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0 March 2013

HKIFF 2013 之 3:逆光飛翔

我看來,台灣影視生產的效率或許不及香港,但在多個方面水平早已追上甚至超越香港了。遠一點的,1990 年代香港歌手(仍)在東南亞呼風喚雨,去台灣發片,拍的 MV 質量比香港的明顯優勝,很多還是用菲林來拍,畫面感質豐富。最近幾年台灣電影逐漸復甦,拍片量或許仍然偏低,但題材和手法不落俗套,技術水平還相當不錯。

張榮吉執導的第一齣劇情長片《逆光飛翔》跟他之前的紀錄短片《天黑》同樣起用黃裕翔和張榕容。黃裕翔是台灣的失明年輕鋼琴演奏家,張榕容則是法台混血的女演員。《逆》片的故事改編自黃裕翔的真實經歷。

小潔(張榕容飾)的家庭環境不允許她上大學習舞,在奶茶店上班,喜歡跳街舞的小子。與此同時,失明的裕翔(黃裕翔飾)到台北上大學唸音樂系。他有天分,但因為小時候的一個心結,不肯再參加音樂比賽。小潔和裕翔相遇,互相勉勵,各自朝自己的藝術理想一起努力……

《逆光飛翔》很勵志,充滿正能量,片中都是好人好事,包括裕翔在大學的室友,還有小潔工作的奶茶店的老闆。電影的調子是清新的,同時也滲出台灣青春劇的氣息。所以看《逆》片時,不要抱着看嚴肅文藝片或實況戲劇的眼光。

女主角張榕容之前憑《陽陽》得過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年方廿五,已經憑《渺渺》《陽陽》和本片三次提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跟繆騫人、鍾楚紅、劉若英、劉嘉玲同是入圍最多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但從未獲獎的女演員)。去年敗於《女朋友 男朋友》的桂綸鎂,論演技兩人其實不相上下,但後者在《女》片的角色發揮空間比較大(郝蕾的《浮城謎事》沒看,何韻詩在《奪命金》只是女配角,《失戀 33 天》的白百何在片中風頭被男主角文章搶了)。男主角黃裕翔不是演員,但表現尚算自然,配合角色,挺討好的。

其他演員方面,演裕翔媽媽的李烈是羅大佑前妻,演小潔媽媽的柯淑勤是台灣的知名女演員,得過金鐘獎,兩人都很稱職。客串演舞蹈老師的許芳宜大有來頭,是國際知名的現代舞舞者,在片中也露了一手。

作為一個意象,「逆光飛翔」這個說法文藝氣息很重,很台灣,但在今日的華人社會中,什麼都求快、求新、求曝光的風氣之下,獨台灣還能保有這一點閒雅的文化。

Friday 29 March 2013

義勇群英:毒蛇反擊戰

然發現《義勇群英:毒蛇反擊戰》(G.I. Joe: Retaliation) 在公映前一天有售票的優先場,跟到訪的 V 去看了。

上小學時,看義勇群英 (G.I. Joe) 的卡通片,但 Hasbro(孩之寶)出品的玩具沒有買過一件。上一集義勇群英電影在差不多四年前上映(觀後感),這一齣第二集原定在去年三月公映,但一拖便是一年,有說是在試片後觀眾的評價不理想,也有人說,是主角 Duke(Channing Tatum 飾)死去,讓很多觀眾傷心,加上 Channing Tatum 這一年走勢凌厲,電影公司補拍不少戲份,把電影押後一年上映。

試片放映的版本拍得怎麼樣無從得知,但看完本片,可以說第二理由並不成立。事實上,電影的名字或中文譯名已經透露端倪。儘管今集故事從上集的伏筆開始──假的美國總統佈局剿滅義勇群英,故事發展下去,其實以新加入的 Roadblock(Dwayne Johnson 飾)、Flint(D.J. Cotrona 飾)、Jaye(Adrianne Palicki 飾)為重心。上集留下的角色之中,今集戲份最重的(竟然)是李秉憲飾演的白衣忍者雷影。

動作場面當然多,最緊湊的是蛇眼(黑衣忍者)和雷影的妹妹 Jinx 為把雷影擄回日本總壇予以感化,在雪山、懸崖上和大批毒蛇黨忍者對打的一幕。雖然很多場面都應該是利用電腦合成的,但整體的節奏和氣氛都很不錯。

基本上,看《義勇群英:毒蛇反擊戰》這一類電影,觀眾就是求官能刺激,完全不能以理性的態度去對待。舉例說,一開場義勇群英去中亞執行(圈套)任務,在運輸機上各演員仍可談笑自若。在真實的情況下,機艙吵得不成,說什麼都聽不見,還能夠像主角般說個不停嗎?

也不要抱着看演技的心情去。最考演技的交 Jonathan Pryce 去了,飾演忠奸兩面的美國總統,但劇本寫的對演員實在不算什麼大考驗。

看的是普通版本,沒有立體效果,但相信不會嚴重影響觀賞的效果。這一集伏筆不算多,就是交代了 Joe(Bruce Willis 飾)重出江湖,雷影和正派聯手後又「退隱」,還有跟毒蛇司令同時囚禁的 Destro 生死未卜(或者下落不明)。片末沒有任何預告片,看完戲可以安心馬上離場。

Thursday 28 March 2013

古魯家族

初說好看《古魯家族》(The Croods),因為看的是英語版。看過粵語配音的預告片幾次,感覺十分差。看的是優先場,不用買票,便爽快答應。只是這兩多年一直關照我的編輯先生說,他另有高就,下月履新。也就是說,《古》片該是我最後一場免費電影了。也因為再沒有優先場的招待,大概不會再看這麼多電影了。

《古魯家族》是夢工場 (Dreamworks) 的出品。人物造型不是我很喜歡的一類,反而片中的動物比較可愛,例如行走陸上的鯨、毛皮像鸚鵡的大頭老虎等。立體效果談不上很突出,但總體來說,還算色彩繽紛,部份景觀的設計也不錯。

故事發生於遠古時代,主角一家居於山洞,後來為了逃避世界末日「大結局」而展開旅程。教人意外的是《古》片笑話挺多,把很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例如拍照)和想法套進蠻荒世界裏,效果不錯。電影主要圍繞父親 Grug 和女兒 Eep 之間的關係。爸爸為保護全家,堅持以不變應萬變,不可以離開自己劃定的安全生活圈。女兒卻厭倦生活墨守成規,對外面(居住的山洞和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生嚮往。

後來 Eep 遇上獨自闖蕩的小子 Guy,眼界開了,也對開始對情愛有所體驗。Grug 看在眼裏,自然不是味兒,甚至出力大加阻撓。父女之間的隔閡自然變得更深。「大結局」越來越近,面對巨變,原本由 Grug 設下保護家人的規條都推翻了。只是人力渺小,是否敵得了大自然的更迭?

電影的寓意顯然而見,也跟近年不少動畫片一樣,近乎是衝着成年的觀眾而來。是不是打破常規就一定能夠海闊天空?很多人都會確定地說「不」。但鼓勵大家要有破除局限(或悶局)的勇氣,還是值得嘉許的。

英語版替爸爸配聲的 Nicolas Cage 和替女兒配聲的 Emma Stone 表現不錯。替 Guy 配聲的 Ryan Reynolds 則不過不失。我不喜歡看粵語配音版,除了配音演員的水準參差外,配音稿的質素也大有關係。配音稿不僅是將英語對白翻譯成粵語那麼簡單,還要兼顧音節數目,對翻譯好的對白再加工。好的配音對白本應該流順自然,配合語氣,用語要符合口語的習慣,像「你唔好再控制我既思想喇」之類,怪彆扭的,甚至令人對電影的投入程度大減呢。

Wednesday 27 March 2013

那些時日我在屏幕上讀過的字

幾天放假,網誌都提前寫好。早說過,在這裏留言是興趣和責任,就像每天要為需要充足養分的植物澆水一樣。

總有找不到題材的時候,通常會檢視自己最近的生活,或者巡視一下常讀或讀過的網誌,看看有什麼靈感。

說實話,現在已經沒有常讀的網誌了。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都貼在右欄,每天瀏覽一下各版的更新,對標題感興趣才會過去串串門子。這些較常讀的,不少的風格和選題跟這小地盤其實不怎麼相似。至於題材比較接近的,就是想看看一些不同的想法罷了。

讀過的網誌是指那些識於微時,或者後來(曾經)跟作者像朋友般交往的那些。都不會像從前那樣天天去讀、去留言,但每隔一兩個月,還是會在遠處看望一下,瞭解一下對方的近況。

另一些讀過的網誌已經變成荒蕪了的花園。作者可能另有新生活,也可能把分享資訊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其他平台上去了,例如 facebook 或微博之類。這一類只會很偶然才去看一下,往往會有「驚喜」──不大可能發現新貼文了,很多是關閉了,也有搬到其他網誌平台上繼續經營的。是後者的話,當然會到新站參觀一下,假如對內容仍感興趣,更新仍見規律的話,說不定會跟它舊情復熾。

不可否認,網誌已經式微。仍在寫的,大概比較信任文字,也可以偶然對時間奢侈,或願意如此奢侈。偶然寫寫的,可能是對一些人一些事仍有熱誠,願意花心思去經營一下吧。

對文字有啟發力量的網誌作者實在很少。也奇怪怎麼有些人幾乎天天都寫,卻還是那麼爛。沒關係,也是一種風格,讀網誌只該着眼於內容和觀點。在文字漸變圖符的世代,已經越來越少人分辨得出它的好壞美醜了。

Tuesday 26 March 2013

HKIFF 2013 之 2:伊娃失身的抉擇

電影節訂票手冊時,已經覺得《伊娃失身的抉擇》(De Ontmaagding Van Eva Van End) 的故事跟超過十年前 Stuart Townsend、Kate Hudson 等主演的《引郎入室》(About Adam) 很相似。荷蘭電影的黑色風格很有名,倒想看看類似的故事在荷蘭人手中會變成什麼模樣。電影拍得不算差,編導挑選的歌曲還挺有水準,但整體而言,不夠瘋狂,也不夠黑色,反而顯得有點裝模作樣。

故事發生在一個五口之家,Evert(Ton Kas 飾)和老婆 Etty(Jacqueline Blom 飾)快要慶祝銀婚,實際上兩人貌合神離。長子 Erwin(Tomer Pawlicki 飾)要跟印度女孩成家,次子 Emanuel(Abe Dijkman 飾)性格反叛,小女 Eva(Vivian Dierickx 飾)內向自卑,總被忽略。學校邀請一批德國學生來交流兩星期,讓學生鍛煉英語。金髮美少年 Veit(Rafael Gareisen 飾)獲分配到 Eva 家裏。Veit 馬上引來全校女生的注意,Emanuel 因而吃醋。然而,Veit 對五口之家的影響遠不至此,他讓各人的生活幾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電影中的一家五口,名字都以字母 E 開頭,他們各有問題。Evert 覺得周圍的人不搭理他,老婆待他冷淡,孩子對他冷漠,同事不十分重視他。Etty 的情緒總是緊繃的,甚至有點神經兮兮。Erwin 工作和愛情都穩定,原來他有隱藏的性疑惑。Emanuel 的反叛源於他對自身的認同。Eva 不滿意自己的外表,想通過宗教或「心靈雞湯」之類自我救贖。

美少年從天而降,長相以外,連性格和經歷都是那麼充滿吸引力。他令 Evert 一家對本身生活的困惑嘗試尋找出路,結果搞出連篇黑色笑話。最後歪打正着,各人真的在自己的隧道盡頭找到了一點曙光。

基本上,Veit 沒幹什麼害人勾當,甚至可以說是出於善心,努力去取悅各人(除了 Eva)。只是他的行為曖昧,看來像投各人之所好。觀眾不免猜想,到底 Veit 是天使還是魔鬼?

換個角度看,哪人心理障礙越多,Veit 對他/她所作的看來越可疑。例如 Veit 跟 Etty 按摩,跟 Erwin 四目交投還作勢吻下去,還有在 Emanuel 惡意相對後仍幾番主動向 Emanuel 示好。Evert 和 Eva 性格比較單純,Veit 對他們帶來的衝擊大都是從他們第一身的角度去描述,更像是兩人自我的選擇。一家五口的戲份很平均,Eva 遇見 Veit 後的確想失身於他,但香港這個中文片名是有點不對題。

Eva 養的那頭可愛又可憐的兔子是全片用得最好的象徵。Eva 對兔子幹的正如她對自己的童貞下的決定。寵物和童貞,下場都一樣。

《伊》片主要看點在 Veit 一角之上。Rafael Gareisen 來自奧地利,不算很帥。他每次出場,都讓我想起公司裏某個人:長相過得去,有小聰明,最愛投其所好,博人好感,有人為他神魂顛倒。在我看來,他不過是 Eva 在 Veit 的行李包裏找到的那條有污漬的內褲罷了。

Monday 25 March 2013

離奇偽術家

好萊塢電影,演員/明星是一大原因。來自英國的 Colin Firth 前年終於登上了金像影帝寶座(個人認為,2010 年的《單身男人》(A Single Man) 也力足登頂)。這次參演舊片重拍的《離奇偽術家》(Gambit),已經h落力演出,甚至大方露出一雙毛腿,可惜電影本身不大好看。

Michael Caine 和 Shirley MacLaine 在 1966 年拍過《神偷艷賊》(Gambit),當年曾經提名奧斯卡三個技術獎項。46 年後重拍,由高安兄弟 (Coen) 寫劇本,來個二次創作,情節談不上曲折,故事也欠奇情,導演 Michael Hoffman 的手法相當呆板。Michael Hoffman 最廣為人識的兩齣作品該是《愛情吉日》(One Fine Day) 和《最後車站》(The Last Station)。前者倒有一點神采,後者主要靠 Christopher Plummer、Helen Mirren、Paul Giamatti 等優質演員支撐大局。

《離奇偽術家》是一個老千行騙富商的故事,但這老千並非外行,而是貨真價實的名畫鑑定人。Harry(Colin Firth 飾)替囂張跋扈的富翁 Lionel(Alan Rickman 飾)搞藝術展覽,他從中想到複製名畫,設局坑老闆一大筆錢。為了實現計劃,Harry 去美國找來牛女 PJ(Cameron Diaz 飾)幫忙……

說《離奇偽術家》不大好看,是因為風趣幽默的情節不多,劇情也欠高潮,就算加入所謂的英美兩地文化差異,也只是口音和用語。

Colin Firth 不是完全沒有喜劇感,而是他不靠誇張的表情或肢體語言去逗笑。他在本片的演出是到位的,也有英式紳士的姿態,但遺憾的是,就是跟另一「老戲骨」Alan Rickman 和客串的好萊塢奇男「綠葉王」Stanley Tucci 同場,擦出的火花也不多,間接讓 89 分鐘的電影看來像 129 分鐘。

女主角 Cameron Diaz 向來老得坦然。但她在其中一幕沒太多保留的戲中,真的說明「獻醜不如藏拙」的道理。較諸很多同齡女人,她其實還算有水準,但觀眾付鈔,向來就殘酷。Alan Rickman 的角色比較有趣,他才是全片中為藝術犧牲最大的一人。

再喜歡 Colin Firth,這一次也無法不給負評。

Thursday 21 March 2013

HKIFF 2013 之 1:銹與骨

如早知道《銹與骨》(De rouille et d'os) 會正式公映,就不用捱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的貴票了。選《銹與骨》只有一個理由,就是看女主角 Marion Cotillard。跟我一樣為了看 Marion Cotillard 而買票的觀眾,可能會有點失望。她雖然演得不錯,但沒有什麼重大的突破,而且戲份比男主角少,粉絲會覺得不夠過癮。

電影拍得比較寫實,男女主角都是「傷員」,有肉體也有心靈的創傷。一開始是男主角 Alain(Matthias Schoenaerts 飾)帶着小兒上路,可見他們手頭拮据,最後投靠 Alain 的姊姊,落腳處也有點破落。Alain 壯實如牛,打過拳,到夜店當保安,邂逅當殺人鯨訓練員的 Stéphanie(Marion Cotillard 飾)。不久,Stéphanie 遇上可怕的意外,失去了雙腿。兩人再度遇上,結成了一段肉慾關係。本來成熟美艷的 Stéphanie 比形同蠻牛的 Alain 早跳出肉慾層面。另一方面,Alain 去打黑市拳賽,賺錢多了,身邊的女人也多起來……

《銹與骨》頭三分之一比較好看。拍父子在路上,對白不多,但挺有實感;拍男人和女人帶點戲劇化的相遇,讓人對女主角的性格和背景產生興趣。但有趣的是,男女主角相遇的那一段反而讓觀眾對男人的瞭解更深入。原來壯男肢體發達,面對慾念也非常坦然,倒是最初看來風騷的女人比較「守節」。

二人的命運再度交匯時,彼此的際遇已經兩番起落。他們沒有自然而然地墮入愛河,而是開展了一段「相互需要」的關係。生活漸回軌道的男人上班和打拳以外,也要找女人發泄(慾念和情緒)。女人身體傷殘,自閉離世,卻暗地裏想要男人的身體,滿足肉慾,也找個心理(和形式上的生理)依靠。男女主角的關係完全稱不上「愛」,但看得出他們各自有喜歡對方作伴的理由。

《銹》片裏的感情關係乃從生理角度出發,當中並不牽涉金錢。心理、精神或肉體空虛的人,大概很容易會嚮往這種功能性的關係。而電影也寫出一個常見的立場:男人享受追尋性滿足,非常重視肉慾;女人始終會回歸精神層面,享受性的歡愉以外,也逐漸尋回對生活和人生的感覺。

電影最後的三分一變得有點像肥皂劇,彷彿是為了製造應有的高潮和符合期望的結局而全速前進。

男主角 Matthias Schoenaerts 來自比利時,飾演 Alain 一角外型具說服力,表現也算稱職。整齣電影比較讓人失望的是男女主角肉體交流多,心理溝通未夠深刻。有一點挺有趣的是按故事推演,劇情該至少跨越一兩年,最初片中交代 Alain 的兒子五歲,但看到完場,那個小演員從外型到言行一點沒有改變。若要挑出印象深刻的一段,不是兩名主角哪一場床戲,也不是女主角遇上意外的一幕,而是 Katy Perry 的《Firework》真的無孔不入。

Monday 18 March 2013

大師

《大師》(The Master) 之前,略讀了電影的故事大綱,以為有充足的準備去看這奇才導演的新作。說 Paul Thomas Anderson 是「奇才」,因為他算是個「慢活」導演──十五年來連這齣《大師》共拍了六齣長片。他的作品大都精巧,故事和手法都見(一點)藝術成分。然而看完《大師》,坦白說,真有點一頭霧水。

據說《大師》的故事藍本是不少名人明星信奉的美國「科學教會」。我不熟悉科學教會,也沒有太大興趣追查它跟電影的關係到底有多深。反正片中的教派 The Cause 看來也挺莫測高深,領導所說的教義似是而非,也前後不一。但有說 Paul Thomas Anderson 拍完《大師》,讓演過他的《人生交叉剔》(Magnolia) 而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 Tom Cruise(科學教會的信徒)提意見。《大師》從頭到尾也沒有批判 The Cause(或它影射的「科學教會」)為異端。說《大師》旨在談宗教(或科學教會),似乎不完全成立。

二次大戰退役美兵 Freddie(Joaquin Phoenix 飾)回國後難以適應,常常暴躁失控,充滿性幻想,又自製私酒。後來偶然遇上自創心靈教派的「大師」Lancaster(Philip Seymour Hoffman 飾),跟隨他一家和信徒周遊傳道,從三藩市去到紐約,沿途接受 Lancaster 的另類治療,但最後始終分道揚鑣。

Lancaster 的教義不僅真假難辨,同時也不容易看得明白。事實上,邊看《大師》邊問自己到底這戲是講什麼的?從戲份最重的 Freddie 和 Lancaster 二人的關係着眼,是教主和教徒,也像父親和兒子,有時候兩人亦師亦友。

Lancaster 的太太 Peggy(Amy Adams 飾)看來平易近人,既是宣道者的妻子,也像一個家庭主婦,但越看下去,發覺這個女人似乎並不簡單。Peggy 在 Lancaster 身邊不是永遠小鳥依人,而且可以非常具有影響力。她替 Lancaster 手淫那一幕,更可看出她對 Lancaster 有一股控制的力量,不禁教人聯想到底 Lancaster 和 The Cause 是不是都受到 Peggy 的左右(甚至支配)?

假如說《大師》的焦點集中在 Freddie 身上,這更純粹像一齣「傷痕」電影。但看完之後再回味,也許編導是以 Freddie 的眼光去看 The Cause 和「大師」Lancaster 的一切罷了。Freddie 弓着身子走路,言行像老粗,加上酗酒狂妄,觀眾都感受到他是個不好惹的人。他對 Lancaster 的辯才和智慧深深拜服,但同時 Lancaster 的「治療」卻始終無法完全讓 Freddie 康復。到底讓 Freddie 飽受困搬的問題是什麼?創傷後遺症?感情失敗?還是其他?Lancaster 平日笑面迎人,但情急之時十分暴躁。他在紐約為信眾治療時,有派對賓客挑戰他,被質問之下,Lancaster 竟用髒話狠罵對方,跟所謂的大師風範完全是兩回事。

總之,《大師》中的主角都神秘、曖昧,看完電影,觀眾對他們還是所知不詳。回看 Paul Thomas Anderson 的前作,似乎他拍偏執狂別有一手。本片三個主角都演技好,但他們演得再好,還是無法讓觀眾完全明白故事在講什麼。所以說,此片最吸引的是演員。

另一方面,《大師》拍得非常精緻,攝影、美工、音樂都非常出色,如此耐人尋味的電影,就像一件做工精巧但題旨或用意不詳的工藝品,予人一種空虛的感覺。也許,《大師》就是關於空虛的吧。

Thursday 14 March 2013

謎離藥謊

完《謎離藥謊》(Side Effects),在 facebook 上寫道「又一爛片」。今天的我不會推翻大前天的我,還是覺得這戲不好,儘管說它「爛」,也許是太狠辣了一點。

Steven Soderbergh 這兩年一連推出了四齣電影,演員陣容都挺強,但全部都不怎麼出色。前年的《世紀戰役》(觀後感)平淡,去年的《狙煞特攻》(觀後感)和《光豬舞壯士》(觀後感)都空洞。相比之下,《謎離藥謊》的劇情複雜而具野心,可是看到最後,就讓人小題大作、誇張失真之感。電影唯一的看點是男女主角 Jude Law 和 Rooney Mara 戮力的演出,勉強扣住觀眾的注意力。

故事說少婦 Emily(Rooney Mara 飾)有情緒病,她老公 Martin(Channing Tatum 飾)因內幕交易入獄。等到 Martin 出獄,Emily 的病情好像更嚴重,甚至企圖自殺。她轉看精神科醫生 Banks(Jude Law 飾),後者剛好參加受薪的新藥試驗計劃。Emily 病情反覆,Banks 請教 Emily 之前的精神科醫生 Siebert(Catherine Zeta-Jone 飾)。Emily 似乎因藥物影響而殺死 Martin,Banks 替她辯解,卻越描越黑,Banks 因此丟了工作,老婆和繼子又離他而去。他覺得事有蹊蹺,追查下去,逐漸發現有人在背後操縱……

《謎離藥謊》自稱是一齣新派心理驚慄片,劇情涉及藥廠和金融業,加上人物描寫,篇幅只有 106 分鐘,實在過於「豐富」。電影的節奏散亂,最後揭穿真相,所謂的佈局和動機,設計突兀,予人眼高手低之感。Banks 從精神科醫生變成大偵探,抽絲剝繭查出箇中真相,然後再恃機反擊。這一段是「戲肉」,劇情突然加速,部份細節交代得有點不甚明白,或者未能自圓其說。

演員方面,參演了《狙殺特攻》和《光豬舞壯士》的 Channing Tatum 在本片像打醬油似的,面貌十分模糊。觀眾所見,Martin 這人還算挺好的,沒有什麼惡習,更十分疼愛老婆,落得如此下場,真是個可憐人。Jude Law 和 Rooney Mara 都用心演,男的演技熟練,女的氣質較佳。

電影提到多種處方精神科藥物,在很多外國電影或電視上,很多人都因為情緒病而要吃這些藥。中國人對於情緒病的意識比較模糊,也傾向諱疾忌醫。另一方面,情緒病要來便來,不一定是靠人力就能治理。在這方面老外吃藥如吃菜,對藥品如數家珍,互相比較藥物療效和反應。對於情緒病藥物,個人向來抱存一點懷疑的態度。人腦精密,情緒變化又牽涉到很多主觀和客觀的因素,死板板的藥物到底效用可以有多大?

Monday 11 March 2013

魔境仙蹤

時候聽童話故事,其中一個非常熟悉的是《綠野仙蹤》。學校的老師會說,電視上的卡通片和兒童節目會演,連自己都可以講得感情充沛。長大後知道 Victor Fleming 在 1939 年拍成的彩色有聲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the Oz) 是經典(Judy Garland 主唱的《Over the Rainbow》也一樣經典),買了 VCD 卻一直沒看。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年 Victor Fleming 還拍出了另一齣經典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七十多年後,迪斯尼從《綠》的故事再創作(也可以說是《綠》的前傳),拍出了《魔境仙蹤》(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電影片長 131 分鐘,開始時是黑白片,待主角進入了魔幻世界後才轉成彩色。《綠野仙蹤》的主角是個純真小女孩,《魔境仙蹤》則變成江湖騙子魔術師 Oscar(James Franco 飾)。在「新版」裏,主角並不純情,希望在魔幻世界撈一票,或者說得粗俗一點,想要財色兼得。

《魔》片的故事說,巡迴賣藝的風流魔術師 Oscar 靠二流把戲餬口,也到處留情。一天意外掉進魔幻世界,被誤作是拯救百姓的大魔法師。Oscar 因此捲進了善良女巫 Glinda(Michelle Williams 飾)和邪惡女巫 Evanora(Rachel Weisz 飾)的鬥法,又跟另一女巫 Theodora(Mila Kunis 飾)結下感情糾紛。在魔幻世界歷險時,Oscar 認識了飛天猴子 Finley(Zach Braff 聲演)和瓷娃娃(Joey King 聲演)……

基本上,《魔》片故事平淡,曾執導《蜘蛛俠》系列電影的 Sam Raimi 雖然拍出繽紛的色彩,但劇情不夠緊湊,場面和特效的設計也不見太多新意。雖然間中有金句,卻沒有明顯提升電影整體的成績。最後江湖魔術師智取真正的魔法女巫,靠的是電影的光影幻術,也可以看成是對電影的致敬。然而相比之下,同是帶着一點童心的電影,去年 Martin Scorsese 的《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觀後感)在這方面更感人、更突出一些。

男主角 James Franco 就是有一點邪氣。這次拍「兒童」電影,刻意增加笑容,也看得出他努力搞笑,只是他沒有擺脫「chok 樣」,看來有點突兀。三個女主角以 Rachel Weisz 比較好看,甚至帶點冷艷。Mila Kunis 演變形女巫從角色性格到造型都太卡通化。Michelle Williams 演的善良女巫佔戲最多,卻也最悶蛋,唯一有趣的小發現是從某些角度看,她的樣子竟然跟鍾楚紅有點相像。

全片最突出的是那可愛又脆弱的瓷娃娃和那隻飛天猴子。聲演瓷娃娃的小女孩 Joey King 其實在片中也參演了另一角色,就是開場時那個對 Oscar 的掩眼法深信不疑的跛足女孩。聲演 Finley 的 Zach Braff 曾主演處境喜劇《Scrubs》,電影中很多引人發噱的對白都是出自 Finley 之口。

Finley 反問 Oscar,是不是因為牠是猴子就一定喜歡吃香蕉?銀幕下的現實世界何嘗不是充滿很多一樣約定俗成的粗暴定論。

Saturday 9 March 2013

火灼之處(土耳其電影節)

耳其電影節已經是第四年舉辦,今年只買票看了這齣《火灼之處》(Ateşin düştüğü Yer)。記憶中,第一屆沒有遇上什麼狀況,之後兩屆我看的部份電影有放映問題,甚至包括臨場通知取消放映,院方即時替觀眾辦退票。看《火灼之處》尚算順利,只是戲院放映的 DVD 質量有點問題,曾經兩三次播放不順暢,但最終還是順利完成放映。

電影以一對父女為主線人物。長女 Ayse 得了急性心臟病,送進醫院治療時,才發現她未婚懷孕。為保家聲,爸爸要把女兒私了,便以找更好的醫院為名,計劃把 Ayse 帶到郊外毒殺。然而,在這段死亡之旅上,Ayse 的孝順、乖巧讓老父特別糾結。這時候,Ayse 從電視新聞片得悉腹中塊肉的爸爸意外喪生,同時又意外洞悉父親可能另有圖謀……

《火灼之處》令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概是片中的土耳其男人常摑別人耳光,對女人挺粗暴,以暴力脅迫去「解決」問題。例如 Ayse 爸爸平日愛護子女,照顧家庭,但知道女兒未婚懷孕,又羞又怒,自己不願意去面對,卻打老婆泄憤,然後逼老婆去質問女兒。女兒不願說出真相,結果又捱母親的耳光。這些硬生生的暴力讓人看得不很舒服。

演父親的 Hakan Karahan 是片中發揮空間最大,也演得比較出色的一人。

在今年八齣選映作品之中挑了《火灼之處》,只因為它是土耳其角逐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代表。電影沒有打進最進五強,看來也是理所當然。不能說《火》片拍得差,但整體而言,節奏較慢,也比較平淡,很多畫面或拍攝手法也有熟口熟面之感。

這麼說吧,去看土耳其電影,並沒有抱着什麼仰慕或獵奇的心態,純粹希望通過電影看看那裏的一些文化風俗。單從《火灼之處》所見,土耳其一些地區或社群仍然相當保守和封建。

Friday 8 March 2013

皇家風流史 (EUFF 2013)

麥電影《皇家風流史》(En kongelig affære; A Royal Affair) 入圍了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五強,早於去年已經贏得柏林影展的最佳劇本和最佳男主角獎。驟看中文片名,以為輕鬆詼諧為主,實際上是宮闈鬥爭,外加一筆歷史的腳註。

電影發生在 18 世紀末,有點失心瘋的丹麥國王 Christian VII(Mikkel Boe Følsgaard 飾)娶了英國貴族 Caroline Mathilde(Alicia Vikander 飾)為皇后。Christian VII 的繼母(太后)總想找尋機會推翻繼子,讓親生兒子登上皇位。其時丹麥跟很多其他的歐洲國家一樣,保守勢力主宰國政,有大量管制和審查措施。改革派看中支持前進思想的啟蒙活動支持者德國人 Johann Friedrich Struensee(Mads Mikkelsen 飾),游說他當 Christian VII 的醫師,以幫助他們重返國會。Struensee 真的取得 Christian VII 信任。原來 Struensee 滿腹社會改革大計,幫瘋子皇帝「重掌」國政,再跟深宮寂寞又聰明開放的 Caroline 有私情,兩人幾乎像垂廉聽政一樣,也火速使丹麥(一度)成為當時歐洲最開明先進的國家。但太后看穿 Struensee 和 Caroline 的關係,再勾結失勢的國會保守派,密謀回朝……

影片篇幅較長,但劇情簡潔而具條理。與其說御醫和皇后之間的關係是風流史,不如說他們因為在艱難時代碰上難得的知己而結成有情有慾的盟友吧。他們是改革派,跟保守勢力對決,擦出過那麼燦爛的火花。電影的後半部更集中講宮廷鬥爭。難說保守勢力陰魂不散,只是大家理念不同,各為其主。為了爭取支持,算計和使詐是家常使飯。而除權力以外,色慾也是人性一大弱點。假如 Struensee 把持得住,聽同僚勸告,沒上皇后,也許他的改革鴻圖可以一直推展,甚至走到更高更遠。Struensee 的兩個同僚,一個因為 Struensee 而死,另一個因為女人跟 Struensee 反目,直接導致 Struensee 的墮落。所以說,色字頭上一把刀,一點沒錯。

《皇家風流史》的服飾和美工有很高的水準,演員也有出色的表演。拍攝本片時還沒從戲劇學校畢業的 Mikkel Boe Følsgaard 去年贏得了柏林影帝的殊榮。他演失心瘋皇帝,不見過火,最屬難得。論戲份,拍過不少外國電影的 Mads Mikkelsen 最重,但他臉上的邪氣看來有少許煞風景,儘管他還是演得挺不錯的。女主角 Alicia Vikander 長得漂亮,可她看來就比較年輕純美,在後段面對內憂外患飽受煎熬的戲份中沒有流露出太多的風霜或滄桑,誠為不足。

這戲挺好看,不在於場景金堆玉砌,或者皇宮鬥爭波譎雲詭,而是編導沒有過大的野心,故事的跨度沒有過分拉闊,對細節的鑽營亦適可而止。

Thursday 7 March 2013

南荒的童話

後一齣看的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候選作品是這部獨立電影《南荒的童話》(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香港的中文譯名不錯,把故事的地理位置、內容、表達風格都顧上了。電影其中一大看點是九歲的 Quvenzhané Wallis 憑本片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候選人。她的角色貫穿整齣電影,戲份最重,確實是《南》片的靈魂人物。

有人把《南方的童話》跟同於去年公映的《巴黎聖騎士》(觀後感)和《大師》(The Master) 看成為同一類型的電影:主要的敘事方式不按傳統,起承轉合不見清晰的脈絡,片中的角色和事物都與夢境、潛意識有關,並帶不少的象徵意義。未看《大師》,無法比較,然而跟《巴黎聖騎士》相比,《南荒的童話》容易看得多,但又不落俗套。雖然場景都是破破爛爛的,此片卻透出一點清新的氣息。

《南荒的童話》改編自只得一幕的戲劇《Juicy and Delicious》,原著描寫男孩(電影改為女孩)與父親面對如同世界末日的處境,同樣變得精神緊張,大概要說明,家園一旦被毀,連帶生活的社區也會被分割。人為了生存,會作出什麼樣的行為?

此片着實帶着魔幻寫實主義的色彩。在河堤的一邊是荒蕪貧窮的「浴缸村」,暴風雨後,女孩和父親還有其他村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浴缸村」固然是虛構的,編導也沒有具體地描述它的規模和面貌。但另一方面,電影中的世界並不是完全脫離現實,因為在河堤的另一邊是大廈和工廠。一道河堤劃出了城市和「蠻荒」。但在象徵文明(城市)的那一邊,編導同樣沒有詳細交代。電影裏的空間是個充滿象徵意義的佈局。

觀眾會思考,什麼是文明?什麼是落後?兩者是相對的嗎?「浴缸村」的人過着如遊牧民族的生活,在現代人的眼中,就是跟現實矛盾,是不可思議。暴風雨後,「現代」人進村去把村民「救出」,但出奇的是,觀眾可能跟村民一樣,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打擾。那不是說我們突然追求落後,而是可能突然想到,落後就等於不文明?落後就等於要被取締嗎?

電影以小女孩的角度敘事,也大量使用手搖鏡,彷彿小女孩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觀眾都從她的視點出發似的。就怪我老眼昏花,到影片的後半部,就感到一陣暈眩。

導演 Ben Zeitlin 本身會作曲和作動畫,《南荒的童話》是他首部執導的電影。女孩聽完老師講童話故事,惦記着老師口中的冰川巨獸,後來巨獸真的在現實中出現。巨獸可能也只是一個象徵,表示女孩生存的勇氣,面對逆境和人情變幻的能力。這麼說來,《南荒的童話》又是一齣講成長的電影。Dan Romer 和導演 Benh Zeitlin 合作編寫的電影音樂也有一些不錯的篇章,充滿生命的動力,間接讓一些平淡的段落添上了半分感染力。

Wednesday 6 March 2013

停屍間的深呼吸 (EUFF 2013)

看歐洲電影的人,應該比較有耐性。很多歐洲電影的節奏較慢,對白較少,長鏡頭或特寫鏡頭比較多,故事的起承轉合不一定緊湊,但通過畫面讓觀眾思考不同問題的力量卻多數比繽紛而效率高的好萊塢電影大。奧地利電影《停屍間的深呼吸》(Atmen) 不至於教人深思,但主角的遭遇(男主角的演出)也教人產生一點好奇。

Roman(Thomas Schubert 飾)是孤兒,在 14 歲時殺了人,然後被囚。他已滿 18 歲,可以每天申請假釋外出工作,最後找到殮房工,天天跟同事搬運屍體。一天 Roman 發現女屍的名字跟生母一樣,突然想尋親,終於母子重遇……

電影以主角 Roman 為重心,看他周圍的人,然後再從他們的言行回看 Roman 本人。社工想幫 Roman 自力更生,重投社會,但 Roman 性格孤僻,也不善表達,十問九不理。社工本身的脾氣也不大好,結果兩人的相處猶如一個不招殺傷的惡性循環。殮房的同事對 Roman 不算友善,覺得他這個少年犯不會有出息。Roman 從工作中看到生死,也看見平日孤立他的同事處理遺體專業和體敬的表現,明白到工作和跟別人互動對自己人生的意義,遂逐漸改變,進而讓同事對 Roman 也改觀了。Roman 找到了生母,渴望得到親情,卻聽到冷酷的真相,也體會到所謂人情現實的一面,最後終於感到自己的成長,要對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負責任。

其中一幕比較深刻的,是某天下班後,Roman 如常乘火車回少年釋囚監獄。他在車上遇上了一個年輕外國女背包客。對 Roman 來說,那可能是他人生第一次邂逅令他心動的異性,樂得有點忘形,差點忘記下車。他把一只手套留在座位上,又忘記了自己身上的禁酒令。那一程火車大概讓 Roman 嘗到所謂正常生活的滋味,讓他更想重投社會,於是開始改善自己。

很多歐洲電影就是這樣,不愛把一切都寫得明明白白,而是把情節套進接近生活的場景,讓觀眾從旁觀者的身份去思考作者所講的故事。

《停屍間的深呼吸》原名 Atmen,英文片名譯作 Breathing,男主角的遭遇也真的跟呼吸很有關係,例如他愛在游泳時練習閉氣,上班處理屍體時又可能得改變呼吸方式去迴響難聞的氣味,生母告訴 Roman 在他小時候差點窒息等等。「呼吸」似乎是 Roman 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符號。

本片導演是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偽術大師》(Die Fälscher;觀後感)的男主角 Karl Markovics 初執導筒之作,手法尚算嫻熟。首次拍電影的男主角 Thomas Schubert 談不上俊秀,但誠如電影節的故事簡介所言,表現讓人驚艷,挺能演繹出角色心理變化的層次,特別是憂鬱和絕望。歐洲大陸的演員就多有這樣的特質。

Monday 4 March 2013

姊有情永在 (EUFF 2013)

年的歐洲電影節售票活動開始時幾乎無聲無息,匆匆選了三齣,昨天先看瑞士電影《姊有情永在》(L'enfant d'en haut)。最初大會沒有替電影翻譯中文片名,只用英語譯名「Sister」,後來加上的這個譯名也真有點爛,主要是為了迎合 sister,卻忽略了片中一對「姊弟」的真正關係。

買票時只考慮故事的題材,看完才發現原來以前看過片中大部份主要演員其他的一些電影。演姊姊的 Léa Seydoux 是《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Mission Impossible-Ghost Protocol;觀後感)中的那個冷艷俄國女殺手。演廚子的 Martin Compston 拍過 Ken Loach 的《雙失十六歲》(Sweet Sixteen) 等電影。客串演出富家太太的金髮女郎竟然是久違的《X 檔案》郭探員 Gillian Anderson。然而,他們的風頭都及不上演弟弟的 Kacey Mottet Klein。

瑞士有德語和法語兩大社群。我有個來自當地德語社群的朋友,性格真的比較嚴肅一點。《姊有情永在》主要講法語,說故事發生在法語社群之中,似乎順理成章。大概如此,編導拍出這麼一個「姊弟」題材的故事也不教人感到意外。

Simon(Kacey Mottet Klein 飾)和姊姊 Louise(Léa Seydoux 飾)相依為命,兩人相差十二歲。Simon 是活躍於滑雪場的妙手小神偷,贓物除了滑雪用品,還有衣物和食物。Louise 似乎沒有固定的工作,但常常跟不同的男人來往。兩人的生活基本上靠 Simon 的「收獲」來維持。後來 Simon 把部份贓物賣給廚子 Mike(Martin Compston 飾)圖利。在雪山上偷東西時,Simon 又遇上帶孩子去玩的富媽媽 Kristin(Gillian Anderson 飾),感受到母愛的溫暖。Louise 交上一個新的男朋友,看來關係穩定,卻觸動了 Simon 的神經,終於爆出了他和 Louise 兩人真正的關係……

電影表面上寫一對姊弟的關係,內裏包含家庭、道德、教育等問題。

小偷除了手法純熟,也非常懂得自理,跟他姊姊不負責任,甚至放浪形駭的性格形成強烈的對比。儘管如此,小子還是很敬愛姊姊。最初,Simon 對於自己所幹的沒有任何悔意,甚至因為自己的業績能夠養活全家,而且得到鄰居孩子的「愛戴」而有點志得意滿。後來把贓物拿去向餐廳員工兜售時,被人狠狠諷刺了一句,才終於開始覺悟。

Louise 本來一直無意改變自己,甚至因為 Simon 破壞了她的好事而氣炸了肺,直到後來終於受到小子的感動而嘗試改變。只是兩人之間的家庭問題並不在於誰願意主動改變就能迎刃而解,那牽涉到一些積習和畸形的倫理關係。可以說,Simon 變壞全因為 Louise 所造成,但對 Louise 而言,Simon 才是這一切問題的源頭。Simon 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 Louise 的認同甚至疼愛,而 Louise 卻似乎仍然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沒錢就向 Simon 要,有男人就撒下 Simon 不管。

飾演 Simon 的 Kacey Mottet Klein 表現很自然,他面對「姊姊」時的複雜心理,遇上截獲他偷竊的成年人時那手足無措和自慚形穢,還有面對富家太太因為自卑而流露的種種心情,都演繹得挺到位。

電影到末尾總算有個美善的結局,對人性始終投出肯定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