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 March 2011

皇上無話兒

一開始就挺注意《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 這電影,一來男主角是 Colin Firth,二來去年初秋已經有消息說,此片會是本屆金像獎的熱鬥作品。之後電影在不同的影展捷報頻傳,在香港又殺出一個滑稽兼有點意淫的中文譯名(口吃王帝來到昔日殖民地,竟給去勢了),就覺得本片是非看不可。

這齣電影的觀後感很難寫,因為有機會「先睹為快」的人,很多已經迫不及待通過不同媒體發表了觀後感。看得太多,有點麻木,也覺得自己沒有太多嶄新或只此一家的觀點。此外,原來興高采烈買了票,打算好好享受,結果卻變成了一場「散心」電影,因為那就是家人突然離去的那天。可能當時還沒回過神來,也可能想分散注意力,便照計畫去看了。戲好看,但心情不好,儘管本片拍得神采煥發、醒世勵志,在我眼中不免打了折扣。日後推出影碟,該會買一張,但重看之時,準又會勾起在電影院時的心情。《皇上無話兒》在今屆奧斯卡金像獎登頂了,同時也在我的心裏永遠佔有一個特殊的地位。

說回電影,片長 118 分鐘,一氣呵成。沒有千軍萬馬,沒有教人歎為觀止的特效,但憑演員出眾的演技,編劇精緻的對白,由導演再加提煉,拍成了一齣豐富緊湊、 題旨正面、雅俗共賞的電影。

作風平民的未來王帝(Colin Firth 飾)願意紆尊降貴,走進平常百姓家,接受沒有證書的語言治療師(Geoffrey Rush 飾)幫助。兩人在狀似密室的診所做治療,一方面設法掃除王子/王帝的語言障礙,另一方面也是一場階級的角力。儘管中途發生不快,王子的自尊和自卑令他不信任別人,更對自己缺乏信心,但治療師堅實的原則和信念,終於打動了王子……

電影的主角確實是 Colin Firth 飾演的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他父王 King George V 譯作「佐治五世」)為核心,但沒了扮演語言治療師 Lionel Logue 的 Geoffrey Rush,掀起連場兩雄對陣,劇力便會大降。他們兩人的影史和獲獎紀錄,網上已經有不少整理妥當的資料。唯一想說的是去年 Colin Firth 憑《單身男人》(A Single Man) 提名金像影帝,鎩羽而歸。但我認為他在《單》片的演出比《皇上無話兒》更好。得獎與否,向來難有準則可言。例如在 1990 年代末起走紅了幾年的 Russell Crowe 連續三年提名奧斯卡,在《奪命煙幕》(The Insider) 和《有你終身美麗》(A Beautiful Mind) 的演出都比他得獎的《帝國驕雄》(Gladiator) 強多了。他就憑聲勢壓倒對手,當年的手下敗將之中,《筆覊人生》(Pollock) 的 Ed Harris 和《黎明不要來》(Before Night Falls) 的 Javier Bardem,甚至《性書狂人》(Quills) 的 Geoffrey Rush 都比 Russell Crowe 演得好。

英國王室向來是不少戲劇和電影的題材。《皇》片其中一個討好之處,是沒有刻意經營王室的威信、權力,也沒有渲染什麼醜聞、秘史,而是乾脆以找尋到的史料,編導出一部正氣、勵志的電影。讓我選出下一個值得拍成電影的英國王室人物,不是已故的戴安娜王妃 (Princess Diana),而是在本片中佔戲最重的女角、Helena Bonham Carter 飾演的已故英國王太后,也就是現今英女王伊麗沙伯二世的母親。慣演古怪角色的 Helena 實際上是「演得之人」,1980 年代初出道。不知為何,她第一齣電影《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 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較著名的作品包括《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以及獲得了一些影后獎的《三顆翼動的心》(The Wings of the Dove)。

去年看完《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很快便打算再看一遍,多少是因為題材和角度使我產生更大的共鳴。《皇上無話兒》說傳統、紮實的電影語言,內容正面積極,拍得更富娛樂性,倒是更容易贏得觀眾的歡心。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