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9 August 2011

來佬奇緣

次差旅之間只有三天在香港,只夠時間看一齣電影,挑了這齣《來佬奇緣》(Larry Crowne),因為有我(曾經)超級喜歡的 Tom Hanks,還有挺喜歡的 Julia Roberts。進場前,沒有任何期望。完場後,證明抱着這種心態進場是對的,因為沒有帶着失望的心情離開。



退役海軍炊事兵 Larry(Tom Hanks 飾)在大型超市雜貨店工作,表現優異,但市道不景,就是連奪多次最佳員工,因為沒上過大學,資方便給以此裁退了他。Larry 離了婚,揹了一身債。因緣際會,他決定重返校園,裝備自己。在社區學院 (community college) 修讀演講、經濟等課程,課餘兼職廚子幫補生計。在學校遇上了婚姻和工作都不大如意的老師 Mercedes(Julia Roberts 飾),還有熱情開朗開小機車的女同學 Talia(Gugu Mbatha-Raw 飾),Larry 的生活和感情從此起了變化……



電影不足 100 分鐘,輕輕鬆鬆,幾乎全是好人好事,劇本和拍攝手法甚有處境喜劇和 B 級愛情片的影子。基本上,自編、自導、自演的 Tom Hanks 看來想拍齣電影來替一些失意的觀眾打打氣,作品沒有什麼野心。



有說很多「童話故事」其實不是童話,《來佬奇緣》的主角 Larry 其實也是個悲劇人物:人到中年,婚姻失敗,忽然失業,處處碰壁。但 Larry 否極泰來,除了本身際遇之外,更多的是因為他性格務實、積極、不執着,悲劇(竟)也變成了喜劇。



講失業中年男人故事,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導演黑沢清的《東京奏鳴曲》(觀後感)。香川照之演的一家之主看來可憐兮兮,Tom Hanks 這個「來佬」卻又有點討好得過分。



跟 Larry 相反,Julie Roberts 演的女教師頗為消極:老公 Dean(Bryan Cranston 飾)不事生產,終日只顧流連色情網站;自己任教的嚴肅(文學)科目沒多少學生選修。她沒有像 Larry 那樣設法讓自己從困局中尋找出路。但幸好遇上了 Larry,她的人生才重現光彩。



這是 Tom Hanks 執導的第二齣電影,上一次已經是 1996 年的青春樂團懷舊片《那一天傳奇》(That Thing You Do!)。兩片都算熱熱鬧鬧,也許這就是 Tom Hanks 吧。



演員方面,兩個主角沒有太多驚喜,但仍見(實力)明星的風範。其餘的配角反而更有趣。演爽朗女同學 Talia 的 Gugu Mbatha-Raw 挺吸引觀眾眼球。演「賤男」丈夫 Dean 的 Bryan Cranston 曾經在處境喜劇《左右做人難》(Malcolm in the Middle) 飾演搞事老爸,三次提名艾美獎都落空。之後演嚴肅戲劇《Breaking Bad》就連奪三屆艾美獎視帝。跟其他不少電視演員一樣,在電視圈有所成就,但「電視味」太濃,表現再好,在電影圈只能屈居二三線。Tom Hanks 那班同學的也挺好看,可惜劇本沒有給他們太多發揮的機會。



製作方面,Tom Hanks 在戲中由「土」變「潮」,造型不錯,讓很多以為自己「潮」不起來的男人可以參考一下。此外,也挺喜歡本片選的曲,比較喜愛 Jarrod Gorbel 的《I'll Do Better》。



《來佬奇緣》真的是奇緣。到底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絕處逢生,甚至引發奇緣?也許,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Monday, 22 August 2011

命運化妝師

日電影節看的另一場電影是這齣台灣片《命運化妝師》。去看的那天中飯時間,跟兩個女同事說起晚上去看這片子,她們聽說是台灣電影,都好奇問是什麼類型的故事。我說,集同性戀、師生戀、吸毒和兇殺疑雲於一身。她們馬上大喊「變態」。她們說的沒錯,只是變態的不是電影,而是她們。



電影有兩男兩女的主要角色,戲分最重的是新晉女演員謝欣穎,她演一個遺體化妝師。某次接到一個案子,一看遺體,原是她中學時的音樂老師陳庭(隋唐飾)。兩人當年過從甚密,是一對同性戀人。陳庭的丈夫聶城天(吳中天飾)是精神病醫生,行為有點奇怪。在背後,有個已經停職的刑警(張睿家飾)正暗中調查陳庭是否為丈夫所殺……



《命運化妝師》的故事和攝影最有台灣電影典型的文藝味道,節奏不算快,幸好也沒讓人感到拖拖拉拉。女主角當遺體化妝師,最初木無表情,靠抽煙來減壓和除掉身上的屍臭和防腐劑氣味。重遇其實一直刻骨銘心的舊愛,卻已陰陽相隔,幕幕前塵往事浮現心頭,加上舊情人的丈夫、刑警和殯儀館男同事投向她身上不同的感情,讓這命運化妝師的五官開始放鬆,開始活動了。



說實話,《命》片把一段陳年的師生同性戀拍得挺美,相戀的時候,總是溫馨甜蜜。到不得已分開,編導沒有交代細節,觀眾只能猜想那是個非常沉重的打擊,一個要試着做個「正常」女人,結婚產子,另一個則把自己藏於衣櫃中的衣櫃,活脫一個古墓派傳人,去七情斷六慾,一副「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模樣,躲在停屍間以帶着憐愛的雙手去為大體化妝。



四個主角都算演得稱職。謝欣穎在最初的三分之一比較拘謹。最教我感到驚喜的是《痞子英雄》《犀利人妻》的隋唐,漂亮又敏感,挺細膩的。男角方面,吳中天的聲線和唸字很不錯,也有份特別的氣質,但演來刻意一點。張睿家露齒而笑的時候,看來挺像韓星李秉憲的。張富個人魅力,但仍不脫半分青澀。



總的來說,這戲就是看兩個女演員。

Wednesday, 17 August 2011

東京同棲 80 後

了在八九月舉行的夏日電影節今年是第幾屆。事忙,只能看兩場,第一場是改編自吉田修一(其他作品包括《悪人》)同名小說,由行定勲編劇和導演的《東京同棲 80 後》(パレード)。



行定勲最為人熟悉的作品該是讓窪塚洋介一炮而紅的《Go!大暴走》(GO) 和《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世界の中心で、愛をさけぶ)。本片的中文譯名讓人聯想到都市年輕男女之間的社交生活和戀愛關係,看過電影,才發現形形色色的明愛暗戀並不是電影重心,真正想表達的可能是內心的恐懼。



東京一套兩房的公寓內,住了四個二十來歲的男女,兩男和兩女分別佔住兩個房間。四人的背景和生活各不相同,同棲一室,一直相安無事。伊原直輝(藤原竜也飾)在電影公司當宣傳人員,十分注重健康。相馬未来(香里奈飾)在傢具店工作,也是兼職插畫師,看來總是有點冷漠。大垣内琴美(貫地谷しほり飾)無業,是偶像藝人丸山友彦(竹財輝之助飾)不見光的女朋友。杉本良介(小出恵介飾)是大學生,晚上在酒館打工。



四人住的小區連續發生夜歸女性遇襲重傷的案件。他們的鄰居神神秘秘,有政圈要人出入。一天早上,四人在不同的時間起來,分別遇見來歷不明的小窪サトル(林遣都飾)。不久,小窪跟各人的關係似乎越來越親密,而小區附近繼續有女性遇襲,事發地點越來越近四人所住的公寓……



影片分段描寫四個男女主角的性格和背景。良介渴望戀愛,卻無膽入情關。琴美雖然得到丸山疼愛,其實那只是偶然的寵幸,她得長時間受寂寞折騰。未來表面冷漠,原來那是源於她年輕時一些痛苦的經歷。直輝看來成熟穩重,但其實內心暗藏不安,也許有別人看不見的陰暗面。神秘「入侵」公寓的小窪是男妓,顧客是男同性戀者,但他真正的性向和來歷卻可能無人知曉。



幾個主角各自面對不同的恐懼或人生問題,故事發展下來,就說到他們怎樣面對。



跟大部分日本電影一樣,《東京同棲 80 後》節奏不算快,但編導對人物的經營比較用心,美術和音樂都有心思。只是,近兩小時的片子有點頭重尾輕,前面提到的各種人生疑惑和恐懼,到頭來還是敵不過環境賦予的惰性,這一點編導(也可能是原著小說的問題)沒有好好發揮,結局來得太突然,甚至是一廂情願。



總的來說,這戲拍得算精緻,但成績一般。

Monday, 15 August 2011

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

19682001 年公映的兩齣《猿人襲地球》(Planet of the Apes) 都沒看過。去看這齣前傳《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純粹湊興,但看後倒有少許驚喜。



本以為片長只得 105 分鐘,加上故事聽來很簡單,不可能有什麼教人喜出望外的地方,看後發現部分場面拍得有心思,motion capture 的技術出色,飾演猿人 Caesar 的 Andy Serkis 表現優異,不算毫無看頭的娛樂電影。



作為《猿人襲地球》的前傳,本片交代了猿人侵襲人類,甚至後來擊敗人類,統治地球的前因,故事完整。



故事說科學家 Rod(James Franco 飾)在藥廠研製醫治腦退化症的藥物,也設法醫治患了相同疾病的父親。廠方利用猿猴做測試,有令人鼓舞的結果。Rod 遊說高層以得到撥款做開發之際,陰差陽錯,做示範的雌性黑猩猩狂性大發,高層馬上喊停,並要把所有參與實驗的猩猩殺死。工作人員發現一頭猩猩寶寶,交給了 Rod。帶寶寶回家後,Rod 爸爸(John Lithgow 飾)給牠起名 Caesar。Caesar 媽媽服過 Rod 研製的藥,Caesar 遺傳了藥性,極為聰明。Rod 私下給病情進一步惡化的老父服新藥。Caesar 在 Rod 家裏長大,但不脫動物的攻擊本能。Rod 被迫把 Caesar 送到一所猩猩保護中心,但那比監獄更糟。後來 Caesar 憑超高智慧成了老大,率領部眾闖入城市……



電影提到人類利用動物測試藥物,藥廠高層唯利是圖,將病人福祉置於利益之後。另一方面,企圖以藥物或一切外在方法(硬)扭轉生老病死,是不是可以接受?都不是什麼新鮮的觀點、話題,但跟故事配合得挺好。



片中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戲拍得很得體,沒有濫情,也沒有煽情。之前提到的「motion capture 角色之王」Andy Serkis 比 James Franco 和其他所有演員都富感染力,Caesar 敢情是個英雄人物。多場 Caesar 內心掙扎的戲分確實讓觀眾感動。猩猩族群中的鬥爭和情義則拍得簡單利落。



說到拍攝手法,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是猩猩群爬過樹梢向「目的地」進發的那一場,但聞其聲,卻見樹葉飄然而下,編導沒讓大堆猩猩在街上連爬帶跳,手法不落俗套,很有心思。就是這些「小處」,讓《猿》片有少許娛樂精品的味道。

Thursday, 11 August 2011

謊心愛漫遊

五年前,尚未時來風送滕王閣,Gwyneth Paltrow 拍了齣古裝愛情喜劇《Emma》,香港譯作《芳心愛漫遊》。如今片商把這齣法國片 (Les petits mouchoirs) 方便地譯成《謊心愛漫遊》,最初是有點卻步。但一看演員名單,見到近年十分欣賞的法國女星 Marion Cotillard 在陣,便有點心動。獲邀看優先場,地點(又)是十多年前(只)去過兩次的 GH 旺角(之前分別是去看《黑俠梭羅》(The Mask of Zorro) 和《風雲之雄霸天下》)。看完《謊》片離開 GH 時很清楚,除非是(免費的)優先場,否則不大可能再踏足這戲院了。



片長 150 分鐘,電影海報上角色紛陳,就知道影片不是什麼打鬥嬉笑的法式風情畫。



故事說大概患了焦慮症的餐館老闆 Max(François Cluzet 飾)和妻子 Véronique(Valérie Bonneton 飾)每年都邀請一班好朋友到他們在漂亮海灘旁邊的小屋度假兩三個星期。這一年,其中一個朋友 Ludo(Jean Dujardin 飾)在出發前遇上了嚴重交通意外,儘管最初 Marie(Marion Cotillard 飾)提出留下照看 Ludo,但其他人包括 Max 覺得留下也幫不了什麼,最後眾人決定把度假縮短一點,但如期出發。度假期間,這班「朋友」發生了不少戲劇性的事情,有些更互為因果。一些不同的明愛暗戀終於引發出爆炸性結果……



電影一開始,Ludo 在跟 Éric(Gilles Lellouche 飾)在夜店狂歡至黎明,獨自騎機車回家時遭大貨車撞倒的長鏡頭,拍得很有氣氛,很有先聲奪人之效。之後 Ludo 的朋友說要照計劃去度假,贊成派的理由都說得過去,但換了是我,理性與感性都不能說服我隨大隊出發。編導這麼安排,不曉得是否如實反映老外(或是法國人)的性格?各人都有不同的感情煩惱,也隱含着一些面對朋友時的謊言(因此片名變成「謊心愛漫遊」了),好朋友受重傷帶來的不安和憂傷,大概就加快引爆各人身上的「炸彈」吧。



這班人都對朋友說謊。然而,一旦豁出去,把真話說個明白,卻又可能引來更大的痛,Vincent(Benoît Magimel 飾)的表白,還有 Marie 打給 Ludo 的那個電話,都是明證。



在今年暑假看過的電影這齣比較讓我感動,片中虛偽的人逐一鼓起勇氣摘下面具,面對自己,面對朋友,甚至面對世界,過程充滿張力,但也有輕鬆幽默的一面。很多場面設計甚見心思,更重要的是劇本完整,在大堆製作精良的「無腦」娛樂猛片中,此片的編導水準更見突出。



本片導演兼編劇 Guillaume Canet 也是個英俊小生。他之前在《一夜誘情》(Last Night) 中情挑 Keira Knightley,比呆板的 Sam Worthington 好看。在現實生活,他跟前妻 Diane Kruger 再見亦是好朋友,現在的伴侶就是數月前為他誕下兒子的 Marion Cotillard。



演員方面,Marion Cotillard 在眾女角中戲分最多,演出也比較搶鏡。Marie 周旋於很多男女之間,表面柔情,再看知性,其實內心不羈。Marion 表現出箇中層次。至於其他演員,男角的描寫和演出都比其他女角優勝,而且也有點來頭。例如演 Ludo 的 Jean Dujardin,外表富魅力,對白不多,卻已抓住觀眾視線。事實上,他今年憑黑白電影《The Artist》扮演默片男星而奪得康城影帝。另一戲份不少的 Benoît Magimel,從外型到演出,把 Vincent 這奇情脊醫的性格和型格都表現得活靈活現。早在十年前,他已經憑變態文藝片《鋼琴教師》(La pianiste) 封為康城影帝,最後反過來把影后 Isabelle Huppert 搞得死去活來。突然十年便過去,不再清爽俊朗,但仍見風度。



同是歐洲片,此片比《靈慾色香味》(觀後感)有趣多了。對我來說,這 150 分鐘也過得輕鬆自然。

Wednesday, 10 August 2011

一日人生

年 7 月 24 日做過什麼,真的記不起。翻看網誌,那天的貼文是《歷史》,但那其實是前一天寫的。在去年 7 月 24 日寫的應該是這一篇



提起 2010 年 7 月 24 日,因為《一日人生》(Life in a Day) 就是以這一天為背景。這是 YouTube、導演 Ridley Scott 和韓國企業 LG electronics 合作的電影計劃,邀請全球人士在 2010 年 7 月 24 日拍下一個短片。最後收到來自超過 190 個國家逾 80000 個短片,總片長超過 4500 小時。Ridley Scott 任製作人,導演 Kevin MacDonald 和剪接師 Joe Walker 一起合作,先挑選影片,再剪輯成現在 95 分鐘的光影萬花筒。



基本上,影片沒有具體的劇情,但片段大致按從凌晨到深夜的時序編排。地點遍佈世界各地。中選的短片固然有輕鬆搞笑的,但導演並不是選「笑笑小電影」,刻意計算的業餘作品也不多。



《一日人生》好看在於不少片段也反映出主人翁的真情。例如有一段是拍一個日本家庭,房子亂七八糟,似乎完全沒人打掃。不修篇幅的父親叫年幼的兒子起床,再穿過凌亂的走廊去浴室小解,然後爸爸替孩子換去睡衣。觀眾開始納悶這短片只是表達父子倆早上起來的例行公事,鏡頭轉到另一個房間去,窗前放了一個女子的照片和一個簡單的祭壇,父親叫孩子跟媽媽說早安。這是這對父子每天要做的事,也是他們的故事。



另一段是個十來歲的小男生第一次刮鬍子,父親在旁一邊拍攝一邊指導。最後孩子血流當場(也算意料中事),父親在鏡頭以外打打氣,替孩子止血時不忘作弄一下,溫馨之餘,也紀錄了兒子人生中的一個特別片段。



當然,不是每個段落都拍得這麼具體、紮實。有八萬多個短片,題材千奇百怪,要把短片串連起來,就看導演和剪接師的想像力。通過剪輯原作,加入過門片段,還有配上音樂,製作人彷彿替短片建立出一點關係。也許,Joe Walker 有機會憑此片提名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剪接獎。



平日看別人上載到 YouTube 的生活短片,大多覺得無聊。但《一日人生》中的短片經過挑選和專業加工,看來比較「言之有物」。在某程度上,這也是「偷窺」別人私生活的電影,而不少片中人真情流露(也不排除是演戲),例如在最後那個抱怨自己生活平淡無味,外表又毫不起眼的少女。



相信沒有太多人看完這影片會深深記住很多的片段或情節,但可能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又如何?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又是什麼?

Monday, 8 August 2011

藍精靈

不覺得當年「藍精靈」卡通片超受歡迎,但知道它的人大概不算少。我去看是懷舊。電影的故事寫成怎樣並不重要,可以在大銀幕上重溫一下這些據說身高等於三個蘋果的藍色小不點就滿足了。

暑假有不少動畫電影,吸引孩子和年輕人。《藍精靈》(The Smurfs) 不同於《功夫熊貓》《蠟筆小新》《多啦 A 夢》,由真人和電腦動畫合演,也迎合了立體電影的大潮流,加入了 3D。坦白說,3D 的藍精靈並不特別可愛,還是以 2D 去表達,更符合我心目中那比較原始而且富童話味道的藍精靈形象。

有人說,《藍精靈》是給年過三十的人看的。不是說故事內容針對成年人(也撇開精靈村莊內的共產主義味道),而是卡通原著已經有點老,不到三十歲,可能不知道。其實,在香港這卡通片於 1980 年代播放,後來在 1990 年代再次播放過,二十來歲的可能也在電視上看過。

電影版的故事走不出卡通片的套路。住在魔法森林的藍精靈被邪惡巫師卡達Hank Azaria 飾)追捕,其中幾個藍精靈在逃避卡達時,因為藍月亮的力量走到了現實世界的紐約市。它們既要逃避卡達和貓手下阿沙,又要設法回到魔法森林去。藍精靈走進了小夫妻 Patrick(Neil Patrick Harris 飾)和 Grace(Jayma Mays 飾)的家裏,為 Patrick 的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

本片的故事只集中在幾個藍精靈身上,包括 546 歲的精靈爸爸 (Papa),(本為卡達製造以幫助捕捉藍精靈的)唯一的女精靈美芝 (Smurfette),還有論盡仔 (Clumsy)、智多星 (Brainy)、牢騷王 (Grouchy) 和勇仔 (Gutsy)。藍精靈卡通其中一個有趣之處是精靈村莊裏的 100 個精靈各有不同性格,名字充份體現出他們本身的個性。電影版礙於篇幅,由其中六個擔大旗,有點可惜。

當年我最喜歡牢騷王。電影中精靈爸爸、論盡仔戲份較多。論搶鏡頭,勇仔也不錯。不過,全片最好看的,其實是反派卡達和他的貓手下阿沙。阿沙的古怪表情和奇特動作當然通過電腦做出來。演卡達的 Hank Arazia 跟卡通人物比較之下,倒算型神俱在。影片大部份笑料都靠 Hank Arazia 成全。Hank Arazia 的舊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跟 Jack Lemmon 合演、改篇自暢銷書《Tusedays With Morrie》的同名電視電影。他和 Jack Lemmon 分別贏得艾美獎 (Emmys) 短篇劇集及電視電影類最佳男配角和男主角。

至於演小夫妻的 Neil Patrick Harris 和 Jayma Mays,後者近年在人氣電視劇《Glee》演出 Emma 一角,她在本片的演出跟在《Glee》差不多。Neil Patrick Harris 較多演電視和舞台劇。2009 年連續擔任東尼獎 (Tony Awards) 和艾美獎頒獎禮的節目主持人,並載歌載舞,鋒芒大露。他公開了自己是同性戀者,跟伴侶通過代母育有一對龍鳳胎。在本片 Neil 演準爸爸本來也有說服力,但讓他跟 Jayma Mays 演出恩愛小夫妻,總覺得二人貌合神離。

全片跟成年人世界比較接近的情節是 Patrick 任職的化妝品公司有個魔鬼女老闆,Patrick 因為老婆快生孩子,擔心失去工作,不得不有點委曲求存。作為觀眾,不用對角色負責任,自然覺得 Patrick 不要為五斗米折腰。但完場後,戲院的燈一亮,就曉得即使五斗米未必足以裹腹,惟現實逼人,還是要無奈地接受。

IMDb,本片只得平均 4.2 的評分,網民未免有點嚴苛。雖云沒有驚奇,但劇本還算完整,102 分鐘沒有冷場,是一齣可以安心讓孩子看的娛樂片。

Friday, 5 August 2011

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

一齣漫畫英雄電影。看主角的服裝,還有片名《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就知道是另一齣大美國主義的電影了。

此片可說是明年五月上映的同系漫畫英雄聚頭之作《The Avengers》的最後一齣序篇電影。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 將聯同已經各自登場的「變形俠醫」(Hulk)、「鐵甲奇俠」(Iron Man)、「雷神」(Thor),還有在《鐵甲奇俠》中亮過相的 Black Widow 和在《雷神奇俠》(Thor) 驚鴻一瞥的 Hawkeye,齊齊對付在《雷神奇俠》中沒死去的邪神 Loki。

包括我在內,很多香港觀眾大概並不熟悉美國隊長這個漫畫人物,加上故事的背景和原來的人物造型,本來吸引力一般。但電影公司終於說服了 Chris Evans 接拍,加上特效和立體效果 (3D),作為一齣成本和製作水平屬 A 級的娛樂片,《美》片的官能刺激過關有餘,立體效果也不錯。比較之下,儘管之前《變型金剛:黑月降臨》(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的 3D 也做得不錯,但畫面的變化太多太快,反而不如《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搞得紮實傳統。《美》片以爆破、飛車,還有主角的(回力)飛盾去表現立體效果,看來還突出、討好一些。

片名叫「復仇者先鋒」,不是因為此片是首齣 The Avengers(復仇者)系列的漫畫英雄電影,而是 Captain America 這個角色是「復仇者」內第一個面世的人物。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中迷信神秘力量的野心家 Johann Schmidt(Hugo Weaving 飾)找到了蘊含強大力量的神器(在《雷神奇俠》中出現過,但觀乎兩齣電影的年代背景相差幾十年,就不曉得在本片中出現於地球上的是怎樣得來的),以此製造成超級武器,企圖統治世界。在美國,於戰爭陰霾下,孱弱的 Steve Rogers(Chris Evans 飾)一心參軍報效國家,屢次遭拒諸門外。機緣巧合下,研究提升人類身心能力的 Dr. Abraham Erskine(Stanley Tucci 飾)看上了 Steve,請他當自己和富商兼發明家 Howard Stark(Dominic Cooper 飾;即鐵甲奇俠的爸爸)的「試驗品」。結果,瘦弱男變成了體能甚至智慧超乎常人的猛男。Schmidt 走火入魔,變成了紅骷髏 (Red Skull),變身成功的 Steve 則成為了「美國隊長」,盡力打擊 Schmidt 的陰謀……

執導的 Joe Johnston 作品不多,當中不少是針對兒童觀眾的特效片,例如《豆丁小靈精》(Honey, I Shrunk the Kids; 1989)、《火箭人》(The Rocketeer; 1991)、《逃出魔幻記》(Jumanji; 1995)、《侏羅紀公園 III》(Jurassic Park III; 2001),暫還未見突出的佳作。認真看本片,自然發現很多不合邏輯的情節和場面,例如先進的飛機在高速飛行,駕駛艙窗玻璃破了個大窟窿,機艙裏卻一切如常,主角依然可以安穩地控制飛機緊急逼降。只好提醒自己,這不過是一齣不要動腦筋的商業電影罷了。

男主角 Chris Evans 外型討好,為了此角而把身體鍛煉得非常壯碩,但還是影片初段以特效製造的孱弱身軀更搶鏡頭。事實上,他的氣質跟 Steve Rogers 的性格也挺配合。演第一歹角的 Hugo Weaving 稱職,但無驚喜。演主角愛慕對象 Peggy 的 Hayley Atwell 不過不失。按劇情推斷,大概她沒有再次出場的機會了。數演員中最突出的,該是演軍人的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Tommy Lee Jones,角色變化較多,演來恰到好處。另外佔戲不太多的好萊塢「奇男」Stanley Tucci 在戲中操德國口音,有點新鮮感。至於扮演「鐵甲奇俠」爸爸 Howard Stark 的 Dominic Cooper 火候就差一些。

怎說也好,120 分鐘的電影沒有冷場,想在盛夏躲於冷空調大得驚人的放映室裏讓腦袋休息一下,這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Tuesday, 2 August 2011

字由式 (7):看電視

略估算一下,每天看電視不足一小時,大部分是跟新聞有關的節目,然後是資訊節目,已經很少看電視劇,只是一直保持基本的觸覺,知道有哪些劇集在播放,還有哪些較受注目。

小時候看電視,以兒童節目、卡通片、連續劇為主。漸漸地,不怎麼看兒童節目和卡通片,轉到新聞報道和文教資訊的節目上。投身社會後,因為工作關係,才開始多看英語頻道,包括連續劇、處境喜劇、電影、紀錄片等。

1990 年代初經濟興旺,娛樂事業百花齊放,電視反而進入了冬天,收視率下降,節目的質素也開始明顯下降。索性減少看電視,娛樂的重心也轉到廣播電台、音樂去。還記得(當時)電台節目主持人愛稱電視作「公仔箱」,實在有點嘲諷的味道,彷彿說電視節目都是些不夠格或不必多動腦筋的東西。

早沒有看連續劇的癮了。比較喜歡看舊時的單元劇。在香港,1976 至 1980 年左右 TVB 有不少精彩的單元劇,都是劇本完整,演出具水準,導演比較勇於嘗試,沒有固守於傳統或流行的章法。

(配音)日劇則是童年回憶的一部分。直到 1980 年代初,本地電視台還經常播放日劇。後來有大約十年熱潮冷卻,到 1990 年代中期,日劇熱潮回歸,甚至是幾乎席捲亞太地區。那時候主要是通過衛星電視中文台收看,一年看二三十齣。順便重拾對日本流行文化的興趣,又去學日語一段時間。

離開學校,越來越少看電視,直到趁工餘時上夜校,選了個跟電視有關的題材當畢業論文的題目,才又開始週末狂看錄像帶的生活。

自《藍色生死戀》《大長今》等劇集開始,韓劇越來越火紅。韓劇製作認真,人物刻畫較細膩。然而許或文化不同,劇情裏的一些價值觀挺讓人費解。因此,始終迷上韓劇。

香港的年輕人也愛看台劇,但受歡迎的以偶像劇為主,絕對不是我那杯茶。以前看得最多的台劇是《包青天》。說到《包》劇,印象最深刻的不是 TVB 和 ATV 同時競播而造成的「雙包案」,而是邵逸夫點名要播的眼光。說實話,《包青天》播出前,誰也不敢看好,最初 TVB 也只是準備播映四個單元共 20 集罷了。還有,不得不補充一句,儘管積弱多年,ATV 間中也購得挺有水準的外語古裝劇,例如前陣子的 NHK 大河劇場《篤姬》和快要播完的韓劇《李祘》。

大陸劇的水準不斷提升,但只能從古裝劇和民初劇中挑來看。時裝連續劇從人物造型、角色設計到故事理念,都難以讓(本)人投入,尤其是那些走出來總是英明神武的長官大人──跟現實真有很大差距。

本題其他文章請看「字由式」。

Monday, 1 August 2011

約翰連儂:不羈前傳

不自詡為 John Lennon 和 The Beatles 的粉絲,既不是聽他們的歌曲長大,也不曾有長輩從旁點撥。但那年那月,Lennon 在紐約遇刺身亡的新聞很轟動,縱使年幼無知,還是把「約翰連儂」(John Lennon) 和「披頭四」(The Beatles) 的名字牢牢記住了。

去年是 John Lennon 七十歲冥壽,前一年 (2009) 英國的視覺藝術家 Sam Taylor-Wood 初執導筒,拍了這齣講述 John Lennon 年輕時一段經歷的電影《Nowhere Boy》,香港譯作《約翰連儂:不羈前傳》。演 John Lennon 的是當年才 19 歲、童星出身的英國演員 Aaron Johnson。去年他憑《勁揪俠》(Kick-Ass) 廣為人識。戲外,現年才 21 歲的 Aaron 跟比他年長超過一倍的 Sam Taylor-Wood 擦出了愛火。兩人育有一女,剛又傳來喜訊,Sam Taylor-Wood 再次懷孕。

John Lennon 單飛的作品不少,但我非常熟悉的只有《Imagine》《Give Peace a Chance》《Jealous Guy》《Woman》和《Mother》。本片可說就是以《Mother》一曲為背景。

故事說 John(Aaron Johnson 飾)的母親 Julia(Anne-Marie Duff 飾)在 John 四五歲時因為婚姻破裂遺下了 John,其妹(即 John 姨母)Mimi(Kristin Scott Thomas 飾)收養了 John。十多年後,在姨丈的喪禮上,John 重遇多年來音訊全無的生母。Julia 讓 John 認識了 rock n'roll,使 John 萌起發展音樂事業的念頭。John 後來組成 The Quarryman,認識了 Paul(Thomas Brodie-Sangster 飾)和 George……

Julia 年少輕狂,拋下了 John,她和 Mimi 因為 John 而生芥蒂,而 John 多年來一直不知道自己跟 Mimi 生活的原委和經過,漸生誤解和怨憤。整齣戲的張力就源於這三個角色的關係。片名有副題「不羈前傳」,說明影片除了講 John 和 Julia 令人傷感的母子情外,重點還是 John Lennon 叛逆不羈的年青歲月。這戲該溫馨該煽情的都不缺,就缺神采,看來不夠一氣呵成,間中還有點肥皂劇的味道。

看罷全片,不覺得編導要說明 John Lennon 後來的創作道路跟他生母和姨母有什麼關係,但兩個女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對 John 抱持很不相同的態度,讓 John 明白自己的身世,體會到何謂成長,學會以更成熟的角度去看人和事。套進導演的電影語言,就是 John 的眼鏡。反叛時期,就是陽奉陰違;成長以後,則自願通過它去看世界。

上面說到 John、Julia、Mimi 三個角色是影片的核心,扮演的三名演員都有很不錯的表現。Aaron Johnson 的樣子不像 John Lennon,但其演出倒充分展現出人物的才情和聰敏。在國際間名氣較響的 Kristin Scott Thomas 演 Mimi,表面自若,間中滲出兩分尖酸和幽默,骨子裏散發出一陣沉鬱。演 Julia 的 Anne-Marie Duff 不止拍電影,也是舞台劇和電視演員。她的年輕老公 James McAvoy(二人相差九歲)正是前陣子在《變種特攻:異能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 和《驚殺大陰謀》(The Conspirator) 的男主角。片中 Julia 不甘寂寞,同時為 John 的事深深自責,Anne-Marie 都演得恰到好處。還要一提飾演 Paul McCartney 的 Thomas Brodie-Sangster,他就是在《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 中那個愛上比自己年長一點的女孩的那個當鼓手的小男生。

故事到最後,劇情來得有點「突然」,卻也沒什麼值得投訴。影片的美術做得不錯,但音樂部分有點失色。畢竟,很多人對 John Lennon 的作品非常熟悉,而此片又不是什麼新派歌舞電影,沒有重新編排音樂。演員老老實實地翻唱名作,沒有比原唱者更好,自然也沒有新鮮感。

《Mother》John Len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