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9 November 2010

暗擁

年的香港同志影展 (Hong Kong Lesbian & Gay Film Festival),本來很想看《詩吼》(Howl),但時間不理想,不熟悉片中人物和他們的作品、背景,加上只有英語對白,有機會越看越迷失。另一齣《相愛很難》(Do Começo ao Fim) 也感興趣,但看到 IMDb 上觀眾的評分後,馬上想起去年《孖仔走天涯》(觀後感Donne-moi la main)的不快經驗,便打退堂鼓。

選看《暗擁》(Contracorriente) 是因為訂票手冊說它是男男版的《人鬼情未了》(Ghost),也代表了秘魯角逐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沒看過秘魯電影。印象中,南美洲說拉丁語言,當地人看來熱情開放,但社會、經濟、教育等未算先進,看看當地電影人怎麼處理同性戀的題材該有點意思。

故事發生在一條小漁村中。外表陽光、溫柔的漁夫 Miguel(Cristian Mercado 飾)的妻子臨盤在即,兩人也十分恩愛。Miguel 在教堂中熱心侍奉,在村內也人緣頗佳。鏡頭一轉,一個從城市搬到漁村獨居作畫和拍攝的英俊藝術家 Santiago(Manolo Cardona 飾)情迷 Miguel。原來兩人一直暗中來往,Miguel 常編藉口離家,跟 Santiago 偷歡。孩子快出生,Miguel 不願公開跟 Santigo 的關係。情況變得越來越複雜,Santiago 突然遇溺喪生,屍體遺落在海底,無人發現。癡心的 Santiago 遂變成只有 Miguel 才看得見的孤魂,希望愛人尋回自己的屍首並好好安葬。一切突然柳暗花明,Miguel 乘勢樂享「齊人」福。未能安息的 Santiago 也不完全抗拒沒有名份卻能「光明正大」的浪漫(人與鬼魂能在街上並肩牽手而行等)。然而,在 Miguel 的兒子出生後,Santiago 和 Miguel 的秘密關係還是曝光了,在三口之家和小漁村都惹起騷動……

電影中的南美漁村風光明媚,畫面色調柔和,加上兩個粗獷的主角,倒算賞心悅目,是齣帶點唯美主義的電影。編導把劇情和現實拉開了,讓一切都浪漫化。例如鬼魂現身的頭一兩幕完全沒有恐怖的氣氛,Santiago 的鬼魂沒有把 Miguel 嚇得落荒而逃。電影也沒有清楚提及 Miguel 和 Santiago 如何認識或仔細描寫兩人的愛慾關係。觀眾始終不知道 Miguel 愛 Santiago 多一點,還是愛妻兒多一點,縱然這並不十分重要。

村民生活純樸,既害怕又討厭同性戀。知道 Miguel 可能跟(失了蹤的)Santiago 有一腿,昔日的哥兒們刻意疏遠 Miguel,妻子就以淚洗面,先是不能安靜下來面對問題,然後不去求證,當什麼都沒發生過,一心為丈夫辯護,像鴕鳥般去捍衛自己的家庭。到事情慢慢給淡忘,Miguel 好像沒有什麼「操行」問題,哥兒們重新接納他,妻子總算可以安心,重新依靠丈夫。儘管現在已經是 21 世紀,同性戀再不是奇聞,但這些保守擊倒理性的情況的確仍然存在。

在 Miguel 受盡白眼的時候,只有村中的神父繼續平等待之。宗教絕對不全面接受同性戀,很多教徒(和非教徒)對待同性戀的態度就如片中的村民一樣。但隨着時代變化,一些宗教團體和神職人員對同性戀已經轉持較開放的態度,是值得鼓勵的。

跟自私的 Miguel 比較起來,癡心的 Santiago 無疑惹人同情。他站在捨不得情郎和得不到安息的分岔路口上,只能被動地等待愛人下定決心,認真地為自己做一件體現真愛和責任的事情。

整體而言,《暗擁》屬中上水平,故事完整,演員表現稱職,攝影和美工都不錯。

Thursday 25 November 2010

李小龍

小龍 (1940-1973) 逝世時,我還沒出生,但他的大名和一些演出片段在很小的時候便聽過看過。

關於李小龍,在網上有很多關於他的文章、資料,網誌《子貓物語~~附庸風雅》的梁煥松先生寫的這篇《話說李小龍》言簡意賅,是不錯的入門精讀。

電影公司找新人李治廷扮演傳奇巨星,最初也沒有什麼期望,看完電影《李小龍》,相信他已經盡了力,除了比李小龍高大之外,外型和氣質跟年輕時的小龍有六七分相似。李治廷溫文一點,尚欠一點反叛和自信,但他的演出已經較《歲月神偷》時更自信、自然。李小龍武功高強的形象太深入民心,李治廷又不會功夫,片中打鬥場面不多,不少的鏡頭更是左搖右擺,看不清楚拳腳套路。畢竟,(少年)李小龍是凡人,不是銀幕上的格鬥之王,不好把武打場面拍得太精奇。

《李小龍》片長 129 分鐘,甫開場便見李小龍的姐姐李秋源和弟弟李振輝(同時負責片中大部份旁白)分別以中、英文略談本片的背景、他們對李小龍的回憶和對拍攝此片的感想。劇本以李振輝描寫李小龍為主的回憶錄為藍本改編。拍電影始終需要戲劇元素。我不是李小龍專家,不知道哪些地方給改動了,或者改動的程度有多大,但主角的親人願意出鏡,內容大概不會太離譜。

電影只講述李小龍的少年事跡,從他在美國出生開始,然後隨父母回到香港、入行拍戲和學功夫,還有一些青春往事,包括手足情和似有還無的初戀,一直到他十九歲離港赴美為止。李小龍父親李海泉是著名粵劇演員,李小龍從小就跟娛樂圈中人來往,片中提到很多戲行名人,能勾起喜歡或熟悉舊時粵語片的觀眾不少的回憶。

製作是用心的,尤其在美工方面。片中的李家公寓、電影片場都甚具風味。但電影拍得像賀歲片,常常熱熱鬧鬧,大部份時間人人臉上都掛着帶點誇張的笑容,身上顏色鮮艷的服裝彷彿在提醒觀眾那是個活潑、美好的年代。歹角(劉浩龍飾)有粵語殘片式的浮誇。錢嘉樂石堅,表現像 TVB 台慶的趣劇;張兆輝曹達華有點拘謹(有一句對白提到曹嗜賭);萬梓良客串一場演吳楚帆,神似多於形似;張達明馮峰馮寶寶的父親)有點卡通化;阮德鏘(名伶阮兆輝之子)演梁醒波,體型和唱腔有幾分像,也看得出他認真演繹。梁家輝演李海泉,戲分跟李治廷差不多。片中李海泉是個顧家嚴父,梁的表現紮實。近年「大紅」的葉問師傅也登場了。然而,可能是為了避免比較、批評或指責,沒有讓葉師傅正面亮相。

部份角色由外地演員配音演出,感覺不很自然。一班年輕演員中,演李小龍好朋友的歐陽靖陳奐仁插科打諢,比較搶鏡。謝婷婷則表現一般。

坦白說,李小龍的動作電影沒有哪齣我是全部看完的。他唯一讓我從頭看到尾的是他離港赴美前跟吳楚帆合演的《人海孤鴻》觀後感。以戲論戲,李小龍動作片中的武打場面不如後來者花巧多變,不會功夫的觀眾未必完全懂得欣賞。而劇本和拍攝手法也並不出色。不過,角色的設定和李小龍的個人魅力完全彌補了製作的不足。銀幕之下,李小龍也是貨真價實的武術家。這足以使他超越很多動作明星,成為傳奇。

Wednesday 24 November 2010

非單親關係

不着、摸不透,或者無法一眼便看穿的人或事物,在現代社會中,特別容易成看成為有水準之作。英文片名叫《The Kids Are All Right》,在香港,中文片名變成《非單親關係》,聽來煞有介事,未看本事或預告片的話,大概想半天也不曉得「非單親」的關係所指為何?看完電影,就曉得原來片名的含義在翻譯時全給洗掉了。

《非單親關係》是今年香港同志(即同性戀)電影節的開幕電影,也是今屆我看的第一齣電影,之後還有三齣。選擇《非》片是為了兩個女主角 Julianne MooreAnnette Bening。向來喜歡 Julianne Moore 的敏感和細膩,她的舉手投足和唸白語氣有種自成一格的女性氣質。Annette Bening 少看一點,上一齣是今年五月時看的《愛在你左右》(Mother and Child),驚覺她也演得挺細緻感人的。

在《非單親關係》中,兩人合演一對同性伴侶,Annette Bening (Nic) 演 TB,是個醫生,Julianne Moore (Jules) 是 TBG,從大學建築系退學後沒有做過太多固定的工作。她們向同一名捐精者 Paul(Mark Ruffalo 飾)借種,分別產下一女 Joni(Mia Wasikowska 飾)和一子 Laser(Josh Hutcherson 飾)。十八年後,Joni 成年,快進大學。弟弟 Laser 突然想尋回生父,通過 Joni 向精子庫聯繫,兩個孩子跟生父見面了,並把 Paul 帶回家中。Paul 是餐廳東主,性格隨和、敏感、風流、不受覊絆。Paul 讓本來由兩個媽媽操持的四口家庭翻天覆地(這點子讓我想起了 Kate Hudson 舊作《引郎入室》About Adam)……

英文片名「The Kids Are All Right」大概是說在兩性伴侶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沒有分別,一樣能好好地成長。影片焦點主要是一對同性伴侶的感情關係,以及這個「非常」家庭對 Paul 介入他們生活後的種種反應。

Nic 和 Jules 開始時看來相處融洽,Paul 的出現卻把兩人在年月之間埋下的感情炸彈引爆了。一方面是由於兩人對 Paul 有截然不同的感覺、看法、經歷,另一方面跟異性伴侶一樣,多年相處之後,兩人積累了很多感情壓力而無法排解,末段 Jules 向 Nic 認錯和自我反省的那一段話,簡潔有力,寫得不錯。

兩個孩子對 Paul 的感覺不同,Laser 正處於成長期,希望找個「父親」來作榜樣。Joni 比較成熟,但相對其他(或在「一般」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女孩子,她對於愛情的反應有點遲緩,看到春情勃發的女性朋友對 Paul 有意,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同性戀題材在好萊塢不是禁忌,有一定的市場價值,只是選題和拍攝手法仍然偏向保守。《非單親關係》由大明星主演,對於同性伴侶組織家庭、養育下一代,以及兩代人在工作、學校、社交等的描述都挺正面、積極,沒有遇到什麼閒言閒語或排擠。但在現實生活中,在美國這個看似開放其實保守的地方,我不認為有這麼美好。然而,不能否認的是跟其他反對同性伴侶關係、婚姻的國家比較起來,美國(部份州分)已經有其可取之處。

把同性伴侶的議題擱下,純粹把《非》當家庭倫理片來看,並沒有石破天驚的新論點,但兩個女主角精彩的演出緊緊地吸引着觀眾。片子已經配上中文字幕,有機會在香港正式上映。如果在年底的各大電影頒獎禮中能夠突圍而出,映期可能在春節前後吧。

Monday 22 November 2010

天凶之城

片。

在 IMDb 上看到只得 5 分已經心叫不妙(昨天再訪 IMDb,降至 4.7 分了)。本地片商沒替電影猛打廣告也教我生疑。事出的確有因。

全片只得 92 分鐘不是致命傷,要命是的故事超級薄弱,主要演員演技「水皮」,特效有水平卻毫無變化或特色,導演只有讓人老掉牙齒的拍攝手法。此片根本混水摸魚。

開場的 20 分鐘建立的那些所謂人物關係,對後來的故事發展幾乎毫無關係。又過了 10 分鐘,才有比較精彩的官能刺激。把時間記得那麼清楚,顯然是因為我已經失去耐性。去年十一月的《2012》,儘管是齣看來聳人聽聞的災難特效片,但節奏奇快,15 分鐘就把即將山崩地裂的來龍去脈說個明白,然後專心搞破壞。《天凶之城》(Skyline) 可是看到最後,觀眾仍搞不清楚銀幕上慘烈的襲擊到底是什麼回事。也虧電影公司想得出引用著名理學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那句(不知道是不是斷章取義的)話來替這齣沒頭沒腦的電影當宣傳點子。假如編劇和導演真的是從霍金那裏得到靈感而搞出這套電影,他們能夠說服電影公司投資並讓這麼一齣電影公映的經過足可以拿來當教材。

結局看來是參考《D9 異形禁區》(District 9),也擺明是要拍續集。但此片當然無法跟《D9》比較。

這麼爛的電影,我也可以寫出一大堆,可見我也有點順嘴胡謅的天分。真的好想換工作,哪個老闆賞識我,請跟我聯繫。

Thursday 18 November 2010

社交網絡

facebook 登記戶口三年多,剛開始的時候,天天都花一兩個小時去玩遊戲、送禮物,下載不同的 apps,後來覺得太花時間,只集中利用它來安排舊同學之間的聚會,或跟移居海外的朋友通信,看看他們的生活照,自己卻很少在 facebook 露面。使用智能手機之後,上 facebook 更容易,但還是看比較多。幾年下來,戶口裏有 120 個「朋友」,期間刪掉過十多個「朋友」。他們八成是通過那些交友 apps 聯繫上,卻從來沒有對話過或見過面。

看統計資料,全球的 facebook 用戶超過五億人,論人口僅次於中國印度,可以稱得上世界第三大國。但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國家,任何能夠登錄 facebook 的人,都可以在網絡上跟任何國家、地區的人交朋友。

facebook 可算是一個當代文化的圖騰,但其實不是什麼刁鑽、複雜的構思,它能紅遍全球,成為一個文化、社交的現象,也包含了現代很多網絡營銷的概念,影響之廣,可能連創辦它的 Mark Zuckerberg 也始料未及。正是因為 facebook 成了包括我在內很多人生活的一部份,David Fincher 夥同電視劇《白宮群英》(West Wing) 的編劇 Aaron Sokin 將 facebook 的創辦經過和後來牽涉到 facebook 和其創辦人 Zuckerberg 的幾宗官司改編而成的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上映有期後,就一直等待着。看後也確實喜歡。

《社交網絡》是一齣很「快」的電影。它打正旗號講 facebook 的故事,角色全部用上描寫對象的真實姓名。我沒有仔細考證劇情細節的真偽,反正 facebook 是個當代的產物,歷史不到十年,要給它定調還早呢。然而萬物之靈天生好奇,有報道說,《社》片公映當天,在美國很多 facebook 的員工特別請假看戲,希望多了解自己老闆的種種。

說回影片,一開場 Zuckerberg 在酒吧跟女朋友約會,說話連珠炮發,思路敏捷,嘴巴不饒人,同時也顯露出他不濟的社交能力。觀眾才剛定過神來,Zuckerberg 就給甩了。之後回到大學宿舍,同學在喝酒狂歡,他仍不忿被甩,開着兩台電腦,一邊在網誌上對(前)女朋友窮追猛打,一邊在編寫讓人品評大學女同學樣貌的 Facemash 網頁。才幾個小時就盜取了大學網站內女同學的照片,吸引數萬人次點擊,癱瘓校園的網絡,幾乎因此而被趕出校。以上才不過是二十分鐘左右的劇情,可見情節緊湊,觀眾也從多個角度去瞭解影片的人物、主題、背景。

接着,又同時引入 Zuckerberg 面對的兩宗索償官司,逐步揭開 Zuckerberg 構思和創造 facebook 的經過,以及他跟合伙人、同學等的恩怨。

不要把《社交網絡》看成趕時髦的通俗電影,也不要一心視之為忠實的傳記片。就把眼光放在 Zuckerberg 這個「角色」的際遇和性格發展之上,將電影看成為一個商業和心理分析的研討課業,更來得恰當。片中的 Zuckerberg 搞 facebook 似乎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多於為錢財而打拚。儘管好朋友和賞識他才華的人先後向他索賠,但在聆訊期間理直氣壯的答辯,多少看出 Zuckerberg 這個角色其實帶着悲劇英雄的影子。

在商業方面,商場之上,沒有是非或對錯,只有獲得和損失。Zuckerberg 也想過設法鑽進有助躋身名利圈子的捷徑,但運氣使然,讓他獲得了一個機會、一個構思,他把握了,並轉而化之,結果成功了。就是天才也要懂得把握才能夠成功。然而,Zuckerberg 的做法是否合乎道義,由觀眾自行判斷好了。反正,他是「得」了。而這個獲得金錢和權力的過程充滿了破壞、矛盾和衝突。《社交網絡》片長 120 分鐘,涵蓋了以上所提到的,深刻、到位且毫不累贅。

不要因為從頭演到尾、扮演 Mark Zuckerberg 的 Jesse Eisenberg 不是帥哥而放棄這片子。Jesse 演得很好。演 facebook 合作創辦人、Zuckerberg 好朋友 Eduardo Saverin 的 Andrew Garfield 剛獲選為新一任「蜘蛛俠」,可是個有演技的小帥哥。最近表示暫時棄歌從影的 Justin Timberlake 演 Napster 的創辦人 Sean Parker,表現可以,但 Justin 較諸 Jesse 和 Andrew,顯得較憔悴,其角色也有點不討好。要是無帥哥不歡的話,可以看一人分飾攣生兄弟 Cameron Winklevoss 和 Tyler Winklevoss 的 Armie Hammer,他跟現實中的 Winklevoss 兄弟同樣身高 6 呎 5 吋,但長得英俊多了,演技也過得去。

拍 MV 出身的 David Fincher 精於以影像講故事,《社交網絡》不需要特效,就通過緊湊的剪接,在交錯的時空裏把幾個主角的人性刻畫得十分立體,成就了一齣迷人而富張力的電影。就是片中的 Mark Zuckerberg 跟現實中的 Mark Zuckerberg 離題萬丈,至少,編導也創造出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Mark Zuckerberg」。

Tuesday 16 November 2010

煞破天劫‧臨盤急先鋒

上海出差時,下榻的酒店沒有幾個英語頻道(不是不會聽普通話,而是對大部份國內電視劇/節目興趣一般),所以一直看 HBO。這個月的主題是動作英雄片,在上海七天,就看了《星空奇遇》(Star Trek) 差不多十次。不是每次都從頭看到尾,卻也沒有感到太煩厭,始終《星》是齣不錯的片子。正是因為看了 Chris Pine 一個星期,所以才改變初衷,回來要看《煞破天劫》(Unstoppable)。

這類發生在交通工具上跟時間競賽的拯救電影,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 16 年前讓 Keanu Reeves 和應屆金像影后 Sandra Bullock 成名的《生死時速》(Speed)。我在電影院和電視上看了差不多十次,頭兩次是欣賞電影,後來全是為了工作。之後補看了 1975 年高倉健千葉真一主演的日本電影《新幹線大爆破》。從此,覺得同類的新片不容易超越它們。看完《煞》片,再次印證了這個想法。

電影改編自 2001 年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一宗真人真事。在片中,兩名不專心且態度差劣的員工導致一列拖行載着有毒和易燃危險品的火車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高速行走,列車極可能在駛至某個數十萬人口城鎮上的一個急彎時出軌撞向油庫而醞成大災難。一個被迫快將退休的老員工(Denzel Washington 飾)和一個入職四個月的新人(Chris Pine 飾)成了拯救行動的最後希望……

Denzel Washington 仍見大將之風,但角色無甚驚喜,Chris Pine 則沒有太多發揮機會。

片長 98 分鐘,節奏很快,炮製官能刺激為主,人物描寫和角色關係並不深刻。以一齣商業娛樂片來說,《煞破天劫》有中上水準,但劇情沒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勉強來說,就是職業道德和工作經驗對任何機構或崗位來說都有重要價值。然而,機構的規模越大,營運方面的考慮因素越多,在管理層眼中,員工的職業道德和工作經驗,便不會是他們最看重或關注的事情了。

年一齣《醉爆伴郎團》(The Hangover) 本小利大,導演 Todd Phillips 今年又來一齣搞笑「公路」電影《臨盤急先鋒》(Due Date),讓《醉》片中的古怪肥男 Zach Galifianakis 和憑《鐵甲奇俠》(Iron Man) 而(在我看來)正式東山再起的中年帥漢 Robert Downey Jr. 合演。

影片不長,才 95 分鐘,兩個男角都戮力演出,各自表現不錯,加起來卻沒有很強的化學作用。

故事說建築師 Peter(Robert Downey Jr. 飾)趕回家陪伴臨盤的太太入院生產,卻在飛機場遇上了發明星夢的傻漢 Ethan(Zach Galifianakis 飾)。Peter 因為 Ethan 的種種「怪行」而屢遇麻煩,回家陪產的旅程一波六七折,禁飛、撞車、抽大麻、綠帽疑雲、闖關、中彈……最後,當然是喜劇收場。

Peter 和 Ethan 本來是兩個階級和生活非常懸殊的人。兩人不期而遇,鬧出種種所謂意想不到的笑料,最後落難看真情,如此情節,可能只在虛構的電影世界中才會發生,所以無謂計較兩人在旅途上的每個波折是否合乎邏輯。要深入分析的話,就看 Peter 如何叫自己放鬆心情,面對因為 Ethan 而起的關於生離死別、婚姻關係、(同性)友誼的各種考驗。

較諸《醉爆伴郎團》,《臨盤急先鋒》似乎更有野心,欲於劇情加入上面提及那些值得思考的元素。然而,整體看來,卻有點顧此失彼,反不及《醉》片那麼瘋狂、搞笑。

Monday 15 November 2010

山楂樹之戀

靜秋:「認識你,真好。」

為《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對張藝謀完全失掉興趣,所以期間找高倉健主演的《千里走單騎》也沒看。他早年擔任導演的作品中,《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着》都看過,覺得他沒有迴避一些生活現實和文化劣根的問題,但採用的手法和選題的角度就不是所有華人都完全喜歡。有些人說,張藝謀在外國影展屢獲殊榮,是他懂得「媚外」。我覺得,他的武俠片都難看,農村和文革電影較好。近作之中,較喜歡《一個都不能少》(1999),也不覺得《三槍拍案驚奇》(2009) 特別難看。浩大輝煌的北京奧運開幕式讓不少人重新注意他,但對我來說,則是這齣簡單純情的《山楂樹之戀》重新燃起認識張藝謀的一點興趣。

像年初的《蘇乞衣》和《月滿軒尼詩》一樣,《山楂樹之戀》早於上映前一兩個月就在某些電影院狂打廣告。每次預告片完結並打出片名的時候,常常聽見一些(特別是)年輕觀眾的笑聲。很好奇這片名有什麼地方讓人發遽。

艾米的原著沒讀多少,進場前也早知道《山》片有個生離死別的結局。去看,很大程度是因為在預告片中兩個新人主角周冬雨竇驍看來都清純、自然、討好。

《山楂樹之戀》不像台灣的偶像劇,或日本韓國的純愛電影/電視劇,片中沒有存心拆散鴛鴦的壞人,男、女主角也沒有背負很多沉重的過去、畸形的背景或深刻的苦衷。他們的戀愛開了花卻結不了果,不盡是時代或人為的錯失,編導也沒有一味把故事搞得悲天憫人。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 70 年代中,中國大陸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靜秋(周冬雨飾)在下鄉學習時遇上了原為高幹子弟的勘探隊成員「老三」孫建新(竇驍飾)。兩人偷偷地「自由」戀愛,卻因為社會環境受到了很多壓力……

電影既以文革為背景,自然有很多相關的時代口號、社會意識、文化符號、生活現實穿插其中,編導的手法看來自然利落,不帶批判,也未見附和。倒是有些觀眾一聽見劇中人開口說「革命」什麼,或看到學生在排演歌頌文革的舞劇等場面時,必然笑個不停。也許,真的可以說「文化大革命」是個笑話,只是這個笑話是荒謬和血腥的,是非顛倒和資源錯配,使國家停擺,使百姓受苦。但我很明白,映室內那些笑聲絕對不是在表達什麼黑色幽默。

張藝謀在訪問中表示,他不喜歡小說的結局,但為了符合廣大書迷的期望,只好照搬上銀幕。類似的悲情故事,別說在文革如此荒誕的時空之中,就是現在,可能天天都在上演。但我覺得,像《山》情節這麼單薄的故事,無謂替結局搞什麼新意思,老套一點便行,我還不是為早有預感的劇情哭了五六回。比較印象深刻的是靜秋送老三金魚,老三替靜秋包紮雙腳,靜秋告訴媽媽老三患病,老三和靜秋在床上的對話,老三目送靜秋過河後二人隔河擁抱,當然還有結局的一場了。

影片把山鄉、城鎮拍出不俗的風味,男女主角都像未受污染的金童玉女,選角真的好。而圍在旁邊的演技派也演得恰到好處,儘管有刀斧痕跡,卻不惹人討厭。周冬雨清純,不做作;竇驍陽光、正氣。兩人的特質在今天的香港都特別難找。周冬雨演技比較好,把在扭曲時代中對愛情和性十分無知的清澀少女演繹得純淨自然。至於竇驍,上星期在上海出差時,看見街上貼滿了新一期《達人誌》(Men's Uno) 的宣傳品,他收起了《山》片中那牙膏廣告模特兒的笑容,穿上了一身時裝,配上他在《山》片演員表上的英文名字 Shawn Dou,挺有型格。

《山楂樹之戀》未算完全真摯,但在今年看過的愛情電影之中,是比較好的一齣。

老三:「如果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Friday 12 November 2010

洲電影節的場刊說作家出身的李滄東拍電影成名後,沒法忘掉文字的美,在把全度妍送上康城影后寶座的《密陽》後,新作《詩》(시)表面上是老嫗學寫詩,原來還講老人癡呆症、隔代教養、校園欺凌,甚至以金錢妨礙司法公正等。跟很多韓國電影一樣,《詩》的畫面、音樂、動作看來好像靜悄悄,其實暗湧處處。

故事說在首爾以外的小城生活的梁美子尹靜姬飾)66 歲了,女兒離婚後,獨自往釜山謀生,留下兒子讓母親照顧。美子靠政府發的補助金和一份幫傭工作支持兩婆孫的生活。讀中學的孫子跟婆婆不算太親密,在學校跟幾個來往密切的同學闖下了牽涉人命的彌天大禍。其他有份犯事的學生的家長商議籌集一大筆賠償金,當是和解,好讓自己的孩子可以逃過法律的制裁。可是,金額卻是美子絕對無法負擔的。另一方面,美子對詩歌產生興趣,到社區中心去學寫詩……

儘管片長 139 分鐘,節奏不算特別明快,但故事性很強。李滄東就是憑本片在今年的康城影展得到最佳編劇獎。

美子學寫詩,大概是希望通過詩歌去發掘周圍美麗的事物,好能逃避發生在她自己身上各種殘酷的現實:孫子不聽話,犯了大錯,生活本已捉襟見肘,卻又無端欠下一屁股債。女兒不在身邊,什麼難題都得自己啃下。去做女傭幫補家計,又遇上不檢點的老頭。諷刺的是,自己最後卻因為現實而自願屈服,甚至一再做出違背自己良心的事。美子除了想通過文字去逃避現實,她常常打扮花俏,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表現。

到了片末,美子參加的詩歌創作班結束,卻只得她一人按老師的要求寫出了一首詩,其他同學只管戴着尷尬的笑容推說「寫詩很難」。其他人去學寫詩或參加讀詩會,大概是打發時間,或者視為一種社交活動。連醉得差點不省人事的得獎詩人都狠批詩歌沒有希望,但記憶日差的美子還是天天拿着筆記簿,努力觀察周圍,把自己的感受記下來,再慢慢去找尋靈感。在這個社會上,像美子這般對自己認真的人有幾多呢?

較諸很多話題性高得多的韓國電影,像《下女》《骨肉同謀》等,《詩》拍得很低調、很正常,但同時將生活的暗流漫瀉開來。

《詩》好看,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女主角尹靜姬,把角色的內心掙扎演繹得淋漓盡致。

尹靜姬在 1967 年開始拍電影,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產量最豐。她跟文姬南貞姙給喻為「韓國電影黃金時期」三大女星,從影以來,拍片超過 300 齣。論拍片數量、得獎數目,以及演藝生涯的長度,尹靜姬是三人之首。尹靜姬曾在巴黎留學三年,其父酷愛音樂,在尹靜姬小時候常帶女兒聽音樂會。在《詩》中,尹靜姬開金口在 KTV 唱了半首歌。1972 年,尹靜姬代表韓國在慕尼黑奧運會參加文藝表演,邂逅了丈夫、國際知名鋼琴家白建宇,兩人婚後旅居法國,女兒是一名小提琴家。《詩》是尹靜姬息影 16 年後復出之作,更有頗大膽的裸露戲(確實是劇情所需)。她說,自己特別在家練習脫衣。儘管已經 66 歲,尹靜姬的玉背(在鏡頭前)還是十分雪白光滑,很難得。

《詩》可以讓尹靜姬過足戲癮,而上星期她憑本片第三次奪得大鐘獎最佳女主角,則是錦上添花。

Wednesday 10 November 2010

遇上陌生情人

身不是活地亞倫 (Woody Allen) 的粉絲,不會刻意去看他的新作,或者找他的舊作來(翻)看。然而,可能自己逐漸步入中年,而亞倫先生似乎對描寫中老年男人的心態(可能也是他自己的寫照)越來越得心應手,我開始覺得跟他有點投緣。

上年底的《總之得就得》(Whatever Works觀後感) 是一闋口水多過茶的老男狂想曲,這回《遇上陌生情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則是好像「實際」一點,通過一個人人都有感情煩惱的家庭,去告訴觀眾一個老生常談的道理。

故事圍繞老夫妻 Alfie(Anthony Hopkins 飾)和 Helena(Gemma Jones 飾)和他們的女兒 Sally(Naomi Watts 飾)和女婿 Roy(Josh Brolin 飾)身上。Alfie 對老妻失去興趣,努力健身、美容,然後跟老婆離婚,再搭上年輕風騷的應召女郎,再結婚,並想生個兒子。Helena 不堪打擊,開始求神問卜,逐漸變成事事都聽神婆 Cristal(Pauline Collins 飾)的吩咐。Cristal 說 Helena 會遇上一個高大黝黑的陌生人,使 Helena 的人生重燃希望。Sally 跟棄醫從文的丈夫 Roy 感情越來越差。Roy 寫小說一炮而紅,卻無以為繼,霉氣七年不散,寫不出(好)作品,又不願意好好工作(後來甚至有點心術不正),靠 Sally(和 Helena)供養。一天他為住在對面單元的紅衣女子 Dia(Freida Pinto 飾)而着迷,明知 Dia 有未婚夫也決心要把對方弄到手。Sally 轉到著名畫廊工作,得到英俊富有的老闆 Greg(Antonio Banderas 飾)賞識才華,明知對方用情不專,也禁不住開始迷戀上對方……

人物一大堆,但劇情尚有條理。

Anthony Hopkins 不是謝賢,沒有過於花俏的造型,表現出英國紳士的風度,明顯地他是當 Woody Allen 的代言人,但嫌 Alfie 的遭遇和心理變化過於典型。Helena 開始沉迷問卜,本是因為受不了離婚的打擊,越問下去,卻對她和她女兒和女婿的關係影響越深。然而,神婆的說話又真的教 Helena 的感情生活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覺得,Sally 是悲劇人物,有不成熟的丈夫,後來找到好工作,卻又因為一時意亂情迷和一次估算錯誤而讓自己在事業和感情都狼狽不堪。

《遇上陌生情人》大概想說「最好的早在身邊」這個道理。Roy 本有才貌雙全又忠於自己的好妻子 Sally,因為事業的桎梏而喪失自信,對他來說,把上 Dia 是一種自我救贖。到他如願以償,卻又覺得原來自己老婆確實很不錯。Alfie 覺得跟 Helena 在一起失去趣味,決心要再瘋戀一次,然而跟拜金女孩瞎搞了一輪,還是發現老妻最得自己的心。Helena 沒了 Alfie,一直在等待那個「高大黝黑的陌生人」,天曉得原來最跟自己合得來的人原來早在身邊出現了。

Helena 不斷問卜,每次在神婆家中「發現新大陸」,就去女兒家中鄭重通報,往往引發出新一輪連鎖反應,牽涉到的人,可能有所啟發,也可能再受打擊。越看下去,觀眾越覺得 Helena 不斷求神問卜,顯得愚昧、不理智。但回到現實,像 Helena 這樣的人絕對不少。不是說鬼神之說絕對無稽,而是問卜成癮,再靈驗的(生)神仙可能也會吃不消,何況是老去乞求指點的凡夫俗子?所以說,幸運的人不必問卜,老交霉運的才是問卜活動的忠實支持者。

有時候,不斷追求一些人或一些事,到頭來卻發現是個大錯誤,是因為對自己不瞭解的緣故。待你明白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或怎樣才會讓自己快樂的時候,自然會有一份自信心,支持自己去過自在的生活。

Monday 8 November 2010

精求有情人‧愛麗絲蒸發奇案

《精求有情人》(The Switch) 源於兩點:對處境喜劇《老友記》(Friends) 和 Jennifer Aniston 的情意結,另外友人想看。出差在即,時間有限,三齣只能活兩齣,放棄了演員陣容最強大的《爆火猛》(Red)。

香港的中文片名大致道出了劇情:Kassie(Jennifer Aniston 飾)有份好工作,自覺年華漸長,卻沒有對象,決定借種懷孕。原來好友 Wally(Jason Bateman 飾)一直對 Kassie 有意,卻始終沒有好好說出來。Kassie 原本打算向英俊健壯的已婚大學講師 Roland(Patrick Wilson 飾)借種,因為一場意外卻換成了 Wally 的「種子」。Kassie 懷孕,搬回老家,七年後帶着孩子 Sebastian 回到紐約。Wally 看穿真相,剛離婚的 Roland 又向 Kassie 展開追求……

既是 Jennifer Aniston 主演的愛情喜劇,結局如何,不言自明。

片長 101 分鐘,有些不錯的笑話,悶場也不算多,但演員之間的火花不多,尤其是兩個主角。分別來看,倒又覺得兩人表現稱職,Jennifer Aniston 繼續是「本色」演繹,但這次看來成熟一點。Jason Bateman 演有點神經質,說話帶些冷幽默的 Wally 節奏也不錯,奈何兩人就是沒有太多化學作用。值得一提的是 Jennifer Aniston 在本片看來狀態不錯,讓她跟 Jason Bateman 般樣子比較「穩重」的中生搭配也是個好的方向,始終漂亮聰明的女孩也要長大。

借種(或借肚)產子不是新鮮事,最近香港有個豪門後人便找代母替自己生下了三胞胎,有關的討論此起彼落,多姿多彩。這都是當事人的選擇,不會費神判斷對錯。只覺得,借種不借種,自己懷孕也好,讓別人去懷孕也好,都不是簡單容易的決定。《精》片的女主角在受孕成功後,也感到迷失、害怕,選擇回老家,在最熟悉、信任的環境生活。孩子的養育是另一個複雜、長遠的問題。對於借種生產的孩子,還有面對倫理、跟社會情況有關的問題。

女人(或男人)因為很想當媽媽(或爸爸)的決定所帶來的影響很可能超乎她(或他)自己的想像。

片由兩男一女三個演員從頭演到尾,加上一個很有童話感覺的中文片名,可能不少觀眾對《愛麗絲蒸發奇案》(The Disappearance of Alice Creed) 也有跟影片本身很不一樣的解讀角度。編導在設計人物時又加了些「點子」,絕對會讓部分毫無心理準備的觀眾在黑暗的映室裏吃驚,或低頭,或驚呼,或譏笑,或以打嗝來躲窘。

頭十分鐘完全沒有對白,兩個綁匪在細心佈置犯罪大本營。鏡頭一轉,女肉參已經就擒,不旋踵被按在床上給五花大綁。一切進行得很快,但同時看來像例行公事,畢竟這都是綁架戲必備的情節。真正的高潮是三個角色之間原來有兩段感情,於是暗室之內,謀財以外,還有愛情角力。

表面上窮凶極惡的,原來心腸最軟;左右做人難的其實最自私;一直扮演受害人的,寬到中段就曉得不是省油的燈。

女主角 Gemma Arterton 是上一齣占士邦電影《量子殺機》(Quantum of Solace) 的「邦女郎」,今年也看過她主演的《人‧神‧魔戰》(Clash of the Titans) 和《波斯王子:超時空之戰》(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三齣戲她都演得很普通。《愛》片是去年的作品,拍於《人》和《波》片之前,反而表情比較豐富,對着鏡頭叫老父交贖金那幕最教人印象難忘。

兩個男主角之中,對周旋於兩個「愛人」之間的 Martin Compston 比較熟悉。他的處子作是 Ken Loach 執導的《雙失十六歲》(Sweet Sixteen; 2002) ,我在電影院看的。當時覺得 Martin Compston 甚有潛質。在《愛》片開場時,覺得他非常面熟,直到他開口說話,那濃濃的口音才讓我記起他是誰。面上仍有一點稚氣,但其中幾場內心戲表現稱職,脆弱和狠心,都恰如其分。

影片給列為第三級(即年滿十八歲才可觀看)該是因為有裸露鏡頭;不怎麼血腥,沒灑太多鹽花,也沒有太多意識上恐怖的場面。最能震撼我那場觀眾的是兩個男主角的親密關係曝光之時,尤其是某個跟同伴遲了入場、多話又常打嗝的年輕胖男,一看見兩男「肉搏」就笑不攏嘴。我鄰座的兩個穿戴高貴上了年紀的女人就急忙低頭,避完風頭,其中一個就輕聲慨嘆:「這種戲真難演啊。」

我也暗嘆:我們的社會大概永遠跟道德潔癖同在。

Friday 5 November 2010

東京契爺

後看的今 敏動畫長片是他唯一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東京契爺》(東京ゴッドファーザーズ)。然而,我認為此片較之前看過三齣今 敏的作品略為遜色一點。

《東京契爺》是今 敏篇幅最長的動畫長片,然而也只是 93 分鐘。劇情跟他其餘作品一樣緊湊,是一齣溫情喜劇。較諸導演的前作,《東》沒有《藍色恐懼》的心理和肢體暴力(也有,但很少),也不如《千年女優》的視野和場景那麼恢宏;較諸後作《盜夢偵探》,《東》的故事結構簡單得多,敘事手法平易近人。

故事說在聖誕夜三個街頭露宿者在垃圾場找聖誕禮物,卻意外地撿到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他們憑着愛和勇氣把女嬰送回親生父母的手中。

三個主角背景各異:女孩ミユキ跟家人鬧翻並刺了父親一刀後離家出走;舉止粗魯笨拙的ギン自稱曾經是自行車選手,其實是個因為沉迷賭博而拋妻棄女的男人;ハナ是個中年易服男,因為在易服酒吧表演時狠狠教訓了無禮的客人而要避風頭,從此流落街頭。ハナ給被人遺棄的女嬰取名為清子,意為「純潔的小孩」,因為他相信聖誕夜是一年之中最純潔的夜晚。

尋親行動遇上了很多意外事故,及後發現女嬰的身世另有內情。最終這場女嬰尋親之旅在很多小小的奇蹟幫助之下,有驚無險,圓滿結束,三人更分別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諒解,甚至得到了一份真正的聖誕禮物。

據說,《東京契爺》是受到 1948 年的美國老片《3 Godfathers》啟發而創作的。

三個看來受社會唾棄的城市遊民比很多生活富足的人更有愛心。編導對三個主角背景的設定顯然花過心思:一個男人、一個女孩、一個喜歡同性的易裝男人。就是生活條件很差,卻沒有埋沒愛和良知。把這個溫情題材安排在聖誕節夜晚上演就合適不過。

電影講親情和寬恕。每個曾經接觸清子的人,不分種族,不論親疏,都願意愛護這個可愛的孩子。幾個落泊街頭的主角,還有搞出這場棄嬰鬧劇的「媽媽」,他們曾經傷害過的人,最後都原諒了他們,或者重新接納他們。

《東京契爺》可謂今 敏最老少咸宜之作,甚至有點兒童漫畫的感覺,但絕對沒有脫離現實,或一味做到「兒童適宜」,至少片中也有童黨施暴、黑幫尋仇、意圖自殺等鏡頭。

再想,怎麼會覺得《東》片好像及不上今 敏其餘作品?可能是因為電影的配樂。《千年女優》和《盜夢偵探》由平沢進做配樂,好得沒話說。《藍色恐懼》用幾見雅博,但不落俗套的劇情和懸疑的氣氛加了不少分數。《東京契爺》起用鈴木慶一ムーンライダーズ,不是不好,只是達不到畫龍點晴的層次吧。

這次亞洲電影節最大的收穫是能一次過在大銀幕上看了今 敏全部的動畫長片。

Thursday 4 November 2010

盜夢偵探

為一齣《潛行凶間》,多了人知道今 敏的《盜夢偵探》(パプリカ;Paprika)。有說此片是《潛》的啟蒙作之一。兩片同以夢境作為題材,是第一同;兩片都有多重的夢中夢,是第二同。但除此以外,各層夢境之間的關係,編劇創作各層夢境的目的,以及劇中人闖進夢中的原因,其實不盡相同。說《潛行凶間》曾經參考《盜夢偵探》,可能說得過去;說《潛行凶間》抄襲《盜夢偵探》,倒不完全正確。

《盜夢偵探》是 2006 年的作品,也是今 敏最後一齣正式公映的動畫長片。故事說大胖子時田博士研製了一個叫 DC mini 的機器,通過它可以從熒幕上看到戴着 DC mini 者的夢境,從而讓心理醫生觀察精神病患者的夢境,進行分析和治療。 然而,有人偷走了一台 DC mini。這樣的機器落入壞份子手中將後患無窮,心理醫生千葉敦子便進入夢境,化身「紅辣椒」(Paprika) 去追查真相,但在夢境裏險象環生,(研究所的)志摩所長、小內山、董事長,還有警方的粉川隊長都牽涉其中。到底是誰偷去 DC mini?目的為何?

此片精彩,最大看點在於豐富斑斕的夢境和現實與夢境的交接。《盜夢偵探》改編自筒井康隆的小說,宣傳文案說今 敏成功地把無法化成影像的原著拍成了動畫。小說沒看過,但如果小說真有片中那些異想天開的奇幻大遊行,那麼唯有動畫才有可能將這些意念好好表達出來。

《潛行凶間》的幾層夢境同時進行,旨在製造刺激氣氛多一點,《盜夢偵探》的各層夢境跟追查 DC mini 的失竊過程息息相關,也少談角色之間的感情瓜葛。

《盜夢偵探》看來有一個的主題:性格的正反面。在現實世界中,敦子是正經八百的心理醫師,也沒有坦然面對自己的感情,但在夢中化身「紅辣椒」,活潑輕靈,敢於爭取和抒發己見。各懷野心的董事長和小內山在現實世界裏各有不同的制肘,在夢中就試圖以暴力手段來掠奪自己所好。至於粉川隊長,原來在夢境中困擾着他的「人」竟然跟他自己在過去的一個遺憾大有關係。這些現實與夢境的關係正好體現「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之說。

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就去看《盜夢偵探》,加上只有用語略艱深的英語字幕,確實容易讓觀眾感到迷失。

本片導演今 敏和原作者筒井康隆在片中也客串當酒保了。今 敏也在戲中使用了之前三齣動畫長片的元素,而且頗見幽默感,例如把電影海報張貼在夢境中電影院的大堂等。

說到製作,較諸三齣前作,《盜夢偵探》的畫工、色彩、接剪更顯得靈活、豐富。會找機會再看的。下面是本片很帥氣的序曲,配合平沢進的精彩配樂,成了一件精品:

Wednesday 3 November 2010

德國電影節 (2):色慾都市五壯士‧大盜馬拉松

國電影節的下半場是兩齣男性(角色)為主的電影。

萊塢有《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德國也拍了一齣《色慾都市五壯士》(Männerherzen; 2009)。大概在本土反應不錯,明年會有續集。

此片有六個主要男角,但他們並不是每個人之間都有關係。簡單來說,音樂製作人 Jerome(Til Schweiger 飾)替娘娘腔歌手 Bruce (Justus von Dohnanyi 飾)製作專輯,Bruce 則似乎暗戀 Jerome。家住 Jerome 樓下的廣告才俊 Niklas(Florian David Fitz 飾)跟滿腦子構思卻一事無成的可憐蟲 Philip(Maxim Mehmet 飾)是朋友。Philip 想開有機快餐店,因此跟渴望拍拖、有點怪里怪氣的商業登記調查員 Günther(Christian Ulmen 飾)遇上。Günther 愛上了因為目擊兼巧合地參與了一起乘客墮軌身亡事故而導致情緒問題的火車車長 Roland(Wotan Wilke Möhring 飾)已離婚的太太。Günther 也跟 Jerome、Roland、Niklas 上同一個健身房,Günther 跟 Jerome 是洗桑拿浴時的聊天朋友。

影片一開場就在健身房,大部分主角登場了。《色》片想講中年男人心。各個男角都面對事業和感情難題。Jerome 想做電子音樂,卻被逼替陰陽怪氣的過氣男歌手 Bruce 製作專輯。Jerome 表面上是個花花公子,其實越活越迷失,心底裏也有一個塵封多年的感情包袱。Bruce 屢遇感情騙子,慢慢對性向不同的 Jerome 產生好感。Philip 似乎能力有限,一事無成,女朋友卻在這時候懷孕了。Niklas 事業很好,卻因此而忽略未婚妻,在事業成功的光環下感到迷失,之後更於感情上出軌了。Roland 有情緒病,事業不消提,他又希望已經離婚的妻子回心轉意。Günther 看似有份穩定的工作,對於感情卻一籌莫展。

劇本看來枝葉豐富,但角色較多,沒法每條副線都深入發展。電影拍得還有點實感,音樂做得不錯。

我常覺得,男人的感情問題比女人的單純一點。男人多以自己為主,或只看到自己不滿意的地方。男人通常是做錯了才後悔,較欠前瞻的眼光,很多時候也缺乏面對失敗的氣量。

比之下,前晚看的《大盜馬拉松》(Der Räuber) 劇情簡單得多。

此片根據小說改編,小說則以真人真事為藍本創作而成。電影的故事說 Johann Rettenberger(Andreas Lust 飾)在監獄服刑時,已經努力鎩練長跑。出獄後,除了在馬拉松比賽奪標外,也借助這個「優勢」去搶劫銀行。他重遇舊愛 Erika(Franziska Weisz 飾),女方也知道了他的秘密,但 Johann 無法放棄打劫。

在小說裏,沒有 Erika 這個人物。讀了一些介紹本片的文章,說 Johann 本為馬拉松選手,後來發展出打劫銀行這種「嗜好」來。在電影裏,Johann 離開監獄,對前路沒有多大計劃。他嘗試找工作,卻不積極。此時,他重遇舊愛,並參加馬拉松比賽,以佳績奪標,平地一響雷。另一方面,Johann 則再幹起搶劫的勾當,做案時更結合了他擅跑的「專長」。

電影中的 Johann 臉色慘白,表情不多,常常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搶劫於他,就好像一種本色行為,不假思索,從計劃到犯案,一氣呵成。漸漸地,他的搶劫行為彷彿變成病態,變得無法自拔,甚至為此而殺人、逃亡。

主演的 Andreas Lust 體型跟長跑運動員有點像,他那張慘白的臉和那個搶劫時戴的面具都讓人有點不寒而慄。

全片跑呀跑,畫面富動感,同時帶點孤寂。

這樣的題材,這樣的拍法,一般是在歐洲片中才找得到。

Tuesday 2 November 2010

亞洲電影節:翻叮我老婆、海上傳奇

洲電影節選看了八齣電影,一半是已故日本動畫電影大師今 敏的作品,其餘的有兩齣是大陸的作品。

的忘記了選看《翻叮我老婆》(原名《跟我的前妻談戀愛》)的原因了。只能說,自己選戲不慎,就要承擔後果。

電影改編自網上小說《跟我的前妻談戀愛》,在內地上映時也沿用此名,到香港就換了一個港式的片名。原名普通,港名俗氣。在內地,小說也給改編成舞台劇和電視劇的版本。電影版的主角是陳坤袁泉陸毅。三個人的演出都挺紮實,但三個角色之中,只覺得陸毅討好一點。袁泉表演很活潑,但我不喜歡其角色的前半段。陳坤呢,坦白說,從十多年前他在大陸主持一些遊戲節目開始,直到今年他當選影帝,從外型到氣質,一直不都喜歡他。但平心而論,他在本片也演得挺落力,我繼續不喜歡他,跟本片的故事和導演的手法也有點關係。

故事說兩夫妻(陳坤、袁泉)離婚了,女的仍有不捨,男的已經另結新歡。為免前妻繼續打攪自己,決定撮合自己的好朋友(陸毅)跟前妻談戀愛。到前妻跟自己的好友開始戀愛了,又覺得不爽,發現自己原來仍然很喜歡前妻,想把前妻搶回來,但這時候,好友和前妻決定結婚了……

簡單地說,男主角(陳坤)並不討好。但他跟女主角易來易去的婚姻關係,在這個時代又是越來越常見,主要是因為現在很多人結婚的時候心態都沒有完全成熟。婚前和婚後對婚姻的期望有嚴重的差距,發生婚外情等並不罕見。好些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已經結過兩次婚了。

男、女主角生活無憂,(特別是女的)過着享樂主義的生活,一切都十分夢幻。脫離一般現實的佈置不是營造時尚氣氛的手段。加上很多廣告片式的跳接、快鏡,看來十分造作,這個跟《杜拉拉升職記》十分相似。難道這是國內電影的潮流?開場 20 分鐘後,已經有熬下去的感覺了。還是我旁邊那對五十上下的外籍夫婦當機立斷,看了大概一半覺得不對勁,便摸黑離場。

對於此片,我的結語還是那一句:自己選戲不慎,就要承擔後果。

一晚上看的第二場電影《海上傳奇》是訪談為主的紀錄片,導演賈樟柯也到場了。等候入場時,碰上了跟詩人北島同來的同事,但詩人有點害羞,站在遠處,同事又不作介紹,我就不好打攪人家,最多趁他和導演寒暄的時候,拍了個照。

我看那場算是首映吧,片中訪問了十八位上海人,其中一位費明儀女士也來捧場了。

《海上傳奇》在上海、香港台北訪問了十八個祖籍上海或在上海生活過或成長的人,通過他們對上海的一些回憶,串連成一個從 1930 年代開始的上海歷史掠影。這片子的結構有點像去年看過的《二十四城記》(觀後感)。不同的是,《二十四城記》的戲劇成分較重,也有一些商業目的(跟資金來源有關),而《海上傳奇》讓趙濤了幾場沒對白的戲,內容跟其中一個受訪者女星上官雲珠的兒子韋然那段有關係。

賈樟柯的電影容易讓觀眾和影展評審產生好感,除了是他輕軟溫和的電影語言使人看得舒服外,更因為他在選題方面流露出人文關懷。把現實暴烈地揭露,可能贏得喝采聲,但在一些「不容易」的環境中,如此做法難免會碰壁。

《海》片訪問的對象以五十歲以外的人為主,最年輕的是 80 後的韓寒。他們提及的往事都是個人生活的經歷,但也很具體地反映出某個時代某一點的精神面貌或社會狀態。觀眾看受訪者談往事,說到愉快處眉開眼笑,說到傷心處蹙眉掉淚,大概也不自覺地思考在背後讓受訪者產生那一份感情的其他遠因。

十八位受訪人中,陳丹青那段配上了一個現代的鬼靈精街童很生動;導演王童韓寒最會說話;「勞模」黃寶妹那節再深入一點更好;潘迪華興之所致清唱了幾句,唱功把很多現在的所謂歌手遠遠拋離;楊小佛的那一段沒有什麼畫面配合,聽着卻足以教人驚心動魄。

頭腦清晰的長輩,他們說的都好聽。

Monday 1 November 2010

湊仔戀咁嚟‧非常愛愛樂團

情不好或看費神的電影多了,要調劑一下的話,來一些典型到不能的俊男美女愛情電影是不錯的選擇。就這樣,選了《湊仔戀咁嚟》(Life as We Know It)。

女主角 Katherine Heigl 近年成了新晉愛情片王后,男主角 Josh Duhamel 因為《變形金剛》而更廣為人識。再看演員名單,原來有 Josh Lucas(主演過新版《海神號遇險記》)。差不多十年前,他跟還未升級為金像影后的 Reese Witherspoon 合演《我要嫁得好》(Sweet Home Alabama) 時,我覺得他是好萊塢其中一個很有潛質的男星,奈何碰不上叫好或(和)叫座的電影,星運與跟他年紀差不多的 Josh Duhamel 走勢相反,從角色到戲分,這在《湊》片中明顯不過了。至於 Katherine Heigl,最初看她演電視劇《Roswall》,儘管其角色是個大美人,但就嫌她長相比較老成,欠一點青春活力。不過,她倒算反應敏捷,所以在最近主演的愛情電影中,編導彷彿在把她塑造成一個喋喋不休、年華漸老的恨嫁姑娘。在 Jennifer Aniston 掩不住老態,Meg Ryan 早已無法再登愛情片天后之時,Katherine 似乎是接班了。

《湊》的故事說一對夫婦在車禍中喪生,遺下的女兒指明要丈夫的好友 Eric(Josh Duhamel 飾)和妻子的好友 Holly(Katherine Heigl 飾)共同照顧。兩人本來給 Eric 和 Holly 安排過一次約會,但並不成功。想不到幾年後,Eric 和 Holly 竟要同住一個屋簷下,並且照顧嬰兒。當然,故事發展下去,自然是經過一些風雨、「試煉」,兩人擦出了愛火,並最終認定了對方是自己的另一半。

確實沒什麼好寫,但這片也未算無聊透頂,至少 114 分鐘的片子沒什麼悶場。跟之前的《單身大急救》(The Ugly Truth) 和《殺手靚太唔易做》(Killers) 一樣,Katherine Heigl 的角色都是在事業上有點成績的敗犬/剩女,個性比較咬純,漸漸贏得本來無法相處的不覊俊男的心。這次唯一的新意是多了個小女嬰吧。

年在法國本土的電影頒獎禮上得了兩個音樂獎項的《非常愛愛樂團》(Le concert) 沒有預料的好看。影片的製作規模不算小,情節和佈局未見太大的新意或驚喜,也沒有哪一場教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然而,喜歡(古典)音樂或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人,看這齣電影時該會比較容易投入。

故事說前蘇聯的大師級指揮家 Filipov(Aleksei Guskov 飾)得罪了國家領導人,三十年沒得參與指揮工作,只能繼續屈就於莫斯科大劇院裏當個清潔工。某天他無意中截收了巴黎著名的音樂廳傳真過來的邀請函(讓劇院的樂團去演奏)。大師把心一橫,召集昔日合作無間的樂手,搞了一大場偷龍轉鳳,終於到達巴黎。天曉得一到巴黎,很多團員馬上「失蹤」,各忙自己的活兒去。另一方面,在提出合作條件時,Filipov 點名要著名的年輕小提琴家 Anne-Marie Jacquet(Mélanie Laurent 飾)參與演出,原來那是跟 Anne-Marie 的身世有莫大關係……

《非》是一齣輕喜劇,沒有什麼叫人淒然淚下的傷感場面。這齣 123 分鐘的法國電影是(踏進)暮年人的浪漫狂想曲。劇情有點異想天開,所以無謂計較。例如那班久疏戰陣的老樂手,在台上的表演就有點靠天分的感覺。就是美女小提琴手,既說自己從來不演奏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最後卻如有神助般完成了高難度的表演。

影片過了一半以後,音樂元素慢慢增加,氣氛比較好。

電影提到猶太人,也諷刺了俄羅斯在改革開放後的一些現象,像暴發戶、黑幫等,但這些通通都是符號借用,沒有深入探討,純粹為劇情增加一些配飾,好看來豐富一點而已。

結局的大合奏中,曾經主演《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 的 Mélanie Laurent 表現反而略見遜色(她本人曾在訪問中表示,花了幾個月學習拉小提琴,光是練好姿勢已經很難很痛苦了)。但無可否認,對我來說,她仍是全片最大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