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家輝、鄭秀文和卓韻芝拍的電影沒有特別濃厚的興趣,加上要為差旅做準備,便放棄了《失戀急讓》,只看了這齣某些人誤以為是 Woody Allen 新作的《情迷出租男》(Fading Gigolo)。
電影由演員 John Turturro 自編、自導、自演。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散發出(或要營造出)低調的韻味和幽默感。片中的場景、色調、造型、音樂等都讓我聯想起 1970 年代末的美式小品喜劇;或者說,那些年 TVB 菲林組受新浪潮或歐西影視文化薰陶的編導所拍攝的單元劇。
故事發生在紐約,Fioravante(John Turturro 飾)在花店兼職,懂花藝,也在老友 Murray(Woody Allen 飾)的舊書店幫忙。Murray 的家傳小店結業之際,他的皮膚科醫生(Sharon Stone 飾)在某次會診時突然告訴 Murray 她和她好友 Selima(Sofía Vergara 飾)想找個男人來玩三人性愛。Murray 覺得 Fiorayante 有點內涵,又對女人有辦法,便遊說經濟拮据的 Fiorayante 兼職做男妓,結果大受闊太歡迎。Murray 趁勢當起「扯皮條」來。後來他介紹自己認識的保守猶太教派苦悶寡婦 Avigal(Vanessa Paradis 飾)去約會 Fiorayante,無意中讓 Avigal 和 Fiorayante 發生了一段純潔的情緣。沒料到,原來猶太人社區治安糾察隊隊長 Dovi(Liev Schreiber 飾)一直暗戀並守候着 Avigal。Murray 和 Fiorayante 遂成了 Dovi 偵查和打擊的對象……
Woody Allen 只當演員,演起扯皮條倒也有趣。片中對白不乏 Woody Allen 式文藝小品的幽默感,帶點知識分子氣息。坦白說,故事有粗俗和挺多不合情理的地方,但 John Turturro 刻劃和演繹角色不落俗套,即使有不少荒謬的情節,仍滲出甜蜜和驚喜。整齣電影看來輕輕鬆鬆,並不造作。
兼職男妓和猶太教寡婦的情緣最有味道,演寡婦的 Vanessa Paradis 功不可沒。這法國女星剛出道時是模特兒和歌星,當過 Chanel 代言人,14 歲(1987 年)一首《Joe le taxi》(在香港,陳慧嫻改編成同名的粵語版)流行國際,之後跟歌手 Lenny Kravitz 拍過拖。然而,對於較年輕的觀眾來說,認識 Vanessa Paradis 可能是因為她曾經跟 Johnny Depp 拍拖十幾年,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在前年宣布分手。在《情》片中,她扮相樸素,但演出和造型都很有韻味。在片中暗戀 Vanessa Paradis 的 Liev Schreiber(未婚妻是澳洲女星 Naomi Watts)本身有多重血統,卻偏偏沒有猶太血統,但讓他扮演猶太人,倒沒有太突兀的感覺。
至於自編自導自演的 John Turturro,在紐約出生,意大利裔,年輕觀眾可能只知道他有份演出《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系列電影的頭兩集,其實他算有來頭,早於 1991 年便憑《才子夢驚魂》(Barton Fink) 贏得康城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我第一齣看他的戲是他和 Ralph Fiennes 主演、Robert Redford 導演的《幕後謊言》(Quiz Show)。之後又參演過 Coen Brothers 幾齣作品。《情迷出租男》已經是他第五齣執導的電影。
Monday, 25 August 2014
情迷出租男
Monday, 18 August 2014
颶風中心
最初這電影在香港譯作「颶風現場」,雖然不是個很有意思的譯名,但大概還比目前使用的《颶風中心》(In the Storm) 好一點。在漢語裏,「颶風」有兩個同樣跟科學有關係的意思,一是指在北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即英語 hurricane,另一義是形容氣象學蒲福氏風級表 (Beaufort scale) 中最大的第十二級風(風力達時速 118 公里或以上)。《颶》片中的追風者是希望能夠拍得龍捲風 (tornado) 中心的實況,而不是在海洋上形成的颶風 (hurricane)。龍捲風中心的風力該超過十二級颶風風力,但對於很多不諳箇中科學的觀眾來說,「颶風中心」反而讓他們想到熱帶氣旋的中心,而不是龍捲風。所以說,《颶風中心》這中文片名並不完全恰當。
電影片長僅 89 分鐘,製作成本都用在炮製龍捲風的特效。我周末一大早去看《颶風中心》的全景聲版 (Dolby atmos),視覺和聽覺特效的水準都挺好的。但除此以外,《颶》片倒沒有什麼其他特別優異的地方。
導演 Steven Quale 曾擔任《阿凡達》(Avatar;觀後感)的副導演,《颶風中心》乃他繼《死神來了 5》(Final Destination 5) 後執導的第二齣劇情片。災難電影中該有的人物和元素統統都可以在《颶》片中找到,人物的性格和際遇,以及劇情的推演和結局,都是同類型影片慣見的樣板,例如所有主要角色一同面對威脅、全家人一起受難、眾人在危難時團結一致、團體中有專業人士謀策解難,部份角色發展出愛情等。唯一有創意的是編導讓很多角色都喜歡或需要拍攝短片或紀錄片,然後採用寫實風格,再使用手提攝錄機拍攝,使災難看來更有真實感和生活感,並從而增加一點劫後餘生的味道。
故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專業追風攝影隊追拍龍捲風,另一部分是美國小鎮中學舉行畢業禮時遇上風災,附加單親男副校長和兩個兒子的溝通問題。到最後雙線會合,便成為電影的高潮。至於影片中描述各種各樣的人性,例如父子恩怨、青春戀愛、追風隊的內部爭執,情節都在意料之中,好在拍得簡單利落,未見十分濫情,即使老套,也不會教觀眾感到厭煩。
演中學副校長的英國演員 Richard Armitage 憑《哈比人》系列電影而開始受國際影迷關注。論外型和演技,他沒有《魔戒》系列電影中演同類型角色的 Viggo Mortensen 比下去。只是《哈比人》系列電影的戲劇質量和風頭明顯不如《魔戒》,Richard Armitage 真要突圍,接拍《颶風中心》這種規模(或質感)的電影對他無甚幫助(這當然也得看導演和電影公司的想法)。飾演分析龍捲風數據的研究員的 Sarah Wayne Callies 因為連續劇《陰屍路》(或譯《行屍走肉》;The Walking Dead)而開始揚名。她表現還行,但是戲份較少。
總的來說,《颶風中心》的人物都是樣板貨色,沒有哪一個顯出獨特的個性,只靠出色的特效來維持觀眾的興致,從而得到購票進場唯一可達的情緒高點。
Thursday, 14 August 2014
等一個人咖啡
九把刀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觀後感)跨進了電影圈,第二齣電影選了他自己的另一本小說《等一個人咖啡》,但這次他只負責把小說改編成劇本,導演由《那》片的副導江金霖擔任。
剛進大學的思螢(宋芸樺飾)暗戀女伴團團轉的澤于(張立昂飾),到「等一個人」咖啡店打工後,結識了咖啡沖調技術高超的阿不思(賴雅妍飾)和神秘又美麗的老闆娘(周慧敏飾)。後來,跟思螢同學校有許多離奇傳說的學長阿拓(布魯斯飾)和朋友到「等一個人」喝咖啡,碰見阿不思。原來阿不思是「搶走」阿拓前女朋友的女同性戀者。朋友嘲笑阿拓,思螢替阿拓出頭,阿拓給思螢電到了。阿拓為圓環遊世界的夢想到餐館(老闆暴哥(李㼈飾)看似黑道大哥但其實曾是電影導演)和洗衣店(老闆娘金刀嬸(藍心湄飾)廚藝高超)打工。阿拓喜歡思螢,但思螢只一直暗戀着澤于;阿不思一心要調要那杯讓老闆娘喝了不胃痛的咖啡,老闆娘則一直惦着她逝去的愛人。最後,阿拓離開台灣圓夢,澤于向思螢「表白」……
《等一個人咖啡》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樣,都挺漫畫化的。電影宣傳的亮點自然落在只給了劇組一天檔期去拍完她所有戲分的「當代玉女元祖」周慧敏身上了。影片還有不少客串的演員,像《那些年》的陳妍希,演過《海角七號》的馬念先,還有香港人比較熟悉的林國斌和黃一飛。三個主角宋芸樺、布魯斯和張立昂都是新人。
沒有讀過九把刀的原著小說,但從網上散見的一些評論文章,可見他把小說改編成劇本時,加入了奇幻的元素,配合漫畫化的表達方式,剛好善用了電影媒界的優勢。再說,咖啡和台式小文藝都甚得香港(年輕)人的歡心,加上計算精明而且為數不少的笑話,《等一個人咖啡》還算可觀。
三個年輕主角中,覺得宋芸樺和布魯斯的表現比較活潑、自然。看《等》片,難免跟《那些年》比較。我覺得宋芸樺和布魯斯才是我那杯茶。不是說陳妍希和柯震東在《那些年》演得不夠好,而是儘管《等》和《那》都是青春愛情片,但觀點有別,《等一個人咖啡》的主題無疑較《那些年》成熟。思螢這個角色較不造作,沒有頂着氣質美女的光環。阿拓這樣的男孩在現實世界大概不可能存在,但布魯斯這個素人演員帶點盲打誤撞,表現清新、討好,反而顯得柯震東在《那些年》裏的自信和流暢有點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斧鑿痕跡。
影片的幾個配角演得挺好的。最搶鏡頭的是演阿不思的賴雅妍和暴哥的李㼈。去年從連續劇《兩個爸爸》才認識賴雅妍,比對她在兩戲的演出,覺得她是個認真的演員。李㼈的演出和外型都非常配合暴哥這個角色,輕易突圍。藍心媚(金刀嬸)和周慧敏(老闆娘)就是恰如其分。
要說全片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對白,是阿不思說的「愛情,不說愧疚」。什麼「命中注定在等的那一個人」,想來說起很宿命,純粹出於個人浪漫的感覺罷了。只有下定決心去愛去追逐,才是真誠的、忠於自己的情感。
等一個人,不在乎什麼形式或什麼結果,是需要時間和經歷去煉成的覺悟。假如能夠放下身段或者一些無謂的堅持,可以省卻很多冤枉的等待。《等一個人咖啡》中的幾個角色便是不同程度的寫照了。
Tuesday, 12 August 2014
我就嚟是歌手
去年奧斯卡的最佳紀錄長片頒給了手法富戲劇性的《尋找隱世巨聲》(觀後感),今年得獎的同樣是跟音樂有關的《我就嚟是歌手》(20 Feet from Stardom)。《尋》片的主角是個懷才不遇的創作歌手,《我》片講的是一班有才華但欠運氣的伴唱歌手。論可觀程度或整題成績,《我就嚟是歌手》較像一般的(新聞)紀錄片,看來沒有《尋找隱世巨聲》那麼引人入勝,但仍然算得上勵志、感人。
Morgan Neville 導演的《我就嚟是歌手》全長 90 分鐘,主要採訪的伴唱歌手有五六位,包括 Darlene Love、Merry Clayton、Táta Vega、Lisa Fischer、Judith Hill 等。另外一些曾經跟她/他們合作過的知名歌手和樂手如 Stevie Wonder、Mick Jagger、Bruce Springsteen、Sting、Chris Botti 也有接受採訪,談談對這些出色伴唱歌手的感覺,以及他們對於伴唱歌手的工作和際遇的一些想法。
差不多三十年前 (1987),本地樂隊 Radias 有一首《別人的歌》(林夕填詞,主唱陳德彰曾是周慧敏的男朋友),唱出酒廊歌手的辛酸,過程和情感跟《我就嚟是歌手》裏的伴唱歌手也有類同之處。我不完全同意《我》片是要還伴唱歌手一個公道,但肯定它是給予這班音樂人一份應有的尊重。
人是否成功,一開始當然是看他/她的天賦和努力,所謂謀事在人。但最終能否成事,還得看個人的際遇和命運,也就是成事在天。這麼說也許很宿命,但隨着閱歷增加,不由你不相信。《我就嚟是歌手》中的主要受訪者全部都歌藝一流,但她們大都因為際遇問題,跟成名之門就差了一步或幾步之距。
1950 年代黑人和聲先驅組合 The Blossoms 的 Darlene Love 曾為很多巨星伴唱,簽約 The Beatles 的製作人 Phil Spector 卻是惡夢的開始,對方把她以個人身份灌錄的歌曲移花接木,變成另一當紅組合的新歌,Darlene 由主唱變成無名無姓的幕後代唱,甚至一直遭打壓,意興闌珊,Darlene 為生計去了當家務助理,但是她始終沒有放棄對音樂的夢想,步到晚年,終算守得雲開。
歌喉獨特的 Táta Vega 在 1980 年代推出過幾張個人專輯,可是人氣下滑,無奈轉為福音歌手伴唱,踏上了伴唱歌手之路。同樣歌藝了得的 Merry Clayton 曾為 The Rolling Stones 的名曲演唱經典的女聲部分。她推出過個人專輯,可是反應並不理想,未能走紅。
這些才華橫溢的歌手都曾經為追逐獨唱歌手的夢想而努力,但也有人抱持不同的想法。歌藝出色,在音樂圈內甚有名氣的 Lisa Fischer 在 1980 年代出道,跟 Mick Jagger 在舞台上曾經有狂野的演出,並憑個人專輯得過 Grammy Award,但她自言喜歡音樂,更愛平淡自在的生活,認為當伴唱歌手最教她滿足。可見在天賦和命運之外,性情也是成功的其中一個元素。
Monday, 11 August 2014
鐵人父子
儘管我較不少的電影消費者看戲多一點,最近這一年多,鬥志已經不如之前,至少不會每隔一兩天就到不同的主要電影院線和電影網站去巡視業務,看到底有哪些新片上映或要舉行哪些電影節。本來以為上星期沒什麼新片公映,便有點隨意地選了這齣法語電影《鐵人父子》(De toutes nos forces)。《鐵》片由 Nils Tavernier 導演,他也有份寫劇本,片長才不過 90 分鐘,某天見工作順利,準時下班去看,完場後還剛好來得及回家吃飯。電影短小,但說不上精悍。
故事說 Paul(Jacques Gamblin 飾)是登高纜車技術員,年輕時參加過鐵人賽,得過獎,跟 Claire(Alexandra Lamy 飾)結婚後,育有一對子女,長女 Sophie(Sophie de Furst 飾)已經就業,快成年的幼子 Julien(Fabien Héraud 飾)天生痙攣,一直上特殊學校,很多起居生活都要家人(主要是母親)照顧。Paul 對 Julien 越來越冷淡,以往乘着工作需要到處出差,一直消極地讓老婆料理 Julien。後來 Paul 遭裁撤,被迫留在家中,家人之間的矛盾多了。這時候,Julien 發現爸爸曾經參加鐵人賽,又在網上找到傷健人士組合參加鐵人賽的資料,便央求 Paul 跟他一起參賽。Paul 和 Claire 都不同意,但 Julien 執意要去,後來以行動逐漸改變了父母的看法。
《鐵人父子》的故事非常簡單,劇情都在意料之中,算是一齣教人感動的電影,奈何劇本不夠深度,對於家人之間的關係、彼此的掙扎,以及一些生活小節,都沒有太多的描寫。電影的結局是美滿的,然而在比賽之後,一家人的生活會如何走下去呢?諸如此類,劇本都沒有怎麼觸及。
法國電影的美藝觸覺一向不弱,《鐵人父子》好多場面的設計和拍攝都挺亮眼的,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尼斯的鐵人耐力賽開始時,從高空俯瞰,成百上千的參加者衝進地中海奮力前游的一幕。另外,選用了冰島樂團 Sigur Ros 的曲子當配樂,也讓影片的某些段落看來不落俗套。
演父子的 Jacques Gamblin 和 Fabien Héraud 佔戲最重。Jacques Gamblin 可說是勞心又勞力,他的舊作之中,以幾年前在歐洲電影節看過的《餘生的第一天》(觀後感)印象較深。Fabien Héraud 不是專業演員,但他演來真誠自然。全片教我最難忘的一幕並不是鐵人父子衝線的時候,而是爸爸答應兒子參賽,Julien (Fabien Héraud) 展露的那個充滿希望的笑容。
有時候,人生在世,找到希望比得到果實更讓人快樂。
Wednesday, 6 August 2014
金三角鴉片軍閥揭秘
回想從前,在香港一般的電影院偶然會放映紀錄片,不少帶着一點獵奇色彩。在 1980 年代有《今古奇觀》《今古婚俗奇觀》等,在 1970 和 1980 年代有兩輯《古靈精怪東南亞》(Shocking Asia),到 1990 年代仍有李居明(近年編寫「新派」粵劇那個術數師傅)攝製的《大迷信》等。最近電影資料館放映的《金三角鴉片軍閥揭秘》也有類似的色彩,但是題材和內容還是比上述的要正式。
《金》片的導演翁維銓是 1970、1980 年代香港新浪潮一員,他的影視作品不多。最近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翁維銓電影回顧展,放映了他多齣的作品,我只選看了直擊金三角鴉片軍閥的《金三角鴉片軍閥揭秘》。這齣由岑健勳擔任旁白的紀錄片,娛樂性十足之餘,也是挺獨特的香港電影。
此片在 1987 年公映,由翁維銓和美國導演 Adrian Cowell 聯合執導,講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 1980 年代,在泰國、緬甸、老撾(寮國)三國交界處俗稱「金三角」的山區軍閥販毒的緣起和發展,大毒梟兼軍閥昆沙(中文姓名「張奇夫」;Khun Sa)、羅星漢(片中作「羅新漢」;Lo Hsing Han),以及本為部署在中緬邊境的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國軍前身),後替昆、羅兩大毒梟當過參謀長的張蘇泉,都在影片中亮相,其中昆沙和張蘇泉都有接受訪問,又以後者佔的篇幅最多。如今,三人均已作古。
記憶中,在 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中,「金三角」常常出現於本地的國際新聞之中。那些年,多國出力打擊金三角地區的販毒勾當。讓金三角變成毒品王國,可以追溯至 1960 年代初,緬甸軍事強人奈溫 (Ne Win) 發動軍事政變,宣布緬甸國防軍接管政權,作廢《聯邦憲法》,成立革命委員會進行軍人獨裁統治。從此,各邦紛紛為原有之自主權而與緬甸本部交戰,包括鄰近金三角地區的撣邦(唐宋時代梵語稱為「妙香國」,未知與當地盛產製造鴉片的罌粟可有關係)。昆沙在撣邦組織了自衛隊。另一方面,果敢地區反抗緬甸軍政府勢力組織了革命軍,羅星漢則組織自衛隊支持軍政府,對抗果敢革命軍。羅星漢得緬甸軍政府支持,擊潰了果敢革命軍。後來,緬甸政府要求各民族的自衛隊自行解散武裝,羅星漢、昆沙皆不服,於是他們以販毒(之名)來籌募軍費,組織了地方武裝,公開和緬甸、泰國等中央政府抗衡,但毒品生意越做越大,這些軍閥早已變成大毒梟,金三角也成了毒品基地。
岑健勳唸的旁白有種荒誕的味道,《金三角鴉片軍閥揭秘》的內容何嘗不是?例如兩方軍閥對戰,打來笨手笨腳,上陣前還在唱歌跳舞,很兒戲似的。只是荒誕之中,也有震撼的場面。在胡鬧的戰爭中死傷幾十人,當地沒什麼醫療設備,傷者以土法治療,包括敷鴉片鎮痛,有如關羽刮骨療傷的場面。戰死的,「賠償金」就幾十塊港幣。還有一幕是查獲敵軍探子,審訊看來像老師責備沒回家寫好作業的學生,不旋踵探子已經被帶到樹叢中以亂棍打死(不開槍是為免浪費買子彈的錢)。
影片還拍攝了製鴉片的部份過程。種植鴉片對金三角地區的農民來說是謀生手段,也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術。其實當地的氣候並不是只適宜種植鴉片,只是因為金三角地區交通落後,耕種土豆、玉米之類的一般作物,難以運到外面社區銷售,加上當地人知識水平極低,便只靠種鴉片來當交軍閥的稅金,還有變換成金錢來購買其他日用品。而既然鴉片普及,很多當地人也有吸鴉片的習慣,因而精神渙散,過日子更加疏懶。把這些因素加起來,可見要打擊金三角販毒,還要在教育和民生方面下很多功夫。
Monday, 4 August 2014
銀河守護隊
又一齣改編自老外漫畫的電影。《銀河守護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 的主角和故事在本土以外沒有其他已經上映的英雄電影那麼有名氣,Marvel 願意投資拍成電影,多少看能不能給旗下的英雄系列再增加一點籌碼,好為將來拍攝的「群英」系列電影繼續作準備。
電影版片長 122 分鐘,劇本算是緊湊,一個段落接一個段落,但劇情是否緊湊又是另一回事。《銀河守護隊》的問題在於主要角色有三至五人,加上牽涉到幾個星球和族群,講故事手法再乾淨利落,還是會讓不少觀眾覺得難以消化。導演 James Gunn 之前拍電視劇比較多,但產量不算豐富,當編劇比導演多一些,《銀》片他也有份寫劇本。
故事說小孩 Peter Quill 在母親病歿的那天晚上,給來到地球的星際賊黨擄去。二十六年後,Peter 自稱 Star-Lord(Chris Pratt 飾),瞞着賊黨守領 Yondu(Michael Rooker 飾)偷去了一個神器。同一時間,邪惡兇狠的 Ronan(Lee Pace 飾)也覬覦神器威力,跟力量比他更強大的 Thanos(Josh Brolin 飾)作了交易。Ronan 在 Korath(Djimon Hounsou 飾)失手後,復派 Thanos 的養女 Gamora(Zoe Saldana 飾)去搶奪神器。與此同時,受人類基因改造的浣熊 Rocket(Brad Cooper 聲演)跟樹人 Groot(Vin Diesel 聲演)當賞金獵人,要捉拿偷走神器的 Star-Lord 去向賊黨領賞。一輪混戰,Star-Lord、Gamora、Rocket 和 Groot 被關進監牢,遇上遭 Ronan 滅族滅門虎口餘生的 Drax(Dave Bautista 飾)。五個單位又經過一番互相認識,最後決定聯手幫助由 Nova(Glenn Close 飾)領導的防衛隊對抗 Ronan 發動的滅群攻擊……
《銀河守護隊》的演員陣容其實不弱,其他還有 Benicio del Toro 和 John C. Reilly 等,主演的三位名氣顯然較低。Chris Pratt 和 Zoe Saldana 都很用心演出,但沒擦出太多火花。Chris Pratt 花半年減掉 60 磅,把脂肪轉化成尚有看頭的肌肉,又為了準備拍攝本片而暫別主演的電視劇《Parks and Recreation》。在《銀》片中,他個人發揮的機會比預期少,且看在電影公司已經公布的續集中他有沒有更多更好的表現機會。
全片最搶鏡頭的反而是「五人幫」的說話浣熊、木訥樹人和衝動筋肉人,他們三個的造型和背景各有特色,編導也比較全面去演繹這三個角色。飾演 Drax 的摔角手 Dave Bautista 確實沒什麼演技可言,但氣質和表情卻剛好配合劇情,Dave 本人演起來也投入、盡力,所以他跟兩個 CG 主角真正支撐起了整齣電影。
這戲最大的兩個看點是引用的懷舊歌曲和「不經意」提到的人性友情和對動植物的愛護情操。至於電腦特效和場景設計,水平還行,但沒有任何驚喜,但有三處設計比較突出,一是樹人保護同伴和對抗敵人的異能,二是賊黨首領那支以思想操控的飛箭,三是防衛軍戰機組成的保衛網。
今年夏天有看頭的電影真少,《銀河守護隊》無疑是其中一齣大製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