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選一齣看不厭的電視連續劇,很大可能是《阿信的故事》(おしん)。這是日本放送協會 (NHK) 為慶祝啟播 30 週年而製作的──從 1983 年 4 月至 1984 年 3 月播映的早晨小說連續劇,共 297 集,每集 15 分鐘,首播期間在日本的平均收視率是超過 50%。
香港的 TVB 於 1985 年首播《阿》劇,先於下午的《婦女新姿》內播放,每集 15 分鐘。後來反應良好,移師晚上的《歡樂今宵》播映,加長每集的播映時間。到了最後,忘了是什麼原因,又轉回《婦》內播放,每集 15 分鐘,直至結局。當年香港版的主題曲是旅日台灣名歌手翁倩玉以粵語唱出的《信》(林敏怡作曲、鄭國江作詞)。1995 年,此劇在 ATV 重播,每集約半小時,在傍晚新聞前播映。主題曲換成國語的《永遠相信》(許願、趙增熹作曲;姚若龍作詞),一樣由翁倩玉主唱。
《阿信的故事》的劇本出自日本編劇家橋田壽賀子手筆。當年傳說女主角「阿信」的創作靈感來自八佰伴百貨店的創辦人。故事以日本明治年間山形縣佃農谷村家的女兒阿信從 7 歲到 83 歲的生命為主線,講述一個女人為了生存掙扎、奮鬥、創業的故事,當中情節亦涉及期間在日本發生的多項大事,包括關東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阿信一角由三名女演員分飾,按她們出場序,整齣劇集大致分為下面三個階段:
童年篇── 7 至 9 歲,小林綾子飾
Thursday, 30 October 2008
阿信的故事
Thursday, 16 October 2008
七(分之二)女性
不熟悉譚家明,但有 4 次聽到他的名字都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1. 某年(1986 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一齣叫《最後勝利》的電影獲得 11 項提名,導演叫譚家明;
2. 預科時當校報的編輯,採訪我那剛到任的班級老師,她說喜歡看電影,其中一個喜歡的本地導演叫譚家明;
3. 郭富城「發霉」一段時間後得了金馬影帝,銳意從影,接演角色造型不修邊幅的《父子》,然而電影專欄作者更關心的是片子的導演──譚家明;
4. 2006 至 2007 年,林奕華跟夏妙然主持了一個電台節目《我愛你愛電視劇》,林先生口邊虔誠地掛着兩個名字,一個是陳韻文,另一個是譚家明。
對譚家明的認識就這麼多。
譚家明在電視台當上編導的時候(1975 年),我未學懂走路;他離開電視台的時候(1977 年),我未上幼稚園;他拍《烈火青春》的時候,我才唸小二;他拍畢《殺手、蝴蝶、夢》退居幕後崗位時,我還沒有聽流行曲、上戲院的習慣;他重執導筒之作《父子》,那未開封的影碟早給我塞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這次電影資料館搞《熒幕新潮──譚家明的電視影片》影展,讀過網友 Chi 花心思寫/貼關於譚家明的幾篇文章,本來還是沒有很強的意欲去看──譚家明不是我個人(那可憐的)文化素養的組成部份。我看他,就是一位作品不高調、不絢麗、不求話題、不容易為陌生觀眾發現、卻在本地影視行業有名聲的資深從業員。
突蒙網友有票出讓,就跟網友(「網」中人……)看了譚家明導演的兩個《七女性》的單元劇,分別由李司棋和林建明主演。這是 1970 年代 TVB 菲林組以電影方式拍攝的電視劇。那一個年代,全球政、經、文化繼續猛速發展,香港身處中國文化大革命和西方新思潮的雙重衝擊,劇集題材遠較現在多變。
主辦單位在網頁上這樣介紹譚家明:
看的兩集《七》故事人物都各自獨立,無疑都富文藝性。網頁又說「由於寫女性的情慾相當大膽真實」,播出後「引起不少衛道之士批評」。就我看的兩集來說,言重了。
李司棋
原著是瑞典作家 August Strindberg 的《Miss Julie》,由李司棋、江濤、陳儀馨主演。整齣劇就是三個演員、一個真實場景,以對話交代人物的心理狀況和矛盾。官方網頁的本事說這「是譚家明與編劇陳韻文一次把人生舞台化的實驗」,「是譚把歐陸經典本土化的另一種嘗試」──真是恕難苟同。陳韻文在電台節目中已經親自剖白,這個劇本是急就章。對白中的確不乏佳句,都在李、江兩人鬥嘴、鬧意見的戲份,足見編劇的心思、功夫。但到故事後段,就露了翻譯的尾巴,原文中什麼「城堡」、「湖光山色」、「善良的人」統統還原,一些刻意表達角色情緒的段落又以接近舞台劇的方式表達,在小熒幕上看,「實驗」過火,彷彿是到劇場看唐人換上紅鬚綠眼、卻穿時裝演的翻譯劇。劇中人物的背景也設定模糊,李司棋與江濤談情非常突兀。我直認為這一集是「行貨」。
演員方面,李司棋始終是演技派,刁蠻的個性演繹得很不錯,但末段劇本水平急轉直下,神仙難救。我的舊街坊江濤,一看見他的臉就想笑,總把他連繫到他在麗的/亞視時的演出。最後一次看江濤演電視劇,該是吳剛(會吃碳、喝滾油那位)主演的那套《醉拳王無忌之日帝月后》,江演道士,跟葉玉萍比較多對手戲。讓我驚喜的是陳儀馨──她和方國珊曾讓我以為哪咤是女人。她戲份不多,但自然、奔放。除了《歡樂今宵》趣劇中的阿妙和哪咤外,也喜歡她在《女人三十》演舞孃。
林建明
據本事介紹,這也是翻譯劇(原著:柏特‧花華),執筆的也是陳韻文:「林建明是兼職女秘書,一星期有幾個晚上獨自到作家的辦公室做錄音筆錄的工作,逐漸發現錄音帶中的聲音似乎說通了自己的一舉一動,她懷疑辦公室中仍有別人,其實只是聲中人步步進逼,把她推到崩潰邊緣,無路可逃。」
這一集主要靠獨白、聲效、表情來構建作品的張力、節奏、氣氛。然而,這些手段和道具佈置(例如眼睛流血的洋娃娃)都顯得有點形式化。
全片幾乎是林建明的獨腳戲,對手只有聲演的丁羽和中段出來打掃兼營造氣氛的清潔工(陳立品飾)。想不到林的演出挺有層次,對白不多,卻從一開始的冷傲自若到最後的完全崩潰,表情和肢體語言毫不造作。原來她在《歡樂今宵》趣劇中的大白鯊、林海海,還有《天龍八部之六脈神劍》心理不平衡的馬夫人(康敏)以外,還是有堪玩味一下的演出。丁羽的聲音有點像盧國雄,一副舊式播音人的腔調,說到暗處,倒也教人有點不寒而慄。
後來跟另一個看了幾場的朋友談起,覺得譚家明的作品對表達形式和中產生活(咖啡、香煙、寬敞房子、時髦職業如攝影師、時裝等)有種迷戀。也不足為奇。1970 年代,電視仍是一個新興行業,而當時市民大眾的教育和生活水平開始上升,有點閒情、餘錢、知識去追求層次更高一點的生活,電視節目的題材往大眾水平高一點的水平發展,正好提出了一個學習目標。也為此,在 30 年後重看這一批(在那年代的)先驅性、實驗式作品,更大的享受可能是把它當「光影留情」式的掌故來細味。
(圖片摘自電影節目辦事處網頁)
1. 某年(1986 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一齣叫《最後勝利》的電影獲得 11 項提名,導演叫譚家明;
2. 預科時當校報的編輯,採訪我那剛到任的班級老師,她說喜歡看電影,其中一個喜歡的本地導演叫譚家明;
3. 郭富城「發霉」一段時間後得了金馬影帝,銳意從影,接演角色造型不修邊幅的《父子》,然而電影專欄作者更關心的是片子的導演──譚家明;
4. 2006 至 2007 年,林奕華跟夏妙然主持了一個電台節目《我愛你愛電視劇》,林先生口邊虔誠地掛着兩個名字,一個是陳韻文,另一個是譚家明。
對譚家明的認識就這麼多。
譚家明在電視台當上編導的時候(1975 年),我未學懂走路;他離開電視台的時候(1977 年),我未上幼稚園;他拍《烈火青春》的時候,我才唸小二;他拍畢《殺手、蝴蝶、夢》退居幕後崗位時,我還沒有聽流行曲、上戲院的習慣;他重執導筒之作《父子》,那未開封的影碟早給我塞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這次電影資料館搞《熒幕新潮──譚家明的電視影片》影展,讀過網友 Chi 花心思寫/貼關於譚家明的幾篇文章,本來還是沒有很強的意欲去看──譚家明不是我個人(那可憐的)文化素養的組成部份。我看他,就是一位作品不高調、不絢麗、不求話題、不容易為陌生觀眾發現、卻在本地影視行業有名聲的資深從業員。
突蒙網友有票出讓,就跟網友(「網」中人……)看了譚家明導演的兩個《七女性》的單元劇,分別由李司棋和林建明主演。這是 1970 年代 TVB 菲林組以電影方式拍攝的電視劇。那一個年代,全球政、經、文化繼續猛速發展,香港身處中國文化大革命和西方新思潮的雙重衝擊,劇集題材遠較現在多變。
主辦單位在網頁上這樣介紹譚家明:
……譚的先鋒性在於他善用現代影音語言去表達他對當代社會的感受。他力圖擺脫傳統通俗戲劇的程式,嘗試用散文、詩乃至日記的文體,主要通過影像與音響/音樂,而非戲劇語言去抒情言志,當年往往引致誤解;或認為他險走偏鋒、曲高和寡,或說他太着重風格形式而缺乏內容的感染力。今天細看,其實他很關注內容與形式的結合,着力通過影像語言、音樂去作表意和溝通,是站在媒體前沿的藝術工作者。
看的兩集《七》故事人物都各自獨立,無疑都富文藝性。網頁又說「由於寫女性的情慾相當大膽真實」,播出後「引起不少衛道之士批評」。就我看的兩集來說,言重了。

原著是瑞典作家 August Strindberg 的《Miss Julie》,由李司棋、江濤、陳儀馨主演。整齣劇就是三個演員、一個真實場景,以對話交代人物的心理狀況和矛盾。官方網頁的本事說這「是譚家明與編劇陳韻文一次把人生舞台化的實驗」,「是譚把歐陸經典本土化的另一種嘗試」──真是恕難苟同。陳韻文在電台節目中已經親自剖白,這個劇本是急就章。對白中的確不乏佳句,都在李、江兩人鬥嘴、鬧意見的戲份,足見編劇的心思、功夫。但到故事後段,就露了翻譯的尾巴,原文中什麼「城堡」、「湖光山色」、「善良的人」統統還原,一些刻意表達角色情緒的段落又以接近舞台劇的方式表達,在小熒幕上看,「實驗」過火,彷彿是到劇場看唐人換上紅鬚綠眼、卻穿時裝演的翻譯劇。劇中人物的背景也設定模糊,李司棋與江濤談情非常突兀。我直認為這一集是「行貨」。
演員方面,李司棋始終是演技派,刁蠻的個性演繹得很不錯,但末段劇本水平急轉直下,神仙難救。我的舊街坊江濤,一看見他的臉就想笑,總把他連繫到他在麗的/亞視時的演出。最後一次看江濤演電視劇,該是吳剛(會吃碳、喝滾油那位)主演的那套《醉拳王無忌之日帝月后》,江演道士,跟葉玉萍比較多對手戲。讓我驚喜的是陳儀馨──她和方國珊曾讓我以為哪咤是女人。她戲份不多,但自然、奔放。除了《歡樂今宵》趣劇中的阿妙和哪咤外,也喜歡她在《女人三十》演舞孃。

據本事介紹,這也是翻譯劇(原著:柏特‧花華),執筆的也是陳韻文:「林建明是兼職女秘書,一星期有幾個晚上獨自到作家的辦公室做錄音筆錄的工作,逐漸發現錄音帶中的聲音似乎說通了自己的一舉一動,她懷疑辦公室中仍有別人,其實只是聲中人步步進逼,把她推到崩潰邊緣,無路可逃。」
這一集主要靠獨白、聲效、表情來構建作品的張力、節奏、氣氛。然而,這些手段和道具佈置(例如眼睛流血的洋娃娃)都顯得有點形式化。
全片幾乎是林建明的獨腳戲,對手只有聲演的丁羽和中段出來打掃兼營造氣氛的清潔工(陳立品飾)。想不到林的演出挺有層次,對白不多,卻從一開始的冷傲自若到最後的完全崩潰,表情和肢體語言毫不造作。原來她在《歡樂今宵》趣劇中的大白鯊、林海海,還有《天龍八部之六脈神劍》心理不平衡的馬夫人(康敏)以外,還是有堪玩味一下的演出。丁羽的聲音有點像盧國雄,一副舊式播音人的腔調,說到暗處,倒也教人有點不寒而慄。
後來跟另一個看了幾場的朋友談起,覺得譚家明的作品對表達形式和中產生活(咖啡、香煙、寬敞房子、時髦職業如攝影師、時裝等)有種迷戀。也不足為奇。1970 年代,電視仍是一個新興行業,而當時市民大眾的教育和生活水平開始上升,有點閒情、餘錢、知識去追求層次更高一點的生活,電視節目的題材往大眾水平高一點的水平發展,正好提出了一個學習目標。也為此,在 30 年後重看這一批(在那年代的)先驅性、實驗式作品,更大的享受可能是把它當「光影留情」式的掌故來細味。
(圖片摘自電影節目辦事處網頁)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