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May 2011

野獸家族

洲是香港人十分熟悉的英語國家之一,近二十年不少澳洲演員進軍好萊塢,繼而名揚世界。在電視台上班的時候,也翻譯過少量澳洲攝製的處境喜劇 (sitcom)。然而,說到澳洲電影,在香港的電影院看到的機會不太多。從 2008 年到現在,只在戲院看過兩齣澳洲電影。上一齣是在去年 HKIFF 時的《閃亮的星星》(觀後感),另一齣就是這齣在今年 HKIFF 錯過了的《野獸家族》(Animal Kingdom)。

光看英文名片,可能以為是什麼兒童電影。事實剛好相反,身兼編劇和導演的 David Michôd 把罪惡、血腥、荒謬表現得幾乎像普通生活那麼稀疏平常。電影甫開場,未成年的 Joshua(James Frecheville 飾)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看得出神,原來他在等候救護員來救治躺在他身旁瞌藥昏迷的母親。救護員來了,Joshua 的眼睛還離不開電視機。媽媽死了,為免惹麻煩,長得高頭大馬的 Joshua 熟練地欺騙警方說自己已經十八歲,再打給外婆 Jaine(Jacki Weaver 飾)。母親生前竭力阻止 Joshua 跟外婆和其他舅舅來往,必有原因。鏡頭一轉,在外婆家裏,儘管有個舅舅看來帶點神經質,但表面看來,就跟普通家庭沒有兩樣。然而,這幫「匪徒」的另一面很快就顯露出來……

大舅舅 Andrew(Ben Mendelsohn 飾)遭各方圍捕,未登場卻已預示他是個危險人物。二舅舅 Baz(Joel Edgerton 飾)面面俱圓,攻守兼備。三舅舅 Craig(Sullivan Stapleton 飾)神經質,行動迅猛。跟 Joshua 年紀相差不遠的小舅舅 Darren(Luke Ford 飾)外剛內柔,意志較弱。他們的母親 Jaine 表面是個疼愛兒子的家庭主婦,其實最不簡單。什麼充滿親情的表現,都不過是種種狠辣、自私手段的幌子,Jaine 那個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越看越教人毛骨悚然。

看似少不更事的 Joshua 身在賊巢,本來一直置身事外,也沒有人要他參與什麼勾當,但荒謬的是警察看中了他的身份和處境,要他當證人指控賊幫,卻間接導致一樁發生在 Joshua 身上的悲劇。警探 Nathan(Guy Pearce 飾)雖然對 Joshua 循循善誘,他也是真心相信正義和真理,可惜有些結,卻不是誠心去解就能好好打開。非常人,得做非常事。在荒謬的世界裏,面對不可理喻的人性,似乎就要採取瘋狂的手段。作為旁觀者,在影片最後 20 分鐘,那幾場平靜的戲,偶然配上冷峻的音樂,將一切情緒慢慢推上高潮。看完突然而震撼的結局,沒有大快人心,也沒有鬆一口氣,卻竟然真的覺得,Joshua 那一着是最「圓滿」的解決方法。

編導沒有刻意炮製血腥,所以香港電檢處也沒有把《野》片列為限制級電影。113 分鐘的片子節奏不徐不疾,沒有故作高深,除了偶然播放冷冽的音樂去製造氣氛而略顯刻意之外,手法大致平易近人。

演員的精彩表現亦替影片增加了不少分數。Jacki Weaver 和 Ben Mendelsohn 最出色。新人 James Frecheville 也不錯,尤其是他在女朋友家中浴室崩潰的那一場戲。其他主要演員都演得稱職。而在我看來,這齣男人為主的電影,也表現出一點澳洲男人粗獷和自在的氣質。

Sunday 29 May 2011

周日名采 (139):DVD

本週題目:DVD(由 Wordy 出題)












道 DVD 的人多,說得出 DVD 全名的人少。但感激偉大的維基百科和可以讓人幾乎隨時隨地都能上網的器材,很快就可以查找出答案(Digital Versatile Disc 或 Digital Video Disk)。至於 DVD 的中文譯名,恐怕如非必要,也沒有人會記下或搬出如九字真言的「數位多功能影音光盤」來。

前年底做了一次大規模的光盤 (CD, VCD, DVD) 盤點,儘管記錄工作一直沒有展開,但八成以上的光盤、包裝海報、產品說明已經從盒子裏抽出放好,總算為斗室騰出了一些空間。經過那三個多月的努力,加上重新養成上電影院的習慣,不論是 VCD 還是 DVD,都少買了很多。隨便估算,在影音產品方面,確實是省了一大筆開支。

很多電影在戲院看了,買票的錢又較影碟的價錢低,固然省錢。另一方面,看電影多了,開始孕育出一套個人的看電影挑剔法則。看完了,只有自己十分喜歡的戲才會考慮購買 DVD。今年在電影院看的戲,不論新舊,暫時沒有一齣看完後購買 DVD。去年看過又購買 DVD 的電影佔總數十分之一,但八成是經典老片,首輪電影的 DVD 只有四五張。這正好說明目前我的 DVD 政策:經典電影先行,新片的門檻很高(也有例外的,像 gulity pleasure 吧)。但經典也好,新貴也罷,都貴精不貴多。隨手翻看最近買的幾張 DVD,有《愛情萬歲》《俠女》,以及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的《The Great Dictator》和《Topsy-Turvy》。

有些電影在首輪放映時來不及去看,可能等光盤出版時才買。然而通常一等兩三個月,觀影的意興大降,多半不買了。

回看手上那不齊全的 DVD(和 VCD)名單,不能否認是有種收藏的味道。就是看不完,發現好片或難得的產品時,仍可能不吝地方或金錢,買了再算。百年歸老之前,要好好安排怎麼處理這堆遺產。

其他文章請見 Alex 網站。

Saturday 28 May 2011

加勒比海盜:魔盜狂潮

白說,沒有帶着「期待」的心情去看《加勒比海盜:魔盜狂潮》(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畢竟已經是第四集,早已失去新鮮感,而且上一集已經顯露疲態。拍到第四集,三個主角有兩個離隊,加上換了(前作)風格不很一致的 Rob Marshall 當導演,實在不宜有太高期望。去看,是因為很懷念電影院的氣味,並覺得製作費這麼高,參演的明星也不少,應該不會浪費時間。

前幾集越拍越長,這一集縮減至 136 分鐘,節奏尚算明快,但造型、故事、人物性格談不上新意。影片末段,照例安排了一些伏筆,為拍下一集做準備。如果 Johnny Depp 願意繼續為天價片酬獻身(事實上,他不演 Jack Sparrow,也不曉得還有誰能演。他甚至是憑此角色第一次角逐奧斯卡影帝寶座),應該長拍長有。這一集沒了 Will Turner(Orlando Bloom 飾)和 Elizabeth Swann(Keira Knightley 飾)兩個長期戰友,就搬出一個之前從沒提起的前度女友 Angelica(Penélope Cruz 飾),又再讓 Jack Sparrow 那來去如鬼魅的老爸 Captain Teague(Keith Richards 飾)亮相,就是故事無法向後推進,也可以像《星球大戰》(Star Wars) 那樣拍前傳。

說回電影,今集的主題是不老之泉 (Fountain of Youth)。把英國西班牙兩個古老海事大國拉進來插科打諢一番,以襯托各路人馬追尋神話。純粹求娛樂的話,這是一齣計算精密的動作滑稽電影,該可滿意離場。要浪漫或驚險的話,今集也有秀色可餐卻也血腥危險的美人魚,會誘殺海員,也跟年輕英俊的傳道人發生了愛情故事。《魔盜王》電影跟其他迪斯尼動畫或真人電影很不一樣的是片中會有角色死亡,父母得注意。

《魔盜王》系列電影也愛講點哲理,上一集有,這一集結局 Jack Sparrow 跟 Scrum(Stephen Graham 飾)的對話就順勢談起「永生」來。是老生常談,卻也真實。全片教讓我留下印象的,不是看來會魔法又邪惡的 Blackbeard(Ian McShane 飾),不是不老之泉的奧秘(編導甚至沒有為此造太多文章),更不是男、女主角的所謂愛情追逐,而是美人魚和傳道人的愛情,以及西班牙軍隊找到不老之泉的舉動。

一直依奉宗教追求真理的傳道人(Sam Claflin 飾)跟美麗人魚(Astrid Berges-Frisbey 飾)的愛情真的比蒸餾水還要純淨。受了重傷的傳道人相信了美人魚,她就把他帶進水裏,一直游向深處,彷彿他們的愛情才是永生不老的。

西班牙軍隊竭力找到不老之泉,背後目的卻教人大為意外。編導想反映當時社會的某種現象,還是另有所指?倒有半分思考空間。

然而,看到完場,無法為這電影打高分數。因為在一輪又一輪高速運作的商業設計下,影片其實沒有太多令人讚嘆或感到驚艷的情節。西班牙影后 Penélope Cruz 回到好萊塢,水土不服的毛病又發作了。造型不美艷不是罪過,但仍然是個(間中)顯示胸前線條的蠢蛋女人,就讓人有點難過和失望。

最後,不能不說的是我有點喜歡上 Barbossa 這個角色了。或者說,Geoffrey Rush 退居配角,談笑用兵,更顯出他演技揮灑自如吧。在英國時,看了他和 Lady Gaga 和 Gwyneth Paltrow 亮相 BBC 的清談節目。Lady Gaga 很聰明,但說話不多卻例不虛發的 Geoffrey Rush 也好看。比較之下,唱得不好又多說話的 Gwyneth Paltrow 給比下去之餘,甚至有點討厭,彷彿只會吃「金像影后」這個身份的老本。

Friday 27 May 2011

愛與痛的追尋

是在飛往倫敦的班機上看的電影。那一程飛機在深夜啟程,不到一個小時,肚子裏如翻江倒海一樣。睡覺以外,就靠看電影和電視節目來分散注意力,一直支撐着。

要不是 Natalie Portman 摘下今屆奧斯卡影后,《愛與痛的追尋》(Love and Other Impossible Pursuits) 這齣 2009 年的舊作大概也無法在電影院上映。數她近三年拍下的八齣電影,就剩下跟 Joseph Gordon-Levitt 合演的《Hesher》和跟 James Franco 等合演的《Your Highness》未在香港放映。但 Portman 在那兩片中的戲份不算很重。

《愛》片的英文片名也改過,香港用原名 Love and Other Impossible Pursuits,但電影公司或見 Natalie 走勢凌厲,便把影片改名《The Other Woman》,似乎要更突出她在影片中的主角地位。喜歡 Natalie Portman 的放心去看吧,她真的是女主角,戲份是眾演員中最重的。論發揮空間,跟《黑天鵝》(Black Swan) 不是差太遠。

故事說法律系畢業生 Emilia(Natalie Portman 飾)愛上了有家室的律師行合夥人 Jack(Scott Cohen 飾)。後來 Jack 跟是著名婦科醫生的妻子 Carolyn(Lisa Kudrow 飾)離婚,再娶 Emilia。Jack 和 Emilia 的小女兒出生不久便夭折,而 Jack 和前妻所生的兒子有時候由 Emilia 帶。Carolyn 十分敵視 Emilia,小兒子聰明但不好管教,加上自己父母不如意的婚姻生活,讓 Emilia 開始陷入艱難的處境……

Natalie Portman 的演出挺細膩,把 Emilia 的聰慧、敏感和倔強都演繹得不錯。演她老公的 Scott Cohen 香港觀眾大概比較陌生,演出不過不失。

身為《老友記》(Friends;台灣譯《六人行》)的粉絲,看見 Lisa Kudrow 就有少許激動。Carolyn 一角並不可愛,甚至有丁點討厭,Lisa 的演出是稱職的。但她一些小動作如不自覺的有點神經質的輕微晃頭和顫動身體,始終仍然讓人嗅出 Phoebe 的味道。某程度上,她的表演風格跟她的頭號偶像 Diane Keaton 也有些相似。

從視野到格局,《愛與痛的追尋》較像一齣電視電影。沒有太多戲劇化的場面,甚至可以說有點平淡,最能讓觀眾留下印象的大概是前妻和新歡唇槍舌劍時閃出一兩句黑色幽默的對白。到那些以為會掀起高潮的情節,又不離一點肥皂劇的影子,這大概跟身兼編劇和導演的 Don Roos 拍過不少電視劇有關吧。

Wednesday 25 May 2011

不再讓你孤單

單一句,男、女主角劉燁舒淇以演技拯救了這齣電影。

說《不再讓你孤單》不好看並不公平。編劇和導演花了不少心思製造劇戲效果和各種枝葉,希望讓影片看來更豐富多元,但看罷只覺得篇幅有點過長(121 分鐘),看到最後 45 分鐘焦點漸顯渙散,數次以為影片要完結,卻又繼續放下去,而續映的劇情又談不上高潮迭起或教人意想不到。要不是兩個主角有層次和間中富爆發力的演技,有可能在映室裏閉目養神。

不是港產電影的粉絲,劉偉強當(著名)攝影師的時候,還不認識他。到《無間道》一雷天下響,才有眼識泰山。這次他執導愛情片,灑狗血的場面不及製造氣氛的畫面多。到最後三分之一,節奏越見有點趕不上,劇情漸顯零碎。把篇幅刪減 15 分鐘會好一些。

故事說一個香港女人到北京工作,努力掙錢,並當了小二,到頭來卻肥了有婦之夫和小三,人財兩空。她在北京遇上了老實公安,要人家做「觀音兵」。忠直公安愛上了港女,後來間接因此丟職,然後患病,最後失蹤。港女走投無路,才發現老實公安是最好的。演港女和北京公安的都不是貨真價實的香港人和北京人。女的是來自台灣的金馬影后舒淇,男的是在長春出生的金馬、金雞雙料影帝劉燁。

除了舒淇和劉燁的愛情起跌外,還有劉燁帶自閉傾向的弟弟田亮(即前奧運男子高台跳水金牌選手)和啞女馮丹瀅的另一段愛情。

全片的亮點是舒淇,她 1995 年開始拍電影,出道之初,「寫真女郎」和「三級片女星」的背景讓她游走於不少人的有色眼鏡片之下,又以女性觀眾比較不喜歡她。但是舒淇很快就以《色情男女》(1996) 告訴觀眾她不是純靠軀體演戲的。數她後來比較受注目的電影,有《玻璃之城》(1998)、《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1998)、《最好的時光》(2005)、《非誠勿擾》(2008) 等。她也拍過不少歌手的 MV,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杜德偉的《不走》和張國榮的《怪你過份美麗》。銀幕上下,隨着年月的歷練,當年不大喜歡舒淇的人,現在能夠細心看一下她演戲的話,大概不能否認,「舒淇」這名字已經代表一定的演出品質。

在本片中,讓觀眾感動的不是反覆播放的陳昇名曲《不再讓你孤單》。事實上,倒覺得導演把此歌用爛了。看看同是舒淇主演,侯孝賢執導的《最好的時光》,儘管有些地方顯得賣弄,但導演恍如信手拈來的《Rain and Tears》就選得好了。品味往往就通過小節突顯出來。

儘管舒淇和劉燁的演技替影片扳回了分數,讓他們扮演情侶,從外型到氣質,卻沒有很突出的化學作用。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兩人在小巷子裏五六分鐘一鏡直落的談情戲。那一場倒值得多看一兩次。

從角色上而言,舒淇的情緒跨度較大,較搶鏡頭。劉燁則紮實、內斂,討人好感。有客串味道的黃秋生普通話講得不錯。跳水王子田亮圓潤不少,演出不過不失。

既然上面已經替舒淇說了大堆好話,不妨多說一句:拿過金馬影后和兩次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之後,她確實有機會憑本片的角逐明年的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尤其是跟本屆的候選名單比較之後。

Wednesday 4 May 2011

不沉的太陽(沈まぬ太陽)

是個買書量遠超讀書量的「書迷」。很多經典、名著、作品都沒有真正讀過或從頭讀到尾。偶然引經據典,把「自作業」搞得恍若旁徵博引,其實是讀了別人的書介、評論、專欄、文章,就附庸風雅,也買一冊(或一套)來翻翻,或者上網查找有關資料,看了十個八個網頁,結集成一個不算具體或系統的印象,久而久之,便成了我的「閱讀經驗」。

原名杉本豊子,現已八十有六的山崎豊子 (1924.11.3) 寫過不少人物眾多、故事厚重的小說,像《女系家族》《白い巨塔》《華麗なる一族》《不毛地帯》等。前年她仍有新作《運命の人》。山崎阿嬤的作品常常批判官商界的黑暗、現實的不公義、人性的自私等。這齣《不沉的太陽》改編自同名小說《沈まぬ太陽》。1995 至 1999 年在《週刊新潮》連載,2009 年終於拍成電影。有說作者本人也十分期待把這小說拍成電影,但故事的背景從年代到地域跨度甚大,結果電影花了 20 億日圓拍成。主角加上配角,登場人物達數十人,多看日劇或日本電影的觀眾,自有數星星的樂趣。

看過《白い巨塔》的電視劇,對原作者的作品產生興趣,查找有關資料外,也買了本片的 DVD。片長 192 分鐘,據說在電影院放映時,會加插 10 分鐘中場休場,全長超過 200 分鐘。《不沉的太陽》不是《鐵達尼號》(Titanic) 或《阿凡達》(Avatar),沒有通片一流的特效或恢宏的場景,幾乎純以故事去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週末的晚上,躺在客廳的沙發椅上看,也仿效電影院的做法,中間安排了 10 分鐘小休,漱口、喝水,提提神。

導演若松節朗拍電視劇出身,沒有炮製出很多激動人心或煽情的(大)場面,反而塑造出從容、大度的氛圍。故事從 1960 年代初主角恩地元渡辺謙飾)和行天四郎三浦友和飾)擔任國航工會的正副會長,為爭取花紅和安全工作環境跟資方抗爭,最終勝利,恩地元卻因此遭秋後算帳,給連續派到喀拉蚩德黑蘭內羅畢等(還沒有跟國航開辦直航的)落後地區的分社工作。另一邊廂,最初(一度)選擇較溫和路線的行天四郎逐漸跟資方靠攏,在國航扶搖直上。在國航 35 週年晚宴上,傳來客機在御巣鷹山發生導致 520 多人喪生的嚴重空難。首相(加藤剛飾)找有遠見、經驗的實業家国見正之石坂浩二飾)接任會長,改革國航。国見則找恩地幫忙,但兩人遇到了重重阻礙……

小說分成三部,第一部非洲篇講述恩地遭流放的前因和經過,第二部集中講述御巣鷹山空難,第三部是国見和恩地設法改革國航的故事。原著中的恩地元在現實中真有其人,就是在台北出生,肄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的小倉寬太郎。恩地元的故事乃參照小倉在日本航空公司的經歷而寫成。第二部御巣鷹山空難也真有其事,是指 1985 年 8 月 12 日的日本航空 123 號班機空難(英文;可於頁面左欄點選中文),歌星坂本九(首本名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即《Sukiyaki》,迄今唯一打上 Billboard 冠軍的日文歌)是其中一名罹難乘客。

華文世界有個金庸,喜以正史、野史混入個人創作,配以愛、情、武、俠,寫成廣受歡迎的武俠小說。日本的山崎豊子在某些方面類同,通過採訪和資料搜查,寫出有點像記實體的鉅構小說。

儘管未讀小說,仍覺得《不沉的太陽》是拍得很不錯的改編之作,龐大的篇幅思路有條不紊,情節交代清晰,主要人物的性格和造型都有充分的描寫空間,連道具也照顧周到。舉例說,恩地元流放外地十年,每個辦事處都設置了電報機或傳真機,隨着故事時代演變,那機器也跟着在變。又例如恩元地和其他主角的髮型甚至頭髮的數量都有挺對應的變化。

上面說電影沒有太多教人激動或煽情的場面,但日片常見的催淚元素依然不缺,像妻子笑着堅稱眼前殘肢是丈夫的手,少年唸出父親的手札遺言,老人懊悔地說「機票是我買給兒子、媳婦和孫兒的」等。

演員方面,基本上是渡辺謙的個人表演,從頭到尾,十分沉穩。在戲中跟渡辺謙「對立」的三浦友和戲份僅次於渡辺謙,也演得很不錯。女角方面,鈴木京香松雪泰子分演渡辺謙和三浦友和的妻子和情婦。說實話,她們的角色發揮空間不大,但兩人都很盡力,又以松雪泰子稍勝一籌。至於其他配角,對木村多江香川照之西村雅彦印象比較深刻。還有不得不提演恩地元長子的男演員看來似曾相識,在完場時看字幕,才發現是在《情書》中讓不少觀眾驚為天人的柏原崇。昔年的俊俏靈秀已消逝泰半。

原著小說買了一年多,一定要讀。只是在它之前,又想先讀《不毛地帶》。

Tuesday 3 May 2011

第 36 個故事

商搞了幾個優先場,剛好發現,在只認識女主角,但不知道電影講什麼的情況下買票進場了。

《第 36 個故事》的英文片名叫 Taipei Exchanges。顧名思義,影片跟交換東西有關。故事說朵兒桂綸鎂飾)與妹妹薔兒林辰唏飾)在台北經營一家咖啡館。姊姊提供餐飲,妹妹招呼客人。原於廣告公司上班的姐姐在邀請舊同事來參加開店派對的電郵上一句戲言,引來了大堆沒有用處的「禮物」。開店之初,生意慘淡。唸商科的妹妹靈機一觸,想出了以物易物的點子,既吸引客人來光顧,又可以設法清掉「廢物」。果然,咖啡館的客人多了起來,甚至成了一個觀光點。朵兒在做甜點、煮咖啡之餘,也默默迎來了她人生的另一重大轉變,一切就從從某個男客人(張瀚飾)帶來的三十五塊香皂開始……

這是典型的台灣新文藝電影,節奏不徐不疾,有點里弄情懷,配樂、燈光、攝影都見心思,主角說了不少碎碎唸式的獨白,也免不了對愛情和人生理想的期盼和追逐,主題不是什麼家國大業或深奧哲學,而是偶然靈犀一點,從什麼生活瑣事觸發而出的人生體驗或生活智慧(本片談心理價值)。加上一兩個負責以(硬)幽默來製造氣氛或搞笑的配角(在本片最突出的便是朵兒和薔兒的那個單親媽媽),並以幾個人事上的巧合或重複的安排去成就帶點童話色彩的結局。

我不(能)喝咖啡,但作為一齣咖啡廳電影,《第 36 個故事》挺不賴。至少看電影的時候,就覺得咖啡香氣從銀幕徐徐散發到映室的每個角落。完場的時候,有去咖啡店呼吸一下咖啡空氣的衝動。

不覺得蕭雅全的導演手法很成熟圓潤。例如媽媽對兩個女兒訓話,跟現場的環境和氣氛配合起來,語帶相關。初看很有趣,但後來反覆出現,漸有黔驢技窮之感。又例如在片中加插訪問,聽聽市民大眾對劇情所觸及議題的看法,初看覺得有點特別,再看三看甚至四看,手法一致,連受訪者的語氣、類型也有點相同,就有做作業的感覺了。

影片最有看頭的還是女主角桂綸鎂。清麗的頭髮、容顏,配合她不時的自問自答,道出了幾許少女/宅女心事。儘管她跟張瀚的談情戲沒有任何激情的鏡頭,篇幅不太多,更談不上迴腸盪氣,但通過那三十五塊肥皂的故事,倒有點像用虹吸方式蒸煮咖啡一般,把感情一點一滴積聚於心頭。到男人傲慢又粗暴地把肥皂都帶走,觀眾彷彿也感受到女孩內心受到的猛然一擊。

《第 36 個故事》是齣教人舒適的電影。下個月去台北,得找個空檔,在咖啡廳無聊地打發一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