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January 2013

茂瑙電影展:日出

瑙電影展看的五齣戲,最期待這一場《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 Beings)。這是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大贏家之一,共奪得三個獎項,包括 Best Artistic Quality of Production、最佳女主角 (Janet Gaynor) 和最佳攝影。第一屆金像獎的賽制較特別,「最佳電影」分 Best Production 和 Best Artistic Quality of Production,最佳男、女主角得獎人的獲獎電影不止一齣。從第二屆開始,只設 Best Production(即後來的最佳電影 Best Picture),最佳男女主角的候選人各憑一齣電影角逐。

《日出》的英文片名有時候只簡稱 Sunrise,是茂瑙 (F. W. Murnau) 在 1927 年執導的默片,劇本改編自 Hermann Sudermann 的德語小說《Die Reise nach Tilsit》。其實《日出》是有聲音的,茂瑙採用了新的音響系統,所以此片是歷史上最早有配樂和聲效的電影之一。

儘管電影在金像獎上揚威,在公映時並沒有得到一面倒的好評。有人批評《日出》故事情節淺薄,只靠優美的畫面讓觀眾支撐下去而不致睡着。的確,此片的故事毫不過癮,但拍攝技巧和美工佈景都十分出色,包括那個精緻而華麗的遊樂園,以及龐大的城市街道。據說那城市街景花了 20 萬美元搭建,拍完《日出》後保留下來,在後來霍士片廠多齣電影中循環使用。

故事說,某年夏天,一個城市女郎(Margaret Livingston 飾)到鄉村度假,喜歡上已婚的農莊少主(George O'Brien 飾),慫恿對方殺死妻子(Janet Gaynor 飾),賣掉農莊,然後跟自己回城市去生活。男人意亂情迷,竟然真想對妻子下殺手。在最後關頭,妻子「逃走」,男人追上,滿懷歉疚。兩人在城市走了一天,終於和好,喫茶、買花、上理髮廳、再拍婚照、去遊樂園,重燃昔日熱烈的戀火。回程時,在月光下擺渡回家,卻遇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女人掉到河裏不知所蹤……

電影一開始以字幕說明,本片的人物沒有姓名,因為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身上。這是茂瑙使用的象徵手法。茂瑙因為其電影的表現主義手法和「前衛」的拍攝技巧而引起好萊塢大片廠的注意,邀請他到美國拍片。《日出》同樣巧用光線明暗,以及龐大精巧又予以藝術扭曲的美工佈景。影片很少使用插入字幕,主要靠長鏡頭和演員表演去講故事。有人說,在當時《日出》拍攝默片技巧之創新,就如《大國民》(Citizen Kane) 在有聲電影時代所開創的成就一樣傑出。

說實話,《日出》的故事真的不怎麼樣,但繽紛幻變的光影真教人目不暇給。男女主角的演出都很不錯。Janet Gaynor 憑此片跟《七重天》(觀後感)和《Street Angel》三片獲頒首屆奧斯卡影后。她演技細膩,一開始是被丈夫嫌棄的鬱悶糟糠,然後是險遭愛郎毒手的驚慌小鳥,再來是跟丈夫重新相愛又帶點慧黠的幸福小婦人,幾個階段都演得層次分明。男主角 George O'Brien 也演得不錯,演多情農場少主,外型粗獷,身材健壯,形神俱備。跟 Janet Gaynor 一樣,後來他也過度至有聲電影,但星運一直下沈。George O'Brien 軍人出身,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即拍攝《日出》之前),更是太平洋艦隊上的拳擊冠軍。

《日出》是一齣帶童話味道的電影,夢幻般的遊樂園和男女主角順利和好如初,不在話下,就是城市女郎的惡毒詭詐,也曾見於一些童話故事之中。英國電影雜誌《Sight And Sound》去年進行十年一度的最佳電影遴選,《日出》在影評人投票組別中,由 2002 年度的第七位跳升兩級至第五位(前四名是《迷魂記》(Vertigo)、《大國民》(Citizen Kane)、《東京物語》、《遊戲規則》(La Regle de jeu)),多少反映出今天大家都想生活多些希望,哪怕這是帶着天真的期許。

Tuesday 29 January 2013

神探亨特張

曉得之後會不會在香港公映,反正電影公司搞了一場特別放映,就買票去看了《神探亨特張》──中國大陸攝製,2012 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攝影和最佳剪輯得主。

第一次看高群書的戲,據說他擅長執導警匪類的電視劇。片名源自 1980 年代中期到 1990 年代在中國大陸熱播的美國電視劇《神探亨特》(Hunter)。該劇以洛杉磯為背景,把城市面貌、街頭罪案、家族恩怨等拍出來,也描繪了警察的艱辛生活。本片的主角張惠領真有其人,二者加起來,就是現代北京的「神探亨特張」了。

電影根據北京海淀分局雙榆樹派出所民警張惠領的真實事蹟改編。張惠領是便衣民警,曾在七年間抓獲超過 1600 名犯罪嫌疑人,給譽為「反扒神探」。目前張惠領仍然從事便衣警員職務。

這是一部追求寫實的電影,在華語電影圈裏,商業電影佔大多數。另一方面,又有大堆搞特效的作品。看多了,電影都變成不折不扣的夢世界,離現實更遠。《神探亨特張》有點反其道而行。這戲着力刻畫一個無私的民警形象,但這還是藏不住「主旋律」的痕跡,例如那個突然探身窗外自告奮勇捐出十萬塊錢的小區阿姨。但劇情還是折射到社會中一些現實的矛盾,不算一味歌功頌德。只是對於慣看精緻製作的觀眾來說,這戲的「寫實」拍法不免看來有些粗糙、淩亂。這些我都能夠接受,因為北京去得多,電影中的街巷甚至人物的行為和衣着,對我來說,絲毫沒有超乎現實的感覺。

《神探亨特張》的主角老張(張立憲飾)是個便衣民警,身體有病,五音不全,走路會摔,跑步會喘,抓賊時還會被刺傷,跟影視作品中的神探形象離天萬丈遠。每天反扒抓疑,每個案子的嫌犯都帶着各種不同的負能量。但老張相信,他的工作可以把負能量變成正能量,從而讓自己身上也能回復正能量。

說實話,當代中國街頭的怪現象,豈止小偷刀匪、街頭騙子、製造假車禍的痞子、公車上不讓座的年輕人等等呢?在片中這些人給逮個正着的時候,往往歪理成篇。然而,此等荒謬很可能遠比不上真實的醜陋。電影不乏「金句」,關於「缺德」的便有好幾句:「五行缺德」、「“你在單位也是有工資的人,還幹這個(製造假車禍)” “工資不夠用嘛”“不夠用就幹這個啊,你缺不缺德啊你”“中華民族又不差我一個人缺德啊,我這點事算什麼呀”」、「中華民族幹缺德事的人多了去,你們幹嘛不抓」。

影片在北京雙榆樹地區實景拍攝,演員都是非專業的,包括了雙榆樹派出所的真實保安和民警,並集結了一批微博紅人(據網上資料說)。演男主角的張立憲是名出版人兼作家,他也替本片的字幕校對,算是做回本行。演製造假車禍團夥頭目的白燕升是戲曲節目主持人,又能唱京劇、河北梆子、越劇、黃梅戲、豫劇等劇種,難怪他講起歪理來挺有架式的。演假車禍團夥跛腳婦人的票爺(微博網名)是作家,她那句「我不是當小姐就很不錯了」說得滿有勁的,後來那道眼淚也挺真情流露的。演賊王的是失明歌手周雲蓬,在片中反覆播放的那首《沉默如謎的呼吸》就是他自己主唱的作品。

這些「素人」演員就如張立憲對自己在《神探亨特張》中表現的評價一樣:「純自然、綠色、無污染。」大部份演員就是盡職地演,雖然不夠專業,但勝在用心,生硬的表情或肢體語言無礙觀眾看戲。

Monday 28 January 2013

雲圖

本上,看什麼電影之前,盡量會做些準備功夫,包括瞭解一下故事大綱,看《雲圖》(Cloud Atlas) 尤其需要。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保留了原著的六個故事,從 1849 年到 2321 年,但電影和小說的表現結構完全不同。在原著,每一個故事都是下一個故事的主角在閱讀或觀察的故事。前五個故事在關鍵的時候中止。在第六個故事結束時,以逆時序回到之前五個故事,然後逐一收結。電影則是六個故事同時推進,開場和結束都是第六個故事,但在 172 分鐘的篇幅內,六個故事的敘述次序並沒有規律,不知底蘊者,準會一頭霧水。

《雲圖》講生死、愛恨、善惡,還有東方的輪迴思想,六個故事的主角(有男有女)彷彿都是同一「命」,有的可以從他們身上的特殊胎記看出端倪,但更仔細地看,便會發現他們都面對不同的惡勢力,包括人性的貪婪、封建的制度、落伍的思想、人倫或感情的墮落、金錢和權力的慾望等等。

這戲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 導演姊弟 Lana 和 Andy Wachowski 以及德國導演 Tom Tykwer 合作執導。據說源起於 2005 年 Natalie Portman 參演 Wachowski 兄弟(當時哥哥 Laurence 尚未變性)執導的《V 煞》(V for Vendetta),把《雲圖》小說交到導演手上,二人決定把它搬上銀幕。後來跟 Tom Tykwer 閒聊時想到合拍電影,三人就花了整年時間去籌備。

本片大部份演員一人分飾數角,Tom Hanks、Halle Berry、Hugo Weaving 最受重用,但我認為 Jim Broadbent 和韓國女星裴斗娜最突出,前者好戲,後者角色扮相突出,演技也不錯。演員在片中有些造型相當別開生面,有部份忽男忽女,甚或兼飾不同種族的角色,大概想說各人彼此交織未來的命運,帶出萬物相連的道理吧。完場時,不要急着離開,看看各演員在片中的所有造型,看看自己的眼力有多好。

六個故事簡述如下:
- 1849 年,美國律師 Adam(Jim Sturgess 飾)替岳丈去新西蘭簽賣買合同,遇見奴隸 Autua(David Gyasi 飾)被打,後來 Autua 躲在 Adam 回航的船中,醫生 Henry(Tom Hanks 飾)對 Adam 下毒,欲謀財害命……
- 1936 年,Robert(Ben Whishaw 飾)跟同性愛人 Rufus(James D'Acry 飾)度過最後一晚,到蘇格蘭當老音樂家 Vyvyan(Jim Broadbent 飾)的助手。他看到 Adam 的回航日記,搭上 Vyvyan 的妻子(Halle Berry 飾),並寫下《雲圖六重奏》……
- 1973 年,Luisa(Harry Balle 飾)在三藩市採訪有關新核電站的新聞,遇上 Rufus,讀到 Robert 寫給 Rufus 的信,買下《雲圖六重奏》唱片,採訪 Lloyd(Hugh Grant 飾)時得罪對方。Luisa 得到僅一面之緣卻似乎已經播下情種的 Issac(Tom Hanks 飾)幫助,另一方面被殺手(Hugo Weaving 飾)追殺……
- 2012 年,坐牢的黑幫作家 Dermot(Tom Hanks 飾)幫在倫敦讀過 Luisa 爆料小說的出版商 Timothy(Jim Broadbent 飾)賺大錢。Dermot 手下勒索 Timothy,Timothy 讓哥哥 Denholme(Hugh Grant 飾)幫忙,卻反被困在安老院內,後來 Timothy 將經歷寫成劇本……
- 2144 年,複製人星美 451(裴斗娜飾)和秧娜 939(周迅飾)在新首爾的餐館工作,兩人偷看根據 Timothy 經歷拍成的電影,秧娜 939 因反抗而被處決。星美 451 與反抗組織成員鄭熹祖(Jim Sturgess 飾)互生情愫,後熹祖帶她去看恐怖的一幕,星美 451 更決心抵抗強權……
- 2321 年,Zachry(Tom Hanks 飾)和妹妹 Rose(周迅飾)在夏威夷過原始生活,來自「外星」的 Meronym(Halle Berry 飾)讓 Zachry 當嚮導帶領登山,在山頂天文台 Meronym 指 Zachry 和族人信奉的女神「星美」其實是人……

《時代》周刊選《雲圖》為 2012 年十大最差電影之首,在公佈的各大電影頒獎禮提名或得獎名單上,都幾乎找不到《雲圖》的蹤影。這麼說吧,《雲圖》是野心之作,集合文藝和科幻,跨越時空,又超越性別,但是敘事結構糾纏不清,事前對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實在不明白來龍去脈。在東方觀眾眼中,所謂輪迴轉世,並不是新鮮的概念,這也有點像相命,再厲害的先知也沒有可能完全準確推算出未來,因為在我們的人生裏,每一個偶遇和抉擇都可能改變「命運」。

坦白說,《雲圖》難以讓人看得津津有味,但個別細節拍得用心,製作水平也高,有信心三小時不上廁所並專注無比地看戲的人,可以考慮。

Thursday 24 January 2013

給親愛的你

《給親愛的你》(あなたへ)感興趣,全是因為它的演員。男主角高倉健 81 歲了,2006 年拍罷張藝謀導演的《千里走單騎》後,大家以為他息影了,結果「復出」接拍了這齣其從影生涯第 205 齣的電影。同片女主角田中裕子(或該稱呼沢田裕子,她下嫁了 1970 年代紅極一時的「妖男」歌手沢田研二)就是當年(1983 年)以 28 歲之齡在日劇《阿信的故事》中演活女主角田中信 16 至 45 歲一段的那一位。再看看其他配角和客串演員的名單,有北野武、佐藤浩市、草彅剛、余貴美子、綾瀬はるか、三浦貴大、岡村隆史、長塚京三、原田美枝子、浅野忠信。加起來夠拍三四齣電影。也許,他們答應演出都是為了跟高倉健演對手戲吧。

《給親愛的你》改編自森沢明夫的同名小說,由 78 歲的老牌導演降旗康男執導,他最著名的作品可能就是高倉健主演的《鐵道員》。《給》片雖然也有生離死別,但調子比《鐵道員》輕鬆。

故事說在監獄工場中當木工導師的倉島英二(高倉健飾)邂逅間中去監獄為囚犯獻唱的歌手洋子(田中裕子飾),木訥的英二最終打動了洋子,二人結婚。十多年後,洋子因病過世,死前她給英二寫了兩封信,第一封託人交給丈夫,請對方把自己的骨灰帶回家鄉撒到海中,完成後在家鄉的郵局領第二封信。英二決定辭掉工作,從富山開車到洋子在九州的家鄉,沿途遇上了不少人,包括同樣是開車旅行的獨行客(北野武飾)、賣便檔的慎一(佐藤浩市飾)和裕司(草彅剛飾)、還有開料理店的母女(余貴美子、綾瀬はるか飾)等……

電影想通過英二的旅程去探討愛,還有愛人離世/離開的內心變化。獨行客問英二,到底「旅程」和「旅行」有什麼分別。英二一時說不出來。獨行客說,旅行有目的,有終點,會結束的,但旅程可以沒有目的,更不會結束。好一個浪漫的說法,聽來也有點似是而非的感覺。

之後英二遇上賣便檔的裕司和慎一。輕年輕的裕司是上司,做事主動或者更有少許厚臉皮,慎一寡言,總是心事重重。原來兩人各有不同的家庭問題,都藉着到全國不同地方做便檔生意而逃避現實。英二把喪偶的心情和二人背負的包袱比較一下,彷彿感到自己並不是最痛苦的人。

到達洋子的故鄉,因為颱風英二未能馬上出海撒骨灰,得食堂老闆娘母女收留,他間接知道了慎一的秘密。

《給》片節奏不算慢,但以靜態場面居多。對於各種感情的高低起伏或煩惱瓜葛,都是點到即止。

這戲也帶給我很多從前日遊的回憶,不少取景地點都親身去過,包括富山、飛驒高山、下関、門司港等等。然而,最吸引的還是據說為動畫電影《天空之城》中飄浮城堡創作靈感來源之一的竹田城。去不了秘魯的馬丘比丘,去竹田城大概容易一些。

在一眾演員裏,對田中裕子和草彅剛印象較深刻。前者戲份不多,但溫婉可人,更開金口唱歌。後者挺活潑生動,但念到傷心處又見悲從中來之痛,演技有進步。

人生就由很多旅行和旅程交織而成,一路走着,到底是旅行還是旅程,有時候身不由己,有時候際遇難料。

Tuesday 22 January 2013

校園心曲

星期公映的新片《黑殺令》(觀後感)、《反黑暴隊》(觀後感)、和《聖殤》(觀後感)都有十分血腥暴力的場面。比較之下,美國小品文藝片《校緣心曲》(Liberal Arts) 顯得格外十分純良。

一向對帶着兩分青春情懷的校園片有好感,對成年人拍 coming of age(年輕人快滿成年)的電影卻興趣不大,《校園心曲》屬於前者。這是憑主演至今拍了八季 (2005-2013) 的處境喜劇《How I Met Your Mother》成名的 Josh Radnor 第二齣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他上一齣《Happythankyoumoreplease》是 2010 年的作品。

Jesse(Josh Radnor 飾)喜歡文學,在紐約大學任職。俄亥俄州母校的老教授 Peter(Richard Jenkins 飾)退休,請 Jesse 出席退休晚宴。Jesse 因此遇上慧黠的一年級女生 Zibby(飾)。在校園裏,Jesse 也遇上昔日非常欣賞的女教授 Judith(Allison Janney 飾)、一個抑鬱男學生 Dean(John Magaro 飾)和一個怪客(Zac Efron 客串演出)……

故事可以看成為五線發展,有主有次。害怕搭飛機的 Jesse 出發前跟女朋友分手了,本身對生活和工作都感到茫然。在母校遇上 Zibby,展開了一段「發乎情,止乎禮」的感情。Dean 對學習、理想、生命都感到困惑,Jesse 主動提出幫助。Peter 在退休晚宴之後,竟然發現自己不想退休。Jesse 竟與 Judith 睡了,結果更出乎他意料之外。五段故事都跟校園有關。對於大學,這些人有的眷戀,有的討厭。

Peter 以為自己無所謂,卻原來還沒準備好離開。他的上司當日由他招聘,向對方「求助」時,才體會到「校園」原來跟「社會」一樣現實。Peter 一生躲在象牙塔,早跟社會脫節而不自知。

女教授的浪漫文學課是 Jesse 求學時期一大啟蒙,直到現在仍然影響 Jesse 很多方面的價值觀。Judith 外表冰冷,原來內心更冷。劇本沒有披露她的過去,但文學和校園都都沒有讓她多一份溫暖,寂寞了就弄個一夜情,然後抽煙喝酒瞌安眠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Jesse 臨離開時再次感謝 Judith 的教導,可她依然無動於衷。各有前因,沒法打動的,就別浪費氣力。

抑鬱少男 Dean 天資聰敏,但對學習和人生感到懷疑,不曉得何去何從,沉溺於文學世界以逃避現實。他和 Jesse 有緣遇上,是因為兩人喜歡一樣的作品。Jesse 為救 Dean 而克服搭飛機的恐懼。對 Jesse 來說,Dean 也成就了他自己的成長。

Jesse 遇上喜歡文學和古典音樂的 Zibby,對方聰敏敢言的性格深深吸引着 Jesse。從小女生身上,他在古典音樂和歌劇的世界裏重新感受周圍,也嘗試放下身段,閱讀風魔萬千讀者的吸血鬼小說。儘管 Jesse 還是無法喜歡上新世紀的吸血鬼(末了他還是給 Zibby 寄了一本 Bram Stoker 的經典原著),但從 Zibby 身上,他學會以另一個角度看人待事,也間接為自己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發現原來美好的事物就在身邊。

《校園心曲》沒有否定學校教育,卻似乎有意讓人不要把學校變成避風港或囚籠。我同意片中 Jesse 說,學校提供知識,培養個人品味,但那是日後生活的基礎,必須變通才能成長,不然浪漫主義就變成犬儒了。

這戲沒有什麼奇情突破,但溫文細緻,還有一點喜劇感。演員大都表現稿職。男主角 Josh Radnor 談不上英俊,但有一份溫柔親厚的吸引力。Elizabeth Olsen 表現討好,她跟 Josh Radnor 現實中相差十五歲,但兩人外型還算合襯。兩個「老」教授 Richard Jenkins 和 Allison Janney 是實力派,出場不多,都恰如其分。

Monday 21 January 2013

黑殺令

意克服對血漿的恐懼去看《黑殺令》(Django Unchained),只是看在它有份角逐奧斯卡最佳電影的份上,儘管按現實形勢評估,此片奪得最佳影片的機會不高。連《黑》片在內,九齣候選最佳電影已經看了六齣(還有《愛》(Amour)、《AGRO-救參任務》(Argo)、《孤星淚》(Les Misérables)、《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和《失戀自作業》(Sliver Linings Playbook))。在頒獎禮之前,該還有《林肯》(Lincoln) 和《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 兩齣,剩下的「黑馬」《南荒的童話》(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等到三月才在香港公映。

《黑殺令》娛樂性豐富,有刺激緊張之處,也有靜態的場面。然而,寂靜只為襯托瘋狂的暴力,這也是導演 Quentin Tarantino 一貫的風格。電影從頭到尾有八九段主要的槍殺場面,有長有短,但絕大部分都是突然而至,殺觀眾一個措手不及,有幾個鏡頭教我也來不及閉上眼睛。

簡單來說,《黑殺令》有兩大主題:報復、種族歧視。前者是 Tarantino 電影永恆不變的主調,後者其實跟導演上一齣作品《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rious Bastards) 挺有關連。上次是納粹黨要殲滅猶太人,今次是黑白種族衝突,「黑鬼」(nigger) 說個不停。至於故事,不外是兒女情長,英雄出世,善惡有報,只是 Tarantino 特別喜歡血漿爆破,而有說本片血花飛濺的程度,前所未見。

專殺通緝犯拿懸賞的德國白人 Schultz(Christoph Waltz 飾)找上黑人奴隸 Django(Jamie Foxx 飾),要對方幫他去認人,剿滅一個白人匪幫。後來發現 Django 身手了得,Schultz 提出合作,Django 則要 Schultz 幫他找回給賣到別處當奴隸的愛妻 Broomhilda(Kerry Washington 飾)。兩人一拍即合,Schultz 並教 Django 認字燒槍。冬天過去,二人查出 Broomhilda 給賣去愛看黑人生死打鬥的變態二世祖 Calvin(Leonardo DiCaprio 飾)家中當奴婢,便使計接近 Calvin,並去到對方的莊園。一切看似順利,豈料 Calvin 的黑人管家 Stephen(Samuel L. Jackson 飾)察覺有異,形勢猛然逆轉……

電影其實拍得挺爽快,只是有些細節搞得太豐富,例如 Schultz 跟 Django 和 Calvin(及 Stephen)那一場晚飯戲就超過半小時,結果整體片長達 166 分鐘。這一頓晚飯也許是全片最有戲味的地方,雙方一開始談笑風生,Schultz 繼續憑其閱歷和口才應付 Calvin。後來 Stephen 洞察出破綻,形勢完全改變,最後把劇情推向一個高潮。觀眾看戲的時候,也許不察覺這些佈置和安排,只覺得不安的感覺越積越多,最後又來一次爆發。然後,一切看似回歸平靜,但下一個巨變已經醞釀之中。

該沒有人把《黑殺令》看成為什麼黑奴歷史,即使它醜化白人及種族主義者,例如 Don Johnson 客串演出的低能 3K 黨領袖。《黑》片更像向 1960 年代盛行一時的「意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 致敬。電影(看來)拍得粗糙,並惡搞一些西部片的典型元素。這些在影片一開場就見到:突然的變焦拉近,還有那些鮮紅色的字體。但仔細看,不難發現攝影、配樂都有很高水準,絕非馬虎之作。然而,看完電影離開映室,「好玩、刺激」以外,找不到其他特色了。

從來不以 Tarantino 的影迷自居,因為他電影中的虐待、變態、暴戾並不怎麼對胃口,《黑》片自然也有很多黑奴受辱受虐的場面。

演員方面,男主角 Jamie Foxx 到後段大發神威才較有看頭。Christoph Waltz 表現生動,很搶鏡頭。失落奧斯卡男配角提名的 Leonardo DiCaprio 其實也很出色,只是跟 Christoph Waltz 比較之下,戲份少了一截,變化也不及前者的角色多。然而,不管戲份多少,演莊園老管家的 Samuel L. Jackson 一定讓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身為黑奴,忠於白種主人不是問題,但是他歧視和惡待其他黑人,加上一副哈巴狗嘴臉,有夠可鄙。

然而,粉絲進場,準是看見 Tarantino 本人粉墨登場最高興。這次他也登場,還給自己安排了一個「精彩」的結局,說不定是全片最過癮的一幕。

Saturday 19 January 2013

反黑暴隊

場之前,對《反黑暴隊》(Gangster Squad) 挺有期望,主要是演員陣容強,兩屆影帝 Sean Penn 參演,還有上位男星 Ryan Gosling,劇本和角色該有一定看頭吧,結果失望而回。

電影以二次大戰後 1940 年代末黑幫橫行的洛杉磯為背景。黑幫頭子 Mickey Cohen(Sean Penn 飾)隻手遮天,手段毒辣,幾乎什麼非法勾當都幹,並計劃壟斷西岸的非法賭博利益。所謂財可通神,上至法官下至警員,都對 Mickey 既敬且畏,只有洛杉磯警察局長 Bill Parker(Nick Nolte 飾)敢與之抗衡。為瓦解 Mickey 的犯罪集團,Bill 秘密徵召悍警 John O'Hara(Josh Brolin 飾)組織反黑部隊,要將 Mickey 繩之於法……

此片強調取材自真人真事,劇本改編自記者 Paul Lieberman 的同名小說,編劇 Will Beall 在洛杉磯曾經當警員。導演 Ruben Fleischer 的成名作是玩味十足的《喪屍樂園》(Zombieland)。不曉得是編劇還是導演出問題,此片的美工無疑很有水準,但劇本幼稚,低能、犯駁之處甚多。假如導演是希望替黑幫電影注入非同一般的喜劇元素,那麼這一次的結合確實不怎麼出色。例如反黑部隊第一次行動是去「打劫」Mickey 的地下賭場,先是失手被捕,再是逃脫的隊員用白癡手法去營救同袍。如此質素,怎麼可以去打倒給說成是一方梟雄的大反派?電影一開始,Sean Penn 在打拳,他的角色也是在打拳之中「謝幕」。但這麼一個結局方式,港產片或好萊塢 B/C 級電影也開始嫌棄,現在《反黑暴隊》竟然還對此隆重其事,賞它五分鐘呢。

整體而言,劇本枯燥無味,盡是慣見的情節,角色描寫十分呆板。全片戲份最重的是 Josh Brolin 和 Sean Penn。前者演出的水準一向飄忽,在《反黑暴隊》中只能夠突出角色為了正義和原則,有勇無謀,打死「罷就」的性格,反而演他老婆的美法混血女星 Mireille Enos 是整齣電影中最有智慧和表演層次的一員。Sean Penn 貴為兩屆影帝,在片中只是局部出色。不得不說的是他的妝容,挺誇張可笑。

另一對年輕主角 Ryan Gosling 和 Emma Stone 之前合演過《滾搞了愛情》(觀後感;Crazy, Stupid, Love)。那一次演情侶有一點火花,這次卻一點也沒有。Ryan Gosling 的角色更予人一點插科打諢的感覺。至於「紅髮妹」Emma Stone,初登場時予人此姝不簡單的感覺,再看下去,卻原來是個面目模糊的落難女子。

《反黑暴隊》有挺多的暴力場面,幸好在發生之前都有跡可尋,基本上怕血如小弟者,該可以及時閉上眼睛。

真要說一個優點,大概是反黑部隊其中三名戲份不多的成員有令人留下印象的一兩幕。演神槍手的 Robert Patrick 在特效幫忙之下表演了好槍法。此君正是當年《未來戰士續集》(The Terminator 2) 中的液態機器人殺手,後來也主演過電視劇《X 檔案》。演熱血巡警的黑人演員 Anthony Mackie 是全片外型最正氣的一個,絕活「小李飛刀」對本地觀眾來說,較有熱切感。搞情報的 Giovanni Ribisi 演過不少「怪雞」角色,整體來說,他可是片中演得最稱職的一個。

Wednesday 16 January 2013

浪蕩青春

Random House 旗下 Modern Library 出版社的編輯小組於 1998 年選出的 20 世紀英文小說 100 強中,《On the Road》名列第 55 位(名單按此)。1999 年,《亞洲週刊》也搞了一個「20 世紀中文小說 100 強」(名單按此)。當年我拿這兩張書單去找,有些書在香港真的很難找。之後三四年,陸續收集了兩個榜單上一百多本作品。別問我讀了多少,圖個收藏便是。

對《On the Road》留下印象,是因為作者 Jack Kerouac 有點明星相。事實上,當年他曾經親自寫信給 Marlon Brando,希望將小說拍成電影,由對方飾演書中的「萬人迷」Dean Moriarty(即現實中的 Neal Cassady),Kerouac 則演回自己在小說中的化身 Sal Paradise。大明星始終沒有回信,電影計劃也因為 Kerouac 的經紀人索要很高的版權費而泡湯。直到 1979 年,Francis Ford Coppola 買下版權,在之後差不多三十年對這小說依然不捨不棄,遇上拍過《中央車站》(Central Station) 和《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 的巴西導演 Walter Salles,才終於成事。然而,較諸 Walter Salles 那兩齣有名的舊作,《浪蕩青春》(On the Road) 實在拍得單調乏味(片長還達 140 分鐘),直到結尾才有丁點滄桑戲味。

小說《On the Road》的很多情節取材(或靈感來自)於作者 Jack Kerouac 的親身經歷,書中的角色都用化名了。故事背景是二次大戰之後,美國社會有很多跟意識形態有關係的不安因素,像冷戰、麥卡錫主義等,這小說就反映出當時美國年輕一代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形態。

Kerouac 一鼓作氣寫完《On The Road》,有人問他怎麼形容呆在紐約的時髦青年,他脫口說出「Beat Generation」,中文可譯作「敲打的一代」,借爵士樂「敲打」的節奏去形容這一代打破常規,但後來更多人譯作「垮掉的一代」。這些年輕人拒絕主流的生活方式,追求個性自我表現、欣賞現代爵士樂。每當說起垮掉的一代,總不免提及性、毒品和爵士樂,並通過尋求極度興奮的迷幻生活企圖得到滿足和解脫。

知道這些背景,看《浪蕩青春》時會輕鬆一些,少打一點瞌睡(多少因為前一天晚上連看了兩齣電影,然後第二天還得過海去看這戲九點鐘的早場)。

電影順時序展現 Sal Paradise(Sam Riley 飾)自己和他跟朋友的浪蕩旅程,最初純粹是霎時衝動,後來和朋友經歷多番離合,逐漸看透人生。《浪》片的一段段旅程拍得平鋪直敘,沒有驚喜。許是造型和題材的關係,主角起用新晉演員,倒沒有營造出什麼青春明星的感覺。

基本上,演員算是盡力而為,努力表現出不覊的一面表露,但大多不夠風味,只有飾演 Dean Moriarty 的 Garrett Hedlund 在外形和氣質上有點看頭。事實上,Dean 才是電影的核心人物,長最好看,同時也最放肆,最風流,最濫交,同性異性都睡。翻查資料,Dean Moriarty 的原型 Neal Cassady 有跟同性發生性關係的長期歷史,Neal 有可能是雙性戀(甚至同性戀)者。女角方面,Kristen Stewart、Kirsten Dunst,還有客串的 Amy Adams 都沒有太多或太好的發揮。

小說的故事雜亂,沒有明確的結構,電影劇本做了不少的整理。Sal 為寫小說而上路,內心矛盾,性格不如 Dean Moriarty 那麼貫徹始終。全片最教人「感觸」的一幕,大概是 Sal 和 Dean 在紐約街頭最後一次見面,活像是在兩個世界的人,那很可能是因為 Sal 在 旅途中病倒,Dean 卻離 Sal 而去,令 Sal 感到失望,電影(小說)從而猛然回歸「現實」,彷彿見到作者(男主角)在反思生活。

對於生活,我從來欠缺熱誠和浪漫,該不會像 Sal/Kerouac 那樣踏上(一趟又一趟的)自我發現之旅。浪蕩只會讓我更加耽於逃避,連僅餘辨別方向的光線都抹煞,很快便會寂寞到死。

Tuesday 15 January 2013

聖手回春

星期很多新電影公映,《海嘯奇蹟》(觀後感)和《一代宗師》(觀後感)以外,也對這齣《聖手回春》(The Sessions) 和改編著名小說《On the Road》的《浪蕩青春》感興趣。時間所限,某天晚上下班後連續看了《一》片和《聖》片。幸好《聖手回春》的調子比較輕鬆,加上旁邊坐了一個「尖屁股」男人,跟廣播電台風暴消息的頻率差不多,每隔十五分鐘左右便頗大幅度調整坐姿,讓我也感受到四至五級的餘震,所以看此片時也沒有怎麼睡過。

故事的主角 Mark O'Brien 在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痺,情況嚴重,之後大部份時間都要靠鐵肺幫助呼吸。他是個詩人和記者,受到雜誌委託,寫一篇關於殘障人士性生活的文章,從而想到找性治療師協助自己打破處子之身。Mark O'Brien 的故事曾經拍成紀錄片,並贏得 1996 年奧斯卡最佳短篇紀錄片。他本身也寫了一本書《How I Became a Human Being: A Disabled Man's Quest for Independence》。不過,《聖手回春》並不是改編自 Mark 的著作或那齣紀錄片。本片的導演兼編劇 Ben Lewin 替一個處境喜劇找資料,某天上網找尋有關殘障人士和他們性生活的材料,讀了當年 Mark O'Brien 為雜誌寫的文章《On Seeing a Sex Surrogate》(按此閱讀),從而引起 Ben 的注意,把文章內容改編成電影。

電影劇情並不複雜,講述 Mark(John Hawkes 飾)訪問了不少殘障人士有關他們的性生活,想到何不自己也試試看,便去聘請性治療師 Cheryl(Helen Hunt 飾)幫他「破處」,但在治療的過程中,二人之間產生了微妙的感情……

John Hawkes 扮演小兒麻痺病人,全片都躺着演,但並不代表演繹這個角色很舒服。為了模仿 Mark O'Brien 的身體特癥,拍攝時 John 把一個足球般大的海綿塞到背後,久而久之,成了傷患。在片中 Mark 是個聰明、敏感、樂觀、善良而富幽默感的漢子。幾乎認識他的人都喜歡他。金像影后 Helen Hunt 演性治療師 Cheryl,她看來老了很多,也為這個角色「犧牲」很大,但她演來坦然,閃出智慧。教人有點失望的是 Willian H. Macy 演的神父,雖然 Mark 常找他告解,在片中神父一角也是不少笑料之源,但看來這神父才是需要開導的那個,心結多,看來傻傻的。

現實中,Cheryl 兩度結婚,本片說的該是她的第一段婚姻。資料說,Cheryl 跟她首任老公是開放式婚姻關係,也就是說,兩人同意對方可以跟各自的第三者有性關係,但夫婦倆在感情上必須忠於對方。在《聖》片中,Cheryl 的老公對她當性治療師沒意見,但發現老婆收到客戶的情詩,馬上興問罪之師。Cheryl 也因此面對壓力。

到最後一場,Cheryl 再次聽到 Mark 寫給她的那首情詩,觀眾大概可以確定,Mark 和 Cheryl 之間真的擦出過愛的火花,那份沒有(太多)物理特質的愛反而永不息止。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打擾,接受缺點或限制,往往比緊緊捕捉,更能展現愛的力量和偉大。

Monday 14 January 2013

一代宗師

家衛又來了。這次是比《2046》「醞釀」更久的《一代宗師》(久得買下了版權,過期了還沒什麼動作,葉偉信甚至已經拍了兩齣《葉問》了),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買票捧場。《一代宗師》拍得華麗精致,但就目前公映的版本來說,談不上經典,因為欠缺完整。假如推出影碟時會收錄傳說的四小時足本的話,倒願意再付鈔一次。

《一代宗師》是王家衛的第一齣功夫電影(從不把《東邪西毒》當武俠片看),也可能是最後一齣。看《一》片,主要是看王家衛怎麼拍葉問。但看完戲,「葉問是誰」這問題的答案更模糊,一來部分情節是再創作,二來電影不是葉問一個人的故事,而是由葉問開始,支節橫向延伸。從現在的版本看來,大部分支節比主幹(葉問)更完整好看。

章子怡飾演的宮二(宮若梅)比梁朝偉演葉問好看,是因為她的角色比較立體、完整,論戲份,兩人其實差不多,只是梁的對白少,角色的設計和演繹比章的低調、含蓄,才予人少戲份的錯覺。

劇情說佛山富家子葉問(梁朝偉飾)是南派詠春的武學奇才,武術界再選盟主,葉問被推舉到金樓跟南來的八卦掌掌門人宮羽田(王慶祥飾)爭逐。宮羽田獨生女宮二(章子怡飾)從旁偷看,後和葉問展開了一段像霧又像花的感情關係。宮羽田首徒馬三(張晉飾)和師父結了怨。中日戰爭爆發,後半部側重宮二為父報仇。也提到 1950 年葉問來港,教拳謀生,多年後與宮二重逢。張震飾演的另一高手一線天是北方暗殺組織的成員,跟宮二在火車上匆匆結緣,後來也南下香港,開了一家白玫瑰理髮廳……

電影有不少來歷不明、去向不詳的情節。例如影片開場的雨夜大戰,觀眾都對葉問以一敵眾的氣派與實力印象難忘,但到底葉問為什麼被圍攻?圍攻他的是何許人呢?前半部劇情零碎地交代葉問愛護妻兒,但為什麼在 1950 年代僅他隻身來港?宮二來香港後行醫,她從東北過來的經過又是如何?一線天除在火車上跟宮二有過惺惺相惜的一段外,他的戲份完全獨立成段,到底佈置這麼一個角色所謂何事?可能答案都在刪掉的戲份中,也可能是編導有心安排,可現在有點語焉不詳。同樣,官羽田的師兄(趙本山飾)跟師弟在廚房裏的對話讓人有點不明所以。昨天讀了一篇王家衛的訪問,才知道原來師兄曾經為救國而選擇「退隱」,成就了師弟。這些大概都得看完整版本才會揭曉。

我說,編導可能有心「留白」。電影有幾個拍照的場面。每次合照,鏡頭便由彩色變為黑白,然後加一個插入字幕,似乎是在複製歷史。但《一代宗師》對歷史的陳述非常簡單。那些照片和字幕都是浮光掠影。也就是說,《一》片不是為葉問立傳(事實上,有關葉問的文字資料不多,談他來港之前的更少),手法看來更像一個有關葉問的傳奇故事。講故事的手法繪影繪聲,片中的美藝布置,影音特效和人物設計,更讓部份情節變得超現實。

《一代宗師》也見王家衛一貫的「借題發揮」,繼續捕捉最漂亮的剎那,再將剎那變成永恒。王家衛的電影都製作精良。假如不喜歡故事,覺得編導造作,不打緊,好好欣賞電影的道具、服飾、場景、剪接、攝影、配樂就是。在這些方面,《一代宗師》是優秀的。跟 Peter Jackson 拍《哈比人》系列電影有點不同,王家衛有他想說的,好好雕琢一番,寫成簡練文藝的對白,通過演員的嘴巴說出來。比較之下,《哈比人》像高級次貨,用上等材料和一流手工去完成欠靈魂的產品,再打上知名品牌。那一定悅目,卻未必賞心。

演員方面,梁朝偉和章子怡都可觀,但張晉才是本片的驚喜,文戲武打都出色。王慶祥和趙本山這對師兄弟也不錯。張震很「chok」,他那場雨夜搏鬥的戲好看,跟開場前梁朝偉那一場各有特色。

不欲探討王家衛拍此片是要談武林、人生還是愛情。那些精心編寫的對白是他要告訴觀眾的種種見解或道理。一直以來,他的電影都給我這麼一種感覺。此片最有感覺的一句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能成就便是宗師,練武不練武都是。

Thursday 10 January 2013

海嘯奇蹟

時候看卡通片,第一次接觸海嘯,畫面上有一幅誇張的藍色水牆,如摩天樓般撲向海岸。問家人海嘯是什麼,答案是「海底地震,導致大波浪」。從此常常注意新聞報道,想知道什麼地方出現海嘯,好看看真正的海嘯的什麼模樣。這是至少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從媒體(或者甚至是親身)看過海嘯的人,絕對再不會有如此想法。

2004 年 12 月 26 日看到印度洋海嘯的新聞片。這場在香港又稱作「南亞大海嘯」的大災難,教人觸目驚心。2011 年 3 月 11 日在日本本州東北部面對的太平洋海底發生大地震,又引發出海嘯。兩次災難的影片在網上很容易找到,這種天災突然變得非常接近。去看《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至少對我來說,完全沒有抱着看災難片的心態進場。

電影按真人真事拍成,背景就是 2004 年底發生的印度洋海嘯。這是一齣英語電影,但原來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西班牙家庭,導演也是西班牙人,不少拍攝工作都在西國進行。所以看《海》片,慢慢會發現它的節奏和處理手法,並不是慣看的好萊塢套路──災難場面又大又多,死傷枕藉人命如草莽,人性盡醜惡獨主角充滿人道精神,最後有美國部隊來救世送暖。《海嘯奇蹟》是一齣講親情、生命、希望的電影。它的視點和手法有豐富的人文精神。

進場前不知道是西班牙電影,還擔心會否像《世紀戰疫》(觀後感)那樣,既要拍令人傷痛的災難,又得小心翼翼,步步為營。《通靈感應》(觀後感)拍過印度洋海嘯,但只是電影其中一條支線,特效好,處理也得體,大概因為導演是 Clint Eastwood 吧。《海》片的風格跟《通》片相似,談人性和感情為主。

故事說一家五口去泰國寇立度假,在平安夜之前到達,享受熱帶天堂的陽光。Herny(Ewan McGregor 飾)該有份好工作,但情勢有變,可能職位不保。Maria(Naomi Watts 飾)本是醫生,跟 Henry 生下三個兒子,辭了工好能專心持家。一場大海嘯把 Henry 一家沖成兩半:Maria 和大兒子 Lucas(Tom Holland 飾)、Henry 和兩個小兒子 Thomas(Samuel Joslin 飾)和 Simon(Oaklee Pendergast 飾)……

中文片名已經劇透,這是一個大團圓結局的故事。Henry 一家受災後的遭遇和他們的感受才是重點。這戲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拍攝手法,相反,它是通過最傳統的戲劇元素是吸引觀眾,包括畫面、音效、配樂、演員等。經過二三十分鐘介紹主要人物的關係和性格,大災難發生,特效場面有水準,也清脆利落。然後,就開始講述各人在天災下的命運。

Naomi Watts 是全片的靈魂,她跟大兒子在洶湧的波濤中掙扎而互相扶持,受傷了還要去救另一個小孩。然後傷勢加劇,卻仍要兒子去幫助別人(也好分散兒子因為媽媽命在旦夕的焦慮)。沒有車馬槍炮,就是尋常的對白和看似尋常的決定,在亂七八糟的災區中更毫不起眼。但正是他們的堅忍和善心,最後跟 Henry 他們重逢,大聲地喊叫對方的名字,緊緊地擁在一起,終於把觀眾的情緒推上高峰,大家再緩緩抒懷。

儘管《海嘯奇蹟》沒有任何新意,但大災難的團聚場面是永恒的,而 Henry 這一家人能夠全身而退,經歷了人生最慘重的喜怒哀樂,是一種恩賜。我們也該把《海嘯奇蹟》看成是勵志的故事。

演員方面,Naomi Watts 表現出色,受傷臥病,心力交瘁,形神俱似。演長子的 Tom Holland 戲份甚至比 Ewan McGregor 還多,《海》片是他的處子作,但演得很好。演另外兩個兒子的小演員也很討好。

Wednesday 9 January 2013

茂瑙電影展:禁忌

許把《禁忌》(Tabu: 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 安排為茂瑙 (F.W. Murnau) 電影展最後一場看的戲更加恰當。這是茂瑙最後一齣作品,也是他的遺作,在電影首映之前一星期,茂瑙在加州因車禍在醫院中去世了。

儘管《日出》(Sunrise) 在首屆奧斯卡金像獎拿下三個獎,成為大贏家,但茂瑙在拍攝《都市女郎》(City Girl;有說這是《日出》的姊妹篇)跟霍士片廠鬧翻,他之後考取了船長執照,航海至大溪地,自費在當地拍了土著愛情片《禁忌》,包括茂瑙本人全片只有三名專業電影工作人員,包括演員在內其他工作人員都是當地居民。其實,拍攝《禁忌》的經過也是一個值得拍成電影的故事。

茂瑙跟另一個導演 Robert J. Flaherty 跟霍士片廠都合作得極不愉快,通過 Flaherty 弟弟介紹,他認識了 Flaherty。茂瑙說想到大溪地拍片,恰巧 Flaherty 跟當地人打過交道,二人自組公司,合寫了一個劇本(根據 Flaherty 聽到的一些傳說故事)。到達大溪地,在酒吧找到《禁》片的女主角 Anne Chevalier。因為融資出問題,茂瑙決定自資執行,訓練當地人幫助拍攝。Flaherty 拍了第一場戲,遇上技術問題,讓攝影師 Floyd Crosby 去當地一同掌機。Flaherty 跟茂瑙邊拍邊修改故事,漸漸他受不了茂瑙的態度,完成最後一天的拍攝工作後,Flaherty 索性把他對《禁》片的持股權都賣給茂瑙了。電影上映時,票房收入不好,後來在第四屆奧斯卡中得到了最佳攝影獎。

《禁忌》分為兩個章節:Paradise 和 Paradise Lost。第一章講述能游擅漁的土著男生(Matahi 飾)愛上女孩(Anne Chevalier 飾),但女孩被選為聖女,終生不能談情說愛,男生於是帶着女孩私奔,逃到附近的島上。第二章講述男生和女孩天性單純,去到殖民地島上,受到現代文明衝擊,種出了情花,卻無法結果。

電影故事沒有太多值得討論之處,反而是攝影和外景風光有看頭。本來茂瑙希望拍一齣彩色電影,但是因為籌措資金困難,只能拍成黑白影片。拍成後,導演再讓人替電影配上音樂。影片畫面的光暗層次分明,場景充滿異國情調,加上配樂,讓整體劇情的推展看來格外流麗。

至於演員,從片首字幕所見,大部份是當地居民,也有一些中國人參與演出,戲份最多的是演酒吧老闆的 Ah Kong。男主角 Matachi 不英俊,但笑容可親,帶傻氣,有着結實勻稱的壯美身段,在黑白相對的天海之間,另有一番原始的親和風味。演技嘛,不能苛求,稱職就是。女主角 Anne Chevalier 比較靈巧,角色也有一點內心戲,表現也算討好。飾演守護並追尋聖女的老戰士的 Hitu,雖然大部份時間木無表情,但氣質還不錯。這個沒有對白的「補快」,可能比《孤星淚》(觀後感)的「鐵警」Russell Crowe 更好看。

Tuesday 8 January 2013

聖殤

旦日去看了備受歐洲影展單位寵愛的韓國導演金基德去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電影金獅獎的《聖殤》。這絕對不是一齣讓人享受的電影,尤其是前半部,於視覺上在最後關頭算能克制,但意識上絕對受得起第 III 級電影的評級(觀眾須年滿十八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金基德本人的學歷不高,拍電影也談不上是科班出身,其作品在本土不特別受歡迎,但在海外,尤其是歐洲,很受電影評審員的歡迎,多次得獎。他是第一個在柏林、康城、威尼斯三大電影節都拿到獎項的韓國導演。2004 年,憑《慾海慈航》和《感官樂園》兩片連奪柏林和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上網查看他的背景,發現本片跟他的出身也有關係。

金基德出生窮家,升中時選讀農業技術學校,十五歲起在首爾的工業園區和清溪川一帶的工廠工作過一段時間。《聖殤》中那個建築破敗的舊區住着一班被社會遺棄的蟲,那裏就是清溪川。電影中那些債台高築的蟻民在區內慘淡經營被現代化逼得走投無路的製造業。因為生活逼人,要借貸度日,直至遇上冷血收數佬,部份人便因此走上絕路。

剛度(李廷鎮飾)替高利貸集團工作,為了收到還款,逼借款人變成傷殘,然後以傷殘保險賠償金來還錢。一天,一個女人(趙敏修飾)來找剛度,自稱是剛度的母親,生下剛度後便跑了。如今女人走來相認,是希望補償令兒子孤獨多年的罪孽……

對金基德略懂一二的人,都該知道這個「母親」不可能是個普通人物,電影的後半段也因此反而失去了一點懸念。觀眾看下去的唯一動力是想知道「母親」要做什麼,還有剛度會因為「母親」而變成怎樣吧。

剛度這角色的性格比野獸更野獸,毫無憐憫或惻隱之心,而且為人空洞無聊,說是廢物也不為過。大概這是金基德(身兼本片導演、編劇、剪輯)令觀眾逼視人性醜惡的手段。《聖殤》根本無法讓人找到值得享受的地方。懷着沈痛心情而來的「母親」,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給惡棍母愛,甚至替他手淫。實在覺得這是譁眾取寵。

我不喜歡這戲。雖然沒有宗教信仰,畢竟中學時上天主教學校,對《聖經》和有關的人事略知皮毛。電影的英文名「Pietà」是意大利文,即「聖母哀痛耶穌之死」。有說導演創作的靈感來自於米開朗基羅的著名雕塑作品《聖母慟子像》。電影的海報索性模仿大師名作。電影中還有不少含宗教意味的意象,例如剛度選擇走的最後一步。然而,這些設計令我想起「被棲身」於杯墊裏的名畫,是一種廉價的品味展示。

跟很多日、韓電影比較起來,《聖殤》看來製作粗糙(其實好些細節也經過刻意打造)。金基德不花大錢拍電影(也可能是因為他的電影票房收入低而沒能掙得太多資金去拍戲)。據說韓國商業電影平均製作費 40 億韓元,金基德拍《聖殤》只花了一億多韓元。此外,也秉持他的高效率作風,這戲僅花十天便拍攝完成。連這些也算進來,不得不說作為編劇和導演,金基德的個人風格和執行能力還是滿強大的。

Monday 7 January 2013

分手再愛你

歡女愛,結合分離,大部份愛情電影都是這種規格。大時代背景,可歌可泣的愛情片,已經不大對胃口,寧願看小品愛情劇,悲喜都可。

《分手再愛你》(Celeste & Jesse Forever) 是美國女星 Rashida Jones 自編自演的電影(劇本是她跟在片中也演出一角的 Will McCormack 合編的)。故事說 Celeste(Rashida Jones 飾)和 Jesse(Andy Samberg 飾)分居後仍然是同室密友,口講要各自開展新生活,其實藕斷絲連。最初離婚是因為 Celeste 覺得 Jesse 是長不大的孩子,無法跟他生兒育女。豈料「分居」之後,Jesse 跟某個女子珠胎暗結,決定盡快跟 Celeste 離婚,好對孩子和孩子媽負責,但 Celeste 還深愛 Jesse,遠超 Celeste 自己的想像……

整體而言,電影可以分成 Celeste 的女人自嘲和 Jesse 的成長兩大部份,但後者其實是為了襯托前者而已。Rashida Jones 的角色最初尖酸刻薄,自我膨脹,後來藉着身邊好友、追求者、同事、客戶等的評語,自我觀察和反省,總算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她演來挺有妙趣。至於 Jesse,其實面目有點模糊,言行包含不少同類角色的典型設計,Andy Samberg 談不上俊俏,演來平穩稱職,跟 Rashida Jones 尚能擦出少許火花。

其他演員方面,比較觸目的是演 Celeste 同事 Scott 的 Elijah Wood──瘦了很多,剪短頭髮,壓低聲線,一開始認不出是他。

這電影是 Rashida Jones 的個人表演,有一份小女人特性,不乏自嘲。Celeste 到故事末尾的最大得着,可能是明白到自己的兩個缺點:喜歡未審先判,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未審先判多因性格使然,受過挫折,吃過大虧,還願意自省,才會明白當中毒害。

做「正確」的事,幾乎是每對情侶或夫婦都經常爭論的問題。為了另一半的利益/福祉或大局着想,自己總會盡力替對方考慮設想,然後提出意見。另一半不說而知是上上之人,說而照辦是上等之人,說而不聽是下等之人,死罪也,很多爭執也因此而起。然而,自己那一套就是「正確」的標準嗎?或者說,有公認「正確」的做法嗎?誇張一點說,Celeste(或說本片編導)的結論是抱着「遊戲人間」的態度去看待分歧,可能更好。

此片篇幅不長,僅 92 分鐘,部份情節拍得別致,例如開場時介紹男女主角相愛到結婚的那一幕(配上 Lily Allen 的《Littlest Things》很討好)。但整體來說,導演手法平平無奇,尤其是後半部有點拖拉,不夠過癮。

Saturday 5 January 2013

茂瑙電影展:浮士德 (1926)

美國之前,茂瑙在德國執導的最後一齣電影便是《浮士德》(Faust - Eine deutsche Volkssage)
。這個德國民間傳說人物最初在 16 世紀末開始流傳,版本頗多,一般以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在 19 世紀初發表的戲劇版本最廣為人知。茂瑙 (F.W. Murnau) 在 1926 年執導的電影版本也屬經典。

電影運用了不少在當時來說非常尖端精彩的特效,做出非凡的意象和令人難忘的場面,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舉例說,魔鬼使者 Mephisto(Emil Jannings 飾)站在小鎮上,展開黑翼,噴出黑霧,瘟疫即時降落大地。電影也不只一次拍出魔鬼(和浮士德)在天空飛翔,騰雲駕霧,在銀幕遠方還看到雪山、懸崖等等。和《最後一笑》比較,《浮士德》同樣少用插入字幕,拍攝手法更繽紛圓熟,98 分鐘的片子如行雲流水。

在茂瑙的《浮士德》中,主角浮士德(Gösta Ekman 飾)是個年老學者兼煉金術師,因為無法救治瘟疫病人非常沮喪,召來魔鬼使者。原來魔鬼跟天使打賭人性陷落,於是魔鬼使者 Mephisto 誘使浮士德出賣靈魂。浮士德真的和魔鬼達成交易,回復青春,更讓 Mephisto 幫他誘得美女 Gretchen(Camilla Horn 飾)的芳心,但這宗魔鬼交易卻毀了 Gretchen 的一生……

看到最後,原來這版本的浮士德強調「愛」,愛可以證明一切,也可以戰勝一切。

三位主角演員都表現稱職,又以飾演魔鬼使者的 Emil Jannings 最活潑多彩。茂瑙在電影中不忘加插一點幽默和搞笑的元素,而「搞氣氛」的任務自然落在演技最好的 Emil Jannings 身上。

較早前看過俄羅斯導演 Alexander Sokurov 贏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新版浮士德電影(觀後感),但那絲毫沒有享受的感覺,甚至是去年其中一次痛苦的觀影經驗。

Friday 4 January 2013

茂瑙電影展:最後一笑

果說茂瑙 (F.W. Murnau) 的《吸血殭屍》(觀後感)影響了後世所有的恐怖電影,《最後一笑》(Der letzte Mann) 則是對電影語言(或者說拍攝技巧)的重要示例。

電影全長 89 分鐘,甚少插入字幕,通過鏡頭、畫面、剪接來說故事,那些推移鏡頭、面頭特寫、高往低拍攝等等的手法,在今天觀眾眼中,可能不覺得稀奇,但《最後一笑》可是拍成於 1924 年,茂瑙就憑這些(在那個時代來說)先進的電影技巧打進好萊塢,在 1925 年拍罷《塔度夫》(Herr Tartüff) 便移民美國,加盟霍士片廠。

《最後一笑》講述跟姪女同住的大酒店首席門侍(Emil Jannings 飾)深以自己的職業為榮,天天筆挺制服上班,鄰里個個對他另眼相看。但侍者年紀已老,一次不幸的巧合,經理認為侍者必須退下,安排他去看守男廁。老侍大受打擊,瞞住家人鄰里,繼續披着門侍制服上班,但真相終被揭破……

這故事教人想起在經濟衰退下,前幾年在日本等先進國家的一個社會現象:很多被裁退的上班族天天仍然穿戴整齊「上班」去,有的在公園打發時間,有的其實像《最》片的老侍般在幹另一份(比原來低下的)工作。日本導演黑沢清幾年前拍的《東京奏鳴曲》(觀後感)是這麼一個故事。

片中鄰里知道老侍給調去看守廁所後,「醜事」火速廣傳,連姪女、姪女的新婚丈夫和姪女的婆婆也不支持老侍,婆婆甚至覺得蒙羞,幾乎把老侍當成過街老鼠。老侍的鄰居都是社會的低下階層,但一樣「厭人貧」。在今天的華人社會,有些地方這種情況仍然比較嚴重。地球公轉 88 週後,似乎我們的世界並沒有比《最後一笑》的那個年代變得更美好。

據說,茂瑙很多電影的結局都會有來一個逆轉,《最後一笑》便屬一例。老侍華麗轉身,雖然過程兒戲,但敢說觀眾都看得開懷。也許,那就是在黑暗時代中為清醒的或不清醒的人拂來一點不真實的希望吧。

除了茂瑙,《最後一笑》另一大看點是男主角 Emil Jannings (1884-1950)。生於奧地利,原名 Theodor Friedrich Emil Janenz,在 1900 年代初便於 Max Reinhardt 的劇團工作,後來憑《The Last Command》和《The Way of All Flesh》兩片成為第一屆(1927 年度)的奧斯卡影帝。在《最》片的舉手投足不慍不火,多個面部或個人全身的特寫鏡頭捕捉到他飾演老侍的內心感受。他在茂瑙的另一齣電影《浮士德》中演魔鬼,是完全不同的風貌,足證他演技多變。後來因為英語口音濃重,拍有聲電影效果不好而離開好萊塢,回德國後跟 Marlene Dietrich 合演了後者的名作《藍天使》(Der blaue Engel)。在 Quentin Tarantino 的電影《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 中,因為提及納粹的電影宣傳,拍過那種空傳電影的 Emil Jannings,也出現在該片中(由 Hilmar Eichhorn 扮演)。只是那時候還沒看 Emil Jannings,沒有咀嚼過這一節。

Thursday 3 January 2013

電影馬拉松(2013 年 1-2 月)

「★」代表入場指數

2012-12
《最後一笑》(Der letzte Mann) 已觀看
《浮士德》(Faust - Eine deutsche Volkssage) 已觀看
2013-1-1
《聖殤》(피에타)優先場-已觀看
2013-1-3
《分手再愛你》(Celeste & Jesse Forever) ★★1/2
《禁忌》(Tabu) 已購票
2013-1-10
《給親愛的你》(あなたへ)免費優先場
《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 ★★★
《聖手回春》(The Sessions) ★★★1/2
《浪蕩青春》(On the Road) ★★★
《貴族孽緣: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1/2
2013-1-17
《黑殺令》(Django Unchained) ★★★
《反黑暴隊》(Gangster Squad) ★★★
2013-1-24
《雲圖》(Cloud Atlas) ★★★
《英超有情人》(Playing for Keeps) ★★1/2
《日出》(Sunrise) 已購票
《神探亨特張》已購票
2013-1-31
《誘情報局》(The Paperboy) ★★★
2013-2-7
《鬼靈精怪大酒店》(Hotel Transylvania) ★★★★
《西遊-降魔篇》★★★1/2
《虎膽龍威:擇日開戰》(A Good Day to Die Hard) ★★★
2013-2-14
《驚慄大師:希治閣 》(Hitchcock) ★★★★
2013-2-21
《林肯》(Lincoln) ★★★1/2
《大師》(The Master) ★★★
2013-2-28
《失戀自作業》(Silver Lining's Playbook) ★★★1/2

Wednesday 2 January 2013

年結 3/3 ── 電影篇

小統計
看電影總數:160
於戲院觀看(2012 年度首輪電影):130
於戲院觀看(首次觀看之老電影):18(將《鐵達尼號》3D 版列入此類)
於飛機上觀看(2012 年度首輪電影/未在香港公映電影):7
危險療情》(A Dangerous Method) HKG/PEK
盛女日記 / 中女翻叮日記》(Young Adult) HKG/LHR
艾拔貴姓》(Albert Nobbs) LHR/HKG
逃學黐孖咇》(21 Jump Street) HKG/KUA
神探加賀:麒麟之翼》(麒麟の翼 〜劇場版・新参者〜)KUA/HKG
羅馬浴場》(テルマエ・ロマエ)HKG/PEK
《追擊枕邊謎》(Kahaani) HKG/PEK
於 DVD 上觀看(2012 年度首輪電影):2
基爸愛留情 / 終結原來只是開始》(Beginners)
《搵鬼打官司 / 鬼壓床了沒
於 DVD 上觀看(非 2012 年度首輪電影):2
最爆伴娘團》(Bridesmaids)
《搞乜鬼吸啜習作》(Vampire Sucks)
於電視上觀看(非 2012 年度首輪電影):2
《雙城故事》
《我老婆唔夠秤》

國家分類(計 156 齣 2012 年度首輪電影及首次觀看之老電影)
美國 72
日本 14
德國 11.5
法國 10
香港 9
英國 6.5
印度、台灣 5 (x2)
南韓 4
加拿大、土耳其 3 (x2)
中國、意大利、西班牙 2 (x3)
丹麥、波蘭、希臘、以色列、泰國、挪威、北韓 1 (x7)

電影院(計 148 次)
PALACE ifc 29
The Grand 23
百老匯電影中心 18
AMC 又一城 16
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12
UA iSQUARE 10
The ONE 7
UA 太古城中心 5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香港科學館演講廳、GH 旺角 4 (x3)
MCL 德福 3
MCL JP、香港藝術中心 agnes. b 電影院、UA Megabox 2 (x3)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 I、UA 朗豪坊、香港大會堂大劇院、PALACE apm、百老匯奧海城、AMC Pacific Place、海運 1 (x7)

廉價早場:30
免費優先場:22
各類電影節:39(歐洲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土耳其電影節、電影資料館修復珍藏/影評人之選、夏日電影節、Fritz Lang 電影展、亞洲電影節、西班牙電影節、法國電影節、茂瑙電影展)

2012 年看新片共 137 齣(有 1 齣看兩次了),舊片 18 齣。下面所有排名只針對新片,純粹個人喜好,超連結指向本網誌的觀後感:

音樂(配樂、歌曲)

左起:《星光夢裏人》《色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小學雞私奔記》《孤星淚》《紅花坂上的海

技術(攝影、剪接、特效)

左起:《哈比人-不思議之旅》《蝙蝠俠-夜神起義》《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黑猩猩的世界》《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普羅米修斯》

美術(造型、服飾、佈景)

左起:《普羅米修斯》《哈比人-不思議之旅》《星光夢裏人》《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蝙蝠俠-夜神起義》《ARGO-救參任務》

整體演出(按排名列出)

(上)1-5:《愛》《星光夢裏人》《黃金花大酒店》《桃姐》《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
(下)6-10:《ARGO-救參任務》《諜網謎蹤》《選戰風雲》《躁爸爸狂媽媽》《我的插班老師》

劇本(按排名列出)

(上)1-5:《生命的軌跡》《愛》《陽光抗癌大作戰》《桃姐》《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下)6-10:《春嬌與志明》《奇蹟》《星爸克超有種》《蝙蝠俠-夜神起義》《選戰風雲》

導演(按排名列出)

(上)1-5:《蝙蝠俠-夜神起義》《愛》《星光夢裏人》《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色辱》
(下)6-10:《普羅米修斯》《戰場上的明信片》《奇蹟》《生命的軌跡》《孤星淚》

十大新電影(同分者,按導演、劇本、演出、美術、技術、音樂順次逐項再比較而得出排名)

1《》(Amour)
2《蝙蝠俠-夜神起義》(The Dark Knight Rises)
3《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
4《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5《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Hugo)
6《色辱》(Shame)
7《桃姐
8《生命的軌跡》(Halt auf freier Strecke)
9《AGRO-救參任務》(Argo)
10《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新電影 11-30

11《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12《陽光抗癌大作戰》(La guerre est déclarée)
13《星爸克超有種》(Starbuck)
14《戰場上的明信片》(一枚のハガキ)
15《春嬌與志明
16《書中字有夢女神》(Ruby Sparks)
17《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18《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19《盜賊門》(도둑들)
20《奇蹟》(奇跡)
21《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22《閃亮人生》(Intouchables)
23《世紀末的婚禮》(Melancholia)
24《J. 艾德格》(J. Edgar)
25《繼承大丈夫》(The Descandants)
26《我的插班老師》(Monsieur Lazhar)
27《追擊枕邊謎》(Kahaani)
28《母親愛的手札》(わが母の記)
29《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 香港於 2013 年 1 月 10 日公映)
30《小學雞私奔記》(Moonrise Kingdom)

十大老電影

1《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
2《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3《電視台風雲》(Network)
4《尼布龍根的指環(第二集)-克琳希德的復仇》(Die Nibelungen: Kriemhilds Rache)
5《M
6《尼布龍根的指環(第一集)-式弗列特之死》(Die Nibelungen: Siegfried)
7《月亮上的女子》(Frau im Mond)
8《璇宮豔史》(The Love Parade)
9《七重天》(Seventh Heaven)
10《鐵達尼號》3D 版 (Titanic)

包尾新片(得分最低的 10 齣新電影)

138《印度有個荷李活》(Bollywood: The Greatest Love Story Ever Told)
137《波斯尼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
136《地心探險記 2:世外秘島 3D》(Journey 2: The Mysterious Island)
135《超級戰艦:異形海戰》(Battleship)
134《潮爆生仔秘笈》(What To Expect When You're Expecting)
133《光豬舞壯士》(Magic Mike)
132《爭女特務王》(This Means War)
131《狙煞特攻》(Haywire)
130《聽風者
129《魔鏡.魔鏡:白雪主公決戰黑心皇后》(Mirror, Mirror)

推薦電影(假如在公映時錯過了,值得找影碟補看)

《生命的軌跡》:絕症電影,真實、細致、不煽情
《星爸克超有種》:挺不錯的小品
《書中字有夢女神》:有人說造作,我覺得不落俗套
《奇蹟》:可愛的小孩以純真的心靈看着童真消逝
《追擊枕邊謎》:不同一般的寶萊塢電影
《黃金花大酒店》:英國「甘草」演技比拚
基緣巧合》(Mine vaganti):豐富有趣的意大利同志電影
快樂孕記》(Un heureux événement):罕見認真探討懷孕和生育的電影
陽光姊妹淘》(써니):差點因為可怕中譯片名而錯過了一套好電影
失匙殺手》(鍵泥棒のメソッド):好有趣的一個「殺手」
獵頭遊戲》(Hodejegerne):有一些血腥鏡頭,整體風格特別
拯救太空 1 號》(Lockout):成本不高,有點 cult 味

過去電影回顧
2011 年結 1/3 ── 電影篇
2010 年結 3/5 ── 電影篇
2009 年結 1/3 ── 電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