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這個一題兩拍構思的時候,感到好奇之餘,倒有點擔心是不是編導 Ned Benson 在搞噱頭。同一個晚上連續看完《她消失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 和《離開他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er)(中間有二十分鐘休息時間),兩齣戲講一個於平行時空下發生的故事,而不是上下集。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夫婦。《她消失以後》(Him) 以男主角為視點,講述女主角不辭而別後,丈夫的生活境況。《離開他以後》(Her) 則以女主角為視點,講述她在離開丈夫後的生活。
看過波蘭導演 Krzysztof Kieslowski 的經典作品《兩生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 和 Gwyneth Paltrow 主演的《緣份兩面睇》(Sliding Doors; 1998)。《兩生花》中兩個分別在波蘭和法國的女子,長得一模一樣,素不相識,彼此命運卻有着微妙的牽引。《緣》片描述一個女子在倫敦地鐵趁車,她趕得上和趕不上同一班車,命運從此出現驚人的逆差。《她》和《離》兩片是說同一個故事,有幾場戲在兩片中都出現了,但明顯採取不同的視角,拍攝的角度、演員的服飾,甚至少量的對白都有所不同,旨在反映兩性對於同一事件不同的感受和記憶。Ned Benson 其實還拍了一個 Them 的版本,但據說本地片商覺得 Them 有些戲分節奏較慢,最後只取 Him 和 Her。看完電影,我也認為放映 Him 和 Her 比較合理,一來兩戲的情節是互相補足的,二來觀眾更能夠從中感受到 Ned Benson 那比較接近文學的喜歡補捉細節的拍攝手法,可以更深刻地感應男、女主角的思想和情緒。
那麼,到底應該先看哪一齣呢?我是先看 Him 後看 Her 的。從理解劇情的角度考慮,先看 Her 再看 Him 會好一點,因為 Her 交代了整個故事大部份的骨幹元素。例如觸發男女主角關係轉差的原因,男女主角分手的經過等。但對於大部份男性觀眾來說,看完 Him 再看 Her 可能更合理。Him 着重描述男主角在分手後的生活,對他的行為比他內心的描寫深刻和仔細得多,是很多男人性格的寫照。看完 Him,假如對於女主角的離去覺得一頭霧水,或者不明白為什麼女人要如此「小題大作」的話,接着看 Her,主要講女人的情感變化,男人看完,便可能漸漸明白為什麼有時候女人的面目是那麼的模糊或善變。
《她消失以後》和《離開他以後》的主角 Connor(James McAvoy 飾)和 Eleanor(Jessica Chastain 飾)本是一對快樂的小夫妻,因為一場意外,兩人再也無法溝通,心結越纏越大。終於一天,Eleanor 消失在 Connor 的生活裏。Connor 努力尋找 Eleanor 之餘,始終不明白為什麼老婆會捨他而去。與此同時,Eleanor 回到娘家,得到當心理醫生兼教授的父親(William Hurt 飾)、有點酗酒的音樂人母親(Isabelle Huppert 飾)和獨力帶着孩子的妹妹(Jess Weixler 飾)的支持,選擇重返校園,跟老師(Viola Davis 飾)成了彼此的傾訴對象。Connor 在 Eleanor 離開後搬回老父家(Ciarán Hinds 飾)住。父子倆關係一般,同樣抑壓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Connor 經營的小酒吧瀕臨結業,但堅持不要父蔭,不肯繼承爸爸的知名餐館……
這兩齣電影看似平常,實際上都需要經過時間的發酵,才會散發出它們真正的味道。
《她消失以後》的 Connor 面對愛妻總是束手無策,這其實源於他無法面對自己的情感。那一場意外之後,他沒有梳理過自己的情緒,只管一直逃避,令本來跟他承受同等創傷的枕邊人背負更多的痛苦,所以 Eleanor 痛極之下選擇「一走了之」。《離開他以後》的 Eleanor 生活並沒有馬上變得海闊天空。她清秀的臉總見落漠。她試圖去過新的生活,拭擦舊的記憶,卻寂寞難耐,無法忘記丈夫。
男、女主角 James McAvoy 和 Jessica Chastain 都表現理想,尤其是後者。配角演員恰如其分,其中飾演大學教授的 Viola Davis 竟然擔起放笑彈的責任。所謂「笑彈」,自然是笑中有淚的了。
電影的名字(同時也是女主角的名字)中的 Eleanor Rigby 來自 The Beatles 在 1966 年發表的同名歌曲《Eleanor Rigby》。當初 The Beatles 寫這首歌的靈感又源自於什麼呢?有人研究說,在利物浦一個墓園內,有刻着「Eleanor Rigby」名字的墓碑,而那個墓園是寫《Eleanor Rigby》的 Paul McCartney 和 John Lennon 年輕時常去的。至於 Ned Benson,他在受訪時說,片名受 The Beatles 的歌曲啟發。《Eleanor Rigby》是寫給所有孤獨的人,所以這(兩)齣電影或是要表達孤單和寂寥吧。
Monday, 29 September 2014
她消失以後‧離開他以後
Thursday, 25 September 2014
10 本書
最近 facebook 上有很多互相點名參加的活動或遊戲。我朋友不多,又不合群,很少人會想起或有膽讓我參加,但終究還是有個不識好歹的傢伙出手,要我列出十本書。就選了十本覺得對自己別有意義的。
1.《射鵰英雄傳》(初版/第一版)-金庸
第一本讀的金庸小說是《碧血劍》,然後才是《射鵰英雄傳》。讀的是 1959 年的初版,楊過的母親是秦南琴而不是穆念慈。《射鵰英雄傳》情節和人物豐富,加上已經看過電視劇,對故事和人物想像更多。所以說,《射鵰英雄傳》才開啟我閱讀武俠小說的正式大門。
2.《瀛寰搜奇》-讀者文摘
香港的讀者文摘在 1980 年代初翻譯出版了好多英語的科文書籍。老爸買了幾本,包括我最愛看專講奇人異事的《瀛寰搜奇》。今天,這本書仍放在睡房案頭,偶爾翻閱,儘管不少內容已經過了時。(相關舊文)
3.《島與半島》-劉以鬯
大部份讀者認識劉以鬯是通過他的意識流小說《酒徒》,或者為王家衛取經拍成電影《花樣年華》的《對倒》。在中二時無意中買了他的《島與半島》,劉老把香港的人情、風俗和時局融於小說之中,當時年紀小,沒有什麼文學知識去分析這本書,就覺得挺過癮的。(《酒徒》電影觀後感)
4.《傳奇》-張愛玲
最初只收錄十個短篇小說,亦曾以《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名義出版。到 1947 年多寫了幾個短篇,成《傳奇》修訂版再發行。皇冠出版社據修訂版分成《傾城之戀》和《第一爐香》兩冊出版。張愛玲的文字色彩和想像力別具一格,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寫有其獨到之處。她筆下的世界總常流露出她常掛口邊的「蒼涼」風景。《傳奇》以後,一代一代心思細密、血液中帶刻毒因子的人,便愛從張的文字攝取養分。
5. Animal Farm by George Orwell
中六聖誕假期讀的小書。早在 1989 年北京學生運動期間,便有人頻頻拿《Animal Farm》(動物農莊)來跟人類歷史和當世紛亂作對照。當時默默記住了這本書,到認真去讀的時候,仍不禁讚嘆 George Orwell 的才情。
6.《愛情白皮書》(日本漫畫)-柴門 ふみ
1990 年代是日劇的另一個黃金時代,愛情劇是一大主題。漫畫作家柴門 ふみ原著的《あすなろ白書》(愛情白皮書)乃其中一齣很受歡迎由漫畫改編而成的電視劇。我看同學借我的錄像帶,同時啃漫畫。對於一個懵懂少年而言,看愛情漫畫還是可以帶來一點啟示的。
7.《點與線》-松本清張
初讀松本清張,純粹是想讀推理小說。越讀下去,才發現他不只提供廉價的閱讀娛樂,更是帶着社會文學的色彩。《相關舊文》
8.《奪標》體育雜誌 (2000 年 10 月停刊)
從 1988 年到 2000 年,讀了足足 12 年。因為它,甚至曾經立志當個出色的體育記者。(相關舊文)
9. At Bertram's Hotel by Agatha Christie
英國探案女王 Agarta Christie 在 1965 年發表的小說。我不是出身傳統名校,接受英語教育甚為落後,到在千禧年前打零工替「不斷線」電視台翻譯 BBC 攝製、Joan Hickson 主演的 Miss Marple 系列電視劇,包括改編這小說和《Sleeping Murder》等的單元,才知道女王英名,連忙將勤補拙讀了幾個短篇。《At Bertram's Hotel》 人物眾多,像《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東方快車謀殺案)。十幾年前看專拍群戲的 Robert Altman 的《高斯福大宅謀殺案》(Gosford Park),也想起了這書。
10.《國史大綱》-錢穆
簡明、易讀,很好的中國歷史參考書。
其他對我影響深刻的一些書籍:
《中國名勝古蹟》-讀者文摘
裝訂精美,讀完圖文,幾覺已歷大江南北
《紅樓夢》-曹雪芹
不是專家,也沒精研,但首八十回確是傑作
《天龍八部》-金庸
人物眾多,想像力豐富,感情和歷史縱橫交錯
《霸王別姬》-李碧華
因為電影而知道小說,讀完小說便覺得電影拍得不夠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by Robert Fulghum
做人的基本功在幼稚園學了大半,卻怎麼越大越覺得做人難?
《臺北人》-白先勇
跟張愛玲的《傳奇》有點兩生花的味道
《圍城》-錢鍾書
婚姻和圍城是個精奇的比喻,錢先生的文字功力同樣厲害
1984 by George Orwell
大學時跟《Brave New World》一起讀,加上 François Truffaut 執導《Fahrenheit 451》(烈火)的電影版本,就是一堂課的內容
Brave New World by Aldous Huxley
比《1984》多半分科幻色彩
《拾香紀》-陳慧
故事有血有肉,有豐富的想像空間,但難以拍成電影
《穿 Kenzo 的女人》-鄧小宇
鄧小宇受 Gore Vidal 的《Myra Breckinridge & Myron》(原是兩本獨立的小說)啟發而寫下《穿 Kenzo 的女人》?《穿 Kenzo 的女人》比《Sex and the City》(色慾都市)走前十幾二十年?還是兩個說法都合理?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by Richard Yates
不只慘綠少年才會傷春悲秋,人到中年也會突然抑鬱。看完《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 認識 Richard Yates,他筆下的世界或是感情自殘的妙品
5001 Nights at the Movies by Pauline Kael
說起外國影評人,很多人想起去年病逝的 Robert Ebert。漸漸覺得,他的前輩 Pauline Kael 更有意思
Building Stories (a graphic novel) by Chris Ware
逛倫敦 Design Museum 看到這本連環畫小說,從插圖構思到故事內容都與別不同。因為包裝太大而沒有買,回到香港又遍尋不獲。乘 BookDepository.com 降價兼免運費促銷,終於買了
Wednesday, 24 September 2014
意大利電影節:費里尼外傳
要不要看一齣傳記電影,最主要是看對於劇本主角有沒有興趣。剛看的《黃金時代》是這樣,上星期在意大利電影節看的《費里尼外傳》(Che strano chiamarsi Federico) 也一樣。
《費里尼外傳》由意大利的老牌導演 Ettore Scola (1931-) 編劇和執導。他年幼時給視力不佳的爺爺讀漫畫報,從而認識 Federico Fellini 的名字。後來 Scola 也加入同一家雜誌社。當時 Fellini 已經走紅編劇界,然後 Scola 也入行寫劇本、當導演。Scola 跟 Fellini 畢生亦師亦友,但風格卻迥異。由 Scola 來回顧 Fellini,應該挺有看頭的。影片的拍攝手法有別於其他大部分的名人傳記片。對於外國人或不熟悉 Fellini 的觀眾來說,後半部比前半部容易理解和有趣味。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 在 1939 年春天搬到羅馬,到《Marc’Aurelio》這本非常受歡迎的雙周刊寫諷刺幽默的文章和畫漫畫。他一生共執導 19 齣劇情長片,憑《大路》(La Strada; 1956)、《卡比莉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 1957)、《8½》(Otto e Mezzo, 1963) 和《阿瑪珂德》(Amarcord; 1974) 四次獲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93 年再獲奧斯卡頒發一枚終生成就獎。但在他的作品中,比較認真地看完的只有在康城電影節拿了金棕櫚獎的《露滴牡丹開》(觀後感)。
《費》片由一條虛浮的主線牽連,從 Federico Fellini 從老家到羅馬在雜誌社打工開始,一直講到他離世為止。編導採用了偽紀錄片的手法拍攝,在著名的羅馬影城 Cinecittà 五號攝影棚內,將老片段和新拍或再拍的戲份互相重疊;許多段落像散文詩,並由擔任旁白的演員交代背景,將回憶和歷史串連起來,也是編導 Scola 跟 Fellini 半世紀友情一個帶點魔幻色彩的紀念篇。
我說,前半部較難明白,是因為對那一段意大利歷史不熟悉,加上電影的中英文字幕似乎都無法好好重構 Fellini 和 Scola 在《Marc’Aurelio》雜誌寫的文章的幽默色彩,實在有點一頭霧水。轉到下半部,較多插入 Fellini 的舊作,多了 Scola 對 Fellini 的第一手回憶,時代背景也比較接近,才看得投入。
同是有關導演的傳記片,比較喜歡手法局部相似的《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觀後感)。原惠一加入大量的木下惠介舊作片段,將之印證並推演名導昔年的生活經歷和創作背景。對於不熟悉主角的觀眾來說,自然比較容易理解。
Tuesday, 23 September 2014
意大利電影節:情迷拍賣師
劈頭說,《情迷拍賣師》(La migliore offerta; The Best Offer) 只有 Geoffrey Rush 可觀是刻薄了一點。畢竟,這戲的美工、音樂、攝影也挺出色的。但劇本和拍攝手法都顯得有點陳腔濫調。我相信,Giuseppe Tornatore 還是拍意大利語電影更得心應手一點。
這是 Giuseppe Tornatore 第十齣導演的電影。他第二齣電影《星光伴我心》(Nuovo Cinema Paradiso; 1988) 是很多人的心頭好。再數他令人留下印象的戲,便是 1998 年的英語電影《聲音伴我飛》(The Legend of 1900;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和 2000 年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Malèna)。Giuseppe Tornatore 重視電影音樂,他跟 Ennio Morricone 多次合作。《情迷拍賣師》的優美配樂也是 Morricone 手筆。
故事講述拍賣公司老闆和頂尖的藝術品拍賣官 Virgil(Geoffrey Rush 飾)孤芳自賞,生活品味高,精研細節,對藝術品有極高的鑑賞能力。他一方面是遠離群眾的藝品王者,一方面跟二流畫師 Billy(Donald Sutherland 飾)串通,在拍賣場上以低價買入鮮為人識的珍品,從而建立私人的藝術王國。某天一個患有恐懼症的神秘女子 Claire(Sylvia Hoeks 飾)來電,委聘 Virgil 代理拍賣她父母所有的遺物。Virgil 在古舊大宅內發現了別致的機械零件,交給手藝和女人緣同樣出色的年輕人 Robert(Jim Sturgess 飾)幫忙修復。Virgil 在大宅中撿得越多的老零件,漸漸回復機器人的本來面目之餘,他對 Claire 的興趣和愛慕也越來越深,不住向 Robert 請教如何可以讓他和 Claire 兩顆有着不同恐懼的心打破隔閡,勇敢去愛。然而,當一切看似步向燦爛的結局時,原來好戲在後頭……
跟昨天談的《情迷月色下》(觀後感)一樣,男主角都是個強者,對自己的立場和能力充滿自信,但最後都敗給了愛情。在情感上輸給了他們心儀的女人之餘,他們也太驕傲,待人刻薄,結果都嚐苦果。
《情迷月色下》是浪漫喜劇,視之為童話故事,無傷大雅。《情迷拍賣師》嚴肅,編導更將部份劇情加入懸疑成分,可是從舊作所見,Giuseppe Tornatore 不是這方面的料,拍到一半,便顯得有點步履蹣跚,觀眾也大概猜得出什麼人在搞怪了。
假如說《情迷拍賣師》以愛情和欺騙為主題,兩者都拍得很一般。Virgil 和 Claire 的愛情可謂「落雨收柴」,編導重複了 Claire 最後的一句對白,反而顯得有點畫蛇添足。編劇只給出了對付 Virgil 那幫人最表面的下手動機,他們在背後的佈局和想法寥寥幾筆便了事。Virgil 本來那麼精明、嚴謹,實在很有興趣知道這幫人策劃的時候,如何盯出 Virgil 的弱點,而且從頭到尾乾淨俐落,不着痕跡?
Geoffrey Rush 的角色有少許毒舌怨男的味道。他演來自然自在,很出色。假如他是個俊男,便接近完美了。荷蘭女演員 Sylvia Hoeks 演繹外表冷漠、內心脆弱的神秘女子,表現稱職。Jim Sturgess 和 Donald Sutherland 沒有交行貨,可看來就是跟電影的節奏和調子有點格格不入。
電影結束,只能說,從感官享受來說,《情迷拍賣師》是悅耳悅目的。
Monday, 22 September 2014
情迷月色下
毫無疑問,Woody Allen 是個努力工作的多產編劇兼導演,簡單統計一下,從 1969 年到現在,45 年來只有五年沒有他編導的電影公映(但也有兩三年他推出了不止一部作品)。去年的《情迷藍茉莉》(觀後感)改造了 Cate Blanchett,也讓她終於登上奧斯卡后座。這一次輪到已經成為奧斯卡影帝的 Colin Firth 上陣。從不介意表現嘮叨神功的 Woody Allen 在《情迷月色下》(Magic in the Moonlight) 又要把 Colin Firth 這個紳士變成「鐵嘴雞」。無巧不成話,前晚在意大利電影節看了由另一位影帝 Geoffrey Rush 主演的《情迷拍賣師》(The Best Offer),從劇情到兩位影帝的演出,彷彿有點異曲同工,明天再談。
Woody Allen 最近幾年喜歡在歐洲拍片,倫敦、巴黎、羅馬、巴塞隆那,這次故事的背景在柏林和法國南部。1920 年代,「中式」幻術在歐洲大受歡迎,在舞台上一副偽唐人裝扮的 Stanley(Colin Firth 飾)來自英國,表演戲法大受歡迎,但他本人篤信科學,重視理性。同行兼好友 Howard(Simon McBurney 飾)請 Stanley 去法國南部某大戶人家作客,拆穿聲稱有通靈能力的美國女子 Sophie(Emma Stone 飾)的西洋鏡。Stanley 始終找不到破綻之餘,竟暗暗喜歡上 Sophie。但富家公子 Brice(Hamish Linklater 飾)已經向 Sophie 求婚,其母(Jacki Weaver 飾)也答應 Sophie 母親(Marcia Gay Harden 飾)斥資成立玄學基金會。Stanley 因為 Sophie 的「魔法」甚至公開推翻自己不相信玄奧力量的立場……
電影以 1920 年代為背景,服裝和佈景極富懷舊風味。故事以拆穿迷信為名,繼續搬演 Woody Allen 式愛情理論為實。Stanley 是理性派,認為萬事萬物皆有理可依、有據可循,連找談情說愛的對象也是這麼樣的。從一開始,他便認為 Sophie 是神棍,一直表現得毫不客氣。但愛情的因子就在不同的場合中悄悄發酵。女孩把 Stanley 最敬愛的姨母(Eileen Aktins 飾)鮮為人知的往事娓娓道來,教他吃驚。Stanley 最瞧不起怪力亂神的人和事,後來他竟發現自己對 Sophie 動了情,他不禁動搖,擔心自己中邪了……
始終 Woody Allen 不是搞特效或迷信的人,Sophie 當然沒有什麼神秘力量。眼尖的觀眾大概在編導揭曉謎底之前,已經猜得出真相的七八分。儘管 Woody Allen 沒有出手砸科學精神的招牌,他還是含蓄地表明,能夠打敗最理性、最會科學的人,其實還是人和情。Stanley 正是因為人情而一時分心,給弄糊塗了。雖然 Stanley 有智慧,但屬於學院派,內心還是一個大孩子,跟帶着街頭智慧的 Sophie 一比,尤其明顯。經此一役,無疑他是成長了。
在我的記憶中,《情迷月色下》是 Colin Firth 最毒舌的一次演出。另一方面,Woody Allen 在對白中加重調料,間中可以察覺到 Colin Firth 是在運勁配合。可幸英國人講話字詞常拈在一起,恰好化成一道道語言煙霧,繚繞銀幕,不經意替其角色的苛薄風格補掃一層淡妝。比較之下,Emma Stone 更突出,她在本片演出自然,很有魅力。
至於其他配角,Eileen Aktins 不慍不火,散發優雅的氣度。演闊公子的 Hamish Linklater 大大咧咧,外型不錯,較之前看他演 Robin Williams 兒子的《The Angriest Man in Brooklyn》(觀後感)有意思得多。
要較真的話,《情迷月色下》不脫 Woody Allen 的愛情喜劇本色,以電影魔法帶來浪漫愛情。只要編導一揮魔法棒,自然水到渠成。
Friday, 19 September 2014
意大利電影節:愛情回帶
下半年有數個小型電影節,包括意大利電影節。《愛情回帶》(Allacciate le cinture) 由 Ferzan Ozpetek 編劇和導演,也是他執導的第十齣電影。原來兩年前在歐洲電影節看過他執導的前作《基緣巧合》(Mine vaganti;觀後感)。
這戲的英文譯名叫「Fasten Your Seatbelts」。當愛情和死亡來臨的時候,是人生其中兩個最重要和緊張的時刻。編導替電影起這樣的一個名字,正是因為他把兩者串聯起來:愛情萌發的時候,剛好碰上死亡將至的一刻。《愛》片運用了戲劇手法去表達這個概念。電影也探討一段愛情經歷時間考驗之餘,即使最初是天雷撞上地火的激情,面對惡疾絕症,又可不可以頑強地熬過去呢?
電影的主角 Elena(Kasia Smutniak 飾)和 Antonio(Francesco Arca 飾)性格和背景截然不同,但兩人一遇上,彼此之間迅即產生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他們終於結成夫婦。十幾年後,Elena 和 Antonio 當了爸媽,婚姻出現問題,Elena 得了癌症,病情越來越嚴重,似乎命不久矣……
Elena 是個聰明、理性的漂亮女孩。她跟早喪的弟弟的同性戀小情人 Fabio(Filippo Scicchitano 飾)結成好友。Antonio 則頭腦簡單、思想保守、英俊壯碩。論性格,Elena 和 Antonio 毫不匹配。然而,儘管二人都不喜歡對方的行為,卻無法不因為對方的外表而深深地喜歡上對方。二人如願走在一起,但隨年月過去,因為性格分歧導致的衝突越來越多。Elena 跟 Fabio 開酒吧,搞得有聲有色,讓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挺不錯。Antonio 難抵慾念,常有外遇,也不怎麼工作,對生活和金錢毫無計劃。
在二人瀕臨分手的時候,Elena 患了重病,Antonio 馬上不知所措。Elena 沒有放棄,漸漸啟發了 Antonio。一切來得有點晚,卻也來得剛好。儘管 Elena 患病後不再美麗,Antonio 竟然沒有出走的念頭。他無助地看着 Elena 繼續為他、其他家人甚至生意勞心勞力,因為 Elena 說出了一番簡單而犀利的話,把二人所有淡去的激情一下子都激活了,這可是《愛情回帶》最值得細味/回味的一場,勝過 Antonio 在銀幕上多次純粹「賣肉」。
雖然同性戀不是本片的主題,但是在很多段落都有提及。除了 Fabio 外,Elena 媽媽和那個少了一根筋的「阿姨」的關係也明顯不過。
女主角 Kasia Smutniak 演得好,笑容和氣質跟 Natalie Portman 有幾分相像。男主角 Francesco Arca 外型好,也甘為藝術犧牲。演第二主角的 Filippo Scicchitano 是個小可愛,後段減重束鬍子演熟男時,看來像比較精緻的 Ethan Hawke。
在電影結尾,Elena(終於)察覺到開始和結束、出生和死亡,自有擦肩甚至並存的關係。我認同 Elena 在病榻上對 Antonio 說的那番話。兩個人走在一起合適不合適、正確或錯誤,並不由周圍的人置喙。內心迸發的微妙感應,可能才是最可靠的試劑。
Thursday, 18 September 2014
爭氣
偶然才看舞台劇,並不知道去年有一齣由中學生主演的音樂劇《震動心弦》。這大半年在 facebook 讀了經營社企 L plus H 的何靜瑩的一些文章(也可參閱 L plus H 網誌),知道她策劃一齣讓「弱勢學生」參演的音樂劇《逆風》(2014 年 9 月公演),然後就是這紀錄片《爭氣》。看完《爭氣》,方曉得原來去年 9 月有一套《震動心弦》公演過。
排演《震動心弦》的目的是通過嚴謹的音樂劇訓練去幫助青少年成長,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品格和藝術的教育工程。獲選參加的學生都不是來自傳統名校。說得更具體一點,這些年輕人學業成績差、有操行問題、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身體有殘障,或者是未完全融入本地生活的新移民等等。他們接受幾個月的台前幕後訓練,導師還要求他們講紀律、戒陋習。主辦單位希望,活動最終能夠幫助這些年輕人重拾信心,面對困難,突破自己。
這 91 分鐘的紀錄片有點像電視新聞節目。不同的是,它處處流露赤誠之心。影片集中介紹其中的八九個年輕人,一些人有明顯的行為問題,一些是欠缺自信或成績不好,也有的是因為殘障而影響他們身心的發展。這些年輕人一開始大都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學習不順利,更難以糾正本身的壞習慣。但他們的師長都沒有放棄他們。漸漸地,愛心教育感化了他們,讓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成長起來。
《爭氣》紀錄了《震動心弦》背後的教育理念從孕育到實踐的整個過程。在銀幕上看到的,沒錯大都是積極美好的畫面,因為這個活動正是朝着積極而美好的果實而出發的。看見愛搗蛋的壞孩子通過訓練而變得爭氣、上進,固然讓人欣喜,最教人感動的,是那個近年才失明的小伙子(子諾)怎麼重建自信心,並將自己抱得的積極信念回饋師長和父母。子諾在舞台上分享體驗時,語氣平靜但堅定,是這次活動最美麗的見證之一。
正能量並不是通過分享和傳播就能夠產生的。它是靠努力、堅持和鍛煉而得來的。《爭氣》紀錄了其中一次孵育正能量的過程。
Wednesday, 17 September 2014
岳楓回顧展:情場如戰場
記憶中,這並不是電影資料館第一次放映《情場如戰場》。之前因為不同的原因,總是錯過,幸好這次及時發現岳楓導演的回顧展,才順利看到。
電影在 1957 年公映,國語對白。今天大家對這齣戲感興趣,很多人是因為劇本乃出自名作家張愛玲手筆。但考查一些資料,當年拍攝和宣傳《情》片時,焦點主要落在女主角林黛身上。可以說《情場如戰場》是「文壇明星」與「影壇明星」相互輝映,可當時的現實是林黛是前途無限的新星,張愛玲則已離港赴美,寫電影劇本是她主要的收入來源。比對之下,林黛如日中天,張愛玲的處境不免有點給比下去了。《情場如戰場》賣座很好,但電影不同小說或散文,張愛玲只是幕後眾多推手之一,幕前的大明星才得到最多的關注。
也許是因為到了美國才開始寫以香港為背景的電影劇本,張愛玲索性寫一班不愁生活的男女在大別墅中談情說愛。《情場如戰場》是張愛玲第一部的香港電影作品。故事說葉家二千金(林黛飾)是個嬌俏刁蠻的富家女,她喜歡表哥(張揚飾),但對方一直忽視她,於是她便拿表哥的小白領友人(陳厚飾)和到訪的胖子考古學家(劉恩甲飾)出氣。有趣的是,姊姊(秦羽飾)喜歡上小白領,卻沒有因為妹妹搗亂而生氣。富家女終於承認自己任性,並向表哥表白……
林黛飾演的千金小姐希望所有男人都拜倒她的裙下,就是真心喜歡表哥(張揚),她仍使計搶奪姊姊的心上人(陳厚),甚至連無關痛癢的客人(劉恩甲)都不放過。也許,愛情是一場又一場的爭奪,看手段高低來定贏輸。據說,張愛玲原擬劇名曰《情戰》,但電影公司覺得這名字唸起來不夠響亮,也跟電影輕鬆喜鬧的風格有點差距,便改成《情場如戰場》。
林黛飾演這個天真、任性、聰明、頑皮的富家千金,從外型到演技都非常稱職。她故意玩弄姊姊的暗戀對象和其貌不揚的追求者,搞得男人為她大打出手,卻沒有絲毫罪惡感。好在是由芳華正茂的林黛來演,觀眾才沒有對這小妖精恨之入骨。然而,也有人考證說,導演把劇本中幾場比較過火的戲刪掉了,以免破壞林黛的形象,包括妹妹扯破姊姊的禮服。一個明星順利誕生,除了本身的條件,還有天時、地利、人和外,背後還需要很多的計算和輔助。
至於其他演員,陳厚比較調皮,張揚(跟葛蘭合演《野玫瑰之戀》)則是一貫的木訥好男人形象,劉恩甲(和梁醒波在《南北和》中「對戰」那位)竟然沒有預期的搞笑。秦羽太斯文了,相對之下,完全被林黛搶去所有風頭。
說起林黛,最初認識她是小時候看李司棋、鄭裕玲、葉德嫻、曾慶瑜、曾江等主演的電視劇《星塵》。李在劇中飾演的天王巨星姚韻性格不很討好,據說是影射林黛。那時候,長輩邊看劇集邊講八卦。林黛的丈夫真的入稟控告電視台誹謗。案子最後大概是庭外和解了,但《星塵》這齣電視劇好像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重播,更別說發行影帶了。沒看過此劇的觀眾,如今只能重溫陳潔靈主唱、劇集的主題曲《星夜星塵》和插曲《今晚夜》。重看李司棋當年拍《星塵》的造型照,笑容加上眼妝配合,確實很像林黛。
順帶一提,《情》片中,葉家在青山的那一幢別墅其實是在二戰前已身故的富商余東璇(余仁生集團)在淺水灣的余園別墅(更多介紹按此)。1983 年徐克導演、林子祥和林青霞主演的《我愛夜來香》也曾在該處取景。
Monday, 15 September 2014
春光乍網
最近美國大批女星和名女人「春光乍泄」,間接替這齣《春光乍網》(Sex Tape) 造勢了。這是個瘋狂誇張的性喜劇,雖然大搞性愛,但沒有徹底裸露的鏡頭,內容也沒什麼(嚴重的)道德問題,總算無傷大雅。
Annie(Cameron Diaz 飾)和 Jay(Jason Segel 飾)是大學同窗,一拍即合,不停交歡,很年輕便結婚生子。個人工作加上當了父母,日日忙透累極,自然少了性愛火花。難得有天晚上外婆照顧孩子,二人想到自拍性戲來增加情趣,怎料後來因為「技術問題」,性愛錄影通過雲端外傳,兩夫婦千方百計追截,包括合作潛入 Annie 未來老闆 Hank(Rob Lowe 飾)的家,甚至春宮網站的總部……
整體而言,電影還算緊張和搞笑,男女主角演得挺生動。坦白說,早已再不期望 Cameron Diaz 接拍什麼有深度或稍有看頭的電影。也難得她就是一直豁出去,義無反顧。暫時來說,跟好萊塢大部分女星相比,她仍稱得上十分忠於自己的外貌,坦然顯露自己的老態。對於演戲,她的態度似乎也一樣。
隨着電腦技術發展,互聯網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如今的的硬件(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等)功能繁多,軟件(社交媒體、各種平台互相連結和牽引)滲透無遠弗屆,保護個人穩私難度更高。另一方面,新一代在數碼世代成長,他們的電腦知識和技巧無疑比(絕大部分的)家長出色得多。這些都在《春》片中反映出來了。
Friday, 12 September 2014
戀上春樹
看電影,求娛樂,
《戀上春樹》(WOOD JOB!(ウッジョブ)~神去なあなあ日常~)是一個挺好的選擇,因為劇情簡單,演員表現不錯,笑話豐富,部分還充滿性暗示。但從表達手法和取材來看,《戀上春樹》談不上有什麼深度。
電影主角高中生平野勇氣(染谷将太飾)自小生活無憂,直至考不上大學,女朋友提出分手,他才驚覺自己沒有前途。平野偶然看到「林業見習班」招生的宣傳單張上有美女(長澤まさみ飾)照片,便鼓起勇氣走進收不到手機訊號的深山參加為期一年的林業訓練班。山裏到處是蛇蟲鼠蟻,又遇上看來跟野獸無異的前輩飯田与喜(伊藤英明飾),平野密謀偷走,女神卻於此時出現。故事發展下去,小男生得到古怪有趣的村民支持,找到林業真正的意義之餘,也因此而找到自我。
不能把《戀上春樹》單純地歸類作環保電影,因為它也討論城市和鄉村的分歧,提及現代生活和傳統家庭倫理的衝突,還有傻瓜小子戀上愛情受創的大姐姐。然而,不管是哪一個題材,這戲都沒有深入地探討,而是如做沙拉一樣,把材料都混在一起,以笑話作為醬汁,拌了拌便奉客。完場後仔細想想,卻發現劇本沒怎麼描寫過村民的生活。編導沒有告訴觀眾那深山村落的人情味從如而來,為什麼男主角肄業回家,離開時大家都在車站抱頭痛哭?然而,這也是編導成功的地方,觀眾跟着銀幕上的角色跑來跑去,看着看着,連思想層次也融入到片中那個簡單直觀的世界裏去。
導演矢口史靖的舊作中,只看過《喇叭書院》。《戀》片在本州中部三重縣美杉町取景,風景優美。電影多採取寫實的拍攝方法,例如讓演員親自砍樹,爬上幾十米高的大樹拍攝,還有將攝影機綁在樹幹上,以主觀鏡頭拍攝大樹倒下的情形等。
劇本改編自《字裏人間》(觀後感)作者小說三浦しをん另一暢銷小說《哪啊哪啊~神去村》(神去なあなあ日常)。三浦しをん的祖父從事林業,引發她對這題材的興趣,便到山區訪問,搜集資料,繼而為林務員開朗又認真的工作態度,以及他們對大自然既敬且畏的專業精神所打動,最後寫下小說,在日本賣出 35 萬冊,讀者包括本片導演矢口史靖。
也許,編導想通過日本傳統林業運作去表達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並歌頌前人的傳承精神。片中林業者砍下的大樹來自於百年前種下的幼苗,期間需要悉心的照養,努力維持山野的形態和自然運作。壓軸的那一場大型祭典戲,大批男人穿着日式襠布,浩浩蕩蕩抬起巨大神木,然後將它從山上直推向象徵女性性器官的草圈,一方面保佑村民成功懷孕,繼後香燈,另一方面也跟林業的保育和傳承的理念一脈相乘。
主角染谷将太演得很不錯,他的外型、氣質和演技都給電影加了分。另一男角伊藤英明甚具型格,搞笑也行,表現稱職。女角方面,長澤まさみ戲分較少,但演繹見層次。最有驚喜的反而是鉛華盡洗的性感女神優香,在片中飾演伊藤英明的老婆,造型和角色性格都有點教人意外。
Thursday, 11 September 2014
米芝蓮摘星奇緣
幾個朋友分別問我看了《米芝蓮摘星奇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 沒有?趁前天休假去看了早場放映,幾乎全院滿座,有點意外。
按看過電影的數量而論,瑞典導演 Lasse Hallström 很可能在我的十大之列。他特別喜歡拍小鎮人情的故事。1985 年拍下成名作《狗臉的歲月》(My Life as a Dog),不久進軍好萊塢,《不一樣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總有驕陽》(The Cider House Rules)、《情迷朱古力》(Chocolat)、《筆下有情天》(The Shipping News) 都是不錯的電影。近年的《秋田犬八千》(觀後感)和《分手的情書》(Dear John)、《魚躍奇緣》(觀後感)、《緣來藏不了》(觀後感)水準飄忽。儘管有 Helen Mirren 主演,一開始對《米》片還是抱觀望態度。
電影改編自 Richard C. Morais 的同名小說,也是近年 Lasse Hallström 一貫的做法,從已出版的小說中挑選故事去改編成電影。《米芝蓮摘星奇緣》有 Steven Speilburg 和 Oprah Winfrey 當監製,做配樂的是得過奧斯卡的 A. R. Rahman。論製作水準,不過不失。本片以法國南部小鎮為背景,導演盡力展示法國和印度美食的色香味,還算賞心悅目。
故事說在家庭遭逢巨變後,原本經營餐廳的爸爸(Om Puri 飾)帶着五個孩子離開印度,遷居歐洲,輾轉從英國去到法國,在一個小鎮開設印度餐廳,由從小喜歡跟媽媽學習廚藝的次子 Hassan(Manish Dayal 飾)當主廚,和馬路另一邊由 Mallory 夫人(Helen Mirren 飾)主理的米芝蓮一星法國餐廳打對台。雙方爆發連串衝突,鬥志頑強的老爸跟高傲刻薄的女人互不相讓。與此同時,Hassan 跟法國餐廳美麗的副主廚 Marguerite(Charlotte Le Bon 飾)擦出了愛情火花。後來 Hassan 學習法國料理,努力加上過人的天分,得到 Mallory 夫人賞識,聘為學徒,火速攀上事業高峰,加盟一年便替餐廳摘下第二顆星……
電影的結局老套之餘,亦顯倉促和戲劇化。主角領略美食真諦,回歸原味和鄉情。話說回來,這可是 Lasse Hallström 選擇的劇本,還能夠有其他什麼教人意外的安排?編導挺注意細節,但嫌一些段落拍得濫情(這也是 Lasse Hallström 近年作品的通病)。全片看來最不落俗套的是 Marguerite 對 Hassan 又愛又妒的一段。有趣的是,正因為這一段跟其他大部分情節的節奏和氛圍明顯有所不同,看完不禁有點懷疑究竟 Marguerite 對 Hassan 的愛有多深和有多真?
基本上,演員都表現出色,尤其是 Helen Mirren,高傲,但有眼光、胸襟、遠見,絕對是 Hassan 的伯樂,其演出恰到好處。兩個年青主角都長得好看,外型乾淨、討好,演技也挺紮實,為這本質平凡的劇本增加了可觀性。
Tuesday, 9 September 2014
唱 Opera 的保羅
今期另一齣跟音樂有關的電影《唱 Opera 的保羅》(One Chance) 在初夏已見片商發宣傳稿,最後輾轉等到九月才公映。跟《一切從音樂開始》(觀後感)比較起來,《唱 Opera 的保羅》完全走通俗劇路線,觀眾在進場前已經知道主角最後真的成了名,看電影時沒有什麼懸疑味道,自能放鬆心情跟主角一起經歷如童話般的旅程,或者因此而會看得更加投入,更受感動。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以 2007 年第一屆《全英一叮》(British's Got Talent) 的冠軍得主 Paul Potts 的故事為藍本。Paul Potts(James Corden 飾)生於英格蘭西南沿海的布里斯托爾 (Bristol)。從小喜歡唱歌,亦有這方面的天分。Paul 特別喜愛藝術歌曲,但爸爸(Colm Meaney 飾)嫌棄他這嗜好沒男子氣概,也大不可能幫補生計。有些同學也常欺 Paul,Matthew(Trystan Gravelle 飾)更可算是 Paul 的「天敵」。從小到大,只有媽媽(Julie Walters 飾)支持 Paul。長大後,Paul 在手機店打工,有個好心腸但性格有點怪裏怪氣的同事(Mackenzie Crook 飾),對方從不取笑 Paul 愛唱歌。後來,Paul 在聊天室交了個性格挺好的女朋友 Julie-Ann(Alexandra Roach 飾),也圓夢去了意大利學習歌劇,可惜就差一點運氣,幾度無法好好把握機會。最後,因為經濟拮据,Paul 背城借一,參加《全英一叮》,希望能夠勝出奪得十萬英鎊獎金清還債務……
幾年前在 YouTube 上看到本片男主角 James Corden 跟網球員 Andy Murray 為 Sports Relief 籌款而拍攝的短片(按此)而認識 James Corden,但真正看這名分別得過 BAFTA 電視獎和美國東尼獎 (Tony Awards) 的英國演員表演卻等到最近一連兩齣上映的電影《唱 Opera 的保羅》和《一切從音樂開始》。
《唱 Opera 的保羅》由《穿 Prada 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導演 David Frankel 執導,整體成績只屬一般,但影片勝在有情趣也有好歌(主角演唱的歌曲都取 Paul Potts 本人的錄音),男主角的愛情和友情都拍得不落俗套,看起來清新、討好。當然,男女主角 James Corden 和 Alexandra Roach 的氣質和演出亦記一功。
同片還有兩個演員值得一提。演男主角媽媽的 Julie Walters 在 1970 年代中出道,一開始拍電視劇,1983 年首次拍電影《Educating Rita》,跟 Michael Caine 合演,一舉贏得 BATFA 和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並提名奧斯卡影后。2000 年,她在《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 飾演愛跳芭蕾舞的小主角的良師。直到近年,觀眾大概知道她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榮恩的媽媽,或者是《媽媽咪呀!》(Mamma Mia!) 中女主角 Meryl Streep 的其中一個老友。飾演老欺負男主角那個壞蛋的 Trystan Gravelle 在連續劇《Mr. Selfridge》中飾演那個痴心又正直的餐廳領班,演出和氣質都不錯,但其實從外型論,他更合適演本片的惡人角色。
Monday, 8 September 2014
一切從音樂開始
在看電影之前,已經聽過《一切從音樂開始》(Begin Again) 的原聲專輯。跟很多觀眾一樣,看完電影,也對女主角 Keira Knightley 有點另眼相看。
八年前,來自愛爾蘭、身兼編劇和導演的 John Carney 拍成《一奏傾情》(Once),講街頭男樂手和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落泊東歐女移民因為音樂而結緣,獲得挺高的評價,主題歌還得到了奧斯卡金像獎。八年後,世界的音樂潮流已經大不相同。儘管《一切從音樂開始》的劇中人仍然對音樂、創作和演唱充滿熱情,到片末專輯製作完成,還得搞數字發行去。
來自英國的情侶 Dave(樂隊 Maroon 5 主音 Adam Levine 飾)和 Gretta(Keira Knightley 飾)到紐約發展音樂事業,Dave 的事業馬上起飛,一邊路演一邊灌錄新專輯,丟下了 Gretta。婚姻失敗的過氣音樂製作人 Dan(Mark Ruffalo 飾)酗酒、消沉。兩人在酒吧遇上,Dan 十分欣賞 Gretta 創作的歌曲,提議替 Gretta 到不同的戶外場所去錄製一張專輯。除了 Gretta 的同鄉 Steve(James Corden 飾)參與錄音工作外,Dan 讓他昔日發掘並成名致富的黑人說唱歌手(CeeLo Green 飾)幫助尋找其他樂手和出資。Gretta 一邊製作專輯,一邊幫助 Dan 改善和女兒 Violet(Hailee Steinfeld 飾)和前妻 Miriam(Catherine Kenner 飾)的關係,她自己也終於願意積極處理跟 Dave 的感情問題……
舊作《一奏傾情》起用素人演員,《一切從音樂開始》有英美星級演員助陣,幸好仍能拍出神采,既是倒霉人的狂想曲,也是灰姑娘童話,加上現實生活的味道和世態炎涼的諷喻,劇本跟電影中的音樂和歌曲相輔相乘,讓通俗的情節和流行味道較重的歌曲顯得格外輕巧精美,討人歡喜。
片中一班音樂人在街頭巷尾錄製專輯,導演拍成兩三段帶童話色彩的蒙太奇,流露出為一眾角色為真心熱愛的事業和興趣打拚的興奮和奔放的心情。
飾演 Dave 的 Adam Levine 是當紅樂隊 Maroon 5 的主唱,歌藝不容置疑,演技則不過不失。Keira Knightley 主唱的幾首歌重感情多於技巧,算是唱得有板有眼。從《我愛碧咸》(Bend It Like Beckham) 認識 Keira Knightley,一直談不上十分喜歡她,大概是由於部份她飾演的角色和她本人的樣子/氣質令人覺得她是個難搞的女人。在《一切從音樂開始》裏,她幾乎洗盡鉛華,出奇的清新、討好,說不定有機會提名一些獎項。
Mark Ruffalo 飾演事業和生活同陷谷底的中年音樂製作人,表現生動,也演得很不錯。演他女兒的 Hailee Steinfeld 是一眾青春演技派女星的代表人物,父女二人的冤家關係挺見妙趣。女主角在紐約偶上淪落街頭賣唱的英國舊拍檔由諧星 James Corden 演出,他剛好是今期另一齣音樂片《唱 Opera 的保羅》(One Chance) 的男主角,在《唱》片中「大唱」歌劇,在本片中則有點插科打諢。
Wednesday, 3 September 2014
岳楓回顧展:為誰辛苦為誰忙
本來沒怎麼注意電影資料館辦的這個回顧展。前陣子去看《寡婦春情》(觀後感),等開場時翻了翻官方刊物《展影》,發現幾齣從前聽過名字的老電影,便買了兩場的票。
《為誰辛苦為誰忙》是黑白電影,1963 年的作品,岳楓既是導演,也以「葛瑞芬」的筆名(他本人英文名字 Griffin 的音譯)出任編劇。此片贏得了第二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岳楓本名笪子春,行內人尊稱「岳老爺」,1930 年代初在上海開始執導筒,後期開始兼任編劇。戰後南來香港,作品包括《蕩婦心》(1949)。後來自組過公司,也是電懋公司早期的骨幹,作品包括《金蓮花》(1957)、《情場如戰場》(1957)。轉投邵氏後,拍了《為誰辛苦為誰忙》(1963)、黃梅調電影《白蛇傳》(1962) 等。他最後一齣公映作品是 1974 年的《惡虎村》。岳楓一生執導影片百部,1991 年獲香港電影導演會頒授終身成就獎,1999 年 7 月在港辭世。
《為誰辛苦為誰忙》裏的母親(陳燕燕飾),丈夫在新加坡工作,她獨自在澳門照顧四個子女。後來丈夫意外身故,親戚把長子和三女帶往新加坡撫養。多年後重聚,長子(張沖飾)已是留洋律師,娶了個勢利的富家女(范麗飾),嫌棄當女傭的母親和平凡的弟妹;三女(丁寧飾)嫁給了放蕩的富家子強尼(麥基飾),時遭欺凌,也得不到家翁和家姑(高寶樹飾)的體諒。反而一直跟母親生活但讀書最少的孻子(陳厚飾),還有長大後到香港謀生的次子(並娶了個賢慧妻子)最會體貼媽媽。母親帶着孻子從澳門移居香港,輾轉在長子、次子、三女的家中住過,看到孩子不同的生活和性格,不無感慨。後來,孻子犯上了官非,全家一同面臨重大的考驗……
電影的劇本十分公整,對於各個主要的角色都有具體而到位的描寫,故事從 1945 年的澳門延申到 1960 年代的香港,但畫面所見,外景似乎多在澳門拍攝。表面上,劇本關心家庭倫理,從小家庭的離散側寫時局和文化的變動。劇中人物的生活從戰後的艱苦過渡至富裕,人倫關係卻越變複雜、脆弱。舉例說,在澳門時,一家生活緊拙,媽媽不要過生日,孝順的孩子用自己辛苦存下的零用錢給母親買壽麵。孻子不夠錢給媽媽買個普通的雞蛋糕慶生,店主知道小孩的心意,便玉成好事。到孩子長大,一家人在香港重聚,長子生活過得最寬裕,但為了維護自己的事業和積攢的一點社會地位,對家人最不近人情。他老婆和他三妹富有的夫家親人都很勢利。一些香港特色,像高級華人、西方宗教和節日、英語,都在電影中出現了。
導演敘事的手法不落俗套,加上很多龐大而細緻的佈景,例如多個風格不同的大宅,還有末尾的夜總會、法庭等,氣派與細膩相融。夜總會外燈光燦爛的街景是在邵氏影城內搭建的,那地方到現在仍常常出現在 TVB 時代背景大不相同的電視劇之中。
陳燕燕拍攝本片時未到半百,演繹老寡母,倒絲絲入扣。年輕的張沖長得挺不錯,驟看跟喬宏有點相像。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在 1970 年代末他在 TVB 拍過幾齣電視劇,包括在黃元申主演的《絕代雙驕》中演大俠燕南天。最後一個主要的公開演出,可能是在梅艷芳、張國榮合唱《芳華絕代》的 MV 中客串演出老富翁。張沖其實比演孻子的陳厚年輕。在片中,孻子一角無疑是母親以外最討好的一個角色(始終同樣孝順的次子和二嫂戲份較少),由大明星來演,無可厚非,但陳厚確實有點老態,讓他扮演青年人,真有點彆扭。
丁寧演苦命三妹,表現不過不失,反而演她大嫂的范麗搶鏡頭得多。演三妹家姑的高寶樹也是個奇人,據說後來當過導演,又去台灣拍過電視劇。
Monday, 1 September 2014
囧探出更
超過四分之一世紀之前 (1987),美國有齣電視連續劇叫《21 Jump Street》,是 Johnny Depp 揚名之地。直到兩年前,終於改編成電影版,由 Channing Tatum 和 Jonah Hill 領銜主演。連續劇當年在香港大概沒怎麼播映過,到電影上映時,也沒有在香港公映,我在飛機上看,後來只推出了影碟,譯作《逃學黐孖咇》(21 Jump Street;觀後感)。兩年過去,上一集和續集在美國本土都賣個滿堂紅,香港片商趁學校開課前公映第二集,但譯名另闢蹊徑,譯成《囧探出更》(22 Jump Street),沒法重現原來兩集片名的關係和玩味。
基本上,這是美國的《逃學威龍》。上一集主角 Schmidt(Jonah Hill 飾)和 Jenko(Channing Tatum 飾)到高校當臥底,這一集升級到大學了,但目標沒變,同樣是調查校園販毒案。跟上集一樣,談情戲只給矮胖的 Jonah Hill,俊朗矯健的 Channing Tatum 負責演動作戲。
和上一集比較,《囧探出更》製作略為精細,但依然胡鬧,髒話也不少,劇情也不如前一集緊湊。編導努力加插大量笑話,然而有創意或特別好笑的並不多。早前電影在外國公映,兩個主角接受了很多不同的雜誌訪問,包括同性戀雜誌,主要原因是片中有不少同性戀暗喻,但其實都是噱頭而已,有形而無神。坦白說,全片最好看的是在末尾打出演職員名單時,「預言」雙探未來入讀各式院校的十多二十部續集,怪有趣的。
要說《囧探出更》比前一集優勝的,大概是在兩個主角以外,很多角色還算有戲可演,例如演毒女的 Jillian Bell 就挺妙趣。而在眾多演員之中,還是 Jonah Hill 的神經質「摩托嘴」最佳。至於近年產量挺豐的 Channing Tatum,再次證明他的觀眾緣不錯,不是演得格外出色,但表現平平穩穩,已經十分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