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September 2012

周日名采 (206):吃‧蛇

本週題目:秋風起三蛇肥(由 Alex 出題)

小的時候,家的附近有個賣蛇的店,每次路過,都有一份莫名的恐懼,害怕裏面的蛇蟲會突然竄出咬人。另一方面,很不理解幹嘛有人會(喜歡)吃這麼可怕的東西?記憶中,店的大門其中一邊有個罩着鐵絲網的陳列櫃,裏面有一根小樹幹,上面纏着一條蛇。有時候陳列櫃以報紙包裹着,看不見裏面。報紙拆除了,蛇不見了,卻有一長條蛇皮像蛇那麼掛在小樹幹,隱約散發出一股陰森的氣氛。後來從(小學)科學科的教材中知道,那蛇褪皮了,是生長的一個過程。

幾乎什麼都可以放進嘴巴裏吃的外公曾說,要帶我去吃蛇。我那麼害怕蛇,自然不敢去。後來有次他帶我和兩個舅舅去吃飯,地點竟然是一座住宅大廈(當然以為餐館都應該設在大街的)。外公說,那是什麼商會(或工會)的會所,我們參加週年晚宴去。其實是買了蛇宴食券,外婆臨時不去,讓我補上,把我騙去了。

用來煮湯的蛇看來像豬肉條,但比豬肉有筋道,也比一般的豬肉條切得幼短。吃的時候不知道是蛇,還覺得伴吃的炸物比平常吃的更香。吃罷,覺得體溫上升,腦子發脹,不很舒服。吃完離開,回到冷冷的大街上,才知道自己吃蛇了。不久之後,有次去女童軍總會的食堂吃晚飯,又吃了炸蛇丸。那一次之後,已經四分之一個世紀沒碰蛇肉。

兩三年前,老外友人來港,指明要吃蛇羹,還要去鴨寮街吃,就不知道是哪個損友的好介紹。領他到店,幾乎給拉進去了。讓友人乖乖坐下,替他點了一碗,就出去逛攤子。十五分鐘後折返,他還在吃,津津有味,那碗蛇羹彷彿才剛開始吃,笑罵他怎麼進食的速度跟剛吃固體食物的孩子一樣慢,原來那是第二碗。他說,吃蛇讓他精力充沛,好喜歡。

老外同事來華出差,看見造型有異於他們平常看到的菜式或以他們不用的食材做的菜,從來只會流露出驚恐的樣子。那麼熱愛蛇羹的,當然不是純淨的老外了。

其他文章請見 Alex 網站。

Thursday 27 September 2012

賤熊 30

月在倫敦時,有天晚上睡不着,把玩電視機遙控器,連續看了《Family Guy》和《American Dad!》兩齣卡通片,很搞笑,同時也非常政治不正確。看《賤熊 30》(Ted) 便聯想起它們,最主要是三者都由 Seth MacFarlane 創作,很多笑料的套路也差不多。

一個遭其他孩子排擠的小子在八歲那年的聖誕節收到一個大大的玩具熊,某天他許願,希望玩具熊能夠說話,成為他的知己,第二天早上,竟然夢想成真。而這個有生命的玩具熊 Ted(Seth MacFarlane 聲演)也一下子舉國知名。二十多年後,35 歲的 John(Mark Wahlberg 飾)仍然跟 Ted 同住,有個拍拖四年的女朋友 Lori(Mila Kunis 飾)。Ted 像個有點賤的損友,John 則是個長不大的孩子,Lori 因為 Ted 對 John 的影響而感到滿不是味兒……

《賤熊 30》中那隻愛說髒話、吸大麻煙、喜歡泡妞、無所事事的玩具熊其實挺賤,但外表可愛,所以看起來又不會覺得它真的很賤。Ted 和 John 是從小到大形影不離的哥兒們,然而這也是 John 拒絕成長,沒有出息的原因,大概這也是此片最能讓人深思的地方。

編導最後搞出一場綁架戲,該是為了成全最後的結局,但在我看來,實在有點多此一舉。那對鄉架 Ted 的父子,充其量是兩個製造更多「搞笑」場面的道具。值得一提演爸爸的 Giovanni Ribisi,演過很多電影,擔戲最重的一次是跟 Cate Blanchett 主演《疾走羅拉》(Lola rennt) 德國導演 Tom Tykwer 執導 Krzysztof Kieslowski 編劇的《疾走天堂》(Heaven)。看他在《賤》片中的表現,假以時日,他有可能是另一個 Stanley Tucci。

Mark Wahlberg 的樣子不只 35 歲,Mila Kunis 演出熟練但沒有驚喜,演她猥褻上司的 Joel McHale 之前在《翻兜有情郎》(觀後感)也是相同的角色。最搶銳頭的始終是玩具熊 Ted,或者說聲演 Ted 的導演 Seth MacFarlane。

再數其他驚喜,大概就是 Ryan Reynolds 和小時候愛看的《飛俠哥頓》(Flash Gordon) 男主角 Sam J. Jones 都分別客串一角,尤其是前者,實在是十分「俾面」,看過便明白。

坦白說,看《賤熊 30》一點感觸也沒有,更沒有周圍的觀眾笑聲那麼響,欠缺童真之外,也可能是對於那些兄弟情義看得很淡。不過,這電影倒是一齣不錯的娛樂片。

Wednesday 26 September 2012

錢‧慾‧劫

票時沒有留意此片的導演正是兩年前重拍《下女》(觀後感)的林常樹。但沒關係,看了十五分鐘,已經感到電影有份似曾相識的感覺。同樣一個大富之家,同樣有一個變態的主人,同樣華麗而陰暗,同樣在色慾中墮落,同樣有性愛鏡頭,同樣陰陽怪氣。不同的是,《下女》的主角是女傭和男主人,《錢‧慾‧劫》的主角是男秘書和女當家。

林常樹的電影只看過最近期這兩齣,翻看他舊作品的簡介,不乏暴力和性愛元素,但故事題材和人物設計都較寫實,不如最近兩齣作品那麼「風格化」。

這戲講述韓國的首富家庭中各個成員面對金錢和情慾的誘惑,做出一連串越軌的行為。掌握財政大權的女主人白金玉(尹茹貞飾)繼承了老父的財產,嫁給了財色薰心的丈夫尹會長(白允植飾)。尹會長跟家中的菲律賓女傭有染。白金玉盯上了一身健壯肌肉的年輕男秘書朱英柞(金強宇飾),她一對子女各有所圖。兒子(溫朱萬飾)老以不正當手段斂財,甚至藐視法紀,性感風騷的女兒娜美(金孝珍飾)離婚後搬回家中,對男秘書漸生好感……

《下女》的女傭想登堂入室,卻終究沒能反敗為勝,萬惡的大富之家在慘劇過後繼續逍遙快活。《錢‧慾‧劫》的男秘書「正氣」得多,苦苦掙扎,尋找抽身的退路。《錢‧慾‧劫》有別於《下女》,因為在首富家庭之中,除了捍衛利益而自私歹毒的建制派之外,還有相信真愛無敵的一黨。然而,編導對於兩方人物的描寫都欠深度,只是集中精力營造各種荒謬感,要角色擺出不同的姿態,場景刻意經營。

尹會長生活富足,但因為金錢而扭曲個性。白金玉為了守住財富而不擇手段,是個冷酷無情的女人。尹娜美思想開放,生活無拘無束,但看來仍算循規蹈矩。至於男秘書朱英柞,最終在金錢面前放下了自尊,但不斷受到良心的譴責,暗中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撥亂反正。整齣 115 分鐘的電影就在這四個角色面對有關金錢和肉慾的掙扎中打轉。

尹茹貞和白允植兩人的演出比較精彩。金孝珍和長得挺像權相佑的金強宇更多以身體或俏臉來演戲。白允植演尹會長,情緒的起伏最大,火侯的掌握恰到好處。尹茹貞的表現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演技外,還有一口發音相當不錯的英語。原來她上世紀 70 年代大學畢業後出道,翻譯過外國戲劇,拍片不久便憑演技走紅,但拍了幾年戲就結婚息影移民美國去。十多年後離婚,帶着一對孩子回國,重新投入演藝工作,把在美國生活時觀摩影視作品所得的融會而成生活化的表演方式,當年(1980 年代初)在韓國教人耳目一新。重返演藝圈多年,前年憑《下女》贏得多項女配角獎,是她事業的另一個高峰。

《錢‧慾‧劫》在製作上顯然花了不少心思,成本不輕,但電影本身就予人裝模作樣之感。

Tuesday 25 September 2012

星爸克超有種

看《星爸克超有種》(Starbuck) 這個中文片名,還以為是什麼情色瘋狂喜鬧劇。讀完故事大綱,看了預告片,才知道大概是齣輕鬆溫情的倫理小品電影。在上星期公映的一眾新電影中,此片並不起眼(我看那場只得四名觀眾),沒有明星也沒有什麼宣傳,就是靠奇特的譯名引人注意。

這齣加拿大電影來自說法語的魁北克,此片也是講法語的,(但)拍得挺有草根的味道。主角 David(Patrick Huard 飾)已過不惑,波蘭移民後代,在老父的凍肉店當送貨工人,一事無成,沒啥大志,更欠下一屁股債,父親和兄弟都看扁他。當警察的女友 Valérie(Julie LeBreton 飾)懷孕了,寧願做單親媽媽,也不敢叫 David 負起當父親的責任。David 畢生最大的成就是他年輕時化名「Starbuck」到隔壁的醫務所頻頻捐精(兩年內接近七百次)。二十年多後,他突然接到消息,說他的精子共孕育出五百多名孩子(所以「超有種」),其中 142 人集體向法院提出訴訟,想知道生父是誰。David 的私隱權對孩子的知情權。媒體也對「Starbuck」的身份感到興趣……

David 根本沒有心理準備當父親,收到「兒女」的檔案轉頭就扔掉,但在好奇心驅使下看了其中一份,原來是個年輕足球員。David 也愛踢球,去看了孩子的球賽,一下子成了粉絲,讓他首次感受血源的微妙,從此他對孩子的檔案逐個翻閱,更匿名造訪,這就是《星》片的主菜。

現實總有殘酷時,人人際遇不同,有女兒吸毒,有愛演戲的兒子在酒吧當侍應,有兒子在游泳池當救生員,有兒子在人行隧道賣唱,有萬人迷的同性戀兒子,有(拆穿 David 身份的)作歌德式打扮兒子,也有坐輪椅待在療養院乏人探望照顧的智障兒子。David 走進他們的生活,幫助甚至拯救他們,他不自覺就說自己是孩子的「守護天使」。後來一次誤打誤撞,去了百多個兒女有關對自己集體訴訟的定期會議,David 跟這一大群子女的互動又進入了另一個層次。

嚴格來說,《星爸克超有種》的故事誇張。同是人工授精子女找生父,年前的《非單親關係》(觀後感)可信性高一些。但《星》片勝在妙趣之餘不失生活感,很親切,歌頌親情和愛之外,也讓人領悟成長的道理。最喜歡的一幕,是參加集體訴訟的孩子一起聚會,搞露營野火會,相親相愛,一幕短短的蒙太奇,同是紋身,年輕人身上的圖案風格各異,含義不同,既寫出了他們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也透現出包容、融和的氣氛。當然,這都是帶點童話化、浪漫化的戲劇安排。

百多名子女膚色不同,也不是個個都長相俊美,但他們最後互相找到了對方,是很美很可貴的。David 的家人對 David 的愛同樣感人。Valérie 拜訪 David 家人,聽 David 老父憶述一個關於旅行的故事,讓觀眾看到 David 的一些本質,同時也教人聯想到「星爸克」的源由。

這 108 分鐘的電影完全沒有講什麼大道理,但完場的時候,肯定人人都能有些不同的得着。唯一教人失望的是這電影裏的歌曲挺好聽,卻似乎沒有推出專輯。

Monday 24 September 2012

獵頭遊戲

歐的挪威除了有峽灣、午夜太陽、北極光、漫長而曲折的海岸線外,也出產過一位著名的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題外話,舊時的譯名多好,今天 Ibsen 只會譯成冰冷的「伊布森」之類),但在記憶中,真沒看過挪威的電影。反而挪威的鄰國瑞典、芬蘭、丹麥的電影都看過。《獵頭遊戲》(Hodejegerne) 僅長 100 分鐘,但劇情緊湊,情節豐富,攝製水準高。上星期公映的電影前後共看了五齣,《獵》片和加拿大法語片《星爸克超有種》(Starbuck;明天再談)都值得看。

瑞典的《千禧三部曲》系列自成一格,好萊塢只重拍了第一集《龍紋身的女孩》,David Fincher 也拍得挺有水準,但北國的苦寒和冷冽,人性和暴烈,始終是北歐的土法炮製略勝一籌,好萊塢的版本通常像遊藝會。

在國際上,《獵頭遊戲》當然遠沒《龍紋身的女孩》那樣矚目,但同樣拍出驚險奇情。故事說 Roger(Aksel Hennie 飾)是獵頭公司的高級職員,私下「兼職」神偷,盜取名畫。Roger 需要錢,因為他身長 1.68 米,非常欠缺安全感,希望通過金錢留住比他高大的漂亮嬌妻。然而,剃人頭者人剃之,這次遇上了難纏的對手 Clas(Nikolaj Coster-Waldau 飾)──軍人出身,曾任大公司總裁,最重要是高大英俊,讓 Roger 深感威脅。結果,本來是商場獵頭,一轉而成戰場捕殺……

男主角多次強調他只有 5 呎 6 吋高,自卑心態教他努力掙錢去維繫感情,也常常擔心老婆紅杏出牆。結果,另一個殺手 (Clas) 來「捕獵」他,惹上殺身之禍,落得到處逃亡。故事不止謀財,還有報仇。Roger 和 Clas 鬥法,一文一武,加上高科技、血戰、對峙,劇情有夠曲折奇詭,憑巧妙的佈局自圓其說。事實上,北歐驚險電影容或沒有好萊塢的製作那麼繽紛專業,卻勝在比較周詳考慮細節。Clas 要殺 Roger 滅口,在小屋無功而還,再來一場奪命意外。Roger 再次保命,編導在之前已經鋪排妥當,一切看來順理成章。北歐的用品設計簡約實用,不僅是設計師的功力,也許還有因為他們注重細節、感受生活。

片中主要的男女演員都型格突出。男主角 Aksel Hennie 確實比較矮小,也不夠英俊,但氣質突出,演得也十分精采,初如精英紳士,然後血腥逃難,驚恐慘痛,卻一直表現出智謀,不失自嘲的幽默。演他老婆的 Synnøve Macody Lund 也冷熱兼具。另一男主角 Nikolaj Coster-Waldau 是丹麥男星,剛上大學時在(灣仔)影藝戲院看過他主演的《看夜更》(Nattevagten),一轉眼就十七年。他演商場、戰場和情場殺手,外型和演繹都很稱職。

看來,《獵頭遊戲》將是另一齣獲好萊塢「寵幸」的受害電影。重拍的版本無疑有明星助陣,但道具、佈景、劇本、導演、演員氣質,統統都無法還原甚至超過原著,那是由於文化和生活的差異,注定不能改變。《龍紋身的女孩》是一個例子,上面提到的《看夜更》也是。丹麥版本在 1994 年公映,三年後,Ewan McGregor、Nick Nolte、Josh Brolin 主演的英語重拍版本就差遠了。有趣的是《看夜更》兩個版本同由 Ole Bornedal 執導。Ole Bornedal 的近作是剛在香港公映的《陰魂轉讓》(The Possession)。

《獵頭遊戲》夠心狠手辣,同時有荒謬的幽默,沒受太多遊戲規則的限制,(在戲劇世界中)卻又言之成理,使觀眾浸沒於道德以外的邊緣價值,既痛快淋漓,也教人深思。在香港,此片只於幾家外國觀眾較多的戲院放映。畢竟,挪威呀,小格局呀,沒明星呀,缺 CG 呀,的確容易讓(本地)人錯過一齣很不錯的電影。

Friday 21 September 2012

非常追數男女

長 123 分鐘的《非常追數男女》是齣有點驚喜的泰國喜劇電影。

上一次看泰國喜劇,有可能是超過十年前的《人妖打排球》(The Iron Ladies)。當年看軟硬天師有份聲演的粵語配音版,不問邏輯,無疑是挺瘋狂搞笑的。在網上也常看到一些搞笑的泰國電視廣告片。感覺上,泰國人挺愛笑的,他們的搞笑點子也很不錯。當然,覺得有趣,也可能是因為泰文的發音比較特別之故。

《非常追數男女》的主角在一家禁止員工拍拖的銀行同一部門下工作,Jib(Preechaya Pongthananikorn 飾)和 Sua(Chantavit Dhanasevi 飾)秘密拍拖,Jib 是 Sua 的女上司。兩人已到達談婚論嫁的階段,正在苦惱誰去辭職來成全另一人,Jib 說自己賺錢多,Sua 認為男人應該照顧女人和家庭。碰巧某小鎮的提款機故障,被人多提走了 13 萬銖,Jib 和 Sua 協議誰先把失款收回,誰可以保住工作……

故事很簡單,笑話的計設或佈局也不見得十分別出心裁,但是泰文的發音加上演員的化妝、造型、肢體語言,就產生出一些滿瘋狂的笑料。

男女主角在小鎮分頭去找多提款項的人,互相鬥法,有點《冤家路窄》中紅豆沙(繆騫人飾)和白飯魚(夏雨飾)的味道──假如你知道郡是什麼的話。你要是知道,看《非》片時便會有少許懷緬舊時的感覺。只是《冤家路窄》是 1970 年代末《歡樂今宵》的趣劇,《非常追數男女》則是 2011 年的電影。

電影也拿泰國電影中常見的鬼怪驚慄題材來開玩笑。其他的笑料像花癡少女、傻戇胖子、貪財婦人、卡通化癡情種等,都是非常典型的角色。

兩個主角演得挺落力。女主角 Preechaya Pongthananikorn 談不上大美女,樣子像韓星多一點。男主角 Chantavit Dhanasevi 濃眉之下有副腼腆的笑容。兩人之間總算擦出一點火花,算一對稱職的鬥氣情侶。

Thursday 20 September 2012

一路向西


星期前,去看《一路向西》的(全球)首映,還是在 IMAX 看的 3D 版。事後跟幾個朋友提起,他們都很驚訝,怎麼我的口味「淪喪」至此?

雖然不是什麼影評人,畢竟工作跟文化有點關係,該要知道社會有什麼潮流或大事。早聽說網上討論區潮文《東莞的森林》,後來輯錄成書,在今年香港書展首賣,據聞賣出超過五萬本。這不是大事,但是一個小小的潮流。電影《一路向西》從《東》出發,抱着獵奇心態,爽快答應赴會。

去年沒看《肉蒲團》,對在電影院上映的純色情片沒有什麼嚮往。倒是後來聽說是「喜劇」,有點後悔沒去湊興。買張 DVD?為了《肉》片,不環保。《一路向西》的作者向西村上春樹(當然是化名)除了潮文,也在報章上寫過一點點文章,似乎不是只會賣弄色情文字把戲的人,偶然引一兩句詩詞歌賦,有的沒的拉一兩段歷史或時事。也許,他希望成為新世紀《不文集》的傳人,但自然未及黃霑來得狂傲揮灑。

《一路向西》講述主角自身的故事,大概也令不少一般的男人可以自我投射下去,但戲劇技巧比《春嬌與志明》低一些,也沒有昔日《小男人週記》般工整而親切。真的沒讀過《一》片的原著,不好說它的改編成績如何。然而這麼一個由主角現身說法的故事,整體成敗全看電影(男)主角的表現。可惜,男一號張建聲演技生硬,嗓子和語調也乏善可陳。

記得初從報紙知道《東莞的森林》,有風聲說將改編拍成電影,傳說由香港二人男子說唱組合農夫的成員陸永演男主角。儘管當時只知道《東》的故事大綱,就覺得陸永的外型、氣質、嗓子應該承擔得起這個角色。結果由演出經驗不多的張建聲擔綱,除了唸對白奇差外,他的外型也似乎過好──總覺得,由略帶小家子氣,骨肉不太勻稱的男生來演最合適。反正這電影要裸露,也不是靠男的。

在(女性)肉體、性愛、髒話這些賣點之外,編劇也嘗試把個人成長、家庭環境、社會百態、政治醜惡等的嘲弄搬到電影裏。可惜的是,一班女角毫不吸引(在現場看到真人,更有點「噴飯」的感覺)。對性愛場面有要求的,應該瀏覽付費網頁。至於髒話,自問有個怪癖,在生常日活聽到不覺得怎麼樣,但從銀幕上不斷傾倒,實在令我扶額。

此片的立體效果不為 IMAX 而做,故不評論 3D 的水準如何。片中比較軟性文藝的一段,是妓女小思和男主角的關係。但這一段拍得非常血肉模糊,只有選了許美靜的舊作《傾城》當配樂,才勉強生了半絲餘韻,但那是因為黃偉文和許美靜罷了。

這麼說吧,對不少觀眾來說,應該不會覺得這齣 118 分鐘的電影難看,至少在當晚的試映會上,現場觀眾真是笑聲不絕。

說到情色文學,倒想知道在歐美一石激起千重浪的《Fifty Shades of Grey》會由誰來演?又將怎麼個拍法?

Monday 17 September 2012

禮儀師真假殺人事件

《閃亮人生》(觀後感)時在戲院大堂看到這電影的宣傳片,才知道有這麼一齣電影。本來興趣一般,但因為在上星期的新片中對《消失的子彈》和《轟天猛將 2》都沒興趣,而《禮》片三個主角都認識,特別是很久沒看的 Shirley MacLaine,就買票去了。

有人把《禮儀師真假殺人事件》(Bernie) 跟高安兄弟 (Coen Brothers) 的黑色幽默拉在一起。的確,《禮》片既是犯罪電影,也有不少幽默搞笑的成份,但論劇力,顯然仍有距離,情節鋪排和表達手法沒有很大的驚喜。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電影也加入了大量的「當地居民」訪問,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交代了劇情背景,他們的「非專業」演出也間接增加電影的喜劇味道。然而,這些訪談所估篇幅太多,沖淡了劇力,也沒有集中描述殺人案件。

結果三個主角,就是 Jack Black 的個人表演,Shirley MacLaine 和有不俗表現的 Matthew McConaughey 都成了陪襯。

故事說做殯葬工作的 Bernie(Jack Black 飾)敬業又樂業,口才了得,會推銷,更會交際;有一副好歌喉,喜歡烹飪、音樂劇、文化活動。他通過工作認識了在鎮上神憎鬼厭的刻薄老寡婦 Marjorie(Shirley MacLaine 飾),竟然逐漸打動對方,成為 Marjorie 的私人助理兼伴侶。後來 Marjorie 失蹤,鎮上的檢察官 Danny(Matthew McConaughey 飾)認為 Bernie 嫌疑最大,拉他去問話。Bernie 很快招認殺人,但 Bernie 太受鎮上的居民愛戴,眾人紛紛替 Bernie 求情……

影片故事根據 1996 年在得克薩斯州 Carthage 小鎮上一宗絕頂好人懷疑謀殺老太太的案件改編而成。81 歲富婆懷疑被 39 歲的同性戀男伴謀殺。兇手太受小鎮居民愛戴,檢察官以公正為由,罕有地要求把案件轉移到另一地區審理。

片中所見,Bernie 善待故人,辦事專業,懂得主持喪禮,發表優雅的悼詞,領唱溫馨的聖詩,比日本電影《禮儀師の奏鳴曲》(觀後感)的主角溫暖諧趣。Bernie 自然在老人為主的小鎮上深人心,大家都安心地把身後事交給他處理。

這電影的主體故事有點老掉牙齒,Bernie 主動親近富婆,大獻殷勤,動機自然惹人懷疑。到警察調查他時,筆鋒一轉,又指 Bernie 是同性戀。片中的當地居民其實都是由演員扮演,如此偽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確實為電影增加了幽默,卻同時有點喧賓奪主,佔去了不少敘事空間。

演員方面,Jack Black 演得十分好,把角色的優點和缺點都表達得恰如其分,也帶着濃濃的「基」味,同時又唱又跳,歌喉很不錯,比在舊作《阿 Sir 嚟自樂人谷》(The School of Rock) 更有水準。金像影后 Shirley MacLaine 卑鄙可憎,但她也替角色加上了恰如其份的可愛,只嫌她戲份較少,不夠過癮。Matthew McConaughey 倒有點胎換骨的感覺,演的檢察官浮誇又惹鎮上居民討厭,造型和言行都有點古怪,卻也未算過火,在這部黑色電影中剛好不成問題。

Thursday 13 September 2012

尼布龍根的指環(一二集)/ 斬龍遇仙(上下卷)

影資料館搞「德國 20 年代經典」電影展,選了費立茲‧朗 (Fritz Lang) 和茂瑙 (F. W. Murnau) 每人各十多齣默片。九至十一月先舉行 Fritz Lang 的部份,我選了五齣。十二月至明年一月放映茂瑙,也會選五齣左右。先要投訴:城市電腦售票處網頁常常因伺服器繁忙而暫停服務,網上購票十分艱難!事忙,難抽空在票房買票,不介意多付手續費,使用網上服務,豈料卻常常當機。為此,最近也放棄了一兩齣電影。

Fritz Lang 的電影,之前只看過《大都會》(Metropolis;觀後感),從內容到技巧,足以令人目眩。這次選的五齣,頭兩齣其實是上下集。《尼布龍根的指環》第一和第二集片長分別為 157 和 164 分鐘,一天之內看完,共五個半小時,對我來說,也是一個紀錄。電影有另一個中文譯名《斬龍遇仙》上卷和下卷,驟看似乎更適合這齣在 1924 公映的老片。然而,「斬龍遇仙」其實只說出第一集前半部的劇情而已。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本為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花了 26 年作曲和編劇的四部歌劇,據說完整上演全長超過十五小時,部份靈感源於本片「原著」著名的中世紀中古高地德語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Nibelungenlied)。現在電影的中文譯名跟從歌劇並不恰當,全片也沒有刻意提及什麼指環。影片改編自古詩歌,叫《尼伯龍根之歌》較合適。「尼伯龍根」一詞有幾個含義。一是指故事中的勃艮第王族,二是指式弗列特 (Siegfried) 的部屬,三是傳說日爾曼侏儒種族中的一支。在本片中,主要指勃艮第王族。

上下集各有七篇 (canto),分段演繹這首古老詩歌的故事。對比網上找到有關《尼伯龍根之歌》的內容大綱,發現 Fritz Lang 挺忠於原著,包括夢境等很多細節也包含其中。兩集各有附題,第一集叫「式弗列特之死」,第二集叫「克琳希德的復仇」。式弗列特和克琳希德 (Kriemhied) 是夫婦。

簡單來說,第一集講懂鳥語的式弗列特成為屠龍英雄,取得侏儒的寶藏和隱身寶物,然後助勃艮第國王娶得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再獲賜婚跟勃艮第公主克琳希德結婚。後來克琳希德和布倫希爾特一次口角,克琳希德斗出丈夫「幫助」哥哥完婚的事,布倫希爾特震怒,種下了殺死式弗列特的殺機。第二集講出手殺害式弗列特的家臣哈根將寶藏沉入萊茵河底。克琳希德悲痛欲絕,後來為報夫仇,答應遠嫁匈奴。多年後,藉詞提出邀請兄長一行去匈奴出席典慶,在克琳希德的唆使下,混戰起來,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勃艮第人無一生還。最後克琳希德也昏死過去。

以今天的杯準來看,電影的節奏慢,卻仍絕對教人目不暇給。不要訕笑那條外形有點像「垃圾蟲」的巨龍,在幾乎九十年前,製作水平高超非常。下集匈奴人的千軍萬馬也不是電腦合成。此外,大部份戲服都手工精緻。光看這些,已經值回票價。

不認識那個年代德國的默片演員,但大部份要角的造型、演繹都很出色,特別是扮演克琳希德和布倫希爾特的兩名女演員,還有演哈根的那個「反派」男角。

也許,《尼》片中的悲劇就源於兩個女人的妒意,一場口角釀成可怕血腥的後果。在很多觀眾眼中,哈根無疑是個壞蛋,但換個角度看,他可是對勃艮第族忠心不二的家臣。為保主子名聲和地位,欺騙公主(克琳希德),殺害稱得上忠良而且有民望的勇士式弗列特,再把寶藏「毀滅」。他一直勇戰到最後關頭,捍衛王族和主子的聲名和安全。但哈根注定不得人心,因為他鐵石心腸,撕毀了金童玉女的愛情。看神話、傅奇,讀者 / 觀眾就愛浪漫。

《尼》片的故事也瀰漫悲劇性,尤其是命運,還有罪行的報償。要比較的話,第二集的製作更龐大精巧,但第一集的故事較豐富,也拍得緊湊一點。

Tuesday 11 September 2012

閃亮人生

這一齣《閃亮人生》(Intouchables),今年看過三齣相對而言題材沈重但拍攝手法帶輕鬆幽默的法國電影。另外兩齣是講懷孕和生育的《快樂孕記》(觀後感)和稚子得癌症的《陽光抗癌大作戰》(觀後感)。《閃亮人生》講癱瘓白人富豪與貧微非裔僕人之間的故事。

《閃亮人生》頂着歷來非英語電影全球最高票房收入的光環,沒有大明星,並非什麼大製作,不是因為一黑一白的主角而大打種族恩怨之類的牌子。全片情節簡單,但生動妙趣。主僕兩人雖然身份懸殊,卻成了一對開心的拍檔。

要說這電影有什麼深刻的命題或教訓,可有點語塞了,頂多是兩個主角都走運,因為心地善良,很順利地跨越種族和階級的鴻溝成為朋友了。再說下去,也許就是人生的苦澀,富豪癱瘓,本來是個悲劇,而編導換上喜劇手法,效果突出。

整體而言,電影挺好看,沒有如進場前擔心大放「催淚彈」,多得兩個主角出色的表現:François Cluzet 飾演白主人,有品味,脾氣古怪,常常帶着很妙的表情,也彷彿有種白人自嘲今非昔比的味道。Omar Sy 飾演黑僕人,有活力,樂天、直接而富正義感。數片中最過癮的過場戲,大都是這「反斗」而盡心的僕人搞成的,包括戲弄主子,努力追求老闆的女秘書,幫老闆牽紅線。另外他在老闆的生日會上聞樂起舞,還有幫老闆刮鬍子那兩場戲都好。在今年初的法國凱撒獎,Omar Sy 擊敗了包括 François Cluzet 等的候選人,登上了影帝寶座。

法國以自由、平等、博愛為立國精神,除了種族和諧外,這戲也對同性戀很寬大地處理,沒有避嫌或扭捏。

另一個留下印象的是意大利音樂人 Ludovico Einaudi 的配樂。他譜寫的音樂如充滿心事的潮水,也是他作品的一個特色。七八年前,有天在中建大廈逛那如今已成歷史陳跡的大型唱片店,鑽到古典音樂部門,正在播放一張有 new age 味道的鋼琴和大提琴純演奏 CD《Una Mattina》(那天是聽到這首《Dietro casa》)。不曉得 Ludovico Einaudi 是何方神聖,但挺喜歡唱片的音樂氛圍,馬上買了,後來還陸續買了他其他幾張 CD。替《閃》片做的音樂,正是那帶點低回而音符連綿的抒情樂章,為電影增添了兩分韻味。

Monday 10 September 2012

盜賊門

人牙慧,說《盜賊門》是韓國版《盜海豪情》(Ocean's Eleven) 挺貼切。儘管演員陣容不如好萊塢版那麼有份量,但有一點是好萊塢版所缺的,就是片中的賊幫(總算)人人有戲可演。

多年前跟大批黃金一同消失的大盜馬可(金允錫飾)突然重出江湖招兵買馬,計劃到澳門盜取黑幫老大衛鴻的巨鑽,邀請舊拍擋(李政宰飾)和開鎖專家(金惠秀飾),加上鋼絲高手(全智賢飾)、新手(金秀賢飾)和易容高手(金海淑飾),先到香港會合以陳哥(任達華飾)為首的犯罪集團,包括解鎖高手(李心潔飾)和兩名槍手(曾國祥、吳達秀飾),再同往澳門下手。這幫人其實各有打算:有人不信任首領,有人想私吞鑽石,有人想弄清感情瓜葛,有人只想搶現金,首領馬可則原來另有計劃……

不是第一次看這類型的電影,《盜賊門》雖長(135 分鐘),看起來尚算輕鬆。儘管故事橋段沒有太多突破,編導總算把老套的故事和人物翻出一點新意,內容枝葉豐富,拍得挺緊湊、專業,活用新科技,也將傳統的動作場面拍得很生動,例如一開場的盜寶戲,全智賢、金海淑,加上李政宰和金秀賢,搞笑之餘,也挺緊張。另一段拍得很不錯的,是馬可在釜山的公寓惡戰衛鴻和其手下,節奏緊湊,拍攝也高,特技水平勝過絕大部份中港動作片。

賊幫來自韓國和香港,對白包括韓語、國語、粵語和英語,各種語言轉換自然,這方面沒有香港和國內那些合拍片那麼粗糙。

韓、中賊幫共十個人,編導逐步寫出馬可的過去和盜寶計劃背後的人情關係,盜亦有盜外,也盜亦有道。西方的奪寶電影多強調奇謀,東方的感情元素或豐富一點。像《盜賊門》,除了金允鍚、李政宰和金惠秀的三角關係外,也有任達華和金海淑,全智賢和金秀賢。說起來,李心潔的出身也是一段感情戲。

看電影多了,就發現當大盜真的要膽大心細,回報高,風險大,沒有膽識或狠不下心,一定幹不來。在片中,金允錫和李政宰的分別就在這裏。另一方面,蠢貨就是蠢貨,被騙了一次,還會有第二次,就像一開場給全智賢騙倒的那個小開。

全片比較軟性或感人的一段,該是任達華和金海淑這一對。女人在最後一刻說自己買錯了夢,但她總算開心(或虛榮)過。她接下澳門盜寶的工作後,曾經說過,這是她最後一票,之後希望可以找一份要交稅的工作。這句話真有點黑色幽默。我們大部份人都在幹要交稅的工作,看電影、讀小說,會幻想自己可以跳出樊籬,幹些不合常規或成為焦點的事情。但那是少數,風險更高,並不是人人都有本事幹。

基本上,所有演員都表現不錯,全智賢名氣最響,也最搶鏡頭,性感也搞笑。李政宰也不錯,但戲份比較分散。

Friday 7 September 2012

人海浮沈錄

影資料館新一輪的「修復珍藏」選映了兩齣 Elia Kazan 執導的電影。九月份先映 1957 公映的《人海浮沈錄》(A Face in the Crowd)。一眾演員,只認識 Walter Matthau(和路達麥陶)。電影資料館放映這些經典英語老電影,就教人又愛又恨。難得有機會通過大銀幕欣賞,卻什麼字幕都沒有,音響失真、語音轉變、用語不同,看得滿不容易。下次再有這些老電影,可能多花點錢買進口 DVD 打開英文字幕看更過癮。

《人海浮沈錄》講新媒體的力量,講權力慾之可怕。在阿肯色州的小鎮上,電台女節目主持人 Marcia(Patricia Neal 飾)碰上到處流浪的 Larry(Andy Griffith 飾),替他錄音。Larry 唱唱歌,講講笑話,竟然風魔小鎮居民,還起了藝名 Lonesome。之後 Lonesome 到孟菲斯市主持電視節目,歪打正着,成了廣告紅人。名氣更響,床墊公司小職員 Joey(Anthony Franciosa 飾)把握機會,將 Lonesome 拉到紐約去主持電視節目,為更大的商號當廣告代言人。名利帶來權利,Lonesome 迷失了,拋棄有情有義的 Marcia,娶了個小姑娘,再搭上財閥,協助參議員角逐總統寶座,期望晉身政圈……

電影拍成於 1950 年代末,當時電視是新興媒體,同時主導了很多(美國)人的生活,情況跟今天的 facebook 幾乎沒有兩樣。Lonesome 跨進電視業,憑個人魅力,瞬即成為大紅人。大眾擁戴所帶來的權力徹底磨蝕他的心智。

雖然電影中的場景和生活方式是老舊的,但是人性和互動卻跟現代沒有太大差距,這也是《人》片看來不顯得落伍的原因之一。導演注重細節,在描寫角色的感情和處境挺見心思,增加了電影的層次。

這是男主角 Andy Griffith 拍的第一部電影,但沒能藉此提名奧斯卡。當年電影公映後,評論員對他和整齣電影的看法有褒有貶。Lonesome 這個角色很費力氣去演,Andy Griffith 做到了,但那種狂態卻不是人人都受得了。何況相比之下,其餘所有角色都遠不如 Lonesome 那麼戲劇化,難怪有評論說,Lonesome 一角不討好,而 Andy Griffith 的賣力演出把整齣戲的風頭都搶去了。Andy Griffith 不錯很用勁去演(想起另一齣同以電視為題材,1970 年代末的《電視台風雲》),卻覺得他在鋼絲上快走的火候剛好,跟離開 TVB 前最後兩三年的萬梓良或者後來彷彿帶着燥狂病演戲的馬景濤並不一樣。

十月份電影資料館將選映另一齣 Elia Kazan 的舊作《偷渡金山》(又譯:亞美利加;America, America),還在掙扎是買票看還是買 DVD。

Wednesday 5 September 2012

愛與誠

首:在電影院看了 10 分鐘,覺得怎麼劇情這麼像 30 年黃日華主演的電影劇《香城浪子》?回家上網翻資料,才超級後知後覺,發現當年其實是《香》劇改編(梶原一騎原作)永安巧的漫畫《愛と誠》(愛與誠)。最初認識「愛與誠」,不是看漫畫,而是 2004 年古巨基那首大熱的同名粵語流行曲。後來知道原來這是一本知名的日本漫畫,在 1970 年代松竹分三集拍成電影。三十六年後,角川再打這漫畫主意,請來日本當時得令的男優妻夫木聡演男主角太賀誠,還要把漫畫變成(半)歌舞電影,當然要買票湊興了。

這是夏日電影節看的最後一場電影,片長 134 分鐘,只設英文字幕。聽說妻夫木聡不大願意宣傳影片。看完戲,也大概明白他的心情。現在影片沒有中文字幕,可能也在暗示本地片商未必會在電影院發行這齣戲了。簡單來說,《愛與誠》的美工做得很精巧用心,演員尚算落力演出,但他們大部分人的歌舞技藝確實平庸,實在看不出加入歌舞元素意欲何為。整齣戲怪裏怪氣,甚至不倫不類,是一次失販的「cross-over」。

故事說,富家女早乙女愛小時候在雪山發生意外,為太賀誠(加藤清史郎飾)所救。後來太賀誠家逢巨變,變成不良少年。長大後,愛(武井咲飾)重遇誠(夫木聡演飾),憑對方額上當年為救自己而留下的傷疤認出誠。品學兼優、深得父母疼愛的獨女愛決心幫助誠,讓他進入自己就讀的名校,誠感到格格不入。同學岩清水弘(斎藤工飾)非常愛慕愛,但愛眼中只有誠,為幫助誠而傻癡癡地付出。誠鑽到龍蛇混雜的花園実業高校,遇上看似柔順的高原由紀(大野いと飾),捲起了一場有愛有恨的風暴……

《愛與誠》最大的看點是從女主角身上散發出來的熱力。漫畫原著數度強調一句話:「愛不是和平,愛是一種戰爭。」女主角就是這句話活的見證。早乙女愛對太賀誠愛得不顧一切,在本片中,觀眾跟太賀誠一樣不能理解。無謂勉強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就當女主角太純情,小時候的白馬王子在她心中刻下了太深刻的一道疤。

這就是一個「小姐與流氓」的武俠版故事。女主角武井咲的樣子和造型清純,但角色並不十分搶鏡,反而另外兩個女角,演高原由紀的大野いと和演ガムコ的安藤サクラ還比較有趣一點。就覺得安藤サクラ有點像卓韻芝。男演員方面,妻夫木聡在片中武功高強,可惜他的動作頗生硬,歌藝更不消提。一往情深的斎藤工造型談不上帥氣,但其角色的性格在所有角色之中算刻畫得比較全面而統一。

導演三池崇史嘗試把他擅長的混合喜劇、暴力和恐怖等各種元素的風格加入電影,但顯然這一次如意算盤打不響:演員的造型不見特別的火花,動作場面(特別是演員打鬥的身手)水準很一般。他的前作中,對《搞鬼小築》(カタクリ家の幸福;2002)印象較深,更多人熟悉的《殺手阿一》(ビジターQ;2001)我不敢看。同有歌舞元素,《搞鬼小築》比《愛與誠》看來舒服自然得多,跟有個唱家班男主角沢田研二不無關係

漫畫原著作者永安巧的另一部名作是改編淺田次郎同名小說的《鐵道員》,後來搬上銀幕,由高倉健、廣末涼子主演。

回顧《愛與誠》首次改編成電影,已經是 1974 年,當年由西城秀樹飾演太賀誠,女主角則是公開招募的,最後由來自鹿児島的瀬戸口さとみ當選。得獎後,瀬戸口さとみ索性把藝名改成同女主角一樣,叫早乙女愛。松竹影畫在 1974 至 1976 年連續拍成《愛と誠》《続‧愛と誠》《愛と誠‧完結篇》三片,全由早乙女愛擔任女主角,太賀誠一角則由不同的演員擔綱。西城秀樹之後,還有南条弘二和加納竜。比較之下,妻夫木聡倒是長得最乖巧的一個太賀誠。

2012 年的電影版中共有十多個角色於片中獻唱了,質量最好的還是在片末播放的主題歌、在片中飾演早乙女愛媽媽的一青窈主唱的《愛と誠のファンタジア》。

Tuesday 4 September 2012

小學雞私奔記

是一齣色彩繽紛的成年人童話電影。成長於破碎家庭的 Wes Anderson 再次自編自導,借小孩子搞出來的一場鬧劇去點出成人世界的荒謬和僵化。《小學雞私奔記》(Moonrise Kingdom) 看來輕輕鬆鬆,其實充滿微言大義。

中文片名中「小學雞」一詞是近年在香港興起的一個潮流語,是小學生的貶稱,也泛指行為和思想幼稚、心智不成熟、經常惹事生非的人。《小》片有大班星級演員,但全部是襯托兩個小主角 Jared Gilman 和 Kara Hayward。兩個小孩暗中交往了一年,相約私奔,男的是孤兒,女的性格反叛,父母感情不好。他們出走後不久,警察、童軍隊、父母一齊出動,搞得本來平靜的小島「熱鬧」起來。

兩個孩子出走,其實各自捍衛自由。Sam(Jared Gilman 飾)是個高智小童軍,父母早亡,監護人不喜歡他,脾氣變得孤僻古怪,也被童軍隊中其他小朋友排擠。Suzy(Kara Hayward 飾)的爸媽(Bill Murray 和 Frances McDormand 飾)是專業人士,下有三個弟弟,父母感情淡薄,對子女關愛不夠。他們都不滿意生活,希望尋找自己滿意的天地,Sam 提議離家出走,跟 Suzy 一拍即合,在島上的荒野流浪,創立一個孤獨但自足的國度。

一班明星演懵懂成人都挺好玩的,尤以 Edward Norton、Bill Murray 和 Tilda Swinton 三人比較突出。

電影以 1960 年代為背景,色彩繽紛,構圖對稱,加上復古的粗微粒畫面,有種自成一格的浪漫。但《小》片並非純粹懷舊的風趣小品,而是藉着一場看來荒誕的營救孩子行動,去拯救冷漠僵化的成年人世界。幾乎所有成年人角色都因為孩子的堅毅和率真改變了自己。

假如一心想看《兩小無猜》(Melody) 一類的電影,《小學雞私奔記》無疑很冷門,甚至有少許「重口味」。但 Wes Anderson 的冷幽默,還有精緻的音樂,加起來便挺有玩味。

Monday 3 September 2012

戀人歲語

《情迷羅馬》(觀後感)晚一個星期在香港公映的《戀人歲語》(Manuale d'am3re) 也是以羅馬(絕大部分時間)作故事的舞台。電影的英文名字叫 The Ages of Love,中文譯作「戀人歲語」,主要是跟片中青年、中年、晚年的三段體愛情劇相呼應。

這齣意大利電影最讓海外觀眾注目的該是邀來 Robert De Niro 參演一角,其餘角色全由意大利演員擔綱,名氣最響的就是主演《西西里的美麗傳說》(Malèna) 的 Monica Bellucci,她在片中正是跟 Robert De Niro 演對手戲。

片中三段不同年紀的愛情都面對不同的衝擊,各段故事的人物勉強靠一幢舊公寓互相牽連。青年律師(Riccardo Scamarcio 飾)到小鎮遊說釘子戶賣地遷出,喜歡上漂亮的有夫之婦;中年電視新聞報道員(Carlo Verdone 飾)搭上了有精神病的女子,賠了家庭,也賠了事業,甚至可能賠上生命;退休歷史教授(Robert De Niro 飾)從美國返回意大利老家,跟好友那長得如女神般的女兒(Monica Bellucci 飾)發生忘年戀。

三個段落在內容上獨立成篇,有不同的意大利式風情,但節奏挺慢,且拍得拖泥帶水,Woody Allen 的《情迷羅馬》還活潑風趣一點。

個人不大喜歡 Robert De Niro 主演的那一段。並非他的演技不好,而是他跟 Monica Bellucci 沒有什麼火花,搞得用以提升其角色戲劇效果的個人傷痕也不顯得深刻。比較之下,前兩段有趣一點:青年律師的婚前艷遇讓他走到了不羈歲月的盡頭,中年名人遇上一段孽緣,倒是有笑有淚。

三個故事都以男角以核心,演律師的 Riccardo Scamarcio 是意大利新晉男星,本年度至今看過三齣意大利或以意大利為背景的電影,全部他都有份演出。在《戀》片中,他的表現算稱職罷了。記得他,也因為他長得跟年紀差不多的法國網球手 Gilles Simon 有點像。演著名新聞報道員的 Carlo Verdone 喜劇感很不錯,是整齣戲中最搶鏡頭的演員。

這麼一齣言情之作,編導總要花點心思寫出一兩個能讓觀眾咀嚼一下的「金句」。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青年律師在跟已婚漂亮女歌手的激情火花燒完了,跳進海水裏高喊一句:活在當下以外,人還要活出末來。所謂「成長」,就是明白自身的責任和目標後,再不可以隨時任性而為。配合這一場戲的音樂也可能是全片最讓人有感覺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