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打電玩的人看《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 會覺得超興奮,電影全長 143 分鐘,後半部打足一個小時「拳頭交」。
2006 年 Brian Singer 執導的《超人:強戰回歸》(Superman Returns) 慘淡收場,氣質不對的男主角 Brandon Routh 更是從此絕跡好萊塢的 A 級製作。事隔七年,漫畫出版商 DC Comics 和電影公司 Warner Brothers 見《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和相關的一些系列電影賣個滿堂紅,決定再請超人 (Superman) 出山(蝙蝠俠 (Batman) 三部曲完結了,《綠燈俠》(Green Lantern) 則反應平平。要拍正義聯盟 (Justice League) 的話,必須出動「鎮山之寶」來打響聲勢)。本來屬意由拍新的蝙蝠俠系列電影叫好叫座的 Christopher Nolan 執導,但基於多方因素,最後 Nolan 改任監製,導演一職落在《戰狼 300》(300) 的導演 Zack Snyder 身上。Nolan 對《超人:鋼鐵英雄》的影響力主要見於故事,劇本由替他編寫三集新系列蝙蝠俠電影的 David S. Goyer 主理。基本上,電影的前半部很容易看見 Nolan 或是新系列蝙蝠俠電影(成功)的影子,例如英雄內心的重負和陰影,還有個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後半部則多見 Zack Snyder 那暗黑中帶奇幻的特效動作畫面。
Superman 漫畫在 1938 年面世,是很多讀者心目中的超級英雄,後來更逐漸演變成美國文化的一個象徵。比較過去的 Superman 電影,這一集沒有將 Superman 改頭換面,在造型上就是放棄了「內褲外穿」的傳統。從前 Superman 胸口的 S 標誌代表 Superman 的字首,這次則變成氪星人的家族徽章。
劇組接受訪問時,很強調新片把 Superman 寫得更有血有肉,除了身份認同之外,也談到如何選擇人生?跟同系漫畫的另一個英雄人物蜘蛛俠 (Spider-man) 一樣,Superman 同樣面對「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的壓力。坦白說,把超級英雄寫得跟普通人類分別不大,只要活在世上,都有同樣的煩惱,這點子現在已經變成超級英雄電影必不可缺的一環。當年看《蜘蛛俠》(Spider-man; 2002) 和《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 2005) 時,覺得這個角度一新耳目,然而從此超雄英雄都充滿掙扎,如今已經沒有多大的感覺。
《超人:鋼鐵英雄》的故事回歸基本,以 Superman 的成長為背景,講述在宇宙的另一端,氪星人科學家 Jor-El(Russell Crowe 飾)為了保存血脈,把初生兒子 Kal-El 送到地球。太空船降落美國農村小鎮,膝下無兒的 Jonathan(Kevin Costner 飾)和 Martha(Diane Lane 飾)把他養育成人,給他起名 Clark,也給孩子灌輸公義、忠誠和家庭倫理等觀念。為免惹人懷疑,Jonathan 從小教導 Clark 隱藏超人的力量,卻使 Clark 變得困惑又孤獨。長大後,生父突然現身,在氪星毀滅前發動叛變而遭放逐太空的 Zod(Michael Shannon 飾)率眾襲擊地球。另一方面,Clark 遇上女記者 Lois Lane(Amy Adams 飾),後者更洞悉了 Clark 真正的身份,因為 Zod 等來襲而陷入危機……
新的超人電影片名避用 Superman,似乎是要跟既不叫好更不叫座的前作《超人:強戰回歸》劃清界線。Brandon Routh 的前車可鑑,接捧的英國男星 Henry Cavill 可說步步為營,戰戰兢兢。在電影中看得到他壓力很大,很多場戲的表現十分拘謹。論外型,Henry Cavill 從身材到樣貌都勝過 Brandon Routh,氣質也比較對板(有人投訴 Brandon Routh 缺乏剛陽氣,反帶在部份男同性戀者身上常見的陰柔特質)。按劇情的發展 / 鋪排,新的超人系列電影應該會多拍一兩集,如無意外,Henry Cavill 可以連任,就希望他在下一集可以表現得更輕鬆自在一些。
其他配角挺可觀的。Amy Adams 不是美人胚子,但氣質清新,演技自然,她扮演的 Lois Lane 較諸從前的 Superman 電影增加了很多自主的空間,跟 Superman 之間有較多的互動。演 Superman 生父的 Russell Crowe、養父母的 Kevin Costner 和 Diane Lane 都稱職。好戲之人 Michael Shannon 演大反派 Zod 將軍最搶鏡頭。
從感官刺激的水準來說,《超人:鋼鐵英雄》達到很高的水平,連場相當誇張的打鬥和轟炸場面,規模在電影歷史上少見,但故事未見紮實。不過,既然是看 Superman,誰要太在乎這些?
Saturday, 29 June 2013
超人:鋼鐵英雄
Wednesday, 19 June 2013
俄羅斯電影節:冰之驕子
某家經營俄國鋁材生意的上市集團在香港某大型電影院搞了個小規模的俄羅斯電影節,選映近十齣電影。這星期不在香港,只挑了上星期五晚的開幕電影《冰之驕子》(Legenda No. 17)。這譯名幾年前在香港已經用了,是木村拓哉演冰球運動員的電視劇(PRIDEプライド)。《冰》片今年四月中在俄羅斯上映,打敗了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商業大片《鐵甲奇俠 3》,也打破了當地的一些票房紀錄。在香港冰球不是流行的運動,一來香港冬天不下雪,冬季運動 (winter sports) 只局限於在三四個室內溜冰場;二來冰上運動的裝備比較貴,也是難以普及的原因。
《冰之驕子》的故事以英年早逝的前蘇聯著名冰球運動員 Valeri Kharlamov(Danila Kozlovsky 飾)生平為藍本,拍成 134 分鐘的電影。《冰》片較重喜劇感,氣氛沈重的段落不多。Kharlamov 是俄國和西班牙混血兒,喜歡冰球,仰慕著名教練 Tarasov(Oleg Menshikov 飾),幾番轉折,終於加入了 Tarasov 執教的球隊,也成為前蘇聯國家隊隊員。
飾演 Kharlamov 的 Oleg Menshikov 和 Tarasov 的 Oleg Menshikov 佔戲最多,也最搶鏡頭。身高六呎的 Danila Kozlovsky 扮演相對矮小(5 呎 8 吋)的 Kharlamov,在鏡頭的遷就下,看來挺符合史實的。
一些當年曾經跟 Kharlamov 一同比賽的隊友和運動員接受訪問時說,電影把 Kharlamov 很多真實的一面都拍得十分忠實,看的時候不禁落淚。是否真的那麼神,大概只有當事人或經歷過 Kharlamov 風光時代的觀眾才有資格評論了。
電影沒有拍 Kharlamov 生命的終章,結局是他代表前蘇聯冰球隊到加拿大跟 NHL 明星隊進行 Superseries 比賽,在第一場比賽技驚四座,懾服所有的觀眾。不過,跟真實故事比較,電影還是對 Kharlamov 的生平作了一些改編。例如在真實的歷史中,Kharlamov 是在 Superseries 比賽後回到前蘇聯才遇上第一次交通事故,數年後跟妻子 Irina 在另一宗嚴重交通事故中喪生,遺下兒子。在電影裏,只觸及 Kharlamov 的第一宗交通事故,而且安排在他去加拿大參加比賽之前發生。電影就在 Kharlamov 人生其中一個最耀眼的高峰時結束。
整體來說,《冰之驕子》是一齣拍得挺正面的電影,最不正面的是那兩個形同兇猛猩猩的加拿大冰球運動員,還有那個借意識形態弄權的冰球圍政棍。Kharlamov 對政棍回了一句:「你精力過人,真的樂此不疲嗎?」倒是富現代感的幽默。另一方面,《冰》片裏面很多冰球比賽和練習的場面都拍得十分緊張刺激。
Tuesday, 18 June 2013
善終的信守
讀中學時,參加過辯論比賽,其中一場的題目是有關安樂死的。看周防正行執導的新片《善終的信守》(終の信託),便回憶起那時候參加比賽的一些片段。電影改編自朔立木的小說,同時由周防正行操刀。
故事說主理胸肺專科的內科醫生折井綾乃(草刈民代飾)診治長期重症哮喘病人江木秦三(役所広司飾)多年,醫生和病人的關係良好。另一方面,單身的折井跟同事高井則之(浅野忠信飾)有私情,但高井一直不願意公開或承認二人的關係。江木的病情越趨嚴重。他信任折井,便告訴她,假如他再發病時情況很嚴重,受很大痛苦,他希望折井能讓他「有尊嚴地死去」。後來,折井認為江木無法治好,跟其家人提起江木「尊嚴死」的意願,最後她真的執行了。然而,數年後,江木的家人入稟控告折井,指控她在游說時沒有清楚地解釋江木的情況,而讓他們錯誤判斷。折井收到傳票,會見檢控官塚原透(大沢たかお飾),兩人就安樂死 / 尊嚴死的原則和執行來了一場辯論……
《善》片篇幅很長,達 144 分鐘。整齣電影的高潮就在折井和塚原互有攻守的對話之上,這一段至少有四十分鐘,其他段落間中有悶場。話雖如此,這些枝葉還是跟後面的辯論有點關係的。兩人的辯論主要圍繞江木生前有沒有立下遺囑,說明安樂死的安排。另一方面,作為醫生,折井有沒有權利執行安樂死?她替江木進行安樂死時,到底是否執行恰當?她對江木病情的判斷是否準確?這些爭論焦點有些可以從前半部的枝葉中找到佐證。然而,整體來說,還是覺得《善終的信守》拍得未夠緊湊。
再說律師和醫生的安樂死辯論,律師以理性和科學的規律去否定醫護基於人情而作出的判斷。反之,醫生以科學上不能絕對確定的變化,以及跟病患在長期診治期間彼此所建立的瞭解和共識,去說明進行安樂死必然面對的問題。銀幕下的觀眾就變成沒有投票權的陪審員。
周防正行 17 年前拍《談談情、跳跳舞》(Shall we ダンス?),在銀幕上撮合了芭蕾舞演員草刈民代和日本影帝役所広司,在銀幕下他跟草刈民代結成夫婦。17 年後,草刈民代和役所広司再結片緣。當年看《談談情、跳跳舞》,其實沒多注意草刈民代的演技,因為她一跳舞就風姿卓約。在《善》片中,她樣子看來老了不少,但身段還是保持得很好。這次認真看她表演,原來演技很不錯。跟她「對陣」的大沢たかお也挺突出。
當年在辯論台上,我當反方,認為安樂死不可接受,那場比賽我們贏了。但私底下,我可一直沒有否定過安樂死。但毫無疑問,對於這個議題,可能永遠都無法找出一道能通過絕對檢驗的道德線。
Monday, 17 June 2013
非常盜
上星期公映的新電影中,以票房收入論英雄的話,《非常盜》(Now You See Me) 一枝獨秀。對於以看電影為娛樂的觀眾來說,大部份應該對本片感到滿意。
這是一齣販賣速度和官能刺激的電影,片長 116 分鐘,幾乎從頭衝到尾。一開場是四段不同形式的魔術表演,介紹四個各自江湖賣藝的魔術雜耍藝人:本來是拍檔的 Daniel(Jesse Eisenberg 飾)和 Henley(Isla Fisher 飾),會催眠和「讀心」的 Merritt(Woody Harrelson 飾),還有身手不錯的奇藝扒手 Jack(Dave Franco 飾)。他們同時收到神秘而傳奇的魔術組織的邀請,要他們參加一項計劃。一年後,四人得到愛出風頭的大亨 Arthur(Michael Caine 飾)贊助,在賭城表演驚世魔術,讓其中一名觀眾隔空去巴黎的銀行偷取巨款,再送給現場觀眾。以拆穿同行戲法圖利的 Thaddeus(Morgan Freeman 飾)專門去觀摩。事件驚動了 FBI,探員 Dylan(Mark Ruffalo 飾)奉命調查,遇上來自法國的漂亮刑警 Alma(Mélanie Laurent 飾)。四人轉戰新奧爾良,再一次偷龍轉鳳,把更大筆的錢送給得不到水災賠償的觀眾。警方終於有些頭緒,準備再採取行動,其時四人已經回到紐約,準備最後一次的大型魔術表演……
這四名魔術師的大戲法都是劫富濟貧,像羅賓漢,同時面對極大的風險。在背後推動他們的動機似乎就是加入神秘魔術組織而已。認真地看,《非常盜》的資源都放到道具、佈景、CG 等製作層面之上,劇本對人物的性格和背景的描寫十分薄弱,尤其是那四個魔術師。他們站在台上顧盼自豪,表演騙倒所有人的魔術,就是他們在戲中演得最好最搶鏡頭的時候。
老牌演員 Michael Cain 份屬客串,Morgan Freeman 戲份多一些,但也只屬綠葉。看到後半部,真正的主角變成了兩個探員 Mark Ruffalo 和 Mélanie Laurent,但兩人的演出只是不過不失。
至於四個魔術師,以《社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 口快腦快的 Jesse Eisenberg 和近年演配角漸見翻身的 Woody Harrelson 戲份較多。前者似乎有點重複自己,墮進了角色典型,在《非》片唯一可取的是換了個較有時代感的髮型,看來帥氣了一些。後者演來其實有點談笑用兵,他的「讀心男」角色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魔術也好,盜寶也好,《非常盜》的劇情還是比較誇張。到最後揭出幕後主謀,坦白說,明察秋毫的觀眾,很早已經看出端倪,而且也不免會覺得很多地方是為騙而騙。但正如前面所言,電影的節奏非常快,對部份人來說,其實不會很介意內涵貧乏,只要有足夠的官能刺激便過癮了,何況這戲還算得上熱鬧緊湊。
Tuesday, 11 June 2013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上大學的時候沒住過宿舍,也沒有經歷過什麼刻骨銘心的愛情,所以看趙薇處女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下簡稱《致青春》)時,其實對電影裏訴說的種種青春情懷一點共鳴也沒有。然而,「青春」這詞就有它的魔力,人人都走過青春的年代,卻不是每個人對青春都有深刻的體驗。當青春遠去,或將要遠去,任何人也沒法把留戀的點滴永遠騎劫,這便成就了青春的魔力。
《致青春》片長 131 分鐘,整體而言,拍得還挺流暢,儘管有些地方看來是拍電影的邏輯,而不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從這個角度看,趙薇作為新人導演,表現還算稱職。
電影從四個主角的大學時代開始。鄭微(楊子珊飾)為了親近青梅竹馬的鄰里哥哥林靜(韓庚飾)而考上了另一城市的大學,但在她入學之際,卻得悉學長不辭而別,已經出國。失戀的鄭微跟三個同房的女同學不打不相識,當中包括在很多男同學心目中是校花的阮莞(江疏影飾)。後來鄭微主動追求陳孝正(趙又廷飾),經歷了一些波折兩人終於走在一起。可是好事多磨,鄭微勇敢去愛,卻再受情傷。多年以後,大家都投身社會了,鄭微處事成熟,事業小有所成。漂亮的阮莞還在追逐愛情。林靜突然回歸,看來帶着很多秘密。陳孝正在美國闖出名堂,也回國了,一心要找回鄭微……
假如說學生時代的幾個主角的言行象徵青春是幼稚的小孩,下半場各人經歷了社會教育,該變得成熟洗練,形成了彷彿前後互相矛盾的性格。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大學生活等同玩樂和愛情生活。如果這是青春,看完《致青春》,可能會找到一些共鳴和回憶。
《致青春》的主角是鄭微,她初登場的時候讓我想起岩井俊二的舊作《四月物語》(1998 年):松隆子隻身從北海道去東京上大學,就是為了那個令她心動的學長。《致》片的校園戲幾乎都是愛情追逐,而且情節都是在預計掌握之中。鄭微和陳孝正,還有圍繞他們的愛情故事,包括鄭微被一個家境不錯的男生看上,其實挺幼稚的。事實上,假如陳孝正不是趙又廷,觀眾還有興趣看他和女主角的無聊愛情嗎?
鄭微在大學時,對於愛情就是不斷的爭奪,愈得不到便愈要得到。到了各人投身社會後,這種慘烈的鬥爭還沒有完結。阮莞生得標致可人,性格也比較溫順可愛,可就是一直對愛情死心眼。某程度上,阮莞比鄭微幸福,她的愛情都在手中,但就是得到了愛情,她還是受傷。《致青春》的情殤造成了眾主角長大後揮之不去的陰霾,甚至發生悲劇。
跟同期另一齣同樣回憶青春的《中國合伙人》比較,《致青春》沒有說明主角成長的時代背景。但從鄭微在台上高唱李克勤的《紅日》(1992 年秋天在香港推出),宿舍裏有張曼玉主演《阮玲玉》的電影海報(1992 年),還有提及英國樂隊 Suede 走紅,他們該是在 1990 年代初上大學。眾主角日後在社會工作一段日子之後重遇,很可能是 2000 年以後了。《致青春》比《中國合伙人》更少談及時局和政治,但從以上對時代的推斷看來,眾人進入社會後,該是中國政治和經濟發展一個新的階段。
四個主要演員中,演鄭微的楊子珊表現最搶鏡頭,也挺有趙薇本人的一些影子。江疏影漂亮,表現不過不失。演鄭微和阮莞兩個同房女同學的劉雅瑟和張瑤各有幾場演得不錯。男演員方面,我看那場放映完畢,趙薇和監製關錦鵬帶着四個主角來跟觀眾見面,現場八成粉絲是來捧韓庚場的。以戲論戲,韓庚表現一般。另一男主角趙又廷也不見太有魅力(受那書呆子造型影響吧),反而插科打諢的包貝爾有意思得多。
較諸前年爆紅的台灣青春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無疑傷痕累累,但年紀或心境比較成熟的觀眾,又或者對青春和成長題材的電影特別感興趣的人,該會受後者的那一點文藝氛圍而吸引。
Monday, 10 June 2013
舞會請帖
對這星期公映的新電影完全不感興趣,看完最受注目的《末日 1000 年》(After Earth) 和《醉爆伴郎團 3》(The Hangover Part III) 的劇情大綱,只覺得真買票去看了最終會埋怨自己浪費金錢和時間。幸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合辦「影評人之選 2013」電影節,買了票看 1937 年的有聲法國電影《舞會請帖》(Un carnet de bal)。
《舞會請帖》是 Julien Duvivier 身兼編、導之作,講述人到中年但美艷如昔的 Christine(Marie Bell 飾)成了新寡,回首前事,頓覺自己嫁錯郎,虛度十多二十年青春。她記起十六歲時第一次參加舞會,那天晚上跟十名男子共舞,人人都說為她傾倒,那是 Christine 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可她最後沒選上那十個舞伴的任何一人。Christine 決定重訪當年為她一舞傾情的男人,但她發現這些男人各有不同的重大轉變,有些人因為 Christine 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結果甚至超乎 Christine 的想像……
大美人重現眼前,昔日的裙下之臣並沒有一一重新為女神傾倒。Christine 沒有重訪全部十個男人,有三個的地址丟了,七段探訪就是七個獨立的小故事,導演也「把青春的殘酷和無奈拍得精準細緻」(黃愛玲,節目場刊)。
有人因為被拒愛而走上絕路,媽媽大受打擊,二十年後仍然不能接受現實。有愛賦詩的痴情小子由律師而變成夜總會老闆,利用法律知識和才智去搞非法勾當,青春的純潔和甜蜜已成傷逝。有音樂家因為害羞和擔心人言可畏而不敢求愛,輾轉當上神父,卻沒有忘懷比自己年輕超過一半的小美人。
在壯麗的阿爾卑斯山上,登山運動員仍為 Christine 所吸引,Christine 也喜歡她,但他愛冒險,也娶妻了,只嘆重逢恨晚。跑到小城市去,另一人當了市長,那天他剛好要娶自己的女僕,Christine 由衷祝福二人,市長的不肖養子卻去搞破壞。Christine 繼續尋訪,有人本來當醫生,因為一次醫療事故而失去了一只眼睛,後來染上毒癮也精神失常,當上黑市墮胎醫生,Christine 到訪讓醫生的同居女友打翻醋罈子,更導致不能彌補的悲劇。
最後,Christine 回到出生地,也是她十六歲那年參加舞會的小鎮,看到當年向她求愛的魔術小子成了理髮師,開了店,跟老婆生了三個小孩,還跟從前一樣愛玩。二人再去參加週末舞會,Christine 遇上一個十六歲的標緻女生,從對方的打扮和神態看到了自己當年的模樣,也明白過去就是過去。
回到湖邊大宅,Christine 赫然知道另一個高大英俊金色頭髮的仰慕者十多年來一直住在湖的對岸,便決定去看望對方,怎料對方剛去世,遺下快將無家可歸的兒子。Christine 看着長得如同他父親當年俊俏模樣的憂鬱小子,心下有了決定……
電影無疑以 Christine 為主角,Marie Bell 在每個故事都換裝,每次登場都打扮亮麗。然而,發揮空間最大的,卻是各個昔日愛慕她的男人。Fernandel(理髮師)和 Raimu(市長)富喜劇效果。Louis Jouvet(夜總會老闆)、Harry Baur(神父)和 Pierre Blanchar(黑市醫生)帶悲劇味道。Pierre Richard-Willm(登山運動員)是眾男角中最富魅力的。事實上,這批男演員在二戰以前的法國影圈都很活躍和有名氣。
女角方面,演失常母親的 Françoise Rosay 和黑市醫生同居女友的 Sylvie 都很出色,前者除演戲外,也是歌劇演員,是法國藝壇的傳奇人物和長青樹。有趣的是,原來 Françoise Rosay 比女主角 Marie Bell 年輕十一歲,但她樣貌比較成熟,加上服飾和造型,在戲中她演跟女主角母親同輩的角色,毫不突兀。
《舞會請帖》表面上看是愛情片,實除上對人性有銳利的觀察,而且拍攝手法前衛而流暢,導演和演員的配合甚佳,劇情推演如行雲流水,挺好看。
Saturday, 8 June 2013
尋找隱世巨聲
這是一齣挺好看的紀錄片,差點就錯過了。《尋找隱世巨聲》(Searching for Sugar Man) 是個難得的題材,富戲劇性,扣着時代變化,帶點哲理,更釋放出挺多的正能量。
1960 年代末在底特律一個墨西哥裔創作歌手獲得唱片公司賞識,讓發掘他的製作人驚為天人。歌手灌錄了兩張專輯,在美國竟然完全乏人問津。巧合也好,冥冥中自有主宰也罷,歌手的唱片漂到南非,因為他的歌曲反建制,正好回應南非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並鎖國自封的糟糕狀況,迅即口耳相傳,瘋狂複製卡帶傳播,在南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歌手行蹤成謎,更流傳他在 1970 年代一次不甚成功的公開演出完結時當眾自殺(有說是飲彈,有說是自焚)。後來,南非兩個鐵粉竟然聯絡上歌手的女兒,更發現原來偶像尚在人間……
這是一個關於創作歌手 Sixto Rodriguez 的故事。Rodriguez 是很多南非人心目中的歌神,他卻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神,並且早已轉行幹裝修、搬運等粗活維生。影片的前半段是鐵粉描述 Rodriguez 在南非的影響力,回顧從前南非的黑暗歲月,提及丁點唱片行業的內幕,再加上「人肉搜尋」的戲劇性過程,條理分明,內容豐富,一直扣住觀眾的注意力(煞風景的是同場有個穿戴整齊買了快餐外賣的女人一直在把玩手上的紙袋,沙沙作響,直到有人投訴,她的西裝男伴才後知後覺地將紙袋放到腳邊)。
下半場 Rodriguez 現身,接受訪問。他三個女兒也亮相談父親。之後就回顧他在出道差不多三十年後,終於到南非開演唱會的情況。《尋找隱世巨聲》好看,另一主要原因是 Rodriguez 的歌曲真的好聽。那不只是旋律,還有歌詞和歌者演唱的嗓音和風格,淡泊中透出蒼涼的風景,越發教人對他感興趣,以及為他始終無法廣泛走紅而替他不值。
也許看罷本片,最多人會馬上感到,成名更在乎運氣。有人把 Rodriguez 跟 Bob Dylan 比較。說實話,不是鋤強扶弱,在片中聽過十多首 Rodriguez 的名曲,歌詞言之有物,一聽就喜歡上,就奇怪他當年怎麼沒法走紅?我從來就相信,這世界有懷才不遇。認為懷才必遇的本身必定是已經成功了。所以,我注定跟亦舒過不去(前陣子那段兒子尋母的新聞掀出了不少倪女士的陳年軼聞,其中一段就說她跟人爭論這世界沒有懷才不遇)。
Rodriguez 面對大落大起,回首前塵,好像什麼都不介意。事實上,常戴着墨鏡的 Rodriguez 就跟那雙別人看不清楚的眼睛一樣,很神秘,始終看不透。另一方面,這紀錄片是外人談 Rodriguez 的多,Rodriguez 談自己的少,使主角本身更富傳奇色彩。Rodriguez 沒有俊俏的面容,但一定教不少觀眾喜歡他,因為他態度謙卑平和,不自吹自擂,即使窮困潦倒,依然懷有理想,並且自得其樂,從他的眼神、笑容可以感受到他的滿足。
不僅 Rodriguez 教人喜歡,他的女兒、同事、粉絲,談起 Rodriguez 也有佳句,都是有質素的人。女兒談到爸爸的唱片大賣,卻沒有得過多少版稅,也表現得非常含蓄、得體。或者應該說,他們都從 Rodriguez 的身上和音樂裏得到了養分。他女兒受訪時說,爸爸以前唸哲學,愛帶她們逛藝術館。後來重踏台板是圓自己多年的心願,非為名利。Rodriguez 把演唱的大部份收入留給家人,自己繼續過儉樸的生活,真的像一個修行的人。
看完《尋》片,才記起去年到英國出差時,便聽過有關 Rodrigeuz 的事。有個在南非出生和長大的(白人)同事,他仍住南非的哥哥在倫敦出席新書發布會,之後到弟弟在牛津的家小住幾天。同事請我吃飯,把哥哥也叫來。席間同事的哥哥說起某個隱世歌手的故事要拍成紀錄片,兩兄弟越說越起勁,顯得十分期待。看罷《尋》片,突然想起那天晚上聽到的故事,大概兩人說的正是 Rodrigeuz。
關於當年 Rodriguez 未能(在美國本土)走紅,也許有跡可尋,他的出身可能就是答案。美國人對墨西哥人的觀感不特別好,而同時帶有美國印第安人和歐洲人血統的 Rodriguez 樣子甚至帶點東方味道。在 1960、1970 年代的美國,這無疑並不討好。
完場後,去電影院一角的店買了原聲帶 CD,上面注明所得版稅會給 Rodriguez。
Wednesday, 5 June 2013
打字夢女神
看《打字夢女神》(Populaire) 這類型的電影總會為畫面上美麗的色彩而讚嘆,法國人對美藝的表達就是與別不同。至於在美工和服飾以外,觀眾還能有什麼得着,就看各自的修行。
這是一齣懷舊通俗愛情喜劇,在 195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生活秩序大致恢復,經濟復甦,人自然也有閒情逸緻,例如舉辦打字比賽。《打字夢女神》試圖借一座打字機去描寫女人的愛情和命運。鄉鎮美少女 Rose(Déborah François 飾)熱愛打字,決定出城當秘書。她在保險公司找到工作,但除打字之外,一無是處。少東 Louis(Romain Duris 飾)想出訓練 Rose 參加打字比賽。Rose 真的過關嶄將,拿下地區冠軍,再擊敗群雌成為法國冠軍最,最後橫渡大西洋到紐約角逐世界冠軍。Rose 和 Louis 兩人當然擦出了愛火。整齣不少段落拍得挺風趣的,女主角也漂亮可愛,但整體而言,欠缺新奇。
不排除有觀眾認為,這部電影貶低了女性的形象和獨立自主個性。但把眼光轉回 1950 年代,秘書在辦公室倒佔了重要的席位,打字機也可以看成是女性從家庭走到商業社會的象徵。以前在香港有很多私人開辦的商科學校,會計以外,秘書課程也很受歡迎,包括學層打字、速記等。昔日這些在辦公室是重要的生存技能,現在一台電腦已經能夠完成很多的工作,打字機幾成歷史陳跡。
《打字夢女神》的 Rose 因為懂得打字,而且打得快,(竟然)成為男人爭相追求的對象。Louis 讓 Rose 住進他的大屋,接受打字特訓。Rose 本來就不是什麼事業型女性,她答應受訓參賽,其實是因為她喜歡了 Louis。在電影描述的那個年代(或者說那個「世界」),勝出打字比賽甚至讓平凡女性跨越階層,成為名人,晉身上流社會。比較之下,這戲比較特多的是女方追求男方。Rose 盡表心跡,甚至願意獻身,偏偏 Louis 冷若冰霜,不為所動。事實上,Louis 對 Rose 的態度和訓練也許「剛猛」,其實他仍有戰後創痛,想愛而怕愛,思想也很小男人。反而是 Rose 早感到 Louis 和她的關係並非純粹建立於打字比癲之上。
Déborah François 演 Rose 這個角色簡單可愛,毫不扭捏,挺討好的。原來她十六、七歲出道,主演《半熟爸爸》(L'enfant),影片贏得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她亦當上了比利時影后。前幾年在香港的歐洲電影節也看過她有份演出的另一齣法國電影《餘生的第一天》(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她也憑《餘》片在凱撒獎(法國奧斯卡)贏得最有前途女演員。
跟 Hugo Weaving 長得有點像的男主角 Romain Duris 也有點來頭,前幾年贏得多個電影獎項,包括橫掃最佳電影等七項凱撒獎的《我心遺忘的節奏》(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男主角就是 Romain Duris,他也憑該片也提名凱撒獎最佳男主角。在本片演那外冷內熱的少東,表現也不錯,只是角色不是頂討好。論外表,演 Louis 那來自美國的老友 Bob 的加拿大演員 Shaun Benson 還討好一點。
此片由前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星光夢裏人》的團隊製作,在細節上也見類同之處,例如向傳統好萊塢電影風格致敬,談及法國和美國兩地的文化。末了不忘片幽了美國人一默,Bob 在 Rose 擊敗美國的打字女王贏得世界冠軍後,向美國打字機廠商推銷 Louis 新構思的打字機零件,笑指與美國人談生意,與法國人談戀愛(在片中他娶了 Louis 前度,有個幸福家庭,搞地產生意)。
《打字夢女神》就是輕輕鬆鬆,像一顆大大的糖果,好吃,卻沒有特殊的營養價值。
Monday, 3 June 2013
中國合伙人
說《中國合伙人》難看,也許語氣稍重,但這絕對不是一齣讓我看得投入或享受的電影,因為裏面的人物、理論都各有教人感到惡俗的地方。
有人說,這戲跟印度電影《作死不離 3 兄弟》有點類同,也許編導真的有向《作》片借鑒,但那些看似過癮的對白或情節,我只覺得是硬滑稽,沒有幾次笑得出來。昨天石琪在《明報》的影評中說:「這是他(陳可辛)從影以來最佳作品之一,我認為亦是迄今為止香港導演處理當今中國大陸題材最好的一部。」跟石琪相比,我看電影自然少得可憐。也許在香港的導演之中,陳可辛這齣《中國合伙人》確實是拍當今中國大陸題材中最出色的一部。但以戲論戲,《中》片的沙石和突兀的地方也很多。有關現代或當今中國大陸的題材從來難拍,世界上沒哪些才華橫溢的編劇和導演敢說能拍好。國內的電影人得面對國家的審查,難以暢所欲言。國外的電影人對很多細節的掌握未夠深入,也可能拿不到批文入境拍攝,或者得不到相關單位的幫助,結果成績大打折扣甚至開拍不成。所以說,陳可辛這戲是「香港的導演之中拍當今中國大陸題材中最出色的一部」仍可能說得過去,但「出色」是相對於什麼標準而言,則另需商榷。
純以觀影感覺而言,《中國合伙人》也教人不舒服,片中不少時間是用配音的,雖然都是演員本身的聲音,但就是不自然,大概是要「照顧」三個男主角黃曉明、鄧超、佟大為的英語水平。
同是昨天的《明報》,我挺喜歡家明在副刊寫《中國合伙人》劈頭來的一段:「《中國合伙人》叫我們再次認命,有怎樣的國情、怎樣的市場、怎樣的政權,就有怎樣的華語電影。」我沒像他那樣頻頻看錶,但同樣看得不耐煩,結果捱到全片的高潮──三個男主角大吵兼散伙的一幕──我睡了。
對於《中》片是不是仿效《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的機智和快速的對白剪接,也不想花心思評判,至於那些獨白,穿插的時代金曲,都是騙人的小聰明。劇本寫得好,不必通過獨白去揭示角色心理和時代風尚的變換。那些流行一時的歌曲沒有穿透角色的內心,只是老調重彈的次級品味。
三個男主角同是 1980 年代的大學生,1988 年入學,說着說着,穿插多場校園生活的友情和愛情的苦惱,三人就畢業了。那麼,夾在中間的 1989 年呢?不是存心找茬,而是編劇後來又提到 1993 年北京申辦 2000 年奧運會失敗,1999 年北約戰機誤炸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甚至 2000 年新浪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卻怎麼 1989 年就隻字不提?原因大家不言自明。
末尾黃曉明那段慷慨陳詞也教人很不舒服。中國市場龐大是不爭的事實,但強大而扭曲的貿易保護主義同樣駭人,以此來說明翻版有理更是惡俗。本來在三人組中高人一等的鄧超獨得美國簽證,但在紐約只是幹着跟自己本科甚至理想完全無關痛癢的實驗室小工,後來被炒了,轉去餐館打工。多年後衣錦榮歸,變成為實驗室的捐款人,那陣銅臭味隔日仍纏繞不散。
《中國合伙人》的靈感來自於大陸真實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同樣由三人創辦,在新世紀被美國機構控告侵權索償,後在也在美國上市成功。毛尖昨天在香港《蘋果日報》的副刊寫過一下。
對於《中》片,實在沒有太多想談,倒想講些題外話。中國大陸到現在仍是以考試主導教育。或者說,在中國大陸難言教育。任何教育類別的運營都圍着考試走,包括出版,這是教人非常懊惱又痛心的現像,如此風氣,根本不可能對國民的知識學習、個人素養、文化視野提供全面而合理的培訓。前一個月跟一家在內地有名望的機構談合作,對方提起新東方集團,直言假如能跟他們合作便太好了。她一個老同學在新東方旗下某家學校工作,專門負責貴賓客戶,所謂貴賓客戶,就是保證 TOFEL 能過關,考到一定分數,不過課程時間短,上課時間完全配合客戶的需要,課件量身打造,每位承惠 25 萬人民幣。這麼一家學校一年招兩百個學生也賺翻天了,而如此天價補習課程卻始終求過於供。這就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