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最後一齣片子是《七個角色尋找卜戴倫》(I'm Not There)。早說過是為了 Cate Blanchett 和 Heath Ledger 而去。當然,其他不少合演者和集編、導於一身的 Todd Haynes(看過《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 和《天上人間》(Far from Heaven))也有份招我入場。
仰慕名牌未必是好事,至少很傷荷包。然而,有些時候就是無法抗拒,穿不起 Prada,又想逗自己開心,就打 Paul Smith、A.P.C. 等主意好了(但會用 Uniqlo 和穿了快十季的無印良品來搭配)。看電影好一點,不好看就是浪費一張戲票和一齣戲的時間。我不好伺候,但越來越愛好和平,遇上不喜歡的片子,最多是在電影院睡一會兒。當然,睡得越少越好。《七》片長 135 分鐘,我該共睡了 15 分鐘左右。
顧名思義,電影以多個不同的虛構角色去重構在美國享譽超過半世紀的音樂詩人 Boy Dylan 的幾個人生階段。除了在片末驚鴻一瞥,來了一段 Bob Dylan 陳年的現場吹奏口琴片段外,其餘 6 個虛構角色背景不盡是歌手。有從教導所逃走的充滿音樂天分的黑人小童(Marcus Carl Franklin 飾)、形神頗似 BD 的民謠歌手(Christian Bale 飾)、反映 BD 1960 年代高峰期的流行男歌手(Cate Blanchett 飾)、彷彿是 BD 叛逆期寫照的受審疑人(Ben Whishaw 飾)、以扮演按 BD 為藍本設計的民謠歌手而成名、後來婚姻觸礁的好萊塢紅星(Heath Ledger 飾)、隱居於虛構地方、步入晚年的美國西部傳奇人物神槍手 Billy the Kid(Richard Gere 飾;歷史上真正的 Billy the Kid 死時才 21 歲)。然而,第 7 個「卜戴倫」就是片末出現的 Bob Dylan 本人嗎?看罷電影,每個角色都是在追尋,我傾向認同這個想法,編、導覺得 Bob Dylan 也在尋找自己(或者編、導也在尋找 Bob Dylan 吧)。
這麼一堆看似雜亂無章的人物,言行、經歷都是 Bob Dylan 某個階段的借屍還魂,導演對個別角色採用不同的拍攝手法,像 Cate Blanchett 和 Ben Whishaw 都是黑白的,角色的處理手法也更大膽、富實驗性(像 Cate 一段跟 The Beatles 在草地嬉鬧)。其餘的雖然都用彩色,調子卻有點不一樣。如此手法拍攝傳記片可說是顛覆性的,但不很喜歡各個段落之間缺乏明顯和系統的連繫。各段故事都在寫角色身處時代的一些社會特色,也許電影是想側寫時代精神,但段落之間的模糊連結教我看得異常費神,結果到了片子三分之二時就支持不住,不斷打瞌睡。諷刺的是,一兩分鐘後猛地醒過來,卻不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
各段故事,比較喜歡 Heath Ledger 一段,因為脈絡清晰,也很喜歡在片中演 Heath 法裔妻子的 Charlotte Gainsbourg,很有氣質。客串的 Julianne Moore 嫻熟而欠神釆;Michelle Williams 演模特兒發揮不多,造型卻帶點驚艷;Cate Blanchett 形神俱似,但拿不到奧斯卡未為壞事,始終覺得她是影后的料子,再拿女配角沒啥意思;Heath Ledger 摟抱女兒的一幕讓我看得有點心碎。
不能說這是一齣悶藝的電影,或者該先自責不懂 Bob Dylan、不懂美國文化。然而,那一套帶點實驗性的電影語言,就不十分接受了。也對,始終名牌不一定好,就是質料上乘,手工精細,也未必適合每一個客人。
這天在會場碰見了幾個網友,有站得老遠,不便招呼,也有只看網誌,交流不多的。當然,也可能有素未謀面、卻已交談多時的吧。跟 HKIFF 一樣,有緣再見。
今日見到我嗎?
ReplyDelete到入場前才發覺我的票是坐Circle的。
不過座位不錯。
我想我應該睡了大約20分鐘罷。始終對Dylan的歷史不太清楚。
你跟 AM 看罷上一場節目走到劇院門外,彼此聊了兩句,你掏出手機打電話,然後我的視線給柱子遮住了--我在你們 15 步外,堂座隊伍的最前列。
ReplyDelete完場時還遇見兩個你很愛看電影的網/朋友,但沒有冒昧上前招呼,我真的不會搭訕。
噢,你一定是在Stalls的那層了。AM跟我看完第一場之後,接捧的是RT,到晚上才再跟AM看另一套戯。:))
ReplyDelete酷愛看電影的網友?其實我網友不太多架 ;)
我在 stall,不知道是 RT 是誰。
ReplyDelete你的網誌在人家那邊連結了,你就是人家的網友吧?
有關網友。。。gum都係一個je. :)
ReplyDeleteRT就甚少在我的blog上出現。活動圈子不同嘛。。。
K 先生跟 L 先生一塊兒去,我以為你兩個都認識。
ReplyDelete其實我不曉得 RT 是誰呢 :)
你的文章將於今晚11:36於hkiff刊登:
ReplyDeletehttp://www.hkifflink.net/2008/04/06/1739/
你寫得太客氣了
ReplyDelete睡了15分鐘的戲都"不能說是悶藝"
那我真不知"悶藝"二字怎解釋
**|||
就算多麼破格
衣服都要有衣服的樣子
用釘槍勉強釘在一起的
加了名牌都只是爛布一堆而已
本片最可惜的地方是
觀眾原本有機會藉住本片多了解卜戴倫
何況導演有兩齣珠玉在前
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但因為他的任性
太沉醉於各項表現手法上
白白浪費了電影和這個人物
電影觀眾事前做功課是人情
不做是道理
所以毋須自責不懂Bob Dylan
觀眾入場是去看人講故事
不是入去考公開試
我看他前兩齣戲都看得明明白白的
要做功課才知它講什麼
導演第一個要自責(盡)
It is encouraged to see some experimental approah of making movie. But I do not disagree with your POT. IANT is not a user-friendly product (LOL).
ReplyDeleteit's a half-baked product, from a 1st class chef.
ReplyDeleteTalking about experimental, Tracey Fragments was much much better than IANT. The director has thought about the whole plot thoroughly therefore was able to use the proper technique to serve the story, not the other way round.
Just loaned a VCD "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Seems nice. Again I am not very familiar with JA but it does not stop me from understanding the movie plot.
Bought the Counterfeiters CD. 返來齊齊聽^^
watched the trailer of "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and it seems interesting;
ReplyDelete返來齊齊聽? OK de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