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6 November 2013

法國電影節:雷諾亞(雷諾亞的繆斯)

年的法國電影節只象徵式買了兩場戲的票,第一場是講述印象派畫發展領導人物之一法國畫家 Pierre-Auguste Renoir 的《雷諾亞》(Renoir)。論故事和拍攝手法,《雷諾亞》平平無奇,但美工、攝影、配樂都有上乘的水準,就是在感官上彌補了電影的一點不足。

故事背景在 1915 年夏天,少女 Andrée(Christa Theret 飾)來到法國東南部瀕臨地中海蔚藍海岸 (French Riviera) 著名畫家 Renoir(Michel Bouquet 飾)的別墅應徵當(裸體)模特兒。不久,Renoir 從軍的次子 Jean(Vincent Rottiers 飾)受傷回家養病。Andrée 成了兩父子的繆思。老父更加勤勉作畫,Jean 則受到啟發,想去追尋電影夢想……

翻看真實的歷史,雷諾亞有三名兒子,全部都在本片的故事中登場了。長子 Pierre Renoir (1885-1952) 是演員,次子 Jean Renoir (1894-1979) 後來成了知名的導演和電影製作人,老么 Claude Renoir (1901–69) 則搞陶瓷工藝。

片中的老雷諾亞儘管健康日差,早年得肺炎後一直沒有完全康復,晚年又受類風濕關節炎折騰,但仍堅持作畫,且希望在技巧和創作上更加進步。他善畫女體,有些模特兒後來留下成為他的家傭。Andrée 有點心高氣傲,不甘當裸體模特兒。她邂逅血氣方剛的 Jean,除了年輕肉體的吸引外,也彼此牽引去追尋不同的人生目標。Andrée 想出人頭地,她喜歡 Jean,知道 Jean 喜歡電影,他老頭子又有錢,就希望 Jean 拍電影,讓她主演。結果,一次大戰結束,Jean 回到老家,真的跟 Andrée 結婚了。Andrée 既是名畫家雷諾亞最後一個模特兒,也是 Jean Renoir 首任妻子兼最初期作品的女主角。她之後改名 Catherine Hessling。1931 年,二人分手,Andrée 從此淡出,晚年潦倒,甚至很多人都遺忘了她。

看完《雷諾亞》,反而對 Andrée 的興趣最大,這可證明了本片的失敗?

想看《雷諾亞》,一切源於印象派繪畫。很多年前在電視台翻譯過一個英國 Channel 5 在 1998 年製作的系列紀錄片《The Impressionists》,裏面介紹了七八位印象派(包括後印象派)的中堅分子,包括 Manet(馬奈)、Monet(莫奈)、Degas(德加)、Renoir(雷諾亞)、Cezanne(塞尚)、Gauguin(高更)和 Van Gogh(梵谷)等。主持人 Tim Marlow 在節目中介紹每位畫家重要的作品,講解精煉。為了翻譯得更準備,讓行文看來更像一個行內人,跑了去旺角某家樓上書店搜購了一批台灣出版全彩精美印刷的畫集,讀用中文寫的藝評,參考專家的措辭和用語。

電影對於雷諾亞的描寫較為深入一點,但只停留在從歷史可以翻查我到的事實,沒有太深入到大師的內心世界。至於兒子 Jean Renoir,寫得更少。到底 Jean 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電影?對電影的熱愛有多深?他如何正式進入電影事業?在本片都沒有提供答案。Jean Renoir 其中兩齣電影《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 1937) 和《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 1939) 是電影歷史上重要的經典。

Monday 25 November 2013

猶太電影節:The World is Funny

概是周末的關係,這一場猶太電影節的放映竟然在映室裏有個小型雞尾酒會,供應六七種不同的酒水,另備幾款小吃,可惜我什麼都不能吃。再次說明,這真是一個富貴(而且幾乎只招待老外)的電影節。

雖然電影名為《The World is Funny》(Haolam Mats'hik),其實裏面的人物絕大部分一點也不有趣。這是一個關於三姊弟的故事,儘管各有前因,他們都可以說是偏執狂,就是程度或類型略有不同罷了。影片是去年在以色列賣個滿堂紅,並在以色列的電影大獎提名十五項大獎,但最後只奪得最佳選角一項。

故事從一個晚上在圖書館關門後舉行由 Roni 主持的寫作坊開始。少女 Zafi 創作的故事總是有頭無尾。她白天上門替人清潔家居賺錢,其實她出身富家,父母也疼她。通過替人家打掃,Zafi 收集了幾個故事,不巧主人翁原來是三姊弟:Yardena 在 Zafi 爸爸經營的旅行社工作,她從軍的女兒殉職,跟丈夫離婚多年再沒碰過男人,但一天她卻發現自己離奇懷孕了,在考慮要不要墮胎時,她突然懷疑經手人是鄰居 Roni;Meron 生活條件不錯,有兩個兒子,Hilick 有少許反叛,Nesi 則因一次意外而昏睡多年,等到 Nesi 醒來,Meron 就擔心兒子會問起媽媽;Golan 在電台主持人氣節目,女朋友 Natasha 得了腦癌,情緒飄忽,為了讓愛人改變心意重新接受化療,他努力遊說昔日全國知名喜劇團體的主將 Shaike Levi(由本人飾演)去為 Natasha 演出,卻不得要領……

儘管原因不同,三姊弟都過着壓力爆炸、精神緊張的日子。承受壓力時,很多人都不懂應對,但有些人卻懂得疏導情緒,慢慢放下。很明顯,Yardena、Meron 和 Golan 一開始都是被壓力打敗的人。他們最後戰勝壓力,其實都是靠自己。也許,《The World is Funny》該起一個副題:Let It Be。

以色列電影看得不算多,但每多看一齣,便覺得那裏的人有才氣,有智慧,很多個性強且果斷的人。這多少跟民族性和國家歷史有關係。

全片長 122 分鐘,前半部有點鬆散,到最後三分之一方漸入佳境,將幾線支線拉回一起,劇情才明白、緊湊起來。

Sunday 24 November 2013

爸媽不在家

為第一齣在康城影展得獎的新加坡電影(獲頒不限於競賽部份的金攝影機獎,即導演處女作獎),陳哲藝編劇和導演的《爸媽不在家》也在第 50 屆金馬獎中入圍了六項大獎,最後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新導演和女配角四項大獎。電影以簡單的線條畫出了豐富的肌理,彷彿是一齣甜酸苦辣更分明的《桃姐》。

這齣 99 分鐘的電影不濃不淡,內容卻很豐富,很好看。香港觀眾對外籍家庭傭工並不陌生,就是自己家裏沒有雇,這些年來,準也聽說過很多有關的故事,看《爸媽不回家》的時候能夠容易投入其中。

電影的背景大約在 1997 年金融風暴之後,經濟開始明顯下滑。在新加坡,一個住在組屋的三口家庭,在工貿企業上班的媽媽(楊雁雁飾)懷孕了,當推銷員的爸爸(陳天文飾)工作不甚如意。大人為口奔馳,對兒子家樂(許家樂飾)疏於管教。家樂聰明但極愛搗蛋。有點好強和愛面子的媽媽決定雇用菲律賓女傭泰莉(Angeli Bayani 飾)幫忙料理家務和照顧家樂。最初家樂常欺負泰莉。爸媽因為各自的煩惱繼續無暇關注家樂,漸漸家樂和泰莉兩人培養出挺深厚的感情。媽媽看在眼裏不是味兒,爸爸在工作和投資都遇上很大的挫折,家樂只有在泰莉身上找到像親人一樣的溫暖。這時候,家庭問題日趨嚴重,爸媽都不得不面對……

本片的英文片名 Ilo Ilo 是菲律賓的伊洛伊洛市,該是指泰莉來自的地方。除了家樂和爸媽各有不同的問題外,離鄉背井打工的泰莉也不例外。她只能在晚上到公眾電話亭打電話回家。觀眾從此知道她有個剛滿周歲的兒子,老公酗酒不照顧家庭,妹妹不願意幫忙,除非泰莉多寄錢回去。泰莉休假時去髮廊兼職,遭刻薄的髮廊老闆扣薪,又因為違規打工而擔驚。某天泰莉晾衣服時不小心把東西丟樓下了,去收拾時目擊鄰居跳樓自殺,她若有所思,摸了摸自己蓋着疤痕的手腕。

女傭剛上班,媽媽就以絕對的主人姿勢對待泰莉,沒收她的護照,給她穿自己的舊衣服,不許她在家打私人電話。說是女人天性敏感,還是媽媽本來就精明,她確實一早把很多變化都看在眼裏,當中不乏偏見和嫉妒。給兒子辦生日會,兒子要跟泰莉拍合照;外婆生日宴,把泰莉帶去本想向親戚示威,卻陰差陽錯,造就兒子跟女傭走得更近;家樂在學校打傷同學,媽媽因為公事而遲了趕到學校,卻看見泰莉已經在「肉緊」地替家樂求情,身上正穿着自己的舊衣服。但讓她感到真正受挫的,還是看見泰莉替乖乖聽話的家樂剪頭髮,還有老公的車子開不動,自己幫不上忙,但女傭竟然會開車,幫了重要的一把。

家常事以外,電影也談及金融風暴對社會的影響,到處瀰漫一片灰色,媽媽在公司替老闆打解雇信,後來更成了老闆裁員時的助手。爸爸保不住工作,找新工作處處碰壁,買股票又輸了一大半身家,最後連時薪工作都保不住。也許,快三十歲的陳哲藝寫這個劇本時,把不少自己小時候的記憶或經歷都加進去,所以故事才顯得生活化又信手拈來。

四個主要演員都表現不錯,特別是飾演「一家三口」的陳天文、楊雁雁和許家樂。

好的電影不一定要藝術水平高,手法獨到,做到所謂「一刻永恆」。能夠喚起觀眾的記憶,讓觀眾感動,引起共鳴或觸發有意義的討論也是好的電影。《爸媽不在家》在藝術手法上並不新穎突出,但它絕對有力量打動觀眾。

Saturday 23 November 2013

飢餓遊戲 2:星火燎原

影《飢餓遊戲》三部曲的第二集《飢餓遊戲 2: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 在外國初步的評論非常正面。去年公映的第一集票房收入超好,第二集換了導演,大大提高拍攝投資,場面和特效確實比上一集優勝,但整體而言,卻不比第一集好看。

女主角 Jennifer Lawrence 接拍上一集時,還未正式上位(但已經憑《凍死骨》(Winter's Bone) 提名了一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續集上映時,她已經憑《失戀自作業》(Silver Linings Playbook) 登上金像影后寶座。先別討論她是否值得這尊小金人,但她在好萊塢當時得令,乃不爭事實。今集編導給了她非常多發揮的機會。

故事說 Katniss(Jennifer Lawrence 飾)和 Peeta(Josh Hutcherson 飾)勝出第 74 屆飢餓遊戲後,按照傳統到都城和各施惠國做勝利巡遊。這時候,大總統(Donald Sutherland 飾)突然秘密造訪 Katniss。他把 Katniss 參賽時的表現和這在她勝出後於各施惠國引起的大小騷動看到眼裏,擔心人民會把 Katniss 視為他們反抗現政權的象徵,起了消滅 Katniss 以除後患之心。他藉着第 75 屆飢餓遊戲舉行之際,以辦每二十五年一度的大旬祭,讓看來深謀遠慮的 Plutarch(Philip Seymour Hoffman 飾)擔任遊戲設計師。新一屆比賽讓各施惠國從過去勝出飢餓遊戲的貢品中挑選一男一女再次參賽。第 12 區歷史上只有 Katniss 一個女選手贏出過,男的除了 Peeta 外,還有 Katniss 和 Peeta 的導師 Haymitch(Woody Harrelson 飾)。結果 Peeta 再次跟 Katniss 一起參賽。另一方面,Peeta 繼續愛着 Katniss,但 Katniss 還是惦記着 Gale(Liam Hemsworth 飾)。新一屆飢餓遊戲開始,比賽場地的陷阱好像比上一屆更兇險,而 Katniss 和 Peeta 的對手比之前的更難對付……

《飢餓遊戲 2:星火燎原》沒有太多的血腥的場面,加起來比上一集的還少。也許有些觀眾看完會感到「意猶未盡」,但對我而言,絕對是好事。電影全長 146 分鐘,基本上拍得挺流暢,可惜卻沒有炮製出什麼高潮,無法讓觀眾席上的氣氛沸騰起來。雖然影片中確實有些算是刺激的場面,但每次剛開始讓觀眾的腎上腺素上升,激烈的或懸疑的元素便戛然而止,沒有多加發揮。

較諸上一集,今集 Jennifer Lawrence 的戲分更重,完全是電影的焦點。但跟上集比較起來,其他配角的戲分增加了,人物個性看來也沒上一集那麼鮮明了。

據知,三部曲的結局篇又分上下兩集於明年和後年的聖誕節公映,相信到時候影片中的戰況要比目前看到慘烈得多。

Friday 22 November 2013

猶太電影節:In the Shadow

太電影節選映的戲不一定都是以色列電影,也有其他國家的電影,但題材或背景跟猶太人有關。第二場看的《In The Shadow》(Ve Stinu) 是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波蘭合作的電影,於今年的捷克電影金獅獎獲得十一項提名,贏得了其中九個獎,包括最佳電影、導演、劇本、男主角等。

故事背景在 1950 年代,Hakl 探長(Ivan Trojan 飾)調查一宗珠寶店被盜案,上級突然讓來自東德的同類案件專家 Zenke 少校(Sebastian Koch 飾)接手。Zenkl 認為案件跟猶太人有關,他們偷了珍寶去支援在巴勒斯坦的錫安主義(支持猶太人復國)恐怖份子。然而,Hakl 憑着經驗和直覺,認為 Zenkl 抓的當地猶太領袖都是無辜的。Hakl 暗中繼續調查,發現事有蹊蹺,竟然跟捷克共黨政府的國家安全部隊有關──當權者要推行影響民生的重大政策,為了分散公眾的注意力而趁機(跟其他共黨集團的國家合作)自導自演一場鬧至滿城風雨的大案。然而,一個追求真相和公義的警探 (Hakl) 成了「搞事者」的攔路虎……

電影片長 106 分鐘,對白精煉,該說才說,製作很認真,美工、佈景、配音、音響等都有挺高的水平。

《In The Shadow》的節奏不徐不疾,劇情滲出一點懸疑氣氛,足以吸引觀眾追看下去,但這戲並不是那種高潮跌宕精於計算的商業片,觀眾得把自己代入影片的時代氛圍才能好好感受主角的掙扎和心情。Hakl 做事專業,為人正義,是那種願意默默承受、忍辱負重的人。可這份可貴的品格卻往往不容易獲得身邊人的體諒。Zenkl 跟 Hakl 也算同類人,只是前因不同,但他比 Zenkl「熱情」,還是比較容易流露個人的情感甚至慾念。

演員的表現很好,最搶鏡頭的自然是戲份最多的飾演 Hakl 的捷克演員 Ivan Trojan 和 Zenke 的德國演員 Sebastian Koch。長得跟美國演員 Billy Bob Thornton 有幾分相像的 Ivan Trojan 可說是捷克影帝,近十年在捷克的電影大獎勝出三次最佳男主角(包括本片)和兩次最佳男配角。在《In The Shadow》裏,其角色和演出較為內斂、沉鬱,戲味從眼神中傳播出來。至於 Sebastian Koch,初看覺得面熟,再翻查 IMDb,原來是《虎膽龍威:擇日開戰》(A Good Day to Die Hard) 中的那個大反派。他演技遠沒有 Ivan 那麼嫻熟多變,但還能夠把內心戲演繹到位。

此片今年代表捷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未能打進前五名(候選名單),並不教人意外,最大的原因是電影沒能非常有力地反映題旨,到最後的悲劇結局也是淡淡然的,未必能讓(原則上)要看一百幾十齣初選電影的評審記得住。

Thursday 21 November 2013

猶太電影節:Out In the Dark(走光了的愛)

年香港舉辦大小電影節少說有二三十個,已經悄悄地舉行到第十四屆的猶太電影節大概是最高貴的一個。到最近三四年我才發現這個電影節。它一般只在香港島某家位於高貴地段的戲院放映,場次不多,很多電影只放映一場,這幾年選映的電影數量有所增加。說它高貴,還因為去看戲的不少都是打扮醒目或穿戴高級的(同聲同氣的猶太裔)老外。持續支持這個電影節,是因為絕大部份電影的放映時間比較好(夜場一般是七點半至八點,周末日場放映就在下午三四點),這或許跟主辦單位有財有勢有關(連放映後的問券都印刷得比其他很多活動精美)。另一方面,也確實想多看不同地方的電影。

今年選了三場,第一場是之前在美國 Yahoo! 網站介紹過、在上月結束的香港同志電影節也放映過的《Out In The Dark》(當時譯作「走光了的愛」)。故事說,巴勒斯坦學生 Nimr(Nicholas Jacob 飾)某天晚上又偷往(以色列境內的)特拉維夫的同志夜店,一方面跟朋友見面,另一方面邂逅了以色列律師 Roy(Michael Aloni 飾),二人一見鍾情。然而,Nimr 的家人不可能接受他的性取向,以色列為了國家安全也不會歡迎 Nimr。後來 Nimr 無辜捲入以國國家安全組織的行動,讓他陷於絕境。Roy 想盡辦法幫助 Nimr,卻因為 Nimr 的處境越來越複雜而感到沮喪。在巴勒斯坦的老家 Nimr 回不去了,Roy 卻也似乎不理解 Nimr 的心情。這時候,以國國家安全組織的人開始追捕 Nimr……

《Out In The Dark》的故事欠新意,以、巴之間的種族對立,還有同性戀受歧視,角色和劇情如何,可想而知。編導嘗試去拍一齣結集溫柔、緊湊、懸疑等元素的電影,可惜並沒有擦出太多的火花,最大的原因是劇本有不少平庸的設計。生活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管對於兩個民族之間的恩怨有何立場或看法,當地人往往承受比很多其他國家的人更沉重的生活壓力,包括人身安全、政治氣氛等方面,理應對很多生活的細節抱持非常敏感的態度。然而,片中兩個主角不論言語或行動,都犯了一些低級錯誤,勉強解說是他們無法面對壓力吧。例如 Nimr 從電視看到以軍從他家的地庫搜出一批軍火,便馬上不停地打電話給家人。這不是自投羅網,讓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人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嗎?

全片沒有太多暴力鏡頭,教人鬆一口氣。片中的以國國家安全人員為了套取巴勒斯坦反對派的情報,以及打擊針對以國的恐怖襲擊,利用巴人的弱點威逼對方做線人。俟行動結束或失敗,非要斬草除根不可,無疑在舊恨之上再撒新仇,加上當地人對宗教、家國等議題的一些看法,便產生更多糾纏不清的鬥爭和怨恨。Nimr 遇上 Roy 是巧合,也可能是注定。但因為複雜的現實環境,既有陰錯陽差,也有從中作梗,本來美麗的邂逅,種出了花卻未必結得了果。

電影的製作水平不錯,沒花大錢,配樂、美工等見心思。兩個男主角用心演繹,(有限度的)親熱戲毫不忸怩,但演技一般,沒法將角色的內心掙扎詮釋到位。演 Nimr 的 Nicholas Jacob 演技好一些,但感情表達不夠流暢一致。演 Roy 的 Michael Aloni 演技平平,但就是長得帥,男女觀眾都會原諒他。

Wednesday 20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聞木下惠介大名,到今年才第一次看他的電影(田中絹代和三船敏郎主演的《婚約指環》)。這齣《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はじまりのみち)對於喜歡木下惠介作品或是不大認識木下惠介的觀眾而言,都是一齣不錯的戲。

木下惠介本名木下正吉,家裏經營食品店,從小喜歡電影,曾經為了進片場工作而一度離家出走,最後打動父母,並加入了松竹蒲田攝影所,在有「庶民映畫大師」之稱的島津保次郎的《隣の八重ちゃん》當攝影助理。後來進了導演部,在島津的《浅草の灯》《淺草之燈》當助理導演。1940年,木下惠介被召入伍到中國參軍,翌年因患病返國復員。1943 年,獲晉升為導演,拍攝首作《花咲く港》(熱鬧的港口),擊敗了同年拍攝處女作《姿三四郎》的黑澤明,奪得導演新人獎「山中貞雄賞」。電影以外,木下惠介也拍過電視,在 1960、70 年代他製作了「木下惠介劇場」。另一齣連續劇《二人的世界》曾經在香港配上粵語播出。

然而,好景不常,二戰持續,日本政府下令電影界全力提高國民的戰意。1944 年木下惠介也拍攝了戰爭宣傳片《陸軍》,但在片末母親(田中絹代飾)含淚送別兒子從軍,政府卻認為缺乏男子氣概,木下惠介隨後的新片計畫被迫中止。本片就是以此為背景,講述木下惠介(加瀨亮飾)一氣之下辭職不幹,回家照顧重病的母親阿玉(田中裕子飾)。戰火逼近,他決定推木頭車載着母親翻山越嶺投靠遠親。就在這趟旅途上,幫忙搬運家當的雜工(濱田岳飾)給了木下啟悟,母親又給予充滿慈愛的勸勉,木下找到了當導演的真正意義,更堅決走他的電影路。

導演原惠一本來是動畫導演,得過不少獎項,拍電影不算多。《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是去年為木惠介誕生 100 年而拍攝的。故事本身沒有什麼特別好說,最值得注意的大概是片中加入了不少木下惠介作品的片段。例如《陸軍》中母親送別兒子的一幕,就很完整地插進電影裏,片末又加入了十五齣木下惠介比較經典或別具特色的作品的片段,包括日本第一齣彩色電影《卡門還鄉》、將歌舞伎融入電影的《楢山節考》(1980 年代另一名導演今村昌平也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還有在黑白膠卷上製造水彩效果的《笛吹川》等。

男主角送母親到遠親家避難的旅程相當艱辛,但這同時是一趟心靈啟迪之旅。有些場面或片段跟木下惠介後來拍攝的一些電影頗有呼應之處,例如在本片客串演出鄉村學校老師的宮﨑あおい,她帶着十二個天真可愛的小學生在河邊走過,便教人聯想起《二十四の瞳》(二十四隻眼睛)。雜工愛吃咖哩飯,令人聯想到《破れ太鼓》(破鼓)中男主角邊吃飯邊淚流漣漣的一幕。這些片段見於片末木下惠介電影選段之中,配合悠揚的配樂,教人回味。

木下惠介一生跟不少日本影壇巨星合作,女的如田中絹代和高峰秀子,男的有上原謙、佐田啟二、加藤剛等。本片完全沒有提及這些人物,好讓觀眾集中看主人公一個。

男主角加瀨亮外表看來比木下惠介瘦削,對於角色的內心反應演繹得很到位。飾演雜工的濱田岳童星出身,表現活潑有趣,跟嚴肅的男主角相映成趣。

這戲是寫給電影的情書,也是代表觀眾寫給木下惠介的情書。

Tuesday 19 November 2013

東歐電影風雲:沒有天空的都市

云云買了沒看的影碟之中,包括了一套《沒有天空的都市》(Underground) 的 VCD。這戲挾着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最佳電影)之名,當年在香港曾經正式公映,但只在很少的電影院放映。記憶中,來自巴爾幹半島的電影,這一齣以外,還買了同一導演 Emir Kusturica 另一齣康城最佳電影《爸爸離家上班去》(Otac na sluzbenom putu),以及在威尼斯影展拿下金獅獎(最佳電影)的馬其頓電影《山雨欲來》(Before the Rain)。

此片有個副題 SeBila jednom jedna zemlja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Country),正是導演替塞爾維亞的 RTS 電視台拍成全長 300 多分鐘的短篇連續劇的劇名,後來為了參展和在電影院放映,才刪剪成目前大約是原作一半長度的版本,並以 Underground 為片名。電影是「變天」後東、西歐合拍(資金來自前南斯拉夫共和國、法國、德國、捷克共和國和匈牙利)的大片,算得上魔幻寫實的鉅製,既採用了特效,也有驚險和搞笑。故事通過兩個稱兄道弟的男子半個世紀以來的遭遇,側寫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攻打前南斯拉夫,到前南斯拉夫軍事強人鐵托 (Josip Broz Tito) 倒下,再到前蘇聯解體後巴爾幹半島上的漫天烽火。

Marko(Miki Manojlović 飾)聰明、好色,當電線工人的 Blacky(Lazar Ristovski 飾)則是一個粗人,兩人同時鍾情劇院女演員 Natalija(Mirjana Joković 飾)。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Marko 把一大班人送到軍火商大宅的地下室,Blacky 老婆在那裏誕下兒子後難產死了。Natalija 被德軍將領盯上,Blacky 強搶 Natalija 要跟她結婚,Marko 則在老友的新婚夜和 Natalija 偷歡。德軍將領追到拿下了 Blacky,Marko 乘亂逃走。後來 Marko 雖然使計救出 Blacky,但混亂中發生了意外,Marko 索性把 Blacky 也送到地下室。大戰結束,會搞政治的 Marko 成了鐵托親信,在共產黨扶搖直上。他一方面得到了 Natalija,另一方面繼續欺騙地下室內所有人戰爭仍未結束,要他們繼續趕製武器以供軍隊義士對抗納粹,自己卻幹起軍火買賣賺大錢。後來鐵托倒下,Marko 的謊言無意中為 Natalija 揭發,他決定引爆地下室,拿了錢跟 Natalija 逃走。多年以後,前南斯拉夫爆發內戰,Marko 仍然賣軍火,當年曾經為幫 Marko 圓謊而受良心責備的 Natalija 繼續幫助 Marko,而 Blacky 則當上了游擊隊領袖,三人狹路相逢,終於來了個了斷……

電影中有很多超現實的場面,但稍加觀察,便明白這些誇張的描寫放諸現實世界到底有何指涉意義。瘋狂和搞笑之下,實際上藏着當地幾代人承受的創痛,包括戰爭、冷戰、共產主義、專制管治等。

Marko、Blacky 和 Natalija 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Marko 狡猾詭詐,見風轉舵。Blacky 單純衝動,善惡分明。Natalija 貪圖享受,依附權貴。

雖然全片長達 173 分鐘,大部份情節拍得挺流暢,加上接近瘋狂喜劇的表達手法,整體而言,未覺冗贅。然而,有些地方表現造作,例如 Blacky 兒子在地下室辦的婚禮,還有最後一幕所有的角色在彼岸重聚歡慶泯恩仇,都看得出導演駕馭所謂魔幻現實的題材仍有不足。

Monday 18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寂寞夫人

度名導 Satyajit Ray 一生獲獎無數,包括連續兩年奪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其中第二次得獎的作品便是這齣拍成於 1964 年,他在日後訪問中提到是自己最滿意作品的《寂寞夫人》(Charulata)。除了導演外,Satyajit Ray 也負責音樂和編劇(改編自印度文豪泰戈爾的短篇小說《Nastanirh》)。Satyajit Ray 去世超過二十年了,但《寂寞夫人》的男女主角 Soumitra Chatterjee 和 Madhabi Mukherjee 依然健在。

故事發生在 19 世紀末的加爾各答,Bhupati(Sailen Mukherjee 飾)關注政經,忙於辦英文報紙,冷落嬌妻 Charu(Madhabi Mukherjee 飾)。Bhupati 也注意到問題,他見 Charu 喜歡閱讀,便請熱愛寫作的堂弟 Amal(Soumitra Chatterjee 飾)來陪伴 Charu,順便讓 Amal 給 Charu 一點文學和寫作的指引。Charu 和 Amal 日夕相對,兩人都喜歡文藝,對彼此的感覺很快便超越了叔嫂的關係,Charu 甚至對 Amal 產生了性的遐思。Charu 的哥哥替 Bhupati 打工,暗中騙走 Bhupati 大筆錢後捲逃,Bhupati 有感而發,對 Amal 說他討厭任何背叛的行為。Charu 對 Amal 的感覺越來越強烈,而 Amal 不願意背叛堂兄,決定離開。Charu 為此痛哭,Bhupati 目睹一切。雖然兩人和好,卻無法抹去各自內心的傷痛。

在今天看來,《寂寞夫人》確實節奏很慢,但仍然是一齣可觀的電影。拍攝手法、佈景、道具、服裝等都十分認真和考究。例如女主角在庭園盪鞦韆,鏡頭緊緊捕捉她邊盪鞦韆邊唱歌和偷望正在專心寫作的堂叔,拍得很有意思。Charu 所住的大宅都是搭景拍攝的,裏面所有的陳設,以及燈光的運用,都非常出色。

女主角 Madhabi Mukherjee 演得很好,眉宇之間盡顯寂寞少婦的心情。飾演 Amal 的 Soumitra Chatterjee 不算英俊,但演出風流自若。兩人都是孟加拉語電影史上名字響噹噹的演員。在現實中,Soumitra Chatterjee 的確挺有文學修養,擁有碩士學位,因為辦文學雜誌而跟導演 Satyajit Ray 結緣。Satyajit Ray 拍電影以外,也有出版人、書法家等多重身份。Soumitra Chatterjee 跟 Satyajit Ray 歷年合作了十多齣電影。至於 Madhabi Mukherjee,Satyajit Ray 兩齣在柏林影展奪得最佳導演的電影都由她主演。翻查 Madhabi Mukherjee 的資料時,讀到一則趣聞,就是在拍《寂寞夫人》時,因為 Madhabi Mukherjee 很喜歡吃包葉檳榔(這小吃在本片中也出現過幾次),弄得牙齒黑黑黃黃,Satyajit Ray 得從燈光和拍攝角度着手,設法隱去 Madhabi Mukherjee 這個敏點。

在 21 世紀看《寂寞夫人》,難覺得故事有什麼吸引之處,但從電影技法、演員表現和拍攝細節上看,它還是有很多精巧之處。

Thursday 14 November 2013

黑權大狀

友人關照,有機會優先看《黑權大狀》(The Counselor)。一口答應,除了因為貪小便宜外,也由於這戲台前幕後星光熠熠。劇本出自得過包括普立茲獎、年屆八十仍然筆耕不輟的美國作家 Cormac McCarthy(前作《No Country for Old Men》改編成電影《二百萬離奇命案》得了四項金像獎),由提名過三次金像獎(偏偏是最平平無奇的《帝國驕雄》(Gladiator)得到最佳電影)的英國導演 Ridley Scott 執導,主演的有 Brad Pitt、Javier Bardem、Michael Fassbender、Cameron Diaz、Penélope Cruz,還有主演《柏林蒼穹中》(Wings of Desire) 和憑《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Downfall) 拿下歐洲影帝的 Bruno Ganz。儘管陣容鼎盛,電影卻教人失望。

故事說人人都稱呼為 Counselor 的「大狀」(Michael Fassbender 飾)生活優渥,跟女朋友 Laura(Penélope Cruz 飾)愛得痴纏,跑去歐洲向商人(Bruno Ganz 客串演出)買鑽石訂造求婚介指。大狀出席生意包括販毒的 Reiner(Javier Bardem 飾)的派對,Reiner 說大狀未有充分利用他的專業優勢去賺錢。之後跟生意拍檔 Westray(Brad Pitt 飾)見面,大狀萌生參與利潤超豐厚的販毒生意。Westray 勸大狀不要,但大狀自信心強,不以為然。與此同時,大狀一個客戶是名有背景的女犯人,她外號 Green Hornet 的兒子因超速駕駛被扣查,大狀替她兒子辦了保釋。原來 Green Hornet 是墨西哥毒梟的手下,負責運毒。Reiner 那邪惡冷血的女朋友 Malkina(Cameron Diaz 飾)計劃搶走 Green Hornet 老闆的一大批毒品,設計把 Green Hornet 幹掉了。多方巧合加上不予求證,墨西哥毒梟見大狀「適時」將 Green Hornet 保釋外出,認定大狀有份搶走他們的毒品,誓要報復,而且手段非常殘忍……

在香港《黑權大狀》列為第三級電影,全因為片中有兩三幕異常血腥恐怖的殘殺場面,受害者中包括參演的其中兩個大明星。頭兩幕我還勉強「應付」過去,第三幕實在受不了,光聽不看,相信論震撼程度,比《127 小時》(127 Hours) 中 James Franco「壯士斷臂」一幕不遑多讓。此片教人失望並不是因為異常血腥的畫面,而是劇本頗為鬆散,對白連篇累贅,細節又顯得語焉不詳,加上導演沒法炮製出任何懸疑或驚慄的氣氛,徒浪費了一班有名氣且整體實力很好的演員。

電影大概想探討貪婪、慾念和死亡。但很多對白顯得造作,更沒有緊扣劇情,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影響了劇情的推演。

回看 Ridley Scott 三十多年來擔任電影導演的生涯,他的作品水準有點飄忽。出色的有《異形》(Alien; 1977)、《2020》(Blade Runner; 1982)、《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1991)、《黑鷹 15 小時》(Black Hawk Down; 2001) 和上一齣作品《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2012) 等,難看的或負評多的也有《伴我雄心》(G.I. Jane; 1997)、《沉默的羔羊續集》(Hannibal; 2001) 等。拍攝《黑權大狀》時,他弟弟 Tony Scott 自殺身亡,為此劇組曾經停工一個星期。

演員方面,Michael Fassbender 戲份沒有預期的多,他演得很投入,但礙於劇本,大狀這個角色的悲劇性沒有發揮得淋漓盡致。Javier Bardem 和 Penélope Cruz 夫婦在本片沒有同場,卻同樣予人打醬油的感覺。Brad Pitt 的角色最多意思模糊的對白,造型也不算特別好看,最後也沒有好下場,彷彿是要徹底砸破自己的明星光環。Cameron Diaz 演鐵石心腸、貪念無窮的壞女人,角色本有發揮,奈何劇本寫得支離破碎,她本身也演技不足。

影片最後試圖製造一個冰冷而有格調的結局,可惜鋪排突兀,演員也有點力不從心。

Wednesday 13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真愛潛行

票的時候,主要是想看導演黑沢清,沒想過《真愛潛行》(リアル〜完全なる首長竜の日〜)於香港有機會在電影節以外公映。電影改編自乾綠郎的科幻推理小說《完美的蛇頸龍之日》(完全なる首長竜の日)。

電影一開始,浩市(佐藤健飾)和淳美(綾瀬はるか飾)一起生活,像一對恩愛的小夫妻。鏡頭一轉,浩市到醫院接受醫生相原栄子(中谷美紀飾)的指導,利用先進的器材跟自殺後昏迷的淳美做精神感應,試圖讓浩市進入淳美的潛意識,找出淳美突然無故自殺的真相。進入淳美的潛意識後,只見當漫畫家的淳美在創作血腥暴力的作品,並叫浩市務必找回那幅她認為是自己畫得最好的蛇頸龍的畫。可是,浩市對此卻茫無頭緒。浩市繼續和淳美做精神感應,漸漸產生一些恐怖的幻象。再調查下去,發現蛇頸龍畫的線索在他們童年時一起生活過的小島上,而且浩市看到所謂的真相竟然不是真的……

《真愛潛行》有份陰森的感覺,這不僅是淳美筆下的暴力漫畫中死狀恐怖的屍體會突然變成現實,還有是整個故事的氣氛很深沉,主角以外的角色常常掛着一副居心叵測的表情。故事的謎團分兩個階段揭曉。第一層有關昏迷的真相不難猜到,第二層有關蛇頸龍的源由則解說得有點拖泥帶水。但總的來說,此片不落俗套,有其獨到之處。

原著中淳美和浩市是姊弟關係,電影版改為情侶關係,增加了角色描寫的層次。

通過浩市和淳美多輪的精神感應,除了揭開肉體昏迷的真相外,也揭開了潛藏兩人心底多年的痛苦回憶。《真愛潛行》既有描寫浩市和淳美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側寫了個人的罪疚和人類對環境保育的責任。由此可見,這戲有挺豐富的肌理。

兩個主角中,以佐藤健的表現較佳,除了中谷美紀外,小泉今日子、 オダギリジョー(小田切讓)、染谷将太、松重豊都有份參演,演出都不錯。

這篇匆匆收筆是因為不忍劇透。但不劇透,也就沒太多好說了。

Monday 11 November 2013

圖書館戰爭

本女作家有川浩同名小說《図書館戦争》(圖書館戰爭)之前改編成漫畫和卡通片,現在輪到電影。

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擬的世代,在昭和時期末尾,「純正主義」得勢,連年號也改為「正化」。國家嚴禁不良書刊,良化隊到處查收「禁書」,出版業和書店生意大受打擊。更有地下武裝份子以極暴力手法襲擊圖書館,政府卻彷彿置若罔聞。後來立法成立維護書刊自由的圖書隊,後者在圖書館裏藏着大批「禁書」。笠原郁(榮倉奈々飾)在學生時代曾獲圖書隊的堂上篤(岡田准一飾)幫助買到一冊心愛的小說,更為對方的帥氣和正義形象深深吸引,畢業後立志加入圖書隊。笠原郁身手敏捷,但做事大意,後來還是成為了圖書衛隊唯一的女隊員,卻自覺被堂上篤(笠原本人卻一直認不出堂上就是教自己魂牽夢縈的白馬王子)針對。她跟在隊中做文職工作的柴崎麻子(栗山千明飾)是好朋友,表現出色的新晉男隊長手塚光(福士蒼汰飾)後來對笠原表白。與此同時,義助圖書隊收藏良化隊不法行動證據的富商病逝,按照遺囑,資料全部轉交圖書隊。良化隊決定趁運送期間(公然)搶奪資料,甚至勾結支持審查言論自由的地下武裝份子,流血戰鬥一觸即發……

坦白說,這故事有太多的不足、犯駁甚至離譜的地方。國家容許以武力進行書刊道德審查,卻又賦予圖書隊武裝起來的權利,分明自相矛盾。試問有哪個政府這麼白痴立法容許本國有合法的武鬥而坐視不理?「純正主義」抬頭,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什麼人會加入良化隊?乖張的地下武裝分子有啥居心?他們手持大量武品,背後支持的是誰?既然政府嚴厲打擊書刊的言論自由,那為什麼會放過其他的媒體?還有,女主角加入圖書隊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因為她的白馬王子,《圖書館戰爭》的本質跟少女漫畫無異。

別以為《圖書館戰爭》是另一齣《字裏人間》,《圖》是槍戰動作片,《字裏人間》是愛慕文字的言情片。

《圖書館戰爭》的構思跟 1966 年杜魯福 (François Truffaut) 的電影《烈火》(Fahrenheit 451) 有類同之處。大學時,有一堂課老師把 Aldous Huxley 的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George Orwell 的《一九八四》(1984) 和杜魯福這齣改編自 Ray Bradbury 所著同名小說的電影拿來一起討論,從文藝作品看當代西方社會的言論自由。《烈火》中的社會把所有書本印列為禁品,政府通過互動電視節目等手段控制大眾思想,「消防員」的職責竟是把所有檢獲的書本燒光。主角 Montag(《祖與占》男主角之一 Oskar Werner 飾)是燒書員,某天任教師的年輕鄰居(《秋月春花未了情》金像影后 Julie Christie 飾)問 Montag 到底有沒讀過書,Montag 出於好奇,開始悄悄藏書,晚上讀諸如狄更斯的《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等經典作品。後來東窗事發,老婆和上司都對 Montag 大為不滿。故事發展下去,有一個略帶奇情的結局。

看完《圖書館戰爭》,更想重溫《烈火》。

儘管以電影來說,此片不優異,它倒是跟現實世界有契合之處。片中的政府以維穩為由禁書,根本是拒絕思考。放眼四海,「不思考」的當權者可不少。

Sunday 10 November 2013

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遊戲

初讀報章雜誌的介紹文章,以為《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遊戲》(Ender's game) 是一齣狀似日本卡通片《超時空要塞》的兒童電玩式電影,這麼想也多少拜香港這個又長又爛的中文譯名所賜,怎料看下去才發現原來是需要思考道德問題的。

電影劇本改編自 1985 年美國作家 Orson Scott Card 的同名小說,由憑《真心無戾》(Tsotsi) 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 Gavin Hood 身兼導演和編劇。Gavin Hood 本身也是演員,在本片中主角 Ender 在太空軍事訓練學校裏所玩的感通遊戲中的那個 CG 巨人便是 Gavin Hood 自己客串演出的。

故事說外星蟲族侵略地球,在最後關頭勇敢的天才戰鬥員 Mazer 擊潰敵軍母艦打敗蟲族。此後五十年,地球雖然得享太平,但時刻關注蟲族的動向,擔心敵人再次入侵,佈設先進的軍事防禦工事和訓練學院,更著重培養有天分的孩子當戰鬥員。Graff 上校(Harrison Ford 飾)看中 Ender(Asa Butterfield 飾),利誘威逼他到太空軍事學院接受更高級的訓練。雖然 Ender 在那裏結識了女孩 Petra(Hailee Steinfeld 飾),但因為無法跟感情要好的姊姊 Valentine(Abigail Breslin 飾)聯繫,以及訓練和同學關係等壓力而鬱鬱不歡。女少校(Viola Davis 飾)不忿 Graff 上校對 Ender 的訓練方針。與此同時,情報說蟲族正準備再次侵略地球,Graff 安排當年擊退蟲族的傳奇人物 Mazer(Ben Kingsley 飾)親自訓練 Ender,直到 Ender 參加訓練最後一次的考驗……

原著的 Ender 是只有六歲的天才兒童,電影在年齡上作了調整。人類培養孩子當戰鬥員甚至指揮官,是因為作戰策略已經被看穿。Ender 當上總指揮官,還因為他擁有天才的調兵遣將能力。在片中 Ender 不斷承受超乎尋常的壓力,主要是因為 Graff 上校一直在挑戰 Ender 的極限。電影的結局可謂出人意表。但一直留心劇情的話,其實不難猜到真相。說到結局,《安》片也教人想起宮崎駿經典的動畫電影《風之谷》。

這電影實在讓人越看越悲哀。Graff 上校看來是為全人類安危苦心籌謀的志士,但這只是最表面的形象。他先是封鎖了 Ender 的電郵(令人想起對網管樂此不疲的國家),對孩子無情的訓練也跟逼害無異(嘴巴就說為人類福祉著想之類遠大目標)。再看下去,Graff 上校壓根兒是個軍國主義者,還利用小孩來打仗,甚至欺騙他們。這些設計足讓《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遊戲》超越一般的科幻電影,讓人思考一些道德哲學上的問題,例如高壓的軍訓是否合乎人情?任何偉大的目標都足以犧牲一個人的童年?Ender 在片末所下的決定,到底是他自願的還是被害的?蟲族和人類是不是就站在對立的兩點之上?蟲族和地球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是不是可以避免?以一齣娛樂片來說,《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遊戲》對白太多,節奏也有點慢,但故事對於人性、戰爭、和平,甚至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生存意義都有反省。

此片的小演員很搶鏡頭。三個「昔日」童星 Asa Butterfield、Hailee Steinfeld 和 Abigail Breslin 都有優異的演出,其他參加軍訓的「童子軍」的演出也很不錯。Harrison Ford 的戲份不少,但他的表情就是有點僵硬。也許,他最好的演出都在 1990 年代以前,好歹他曾經提名過奧斯卡影帝一次(《滅口大追殺》Witness, 1985 年度)。Viola Davis 戲份很少,但角色比較討好。跟 Asa Butterfield 合演過《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的金像影帝 Ben Kingsley 畫了個大花臉,發揮空間不多。

Thursday 7 November 2013

中國電影展:萬箭穿心

年的中國電影展買了票看呂麗萍拿金馬影后的《玩酷青春》,卻臨時出狀況把票送人了。今年只買了開幕電影《萬箭穿心》的票。宣傳稿說,這是「2012 年最好的華語電影」。雖然沒有也不可能盡看 2012 年的華語電影,也曉得這說法是有點誇張了,但總的來說,《萬箭穿心》還是一齣很好看的華語片。

故事改編自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說。在武漢一個三口家庭,丈夫馬學武(焦剛飾)在國營汽車廠當主任,老婆李寶莉(顏丙燕飾)在商集小鋪打工,兒子小寶在上小學。一家三口剛搬進大廈獨立單元的新居,馬學武就跟寶莉說要離婚。寶莉後來發現丈夫和汽車廠女工幽會。馬學武因為給工作單位辭退等問題,跳長江自盡。寶莉的好友小景(趙倩飾)認為厄運是出於李家房子風水不好,多條馬路穿過樓下,是為「萬箭穿心」。寶莉不相信命運,挑扁擔撐起這個家。十幾年後,小寶(李現飾)考完高考,暗中調查父親自殺的真相,發現寶莉和出獄流氓建建(陳剛飾)交好,更得知了爸爸的死跟寶莉有關……

此片的英文名字叫 Fung Shui,但故事跟風水、迷信沒有直接的關係。我說好看,是它的故事性和戲劇性豐富,劇本紮實,主演的表現很好,尤其是以全武漢話演出的女主角顏丙燕。她在戲中演出悲喜交集的辣妹子,五味紛呈。

光看外表,李寶莉稱得上天生麗質,但個性剛烈,狠狠把丈夫壓住。一方面是她自視高,覺得丈夫是鄉下人,娶她為妻是高攀。另一方面,是寶莉自己的個性使然。她發現丈夫對自己不忠,設計報復,間接造成了日後種種的不幸。丈夫死後,好友跟她說可能是房子的風水誤事,她烈性子又起,挑起擔杆做搬運勞工,又跟過氣幫會小頭目發生情緣。等到兒子金榜題名,考上大學,多年前寶莉自己種下的孽,終於因為兒子對她的怨恨而報卻自己身上……

《萬箭穿心》拍於 2012 年,同名原著是幾年前的得獎小說。有趣的是,李寶莉這個角色跟剛上映不久 Woody Allen 的新作《情迷藍茱莉》(Blue Jasmine) 女主角的遭遇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包括婚外情、報復丈夫、母子恩怨等。而最明顯的是兩個女主角都對她們自己堅持的那一套深信不疑,旁人怎麼誘導規勸,或引起的狀況怎樣打擊自己,她們都不為所動,先衝動發泄再算。

這戲讓顏丙燕拿了幾個影后獎,本來代表中國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的競賽,但由於當時中日關係緊張,片主臨時決定讓《萬》片退出,挺可惜的。後來電影在內地有公開放映,但票房成績並不理想。我看,在香港公映的機會也不大,但這電影倒是值得看的。

Wednesday 6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郊遊

年前慕名買了《愛情萬歲》的 DVD,但跟我其他很多 DVD 一樣,那片光碟仍然原封未動躺在盒子裏。想不到第一次看蔡明亮的電影,就是他所說自己最後的一齣劇情長片《郊遊》。我可是盡了力靜靜地看完了這 138 分鐘的片子。

對長鏡頭沒有什麼喜惡,覺得用得其所就成。據說,《郊遊》一如蔡明亮其他不少作品,運用了很多的長鏡頭。這戲的長鏡頭我並不完全享受,就是太多太累了。一方面跟故事的題材和氣氛有關,另一方面自問並不是一個可以很容易慢下來的人。

按我理解,《郊遊》是講一個失業的父親(李康生飾),老婆(楊貴媚客串)不願捱窮而離開了他和一對兒女。後來父親帶着孩子流浪,住過樹林、廢廈等地方。他白天在大馬路旁舉廣告牌,孩子就在附近遊蕩或逛商店。後來女兒在超市遇見晚上常到荒地廢宅餵食野狗的女店員(陸弈靜飾)。電影到最後是父親的回憶,交代他老婆(陳湘琪飾)離開的經過。

看《郊遊》最大的發現是李康生比我所想像會演戲很多。在本片裏,有三幕尤其突出:邊舉牌邊發呆然後唱《滿江紅》至淚流滿腮,深夜半醉半醒看到枕邊兒女用高麗菜替他做的「老婆」觸生傷情而猛地發作,還有最後跟老婆去廢墟餵食野狗時(跟老婆)盯着壁畫感情的醞釀、爆發到荼微。我就好奇,到底導演是怎麼跟演員合作拍出這些場面,或者是拍攝前到底排演了多少次?放映完畢,蔡明亮和李康生都出席了觀眾訪談,蔡導說,他和演員什麼彩排都沒有,就讓演員站在鏡頭前表演。假如這是真的,除了演員本身的功力外,也可見他和導演之間的默契。《郊遊》對白不多,大概可以預期劇本也只是大綱形式,由導演和演員溝通後便直接拍攝。

另一方面,蔡明亮反覆說,很感激欣賞他長鏡頭的人,願意跟他一同去體味人間很多漫長的等待。我就說了,用得其所的會接受甚至喜歡,不明所以或刻意製造的就很惱人了。

《郊遊》中很多場戲像裝置藝術多於劇戲表演。在我看來,很多場戲之間的連繫,還有運用的意象,其實有點(甚至相當)模糊,當中滲出的空洞和蒼涼不免有斧鑿的痕跡。

不完全享受《郊遊》,因為我重視電影的故事性和表達手法。對我而言,《郊遊》這兩方面帶點抽象,加上節奏慢,看一次,見識過就夠了。

Tuesday 5 November 2013

德國電影節:漢娜顎蘭-真理無懼

屆德國電影節的焦點導演 Margarethe von Trotta 很多作品取材真實人物傳記,包括她最新的一齣《漢娜顎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看這齣戲之前,對 Hannah Arendt (1906-1975)、導演 Margarethe von Trotta 和跟她第五度合作的女主角 Barbara Sukowa 都不認識。看完戲,三者都想多認識。

電影講述 1961 年著名猶太政治理論家 Hannah Arendt 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雜誌邀請,去耶路撒冷報導納粹的大屠殺戰犯 Adolf Eichmann 的審訊。Hannah Arendt 採用了一個帶哲學思辨的角度,沒有將納粹妖魔化,而是所謂 banality of evil(邪惡的平庸)的新立論,認為屠殺的罪魁禍首是麻木的官僚制度,不止納粹,跟連戰爭時的猶太領袖也關係,她並提出該反思集權主義。這個「反常規」的角度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猶太人和在納粹虎口餘生的倖存者。不僅學術界孤立她,連朋友也要跟她絕交。此外,電影也交代了 Hannah Arendt 年輕時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的一段師生戀。

儘管據說 Hannah Arendt 本人不喜歡別人稱她為哲學家,毫無疑問,她的教育背景、思考方式,還有提出理論的內容和角度,都難以和哲學互相分割。從電影的描寫所見,Hannah Arendt 是個追求絕對智慧的人。她是大屠殺的倖存者,逃出了集中營,避過了最可怕的事,但經過理性思辨,她還是接受《紐約客》的邀請,主動去接觸血腥的歷史,為的是要對自己、其他倖存者和所有的其他人留下一個(她認為)最真實的(思考)紀錄。報導刊登之後,Hannah Arendt 進入了一個黑暗時期,狹隘的思想爭執,還有人情冷暖,對她帶來了很大的打擊。

Margarethe von Trotta 執導的這齣電影沒有很具體地去評價 Hannah Arendt 的為人,但編導很小心處理細節,對於女主角的心性着墨挺重。有些對白不容易消化,看戲時得非常留心,但劇本寫來總算深入淺出。

飾演 Hannah Arendt 的 Barbara Sukowa 演技真的好,在鏡頭前將一個堅強、有智慧、敏銳、善於孤獨思考的知性女人演得淋漓盡致,硬要選最精彩的一幕,就是她在大學講堂對大班聽眾解說自己是怎麼詮釋和報導 Adolf Eichmann 的審訊。Barbara Sukowa 雖以英語唸對白,但感情收放自如。

Hannah Arendt 在《紐約客》寫的那篇報道後來結集出版了,題為《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Monday 4 November 2013

罪迷宮

天在電郵跟人聊起《罪迷宮》(Prisoners),我說很「喜歡」導演 Denis Villeneuve 上一齣作品《母親的告白》(Incendies;觀後感),寫罷也自覺不妥。畢竟,「喜歡《母親的告白》」是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說法。《罪迷宮》是加拿大法語系導演 Denis Villeneuve 第五齣劇情長片。《母》片在前年奧斯卡打進最佳外語片前五名後,產量不高的 Villeneuve 連續拍了《罪》片和另一齣由 Jake Gyllenhaal 主演的《Enemy》。但凡事總有代價:之前四齣作品都是 Villeneuve 自編自導,成名之後所拍的兩齣電影都是只導沒編。《罪迷宮》教我失望,因為我以《母親的告白》的水平來評判 Villeneuve 這齣明星不少的「爛衫」新作。

在賓夕凡尼亞州一個濕冷的感恩節,Dover 和 Birch 兩家八口一起慶祝。Keller(Hugh Jackson 飾)和 Franklin(Terrence Howard 飾)的么女 Erin 和 Zoe 出去玩後失蹤了。探員 Loki(Jake Gyllenhaal 飾)接手調查。Keller 認定是跟姑母 Holly(Melissa Leo 飾)生活輕度智障的 Alex(Paul Dano 飾)拐帶了兩個小女孩,但警方卻因為證據不足而釋放了 Alex。Keller 決定自己拷問 Alex,Franklin 和老婆 Nancy(Viola Davis 飾)知情卻沒有大力阻止。Loki 一路追查,在小區神父的地窖找到一具乾屍,然後在 Birch 家門外的燭光晚會中遇上可疑怪客,直覺相信對方跟失蹤案有關。最後,「分頭行動」的 Keller 和 Loki 不約而同終於找上了真正下手的人……

跟《母親的告白》相比,《罪迷宮》對主角性格的描寫不夠深刻,安排伏線的手法也沒那麼高明,電影拍成 153 分鐘實在是太長了。兩戲都跟宗教有關係,《罪》搬出了十字架和蛇,莽夫常靠唸經來「減壓」,在最後請出兇手交代兩句便了事,顯然不及《母親的告白》那麼深刻。《母》片的女主角因為宗教和種族的衝突而直接造成她的悲劇命運,宗教元素緊扣角色的遭遇和性格,寫得清脆、到位。假如劇本是出於 Denis Villeneuve 自己手筆的話,效果會不會好一些?

戲中兩個家庭本來過着幸福的生活,白人家庭的經濟條件比不上黑人家庭,Keller 經營小規模伐木生意,Franklin 的工作不詳,老婆 Nancy 當牙醫。案發後,Keller 的老婆大受打擊,Franklin 一家跟着程序走。粗獷火爆的 Keller「看不過眼」,便不擇手段甚至行私刑,看來較有學識的 Franklin 從絕不認同到後來默默在旁邊協助。Keller 有信仰,但在《罪迷宮》中宗教沒有給予弱者任何同情或力量,反而是案件的「元凶」。莽撞的 Keller 靠個人意志解決困難,有智有勇又鍥而不捨的探員 Loki 也一樣。

兩個男主角各有特色。Hugh Jackman 充滿強大的爆發力,火候分寸把握得剛好,再用力一點點恐怕就流於「萬梓良式演繹」了。增肥演出、衣著邋遢的 Jake Gyllenhaal 加入了一些小動作,表面低調,實在有勇有謀,表現也好。

《罪迷宮》演員表現好,導技也不錯,可惜故事為奇情而奇情,打了折扣。

Sunday 3 November 2013

雷神奇俠 2:黑暗世界

票時沒有好好分配時間,連續四天看不同電影節的戲。至於本週公映的電影,最初只打算在 Jackman 和 Portman 之間選一個,最後,《罪迷宮》(Prisoners;明天再談)看了,《雷神奇俠 2:黑暗世界》(Thor: The Dark World) 也看了。週末誰都不想寫太多或讀太多,故此先談《雷》片。

跟《鐵甲奇俠 3》一樣,故事也拉到《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上去。紐約一役後,Loki(Tom Hiddleston 飾)給拉回神界收監,Thor(Chris Hemsworth 飾)跟同伴忙於在人神和神界之外的其餘幾界平亂,Thor 的愛人 Jane(Natalie Portman 飾)留在地球。遠古時被 Thor 祖父打敗的魔靈界首領 Malekith(Christopher Eccleston 飾)感應到他製造的超強大能量而甦醒。陰差陽錯,這股給封印了的能量卻寄存在 Jane 身體之中。Malekith 打算趁五千年一遇的九界連線將強大的能量喚醒,繼而把宇宙變成屬於他的黑暗世間……

最近一兩年,超級英雄電影的打鬥戰面都差不多,連破壞的程度也似乎難以突破,總希望銀幕上的忠奸對決可以清脆利落一點。《雷神奇俠 2:黑暗世界》換上了電視導演 Alan Taylor,節奏比上一集快了(畢竟 Kenneth Branagh 是莎劇演員),也讓主角「插科打諢」,凡人犧牲色相,天神也得幫忙搞笑。

上集充當花瓶的金像影后 Natalie Portman 今集明顯增加了戲份,甚至要跟愛郎征戰沙場。Jane Foster 雖然是科學天才,但這角色的天職是男主角的愛情象徵,怎麼會有發揮的空間?當是她生產後不要馬上拍傷腦筋的戲,賺點快錢好了。

男主角 Chris Hemsworth 就像一塊優質牛排,喜歡的可以繼續大快朵頤,演技嘛,可以不提,但這更進一步顯出前陣子他在《一級雙雄》(Rush) 中能夠讓觀眾分辨到喜怒哀樂的演出有多可貴。演他弟弟的 Tom Hiddleston 在英國本土是性感象徵,但在《雷》片中的造型難看死了。話雖如此,Loki 是本片最有魅力的角色,Tom Hiddleston 的表現也很不錯。《雷》片要拍第 3 集,伏線都在 Loki 的身上。

要說驚喜嘛,復仇者聯盟其中一人客串了,還要是個笑點。另一方面,那個蓋上厚厚化妝的魔靈統領也算令人有點不寒而慄,翻看資料,原來是 Christopher Eccleston。當年在《同屋三分驚》(Shallow Grave) 他排名還在 Ewan McGregor 之上。之後跟 Kate Winslet 拍改編名著的《絕戀》(Jude)。可惜後來星運平平,這幾年參演最大型的電影竟然都是飾演用化妝搞得面目全非的壞蛋,包括本片和《義勇群英:毒蛇風暴》(G.I. Joe: The Rise of Corba)。

從 1990 年 Michael Keaton 主演的那齣《蝙蝠俠》(Batman) 開始,好萊塢英雄俠士電影的焦點便開始轉移到反角身上去。Thor 和 Chris Hemsworth 的個性都不(夠)突出,他的對手或同伴還比較有趣一點。相比之下,Robert Downey Jr. 演 Ironman,反過來將對手統統都壓下去,證明了個人的魅力,自然行情看漲。

Saturday 2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無味壽喜燒

來《乒乓》已經是 11 年前的電影。當年銀幕上的組合窪塚洋介和井浦新(那時候用藝名 ARATA)在新晉作家前田司郎處子執導的《無味壽喜燒》(ジ、エクストリーム、スキヤキ)中重逢。這十多年來,真的沒怎麼看過或關注過這兩個男演員的演藝工作,只記得窪塚洋介是日本奧斯卡歷來最年輕的影帝。他們再度合作,卻有一份懷古的感覺。

有人說,這是日本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看完便知道那是個隨便到不行的比喻。電影中兩男兩女的主要角色,其中三人確實是大學同窗,沒見十幾年,關係粗淺得很。從他們的對話之中,隱約知道兩個男的有過誤會,其中一個男的好像暗戀(或明戀)過那個女的,但中間的細節都是空白的。而整齣電影,有不少段落也讓人有陣虛幻的不明所以的感覺。

大川(窪塚洋介飾)做兼職工作,跟女朋友楓(倉科カナ飾)同居,生活條件麻麻。對於生活,大川唯一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出國拍紀錄片,但拍什麼或怎麼拍,他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突然一天,十多年沒見的舊友、看似隱閉青年的洞口(井浦新飾)到訪大川家,兩人漫無目的逛了一會,決定要去海邊走一趟,還提議邀約另一個舊同學京子(市川実日子飾)同去。京子本身有奇怪的感情問題。儘管她覺得洞口的邀約莫名其妙,還是接受了。四人如期出發,還約定要吃一頓壽喜燒……

雖然從對白中知道大川有份兼職工作,似乎做得不錯,但他不要做全職工作,在電影中他就是躲在家裏悠閒地做點木工和吃東西。洞口更是沒有工作,言行還有點古怪。相比之下,兩個女的都很「真實」,有份工作,也有一些具體的煩惱,而不像大川和洞口那樣,看來總是(有點)不順心,卻又說不出他們的真正煩惱是什麼。

四人的海邊之旅並沒有預期那麼繽紛,走走停停聊聊,觀眾從中知道了大川、洞口和京子的一點往事,卻談不上是什麼美好回憶,什麼「青春的流逝、未來的盼望」,毫不深刻,最溫馨的竟然是回程時在車上聽的那首歌。終於四人吃了壽喜燒,各有不同的吃法,也沒所謂正宗不正宗,隔着銀幕看演員煮肉和淋醬油,就如看罷這齣電影時的感覺──中文片名已露端倪了:無味。

Friday 1 November 2013

德國電影節:路德維希二世

為新天鵝堡 (Neuschwanstein) 的魅力而買票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然而,這位「童話國王」的故事雖然色彩豐富,卻談不上是什麼童話。

看本片之前,對路德維希二世本人和巴伐利亞王國都所知不多,看完這齣片長 140 分鐘的電影,總算對這些留下了一個基本的印象。翻查過一些有關二者的資料,對比一下電影的內容,本片編導顯然盡了很大的努力去嘗試把路德維希二世從成年前後到神秘死亡期間的重要章節都盡量收錄在電影之中。片中人物眾多,不熟主角或有關歷史的人,很可能感到有點難以消化。也因為塑材太多,一些情節拍得簡陋。全片在多處實景拍攝,風光如畫,算是勉強補償了因為故事寫得不夠完整而產生的失落感。

路德維希二世(Sabin Tambrea 飾)喜歡音樂和詩歌,在父王急病駕崩後便繼位。其時鄰國戰火有可能蔓延至巴伐利亞,天性敏感的路德維希二世卻寧願禮聘他極為欣賞的歌劇大師華格納到慕尼黑。不久,巴伐利亞戰敗,要作巨額賠償,路德維希二世則越來越沉醉於他的幻想之中。與此同時,身為國君,很多人都希望他早日成婚,生兒育女,日後繼承大統,但原來他(又)喜歡同性,跟 Richard Hornig(Friedrich Mücke 飾)有過一刻激情。戰爭過去,路德維希二世要興建靈感源於華格納歌劇的新天鵝堡。因為長期在宮外,建堡壘又動用了國庫大筆資金,朝中便有人密謀要罷黜路德維希二世……

本片把路德維希二世寫得有輕度精神問題似的。年輕時,他討厭戰爭和政治,很想逃避父王加諸他沉重的訓練。到他登基了,希望以藝術去教化世人,以和平的手法去排解普世紛爭,這當然無法如願,也令性格非常敏感的路德維希二世越來越神經質。

飾演男主角 Ludwig II 的 Sabin Tambrea 演得很投入,也跟路德維希二世一樣長得十分高大。但 Sabin Tambrea 在片中部份造型實在令人有點忍俊不禁。Sabin 高而瘦的身段令人聯想到日本卡通片中的歐洲美少年。不過,Sabin Tambrea 樣子帶邪氣,看來像邪惡版的 Ralph Finnes。現實中,路德維希二世(剛登基時)因為長得高大俊朗又帶點憂鬱,挺受人民歡迎。在本片中,演他同性愛人的 Friedrich Mücke 也許更好看一點。在現實中,據說路德希二世的同性愛人不只一個。看《路》片時,大概有些觀眾跟我一樣不曉得路德維希二世原來(可能是)好男色,上演第一幕男色場面時,都感到有點意外,我鄰座那個單獨來看戲的女觀眾就忍不住「呸」了一聲。

另一個較引起觀眾注意的角色是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影片沒有太詳細描寫華格納的生平,對於他(當時)惹人批評的事蹟(包括牽涉到風化案)也沒有提及太多,只是說他的政見令他成為一些政治圈中人的眼中釘。在現實中,路德維希二世是華格納的恩人,他給予華格納大量資金,讓對方真正「谷底翻身」,後來完成了鉅作《尼布龍根的指環》和另外幾齣歌劇。

總的來說,這戲拍得很美,佈景、燈光、光工、服裝等都非常優秀,但故事平鋪直敘,後半部越來越精神渙散,讓劇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