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電視台上班的第一天
就感受到在傳媒工作一定要很自律
當然,這也講求本身性格和整體配合
字幕的翻譯和製作的流程不算複雜
字幕組也是幾乎一開台就成立,分工相當完善
這一篇會說一下字幕是如何結成的
電視台的節目部採購節目,編排節目表
也要準備有時間碼 (time code) 的錄像帶和對白本
宇幕組收到上述材料便指派工作
英文台(外語)節目的中文字幕由翻譯組負責
翻譯員 (translator) 毋須天天上班,但須按每週派發的值勤表
適時回辦公室領取對白本和錄像帶,在死線前交稿
譯者拿著對白本看錄像帶,在上面分句
如果沒有對白本,就得讓聽寫員 (transcriber) 默寫原稿
這一般由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人士負責
所謂分句,是按句子結構和角色的語氣、停頓來分割對白
把這些分節逐個譯出,就是字幕的雛型了
分句後,翻譯員先須於對白本上逐句順序標上編號
然後在稿紙上逐句翻譯
完成後,譯稿會交打字員 (typist) 打字和轉換檔案格式
一般情況下,打字員對稿件有任何懷疑,會咨詢翻譯員的意見
稿件打好後,便連同標了句碼的原稿交操作員 (operator)
一邊播放插了時間碼的錄像影
一邊按稿上句碼把對應的中文字幕連同時間碼一併刻錄、存檔
完成後,連同帶錄像交節目播放部門處理
國、粵語節目的製作流程差不多
但字幕編寫員 (writer) 沒有原稿,不用標句碼
間中會收到一份廣東話對白本或拍攝劇本 (shooting script) 作參考
他們一定有錄下整個節目的對白的卡帶
邊播放、邊跟內容譯/聽寫、分句,完成後才看帶子複查
就我曾任職的電視台來說
從前,翻譯員都是交手稿的
從 1998 年開始,全職字幕翻譯員和編寫員要兼顧中文打字
我在兩個職位分別經歷過兩個階段
總的來說,打字比較便捷
做字幕翻譯,不需要什麼特別器材
只要有電腦、錄像機、電視機便成
做國、粵語編寫和默寫英文原稿的聽寫員
則有一台跟卡帶播放器無異的聽寫機
聽寫機的磁頭很耐用,調整播放速度很方便
而且配了腳踏,聽寫時雙手打字,用腳踏控制播放或停播
這機器也不便宜,當時聽說要數千元一台
對白本是做字幕翻譯所必備的
操作員靠它錄製字幕,譯者以它翻譯中文字幕
交到翻譯員手上的都該是後期製作劇本 (post-production script)
就是稿上的對白跟片中人所講的一模一樣
好萊塢大製作的對白本除了直錄全片對白外
還附詳細場景提示,以及供譯者參考的筆記
製作相當精美、嚴謹
一齣《生死時速》(Speed) 對白本就有三四百頁
跟後期製作劇本相對的是拍攝劇本
就是導演拿到片場拍攝的那一份
拍攝時,導演、編劇、演員都會邊拍邊改
小則修訂對白用詞,大則把整場戲拿掉或重寫
所以不能按拍攝劇本來翻譯
當字幕翻譯員須具備什麼條件?
在香港,當然須通曉中文、英文
還得熟悉甚至喜歡歐美文化
最好愛看電視、電影
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做事主動、守時
有幽默感、文字活潑多變
由於本地播放的英語節目多購自美國、英國或澳洲
曾在這些地方留學或生活過更好
基本上,字幕翻譯員是一個雜家
什麼題材的稿子都可能需要翻譯
新聞時事、花鳥蟲魚、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社會倫常
遇到不清楚或不懂的,須能快速找出答案
電視台流水作業,各個工序環環緊扣
誰做得不好或延遲會影響下游各部
別以為翻譯戲劇就很輕鬆
連續劇和電影的題材越來越專門
看《仁心仁術》(ER)、《白宮群英》(The West Wing) 等就知道
處境喜劇 (sitcom) 也不容易譯
在罐頭笑聲 (canned laughter) 響起時,譯者須洞悉所笑何事
於譯文中重現原文的幽默本色、搞笑效果
所以字幕翻譯員在寫作上須動靜皆宜
由於工作壓力大,大家工作時都非常專注
有一種外冷內熱的味道
下一篇會講字幕翻譯的工時、常見狀況
以及各類稿件(節目)獨有的疑難雜症
Tuesday, 31 October 2006
Saturday, 28 October 2006
巢於幕者(一)
有成語曰:燕巢於幕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夫子之在於此,猶燕巢於幕上
試想,燕子把巢築於幕上,處境何其危險
從事翻譯者,得隨轉換的語言、時間、場合、服務對象等等
化身成一幅呈現文字萬千色相的投影幕
譯者都身負一重錯不能容的原罪
字幕翻譯員自不幸免
故若鄙人數年前任職的機構
譯者小名須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更是天天擔驚受怕
香港曾歷英國殖民管治逾百年,又是國際城市
英漢雙語翻譯服務需求殷切
特區政府仍是本地最大也是最慷慨的翻譯雇主
從前,具規模的私營機構多自設翻譯組
到了現在,雇主對翻譯的要求和重視程度似有下降之勢
仍設翻譯部門的私營機構越來越少
投放到翻譯工作的資源也不多
翻譯一般分筆譯 (translation; written translation)
和口譯(或稱傳譯 interpretation)兩類
竊以為字幕翻譯乃譯事之奇葩
本質屬筆譯,但須兼達口譯的要求
再配合特定的操作技巧才成事
(往後的篇章再述)
唸書時沒有這門課,當年是邊學、邊捱罵、邊做
在香港這個標榜兩文三語的地方
字幕翻譯見於影視媒體
從熒光幕到大銀幕,幾乎都能找到字幕的蹤影
本地最常見的字幕翻譯有三類:
1. 翻譯外語旁白/對白的中文字幕
2. 把廣東話旁白/對白譯寫成書面語的中文字幕
3. 把普通話旁白/對白默寫出來的中文字幕
從 2003 年年底開始,本地免費中文電視頻道
每日傍晚至午夜播放的節目須配上中文字幕
其實,歐美國家早為失聰/弱聽的觀眾
讓大量影視節目/產品配上字幕
我們購買國外版的 DVD 多設英語字幕也是為此
目前從事字幕製作/翻譯研究的以歐洲地區的學者、從業員為主
不少相關器材、軟件、技術都是歐洲的舶來品
香港的中文字幕,從 1980 年代起字體轉為印刷體
初時為每行 10 至 13 個全形中文字
後來 TVB 加至 15 個
ATV 用較大的字體,維持在 13 個
一般製作公司有的採每行 14 個
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曾一度採每行 17 個全形中文字
直到近年,漸趨以 15 個全形中文字為標準
英文字幕(含數字)則每行以 44 個半形字符為限
一般而言,字幕以單行形式出現,字體不宜太大
以減少所佔據的畫面空間
針對非英語的外語節目,則以上中下英雙行形式顯示
部份媒體容許雙行中文字幕,甚至雙行中文字幕配雙行英文字幕
但都是較差的做法
遇上多個角色同時說話的場面
譯者得根據劇情發展,挑出最重要的對白
分左右兩部份譯寫字幕
字幕的顏色也有文章
一般來說,字幕都用白色字
但碰上黑白電影,或背景有一大片白色
就該轉成黃、綠、紫等對比較大的顏色
可現在仍會注意這點的已不多了
香港沒有幾個雇主會聘請全職字幕翻譯員
就算有,待遇也不高
某家極具規模的影視產品公司
曾在網上招聘 BBC 製作的紀錄片的字幕翻譯員
當時已轉職出版社,但對字幕翻譯仍具熱忱
細閱廣告,發現對象僅須中五程度,六天工作,月薪 5000 元
當年少不更事,在該網站草書幾句批駁一番
結果,第二天留言和廣告同時給砍掉
由此可見,字幕水準參差(根本是偏低)
跟聘任要求低,雇主視野短淺有莫大關係
這一篇就當是個引子,在此打住
歡迎留言提點
下一篇會談字幕的製作流程、使用器材
以及從業員須具備的條件
後記
上文提到雇主水平
想起了古德明的一篇文章,我一直把它貼在辦公室案頭
現抄錄原文最後一段與各位分享:
最後須提醒讀者的是:翻譯是勞心工作,非常辛苦,而且翻譯員地位、待遇往往也偏低(筆按:不能一概而論)。碰上一些以財為學的雇主,把你的譯文亂改一番之餘,還會說你不稱職。所以,入行之前,敬請三思。對「財者,學也」的雇主來說,The water heater exploded 的正確譯法不是「熱水器爆炸」,而是「熱水器發生爆炸」。
節錄於“翻譯行業入門”《英語聞問切 19-怎樣學文法?》(頁 63-4)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夫子之在於此,猶燕巢於幕上
試想,燕子把巢築於幕上,處境何其危險
從事翻譯者,得隨轉換的語言、時間、場合、服務對象等等
化身成一幅呈現文字萬千色相的投影幕
譯者都身負一重錯不能容的原罪
字幕翻譯員自不幸免
故若鄙人數年前任職的機構
譯者小名須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更是天天擔驚受怕
香港曾歷英國殖民管治逾百年,又是國際城市
英漢雙語翻譯服務需求殷切
特區政府仍是本地最大也是最慷慨的翻譯雇主
從前,具規模的私營機構多自設翻譯組
到了現在,雇主對翻譯的要求和重視程度似有下降之勢
仍設翻譯部門的私營機構越來越少
投放到翻譯工作的資源也不多
翻譯一般分筆譯 (translation; written translation)
和口譯(或稱傳譯 interpretation)兩類
竊以為字幕翻譯乃譯事之奇葩
本質屬筆譯,但須兼達口譯的要求
再配合特定的操作技巧才成事
(往後的篇章再述)
唸書時沒有這門課,當年是邊學、邊捱罵、邊做
在香港這個標榜兩文三語的地方
字幕翻譯見於影視媒體
從熒光幕到大銀幕,幾乎都能找到字幕的蹤影
本地最常見的字幕翻譯有三類:
1. 翻譯外語旁白/對白的中文字幕
2. 把廣東話旁白/對白譯寫成書面語的中文字幕
3. 把普通話旁白/對白默寫出來的中文字幕
從 2003 年年底開始,本地免費中文電視頻道
每日傍晚至午夜播放的節目須配上中文字幕
其實,歐美國家早為失聰/弱聽的觀眾
讓大量影視節目/產品配上字幕
我們購買國外版的 DVD 多設英語字幕也是為此
目前從事字幕製作/翻譯研究的以歐洲地區的學者、從業員為主
不少相關器材、軟件、技術都是歐洲的舶來品
香港的中文字幕,從 1980 年代起字體轉為印刷體
初時為每行 10 至 13 個全形中文字
後來 TVB 加至 15 個
ATV 用較大的字體,維持在 13 個
一般製作公司有的採每行 14 個
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曾一度採每行 17 個全形中文字
直到近年,漸趨以 15 個全形中文字為標準
英文字幕(含數字)則每行以 44 個半形字符為限
一般而言,字幕以單行形式出現,字體不宜太大
以減少所佔據的畫面空間
針對非英語的外語節目,則以上中下英雙行形式顯示
部份媒體容許雙行中文字幕,甚至雙行中文字幕配雙行英文字幕
但都是較差的做法
遇上多個角色同時說話的場面
譯者得根據劇情發展,挑出最重要的對白
分左右兩部份譯寫字幕
字幕的顏色也有文章
一般來說,字幕都用白色字
但碰上黑白電影,或背景有一大片白色
就該轉成黃、綠、紫等對比較大的顏色
可現在仍會注意這點的已不多了
香港沒有幾個雇主會聘請全職字幕翻譯員
就算有,待遇也不高
某家極具規模的影視產品公司
曾在網上招聘 BBC 製作的紀錄片的字幕翻譯員
當時已轉職出版社,但對字幕翻譯仍具熱忱
細閱廣告,發現對象僅須中五程度,六天工作,月薪 5000 元
當年少不更事,在該網站草書幾句批駁一番
結果,第二天留言和廣告同時給砍掉
由此可見,字幕水準參差(根本是偏低)
跟聘任要求低,雇主視野短淺有莫大關係
這一篇就當是個引子,在此打住
歡迎留言提點
下一篇會談字幕的製作流程、使用器材
以及從業員須具備的條件
後記
上文提到雇主水平
想起了古德明的一篇文章,我一直把它貼在辦公室案頭
現抄錄原文最後一段與各位分享:
最後須提醒讀者的是:翻譯是勞心工作,非常辛苦,而且翻譯員地位、待遇往往也偏低(筆按:不能一概而論)。碰上一些以財為學的雇主,把你的譯文亂改一番之餘,還會說你不稱職。所以,入行之前,敬請三思。對「財者,學也」的雇主來說,The water heater exploded 的正確譯法不是「熱水器爆炸」,而是「熱水器發生爆炸」。
節錄於“翻譯行業入門”《英語聞問切 19-怎樣學文法?》(頁 63-4)
Saturday, 7 October 2006
流連音間 之三 (國語女聲 下)
隔了三個星期才弄好下集,因為遇上了一些技術問題
有些歌曲當年以 AAC 格式存進 iPod
但原來 Stickam 只支援 WMA 和 MP3 格式檔案
得翻箱倒匣尋回那兩張唱片才能上載
果然,有時候真要碰過壁,人才會放聰明
也由此證明:要做的,須做的,我都會做
這一期的歌曲比較悲情,但純粹是我覺得這些作品值得推介而已
下期想做英文歌,但未想好做哪一類型,歡迎提議
《玫瑰香》-林憶蓮 (1994)
電影《紅玫瑰白玫瑰》的主題曲,詞、曲由小蟲包辦,滿有格調的。小蟲與憶蓮合作不多,但幾首作品像《給等最久的人》《快樂的壞東西》都不錯。憶蓮的國語歌遠沒粵語歌那麼風格紛陳,歌詞比較「小女人」一點,喜歡洋樂的朋友多半不欣賞她的國語歌曲。
《領悟》-辛曉琪 (1996)
辛曉琪憑此歌平地一聲雷,《味道》《遺忘》再下兩城。但辛的現場演唱卻不敢恭維。當年她在某亞視節目上獻唱《味道》就技「驚」四座。其中一段歌詞:我們的愛若是錯誤,願你我沒有白白受苦,若曾真心真意付出,就應該滿足──連填詞人李宗盛發表離婚聲明時也用了。如此的領悟,代價真大。
《如果雲知道》-許茹芸 (1996)
1990 年代中,我家看到 Channel V,聽許茹芸出道之作《討好》已經留意她。《如果雲知道》讓她攀上一線,這專輯其他歌曲如《突然想愛你》(即《留低鎖匙》原曲)《半首歌》《執著》都動聽,台灣傳媒稱她歌聲直逼林憶蓮。可惜到千禧年這種賣藝不賣臉的歌手大都無以為繼。
《聽海》-張惠妹 (1997)
憑《姊妹》出道,張惠妹火速成為炙手可熱的女歌手。張唱快歌出色,但更擅長唱悲愴的情歌,《聽海》《哭不出來》都是代表作。另外,《沒有煙抽的日子》本是王丹的詩,由已故音樂人張雨生譜上旋律,每次播出都教人屏息靜聽。可惜自從「國歌」事件後,張惠妹聲勢大不如前,近年推出新作也未能如昔日哄動。
《臉》-王菲 (1998)
提到國語女聲,怎能少了王菲的份兒?她的吐字運腔柔滑如絲,好些別人唱不出的詞,她不費吹灰之力就哼得恰到好處,呵氣如蘭。《臉》比較特別,林夕的詞滿有張愛玲文字的色彩(得了台灣金曲獎的最佳作詞獎),哀艷地道出對情人的愛念。王菲也以略帶藝術腔的方法演唱,一聽難忘。
《那又如何》-林曉培 (1998)
林曉培是另一個滿有實力卻紅不了幾年的女歌手。火爆的《煩》《She Knows》可能較得樂迷歡心,但其實烈女也柔情,像《她的眼淚》和這首《那又如何》便是。林略沙啞的嗓子不減感情的細膩,簡單地說:真情流露。
《忽然之間》-莫文蔚 (1999)
莫文蔚是台灣金曲獎舉辦至今,唯一得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獎的香港歌手(張學友、陳奕迅得過男演唱人獎;葉蒨文和王菲不算地道的香港歌手)。她有好幾首國語歌曲都不錯,像《陰天》《愛》《他不愛我》和《那麼愛你為什麼》(與黃品源合唱)。莫的唱腔西化,有一份灑脫。這首《忽然之間》編曲簡單,但感情細膩蝕骨。
《心酸的浪漫》-那英 (2000)
數內地流行音樂圈的阿姐級歌手,當包括那英。她聲線跟林曉培一樣予人倔強、率直的感覺,但咬字比林曉培更重,有種一錘定音的力量。那英的歌曲多是那種在情路上寧願敗得轟烈也不服輸的類型,像《征服》《不管有多苦》《乾脆》等。《心酸的浪漫》當了個小女人,卻讓她在金曲獎一舉拿下國語女演唱人獎和最佳作詞獎。這張專輯後,她結婚、生孩子、離婚,已一段時間沒有新作了。
《後來》-劉若英 (2000)
據非正式的統計,經歷過感情波折而又對國語流行曲的觸覺算敏銳的人,都知道甚至喜歡《後來》這首歌(原曲:Kiroro 的《未来へ》)。劉若英從處女電影《少女小漁》(兼唱主題曲《決定》)開始,逐步建立起「知性之女」的形象。她有演技,也長得秀氣漂亮,只是歌藝還差少許。作為歌手,劉若英真正大熱的歌曲是《很愛很愛你》(原曲:Kiroro 的《長い間》)。
《我不難過》-孫燕姿 (2003)
《天黑黑》讓我喜歡上孫燕姿。這麼瘦弱的女生卻有一把相當響亮的嗓子。第一次聽《我不難過》是在卡啦 OK 舊朋友唱給我聽的。這是孫燕姿很擅長的苦情歌,但她極少以哭腔去演繹這類歌曲,反而都是唱得滿乾脆利落的,配以簡單的旋律和編曲,聽眾感受到那份悲苦,卻不至於沉淪。
《陌生人》-蔡健雅 (2003)
踏入 1990 年代,幾位新加坡女歌手在東南亞都有好成績,除了較早期的陳潔儀、許美靜外,接近千禧年就有孫燕姿和蔡健雅。蔡的唱腔偏向西化,嗓子很有個性,也參與不少歌曲的創作,並非純粹「曲來張口」。《陌生人》是蔡比較女性化的歌曲。她好些談情的歌曲都是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感情,例如《無底洞》《Beautiful Love》,在女歌手中比較少見。
《蘭花草》-葉蒨文 (2004)
葉蒨文最流行的國語歌曲當推《瀟灑走一回》,但我覺得那首歌太計算,反而兩年前她翻唱《蘭花草》有點新意。葉蒨文是 1990 年代港、台最紅的女歌手之一,她唱功當然好,但分句時的呼吸聲卻也相當刺耳(另一代表大概是陳慧嫻了)。
《寓言》-張韶涵 (2004)
有「小巨肺」之稱的張韶涵出道日子尚淺,但以唱功而論,她是相當具水準的。不過,除了這首出道之作《寓言》外,後來推出的歌曲暫時還沒有哪一首得我歡心。
《只有你》-黃綺珊 (2005)
說實話,我連黃綺珊長什麼樣子還沒搞清楚,但從某電台節目中聽到張敬軒對她大力推介,聽了這一首歌曲,不得不說句「厲害」。
《美麗的神話》-韓紅、孫楠 (2005)
電影《神話》的國語版主題曲。兩個都是唱得之人,也同樣其貌不揚。中國大陸的音樂圈就有這個優點,會唱但不中看一樣有出頭機會。韓紅的嗓子和歌藝都一流,「聽」她唱歌是個享受。
有些歌曲當年以 AAC 格式存進 iPod
但原來 Stickam 只支援 WMA 和 MP3 格式檔案
得翻箱倒匣尋回那兩張唱片才能上載
果然,有時候真要碰過壁,人才會放聰明
也由此證明:要做的,須做的,我都會做
這一期的歌曲比較悲情,但純粹是我覺得這些作品值得推介而已
下期想做英文歌,但未想好做哪一類型,歡迎提議
《玫瑰香》-林憶蓮 (1994)
電影《紅玫瑰白玫瑰》的主題曲,詞、曲由小蟲包辦,滿有格調的。小蟲與憶蓮合作不多,但幾首作品像《給等最久的人》《快樂的壞東西》都不錯。憶蓮的國語歌遠沒粵語歌那麼風格紛陳,歌詞比較「小女人」一點,喜歡洋樂的朋友多半不欣賞她的國語歌曲。
《領悟》-辛曉琪 (1996)
辛曉琪憑此歌平地一聲雷,《味道》《遺忘》再下兩城。但辛的現場演唱卻不敢恭維。當年她在某亞視節目上獻唱《味道》就技「驚」四座。其中一段歌詞:我們的愛若是錯誤,願你我沒有白白受苦,若曾真心真意付出,就應該滿足──連填詞人李宗盛發表離婚聲明時也用了。如此的領悟,代價真大。
《如果雲知道》-許茹芸 (1996)
1990 年代中,我家看到 Channel V,聽許茹芸出道之作《討好》已經留意她。《如果雲知道》讓她攀上一線,這專輯其他歌曲如《突然想愛你》(即《留低鎖匙》原曲)《半首歌》《執著》都動聽,台灣傳媒稱她歌聲直逼林憶蓮。可惜到千禧年這種賣藝不賣臉的歌手大都無以為繼。
《聽海》-張惠妹 (1997)
憑《姊妹》出道,張惠妹火速成為炙手可熱的女歌手。張唱快歌出色,但更擅長唱悲愴的情歌,《聽海》《哭不出來》都是代表作。另外,《沒有煙抽的日子》本是王丹的詩,由已故音樂人張雨生譜上旋律,每次播出都教人屏息靜聽。可惜自從「國歌」事件後,張惠妹聲勢大不如前,近年推出新作也未能如昔日哄動。
《臉》-王菲 (1998)
提到國語女聲,怎能少了王菲的份兒?她的吐字運腔柔滑如絲,好些別人唱不出的詞,她不費吹灰之力就哼得恰到好處,呵氣如蘭。《臉》比較特別,林夕的詞滿有張愛玲文字的色彩(得了台灣金曲獎的最佳作詞獎),哀艷地道出對情人的愛念。王菲也以略帶藝術腔的方法演唱,一聽難忘。
《那又如何》-林曉培 (1998)
林曉培是另一個滿有實力卻紅不了幾年的女歌手。火爆的《煩》《She Knows》可能較得樂迷歡心,但其實烈女也柔情,像《她的眼淚》和這首《那又如何》便是。林略沙啞的嗓子不減感情的細膩,簡單地說:真情流露。
《忽然之間》-莫文蔚 (1999)
莫文蔚是台灣金曲獎舉辦至今,唯一得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獎的香港歌手(張學友、陳奕迅得過男演唱人獎;葉蒨文和王菲不算地道的香港歌手)。她有好幾首國語歌曲都不錯,像《陰天》《愛》《他不愛我》和《那麼愛你為什麼》(與黃品源合唱)。莫的唱腔西化,有一份灑脫。這首《忽然之間》編曲簡單,但感情細膩蝕骨。
《心酸的浪漫》-那英 (2000)
數內地流行音樂圈的阿姐級歌手,當包括那英。她聲線跟林曉培一樣予人倔強、率直的感覺,但咬字比林曉培更重,有種一錘定音的力量。那英的歌曲多是那種在情路上寧願敗得轟烈也不服輸的類型,像《征服》《不管有多苦》《乾脆》等。《心酸的浪漫》當了個小女人,卻讓她在金曲獎一舉拿下國語女演唱人獎和最佳作詞獎。這張專輯後,她結婚、生孩子、離婚,已一段時間沒有新作了。
《後來》-劉若英 (2000)
據非正式的統計,經歷過感情波折而又對國語流行曲的觸覺算敏銳的人,都知道甚至喜歡《後來》這首歌(原曲:Kiroro 的《未来へ》)。劉若英從處女電影《少女小漁》(兼唱主題曲《決定》)開始,逐步建立起「知性之女」的形象。她有演技,也長得秀氣漂亮,只是歌藝還差少許。作為歌手,劉若英真正大熱的歌曲是《很愛很愛你》(原曲:Kiroro 的《長い間》)。
《我不難過》-孫燕姿 (2003)
《天黑黑》讓我喜歡上孫燕姿。這麼瘦弱的女生卻有一把相當響亮的嗓子。第一次聽《我不難過》是在卡啦 OK 舊朋友唱給我聽的。這是孫燕姿很擅長的苦情歌,但她極少以哭腔去演繹這類歌曲,反而都是唱得滿乾脆利落的,配以簡單的旋律和編曲,聽眾感受到那份悲苦,卻不至於沉淪。
《陌生人》-蔡健雅 (2003)
踏入 1990 年代,幾位新加坡女歌手在東南亞都有好成績,除了較早期的陳潔儀、許美靜外,接近千禧年就有孫燕姿和蔡健雅。蔡的唱腔偏向西化,嗓子很有個性,也參與不少歌曲的創作,並非純粹「曲來張口」。《陌生人》是蔡比較女性化的歌曲。她好些談情的歌曲都是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感情,例如《無底洞》《Beautiful Love》,在女歌手中比較少見。
《蘭花草》-葉蒨文 (2004)
葉蒨文最流行的國語歌曲當推《瀟灑走一回》,但我覺得那首歌太計算,反而兩年前她翻唱《蘭花草》有點新意。葉蒨文是 1990 年代港、台最紅的女歌手之一,她唱功當然好,但分句時的呼吸聲卻也相當刺耳(另一代表大概是陳慧嫻了)。
《寓言》-張韶涵 (2004)
有「小巨肺」之稱的張韶涵出道日子尚淺,但以唱功而論,她是相當具水準的。不過,除了這首出道之作《寓言》外,後來推出的歌曲暫時還沒有哪一首得我歡心。
《只有你》-黃綺珊 (2005)
說實話,我連黃綺珊長什麼樣子還沒搞清楚,但從某電台節目中聽到張敬軒對她大力推介,聽了這一首歌曲,不得不說句「厲害」。
《美麗的神話》-韓紅、孫楠 (2005)
電影《神話》的國語版主題曲。兩個都是唱得之人,也同樣其貌不揚。中國大陸的音樂圈就有這個優點,會唱但不中看一樣有出頭機會。韓紅的嗓子和歌藝都一流,「聽」她唱歌是個享受。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