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1 October 2011

潛逃時空

管不是拍得特別精巧奇幻,也沒有大部份觀眾所期待刺激的官能享受,《潛逃時空》(In Time) 卻是一齣帶點哲學味道,也顧及商業需要的科幻電影。

常說「時間就是金錢」,而如何利用時間也反映生命的質素。假如世界上再沒有金錢,而是以時間來當貨幣,那麼一個人努力工作,不止是維持生計,以賺得的時間來交換生活必需品,更是真真正正為了讓自己有時間活下去。剩下來實實在在的「餘暇」該怎麼使用,就變成既現實也富哲學思考的微妙課題。《潛逃時空》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故事背景在未來世界,科技使人長生不老,卻因此導致資源緊張。解決辦法是讓所有人活到二十五歲,生命就開始倒數,而衣食住行都由「生命時間」轉賬購買。當植入手臂上的生命時鐘倒數至零分零秒,人就會馬上死亡。為了進行「宏觀調控」,世界給劃分成不同的時區。在「貧窮區」的人只得一年壽命「存款」,要天天做苦工去賺時間續命,在「富貴區」卻有億萬年時間,富人甚至在貧窮時區放貸。

電影還有其他有趣的設計。例如每人身上的生命時間可以互相過戶,有點像武俠片裏高手把內功修為傳予別人。生命時間轉賬也演變成像掰腕子的賭命遊戲,衍生出搶別人時間的「時盜」,賭桌上的籌碼變成了時間,賄賂因此變得更方便,死亡也發生得更突然。另一方面,因為人人活到二十五歲就停止長老,個個成年人看來永遠青春,人倫 / 人際關係因此而變得更微妙難測,就像片中的富商身旁站着三個一樣年輕貌美的女人,竟然分別是他的岳母、老婆和女兒。而富者時間多,他們生活的步伐也跟窮人產生了有趣的差異。

片中 Will(Justin Timberlake 飾)在貧窮時區跟母親(Olivia Wilde 飾)相依為命,生活(生命)捉襟見肘。母親「時間」不夠,在 Will 跟前死去。Will 救出險被 Fortis(Alex Pettyfer 飾)為首的時盜榨乾的「人瑞」Henry(Matt Bomer 飾)。Henry 早想尋死,把一百多年都送給 Will。事件引起監察各時區的「時間警察」的注意,資深探員 Raymond(Cillian Murphy 飾)盯上了 Will。Will 闖入富貴時區,打算劫取時間送給貧民,遇上富家女 Sylvia(Amanda Seyfried 飾)。Raymond 追至,充公了 Will 的時間,Will 則劫持 Sylvia 逃亡。兩人漸漸生出愛意,更成了雌雄大盜……

影片的主題構思和細節設計挺獨特,奇情緊湊,也有對社會、政治、經濟,甚至道德、宗教的諷喻。也難得拍得乾淨利落,110 分鐘沒有拖泥帶水,每個枝節總算有始有終。來自新西蘭、擔任編劇和導演的 Andrew NiccolJim Carrey 代表作之一《真人 Show》(The Truman Show) 的編劇。據說,當時電影公司嫌 Andrew Niccol 名氣低、經驗少,才沒有讓他執導筒。

男女主角都選對了人。Justin Timberlake 擺脫了帶點滑頭、玩世不恭的味道,顯得有情有義,有勇有謀,開始邁向成熟。Amanda Seyfried 也演得恰如其分。演鐵面時間警察的 Cillian Murphy 也不錯,但劇本沒有對他那張鐵面背後的故事交代什麼,角色的性格未盡清晰。演時盜首領的《關鍵第 4 號》(觀後感)帥哥 Alex Pettyfer 估戲雖然不多,倒也演得不錯。

總的來說,科幻娛樂以外,《潛逃時空》也言之有物,沒有說教或煽情,值得一看。

Saturday 29 October 2011

朱花の月‧萬有引力

想到四天內看了兩齣有割脈場面的電影。

今年香港的亞洲電影節只選了三齣戲,買不到想看的《晚秋》和《庸才》的票外,也因為時間比較緊張。

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憑新作《朱花の月》入圍今年康城影展競賽單元,講述做手工漂染的加夜子大島葉子飾)周旋於當雜誌編輯的同居男友(明川哲也飾)和木工作家情人(こみずとうた飾)之間。故事靈感來自於日本古詩集《萬葉集》:「朱花」出自《萬》,象徵鮮血、太陽、火焰。又因為紅色容易褪色,寓意世事無常,如夢如幻。《萬葉集》中有擬人手法講述香具山(男)、畝傍山(女)和耳成山(男)三角戀愛的糾葛,在片中不只一次用旁白引出這段落。然而,看完《朱》,不很覺得是兩男爭一女的故事,反而更像「幽怨不覊女迷魂沈默癡心男」。

《朱花の月》包括了過去和現在,人類和大自然,鏡頭下有意或無意顯示大自然之美。除了日本鄉村小鎮的靈山秀水,也有兩男分別為加夜子炮製的素宴(或以素食為主的菜)。然而,《朱》是表面溫柔,內裏暴烈。主角有很多內心掙扎,特別是加夜子和她的情人。

影片畫面看來風和日麗,原來瀰漫傷感,教人忐忑。這戲拍得很淡,從顏色到氣氛都是,欠耐性者不宜。

月份除了亞洲電影節,還有德國電影節、中國電影展等專題影展。在今年的中國電影展選了兩齣戲,昨晚在電影資料館看了《萬有引力》。

歷史是循環,是重複的。去年看《杜拉拉升職記》,是因為明星和流行小說,結果非常失望。今年看《萬》,是因為演員和看來新派的題材,結果一樣失望。

《萬有引力》搞紅星和精裝,表面看來華麗新派,其實十分造作賣弄,例如那些搖鏡、柔鏡、沈思狀、英文歌。片長 100 分鐘,由四個獨立的短篇故事組成。文章白百何的「機場邂逅」沒有新意,手法也在意料之中。郭濤張靜初的「生育大作戰」靠演員的表現才沒有完全淪為鬧劇,也比較完整。莫文蔚戴立忍的「出軌懲罰」熟口熟面,但演員的表現也最熟練。段博文黃幻的「吸毒重生記」拍不出浪漫或掙扎。總的來說,導演趙天宇講故事的技巧很普通。

只好寄望張猛的《鋼的琴》了。

Tuesday 25 October 2011

滾搞了愛情

得不承認,因為演員陣容而決定買票去看《滾搞了愛情》(Crazy, Stupid, Love)。看罷,只覺得是銀幕下的觀眾給「滾攪」(給害折騰)了。去 IMDb 看一下,竟發現此片得到 7.7 的高分(以 10 分為滿分),難道是文化隔閡之故?

電影說一個家庭兩代三個年齡階層的愛情故事。爸和媽 Cal(Steve Carell 飾)和 Emily(Julianne Moore 飾)結婚多年,突然 Emily 提出離婚,因為她坦承自己跟同事 David(Kevin Bacon 飾)睡過。未成年的兒子 Robbie(Jonah Bobo 飾)喜歡上保母 Jessica(Analeigh Tipton 飾),但 Jessica 卻對 Cal 有意。分居後,Cal 在酒吧遇上把妹聖手 Jacob(Ryan Gosling 飾)。Jacob 讓 Cal 改變形象,教他如何跟異性搭訕(甚至有進一步的「關係」),Cal 脫胎換骨,重拾自信,甚至搭上了兒子的中女老師 Kate(Marisa Tomei 飾)。與此同時,Jacob 遇上了其貌不揚的「女神」Hannah(Emma Stone 飾),愛得不能自拔,原來 Hannah 竟是 Cal 和 Emily 的長女……

也許編導想把幾代人不同的愛情觀念串連起來,企圖交織出一個感人故事,但看了大概一個小時(全片長達 118 分鐘),已經覺得很沈悶,劇情太堆砌做作,這也跟男主角 Steve Carell(在我眼中)欠缺個人魅力頗有關係。演帥哥的 Ryan Gosling 算長得比較好看,但 Jacob 這個角色背景模糊,後來的性格轉變也很突兀,始終無法深深地吸引觀眾。反而演痴情小子的 Jonah Bobo 還有一點妙趣。

女演員方面,Julianne Moore 敏感之中卻教人感到有點煩厭,Emily 一角的心路歷程也沒有寫得太多。反而戲份較少的 Emma Stone、Analeigh Tipton、Marisa Tomi 各具趣味。Emma Stone 略見慧黠,參加《America's Next Top Modal》出道的 Analeigh Tipton 純情又傻氣,Marisa Tomi 最好玩過癮。

坦白說,這戲真的沒什麼好談,因為編導哼的都是老調兒,拍攝手法又多是慣見的,實在沒有什麼驚喜。唯一稍有意思的,就是 Jacob 改造 Cal,服裝指導替角色選的衣服挺合適實用。

Monday 24 October 2011

奪命金

杜琪峰的影迷,甚至跟他有過他本人完全毫不知情的過節。去看《奪命金》的廉價早場是因為對題材感興趣罷了。可沒有在一些優先場常常碰見(但不會有任何交流)的影評人那麼興高采烈,他們連片名跟杜某所執導的首齣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有沒關係也要勾沈一番。

《奪命金》裏的香港壓力重重,鬱悶得快要爆炸。大概因為沒有參與過太多投資活動,儘管編劇筆下的荒謬情況都能體會、理解,其實沒有看得十分投入。那個為房為財出盡法寶的生活氛圍,跟我這待於看來安穩但絕對小眾行業的受薪一族確實是有點魔幻而遙遠。話雖如此,坦白說,電影還滿好看的。

掛頭牌的劉青雲任賢齊何韻詩分別是片中三條主線的重心人物,但這三人完全沒有對手戲,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都是通過本片的配角搭建起來的。而這戲的配角,對我此等中年電視迷來說,也算琳瑯滿目(盧海鵬蘇杏璇譚炳文張兆輝黃日華姜皓文胡杏兒車婉婉黃智賢)。

三個主角背景各異。何韻詩在銀行當投資顧問,業績差,受到上司(車婉婉)巨大的壓力。任賢齊是高級督察,跟老婆對買房子看法不同。劉青雲是黑社會小人物,義氣當頭,一心為大哥(譚炳文)和兄弟(張兆輝)出力。股市波動,從經濟到民生掀起連鎖反應,三人都受到影響:何韻詩對客戶(盧海鵬、蘇杏璇)推銷基金產品;任賢齊的老婆(胡杏兒)為買房打算孤注一擲;劉青雲做投資炒賣的兄弟(姜皓文)賠光了,他要為兄弟奔走。

電影好看是因為節奏好,除了譚炳文壽宴那一場拍得累贅外,整體而言,緊張而不急促。幾條主線平衡發展,兼有倒敘和插敘,但不覺零碎或混亂。也運用了好些對比,引出現實的荒謬。例如不懂投資為何物的市井之徒(劉青雲)拿着幾百萬去買期指,為的是拯救「命懸一線」的兄弟。致命的錯誤卻歪打正着,現實何嘗沒有如此怪事?

另一方面,這戲也有實況戲劇的味道,像盧海鵬指出銀行等投資代理人收取手續費的荒謬之處,「盲毛」蘇杏璇去買基金,還有胡杏兒的買樓奇遇記,有笑也有淚,有些情節看來像童話故事,其實充滿諷刺。要挑剔的話,大概就是盧海鵬的下場。以他的角色那麼精於計算,怎麼會如此魯莽行事,讓財迷心竅者(賈曉晨)有機可乘?

演員方面,劉青雲佔戲最多,也演得很精彩生動。教人有點意外的是何韻詩也演得不錯。任賢齊無疑是三個主角中比較失色的。一班配角大都十分精彩。盧海鵬生動,蘇杏璇細膩,譚炳文、張兆輝、黃日華形神俱佳。更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亞視的姜皓文,戲份不算重,但很有發揮。

總的來說,影片初段慢熱,但漸入佳境,甚為緊湊過癮,是我近年看過屈指可數的港產片中較具水準之作。

Thursday 20 October 2011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灣人氣作家九把刀當導演的第一齣電影,題材沒有什麼驚天動地或微言大義,但看得人滿心歡喜。

這是一個月前在優先場看的戲,但早在八月份《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已經在(香港)夏日電影節放映過。挾着幾億新台幣票房收入的聲勢,加上很多年輕人對台灣流行文化的熱愛,此片在過去一個多月已經舉行多次假日優先場,相信在香港的反應會不錯。

《那》片是導演兼原作者九把刀自己在中學時代的生活點滴和戀愛故事。柯景騰(九把刀原名)在精誠中學唸書,跟一班同學都喜歡品學兼優的女同學沈佳怡。「女神」後來跟柯景騰越走越近,可惜就差一步而最終沒有成事。多年以後,沈佳怡結婚了,一班老同學在婚宴上又聚頭……

九把刀讓陽光男孩柯震東演自己的少年時代也真夠狠,不是說他長不好看,而是兩人的風格實在挺不一樣。飾演沈佳怡的陳希妍從美國留學回來,到 28 歲才走紅,但她的氣質真不錯,活脫是很多人想像中台灣清秀女生的模樣。至於兩人周圍的同學充滿各種典型,搞笑的,傻呼呼的,胖子,平凡女生,也有情敵。《那》片拍得很漫畫化,觀眾間中需要一點幽默感,也要對(過去的)青春有一份(潛藏的)熱情。

說此片看得人滿心歡喜,是因為它有想像力、幽默感,但最重要的是有包容。可能有人不甚喜歡影片中一些誇張的表達方式,但想深一層,編導和其他有份為本片出力的人和團體,包括借出地方讓九把刀拍戲的中學母校,套香港人的說法,其實十分「玩得」,居然不介意片中的男學生在教室裏自瀆。而另一個男學生在學校進行升國旗儀式時有強烈的生理反應,「勃起」響應,也逃得過電檢部門的剪刀,真的對執事者的胸襟有幾分敬佩。當然,不要只顧長他人志氣,據說香港是在台灣本土以外唯一影片不經刪剪就能公映的地方。但換了是本地製作,拍成這樣,恐怕早已給「修理」了。

環顧現今的華語電影市場,大概剩下台灣仍會花心思和力氣去拍以青春、成長、夢想為主題的電影。《那》片也描繪當下的生活,比起金碧輝煌的合拍片,歌功頌德的主旋律片,或者花樣百出的鬼神動作片,多了一份難得的清新感覺。儘管上大學時沒住過宿舍,但鏡頭下那班男、女學生排隊打電話,誇張卻現實,真的喚起了共鳴。片中的「孩子」不把權威放在眼內,也看得在生理上早已成長的大人有點血脈沸騰,不自覺地吐出一兩口平常結聚胸口的悶氣來。

說到底,《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不是什麼經典,但就是看得過癮。

Monday 17 October 2011

知味人生

完優先場,同行的問我覺得這戲怎樣,我說要過一會兒,讓感覺慢慢沈澱才說得出來。其實,去看《知味人生》(Toast) 很倉卒,早上收到通知,下了班就趕去,連故事大綱是什麼也沒有搞清楚,只知道故事乃改編某英國名廚兼美食專欄作者的回憶錄,但在英國這個「冇啖好食」的國家,大部分人所認識的名廚,可能只是「大城小廚」Jamie Oliver 或「地獄廚神」Gordon Ramsay。說實話,進場前並不知道 Nigel Slater 是何許人。

前年看《茱莉對茱莉亞-隔代廚神》(觀後感Julie & Julia)時,也不大熟悉 Julia Child。但那電影拍的食物看來都很美味,就算不認識主角,很快便投入其中。然而,儘管《知味人生》也有美食,但大都是來去匆匆,眼睛還沒嚐夠美味,佳肴就搬走了。這是《知》片另一不夠過癮之處。

說回電影,故事說小 Nigel(Oscar Kennedy 飾)的媽媽(Victoria Hamilton 飾)不會燒菜,也不愛新鮮食物,只會用最蹩腳的方法弄罐頭食品,弄砸了,就給家人弄吐司和茶。Nigel 不喜歡,他爸爸(Ken Stott 飾)卻照吃可也。有次小 Nigel 弄肉醬意大利麵,還加上起司粉,卻讓患哮喘的媽媽病情惡化。不久,媽媽去世。不會做菜的爸爸弄吃的更糟。後來爸爸請了個女傭 Mrs. Potter(Helena Bonham Carter 飾)來打理家務。這女人挺會做家務外,更燒得一手好菜。結果,Mrs. Potter 成了 Nigel(Freddie Highmore 飾)的後媽。Mrs. Potter 以一手好菜綁住男主人的胃,Nigel 也努力鑽研廚藝,想跟 Mrs. Potter 爭奪父親的心……

電影的美術、服裝和攝影很出色,洋溢濃厚的英國風味。開場時,介紹職藝員名單的那短片就挺別致的。然而,本片的亮點也僅此而已。既是改編自一個「廚神」的回憶錄,觀眾多少會期待有大展廚藝或美點紛呈的場面。《知》片有美食,但沒有給它們太多空間,亮亮相就是。表面上看,影片整體的吸引力大減。

那麼,這部電影不好看嗎?亦不盡然。劇本對 Nigel、他爸爸、Mrs. Potter 的感情關係寫得不錯。一兩個鏡頭,幾個表情和幾句對白,足夠交代三人之間的情感角力,也對(英國人)日常生活片段勾勒細緻。但可能我對食物實在太好奇,加上不熟悉在現實中的 Nigel Slater,才沒有完全投入罷了。

主角 Nigel 在母親死後沒有太多破壞性的行為,但確實越來越反叛。Nigel 對母親的思念很真切。儘管母親生前的廚藝爛透,讓 Nigel 吃過不少苦頭,但他始終懷念自己的媽媽。後母的菜燒得再好,反而更讓 Nigel 討厭她。

Nigel 和 Mrs. Potter 的廚藝比試也沒有太多高潮,教人有點失望。這場比試也沒有開啟 Nigel 向廚藝方面發展的決心。但這場比試大有可能是導致 Nigel 爸爸過世的原因(這一幕倒讓我想起多年前林憶蓮黃秋生合演商業電台製作的廣播劇《日與夜》:憶蓮努力鑽研甜品,黃秋生晚晚狂吃,結果黃因為糖尿病併發症而死)。到後來 Nigel 在小鎮餐廳打工時遇上了一個「啟蒙者」(Ben Aldridge 飾),才間接令他決定闖出一番自己的天下。

演 Mrs. Potter 的 Helena Bonham Carter 有精彩的演出。六年前在《朱古力獎門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演小主角 Charlie 的 Freddie Highmore 已經長成為斯文少年,但有時候表現略為木訥。

雖然我說《知味人生》看來不美味,但邊寫這篇邊想起有美食的畫面,馬上又覺得肚子餓了。

Friday 14 October 2011

戀搞好朋友

國慶假期看的戲,好好想了一會才記得起劇情。不是因為事隔太久,而是因為故事沒有新意,類近題材的「新世代」愛情片看多了,自然看完很快便印象模糊。開始寫的時候,總不住想起《枕邊冇情人》(觀後感No Strings attached)。看戲看到一半時,也覺得有點像《愛情戀上癮》(觀後感Love and Other Drugs)。當初買票去看《戀搞好朋友》(Friends with Benefits) 還不是為了看男、女主角。

Justin Timberlake 這陣子可算棄歌從影,在香港這兩個月有三齣他演出的電影公映。上個月的《Miss 愛教壞》(Bad Teacher) 跟舊愛 Cameron Diaz 合作,本月底的《潛逃時空》(In Time) 是有少許動作片元素的科幻片。這一齣則是跟女主角從萍水相逢到朋友,再變性伴,最後玩出真感情。是他歌迷的話,也可以在片中聽到他清唱兩三段。本地媒體的宣傳重點落在男、女主角大膽的床戲之上。的確,Justin Timberlake 和 Mila Kunis有限的尺度裏為「藝術」作出了很大的犧牲。一心去看誘人胴體的觀眾,該不會怎麼投訴。

女主角 Mila Kunis 在《黑天鵝》(觀後感Black Swan)中表現出色(但風頭當然不及影后 Natalie Portman 了),證明除了帶點神秘野性的美貌外,還有演技。在《戀搞好朋友》中,她確實比表現自然的 Justin Timberlake 演得更活潑、開放。

故事實在簡單而明顯,再說就連那可能剩下的丁點觀影興致都給毀了,就談談演員好了。也許片商擔心讓俊男美女肉帛相見也無法保證可觀的票房收入,便請來有份量的演員當配角。其中演 Mila Kunis 不覊老媽的 Patricia Clarkson 和演 Justin Timberlake 失憶爸爸的 Richard Jenkins 分別提名過奧斯卡影后和影帝。兩人之中,以 Patricia Clarkson 擔鏡頭一點,主要是由於角色的性格。

演 Justin 姊姊的 Jenna Elfman 在 1990 年代末起連續演了六季愛情處境喜劇《Dharma & Greg》,那時候樣子甜美,現在真的變成了一個大姊姊,但依然有不俗的喜劇效果。Woody Harrelson 演 Justin 的同性戀同事,純粹插科打諢,但算是盡了本份。還有一個戲份不多的配角 Parker,是 Mila 在公園裏遇上的帥氣醫生。看戲時覺得有點面熟,原來是五六年前在《隔着阿媽說愛你》(Prime;網上盡流傳另一個大概是來自台灣的譯名《春心蕩漾》。那電影沒什麼激情場面,這名字卻好像給艷情片起似的)中演 Meryl Streep 兒子,跟 Uma Thurman 搞姊弟戀的 Bryan Greenberg

《戀搞好朋友》和上星期公映的《翻兜有情郎》(觀後感What's Your Number?)比較起來,對白和笑料的密度高一點,女主角則明顯要漂亮和有性格得多,男主角呢,則各擅勝場。

Wednesday 12 October 2011

零點追兇

是今年我在戲院看的第 100 齣電影,也是最短的一齣,片長僅 84 分鐘。就因為它短,所以才願意晚上 10 點鐘去看。

《零點追兇》的法語片名是 À bout portant,意即忍無可忍。故事講即將參加專業資格考試的男助理護士 Samuel(Gilles Lellouche 飾)在醫院救回險遭歹徒暗殺的黑道人物 Hugo(Roschdy Zem 飾)。歹徒於是綁架 Samuel 懷孕的老婆,要 Samuel 在 3 小時內把 Hugo 送到他們手上,否則撕票。Samuel 愛妻情切,聽話照辦,但他和 Hugo 卻同時被警方通緝。兩人逃避黑白兩道的追捕,始發現原來兵和賊原是一夥,在警隊中有敗類……

本片故事並不複雜,拍得相當緊湊,節奏很快,追求官能刺激的話,該會感到滿意。我也覺得挺好看,只是儘管演員在說法語,場景是在巴黎,卻沒有太多浪漫、慵懶的法式風情,甚至連男主角和老婆談情親熱,也像不少的好萊塢電影那樣拍得直接利落。本片導演 Fred Cavayé 是時裝廣告攝影師出身,上齣戲也是丈夫為救妻子而去冒險的動作片,好萊塢找來 Paul Haggis 將之改編並重拍成《驚劫 72 小時》(The Next Three Days)。難怪有人說,《零》片很快也會給好萊塢看中重拍。

《零點追兇》可算是男性電影,除了 Gilles Lellouche 和 Roschdy Zem 外,還有飾演偵緝隊長的法國凱撒電影獎影帝 Gérard Lanvin。有趣的是,三人之中動作場面最多的不是魁梧冷峻的黑道人物或心狠手辣的刑偵隊長,而是顧家愛妻又有點小男人氣味的助理男護士。硬要說全片哪一處仍有比較重的法國氣息,可能是這三個男角(稍縱即逝)的感性時刻。男護士的老婆被綁,他緊張、崩潰乃順理成章,卻不多見他的浪漫柔情。最突出的可能是在老婆被綁前一天的晚上,他下班回家,靜靜躺在愛妻身後摟着她睡。Hugo 給塑造成智慧和義氣的化身,他有幾幕看似目無表情但其實內心萬千盤算的內心戲,有點看頭。至於刑偵隊長 Werner,他知道自己大限已到的那個表情,也讓人留下印象。

看《零》片,想起電影「全球化」的現象。這對於會看或愛看好萊塢以外其他類型電影的觀眾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Tuesday 11 October 2011

佛陀

大部分觀眾來說,《佛陀》(手塚治虫のブッダ-赤い砂漠よ!美しく-)是一齣「另類」動畫電影。因此,在香港只有兩三家電影院放映。可以說,不知道的人比知道的多很多,但知道的人也多半不感興趣。這電影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最初從 1972 至 1983 年連載的作品《ブッダ》。多年來,原作銷量超過 2000 萬冊,在海外得到很高的評價。如今拍成電影,會是一個三部曲,《佛陀》是首部曲,由執導過《聖鬥士星矢》的森下孝三當導演。

沒看過漫畫原著。在網上翻查了一些資料,比對一下電影的內容,編劇和導演大致上挺追隨原作。漫畫描述佛教創始人釋迦族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成為僧侶的(佛教)故事。電影甫開場,是 2500 年前在風雪漫天的喜瑪拉雅山上一場比佛祖割肉餵鷹更徹底的「犧牲記」,並似乎已經預示這個佛教故事將會有更多(更)痛苦和慘烈的場面。

之後舞台一轉,去到古印度釋迦國。因為種姓制度,人給分成四個階級:婆羅門(僧侶)、剎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釋迦國的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過着富裕自在的生活,長大後雖然結婚生子,並準備登基,但他從小面對很多生老病死,因為種姓制度而產生的悲苦分離,遂對諸生不平抱持疑問。在兒子出生那天,他毅然出家為僧,開始求道之旅。

然而,在《佛陀》中,論戲份,其實有個虛構人物跟悉達多相去不遠,就是生於釋迦國的首陀羅(奴隸)查普拉。他和屬於賤民(比奴隸還低一級)的塔塔不打不相識,結為義兄弟。混進好戰的拘薩羅國,更成為該國第一勇士,但後來身份曝光,被剝奪勇士身份和放逐,他決定和被判死刑的母親一起赴死,結局血腥而令人心酸 / 心寒。塔塔目擊這一幕,對他後來的影響很大。

說回悉達多,在故事中,他年輕時有個戀人蜜凱拉(虛擬人物),是首陀羅,也是盜賊頭目,卻因為身份懸殊而慘遭蹂躪。這道情傷對悉達多是個沉重的打擊,也是改變他的命運,引導他走上尋道之路的其中一個原因。

《佛陀》既為一個系列電影的序曲,情節上難免予人慢熱和不完全聚焦之感。影片長 111 分鐘,沒怎麼講佛偈,反而是通過很多血淋淋的眾生苦難場面,展示出一個讓人要決心尋求解決 / 解脫之道的惡魔世界。反過來說,進場前也真沒想過此片會有這麼多的暴力場面。

我不是教徒,但比較認同佛家的輪迴和業的說法。片中最高的婆羅門(僧侶)阿私陀仙人在第一幕得到成全,乃因犧牲。後來他的弟子那拉塔塔在拜訪拘薩羅國時,為了拯救身受重傷的查普拉,奪去了無罪動物的生命。查普拉得救,但阿私陀要懲罰那拉塔塔,令他墮入畜生道。我等凡人看來,大概覺得不近人情,但那正是佛家精神之一。一想到此,又覺平日言行念慾,其實有着萬千因果的關係。學道理,只是尋求理論,在背後一直計算,如同量出份量精準的材料去烤蛋糕,手藝再高,也是同一款蛋糕。大而化之,融會於其他烹飪之中,才是真正的得道高手。

為電影角色配音的藝人星光熠熠,包括擔任旁白和聲演查普拉母親的吉永小百合,還有堺雅人(聲演查普拉)、吉岡秀隆(聲演成年悉達多)等。主題歌很動聽,原來是 X Japan 的《Scarlet Love Song》。

以一齣獨立(動畫)電影來看,《佛陀》確實有點焦點模糊,但這很大程度是因為作為三部曲之首,影片肩負提綱挈領重任,介紹主要或關鍵角色的背景,例如戲份極重的查普拉,很可能是作為鋪排其結義兄弟塔塔日後成為佛陀首名弟子的主要伏線。就希望電影公司日後繼續安排次部曲和三部曲在香港公映。

最後想提兩件事:第一,此片的中文字幕行文挺流暢,也看得出做過考證。美中不足的是沒有附上英文字幕,不諳日語或漢語的觀眾就看不懂。第二,父母真想讓七八歲或更年輕的孩子看這戲的話,該考慮在日後買影碟,在家裏邊看邊給予指導。拉着不明所以的幼童進入漆黑的電影院看動畫片,對孩子是個「糖衣陷阱」,對其他同場的觀眾是個明擺的陷阱。怎麼說,都不是很文明的行為。父母沒作一時「犧牲」,放棄了一個身教的機會,他們的下一代便會集體把另一種小小的文明態度坑掉。

Monday 10 October 2011

鐵甲鋼拳

為一齣好萊塢商業電影,《鐵甲鋼拳》(Real Steel) 看來很工整,特技做得很不錯,不會讓為了尋找一點官能娛樂而進場的觀眾感到失望。儘管電影本身的一些地方可見新意,但整體來說,我不很喜歡,我嫌它有點悶。

說實話,長 127 分鐘的片子沒有太多拖泥帶水的場面,親情也好,格鬥也好,長短都算恰到好處,只是影片本身沒有靈魂,親情不深刻,格鬥不刺激,所謂的人性矛盾、感情瓜葛、血濃於水,情節統統都在意料之內,看着看着,很快就知道故事要怎樣發展下去,角色的反應將會如何。

昨天,影評人石琪在《明報》形容,《鐵》片是科幻版《洛奇》(Rocky),特技精巧,但沒有漫畫化的天馬行空。我說,此片背景雖然定在 2020 年,但佈景和生活細節的設計確實挺有現實生活的感覺。「科幻版《洛奇》」好像並不完全貼切,就是在擂台上無名小卒挑戰霸王地位一段比較像吧。

故事說,在不多久以後,拳擊比賽不再由真人拳手比試,而是由機器人上陣,人類像打電玩那樣控制機器人去比賽。這種新的拳擊賽(表面)看來沒那麼血腥慘烈。過氣拳手 Charlie(Hugh Jackman 飾)改去控制機器人打拳,但連場皆北,債台高築。此時,舊女友意外身亡,兩人的兒子 Max(Dakota Goyo 飾)已經十一歲。Max 姨母到法院申領 Max 的撫養權,缺錢而又從不想負責任的 Charlie 想到利用這個機會來撈一筆。後來 Charlie 和 Max 要相處一段時間,兩父子的關係和處世的態度開始轉變……

Charlie 這個角色並不討人歡心,尤其是在影片最初三分之一,簡直是混帳東西。Hugh Jackman 也算演得稱職。雖然他為了演失意拳手而增肥 20 磅演出,但看來仍是壯碩多於肥臃。Max 則是大銀幕上另一個超級世故的老小孩。Charlie 和 Max 父子兩人初遇,竟然是小兒子處處「點化」無賴父親。熟口熟面的笑料加上編劇公式化的安排,毫不教人感動。幸而,飾演兒子的 Dakota Goyo 演得不錯,雖然長得不算特別漂亮,但在片中游走於活潑和老成之間,不見突兀,甚至有點討好,其中 Max 和機器人共舞的設計算是小小的神來之筆。

全片令人覺得最蒼白、乏味,又毫無邏輯的一幕,就是 Max 這個十一歲的小孩獨力把棄置掩埋懸崖中過千磅的機械人殘骸撿回來。也許,編劇真的把觀眾當白痴。

另一處教我感覺彆扭的,是戲中 Charlie 和 Max 訓練及控制的機器人叫 Atom,中文譯名卻成了阿當。不好說編劇起這名字是否跟手塚治虫的阿童木(小飛俠)有關,但 Atom 本身體積較小,可能正是它如此命名的原因之一。總之,把 Atom 翻成「阿當」就有點不對版。

怎說也好,對於《鐵甲鋼拳》,其實也不好太苛刻。反正,它就是齣帶點官能刺激的合家歡娛樂片罷了。

Thursday 6 October 2011

翻兜有情郎

以為《翻兜有情郎》(What's Your Number?) 這樣的電影應該是出自本地編導手筆才是,想不到好萊塢的「剩女」戲也拍得相當狠。

《搞乜鬼奪命習作》(Scary Movie) 系列電影的女主角 Anna Faris 飾演情史豐富但與真愛無緣的剩女 Ally,遇上女伴一大堆的鄰居 Colin(Chris Evans 飾)。女的剛失戀,讀雜誌看見女人跟超過二十個男人睡過就嫁不出去。酒後跟剛炒她魷魚的舊上司睡了,剛好是第二十個,就讓 Colin 替她找尋各個舊愛下落,希望力保「二十」,跟其中一個舊男友結婚,而不會孤獨終老。豈料舊愛個個活得比自己好,Ally 越來越心焦……

如此故事,結局不說可知。意料中事,並無問題,反正看這類電影也只求一刻無聊娛樂。然而,《翻》片竟讓人看得有點如坐針氈,問題就出在毫不可愛的女主角身上。片商選中此片,可能是因為 Chris Evans 在暑假化身「美國隊長」登場了,趁有人氣,再推一把。可是他們都低估了由不夠可愛的演員所飾演的討厭女主角也有很大的殺傷力。

Ally 跟她一班姊妹興高采烈地討論男人各種長短的場面,我在電視台上班時已經體驗過不少。感謝那班跟我年紀相若,當年願意在我面前天天都敞開心扉把她們對男人不同的意見娓娓道來的女同事,讓我有幸知道女孩 / 女人講男人的勁道絕不比男人品評女人的遜色。也因為那幾年的經驗,看着 Anna Faris 這個惹人討厭的角色,才可以心平氣和地看到完場。

不論男女,沒有深度,長得不夠漂亮,都不成問題(或致命傷)。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有沒愛情都好,也可以好好地過活。此片的 Ally 只管說長道短,最後卻有(在她和觀眾眼中來說)比童話故事更像童話的經歷和結局,《翻》片着實給一眾怨氣十足的剩男剩女送上了一顆續命丹。

戲是上星期看的,關於怨氣,後來想起了一個故事:有個女孩準備跟男朋友結婚,男朋友卻官司纏身,有可能因此而傾家蕩產。女孩說,男朋友過不了那一關,她會提出分手。我知道女孩的性格,聽罷沒說什麼。後來男朋友打贏了官司,女孩就快快樂樂地出嫁了。怎料後來生下來的孩子都有遺傳病。幸好女孩還算好媽媽,但這些年來,偶然還會抱怨自己命苦。

在電影裏,那個令人吃不消的 Ally 其中一個舊情人真的願意和 Ally 再續前緣,更要命的是此君英俊富有。一切看似水到渠成,卻又硬生生地扳回到不能逆轉的傳統結局。在現實生活裏,特別是這個時代,把 Ally 換上任何典型的「剩女」(或「剩男」),恐怕所謂的志趣相投、懂得欣賞自己優點或體貼付出,全加起來也未必敵得過鈔票的安全感(或吸引力)。

我明白愛情可以(甚至常常)不講理,但妙在現代的愛情故事都是越來越講理,編導這樣的安排讓本來通俗無聊的娛樂片更不好看。要製造戲劇效果,找個有穩定工作,比 Colin 專一的舊男朋友來攪攪局就成,浮誇是沒有好結果的。

Wednesday 5 October 2011

六首影視歌曲

兩三年聽歌越來越少,再也不敢隨便跟其他人談流行音樂。娛樂生活的重心轉到電影,也變成常通過電影去接觸音樂。下面是今年在電影(或電視劇)中聽到而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首歌。

《You and Me》Penny & the Quarters

《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 這戲本身是一闋悲歌,但全片讓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幫助男女主角定情的這一首《You and Me》。也許是對音樂的迷信,就覺得每段感情關係至少有一首相關的歌曲記錄了戀人之間難忘的時刻或片段。

《Hiding Tonight》Alex Turner

《愛情潛水》(Submarine) 是齣拍得挺別致的英國青春愛情電影。它那低迴而帥氣的原聲帶竟然是由 Arctic Monkeys 的 Alex Turner 操刀。這首《Hiding Tonight》暗藏正能量:今晚心情不好不要緊,就躲起來吧。明天,一切都會好起來。

《那些年》胡夏

台灣作家九把刀找來(外表)陽光帥氣大男孩柯震東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扮演自己的學生時代真夠狠啊。電影保準讓觀眾看得開開心心,但算不上是什麼新穎獨到之作。胡夏唱的這首《那些年》跟電影配合起來,滿有感染力。

《好的事情》嚴爵

在北京時,無意中看到《醉後決定愛上你》這齣台灣愛情喜劇。楊丞琳演得爛,張孝全也好不到哪裏。不過張先生努力搞笑,間中算有少許驚喜。這電視劇也讓我發現了嚴爵(別說我落伍)。這首片尾曲就是獨立來聽,也挺不錯。

《Sparkling Day》Elvis Costello

Image of 01 Sparkling Day
想不到《情約一天》(One Day) 算挺賣座的。是大家對好事多磨的愛情特別感興趣或容易有感觸嗎?說實話,電影本身不怎麼樣,但男女主角的造型和電影原聲帶都很不錯。「Mr Diana Krall」Elvis Costello 這首《Sparkling Day》給選作片尾曲。Elvis Costello 唱得普普通通,但此歌在有點煞風景的老套式大氣結局後轉出來,卻又出奇的討好。

《I'll Do Better》Jarrod Gorbel

真心覺得《來佬奇緣》(Larry Crowne) 的原聲帶中很多歌曲都不錯。這首《I'll Do Better》平淡而踏實,清新而討好。

Tuesday 4 October 2011

2011 第三季觀影小結


第三季,共有三次差旅,不在香港三個星期,工作忙,看電影的數量進一步下降,共計 26 齣(第一季 42 齣,第二季 29 齣),全屬首次在香港公映,但《作死不離 3 兄弟》去年已經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所以我把它看成舊片。

跟第二季一樣,第三季所有在戲院看的電影都寫了觀後感,以下是本季個人「十大」:



1 《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
2 《作死不離 3 兄弟》(3 Idiots)
2 《翩娜 3D》(Pina)
3 《一日人生》(Life in a Day)
4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2》(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5 《謊心愛漫遊》(Les petits mouchoirs)
6 《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7 《寫出友共鳴》(The Help)
8 《功夫熊貓 2》(Kung Fu Panda 2)
9 《驚殺大陰謀》(The Conspirator)
10 《命運化妝師

* 《作死不離 3 兄弟》得分在本季排名第二,但去年看了,所以我當它是舊片。

Monday 3 October 2011

喋血新世紀

慶日假期沒有什麼具看頭的電影。看預告片,《喋血新世紀》(Abduction) 好像動作場面不少,較具官能刺激,加上配角 Sigourney WeaverAlfred MolinaMichael Nyqvist 都算有頭有臉,便不虞有詐。看完戲,上 IMDb 看到近 3000 名其他觀眾打出的平均分只有 3.6 分(以 10 分為滿分),可見很多人的看法跟我差不多。

電影的宣傳焦點落在於《吸血新世紀》(Twilight) 系列電影中飾演狼人的 Talyor Lautner 身上。他跟女主角 Lily Collins(著名歌手、前 Genesis 樂隊主將 Phil Collins 千金)戲假情真的新聞也炒作過一陣子。對於 Talyor Lautner,從來不覺得他長得好看。拍照的話,只是勉勉強強。看他在大銀幕上動起來,做表情的話,實在談不上帥。Taylor Lautner 能走紅,努力鍛煉的壯碩身材是唯一的焦點。但作為一名演員,總不能一世「賣肉求榮」。這次由他掛頭牌,正好考驗一下他的叫座力。

既然對 Taylor Lautner 的外表、身材沒多大的興趣,注意他領銜主演的表現好了。基本上,此子沒有演技可言。在《吸血新世紀》中,忠實地扮演一頭癡心狼,角色本身替他加了很多分數,加上電影也算女性愛情電影,很多觀眾都因此對他很寬容。在《喋》片中,Taylor Lautner 演一個想追查自己身世,並帶着愛人逃避不明來歷壞蛋追捕的年輕人。對 Taylor Lautner 來說,原來難度比較大,看到他那些不自然或不明顯的表情,有少許受罪。

然而,青粥小菜,各有所好。就是隨便一幕在房間裏匆忙收拾,把髒內衣褲踢到床下,竟然也有女生看得興奮大笑。我就明白,什麼是代溝,什麼是情人眼裏出西施(Talyor Lautner 一個大男孩,當然也不是「西施」)。

說回電影,故事說 Nathan(Talyor Lautner 飾)看來跟一般高中生一樣,喜歡玩樂。雙親對他嚴格,要他鍛煉身體,過有紀律的生活。因緣際會,Nathan 發現自己是個失蹤兒童,眼前的爸媽原來都不是親生的。Nathan 正要問個明白,有殺手找上門來,養父母中伏。Nathan 帶着目擊事件的鄰居兼自己心儀的女生 Karen(Lily Collins 飾)踏上逃亡之旅。此時,Nathan 的心理醫生(Sigourney Weaver 飾)又露出驚人本領,更叮囑 Nathan 自己去找出所有疑團的答案,並要當心中央情報局的高層 Burton(Alfred Molina 飾)。以 Kozlow(Michael Nyqvist 飾)為首的一班壞蛋特工已經潛進美國來抓 Nathan。原來要抓 Nathan 的人,都是衝着 Nathan 的生父而來……

故事毫不峰迴路轉,情節就在預料之內,導演的拍攝手法平平無奇。一班演技派的配角演員盡了本分,但無法為影片增加太多分數。幸好片長只是 106 分鐘,沒有過分挑戰觀眾的耐性。

據說 Talyor Lautner 是空手道黑帶選手,不看演技,只看動作戲分,他的表現中規中矩。但此片的武打和特技的動作設計顯然不如港產片或其他一些亞洲電影中的那麼迅猛悅目。

總的來說,《喋血新世紀》的編導和製作只屬二流水準,全片的焦點 Taylor Lautner 沒法通過此片而獨當一面,確實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