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 YouTube 發現了下面的片段,決定要寫一篇,好整理一下腦袋裏的資料。前晚開始寫,想不到越陷越深,也敢情是寫一個上一課。關於 79 屆以來 80 位奧斯卡影后的詳細背景,可以到這個網頁慢慢搜索,文章內的譯名以香港最先或最常使用的版本為主(「最先」是因為近年某些老片再版,竟換了與另外一些電影相同的名稱;也有新片重複了舊片名,例如 Cold Mountain (2003) 跟 Reds (1981) 同譯「亂世情天」)。
下面是個人記憶加上我認為是 80 篇文章較精華的(溫馨提示:對美國電影不感興趣或討厭文字者,不宜閱讀):
1920 年代
1928 珍納姬娜 (Janet Gaynor) 《七重天、馬路天使、日出》(Seventh Heaven, Street Angel, Sunrise)
其中一齣得獎影片《日出》(Sunrise) 是到荷里活發展的德國表現主義鬼才導演茂瑙 (F. W. Murnau) 的佳作,畫面奇詭。故事大綱:鄉村糟糠進城找陳世美……大團圓結局
1929 瑪莉壁福 (Mary Pickford) 《弄情女子》(Coquette)
有「美國甜心」之稱,對美國早期電影業發展有貢獻,是少數能順利過渡有聲時代的默片女星
1930 年代
1930 諾瑪絲拉 (Norma Shearer) 《棄婦》(The Divorcee)
共曾 6 度提名,是 1920 年代最紅的女演員。據報她最喜歡 1938 年跟泰倫鮑華 (Tyrone Power) 合演的《瑪麗皇后》(Marie Antoinette)
1931 瑪莉杜絲娜 (Marie Dressler) 《拯女記》(Min and Bill)
百老匯演員出身,至演藝生涯末段才攀上事業高峰,得獎時年過 60,曾在事業上提攜過友人 Richard Cromwell
1932 海倫希斯 (Helen Hayes) 《斷腸花》(又譯:戰地晴天)(The Sin of Madelon Claudet)
演藝生涯長達 70 年,有「美國劇場第一夫人」之譽,也曾奪艾美獎 (Emmy Award)、格萊美獎 (Grammy Award)、東尼獎 (Tony Award)。1970 年再憑《九霄驚魂》(Airport) 奪女配角獎
1933 嘉芙蓮協賓 (Katherine Hepburn) 《驚才絕艷》(Morning Glory)
至今仍保持提名最佳女主角次數最高(12 次)的紀錄,這是她首次提名和得獎。在事業生涯初段有「票房毒藥」之稱
1934 歌黛蒂高拔 (Claudette Colbert)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生於巴黎,紐約長大,百老匯演員出身
1935 比堤戴維絲 (Bette Davis) 《女人女人》(Dangerous)
值得大書特書的女演員,10 次提名最佳女主角,兩次得獎,不漂亮但好戲,銀幕上下都是不折不扣的強硬派
1936 露意絲雷納 (Luise Rainer) 《歌舞大王齊格飛》(The Great Ziegfeld)
猶太人,至今仍存活而年紀最大的金像獎得獎人,連續兩屆提名都捧獎而回
1937 露意絲雷納 《大地》(The Good Earth)
主演改編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 (Pearl S. Buck) 的名著《大地》(The Good Earth),跟石堅的偶像保羅茂尼 (Paul Muni) 等老外扮演中國人,演得不錯。影片高潮蝗蟲襲村莊一幕,我認為到今天看仍然十分精彩
1938 比堤戴維絲 《紅衫淚痕》(Jezebel)
連續兩次提名都得獎,1934 年演改編英國作家毛姆 (W. Somerset Maugham) 名著的《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因不屬原創劇本而不獲提名,曾讓她耿耿於懷。最後一次提名是 1962 年與鍾歌羅馥合演的《蘭閨驚變》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李司棋和黃淑儀也演過,即電視劇《彌》
1939 慧雲李 (Vivien Leigh)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英國人,卻憑扮演美國南方姑娘兩奪奧斯卡,舞台經驗豐富,患有雙相型障礙 (bipolar disorder),據報因此工作時很難相處。當年郝思嘉 (Scarlett O'Hara) 一角讓幾乎整個荷里活的女演員都跑去試鏡。跟嘉芙蓮協賓是好朋友,1940 年與羅蘭士奧利花 (Laurence Olivier) 結婚時,就請了協賓任伴娘
1940 年代
1940 珍姐羅渣士 (Ginger Rogers) 《女人萬歲》(Kitty Foyle)
最廣為人識的是跟佛烈雅士堤 (Fred Astaire) 合作的一系列電影,但奪影后之作卻是夥拍 Dennis Morgan 的
1941 鍾芳婷 (Joan Fontaine) 《深閨疑雲》(Suspicion)
英國人,在東京出生,1940 年代入籍美國,是兩屆金像影后夏蕙蘭的妹妹,但自 1975 年起,兩人互相疏遠對方。出道較夏蕙蘭晚,但先奪影后,共 3 次提名奧斯卡
1942 姬莉亞加臣 (Greer Garson) 《忠勇之家》(Mrs. Miniver)
倫敦大學畢業,擁法語和 18 世紀英國文學學位,共 7 次提名奧斯卡,是二次大戰時期的當紅女星
1943 珍妮花鍾斯 (Jennifer Jones) 《聖女之歌》(The Song of Bernadette)
5 次提名奧斯卡(包括 1 次女配角),最為華人熟悉的可能是跟威廉荷頓 (William Holden) 合演曾在香港拍攝的《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港片《甜蜜蜜》中黎小軍(黎明飾)姨媽的遭遇就是借威廉荷頓來港拍戲為背景寫成的
1944 英格烈褒曼 (Ingrid Bergman) 《恨鎖瓊樓》(Gaslight)
來自瑞典外冷內熱、外柔內剛的美人,7 度提名(包括 1 次女配角),3 次得獎,成就僅次於嘉芙蓮協賓。多年前明珠台播放過她扮演以色列前女總理梅厄夫人 (Golda Meir) 的電視劇《霸政女英豪》(A Woman Called Golda)
1945 鍾歌羅馥 (Joan Crawford) 《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
1920 至 1940 年代美國當紅女星,也是當時國內賺錢最多的女性之一,曾盛傳跟奇勒基寶 (Clark Gable) 為保事業而一同放棄二人的戀愛關係
1946 夏蕙蘭 (Olivia de Havilland) 《風流種子》(To Each His Own)
5 次提名奧斯卡(包括憑《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提名女配角),曾因推戲而遭電影公司按當年慣例一路拖延合約,1940 年代入稟法院成功推翻此制度,經此一役,在同業間贏得極大尊重,法院的裁決稱為《夏蕙蘭法案》
1947 羅麗達楊 (Loretta Young) 《飛上枝頭作鳳凰》(The Farmer's Daughter)
最為人談論的是 1935 年拍《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 時搭上了已婚的奇勒基寶,更懷了對方骨肉,為保事業,對外宣稱放一個悠長假期,待生下女兒重投影圈時,則對外宣稱孩子是收養的
1948 珍惠文 (Jane Wyman) 《心聲淚影》(Johnny Belinda)
前美國總統列根 (Ronald Reagan) 的首任妻子,4 次提名奧斯卡
1949 夏蕙蘭 《千金小姐》(The Heiress)
自打贏與電影公司的官司後,所接演角色和類型和質素有所提升,結果 4 年內 2 度奪獎
1950 年代
1950 茱迪荷麗黛 (Judy Holliday) 《絳帳海棠春》(Born Yesterday)
爆冷擊敗兩大巨星,即演《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的比堤戴維斯和《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 的歌莉史雲遜 (Gloria Swanson) 奪獎。1950 年代,美國的共黨審查她亦受牽連,雖然沒有影響她的電影事業,但就禁止參與任何電視、電台演出近三年
1951 慧雲李 《慾海奇女子》(又譯:慾望號街車)(The Streetcar Named Desire)
起初跟導演伊力卡山 (Elia Kazan) 不咬弦,隨着拍攝進行,以表現向對方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卡山讚她肯為角色赴湯蹈火
1952 莎莉寶芙 (Shirley Booth) 《蘭閨春怨》(Come Back, Little Sheba)
憑此角色,成為首位以同一角色分奪奧斯卡(電影)和東尼獎(舞台劇)的女演員
1953 柯德莉夏萍 (Audrey Hepburn) 《金枝玉葉》(又譯: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首次提名便獲獎,此後再 4 次提名最佳女主角,氣質高貴,也曾演出不少舞台劇。晚年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大使。纖瘦身型是因二戰時捱餓所致
1954 嘉麗絲姬莉 (Grace Kelly) 《鄉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
這名 1982 年在車禍中喪生的摩洛哥王妃,她童話般傳奇的婚姻和因她得名 Hermès 的 Kelly Bag 似乎較她不算長久的演藝生涯觸目得多
1955 安娜馬蘭妮 (Anna Magnani) 《寡婦春情》(The Rose Tattoo)
生於羅馬,有意大利 Édith Piaf 之稱,其他名作包括《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á Aperta, 1945)。在本片以英語演出,對手是畢蘭加士打 (Burt Lancaster)
1956 英格烈褒曼 《真假公主》(Anastasia)
1950 年代初在意大利拍片時跟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發生了婚外情,後來兩人結婚,生下一子兩女,事件在美國引起極大迴響,褒曼自我流放到意大利幾年,憑《真假公主》凱旋而返,1957 年跟 Rossellini 離婚,1974 年再憑《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al Express) 得女配角獎
1957 鍾活華 (Joanne Woodward) 《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
著名影星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的妻子,又是電視劇和舞台劇製作人,年輕時得過不少選美王后銜頭
1958 蘇珊希活 (Susan Hayward) 《我要活下去》(I Want To Live!)
原名 Edythe Marrenner,藝名乃參考 1940 年代性感偶像烈打希和芙 (Rita Hayworth) 而起。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 1974 年病重時任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頒獎嘉賓,由查爾登希士頓 (Charlton Heston) 攙扶,出場前注射了大量多巴胺 (dopamine)
1959 茜蒙薛洛妮 (Simone Signoret) 《金屋淚》(Room At The Top)
生於德國,巴黎長大,父親是法籍猶太裔語言學家,曾事於聯合國。她是首名憑非美國製作電影贏得奧斯卡影后的演員
1960 年代
1960 伊莉莎伯泰萊 (Elizabeth Taylor) 《應召女郎》(又譯: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
她的標記是一雙紫色眼珠,8 度結婚,曾下嫁 7 名丈夫。5 次提名影后,至第 4 次才憑此片得獎
1961 蘇菲亞羅蘭 (Sophia Loren) 《戰地兩女性》(Two Women)
憑意大利名導第昔加 (Vittorio De Sica) 的這部作品,成為奧斯卡歷史上至今唯一的外語片影后。有「醜美人」之稱,指五官皆不漂亮,合起來卻顯得美艷。據聞身高 5 呎 8 吋的蘇菲亞羅蘭體重一直保持在 140 至 145 磅之間(這些數字很熟悉),三圍「竟然」一直維持 38C-24-38(上帝真會這樣偏心?)
1962 安班歌羅治 (Anne Bancroft) 《熱淚心聲》(又譯:海倫凱勒)(The Miracle Worker)
雖然本片讓她榮膺影后,但影迷最熟悉的可能是《畢業生》(The Graduate) 的羅賓森太太 (Mrs. Robinson) 一角,當年她 36 歲,僅較德斯汀荷夫曼 (Dustin Hoffman) 年長 6 歲。她不是首選,劇組曾考慮桃麗絲黛 (Doris Day) 等人
1963 柏翠茜亞妮爾 (Patricia Neal) 《原野鐵漢》(Hud)
21 歲時跟 46 歲已婚的加利谷巴 (Gary Cooper) 拍片時搭上了,後來懷孕,遭男方要求墮胎,又曾被谷巴女兒當眾吐口水,後來下嫁寫過不少兒童文學的名作家 Roald Dahl。本身經歷足夠拍成電影有餘
1964 茱莉安德絲 (Julie Andrews) 《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
英國出生,在百老匯演過不少歌舞劇,3 次提名最佳女主角,最為人所熟悉的是 1965 年提名的《仙樂飄飄處處聞》 (The Sound Of Music) 。縱然歌演俱佳,但一般相信因該角色跟《歡》片太相像而未能蟬聯
1965 茱莉姬絲蒂 (Julie Christie) 《秋月春花未了情》(Darling)
印度出生,有英國王族血統,長相貴氣之餘帶點冷艷,對演藝工作不算熱衷,至今曾 3 度提名奧斯卡,最近一次是 1997 年的《換妻遊戲》(Afterglow),也曾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中亮相
1966 伊莉莎伯泰萊 《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6 年後第 2 次得影后殊榮,亦憑本片得英國 BAFTA 最佳女主角獎,合演者是「玉婆」曾兩度下嫁(當時是丈夫)的李察波頓 (Richard Burton)
1967 嘉芙蓮協賓 《金龜婿》(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33 年首度提名並得獎後,事隔 34 年,第 10 次提名才再度奪標。此片亦為與她有長期合作兼(婚外)戀愛關係的史賓沙德里西 (Spencer Tracy) 最後一齣合作的電影,兩人於 1942 年合作《小姑居處》(Woman Of The Year) 時認識,曾合演 9 部電影,德里西拍罷此片後逝世。片中講白人和黑人談戀愛,於研究美國社會文化中佔重要地位
1968 嘉芙蓮協賓 《冬獅》(The Lion In Winter)、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 《妙女郎》(Funny Girl)
奧斯卡歷史上至今唯一出現同票而產生雙影后:
嘉芙蓮協賓成為第二名連續兩年封后的女演員,在《冬獅》中演機關算盡的母后很貼服,破紀錄第三次得獎。她的對手彼德奧圖 (Peter O'Toole) 從不諱言對協賓的尊重和欣賞,甚至把女兒起名 Kate O'Toole
擁有一把美嗓子和一身才華的芭芭拉史翠珊共兩度提名,在本片又唱又演,當年是大熱勝出。多年來縱橫歌、影、視、舞台,獲獎無數,唱片賣出超過 7000 萬張。我喜歡她跟羅拔烈福 (Robert Redford) 合演的《俏郎君》(The way We Were, 1973) ,還有《恩桃》(Yentl, 1984)
1969 瑪姬史密夫 (Maggie Smith) 《錦繡年華》(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至今共 6 次提名(4 次為女配角),得過影后和女配角獎 (California Suite, 1978) 各一次,但我最喜歡她在《高斯福大宅謀殺案》(Gosford Park) 演尖刻勢利的老姑母。現在,一般觀眾只對她演《哈利波特》系列的麥教授 (Professor McGonagall) 較有印象
1970 年代
1970 格蓮達積遜 (Glenda Jackson) 《風月寶鑑》(Women In Love)
1970 年代 4 次提名最佳女主角,憑演出改編自文豪 D. H. Lawrence 的同名小說的電影首次提名便得獎,1989 年拍了另一齣改編 DHL 小說 The Rainbow(虹)的電影
1971 珍方達 (Jane Fonda) 《花街殺人狂》(Klute)
從影前當過時裝模特兒,兩次登上 Vogue 雜誌封面。1954 年開始演戲,1969 年憑《攞命舞》(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 首度提名影后,之後再 7 次提名奧斯卡(包括 1 次女配角)。1968 年的《太空女戰士》(Barbarella) 肯定是 cult 片經典之一。1971 年首度封后是演妓女
1972 麗莎明妮莉 (Liza Minnelli) 《歌廳》(Cabaret)
能歌擅舞,母親是傳奇女歌手兼影星茱迪嘉蘭 (Judy Garland),人生也跟母親一樣滿佈起趺,包括曾多次進出戒毒所。2000 年幾乎死於腦炎,最近又因 2003 年第四次離婚而經常接受心理治療
1973 格蓮達積遜 《偷情俏冤家》(又譯:金屋春宵)(A Touch Of Class)
4 年內 3 度提名,第二次得獎。演藝生涯一直至 1992 年,之後棄演從政,是工黨成員,現在是英國國會議員
1974 艾倫布斯頓 (Ellen Burstyn) 《曾經滄海難為水》(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6 次提名奧斯卡(包括 1 次女配角),包括 1973 的《驅魔人》(The Exorcist),最近一次是 2000 年的《迷上癮》(Requiem For A Dream)。去年憑HBO 電視電影 Mrs. Harris 中 14 秒的演出提名艾美獎而鬧風波(提名與演員無關,可能有人仗她名氣而送上提名,毫不清楚她到底演過什麼)。最後大會修例,今後出場時間須至少佔全片 10% 長度才符合提名資格
1975 露意絲費查 (Louise Fletcher) 《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一剎那的光輝,儘管當年她憑此片橫掃多項大獎
1976 菲丹娜慧 (Faye Dunaway) 《電視台風雲》(Network)
1962 年於百老匯出道,1967 年與華倫比堤 (Warren Beatty) 合演真人真事改編的《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 首度提名奧斯卡,1974 年與積尼高遜 (Jack Nicholson) 演《唐人街》(Chinatown) 第二度提名,到本片終於得獎。林青霞曾於訪問中表示菲丹娜慧是她喜愛的外國影星之一
1977 戴安姬頓 (Diane Keaton) 《安妮荷爾》(Annie Hall)
看來總是很妙趣,但也演過文藝的《一切從心開始》(Marvin's Room),最想看 1981 年的《亂世情天》(Reds)。至今 4 度提名女主角,近年多演神經質的有型搞笑徐娘,包括 2003 年提名影后、片中被奇洛李維斯 (Keanu Reeves) 明戀的《玩轉男人心》(Something's Gotta Give)
1978 珍方達 《榮歸》(Coming Home)
自稱改革派和女權主義者,反對越戰,屬政治活躍份子,《榮歸》講的就是經歷越戰的退伍傷殘軍人重投社會遇着困難的故事。從 1980 年初起開始,成了健體運動名人,1991 年宣布息影,到 2005 年復出
1979 莎莉菲 (Sally Field) 《諾瑪蕾》(Norma Rae)
1960 年代演電視出身,憑演 ABC 的《艷尼傳》(The Flying Nun) 走紅。以角色造型計,她或許是最「親民」的影后。《諾瑪蕾》是工運片,我沒看過,最記得她演阿甘 (Forrest Gump) 的媽媽
1980 年代
1980 茜絲史柏錫 (Sissy Spacek) 《春風得意上雲宵》(Coal Miner's Daughter)
至今曾 6 次提名影后,第一次是 1976 年改編史提芬京 (Stephen King) 小說的《凶靈》(Carrie),最近一次是 2001 年的《窺心事》(In The Bedroom)。她在本片又演又唱。演技可說是棉裏針,翻開柔弱外表下的歇斯底里可以不到三秒鐘
1981 嘉芙蓮協賓 《金池塘》(On Golden Pond)
1999 年,美國電影學院 (AFI) 選出她為美國世紀首席女星,跟亨利方達 (Henry Fonda) 合演的這齣長者電影讓她紀錄性地第 12 次提名女主角並第 4 次得獎。跟首度得獎相隔 48 年,也是一項紀錄
1982 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 《蘇菲的抉擇》(Sophie's Choice)
歷來提名次數最多的演員(14 次:11 次女主角、3 次女配角),得過影后和女配角(《克藍瑪對克藍瑪》 (Kramer Vs. Kramer, 1979))各一次,6 次贏得金球獎,演技不容置疑,甚至好得可能不會讓她再贏一尊小金人。近年多演了喜劇,2006 年憑《穿 Prada 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再獲提名
1983 莎莉麥蓮 (Shirley MacLaine) 《常在我心間》(Terms of Endearment)
華倫比堤的姊姊,首齣電影是 1955 年希治閣 (Alfred Hitchcock) 執導的《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新作演金美侖戴維斯 (Cameron Diaz) 的祖母。自 1958 年起,至今 5 度提名,1960 年的《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 跟積林蒙 (Jack Lemmon) 雙雙落敗後,再等了 23 年方一嘗夙願,但已比不少多番提名都空手而回的人幸運
1984 莎莉菲 《我心深處》(Places In The Heart)
只曾兩次提名影后,命中率卻是 100%,這回她的得獎感言成了奧斯卡經典一刻。她振臂高呼:「我的事業發展過程非同一般,一直最想得到觀眾的認同。第一次(得獎)感受不到,但這一次感受到了。坦白說,你們喜歡我,現在你們都愛我!」
1985 謝拉汀比治 (Geraldine Page) 《豐盛之旅》(The Trip To Bountiful)
1947 年開始拍片,是方法演員,共 7 次提名奧斯卡(包括 3 次女配角),在最後一次提名時終於得獎,獲全場嘉賓起立鼓掌致意
1986 瑪莉麥蓮 (Marlee Matlin) 《無言的愛》(Children of Lesser God)
右耳完全失聰,左耳也達 80% 失聰,目前是多個慈善組織的活躍份子。得獎時年僅 21 歲,是最年輕的影后,之後也演出電視劇,包括《小鎮風雲》(Picket Fences)、《白宮群英》(The West Wing) 等
1987 雪兒 (Cher) 《月滿抱佳人》(Moonstruck)
有英、德、愛、切羅基人 (Cherokee) 血統,1962 開始歌唱事業,賣出唱片超過 1 億 8000 萬張,有 4 首美國榜冠軍歌,包括 Believe。兩次提名奧斯卡,另一次是 1983 年憑《施活的遭遇》(Silkwood) 提名女配角。領獎當晚穿的晚裝大概比她的演技更搶鏡。據報她身體多處曾經整形
1988 茱迪科士打 (Jodie Foster) 《暴劫梨花》(The Accused)
童星出身,1968 年拍「確不同」太陽油 (Coppertone) 廣告出道。1976 年,14 歲,在《的士司機》(Taxi Driver) 演雛妓而首度提名奧斯卡(女配角)。1981 年有瘋狂影迷為她行刺美國總統列根。從小學法語,耶魯大學文學士。大概是第一位「三級」影后,因為本片中有一場強暴戲。育有兩子,不曾透露生父是誰
1989 謝茜嘉丹迪 (Jessica Tandy) 《山水喜相逢》(Driving Miss Daisy)
演藝生涯長逾 65 載,1926 年在倫敦的劇場出道,1940 至 1960 年代拍電影為主,成績未見突出,後回到劇場。曾 3 奪東尼獎最佳女主角。1980 年代起電影事業又見復甦,以《天繭》(Cocoon) 和《天繭回歸》(Cocoon: The Return) 兩片的商業成就最高。1989 年更成為歷史上年紀最大的影后(80 歲)。1990 年確診患癌,直至臨終前仍繼續演藝工作,包括在 1991 年再提名女配角 (Fried Green Tomatoes)
1990 年代
1990 嘉菲卑絲 (Kathy Bates) 《危情十日》(Misery)
1970 年搬到紐約追尋演藝夢想,活躍於劇場、電影、電視,至今 3 度提名奧斯卡(包括 2 次女配角),首度提名一擊即中。較有印象的演出還包括《鐵達尼號》(Titanic, 1997) 和電視劇《身前身後》(Six Feet Under)。中學時代總務處的女書紀樣子像煞 Misery 中的卑絲,教我爆笑至今。而李司棋在《巨人》中演的麥太太就是抄這角色
1991 茱迪科士打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才 29 歲便第二次登上影后寶座,至今 4 次提名奧斯卡,最近一次是 1994 年的《妮爾的芳心》(Nell),此後多演知性而堅強的角色,也曾接演一些令人意外的角色,如《安娜與國王》(Anna And The King)。據說愛讀宗教性書籍
1992 愛瑪湯遜 (Emma Thompson) 《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
至今 5 度提名奧斯卡,包括 3 次女主角、1 次女配角。1996 年憑李安執導的《理智與感情》(Sense And Sensibility) 得改編劇本獎。生於倫敦,在劍橋大學唸英國文學,曾跟新一代莎劇之王簡尼夫班納 (Kenneth Branagh) 結婚六年。講話時嘴型特別,胡比高拔 (Whoopi Goldberg) 在某年的奧斯卡中模仿過
1993 荷莉亨特 (Holly Hunter) 《鋼琴別戀》(The Piano)
1987 年開始拍電影,當年跟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 演的《富貴浮雲》(Broadcast News) 已經獲提名影后,至今共 4 次提名奧斯卡(包括 2 次女配角),大學唸戲劇,畢業後搬到紐約,室友是 1996 年的影后法蘭斯麥杜文
1994 謝茜嘉蘭芝 (Jessica Lange) 《芳心的放縱》(Blue Sky)
有芬蘭、德國、荷蘭血統,曾到巴黎學習啞劇,1973 年回紐約後邊做餐館侍應和兼職模特兒,邊上戲劇課程。1976 年在《金剛》(King Kong) 任女主角,得到一面倒劣評。直至 1981 年跟積尼高遜合演《慾火焚身》(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始獲影評歡心。至今曾 6 次提名,1982 年先憑《杜絲先生》(Tootsie) 得女配角獎
1995 蘇珊莎朗頓 (Susan Sarandon) 《死囚 168 小時》(Dead Man Walking)
出生於天主教家庭,下有九名弟妹,1988 年起跟小她 12 歲的添羅賓斯 (Tim Robbins) 一起生活,兩人不時公開論政,同屬反戰派,為此在某些影圈場合被列為麻煩人物。至今 5 次提名,最後一次才得獎,其他作品包括《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 1981)、《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1991)
1996 法蘭斯麥杜文 (Frances McDormand) 《雪花高離奇命案》(Fargo)
來自傳統基督教家庭,1982 年在耶魯大學修畢藝術碩士課程。出道之作是 1985年高安兄弟 (Joel and Ethan Coen) 編導的《血迷宮》(Blood Simple),自 1988 年起 4 次提名奧斯卡(包括 3 次女配角),演的角色多個性獨特。她本身演戲的節奏和感覺也自成一格
1997 海倫亨特 (Helen Hunt) 《貓屎先生》(As Good As It Gets)
1970 年代童星出道,1990 年代主演處境喜劇《新婚物語》(Mad About You) 而走紅,高峰時期每集有 2500 萬觀眾。1996 至 1999 年連奪 4 屆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到最後一季每集片酬 100 萬美元。她的電影只喜歡這一齣
1998 桂莉芙柏德露 (Gwyneth Paltrow) 《寫我深情》(Shakespeare In Love)
該年五名候選人中最平庸的一個,但憑 Miramax 不惜工本的拉票行動,《寫我深情》擊倒《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還掙到一個女主角獎。但不能否認,她有一點文藝氣質。曾經跟畢彼特 (Brad Pitt)、賓艾弗力 (Ben Afflect)、路克韋遜 (Luke Wilson) 拍拖,最後情歸 Coldplay 樂隊主將 Chris Martin
1999 希拉莉詩韻 (Hilary Swank) 《沒哭聲的抉擇》(Boys Don't Cry)
1997 年在電視劇《比華利山 90210》(Beverly Hills, 90210) 演單親媽媽,說好是兩年合約,後來戲份減至 16 集,打擊了自信。但是塞翁失馬,這正好讓她爭取到 Brandon Teena 一角,為此更把全身脂肪減至 7%。拍攝此片時,只得日薪 75 美元,最後共得片酬 3000 美元,曾在《60 分鐘時事雜誌》(60 Minutes) 表示,她賺的少得不用供保險金
2000 年代
2000 茱莉亞羅拔絲 (Julia Roberts) 《伊人當自強》(Erin Brockovich)
當過模特兒,1990 年憑《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 走紅,2003 年拍《蒙羅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時收破紀錄的 2500 萬美元片酬,也是首名登上 GQ 雜誌封面的女性。至今 3 次提名奧斯卡,以演技而言,本片不算重大突破,但領獎時穿的 Valentino 晚裝很漂亮。她的得獎感言是我譯的
2001 荷爾芭莉 (Halle Berry) 《孽愛傷痕》(Monster's Ball)
至今唯一黑人奧斯卡影后。曾奪多個選美獎項,包括 1986 年世界小姐第 6 名。1999 年演出描寫首名角逐奧斯卡影后黑人女星 Dorothy Dandridge 的電視劇而奪艾美獎、金球獎等殊榮。得奧斯卡後,星途不見更加燦爛,反在 2005 年奪「金草莓獎」(Razzie Award)(即爛片之后),難得她玩得起,親身領獎
2002 妮歌潔曼 (Nicole Kidman) 《此時‧此刻》(The Hours)
澳洲人,父親是臨床心理學家,母親乃熱衷工運的作家。小時候學過芭蕾舞,15歲拍 Pat Wilson 的 MV 而出道,1992 年跟前夫湯告魯斯 (Tom Cruise) 拍《雷霆壯志》(Days of Thunder) 而廣為人識。1995 年的《不惜一切》(To Die For) 贏得金球影后,2001 年起連續兩年提名奧斯卡,在後一次得獎。我想,是她在本片戴的假鼻讓她勝了其他對手一個馬鼻
2003 查理絲花朗 (Charlize Theron) 《美麗女狼》(Monster)
生於南非,是法德混血兒,16 歲時目睹母親自衛開槍打死酗酒的父親。之後轉到米蘭當模特兒,18 歲時因膝傷被迫放棄芭蕾舞。1990 年代末連續拍了多齣大製作:《追魂交易》(The Devil's Advocate)、《總有驕陽》(The Cider House Rules)、《巨猩傳說》(Mighty Joe Young)。到本片自殘美貌演連環殺手,終於如願以償當上影后
2004 希拉莉詩韻 《擊情》(Million Dollar Baby)
小時候參加過游泳和體操訓練,在體操方面略有成績,演女拳擊手也見身手靈活,拍攝前通過刻苦訓練增加了 19 磅肌肉。但此片太悲情,看一次就夠
2005 麗絲韋花斯潘 (Reese Witherspoon) 《弦途有你》(Walk The Line)
在史丹福大學唸文學一年後退學,投身演藝工作去。2001 年演出《律政可人兒》 (Legally Blonde) 後才真正成名,並首次提名金球獎。在本片扮演已故女歌手 June Carter Cash 維妙維肖,結果榮登影后。事業成功,同年底卻入稟法院與丈夫賴恩菲臘斯 (Ryan Phillippe) 離婚。兩人在麗絲 21 歲生日派對上邂逅,1999 年結婚,育有一對子女
2006 海倫美雲 (Helen Mirren) 《英女王》(The Queen)
俄英混血兒,祖父是俄國貴族使節,在俄國大革命時爭取留在英國。1960 年出道,多年來獲得的電影、電視、舞台獎項無數,至今曾 3 次提名奧斯卡,今年終於得獎。曾得康城影展和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1996 年,海倫拒絕領取司令勳章 (CBE),但 2003 年卻接受了更高一級的爵級司令勳章 (DBE)。看過她最舊的電影是 1985 年的《白夜逃亡》(White Nights),片中她飾演前蘇聯的芭蕾舞家
PS 好累,明天要「開天窗」,也相信這一篇夠你讀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