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思歌曲分享之初,就希望每一輯有個主題
本來這輯想弄一個初聽英文歌的英美流行榜精選
但選了個多星期還不滿意
還是先來一個女聲巡禮
分上、下集挑了 30 個不同年代的女歌手的國語歌曲
看有多少你聽過或喜歡的
《永遠的微笑》-周璇
追溯不到是哪一年的出品,但以周璇 1918 年生算,相信是 1940 年代的作品吧。每一次聽這首歌,總覺得置身一個孤清的聖誕夜,坐在窗前,或回味溫馨點滴,或憶起遠方故人。
《等著你回來》-白光
同樣追查不到出品年份。也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妖姬」白光這首名作便被視為回魂夜之選。聽這首歌,只想到「詭艷」、「淒迷」。
《玫瑰玫瑰我愛你》-姚莉 (1943)
重看《山水有相逢》(VCD),除了笑破肚皮的對白,錯得離奇的字幕(例如,《紅燭淚》變成《紅中律》)外,見李司祺、黃韻詩和陳嘉儀在唱 Rose, Rose, I Love You,便想起了姚莉這首一點不失禮的改編歌。
《我要你的愛》-葛蘭
另一首改編歌,原曲是 I Want You to be My Baby。葛蘭真是能演能唱,第一次看她的《野玫瑰之戀》,覺得她有種「吃人」的氣勢啊。這首《我要你的愛》也比 20 多年後葉德嫻的《我要》唱得精彩。
《泡菜的故事》-徐小鳳 (1978)
老歌的詞可以很簡單,不一定要有什麼訊息或智慧。這首歌也像一盤泡菜,吞掉了,主菜就上,聽後還會清楚記得它的色彩、味道嗎?不過,徐小鳳早年唱了不少很好玩的國語歌,而她的低沉聲線也可以雄壯、響亮。
《小城故事》-鄧麗君 (1979)
1960 年代末已出道的鄧麗君,金曲無數,我的最愛是《我只在乎你》《月亮代表我的心》,但如《小城故事》般的中式小調,還是小鄧唱的首屈一指。美麗的詞、曲,柔軟的聲線,只要你會漢語,總有一兩首鄧麗君的歌曲教你心動。
《變》-蘇芮 (1983)
蘇芮有一把熱騰騰的嗓子,台灣人稱她那種滿帶激情的唱腔做「熱唱」。這首《變》,是去年林憶蓮在電台給聽眾推介的。年初故地重遊北海道,想起一些美麗時光,腦海裡就轉出了這首歌。蘇芮的作品中,我還喜歡《請跟我來》《一樣的月光》。
《讀你》-蔡琴 (1984)
在城大唸書時有兩年必修的普通話課,第一年老師選了字正腔圓的蔡琴唱的這首《讀你》當教材。旋律、編曲徹頭徹尾的土氣。但一個「讀」字,卻深深打動了我。喜歡一個人,何嘗不是仔細讀對方的樣貌、行為、文字、聲音、性格……
《七點鐘(今生)》-齊豫 (1985)
齊豫的嗓子,有人奉若天籟,有人鄙為鬼嚎。我,大概是前者。她和潘越雲合灌了《回聲》專輯,詞全由三毛填。這歌可有唱出意中人第一次主動約會你的感覺?
《飛》-潘越雲 (1985)
《回聲》專輯中,最喜歡這歌。潘越雲樣子不好看,但嗓子美、歌藝高,聽著這首歌,我也身同感受呢。
《夢醒時分》-陳淑樺 (1989)
1970、80 年代的台灣音樂圈,湧現了不少美聲歌手,陳淑樺肯定是其中之一。毫無疑問,李宗盛一些作品(歌詞)確實抓住了某個時代城市男女感情世界的痛處。就算在音樂上刺激欠奉,經歷感情起伏的人,幾乎對他至少一兩首作品產生共鳴。嗓子甜美的陳淑樺唱起傷感情歌一樣動人。
《哭砂》-黃鶯鶯 (1990)
黃鶯鶯為了一次機器故障,曾經信心盡失,多年不敢現場演唱。其實她很會唱,聲音也美,《回心轉意》《花言巧語》《葬心》《春光》等都是好歌。不過,我認為《哭砂》才最能把她的優點發揮出來──感情細膩,絲絲情緒隨著裊裊餘音鑽進你的心坎裡。
《親密愛人》-梅艷芳 (1991)
梅艷芳出版的國語專輯不到十張,小蟲替她寫的這首歌,讓梅艷芳散發出少見的溫柔氣息。我喜歡這樣的梅艷芳,也覺得梅艷芳是希望這樣的走過她的人生。只是,世事從來少盡人意。
《愛的代價》-張艾嘉 (1992)
唱歌的張艾嘉,論技藝遠不如她演戲。但她「知性之女」的特質,從羅大佑到李宗盛,一直保存得很好。《愛的代價》這首歌可喜可悲,視乎聽者的心態、心情、心境。
《城裡的月光》-許美靜 (1995)
中秋節快到,這首加了色士風的新派小調是我的中秋之選,也讓歌者充分發揮嗓子「美」和「靜」的特點。
下一回再介紹十五首
基本上歌已選好
有興趣的可以猜一下,甚至提名你喜歡的
反正還沒上載
Tuesday, 19 September 2006
Tuesday, 12 September 2006
下一站……
秋天的風身邊輕輕吹
像對我說聲也許就算以往愛得多累
仍然願意與你再聚
不喜歡陳慧嫻唱歌時急速而明顯的呼吸聲
但她嗓音瞭亮,也有一些好歌
每到秋天就會想起這首《今天的愛人是誰》(1994 年)
當然,原唱的高橋真梨子也唱很好
微涼,長空暗淡
細雨,秋風蕭瑟
這兩天突然比平日多愁善感起來
昨天是 9/11 五週年紀念
五年前的同一天,準時下班,跟朋友在赤柱吃晚飯
一進家門就看到突發新聞:飛機撞擊世界貿易中心北座
那是連荷李活也未必敢幹的瘋狂事
那一天,兩幢摩天大樓倒下了
整個晚上聽著廣播,輾轉反側,不想相信那是事實
第二天收到了在紐約的小學同學報平安的電郵
心情才平伏了一點
昨晚電視播放 9/11 的紀實電視劇
想起我另一個朋友的一個堂兄弟在那次事故中喪生了
下午收到這朋友的電郵,跟過去四年一樣
他又飛到紐約去參加悼念活動
發生 9/11 事件的時候,還沒有交上這個朋友
那個晚上,除了為死者默禱外,更多的是感到人生無常
後來,從這位朋友身上慢慢體會到事件的餘波可能是沒有窮盡的
昨天早上,聽到事發後紐約市播個不停的哀樂兼安魂曲:Imagine
心情有點沉重,踏出家門,彷彿就要走過死亡的幽谷
邊吃早餐邊讀朋友和她網友關於婚禮、葬禮的文章
又是一陣陣生生死死的念頭
確實想過寫這題目,趁有點勁兒便湊個熱鬧
那位在紐約的小學同學剛回來辦點事,明天會跟她和她弟弟晚飯
下班後特地跑去給他們幾個孩子買玩具
昨夜的銅鑼灣,從時代廣場到皇室堡、從 HMV 到玩具反斗城
是不同尋常的寂寞,遊人比平常少三分之二
在偌大的玩具店逛著,竟然覺得自己像一個爸爸!
小生命總是予人希望的
也會讓人產生奇怪的念頭
晚上,還是以低音量通宵開著收音機
好讓乍醒時有點音樂讓自己在蒙矓間能快點再入睡
只是今天凌晨,一直在播張國榮,因為這天是他 50 歲忌日
聽著睡著,一夜都不大安穩
小時候,不喜歡張國榮,覺得他鋒芒太露,有點造作
到長大後,才慢慢欣賞他在表演事業的前衛和成就
還有那份忠於自己的個性
就是喜歡他作為一個有血肉的藝人
張國榮離去的那天是愚人節,沙士正在爆發
下午一個中學生的惡作劇,搞得比較無知的市民搶購白米
晚上政府把部份居民遷出了淘大花園
三件事同在一天發生──超現實
天亮了,上班時聽電台
原來今天是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一週年
雖然對迪士尼一向沒興趣,也沒去過
更不知道樂園還能多撐幾年
但一個誕生紀念日,怎麼說也算是一件喜事
一波又一波,勾起了對生死的一點遐思
第一次認真想生死
是六七年前替有線電視翻譯電影《下一站‧天國》的中文字幕
我不諳日語,只是拿著譯成英文的對白本翻譯
對白不算少、分場極多
索性邊看邊譯,結果越看下去興味越濃
電影平淡卻動人
故事講述人間與天國之間有一個中途站
死者於此暫留一個星期,在頭三天要選擇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然後,中途站的職員便把這段回憶拍成影片
在最後一天讓死者重新回味
死者就可以永遠活在美好的回憶之中
那就是「天國」
而沒選出值得紀念的人生片段的死者,就要留在中途站工作
片中兩個死者,一個老人和一個青年未能選出想記念的人生片段
老人覺得過去是悲傷的,不想回憶
青年則認為不要活在過去之中,寧願不選擇
兩個中途站的職員(男、女主角)幫助已經選定人生片段的死者之餘
也遊說老人和青年做選擇
老人想找讓他能感受到生存意義的片段
職員為他帶來了幾十年人生的錄像
最後,老人找到了,是他和妻子最後一次一起看電影
他更為過了三天的期限向職員道歉
把所有死者送走後,男職員也找到了自己想記念的事兒
就讓女助手幫助他重新塑造那一段回憶
女助手萬般不願意,最後還是做了,讓男主角到天國去
至於那青年,始終不肯選擇,便留在中途站工作
影片沒有明顯道出來到中途站的死者的想法
反而中途站裡的兩個職員值得一談
他們不懂得面對自己短暫的一生
其實和老人面對一樣的問題:不曉得自己生存的證明是什麼
男職員看到老人的未婚妻把老人放在要回到的那一刻之中
那麼,老人的生存證明就在於他的未婚妻
老人原來是別人的幸福所託
女助手則讓自己留在男職員的回憶中
她喜歡男職員,男的心中有跟她一起的回憶,便是她的存在意義
兩人是以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來肯定自己的存在
男發現女選的最美一刻竟是與自己一起
自己卻要到下一站「天國」去
愛情,有時候真的很殘忍
再說那老人
他最後決定「回去」和妻子最後一次一起看電影那一刻
因為那提醒他妻子無怨地跟隨了自己數十年
自己卻沒有珍惜過
所以,很想再去感受那一刻
就是說,他珍惜他妻子,打算再次去關心對方
這一份情真意切,該就是老人存在的證明了
縱然愛得太遲
如果生命曾經有那麼一刻的認真
回憶就不會教人痛苦或難堪
珍惜、關懷就是認真對待生命的法門
《下一站‧天國》的淡然滲出強烈的真實感
生存是什麼?死亡又是什麼?
我可沒能力給出得體的答案
自誕生一刻起,生命就一步一步靠近死亡
但我們可不是為死亡而生存
總是想像死亡前要做什麼
大概不如珍惜現在來得有意義呢
下一站未必是天國那麼遠、那麼虛無縹緲
下一站可能是你的家
也可能是你喜歡的壽司店
Thursday, 7 September 2006
流連音間 之一
終於把歌曲上載到右邊的 Stickam
一直不成功是因為忽略了電腦的防火牆
昨晚上載了 15 首歌
會盡量每兩星期或一個月換一批,並附簡單介紹
有什麼想聽,或想到什麼特別專題,告訴我吧
若聽不到,在家可關掉防火牆試試看,若公司有 intranet 則恐怕不成
我的第一個歌集沒有題旨,東拉西扯而已
詞不達意 林憶蓮 (2006)
第一次聽憶蓮的新國語專輯,最先吸引我的是這一首歌,純粹物隨心轉。比 The Cardigans 的原唱出色。然而,幸福快樂人士該會覺得它悶蛋。愛情,對自己的另一半還是周圍的人,都是需要翻譯的。
日子 林憶蓮 (2006)
同是來自憶蓮最新專輯,算是個突破。New Age 味道的舞池作品。越唱越迷離、詭異。編曲是 William Orbit 式的 chilled-out,抽離地吟唱情網之中的無助。
純情 王菲 (1994)
在《北海道私遊記(四)》(7 月 28 日)提到這首歌,曾經是我的精神和生活寫照。來自《胡思亂想》專輯,王菲眾多四平八穩的歌曲中,這一首算很得我心。
日與夜 林憶蓮 張學友 (2002)
我其中一首十分喜歡的粵語歌曲,什麼時候聽都覺得感動,也許是因為我的世界就如「日與夜」──理性與感性、現實與理想、沉穩與激烈,從來相知不相交。
悪女 中島みゆき (1981)
在《北海道私遊記(五)》(8 月 16 日)提到這歌,也曾經有類似歌曲主角的遭遇。很為中島美雪初期的清新風格和文藝氣息所吸引,當時她沒那麼孤芳自賞,《時代》、《誕生》等歌曲都動聽。
Dear God Please Help Me – Morrissey (2006)
來自較早前推出的新專輯,唱中了我一點心事。仍是 Morrissey典型的煽情作品,這一次歌名終於短過紮腳布。純以歌藝、台型論,Morrissey 仍是出色的。
Breathe Me – Sia ( from “ Six Feet Under ” ) (2004)
看劇集時一聽傾心,「捱貴碟」也第一時間買了。從 Twin Peaks 的 Falling 開始,便很喜歡這一類曲、編、唱如迷離夜雨的作品。
Love Song For A Vampire – Annie Lennox (1992)
寫網誌之初提到一批非常喜歡的歌曲,這是其中一首。Annie 有一把很富感染力的嗓子,這首歌淒美得每一次聽都起疙瘩。
秋月夜 林海、蔣彥 (2005)
去年九月到北京公幹,臨上飛機前逛王府井,一家唱片店在播這張新派琵琶演奏專輯,35 塊,錄音很好,不買白不買。林海早前替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譜了配樂,據聞非常出色,只是不曉得在哪裡能找到。
Mr. Roboto – Styx (1983)
在某個疲倦的黃昏,於回家的公車上,電台傳來了這首歌。Styx 的音樂,不管動或靜,都很富張力。現在聽這歌,編曲或者不夠「潮」,卻多了兩分 cult 味。
Mas Que Nada – Sergio Mendes Feat. The Black Eyed Peas (2006)
這就是「潮」。之前沒聽過 Sergio Mendes 的歌,但老前輩這麼擁抱潮流,敢於創新,已經值得加分。一直抗拒 Hip-hop,加了拉丁節奏的卻出奇有趣。同理,喝過「檸賓」才知道不會拉,味道也不賴。
Take Me Out – Franz Ferdinand (2004)
愛穿 Dior Homme 的格拉斯哥四人男子樂隊 Franz Ferdinand 是我覺得最「搶耳」的英倫新樂隊。幾把急遽的結他,高壓而行雲流水的編曲和演唱,令我也幻想自己駕著敞篷車兜風去。
With Or Without You – U2 (1987)
U2 的作品多少滲出沉鬱的愛爾蘭文藝色彩,而這個永恆的經典更是濃得化不開。總覺得聲線偏沉的 Bono 唱慢歌更出色,一味引冗高呼不能完全表現他的深情,這首歌正好讓他盡惰發揮。
These Foolish Things – Johnny Hartman (Jazz standards)
Clint Eastwood 在《麥迪遜之橋》中用了幾首 Johnny Hartman 的歌。有別於 Nat King Cole 豁達中透著黯然、Louis Armstrong 嘴角老向上翹的開懷,或者 Jimmy Scott 悲涼的如泣如訴,Hartman 的聲線溫柔、內斂,很是耐聽。
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 – Teddy Thompson (2005)
《斷背山》大熱,讓樂迷重新留意 Country 音樂,連 Norah Jones 也跟樂隊搞了張 The Little Willies 專輯。在《斷背山》的原聲唱片中,曾在 Rufus Wainwright 唱片獻聲的 Teddy Thompson 寫了這首雋永而不濫情的情歌。
* 特此借用《明報》週日副刊的同名欄目作這系列的標題
一直不成功是因為忽略了電腦的防火牆
昨晚上載了 15 首歌
會盡量每兩星期或一個月換一批,並附簡單介紹
有什麼想聽,或想到什麼特別專題,告訴我吧
若聽不到,在家可關掉防火牆試試看,若公司有 intranet 則恐怕不成
我的第一個歌集沒有題旨,東拉西扯而已
詞不達意 林憶蓮 (2006)
第一次聽憶蓮的新國語專輯,最先吸引我的是這一首歌,純粹物隨心轉。比 The Cardigans 的原唱出色。然而,幸福快樂人士該會覺得它悶蛋。愛情,對自己的另一半還是周圍的人,都是需要翻譯的。
日子 林憶蓮 (2006)
同是來自憶蓮最新專輯,算是個突破。New Age 味道的舞池作品。越唱越迷離、詭異。編曲是 William Orbit 式的 chilled-out,抽離地吟唱情網之中的無助。
純情 王菲 (1994)
在《北海道私遊記(四)》(7 月 28 日)提到這首歌,曾經是我的精神和生活寫照。來自《胡思亂想》專輯,王菲眾多四平八穩的歌曲中,這一首算很得我心。
日與夜 林憶蓮 張學友 (2002)
我其中一首十分喜歡的粵語歌曲,什麼時候聽都覺得感動,也許是因為我的世界就如「日與夜」──理性與感性、現實與理想、沉穩與激烈,從來相知不相交。
悪女 中島みゆき (1981)
在《北海道私遊記(五)》(8 月 16 日)提到這歌,也曾經有類似歌曲主角的遭遇。很為中島美雪初期的清新風格和文藝氣息所吸引,當時她沒那麼孤芳自賞,《時代》、《誕生》等歌曲都動聽。
Dear God Please Help Me – Morrissey (2006)
來自較早前推出的新專輯,唱中了我一點心事。仍是 Morrissey典型的煽情作品,這一次歌名終於短過紮腳布。純以歌藝、台型論,Morrissey 仍是出色的。
Breathe Me – Sia ( from “ Six Feet Under ” ) (2004)
看劇集時一聽傾心,「捱貴碟」也第一時間買了。從 Twin Peaks 的 Falling 開始,便很喜歡這一類曲、編、唱如迷離夜雨的作品。
Love Song For A Vampire – Annie Lennox (1992)
寫網誌之初提到一批非常喜歡的歌曲,這是其中一首。Annie 有一把很富感染力的嗓子,這首歌淒美得每一次聽都起疙瘩。
秋月夜 林海、蔣彥 (2005)
去年九月到北京公幹,臨上飛機前逛王府井,一家唱片店在播這張新派琵琶演奏專輯,35 塊,錄音很好,不買白不買。林海早前替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譜了配樂,據聞非常出色,只是不曉得在哪裡能找到。
Mr. Roboto – Styx (1983)
在某個疲倦的黃昏,於回家的公車上,電台傳來了這首歌。Styx 的音樂,不管動或靜,都很富張力。現在聽這歌,編曲或者不夠「潮」,卻多了兩分 cult 味。
Mas Que Nada – Sergio Mendes Feat. The Black Eyed Peas (2006)
這就是「潮」。之前沒聽過 Sergio Mendes 的歌,但老前輩這麼擁抱潮流,敢於創新,已經值得加分。一直抗拒 Hip-hop,加了拉丁節奏的卻出奇有趣。同理,喝過「檸賓」才知道不會拉,味道也不賴。
Take Me Out – Franz Ferdinand (2004)
愛穿 Dior Homme 的格拉斯哥四人男子樂隊 Franz Ferdinand 是我覺得最「搶耳」的英倫新樂隊。幾把急遽的結他,高壓而行雲流水的編曲和演唱,令我也幻想自己駕著敞篷車兜風去。
With Or Without You – U2 (1987)
U2 的作品多少滲出沉鬱的愛爾蘭文藝色彩,而這個永恆的經典更是濃得化不開。總覺得聲線偏沉的 Bono 唱慢歌更出色,一味引冗高呼不能完全表現他的深情,這首歌正好讓他盡惰發揮。
These Foolish Things – Johnny Hartman (Jazz standards)
Clint Eastwood 在《麥迪遜之橋》中用了幾首 Johnny Hartman 的歌。有別於 Nat King Cole 豁達中透著黯然、Louis Armstrong 嘴角老向上翹的開懷,或者 Jimmy Scott 悲涼的如泣如訴,Hartman 的聲線溫柔、內斂,很是耐聽。
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 – Teddy Thompson (2005)
《斷背山》大熱,讓樂迷重新留意 Country 音樂,連 Norah Jones 也跟樂隊搞了張 The Little Willies 專輯。在《斷背山》的原聲唱片中,曾在 Rufus Wainwright 唱片獻聲的 Teddy Thompson 寫了這首雋永而不濫情的情歌。
* 特此借用《明報》週日副刊的同名欄目作這系列的標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