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寡婦春情》(The Rose Tattoo) 這個中文譯名的時候,真覺得它是齣情色電影。最近香港電影資料館放映了這戲,主要是為已故華人攝影師黃宗霑 (James Wong Howe) 辦了個活動。黃是第一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華人,曾經十度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憑《寡婦春情》(1955) 和《牧野梟境 (Hub; 1963》兩度得獎。資料館在放映《寡》片之前,特別播放了一齣 22 分鐘的紀錄片《攝影家黃宗霑》。縱若浮光掠影,仍足見黃氏攝影的技藝和創作力量。
《寡婦春情》原為美國名作家 Tennessee Williams 在 1951 年創作的舞台劇,是他特定為本片的女主角、意大利演員 Anna Magnani 寫成的。但 Anna 自覺英語欠佳而辭演了。幾年後,開拍電影版,Anna Magnani 有足夠的信心接拍,結果憑本片一舉登上奧斯卡影后寶座。此片當年共獲八項金像獎提名,還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女配角 (Marisa Paven),最後拿下了女主角、攝影和美術指導三個獎。
執導的 Daniel Mann 在 1950 年代開始執導,常拍改編自舞台劇或文學作品的電影。在 1950 年代,他捧出了三位金像影后:《蘭閨春怨》(Come Back, Little Sheba; 1952) 的 Shirley Booth、《寡婦春情》(1955) 的 Anna Magnani 和《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 1960) 的 Elizabeth Taylor。而《寡》片的男主角,正是 Daniel Mann 處子作《蘭閨春怨》的主演 Burt Lancaster。
影片的故事沒有特別說明發生在美國什麼地方,反正是個住了不少意大利移民的社區。Serafina(Anna Magnani 飾)因為盲婚嫁到美國,來到後才發現老公英偉非凡(有趣的是影片只拍了「丈夫」赤裸的有玫瑰紋身上身,從沒照過臉)。她從不掩飾對老公的愛慕。老公開貨車,Serafina 做女紅幫補家計,兩人肓有一個快初中畢業的女兒 Rosa(Marisa Paven 飾)。Serafina 丈夫走私拒補時意外身亡,同時她發現原來老公有情婦。猛受打擊之下,她三年不外出,脾氣變得乖張,對所有人包括女兒 Rosa 都很刻薄。後來 Rosa 在畢業舞會上交了當水手的男朋友 Jack(Ben Cooper 飾),Serafina 又遇大大咧咧的上貨車司機 Alvaro(Burt Lancaster 飾),讓 Serafina 的家庭生活和孤寂內心再掀起波瀾……
現在看來,《寡婦春情》就是一齣通俗劇,情節和角色演繹都挺誇張。劇中的母女對抗沒有產生很強的張力,因為老媽的力量壓倒一切。就覺得當初 Tennessee Williams 一心寫下這劇本讓 Anna Magnani 去百老匯踏台板,就是相中甚至拜倒於她表演的爆發力。Serafina 這個角色活像橫行森林的惡獅,家人、鄰居、神甫、女兒的老師和男朋友、亡夫的情婦、找她做衣服的人,還有愛慕她的人,統統都被她那狂喜狂悲的言行所嗆倒了。而 Anna Magnani 確實有如龐貝火山的力量去掩沒她身邊的所有人。看着看着,竟發現從樣子到表情,Meryl Streep 跟 Anna Magnani 都有點相似。
男主角 Burt Lancaster 那招牌的咧嘴笑容和健壯的身軀魅力依然,但戲份比預期的少。他在片中演個頭腦簡單的癡情漢,在 Anna Magnani 跟前,真像個傻小子。演小情人的 Marisa Paven 和 Ben Cooper 都很清新。
我不會攝影,也不曉得怎麼樣的黑白攝影才算得上精彩。但看《寡婦春情》,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室內還是室外,導演和攝影師都非常能夠通過黑白調子的深淺和不同的景深去營造氣氛和戲劇效果。例如甫開場,Serafina 在睡房跟正在睡覺的老公講話,導演就是不讓老公露臉,卻把他健碩的身體和上面的玫瑰紋身拍得清清楚楚,既點出故事的一個重要標記,也營造出一份神秘的氣氛。也許,這很大程度上就是攝影師的功力吧。
Wednesday, 30 July 2014
寡婦春情
Monday, 28 July 2014
看見台灣
星期六早上去看《看見台灣》,觀眾都比較成熟,映室內幾乎滿座。這是一齣令人感動和思考的紀錄片。
導演齊柏林原是公務員,工作是以高空拍攝照片記錄重大的工程等。2009 年 8 月颱風莫拉克為台灣帶來超級豪雨,導致嚴重的水浸、坍方、泥石流等災難,事後他到災場拍攝紀錄,有感光是平面影像不足以讓人真實地感受到(台灣的)土地正面臨的危機,從而激起了他製作紀錄片的決心。除了自己的積蓄外,齊拍林將自己的房子向銀行抵押借貸,並向朋友借貸和找贊助,花三年時間,飛行 400 小時,用了 9000 萬新台幣拍成片長 92 分鐘的《看見台灣》。這是台灣歷來首部全高空拍攝的電影。
影片開始的首十五分鐘,直升機帶觀眾漫遊台灣多個明秀或壯麗的風景點,但是接着鏡頭一轉,開始揭露和探討台灣島上目前所面臨種種土地的污染或損毀的危難。抱着觀賞優美風光紀錄片心情而購票進場的人,宜有心理準備。
有關《看見台灣》的內容和評價,在網絡上已經有很多不同的文字紀錄,我倒想從另一個角度談《看》片。
儘管台灣本土經濟不景,娛樂事情也不如 1990 年代至 2000 年代初那麼蓬勃,但就電影一環來說,最近幾年台灣顯露的曙光是越來越多,間中還真有一陣明媚的風景。《看見台灣》除了手法和用心教人讚賞外,還包含着台灣電影和很多台灣人教人欣賞的地方,就是仍然願意帶着樂觀、積極的心情,純粹朝着目標或理想走去。別批評「太陽花」運動的效果或什麼的,光是那份心意,參與者的自主和行動力,就教全世界很多其他地方的華人汗顏。
從開始到完場,《看見台灣》的步調始終如一,何國傑的音樂,吳念真的旁白也是,兩分煽情加八分理性和誠懇,期望觀眾一同反思,當權主政的落實行動,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努力。世情紛亂,那些年一直有點嫌棄的台式文藝,現在反而變成得體。
Friday, 25 July 2014
機上娛樂:The Angriest Man in Brooklyn(布克林怒漢)
上星期去東京逛了幾天,飛機上的娛樂系統沒有提供多少有趣的電影,最後選了這齣今年五月底才於美國少數電影院公映的《The Angriest Man in Brooklyn》,主要是為了看男、女主角 Robbin Williams 和 Mila Kunis。
這戲改編自 1997 年 Assi Dayan 自編自導的以色列電影《The 92 Minutes of Mr. Baum》。美國版的導演 Phil Alden Robinson 名氣不算太響,最出名的編導之作要算 1989 年 Kevin Costner 主演、以棒球為題材講親情和夢想的《幻夢成真》(Field of Dreams)。他上一齣執導的電影已經是 12 年前的《驚天核網》(The Sum of All Fears),Ben Affleck 和 Morgan Freeman 主演,改編自 Tom Clancy 的 Jack Ryan 系列小說。
《The Angriest Man in Brooklyn》有正劇和喜劇的元素,但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化學作用。故事說離了婚的律師 Henry(Robin Williams 飾)脾氣暴躁,某天去醫院覆診時,碰上同樣心情欠佳、替跟自己搞婚外情的上司代班的女見習醫生 Sharon(Mila Kunis 飾)。Henry 不甘等候太久,破口大罵,Sharon 見報告說 Henry 腦部有腫瘤,冒火之際,氣說 Henry 生命只剩下 90 分鐘。Henry「臨終」前想見家人,跟兒子(Hamish Linklater 飾)和老婆(Melissa Leo 飾)和好,匆匆跑離醫院。Sharon 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那句戲言闖下了大禍,慌忙追出找 Henry 解釋……
90 多分鐘的電影由大部分時間表現躁狂的 Robin Williams 領銜。Robin Williams 可是盡了力去演,可惜劇本和導演不濟,沒能好好刻劃 Henry 這個角色,觀眾只覺得他在紐約街頭東奔西跑,心情躁鬱,見人就罵,看着也不免心煩氣躁起來。曾經有人說,假如 Robin Williams 束了鬍子拍戲,就表示他特別用心拍,那電影也應該會是齣好電影。在海報上看到他這次把臉刮光光,是不是早已預言電影不好看?都是戲言吧,至少很多人會說 Robin Williams 拍《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 很好看。
Mila Kunis 的角色也好不到哪裏。在好萊塢的年輕女星之中,她可是外表和演技都比較出眾的一個,但在本片中,她和 Robin Williams 數度同場,兩人都戮力演出,可就是沒法撞出半點火花。合演的 Melissa Leo 和 Peter Dinklage(電視劇《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 那位侏儒男星)都是好戲之人,但在本片跟打醬油無異。
總的來說,這齣戲實在談不上娛樂,它談人生意義,陳腔濫調,淺嚐輒止,結局甚有「落雨收柴」之感,浪費了幾個好演員。
Wednesday, 23 July 2014
猿人爭霸戰:猩凶崛起
回到 2001 年,Tim Burton 重拍《猿人爭霸戰》(Planet of the Apes)。十年之後(2011 年),《猿》片的第一齣前傳《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觀後感;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面世,前傳第二集《猿人爭霸戰:猩凶崛起》(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換了導演和男主角,拍得還挺快的。
故事發生上一集結束(至少)十年之後,人類因「猿流感」而死傷無數,男女主角 Malcolm(Jason Clarke 飾)和 Ellie(Keri Russell 飾)分別失去了妻子和女兒,Malcolm 的兒子在小時候見過太多人死去而變得敏感不安。上一集講述人類以猩猩測試疫苗,倖存的 Caesar(Andy Serkis 飾)獲年輕科學家如人類般撫養成長。後來 Caesar 不甘被囚,率領同類起義,同人類劃清界線。在今集,Caesar 已經結婚生子,建立了包容多種猿猴的族群社區。人類則經歷了十年瘟疫浩劫,且四散各地,能源又將耗盡。Malcolm 和一些倖存者到森林去試圖重新啟動水力發電機,遇上成百上千的猿猴,部分更會說話而且敵視人類……
驟看《猿人爭霸戰:猩凶崛起》的劇情不覺得特別過癮,然而它的看點都在細節之中。故事像一面的鏡子,讓觀眾從猿人看見人類自己。Caesar 當上猿人首領,訂下規條,猿人不殺猿人。然而,劇(實)情剛好相反。
電影中的猿人背叛同族,甚至相煎,似乎都在說明,牠們都是(之前)從人類社會之中學習的。也許以猿猴來說明人類的言行比以人類本身來演繹有更深刻的警惕,因為我們都自覺比猿猴和其他一切物種優秀,可是事實(劇情)又彷彿說明,人類跟猿猴沒有兩樣,甚至更差,例如本片的一些人類角色面相和行為十分無知,像那兩個軍火庫槍手,便完全被猿人玩弄於股掌之中。
跟上一集比較,Caesar 在本集的英雄感更趨強烈,際遇峰迴路轉死而復生,得力助手變成敵人,更有終極對決,甚有武俠電影的味道。另一方面,電影也談到戰爭與和平、背叛和信任。人類與猿人雖可成為朋友,然而戰爭已經爆發,製造出挺強大的戲劇效果。
看《猿人爭霸戰:猩凶崛起》時,想起了 Peter Jackson 的《King Kong》(2005),兩片同以通俗的手法去推演深層次的主題,儘管兩者的題旨和讓我思考的事情並不一樣。
整體來說,全片劇情張馳有道,片長 131 分鐘,卻沒有拖曳,拍攝手法靈活而富動感。另外,實在值得考慮讓 Andy Serkis(飾演 Caesar)角逐演技獎(或乾脆頒他一個特別獎)。
Wednesday, 16 July 2014
滋味旅程
暑假來臨,想看或有意思的電影少了。這齣看來以吃為題材的《滋味旅程》(Chef),從故事題材到劇本內容,算是讓人看得開懷的一齣小品喜劇。
Carl(Jon Favreau 飾)是個一直冒升的大廚,本來希望以新創作的菜式贏取極富影響力的飲食評論網誌作家 Ramsey(Oliver Platt 飾)的稱讚。可是保守的餐館老闆 Riva(Dustin Hoffman 客串飾演)飭令 Carl 只能以賣了用多年的舊菜式去招呼 Ramsey。結果,Carl 慘遭無情的批評。他本來不用 twitter,但知道那一篇負評在 twitter 上瘋狂轉載,馬上開設戶口在 twitter「公開」向 Ramsey 反撃,導致公關災難。另一方面,Carl 跟老婆 Inez(Sofía Vergara 飾)離婚後,因為工作而對兒子 Percy(Emjay Anthony 飾)越來越冷淡。Inez 見 Carl 找不到工作,提議他趁 Percy 放暑假,隨他們回邁亞密老家,在 Inez 工作時幫忙照顧 Percy。Inez 讓前夫 Marvin(Robert Downey Jr. 客串飾演)送了 Carl 一輛舊貨車,使 Carl 可以做快餐車生意,重新起步。Percy 本來崇拜爸爸,跟着 Carl 穿州過省做生意,從邁亞密回到洛杉磯,兩父子朝夕相對,各自在彼此身上學到不同的珍貴東西……
《滋味旅程》的劇情和結局都能以「老套」來形容,主角到最後當然把事業、愛情和家庭都一口氣贏回來了,但此片有趣甚至可貴之處是它讓美食和溫情兩者之間互相交融,夾在暑期一眾兒童動畫片和炸個稀巴爛的特效大片之中,算是口清新空氣。
Jon Fraveau 拍了三集《鐵甲奇俠》(Iron Man),又是《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系列電影的執行監製,這次自編、自導、自演,打盡人情牌,除了 Dustin Hoffman 和 Robert Downey Jr. 客串演出外,還有 Scarlett Johansson。事實上,他讓惹火的 Sofía Vergara 飾演自己戲中的好前妻,加上 Scarlett Johansson 這個知己情人,難免予人假公濟私呢。
影片幾乎所有角色都是好人。Carl 在廚房的手足、他的前妻、前妻的前夫、餐館的侍應領班、沿途光顧快餐車的食客,甚至那個出口傷人的食評人,全都有其可愛可敬之處。當然,故事着墨最深的不在於炮製美食,而是 Carl 和 Percy 的父子情。Jon Fraveau 勝在形象不錯,胖而討好,演技卻不很出色。兩父子互動的戲分寫得一般,但還算挺有層次。加上利用 twitter(大概是植入廣告)和 facebook 來推動劇情,看來也有實感。
全片演得最好的是客串演出三場的兩屆金像影帝 Dustin Hoffman,輕重若輕,把角色的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把同場的演員比下去了。
看《滋味旅程》時,想起若干年前,自己也在網誌中寫了不少談吃的文章。那些年網誌流行,飲食是容易吸引讀者的題材,讀者和瀏覽人數確實因此而增加了不少。只是後來覺得這些談吃的紀錄都不夠水準,並惹來一些口味不同的人月旦。更重要的是不管所寫的是否客觀、精準,自己又是憑什麼去推波助瀾,直接或間接破壞人家的心血呢?在《滋》片中,Carl 讀了 Ramsey 第二次在網上對他的刻毒批評(其實跟 Carl 無關),氣得馬上衝去把對方大罵了一頓。Carl 的反應或許有欠理性得體,但他燒起的不盡是無名火。看看現在的(網上)食評人,別管他們對飲食的知識或鑑賞能力有多厲害,說話大氣的只屬少數。
Monday, 14 July 2014
輝耀姬物語
高畑勳的名氣比不上他吉卜力工作室的同事宮崎駿,但他在日本動畫界的地位或影響力一點不弱。對香港觀眾來說,高畑勳的舊作中,以 1988 年的《再見螢火蟲》(火垂るの墓)和 1991 年的《歲月的童話》(おもひでぽろぽろ)最為人熟悉。
翻看高畑勳的一些資料,不少都說他製作動畫片常落後於進度,包括這齣《輝耀姬物語》(かぐや姫の物語)。電影本計劃去年夏天跟《風起了》(觀後感)一同上映,最後因為趕不上進度,延後至去年十一月底公映。在香港,曾有消息說《輝》片接着《風起了》公映,但後來不了了之。最終延至暑假第一檔上映,看似是照顧學生和孩子,但此片並不是《馴龍記》(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那種為孩子而編作的動畫片。一心去看或者欣賞《輝耀姬物語》的該都是心智和美藝評賞能力較為成熟的觀眾。
《輝耀姬物語》以透現東方古典特色的水彩畫去演繹日本的古老神話故事,跟時興的數碼立體技術剛好相反。故事捨浮華虛榮,取鄉土田園,基本上沿自日本最古老的物語《竹取物語》(一般認為寫於平安時代初期或以前)。居於深山的伐竹翁於竹林發光的小竹筍中發現精巧可愛的小公主,把小女娃帶回家中和老妻養育。女娃以非同尋常的速度成長,跟比較年長的孩子王捨丸青梅竹馬。後來伐竹翁從其他發光竹筍裏發現金子和精美衣料,認為是上天開示,要他們給予小公主榮華體面的生活,於是伐竹翁把老妻和小公主帶到京城,蓋花園宅第,請人替愛女命名「輝耀姬」,並聘請女官教導輝耀姬禮儀和書畫琴藝。很快,輝耀姬名氣滿遍京華,很多貴冑公子上門提親,但都給輝耀姬打發掉。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貴公子沒有放棄追求輝耀姬。伐竹翁仍繼續落力張羅快婿,甚至引起皇帝注意,輝耀姬卻越來越討厭自己的生活。原來輝耀姬是來自月都的天女,她內心的掙扎傳回了月都,月王即將下凡把天女(輝耀姬)接回月都上去。這時候,輝耀姬卻突然想到塵世中的美好,不想回到天上去……
看《輝耀姬物語》,大部分角色談不上漂亮可人,就是讓天女嚐到凡塵戀愛滋味的捨丸,除了一雙精靈而略帶英氣的眼睛外,身體線條還算有點肥壯。最好看的男角色是其中一個向輝耀姬求婚的貴公子石作王子。編導網開一面,是因為石作王子是個花花公子,長相俊美,巧言令色,傷透很多女子的心。《輝》片展示的人間美色不在眾生百姓,而於大自然。電影前半部從伐竹老夫婦發現和領養竹筍小公主,到小女娃與捨丸哥哥遊歷大自然,歌頌生活和自然的美好。到小女娃正式取名耀輝姬,轉入另一成長階段,影片便多談人情世故。
不少評論說,貴公子追求輝耀姬那一段太長又流於俗套,這都是官名利祿惹的禍,配上清雅的水彩畫,好像有點水土不服。倒是最後輝耀姬要回月都上去,起行前先去幼年時生活的山林,跟心愛的捨丸短聚,便教人揪心。據說,高畑勳編寫劇本,最初稿是在影片開始時訴說天女從月都下凡的前因。最後他沒有採用這個計劃,改為到影片末尾輝耀姬要回月都,才交代她來人間的目的。
二階堂和美譜寫和主唱的主題歌《生命的記憶》(いのちの記憶)娓娓道出了電影其中一個題旨:何謂美好的生活。樸實無華的生活不會教人在意,然而一旦失去,人才會猛然醒覺原來當中盛載着幾許歡愉和回憶。只是,凡夫俗子大概可能要像輝耀姬那樣,走到失去的關口,才會反思生活和人生。
Thursday, 10 July 2014
機上娛樂:白宮末日
來自德國的「大」導演 Roland Emmerich 從老家到好萊塢發展後,專拍大規模災難的電影,隨便數數看,有外星人侵襲地球的《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巨獸來襲的《哥斯拉》(Godzilla)、氣候突然大變的《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史前慘戰《公元前 10000 年》(10,000 BC),末世災難《2012》(2012) 等。相比之下,他最近一齣作品《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 只是武裝分子騎劫美國的最高權力象徵,實在有點「返璞歸真」。
說《白宮末日》小兒科還是有少許誇張,至少武裝分子部署周詳,甫進入白宮便長驅直進,一眾所謂精英特工簡直不堪一擊。當然,壞份子那麼厲害,全因為他們有內應。最初,觀眾以為壞人都是為了深重的私怨而來,看下去才發現背後還有野心家在攪局。一個一心重修父女關係的好爸爸帶着反叛又醉心政治的小女兒去參觀白宮,自己順便面試特工職位,最後卻成了扭轉整個敗局的唯一王牌,陪他應戰的竟是敵對陣營的目標人物兼美國總統。經過 130 多分鐘的槍林彈雨塗碳生靈,結局當然是邪不能勝正了。
好父親是 Channing Tatum,美國總統是金像影帝 Jamie Foxx,內應是 James Woods,野心家是好戲之人 Richard Jenkins。加上在片中看來精明並努力顯出自己不是花瓶的 Maggie Gyllenhaal(白宮保安高層),近年開始在一些受注目的電影中戲分越見吃重的澳洲男星 Jason Clarke 演武裝分子首領,以及男主角那個教人又愛又恨的聰明小女兒 Joey King,《白宮末日》的演員陣容實在不弱。
然而,這戲還是沿用 Roland Emmerich 很多電影的公式元素:巨大危機、影響全世界、破壞急遽、死傷枕藉、追求和平,以及家庭親子關係。Channing Tatum 努力拯救 Joey King 的場面實在熟口熟面。
當然,編導試圖對《白》片的細節做點小文章,希望電影看來有些趣味,追上時代步伐,例如安排主角的女兒酷愛使用社交媒體和視頻網站,可惜手法毫無新意。最後編導解開襲擊白宮背後一層層的動機和陰謀,牽強而累贅,實在「得啖笑」。
其實,看到一國元首化身大俠,衝鋒陷陣,大概就知道不應該對劇情有任何深入的思考,感官隨着畫面走便是。
Monday, 7 July 2014
機上娛樂:危情假期
這齣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去年夏天公映,在香港卻一直沒有放映的消息。上個月開始,它在飛機上看得到,但在節目選單中只得英文片名。前幾天逛影音店時發現,這戲的 DVD 推出了,中文譯名有點隨意,就叫《危情假期》(Labor Day)。
電影由 Jason Reitman 改編劇本和導演,他之前幾齣電影普遍有不錯的評價,包括《Juno 少女孕記》(觀後感;2007)和《寡佬飛行日記》(觀後感;2009)。另一齣《中女翻叮日記》(觀後感;2011)也受注目。《危情假期》顯然比《Juno》和《寡》片失色。
故事說 Adele(Kate Winslet 飾)跟前夫離婚後,和兒子 Henry(Gattlin Griffith 飾)相依為命。Adele 的精神有點恍惚,害怕接觸其他人,深居簡出。Henry 內向但有點早熟。一天 Henry 去超市買東西時,遇上剛逃獄並受了傷的 Frank(Josh Brolin 飾)。Frank 挾持 Henry 回家,原意是暫避風頭,然後繼續逃亡,但 Adele 和 Henry 不但沒有反抗,甚至照料起受傷的 Frank 來。Frank 愛上了 Adele,擔起了丈夫和爸爸的角色,打算在勞動日(Labor Day) 假期帶着 Adele 和 Henry 遠走加拿大。但 Henry 認識的那個愛支使的女孩 Eleanor(Brighid Fleming 飾)令 Henry 以為 Frank 只打算帶 Adele 離開而拋棄他。Henry 在離開的那天早上,去給爸爸送信告別,回程時遇上了巡警……
最初吸引我看《危情假期》的當然是 Kate Winslet,而 Josh Brolin 也是有名氣的影星。奈何劇本不濟,節奏也嫌拖曳,有更好的演員或明星也挽救不了。編劇企圖製造緊張的情節和情感的張力,對於一些小節的確有比較細膩的描寫,可是卻予人着力太深,刻意求工。另一方面,角色刻畫相當呆板,Adele 和 Frank 的感情戲寫得十分表面。也許,浪漫一點說,就是二人因緣彷彿早已注定,一碰面便水到渠成。Adele 和 Henry 對 Frank 的依賴/依戀也寫得很浪漫,半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味道也沒有。
有外國影評人拿此片跟 Clint Eastwood 執導、Kevin Costner 主演的《完美的世界》(A Perfect World) 比較。兩片故事的性質或有相似之處,但論感染力和深度,無疑《完》片出色得多。不是說以悲劇收場才有感染力,而是《危》片中的所謂「偉大的愛情」實在非常蒼白。
Kate Winslet 演出戮力,Josh Brolin 繼續不過不失(論演技,他還算過關,未至於淪為「男花瓶」),倒是兩個年輕演員 Gattlin Griffith 和 Brighid Fleming 有些亮眼的演出,特別是前者,有一兩場內心戲演得不錯。
Thursday, 3 July 2014
機上娛樂:3 日限殺令
基本上,《3 日限殺令》(3 Days to Kill) 的故事跟 Liam Neeson 主演的《救參 96 小時》(Taken) 異曲同工,但時間更短,只有 72 小時。這戲能夠在香港公映,多少因為男主角 Kevin Costner 最近人氣反彈。
導演 McG 當製作人比導演多。之前執導的電影中,就只兩齣《神探俏嬌娃》(Charlie's Angels) 電影版最為人熟悉。反而他當電視劇製作人,有幾齣作品在香港播放過,包括《狙魔人》(Supernatural)、《O.C.》、《目標人物》(Human Target)、《特務阿七》(Chuck) 等。雖然說法國名導 Luc Besson 有份編劇,《3 日限殺令》還是一齣頭腦簡單的戲。
Ethan(Kevin Costner 飾)是個老練特工,他因為工作危險,又長期不在家,跟妻女分開了。原來 Ethan 得了絕症,不久人世,CIA 精英女特工 Vivi(Amber Heard 飾)知道 Ethan 想於臨終前跟妻女重修舊好,以續命猛藥利誘 Ethan 幫她對付目標人物。Ethan 到達巴黎,一方面嘗試跟女兒 Zoey(Hailee Steinfeld 飾)修補關係,另一方面逐步找出走私軍火的壞蛋。然而,好事多磨,正當 Ethan 跟家人關係解凍,卻發現一個他不願面對的事實……
電影欠缺奇峰突出的情節,動作場面談不上格外流麗奪目,都是在很多 McG 導演或監製的作品中常見的飆車和槍戰的場面。Kevin Costner 演動作戲效果一般,沒有 Liam Neeson 或 Bruce Willis 等的硬漢味道。也許,劇本已經盡量遷就,加入不少文戲,特別是 Ethan 的巴黎公寓被非洲移民家庭侵佔和帶點反叛的女兒對老爸從不屑一顧到完全諒解,企圖製造笑料和炮製溫情。Hailee Steinfeld 表現還不錯,但跟 Kevin Costner 沒有擦出太多的火花。
影片的女主角本該是 Amber Heard,她飾演的 Vivi 是個謎樣女特工,但編劇把角色寫得神秘不足,古怪有餘,加上戲分不集中,結果 Hailee Steinfeld 比她還搶鏡頭。
電影結局時,連環奉上(交代得太明確,實在不能用「埋下」或「佈下」來形容)三條拍續集的伏線:特效藥、一家團圓、愛女男朋友老爸的身分。但拍續集的話,我還是留待搭飛機時看就好了。
Wednesday, 2 July 2014
2014 年第二季觀影小結
上一季有三分之一時間不在香港,確實少去了電影院,但在飛機上看的戲多了,有 13 齣,全季加起來竟然仍有 35 齣。過去三個月我認為特別好的電影不多,自選的頭三名竟然還都是在國際電影節看的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選十齣較佳的電影中,亞洲電影佔了六齣。「奧斯卡季節」(一至三月)過後,上映的好萊塢電影換成以娛樂(大)片為主,製作水準高,但劇情大都不值一提。
過去一季看了 9 齣舊片,包括真正的老電影,如《彼岸花》《露滴牡丹開》《河流》等,也有於香港公映時沒在電影院看過的,如《浪魂 47》《魔雪奇緣》《激戰》《白宮末日》等。在 2014 年上映但沒在電影院看的仍視為新片,例如《3 日限殺令》《家路》。從沒在香港公映(或只推出過 DVD)而不足五年歷史的也當新片看,如《狄更斯的隱密情人》和《緋聞教主》。
第二季自選電影前十名(不包括舊片):
1《知音夢裏行》(Inside Llewyn Davis)
2《永生情人》(Only Lovers Left Alive)
3《東京小屋》(小さいおうち)
4《逆權大狀》(변호인)
5《十分見習男》(10분)
6《家路》
7《變種特攻:未來同盟戰》(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8《香港仔》
9《歸來》
10《黑魔后:沉睡魔咒》(Malefi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