。如影評人石琪所說,《波》片的劇情給美國上任 George W. Bush 政府來了一個諷刺的影射。那時候 Bush 政府以無中生有的大殺傷力武器為由出兵伊朗。如今在《波》片中,古波斯帝國被奸臣陰謀所騙,以聖城串通外敵、秘密生產武器為由而出兵,卻幸得到波斯王子奮身補救,平息一切,甚至化悲為喜。是的,(如今)迪士尼的電影可以打打殺殺,但不能實實在在弄死很多生命。《波斯王子》最後一着總算幸保不失。

在國際電影節看《孕茫茫》(Le refuge) 是因為早知道片子會正式放映;決定去看《孕茫茫》某程度是因為導演(兼編劇之一的)「O 先生」 François Ozon

2002 年,本地某院線替 Ozon 辦了一個小型電影節,選映了他幾齣作品,當年我湊興看了《1001 火熱男女》(Gouttes d'eau sur pierres brûlantes; 2000)、《挑逗性謀殺》(Les amants criminels; 1999)、《枕邊謎》(Sous le sable; 2000)、《八美千嬌》(8 femmes; 2002)。那個電影節之後,一直對 Ozon 的電影提不起興趣。那批電影不是不好看,而是看完並不覺得 Ozon 有一些影評所說的那麼神奇。我看 Ozon 的電影,他的作品常常有些神來之筆,閃出智慧,但風格、氣氛並不統一、連貫。謀殺、同性戀、吸毒、性都是他喜歡的題材。這次在《孕茫茫》就有同性戀、吸毒,還加上了懷孕。

故事說女主角 Mousse(Isabelle Carré 飾)跟富有而無所事事的男朋友 Louis(Melvil Poupaud 飾)同是癮君子,但一次二人(過量)注射摻了安眠藥的海洛英,Louis 死了,Mousse 則逃出鬼門關,還發現懷了 Louis 的孩子。Mousse 在一個舊情人的鄉間別墅安胎,Louis 的同性戀弟弟 Paul(Louis-Ronan Choisy 飾)往西班牙旅行途中特地去探望 Mousse,兩人卻產生了微妙的感覺……

劇情不複雜,角色心路歷程的描寫卻未夠深刻,很多情節的發展都在意料之中。女主角 Isabelle 既是電影的靈魂人物,也是全片演得最好的一個。我喜歡她的氣質,可惜到最後 Mousse 的選擇在我意料之內。Melvil Poupaud 只屬客串,是片中的「萬人迷」。之前看過他有份演出的《靚太查案記》(Le crime est notre affaire觀後感),對他有點印象,因為從外型上來說,他屬於新世代法國男演員中我喜歡的類型。男主角 Louis-Ronan Choisy 演出有點生硬,一共換了三個造型,都過得去。最後一場戲編劇/導演讓他換上最後一個造型,可惜這個安排未免有點老套,看過的人自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