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電影前,說三件私事。
看的是優先場,是自掏腰包買的票。進場時,職員叫我去換票,滿腹狐疑之際,換票的職員說,有影評人來看戲,所以院方重新安排座位了。離開場時間不到五分鐘,默唸一句 WTF,拿了票便進場。原來多加了一個放映室。我換到的座位非常差,是整排座位最靠走道,也是最近放映室入口的那個。
快要開場,有個女人進來,要去我那行中間的座位。隨便抬頭一看,竟然是在電視台工作時的「女魔頭」上司。據說,她是影評人,但我很少讀到她的大作。在那兩秒之間,我決定主動跟她打招呼,但換來冷淡的回應。是我自找的,怨不得人。
我那映室的入座率不足三成,更讓人感到院方的安排多餘。完場時,影片特別製作的片尾字幕播出才十秒,就給消音了,馬上有觀眾投訴,情況跟前年在 HKIFF 看《母親》時一樣(觀看舊文)。原來主辦單位要在兩院同時進行由某影評人主持的答問會。又是影評人!既然電影公司和戲院那麼重視影評人,該專為他們辦個特別場,無謂騷擾普羅觀眾。經過這前前後後的折騰,再好看的電影都大打折扣。
說回電影吧。
不是《跳躍大搜查線》系列的粉絲,前兩輯都是在電視上看的。它本是受歡迎的電視劇,後來在 1998 和 2003 年兩度搬上銀幕,如今開拍第三輯(踊る大捜査線 THE MOVIE 3 ヤツらを解放せよ!),演員陣容不弱,據說在本土也賣個滿堂紅,故來湊興。
男主角依然是織田裕二,其他演員包括深津絵里、小栗旬、柳葉敏郎、内田有紀、伊藤淳史、小泉孝太郎、北村総一朗、小野武彦等,客串的有稲垣吾郎、岡村隆史等。然而,最搶鏡的是在宣傳時十分低調、片中的大反派小泉今日子。電影公司的安排有點像當年 Kevin Spacey 拍 David Fincher 的《七宗罪》(Se7en) 那樣。
故事說警視庁湾岸警察署搬遷到新辦公樓那天,勇探青島俊作(織田裕二飾)擔任項目總指揮,同一天卻發生了兩宗奇怪的案件。刑事課丈八百剛,原來歹徒旨在聲東擊西,潛進新總部大樓偷了三把警槍,再設計以無辜市民的生命來逼警方就範,釋放包括殺人犯日向真奈美(小泉今日子飾)在內的重犯……
資深的日劇迷,不難在幕後人員名單中發現熟悉的名字,像亀山千広、臼井裕詞,都是富士電視台的連續劇導演。本片導演本広克行的場面調度功夫紮實,但也有近年不少日本電影常見的問題──拖曳。片長逾 130 分鐘,到最後三四十分鐘實在有點捱的感覺,上年看妻夫木聡的《感染列島》也是這樣。不夠爽快之餘,影片的懸疑性不足,也教人有點納悶。新一代的日本導演拍人物眾多、篇幅較大的電影時,常有大貪求全而(略)顯畫蛇添足的情況。
男主角織田裕二的臉上露出了老態,幸好表現尚見活力。據說他跟柳葉敏郎不和,全片兩人僅一場對手戲,柳葉的角色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男演員中,小栗旬、伊藤淳史戲分較多,尤其是前者。小栗旬在今集的遭遇絕對是本片拍第四集的一大伏筆。曾紅極一時的内田有紀仍有一點艷光,但她跟近年演技大躍進的深津絵里只屬配角,兩人風頭更給小泉今日子完全搶去了。
最後,談一個小角色──王明才。劇情說他是刑事課的研修生,來自中國,但由日本人擔演。王明才一角有點怪裏怪氣,殺着是中國武術,在片中唯一的「貢獻」是在網吧中擺出誇張搞笑的功架,鏡頭一轉,已經制伏了三名疑犯。能說日本編導醜化中國人嗎?跟同期上映的《華爾街金融大鱷》比較,好萊塢大片(再次)讓中國人充當看來上流正面的人物。說得更明白一點,是片商希望電影可以順利進入中國市場,面對十二億人的領導集團而不敢輕舉妄動吧。政治圈子沒有朋友或敵人,製造或流行的意識形態會慢慢滲落民間。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和日本,誰更顯出真性情?
Tuesday, 28 September 2010
跳躍大搜查線 3
Monday, 27 September 2010
華爾街金融大鱷
看來,選在中秋節翌日假期公映的《華爾街金融大鱷》(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號召力不弱。那天看早場(九點半),入座率九成。觀眾之中,竟然有小學生,很可能是家長想看,但家傭放假,就讓孩子一起來。而這組甚富特色的觀眾正好坐在我旁邊。貌似初中生的哥哥很安靜,上小學的妹妹看不懂,坐我旁邊的媽媽就耐心解釋,但那個(講英語的華裔)媽媽的話有點多,而且邊講邊吃餅乾,手上的錫箔紙袋發出很吵的聲音。她教導女兒之餘,自己也該惡補一下何謂公德。「幸好」看到一半,女兒累了,媽媽則越看越投入,雜聲減少了很多。怎麼我去看電影,總常遇見各種奇形怪狀的觀眾?
說回電影,1987 年的《華爾街》(Wall Street) 讓男主角 Michael Douglas 成為奧斯卡影帝。那時候還小,《華》片是後來在電視上看的。初出茅廬的 Bud(Charlie Sheen 飾)想飛黃騰達,得到主張貪婪是好 (Greed is good) 的 Gordon(Michael Douglas 飾)「點撥」,漸變浮誇。其父(Martin Sheen 飾)為人務實,勸 Bud 遠離 Gordon,但 Bud 不聽老人言,結果悔之已晚。
當年 Charlie Sheen 年輕英俊(演老父的 Martin Sheen 在現實中也是 Charlie 的爸),Michael Douglas 意氣風發。一晃眼二十三年,時移勢易,套續集中 Gordon 對大學生演講時的話,今時今日,「貪婪」無罪,甚至形同合法。世界確實比當年大家看《華爾街》的時候節奏快多了,也複雜多了。然而,導演 Oliver Stone 的章法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對金融財經毫不精通,但一些看似深入淺出的情節卻讓人感到兒戲,猶如教育電視般一廂情願且「按部就班」。不曉得在真實的財經界中打滾的人看完,有什麼感覺?
當年正在竄紅的 Charlie Sheen 在今集客串了一場,我認為是全片的高潮。還有諷刺的是成就這一幕高潮的,正好是 Charlie Sheen 現在的肥腫相和二十多年來在娛樂圈和其本人私生活的起落。導演 Oliver Stone 也粉墨登場,演了兩幕,但不覺得有啥特殊意義。至於 Michael Douglas,從外型到演技都更顯洗練。也幸好有他壓住陣腳,《華爾街金融大鱷》才不至毫無看頭。
看上集的時候,不覺得題旨跟家庭價值有關。看續集,這就明顯不過,甚至過分單純,表達手法也頗造作。我寧可要上一集 Bud 在股票行給執法人員帶走那樣的結尾。
其他演員方面,Shia LaBeouf 在《變形金剛》那類片子中看來就表情生動,但跟 Michael Douglas 演對手戲,高下立見。再說,他的身材比較單薄,在一眾好萊塢新晉男星中,屬於「pocket size」,站在身形佔優或氣度不凡的男演員身旁,難免看來像個孩子。因拍此片而跟 LaBeouf 戲假情真的 Carey Mulligan 戮力演出,但奈何角色寫得不夠深刻,發揮打了折。演金融大鱷的 Josh Brolin 在一副大鱷相的 Michael Douglas 面前,只顯得有點裝模作樣。他本身的演出過得去,只是氣質和內功既要時間修練,也要看點天分。演 LaBeouf 媽媽的金像影后 Susan Sarandon 的角色很典型、很平淡,由她上陣彷彿大材小用。Michael Douglas 以外比較有看頭的,是曾提名金像影帝(兼資深舞台劇演員)的 Frank Langella。他演白手興家的務實派,氣度、表情、外型都好,可惜戲分較少。
《華爾街金融大鱷》中的所謂「老謀深算」,觀眾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反而對於金融市場着墨較少。編導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於設計家庭故事和私人恩怨之上,可惜劇力遜於預期。我這財技零分的感情用事派,在本片完場時,確實有點失落。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電影馬拉松(2010 年 9 -12 月)
該是今年最後一篇「電影馬拉松」文章了。
2010 年過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看了不少電影,包括新片和舊片,具水準的也不少,感覺很不錯。在餘下的三個月裏,暫時發現在快將上映片子的名單中,對下面二十來齣比較感興趣。
《華爾街金融大鱷》(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上映日期:9 月 23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二十多年前的《華爾街》在電視上看,那時候才不過是初中生,但覺得故事好震撼
《跳躍大搜查線 3》(踊る大捜査線 THE MOVIE3 ヤツらを解放せよ!)
上映日期:9 月 24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已購票
是某所電影院搞的優先場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Detective Dee)
上映日期:9 月 30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故事天馬行空,時間配合便會去看
《南北和》(The Greatest Civil War On Earth)
上映日期:10 月 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粵語殘片中的名作
《戀戀凡花》(FLOWERS -フラワーズ-)
上映日期:10 月 7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一堆有名氣的女演員合拍的片子常教人有多一點期待
《杜拉拉升職記》(Go Lala Go!)
上映日期:10 月 1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剛讀完小說。儘管明知道電影版一定刪掉原著很多情節,也覺得徐靜蕾和黃立行和小說中的杜拉拉和王偉在外形上頗有距離,還是覺得一定要看
《龍紋身的女孩》(Män som hatar kvinnor)
上映日期:10 月 1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原著小說全球熱賣,也想湊湊興,唯一害怕的是電影中有可怕的血腥場面
《再單身遊記》(Eat Pray Love)
上映日期:10 月 1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Julia Roberts 是個熟練的演員,也有一段時間沒看她的新片了,故對此片有所期待
《璇宮艷史》(My Kingdom for a Husband)
上映日期:10 月 17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另一齣想看很久的粵語殘片名作
《幻險巴黎:美女‧魔龍‧木乃伊》(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
上映日期:10 月 2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片名很長,也有點陳腔濫調,但導演的名氣有累積分數,到時候想看戲又沒有更好的選擇,仍會去看
《奧運納粹地下情》(Berlin 36)
上映日期:10 月 2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也算半個奧運迷,對這片子有點興趣
《Red》
上映日期:10 月 28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暫未有譯名,但演員陣容有點看頭
《女教宗》(Die Päpstin)
上映日期:10 月 23/31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從片名和海報已經覺得滿吸引
《大盜馬拉松》(Der Räuber)
上映日期:10 月 23 日、11 月 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覺得會是一齣有點哲學味道的電影
《遇上陌生情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上映日期:11 月 5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已購票
大概是去上海前的最後一擊。另一齣群戲,希望眾演員彼此和導演都能擦出火花
《山楂樹之戀》( Under The Hawthorn Tree)
上映日期:11 月 11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也許在看電影之前會先把小說讀了
《天凶之城》(Skyline)
上映日期:11 月 18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看來是聖誕節前唯一一齣大型製作,情況跟去年的《2012》差不多
《The Social Network》
上映日期:12 月 2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玩 facebook 的可能都有興趣,加上導演的名氣,盡量不會錯過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徒》(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
上映日期:12 月 16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電影公司硬把大結局分拆上映,滿討厭的。但既然之前已經看了六集,總會去看結局篇的
《創戰記》(Tron: Legacy)
上映日期:12 月 23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不知道二十八年前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是什麼回事,但這齣續集看來頗有來頭,又正值聖誕節,就當是過節的節目吧
《小人國大歷險》(Gulliver's Travels)
上映日期:12 月 2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小學時讀翻譯版,中學時讀原著,但原來自己好像沒看過它任何電視或電影版本
Monday, 20 September 2010
殺手靚太唔易做‧下女
連同上週末看過的兩齣電影,今年在戲院看的電影有 90 齣,很大機會超過去年的 98 齣。看多了,有不少是看早場的,開支方面減少了一些。但看得多,「中伏」的機會也高一些。
到現在還搞不清楚為什麼要看這齣《殺手靚太唔易做》(Killers)。一直覺得女主角 Katherine Heigl 的樣子很「熟女」,男主角 Ashton Kutcher 主持整人節目比演戲出色得多。我喜歡週末一個人去看早場。有一段時間沒去,有點懷念,選片的標準也因此而寬鬆起來吧?
故事說替政府做事的殺手 Spencer(Ashton Kutcher 飾)在某次執行任務時遇上了剛失戀的 Jen(Katherine Heigl 飾)。沒有親人的 Spencer 在 Jen 的身上找到了信任和安全感,決心洗手不幹,跟 Jen 結婚。婚後三年,Spencer 早已轉行,但殺手本能仍在,後來發現居住的小區危機四伏,昔日上司又找上門來,Spencer 的身份終於曝光,既要對付針對自己的殺手,又要跟 Jen 表白……
影片末了揭開腥風血雨的真相,不合常理,編導也沒有自圓其說,此片有着迪斯尼動畫的思維,卻有不少死人流血的場面。除了 Katherine Heigl 間中一兩句叫人淺笑幾聲的笨說話,或者 Ashton Kutcher 的健碩肌肉之外,以戲論戲,找不到什麼看頭。
在戲中演 Heigl 父母的 Tom Selleck 和 Catherine O'Hara 可以一看。美鬍子 Tom Selleck 近年拍電視電影為主,我記得他的上一個角色已是十多年前在人氣處境喜劇《老友記》(或譯《六人行》;Friends)客串演 Monica 那個美國南北戰爭迷醫生男朋友 Richard。在《殺》片中,他還有一點魅力,但沒太多發揮。嚴格來說,Tom 的角色極不討好。Catherine O'Hara 也是張舊面孔,最記得她在《寶貝智多星》(或譯《小鬼當家》;Home Alone)中演疼愛兒子的冒失媽媽。這次她演酒不離口的「十三點」媽媽,有點妙趣。
儘管《殺》片不精彩,我在故事中卻找到了一些共鳴。明白的人自然明白。
吃過中飯,再看南韓電影《下女》,風格迥然不同。這是重拍 1960 年金綺泳導演的同名經典。看過網上的評論,幾乎一面倒指林常樹執導的新版《下女》無法跟 50 年前的舊作相比。不打算花時間去看原版再比較,只談談對 2010 年這個版本的一些想法。
新版《下女》沒有人的味道,或者該說超現實。主要場景是一所一切都冷冰冰的豪華大宅。女主角(全度妍飾)本是個帶點天真的善良女子,經不起富有、健壯的男主人(李政宰飾)挑逗而發生了性關係。大宅女主人正懷孕,她和看來像姊姊多於母親的媽媽收到女管家(尹茹貞飾)的告密,知道男主人跟新女傭偷歡,怒不可遏,或明或暗地耍手段,誓要把也懷了男主人骨肉的下女(從家中)和其腹中塊肉除掉。最後,下女決定報復……
勿論另一韓國導演朴贊郁的《復仇》《原罪犯》《親切的金子》《饑渴誘罪》等作品是不是譁眾取寵,但在構思和表達手法上都顯出不同程度的鬼才。較諸朴贊郁,從林常樹的《下女》中,我嗅不出導演的才氣來。對於角色的刻畫,編導是下過功的:不可一世的男主人、妒忌和報復心重的妻子和岳母、為求自保而忍氣吞聲的女管家,以及不諳世情、誤墮陷阱又未識進退的下女。觀眾都能看出各個主要角色的不同個性。只是編導的手法沒有太多藝文氣息,僅以紅酒、名車、高級音響器材、歌劇、小說、名畫、美食等物質在片中插置大堆符號,但角色和這些符號之間的關係卻顯得有點眼高手低。
至於媒體大做文章的裸露戲,有些確實可以免卻,但現在的份量也並非多得教人反感。
演員方面,李政宰的身材這麼多年來還保持得那麼好,不簡單。第一次看他「出賣色相」是《婚外初夜》。這次他演全片的權力核心,表現出的力量卻就差了一點。他的舊作中,我喜歡他跟李英愛合演的《禮物》。康城影后全度妍是演技派,表情很好,例如在別墅中經不起男主人挑逗的那一場。然而,其角色的內心戲寫得不夠多,導演也沒有給她更多表演的空間。演管家的尹茹貞相貌跟香港的資深女演員黃文慧有點像,其角色的描寫和她的演出是片中最均衡、可觀的。
如果說《下女》想表達的主題是兩性關係,那麼是一面倒的女卑男尊。如果是想探討女性的命運,那麼似乎跟現世代女性地位一直提升的現實背道而馳。結果,《下女》讓人記得的就是男、女主角的床戲。
Friday, 17 September 2010
二手婚禮
說起新西蘭電影,最廣為人知的可能是千禧年以後推出的《魔戒三部曲》(Lord of the Rings)。偶然發現某院線搞了個新西蘭電影節,看來屬小品的《二手婚禮》(Second Hand Wedding) 劇情大綱寫得比較有意思,就選看了。
故事說 Cheryl(Holly Shanahan 飾)和男朋友 Stew(Ryan O'Kane 飾)拍拖、同居了一段時間,Stew 向 Cheryl 求婚,女方一口答應,另一方面卻不遲遲不肯把婚訊告訴母親 Jill(Geraldine Brophy 飾)。原來從事教育工作、精明也有愛心的 Jill 工餘時最愛跑不同的車庫大甩賣 (garage sale),眼光精準獨到,更是討價還價的高手。Jill 一直從不同甩賣攤中搜購女兒將來舉行婚禮時的用品。然而,正是 Jill 這個興趣讓 Cheryl 留下了童年陰影,進而使 Cheryl 害怕媽媽會把自己的婚禮搞砸,變成一個「二手」婚禮,招人笑話……
整齣電影頗有點英國電視連續劇的味道。在電視台工作的時候,最怕翻譯這類戲劇的字幕,因為在學校裏就是學習英國英語的書面語為主,但一下課,就給大量美國(流行)文化包圍,對英國人生活化的語言不夠熟悉。英國英語的風趣幽默往往是短遽而婉轉的。但假如聽明白,就可能會覺得北美的口語有點囉嗦,不好玩。
我說《二》片有英國味道,是因為對白、演員氣質、角色造型、場景設置都很有英國風情。有人就說,前陣子在地震受到嚴重破壞的(新西蘭)Churchtown 是在英國以外最像英國城鎮的地方。
故事的情節、鋪排、結局也是英式小品常見的格局:樸實城鎮裏的老實平民為了在城市人眼中不在意(或較次要)的人情問題而添煩招亂,幸好一番轉折之後,經過一些自願的努力和犧牲,終於團圓結局。觀眾比較容易通過故事感受到編劇的用心,間中甚至有點「教育電視」的影子。
《二》片長 100 分鐘,流暢明快,演員都表現稱職,尤其是演 Jill 的 Geraldine Brophy,把角色的喜怒哀樂都深刻又自然地演繹出來了。至於一對小情人,Holly Shanahan 挺甜美可人,也有點喜劇細胞,演她愛人的 Ryan O'Kane 儘管有點木訥,但演個溫柔、正派的車房小子,也讓人感到討好、舒服。
說到二手貨,我很少用,不是勢利或執着的問題,而是擔心不衛生。片中所見的車房大甩賣在西人社會很流行,但我想在已經富起來、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部分)亞洲地區中,還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亞洲人多覺得這關乎隱私、面子的問題。真要棄舊,又較合乎環保原則的話,最多就是把舊物捐給慈善機構或自行拿到二手商店寄售/轉售。但這樣做,就失去了大甩賣中和鄰里或買家交流的機會,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發展。遠的不說,《二》片中的宅男收藏者不正是在某次大甩賣中遇上了志趣相投、彼此一說傾情的漂亮女孩麼?
Thursday, 16 September 2010
下女物語
南美洲的電影看得不多,在香港正式放映的更少。《謎情追兇》(觀後感)大概開了一些人的眼界。至於這齣《下女物語》(La Nana),該是我第一齣看的智利電影。在夏日電影節云云作品中選了它,是因為那個充滿東北亞味道的古怪譯名引起了我的注意:1960 年代南韓經典電影《下女》加上日語漢字詞「物語」。
女主角是個盡忠職守二十多年的家傭。電影一開始那場生日會戲就顯出她自我封閉、不可親近的性格。後來,雇主要請幫傭,女傭害怕自己的領土受佔,出盡法寶把新人逼走,直到有一天,另一個新女傭來了,她竟把老女傭的心鎖慢慢打開……
電影在導演的舊居拍攝,片子根據導演家僕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細節很豐富。很多戲份以模仿紀錄片的手法拍攝,似乎想增強實感。
一路看下去,突然覺得自己有可能會變成女主角的翻版。我沒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工作的地方越來越像一個牢籠。在同一機構待久了,對機制越熟悉,操作得越是熟練,越發感到制肘無處不在。於是,漸漸給自己築起了一個囚籠,既想衝出去,又害怕招來惡果,最終落得保守地護着親手建立卻再不滿足的一切,以為繼續掌握所擁有的就有安全感,其實是在替自己培養恐懼。
片中的女主角四十一歲,還是個老處女。難得開放自己,離開領土到朋友家中過聖誕,遇上了心儀的男人,卻在最後關頭害怕得牙關打顫,鑽回被窩之中,那份悲哀連看的人也感到可怕。正因為她發法釋放自己,壓力讓她身心俱疲,性格古怪,甚至有濫藥的情況。
女主角 Catalina Saavedra 確實好戲,把 Raquel 一角的複雜心理演繹得層次分明。要投訴的就是劇本後段對 Raquel 開竅的描寫簡單了一點,不如前段闡述女傭言行、心理時那麼細膩。此外,女雇主明知道女傭的問題,卻就是不願意面對,對女兒和母親的質疑也左顧右而言它,只管說女傭長期為自己一家服務,便沒有其他論據說明怎麼她能處處容讓女傭不少專斷的行為。
看《下女物語》後,又回想起媽剛產下我兩個攣生弟弟後,曾經雇過兼職家傭一段時間。儘管當時我才五歲多,卻跟那五六個女傭連場激戰,有的疼死我了,也有的恨不得把我撕成碎片。我與家傭的「交戰」記,下星期再寫。
Tuesday, 14 September 2010
家族遊戲
回顧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前半段,我還只是看日本電視劇,對於日本電影,基本上只限於翻開報紙的電影廣告,看看大華戲院,以及較後期的影藝戲院、新華戲院等有什麼日本電影放映。還記得兩齣「家族」電影:《家族遊戲》(家族ゲーム)和《搶錢家族》(木村家の人びと)。到 1990 年代末還有一齣《考試家族》(お受験)。
三齣電影都沒有看過。夏日電影節重映《家族遊戲》,就趕快買票去了。《家》在 1983 年公映,改編自本間洋平的同名小說,是導演森田芳光和男主角松田優作的代表作之一。松田優作憑此片連奪日本奧斯卡、映畫旬報、報知映画賞三個影帝殊榮。也許因為《家》片擦出的精彩火花,兩年後二人攜手合作了另一齣經典《其後》(それから;觀後感)。
過了二十七年才看此片,首先留下印象的是片中不少 1980 年代的玩具,包括那座滾珠軌道、冰球遊戲等。另一突出之處,就是沼田家那張只有一邊坐人的魔幻桌子。
表面看來,《家族遊戲》是一個關於補習(家教)的故事,家庭教師吉本勝(松田優作飾)是個非常人物,受教的是面臨升級考試而成績很差的沼田家小弟茂之(宮川一朗太飾)。茂之的爸(伊丹十三飾)和媽(由紀さおり飾)希望小兒子能像大兒子慎一(辻田順一飾)那樣考進名校唸高中,但聘請了不少家教老師都徒勞無功,直到有點怪裏怪氣的吉本勝,通常一些非常的手段,茂之真的逐漸進步起來……
《家族遊戲》是個表現荒誕的寓言故事。沼田一家儘管每頓飯都擠在桌子的一邊很親密地吃着,但四個人就是四種吃法,而彼此之間也不大知道其他人的飲食習慣或喜惡。事實上,這樣坐着吃飯,連眼神的交流也不容易。編導就要把沼田家當作社會的縮影,通過它去表現現代社會疏離的關係。
電影末段的「最後晚餐」很瘋狂。沼田家不是從吉本勝一開始搗亂就制止。直到吉本把所有東西都推翻,最終沼田家才可以安靜地聚在一起去收拾殘局。而看到最後,還以為會有十分「爆炸」性的結局(基於之前吉本和茂之的爸在車上對談的聯想),導演的安排教我有點意外。
松田優作和宮川一朗太這對家教師生是全片的重心,松田的黑色幽默尤其搶鏡頭。《家》片我跟之前看過他在好萊塢電影《黑雨》(Black Rain) 的黑幫老大(說實話,他比兩個老外男主角帥氣多了)、日片《蘇醒金狼》(蘇える金狼)中的動作英雄或如《其後》中深情男人的形象截然不同,有夠獨特。
Monday, 13 September 2010
我 darling 係外國人
大概兩三年前吧,在又一城的書店裏看到台灣翻譯出版的日本漫畫《我 darling 係外國人》(ダーリンは外國人),翻了一半,覺得有趣,但一向對漫畫興趣不十分大,認為很值得重看的才會買(例如十幾年前「好傻、好天真」的時候斥巨資一口氣買下兩輯共六冊的《愛情白皮書》(あすなろ白書),再來就是幾米的部分作品,或者連妹尾河童那些筆法精細並配上文字的「窺看」系列也可算進來),所以當場就放下。然而,對這書的名字和內容,還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栗左多里這繪本給搬上了銀幕,但在香港放映的電影院很少。儘管一個男人去看這種繪本改編的愛情小品可能有點異相,但不容易找人相伴,就把握時間,上星期五很晚到圓方看了。
主角左多里(井上真央飾)夢想成為插畫師,讀書時英文科成績很差,機緣巧合,她遇上了因為迷上漢字而不顧一切飛到日本、對語言頗見執着的美國男生 Tony(Jonathan Sherr 飾)。故事就說兩人從相識、同居到結合的經過,是齣溫馨、幸福、經過美化的愛情小品電影。
兩個主角外形討好,井上真央是個十足的甜姐兒,看罷此片,她成了宮崎葵(因為前陣子常看《篤姬》)以外我現在最記得也最喜歡的日本年輕女星。她演左多里,英文爛透,但中了愛神之箭,就開始努力戀愛。演西洋宅男的 Jonathan Sherr 說得一口流利日語,又純情專一,角色挺漫畫化,卻正好配合這個演技平平的老外。
跟大部分日本愛情輕喜劇一樣,此片的音樂為故事營造了更歡快的氛圍,但同時也像機器摜打棉花糖時周圍瀰漫的甜美氣息,輕巧之中滿滲虛幻。看電影時很受用,完場之後又幾乎忘個淨盡。
顧名思義,片長 100 分鐘的《我 darling 係外國人》談異族戀愛。這方面我倒有點經驗。畢竟,或實在或虛浮地交往過的對象中,儘管都是黃皮膚,思想、行為洋化的「假老外」佔多數。從來沒有刻意找這種人,只是「同聲同氣」的都有溝通問題:彼此吸收的文化養分接近,一開始時的確很容易找到話題,但很快又會出現分歧。可能因為溝通太方便,很多想法常常衝口而出,不大會給彼此充夠的時間去冷靜、沉澱、過濾、求同存異。對着(假)老外,要講外語呀,至少我的回應速度會慢下來,然而也對問題多看清楚一點,比較願意先讓步。當然,對我來說,這也是學習,畢竟我脾氣犟。
在電影中,幸好 Tony 會說日語(而且說得很好),人也很不錯,才消弭一些可能小事化大的「危機」。
至於同居生活(或者去旅行),倒是情侶關係的重要試劑。有些人拒不接受別人(或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的生活習慣,強迫你去照他/她的一套。那是自私、不成熟的,跟種族不同沒有關係。真的愛護、在乎對方的話,就該去學習、溝通、適應。片中 Tony 做家務笨手笨腳,常常幫倒忙,但左多里(至少在電影中)沒有馬上指責,Tony 後來也設法改進自己。幸福的感情關係要用心、用力去建造,沒有捷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