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May 2012

機上娛樂:中女翻叮日記‧Albert Nobbs(艾拔貴姓)

長途飛機,一般睡不好,打發時間最好是看電影。從香港到倫敦要十二個半小時,看了一些體育節目、紀錄片,還有《荒唐阿姨》(Absolutely Fabulous) 慶祝二十週年新製作的兩集單元劇,仍然無聊得很,之後還看了兩齣電影。

自南非的 Charlize Theron 憑《美麗女狼》(Monster) 成為奧斯卡影后,變醜有回報。之後只有《North Country》和去年這齣《中女翻叮日記》(Young Adult) 較受注意。

因為《Juno 少女孕記》(Juno) 和《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對本片導演 Jason Reitman 留下很不錯的印象,但坦白說,《中》片教我失望。Mavis(Charlize Theron 飾)出身小鎮,中學時代是校內風頭躉,跟球隊主將 Buddy(Patrick Wilson 飾)是金童玉女,但 Mavis 要往外闖,多年過去,愛情失意,工作只是二流青春小說的代筆作者。一天收到 Buddy 公布榮升父親的電郵,竟然心生惡念,決定回老家把昔日愛人搶回來……

Mavis 絕對不是一個討好的角色,Charlize Theron 的造型也不美豓。劇本集中描寫 Mavis 的中女「困境」和心態,抱怨、牢騷不少,幽默、睿智欠奉,結果整齣電影讓人感到有點沈悶和病懨懨。跟上面提及兩齣 Jason Reitman 前作的主角相比,Mavis 的自我救贖或醒悟能力,無疑低很多。

一齣《Albert Nobbs》的演員陣容比較強大,在今年的奧斯卡獲得女主角、女配角和化妝三項提名。奇怪為什麼沒有片商願意在香港發行這齣電影,看過便明白了。

故事發生在 19 世紀的都柏林。本是女兒身的 Albert Nobbs(Glenn Close 飾)在 Mrs. Baker(Pauline Collins 飾)的旅館喬裝男人當服務員,無人察覺她是女人。靠細心周到的服務,她存了一大筆小費;對女僕 Helen(Mia Wasikowska 飾)有好感,但 Helen 喜歡男役 Joe(Aaron Johnson 飾)。Helen 和 Joe 想利用 Albert Nobbs 對 Helen 的好感撈一票。另一方面,Albert Nobbs 發現高大的裝修工人 Hubert(Janet McTeer 飾)原來也是女人,還跟一個(正常打扮的)女人一起生活,受到鼓舞/啟發,可惜陰差陽錯,Albert Nobbs 好夢難圓……

女主角 Glenn Close 有份撰寫電影劇本,她的化妝和演出也甚具水準,但個人認為,本來就身材高大的 Janet McTeer 造型和氣質更佳。另外兩名年輕演員 Mia Wasikowska 和 Aaron Johnson 比對之下,難免更顯失色。

在電影裏,Albert Nobbs 確實對 Helen 懷有好感,希望拿存到的錢開店,跟 Helen 一起生活。當 Albert Nobbs 造訪 Hubert 的家,Hubert 問她對女人的好感是從何而起的時候,她的說法不足以說明她是同性戀的,而是因為年輕時的慘痛性經驗令她害怕男人。

電影對 Albert Nobbs 結局的安排也很粗疏,無法引起觀眾對她產生憐惜,也無法令人提起思考 Albert Nobbs 這個角色和其遭遇的興趣,一切就似 Glenn Close 在戲中的臉和神情,蒼白,也模糊。

Monday 28 May 2012

奇蹟(奇跡)

陣子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了兩場《奇跡》,因為工作關係都錯過了,幸好現在正式公映。這是下星期便滿五十歲的導演是枝裕和的第九齣長片。他的舊作只看過《下一站天國》(ワンダフルライフ)和《橫山家之味》(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觀後感),反而對於讓柳楽優弥成為最年輕康城影帝的《誰明赤子心》(誰も知らない)一直提不起興趣。儘管是枝裕和的作品看得不多,卻對他談人情倫理的含蓄風格留下挺深刻的印象。

翻看《奇跡》的製作委員會名單,發現「JR 東日本企畫」,九州旅客鉄道(JR九州)又是贊助單位。實情是去年 3 月 12 日九州新幹線全線貫通,受鐵道部門委託拍片,喜歡鐵道的是枝裕和爽快答應,電影去年 6 月 4 日率先在九州公映,一星期後在全國公映。令人欣喜的是《奇跡》雖以新幹線為故事的背景,卻不見植入廣告的痕跡。看完戲,只會想到孩子、親情、夢想等十分積極正面的元素。換了在香港甚至國內,結果難以想像。

本片跟我看的上一齣是枝裕和作品《橫山家之味》的演員陣容挺接近,同樣找到阿部寬、夏川結衣、樹木希林、原田芳雄。但除了樹木希林外,其餘各人都是客串。《奇跡》也是去年七月去世的日本影帝原田芳雄(在片中演樹木希林丈夫的童年好友)生前倒數第二齣公映的電影。《奇跡》真正的主角不是這些實力派演員,也不是演分居夫妻的オダギリジョー(小田切讓)和大塚寧々,而是因為父母分離而分居兩地的小兄弟。

故事說居於大阪的青年夫婦木南健次(オダギリジョー飾)和大迫のぞみ(大塚寧々飾)分居,二人分別帶着一個兒子回到九州各自的老家生活。哥哥航一(前田航基飾)跟媽媽搬回九州南部鹿児島,寄住外祖父母周吉(橋爪功飾)和秀子(樹木希林飾)的家;弟弟龍之介(前田旺志郎飾)則跟爸爸回到九州北部的福岡居住。航一聽同學說,九州新幹線即將通車,南北行首班列車相遇之時,會產生神秘力量,讓奇跡發生。航一渴望回復正常家庭生活,跟龍之介約定,要去看這歷史時刻,並許願一家團圓。後來,航一和龍之介的要好同學都加入,七個小孩就踏上了他們自製的追夢之旅……

《奇跡》裏的孩子很可愛,不止於他們都蹦蹦跳跳,還有他們大都有成熟的一面,看來更貼近生活。航一和龍之介二人一靜一動。航一偏靜,希望守護家庭的完整,又從媽媽和外公外婆身上學習到生活的規範和對世事的關注。龍之介好動,但在笑臉背後,他也告訴別人,自己每天都努力地開心過日子。其他一同追夢的孩子,有人幻想讓心愛的狗兒復活,有人希望父親戒賭,有人想自己畫功進步,有人渴望當演員,有人期望自己能跑快一點。這些孩子的夢想,以及他們許下這些願望的原因,都有讓人深思之處。

電影中的成年人自然也面對不同的問題。小兄弟的父母分居,爸爸還滿有孩子氣,熱愛音樂,家庭責任對他來說是巍峨的挑戰。媽媽思想比較成熟,回鄉後要面對感情和人情的難題。小兄弟的外婆比較樂觀、開放,去學習跳舞讓自己保持「青春」,外公則相對恪守傳統,想重操故業,再當糕點師傅,但不希望為現實而改變自己。想當演員的女孩的媽媽(夏川結衣飾)開小酒館,看來年輕時曾經在演藝圈打滾,但落泊離場。一班小孩趕到熊本市看新幹線,得到好心的老夫婦照顧,他們看着小孩,衷心地說,這班突然而來的孩子讓他們夢想成真了。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奇跡》裏大部份角色背後都大有文章,是枝裕和(身兼編劇)沒有深入描繪,而是採用留白的方式,讓觀眾看到人物的特徵,然後去思考背後的細節,既省篇幅,也增加觀影的趣味。整體來說,電影帶着輕鬆的步調,而且溫馨、動人,間中來點幽默。

上面提到航一和龍之介兩兄弟才是電影的主角,兩名小演員前田航基和前田旺志郎在戲外也是真正的兄弟。哥哥比較含蓄,內心戲表達得不錯,弟弟活潑,很搶鏡頭。至於其他小演員,較為突出的是飾演恵美(想當演員的女孩) 的内田伽羅,長得挺標致,演出也算自然,她是本木雅宏和內田也哉子(在《東京鐵塔-我和母親父親》中飾演老媽的年輕時代)的長女,也就是說,她外婆是樹木希林,但兩婆孫在片中並沒有對手戲。

《奇跡》是齣窩心的小品,片長 128 分鐘,一點沒有「捱」的感覺。開始打出完場字幕時,看看坐在走道另一端前一排中間座位跟老婆焦姣同來有點耳背的曾江,他似乎也感到滿意。

Monday 21 May 2012

黃金花大酒店

港兩星期,除了家人和公事外,放心不下的竟然還有(可能)錯過的電影,包括這齣《黃金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友人通知電影公司舉辦優先場,那一刻真的覺得「心想事成」。

別因為《黃》片的主角幾乎全是「甘草」就將它標籤為純粹的老人電影。《黃》片的確講老年人面對的一些問題和他們的心境為主,但手法挺輕鬆活潑,加上一班演員精彩的表現,雖然片長 124 分鐘,悶場不多,還有不少引得哄堂大笑的片段,確實帶來驚喜。

電影一開始分別介紹七個已屆退休年齡的「耆英」:個性比較依賴的 Evelyn(Judi Dench 飾)剛喪夫,兒子打算賣掉房子清還父親欠債,其中一人接 Evelyn 同住;Graham(Tom Wilkinson 飾)是大法官,在同事的退休派對上受到感召,也決定退休去完成自己的心願;Douglas(Bill Nighy 飾)和 Jean(Penelope Wilton 飾)是對退休夫婦,買不到好房子,另把退職金投資到女兒搞的網上業務;退休女管家 Muriel(Maggie Smith 飾)跌傷住院,有點種族歧視;單身的 Norman(Ronald Pickup 飾)仍參加擇偶派對找伴侶;風流寡婦 Madge(Celia Imrie 飾)寧願繼續「釣金龜」也不要享兒孫福。

七個人因為不同的原因或目的,坐上同一班飛機去到半個地球以外虛有其名的「黃金花大酒店」──印度小子 Sonny(Dev Patel 飾)為遂亡父和自己心願而經營下去的殘破飯店。一班英國老人的養老、療治、尋親、尋愛,甚至找尋自我的旅程就在充滿異國風情的落後小城展開。

一直以來,有不少影視作品或舞台劇以老年人為主角。前陣子看了鍾景輝李司棋主演改編成粵語的舞台劇《金池塘》(On Golden Pond),在 1979 年首次公映,1981 年改編成電影,當年讓 Henry Fonder 和 Katherine Hepburn 成為年紀最大的奧斯卡影帝和影后。另一齣印象較深刻的老年人電影是新藤兼人的《午後の遺言状》(觀後感)。日本導演今村昌平改編深澤七郎小說的《楢山節考》則太慘烈,又是買了 DVD,一直沒有勇氣看。

《黃金花大酒店》中的老人在最後都學會面對自己,接受自己。面對自己,終於讓自己釋懷。完全拒絕適應,就是自我折磨。《黃》片無疑給觀眾提供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一看導演 John Madden 的名字,就想起他的《寫我深情》(台譯: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兩片部份情節的風格和手法有點類同。當然,這跟 Judi Dench 也不無關係。Judi 女爵在英吉利早已譽滿全國,但直到拍 John Madden 的《皇室別戀》(Mrs Brown) 才首次提名奧斯卡。John Madden 下一齣作品《寫我深情》讓 Judi Dench 亮相僅八分鐘,卻摘下了金像女配角獎。

此片 Judi Dench 佔戲最重,但另一女爵 Maggie Smith 的角色較搶鏡頭一點。兩人在銀幕上合作多次,可惜的是,這次對手戲非常少。其他演員都有高水準的演出,比較之下,又以女角突出一點。Penelope Witlon 的刻薄和 Celia Imrie 的花癡各有妙趣。Tom Wilkinson 演「出櫃」老伯含蓄得體,戲分比「忍夫」Bill Nighy 少,但角色討好一點。

除了演員的平均年齡比較大之外,《黃金花大酒店》談不上專門為探討老人問題而拍的電影。但為活到一把年紀的觀眾提供了一點啟示:人的際遇和心態隨着年紀改變,面對眼前和身邊的「新」風景,減一點消極,多幾分從容,就是為自己和周圍的人做點善事,世界自然會變得美好,不管路長還是短。

Wednesday 16 May 2012

電視台風雲

《電視台風雲》(Network) 的時候,想到這齣有點褪色的電影已經是 36 年前的作品,禁不住說一句:「好厲害!」

在當年的奧斯卡角逐中,《電》片和《洛奇》(Rocky) 同得 10 項提名,加上獲 8 項提名的《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和後來成為影史重要作品之一的《的士司機》(Taxi Driver),是實力比較平均的一年。結果,《洛奇》奪得最佳電影等四個獎項,在四個演技獎共得五項提名的《電視台風雲》則囊括最佳男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劇本四項金像獎。

今天看來,Sidney Lumet 執導、Paddy Chayefsky 編劇的《電視台風雲》毫不落伍,但在 1976 年,可是充滿預言味道的「科幻片」。1970 年代,在美國,電視對民眾的影響力早已蓋過電影。《電視台風雲》從因為收視率下降而快遭裁退的新聞主播 Howard Beale(Peter Finch 飾)在節目中一句戲言所引發出的連鎖反應,帶出來恪守道德的老派新聞主管 Max(William Holden 飾)、為爭取收視率而不擇手段的節目部高層 Diana(Faye Dunaway 飾)、代表注資財團在電視台張牙舞爪的管理人 Frank(Robert Duvall 飾),還有看似毫無感情置身事外的大財團老闆 Mr. Jensen(Ned Beatty 飾)等,構成了一個表面瘋狂,實際上反映某些殘酷現實的寓言故事。

Paddy Chayefsky 的劇本對白密密麻麻,多個角色唸白急如機關槍,尤其是功利進取的 Diana 和 Frank,在 36 年之後,依然教觀眾透不過氣來。當年,network 指電視網絡。現在,network 跟社交扯上關係。不變的是,network 依然跟發展如日中天的產業緊扣在一起,也反映出近代人類文明的發展跟訊息傳播密不可分。

電視的收視壓力將業者推向極端。「時勢」造英雄,Howard Beale 搖身一變成為社會「先知」。他口中疾吐的不過是執迷時代中冷眼旁觀的正直評論,卻因為手法刺激,社會大眾竟如醍醐灌頂(或者說「瘋狂跟隨」更對),收視率節節上升,從待裁老朽變成新偶像。Diana「越界」成功,得意忘形,在公搞出更極端的節目,在私勾引 Max 搞婚外情。

《電視台風雲》好看,除了劇本精彩,對扭曲的現實提出大膽尖銳而手法不落俗套的批判外,演員的一流表現也功不可沒。論戲份,澳洲演員 Peter Finch 比早於 1950 年代已憑《戰地忠魂》(Stalag 17) 登上影帝寶座的 William Holden 少,但他的狂放演繹很搶鏡頭。可惜他在頒獎禮舉行前心臟病發逝世,成為歷來首位身故後贏得奧斯卡的演員。Faye Dunaway 的狠勁令人難忘,在《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 和《唐人街》(Chinatown) 後第三度角逐影后,終於奪標。戲份較多的 Robert Dunvall 沒有提名。只拍了一天戲、曾經被喻為「好萊塢最忙碌演員」的 Ned Beatty 憑着對 Peter Finch 數出那篇猶如上帝教訓子民的精彩「道理」入圍男配角。在片中演 William Holden 妻子的 Beatrice Straight 只有十分鐘左右的戲份,主要集中在知道丈夫背叛自己後二人對話的一場,演出也教人留下印象。

在 21 世紀,唯利是圖的媒體(包括資本家和製作人),將嚴肅新聞搞成娛樂,都幾成常規。大家見怪不怪,甚至快麻木了。但回到 1976 年,編導竟然以接近 2012 年的意識和節奏去描寫這樣的一個題材,足見《電》見證了一個時代,同時亦不斷令人反思。

Tuesday 15 May 2012

星海浮沉錄

年來,買下了一批老電影的 DVD,但只看過很小部份。每次知道什麼電影節要放映哪些經典老電影,幾乎都是早聞其名,已購其 DVD,卻一直未看的。香港電影資料館新一輪的「修復珍藏」系列選映了《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也是我買了影碟的 1954 年版本。很高興(先)在大銀幕看了。電影反應熱烈,5 月 20 日加映一場,愛電影的不能錯過(還有票的話)!

歷年來好萊塢共拍攝了三齣《A Star is Born》。1937 年的版本由 Janet Gaynor 和兩屆金像影帝 Fredric March(名作包括《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主演,講一個女孩獲大明星提攜成為女明星;1954 年的版本由 Judy GarlandJames Mason 主演(兩人憑本片分別提名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是女歌手獲大明星提攜成為能歌善舞的金像影后;1976 年的版本由 Barbra Streisand 和 Kris Kristofferson 主演,講有天分的女歌手得到搖滾樂巨星賞識並扶持成知名女歌星。三個版本女主角的身份和成名際遇略有不同,大概本片編導因為 Judy Garland 能唱會演的才華,把角色塑造成歌舞巨星。

在放映完畢後,資料館邀請影評人舒琪替觀眾講評《星海浮沉錄》。這 1954 年的版本可謂命途多舛。電影公司斥巨資拍成 190 多分鐘的版本,在試映後刪節至 181 分鐘,獲得觀眾和評論的讚賞。可是在正式上映前,發行部為了增加放映場次,保證收入,自行將影片刪至 154 分鐘。刪掉部份的底片後來統統散失。給剪掉的九場戲有精彩的歌舞場面,有對故事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情節,更有體現女主角 Judy Garland 精湛演出的場面。可以想像,那 154 分鐘的版本就如嚴重傷殘,也難怪在當年的奧斯卡 Judy Garland「爆冷」失落影后殊榮了。

1954 年版本的故事圍繞有才華的女歌手 Esther Blodgett(Judy Garland 飾)和大明星 Norman Maine(James Mason 飾)之間。Norman 紅透半邊天,但嗜杯中物。他欣賞 Esther 的才華,經過一些波折,終讓 Esther 簽約電影公司。大老闆 Oliver(Charles Bickford 飾)給予機會,Esther 改藝名 Vicki Lester,終成紅星。後來 Vicki 和 Norman 結婚,女的越來越紅,男的因為酗酒、工作態度等問題而事業陷於谷底。本來深深相愛,但無奈現實令二人漸生分歧……

在香港放映的修復版本片長 176 分鐘。當年散失的片段靠劇照,僥倖尋回的零碎片段,還有修復版本的旗手鍥而不捨,在倉庫檢回全片完整的音軌,以及兩場戲完整的底片重建而成。《星》片遭魯莽刪剪,底片又給棄掉的悲劇,讓我想起傳說 TVB 把很多舊電視劇和節目的錄影帶統統洗掉,一樣的愚蠢,一樣的殘暴。

《星海浮沉錄》的焦點都在女主角 Judy Garland 身上。這是她「小休」之後復出影壇之作,演唱了得之外,她的演技、喜劇才華、舞藝,同樣精彩。最精彩的有三場:Esther/Vicki 的處女作中有一場半自傳式的戲中戲大型歌舞片段,演唱、舞蹈、造型、佈景,加起來盡顯 Judy Garland 的藝術才情;Vicki 婚後事業如日中天,Norman 賦閒在家,Vicki 回家告訴丈夫拍片的苦樂,在偌大的客廳信手拈來燈罩、老虎皮地毯等道具,又唱又跳,妙趣而風格多變;Norman 自我沉淪,正在片場拍攝歡樂歌舞片的 Vicki 趁 Oliver 來探班,忍不住盡吐心中的鬱結,聲淚俱下,但聽到老闆願意幫助 Norman,補了妝,回到鏡頭前,如變臉般馬上回復精神爽利的角色情緒,光是這一場就足以當影后(這場戲正是遭刪掉的九場戲之一)。

包括 Cary Grant 等一眾頂級男星因為不同的原因推卻 Norman 一角後,英國男星 James Mason 可算劇組最後的選擇。儘管如此,他的精彩演出足讓所有人釋疑。Norman 不可能是人見人愛的角色,特別是他的驕傲和自卑曾經教他自己、愛人和同事都吃苦頭,但後來他在床上聽見 Oliver 和 Vicki 的對話,知道自己如何傷害了身邊的人,然後無聲痛哭,教人同情。

導演 George Cukor 也是一大亮點。歌舞場面美輪美奐之外,男、女主角的感情戲也有深入的描寫,不少劇情互相呼應,美工、服裝、音樂等都有上乘的水準,全都顯示出導演的功力。

《星海浮沉錄》值得談的太多,無法一一細數,可以確定它是電影史上偉大的作品之一。

Monday 14 May 2012

怪誕黑家族

了兩天藥,病情反覆。室外 33 度,同行的朋友不停流汗,我卻不停顫抖,還想多穿一件外套。身體那麼不舒服還要去看《怪誕黑家族》(Dark Shadows),原來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男主角 Johnny Depp。事實上,這 113 分鐘的電影只有一個看點,正是 Johnny Depp。

已經第八次跟導演 Tim Burton 合作,Johnny Depp 和 Tim Burton 既是名牌,也是個一目瞭然的品牌。進場前不期望電影和演員有什麼新意和火花,結果也真的和預期的差不多。也可以說,《怪》片該可完全合乎大部份觀眾的期望。

電影改編自 1960 年代的同名電視劇集,我沒有看過,也沒太大的興趣找來看,因為不是吸血殭屍的粉絲。基本上,《怪誕黑家族》有點像殭屍版愛登士家庭 (Addams Family)。故事說,來自英國商人 Collins 在美國的海灣小鎮發展漁業,風生水起,落地生根。英俊又花心的兒子 Barnabas(Johnny Depp 飾)拒絕了佔有慾和妒意超重的女巫 Angelique(Eva Green 飾),慘遭詛咒,愛上 Barnabas 的其他女孩都活不成,Barnabas 也變成了吸血鬼,給埋在地下。差不多兩百年後(1972 年),Barnabas 給意外掘出,回到昔日居住但已經顯得破落的莊園宅第,遇上了自己家道中落的後代,決定幫助後人重新振作,也要對付依然窮追不捨的醋罈子 Angelique……

電影最好看的是在帶點迷幻的 1970 年代 Barnabas 的落伍釋放出了一列奇趣的光譜。男主角變成了吸血鬼,二百年後返家,家族後人古怪非常,竟也接受如此「祖先」。另一方面,吸血鬼為了適應現代生活的古怪行徑和文縐縐的說話就成了笑話之源。例如 Barnabas 以前用馬車代步,現在要用私家車;看見有畫面會發聲的電視,他以為是藏着妖怪的魔盒。但吸血鬼跟女巫和隔世愛人的三角關係,則沒有太深刻的描寫。

1966 年起播映了五年的同名電視劇《Dark Shadows》被視為美國黑白電視年代 cult、camp、gothic 的經典之作,有說它是描寫超自然力量電視劇的先鋒。導演 Dan Curtis 夢見火車上有個神秘女人,發生一連串怪事,他後來向電視台提議,製作關於那個夢的劇集。電視劇播放後,觀眾對火車上神秘女人不特別感興趣,反而吸血鬼 Barnabas Collins 登場後,《Dark Shadows》逐漸成為熱話。

上面提及《愛登士家庭》(The Addams Family),那是 1964 至 1966 年播放的電視劇,剛好是在《Dark Shadows》之前,似乎那時候的觀眾對怪裏怪氣,並帶驚慄和幽默的電視劇挺受落。對《Dark Shadows》所知不多,反而《愛登士家庭》在香港的知名度高很多,至少小時候在 TVB 的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看過一些模仿演出。

《怪》片演員陣容很強,Johnny Depp 當男主角,氣質和演繹不作他人想。演 Collins 家族 1970 年代掌舵人 Elizabeth 的 Michelle Pfeiffer 據說是向導演自薦演出。Elizabeth 在一眾角色之中,反而顯得特別「正常」,有點失色。演女巫的 Eva Green 造型雖然見驚豔,也演得戮力,但在戲中和宣傳海報上,看來都瘦得像用設計軟件過度「加工」一樣,不很自然。Tim Burton 的伴侶 Helena Bonham Carter 演心理醫生 Hoffman,她「醫治」吸血鬼一段其實可以再書一筆,但現在編劇對她的安排,明顯是替續集留下伏線。

其他演員方面,Angelina Jolie 的前前夫 John Lee Miller 充分體現什麼叫歲月催人。當下人的 Jackie Earle Harly 是老戲骨。兩個年輕員 Chloë Grace Moretz 和 Gulliver McGrath 都很稱職。Chloë 有演技,但已經進入尷尬年齡;Gulliver 之前參演《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Hugo),很可愛,這次演得更好。演 Barnabas「隔世愛人」的 Bella Heathcote,造型和氣質都有 Tim Burton 舊作《怪誕屍新娘》(Corpse Bride) 的影子。

作為一齣娛樂電影,《怪誕黑家族》不失黑色幽默和妙趣,為配合電影 1970 年代的背景,選用像 The Carpenters 的《Top of the World》等舊歌也讓影片顯得更豐富,但對於很熟悉 Tim Burton 和 Johnny Depp 這個搭檔的觀眾來說,新鮮感不多了。

Thursday 10 May 2012

三儍玩轉新德里

年一齣《作死不離 3 兄弟》讓印度電影異軍突起,踏入 2012 年,發行商每兩三個月推出一齣印度電影。但我不認為印度片會像韓國台灣日本等流行文化那樣刺激大眾消費市場。

最新一齣叫《三傻玩轉新德里》(Dehli Belly)。同意某報的影評人說,這電影頗能如實反映印度社會草根市民的生活環境,而不像《巴打旅痕團》(觀後感)的「西班牙豪華旅遊特輯」,或者《阿漢正傳》(觀後感)的「印度人在美國逐夢般的生活」。然而,這寫實卻被一件事情弄砸了:在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大部份確實具備很高的英語水平,但三個比草根階層高兩三吋的主角,加上其餘所有配角,包括黑幫流氓,他們九成以上的對白是英語,未免太脫離現實了吧?

《三》片是典型的商業娛樂片。英文片名「Dehli Belly」(意即「水土不服」)已經暗示電影拿人體廢物來搞笑,但這些有味笑料還算適可而止。另一方面,電影在一些細節的拍攝手法顯得不落俗套。例如一開場的水龍頭特寫鏡頭,預示供水不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之後更因此而帶出了許多笑料。這就顯出了編導的心思。

故事說空中小姐替同事當信差,不曉得託件和收件的都是黑幫份子。空姐把送件交給當記者的未婚夫 Tashi(Imran Khan 飾),卻輾轉再交到同住的 Arup 和 Nitin 手上。混亂之中,貴重的送件變成了 Nitin 準備交化驗所的糞便樣本……

片長 103 分鐘,節奏明快,有些觀眾確實看得十分開懷,笑得幾乎人仰馬翻。作為一齣喜劇電影,《三》片還行。演員方面,佔戲最重的 Imran Khan 表現不過不失。他不少家族長輩是印度著名的電影人,包括《作死不離 3 兄弟》的男主角、當代印度電影天王巨星之一的 Aamir Khan。喜歡寶萊塢歌舞的觀眾要看到最後,片末的一場歌舞請來了 Aamir Khan 客串,轉換了多個造型,絕不欺場。

Thursday 3 May 2012

拯救太空 1 號

影掛着 Luc Besson 的名字,擔任監製外,他也跟兩名導演 James Mather 和 Stephen St. Leger 一同編寫劇本。《拯救太空 1 號》(Lockout) 並不是好萊塢的 A 級製作,篇幅僅 95 分鐘,沒有宏大的特效和佈景,但以小本/次級製作來說,總算過得去。

故事發生在 2079 年,特工 Snow(Guy Pearce 飾)遭誣陷殺死拍檔,原本用以揭穿陰謀的證據又下落不明。同一時間,美國總統的女兒 Emilie(Maggie Grace 飾)探訪建於太空的高度設防監獄,卻意外釋放了囚犯,頗有智謀的 Alex(Vincent Regan 飾)成為領導,其瘋瘋癲癲的弟弟 Hydell(Joseph Gilgun 飾)是「太空 1 號」上的另一個計時炸彈。特工處派 Snow 去營救 Emilie,要他「帶罪」立功……

劇情不見什麼奇謀妙計,也沒有太多精彩的動作或打鬥場面,但有兩方面倒是有少許驚喜。看得出電影的製作成本不算高,主要的拍攝工作都在貝爾格萊德的片廠進行。電影中的模型特效水準還過得去。太空站場景沒有太多花巧的設計,甚至不少部件都是「循環」使用,但整體來說,效果還行。

故事的推演跟《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 有點類同,Snow 這個角色的設定就帶點《虎膽龍威》(Die Hard) 的味道。Snow 單槍匹馬潛入太空站拯救總統千金,同時設法營救當日幫忙收藏證據但已遭收監的另一名拍檔。他表面看來有點玩世不恭,其實有勇有謀,有情有義,還有不少水準還行的冷笑話。

劇本有不成熟或不完善之處,例如「太空 1 號」計劃背後的陰謀就以幾句話和一個人體模型交代了事;除了滿口蘇格蘭口音的 Hydell(他哥哥 Alex 的口音卻完全不一樣)外,其他極度凶險的重犯看來都不怎麼窮兇極惡;Emilie 選擇留下,後來幫 Snow 翻案,過程很是兒戲。但念在編導以 B 級成本拍太空動作片,作品還算似模似樣,就寬容一點。

男女主角 Guy Pearce 和 Maggie Grace 的化學作用一般。編導不希望女主角淪為花瓶,但她在非常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人文關懷」又教人難以認真看待她的角色。Guy Pearce 年輕時在澳洲老家得過健美先生頭銜,為了本片重新鍛煉出健碩的身材。他向來演技紮實,在本片中的演出也很稱職。

多談一點 Guy Pearce,他出道至今超過 25 年,在澳洲的電視劇《Neighbours》中成名,第一個教人留下印象的電影角色是 1994 年《風塵三絕》(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中的 Adam/Felicia。真正讓他在國際揚名的大概是 1996 年的《幕後嫌疑犯》(L.A. Confidential),跟 Russell Crowe 和 Kevin Spacey 合演,活像個演技不錯帶粗獷味道的 Tom Cruise。儘管後來主演了經典的《凶心人》(Memento),在《Factory Girl》中飾演過 Andy Warhol,也參演了《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The King’s Speech》、《野獸家族》(Animal Kingdom) 等電影,可惜仍沒抓住一個爆發的機會。在我看來,他倒是有點懷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