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 June 2008

偽術大師

前個月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棄了《偽術大師》(The Counterfeiters) ,前天補看去了。片子改編自真人真事。二次大戰和集中營活現了何謂生靈塗炭,也給了電影製作人看似無窮無盡的靈感,看過關於這一段歷史的電影,隨便數來就有《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鋼琴戰曲》(The Pianist)、《一個快樂的傳說》(Life is Beautiful)、《快樂在逃中》(Train of Life) 等。坦白說,《偽》片沒有為觀眾帶來什麼嶄新的視點,不少場面、情節也有「看慣看熟」之感。然而,99 分鐘的電影,劇情相當緊湊,贅言不多,加上挺不錯的配樂(昨天跑了兩家具規模的店也找不到原聲帶),算值回票價。

故事源於一段二次大戰的歷史:納粹德國計劃偽造外鈔以打擊英美經濟並為德軍提供軍費,策劃了一項「伯恩哈德行動」(Operation Bernhard),由黨衛隊少校 Bernhard Krüger 領導,從集中營裏挑選需要的人力資源,包括猶太專才如印刷師、繪圖設計師、藝術家,全送到薩克豪森豪 (Sachsenhausen) 集中營內受隔離的營房裏埋頭苦幹。這些囚犯的生活環境比其他囚犯舒適很多,不用穿囚服,但他們都曉得身上的衣物是來自在毒氣室中被屠殺的死者。同時,他們亦明白,要是所印的偽鈔不合標準,或到行動成功之時,他們的死期便不遠矣。

故事主角 Salomon Sorowitsch(Karl Markovics 飾)裔猶太畫家,是當時最有名的偽冒專家,憑高超偽造技巧賺取可觀收入,過着聲色逸樂的生活。在大戰爆發前,因偽造護照入獄,之後緝拿 Salomon 的人又將 Solomon 逮到集中營的偽冒工場去造英鎊、美元。當時有人在印製過程所需的凝膠中下了手腳,拖延了好一段時間。直至無法再拖延下去時,盟軍反勝納粹,納粹下令停產並解散工場,一班偽術大師頓時命懸一線……

片中的這班偽鈔製造者憑特殊技能在屠殺中倖免於難。作為典型的實用主義者, Salomon 甫進集中營不久,已經把握機會運用天賦自保。對於隔離營牆外的猶太同胞的慘叫,只好充耳不聞。電影中 Salomon 的同伴 Adolf Burger(August Diehl 飾)恥於為自保而間接協助德軍打擊盟軍,對凝膠下手腳,令偽鈔無法完成,更密謀造反。Salomon(還有其他一些同伴)責罵 Adolf「自私」,也面對德軍施壓要儘快造出偽鈔,又希望協助患肺病的同鄉青年。

劇本是改編自 Adolf Burger 的回憶錄。Adolf 快 91 歲,仍然健在,妻子如本片所述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 (Auschwitz-Birkenau)。戰後,Adolf 在布拉格生活,加入過共產黨,再婚,做過印刷,也曾從政、然後下海。當然,更將親身經歷著書。

至於 Salomon,傳說戰後他在蒙地卡羅的賭場輸掉了很多錢,不久被國際通緝,罪名是大量偽造鈔票和證件。有說他於 1960 年代在阿根廷逝世,晚年時花大量時間在「重構」大師的名畫舊作上。電影中,Salomon 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在蒙地卡羅故意把從隔離營中取出的一大筆偽鈔於賭桌上輸光了,似乎想要跟那一段集中營日子一刀兩斷。

我覺得這齣電影隱隱透着理想主義的氣味,那些年輕猶太人身陷囹圄,卻仍會談對藝術的理想,甚至生活的憧憬。在殘酷的現實裏,他們有志難伸,甚至死於營中。然而,換個角度想,設立工場的黨衛隊,是殺人犯也可能是他們的救星。教我最震撼的一場,是數米以外同胞被折磨至死,自己能否若無其事打乒乓球?人是否可以蒙着雙眼,漠視世上飽受貧窮痛苦的許多生命,獨自享受自身的富裕生活?看《偽術大師》,最深刻的莫過於此。電影沒有刻意讓觀眾有罪疚感,反而有點像個歷險故事。也許,激起觀眾義憤沒有太大意思,信息明顯就夠,反正大談集中營裏駭人聽聞的「日常」生活,就變得公式化,也教人太沉重。

我相信,片中的生還者終其一生都面對着痛苦的自責──那麼多人死去而他們卻能一直好好活着。他們當時是否可以做更多以改變那段歷史?在我看來,大家都無法批判劇中人在集中營掙扎求存幾年是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