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到北京公幹,看到《茱莉對茱莉亞—隔代廚神》(Julie & Julia) 的預告片,甚是有趣。上星期北京的合作單位來開會,過了日月無光的一個星期,忙碌過後要放輕鬆,就是看了這齣滿是正能量的電影。
《茱》片的導演兼編劇 Nora Ephron 曾編導大受歡迎的愛情片《緣份的天空》(Sleepless in Seattle) 和《網上情綠》(You've Got Mail),這次把把愛、婚姻、改變人生的故事融和到美食之中。
故事根據兩段真人真事改編,並無任何懸疑佈局,寫詳細一點也沒關係。兩個故事在電影中平衡推演,常常互有關聯,兩個愛下廚女人的命運看似有種無形關係。
在紐約居住的 Julie Powell 是個小公務員,天天上班接聽 911 慘劇的申訴電話,又煩又慘,自覺毫無建樹;年輕時寫過小說,但沒有完成。舊同窗都事業有成,她更是自慚形穢,只覺得唯有燒菜能消愁減壓,因為一番功夫可以換來美食,總算有點作為。後來丈夫給她靈感,Julie 決定以 365 天為限,把名廚 Julia Child 經典食譜《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中的 524 道菜都做完,並將過程上載到自己的網誌《The Julie/Julia Project》去……
Julia Child 跟丈夫 Paul Child 膝下無兒。她丈夫做外交工作、很愛吃,派到巴黎上任,Julia 自然跟着去。無事可做,便跑到著名的 Le Cordon Bleu(藍帶烹飪學校)學習。憑興趣、天分、努力,Julia 進步神速;然後遇上愛烹飪、當時已經在寫食譜的 Simone Beck 和 Louisette Bertholle ,三人先在 Julia 的廚房教美僑婦女燒菜,然後繼續著書。後來 Julia 把法語初稿譯寫成英語,得到出版社賞識,出版成《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一書,是首本專為美國人而設的法式食譜,把法式烹飪帶入美國尋常家庭……
真實的 Julia Child 身高 1.88 米,嗓音很高,又愛哈哈大笑。除了身高以外,憑 Meryl Streep 的演技,當然做什麼都神似。解決身高差距問題的重任就落在服裝指導的身上了。Meryl 不僅穿上 4、5 吋高跟鞋,衣服的設計和腰身,還有其他一些道具都動過手腳,當然也利用拍攝角度去遷就,讓她看來真的牛高馬大。不過,電影主線其實在 Julie Powell 身上,畢竟 Nora Ephron 改編劇本時,乃取材於 Julie Powell 按自己的網誌寫成的暢銷小說。關於 Julia Child 的出身、家庭生活等就沒有太多篇幅。舉例說,Paul Child 多才多藝、能文能武,正是他這老饕讓妻子體嚐美食之妙,才造就出後來家喻戶曉的女廚神。
Amy Adams 演 Julia Powell 純情可人。在本片她跟 Meryl 形格大異,卻做到分庭抗禮,感覺上比上次二人在《聖訴》(Doubt) 正面交鋒的效果更出色。兩人在片中有不少做菜的戲分,開拍前接受了烹飪顧問、飲食專欄作家的特訓,在鏡頭前做 Julia Child 的名菜法式釀鴨似模似樣。不過,據說片中所有「成品」還是讓烹飪顧問和高級餐廳的名廚做槍手的。
兩代「煮婦」跨越歐美新舊時空,充滿姿采。Meryl 的一段既有法國懷舊風味,也諷刺美國麥卡錫 (Joseph McCarthy) 的恐共清算,夫婦二人由於到過中國,Paul Child 曾被召回華府接受中央情報局調查。而 Amy 一段則提到 911 的創傷後遺症和反映出大官僚架構的冰山一角。《茱》不是純粹好味道的廚藝片或女性喜劇。
Julia Child 和 Julie Powell 兩人都有一個有情有趣的好丈夫,尤其是 Julia 那段,把 Paul Child(Stanley Tucci 飾)寫得彷彿毫無缺點,是十足的模範婚姻。他們家裏的廚房和飯桌實在有如夢工場。Julie Powell 的丈夫 Eric(Chris Messina 飾)脾氣也好,忍耐力高。只是,我倒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如此這般的丈夫該如鳳毛麟角。據說 Julie Powell 第二本小說已經寫好,但會延至今年十二月才出版,內容包括她完成 The Julie/Julia Project 後發生的一段婚外情。
電影最讓我產生共鳴的其實是 Julie Powell 決定寫煮食網誌的原因和過程,我看到了自己也曾經走過的路。
從來不乏飲食電影、電視劇,除了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李安的《飲食男女》、周星馳的《食神》、英國的《情慾色香味》(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外,也比較喜歡德國的女廚師片《美味關係》 (Mostly Martha)、美食與血案共冶一爐的《五星級殺人夜》(Dinner Rush),還有一齣很小的時候看過希治閣 (Alfred Hitchcock) 導演關於做「人肉餡餅」的連環殺手驚慄電視單元劇。
大概看完《茱莉對茱莉亞—隔代廚神》太開心、開胃,很想吃法國菜,可惜當時找不到,只好吃一盤番茄奶油沙司意大利麵代替。
Monday, 30 November 2009
茱莉對茱莉亞—隔代廚神
Wednesday, 25 November 2009
100 電視星 (31):4
體操比賽有個人全能項目,大眾娛樂事業的幕前工作者,參與多個範疇的演出且幹出好成績來,就可稱之為「全能藝人」。儘管鄭裕玲不能唱,她是電視、電影的雙料影后,當節目主持人(電視、電台)又表現優秀,從很年輕的時候開始,就一派幹練、時尚的模樣。在她身上彷彿時刻都能體現何謂專業、投入、高水平。
鄭裕玲原籍四川,在香港出生,讀書成績優秀,尤其是英文,夢想出國念新聞系,然後當新聞報道員,但因為家境問題,老父跟她表明中學畢業後,不能繼續供她升學(上大學是她的心願,後來入了行,她就供自己的弟弟出國留學以圓願)。1975 年,讀完中學,準備求職,機緣巧合下考入了佳藝電視台的藝員訓練班,得到導師黃霑和簡而清的賞識。畢業後簽約成為該台演員,開始時當節目報幕女郎,彷彿就是新聞女郎的變奏。之後主持節目《這一代》(1976 年)。同年首次拍劇,乃由馮淬帆執導的《急症室》。
1977 至 78 年,在佳視拍了《仙鶴神針》《金刀情俠》《名流情史》《紅樓夢》《神鵰俠侶》等劇集,其中《名流情史》和《神鵰俠侶》較受注目。在《神》劇她演公孫綠萼,以前有人在 Youtube 上載過一些片段。鄭把那束情花插向自己胸口時的表情,堪稱「一絕」。在《名》劇,她戲分頗重,要非不久之後佳視倒閉(1978 年),鄭裕玲可能憑此劇上位。
佳視倒閉後,旗下藝員大多轉往 TVB、麗的電視去。在佳視一眾新晉花旦中,貌美的魏秋樺很快就為麗的收歸旗下,一加盟就拍重頭劇《變色龍》,再於 100 集長劇《奇女子》當女主角宋芳婷,穩坐一線花旦之位;(當年)其貌不揚的鄭裕玲曾經徬徨過,但不久便轉投 TVB,開始時擔任年輕人節目《BANG BANG 咁嘅聲》節目主持人,也有拍劇。1978 年底,甘國亮製作的《孖生姊妹》是她在 TVB 第一齣有份演出的劇集。
很快,她的表現就證明自己非池中物。
1979 年,她在《天虹》飾演時裝設計師任藹華,論戲分可算第二女主角,在劇中跟譚詠麟是一對。這角色在親情、事業、愛情各有發展,鄭裕玲交出了好成績。之後在甘國亮編導的《過埠新娘》擔任女主角,再拍香港電台的《獅子山下》、甘國亮有份製作廉政公署單元劇《黑白》。在《黑白》裏,她跟繆騫人第一次合作。同年底,兩人跟周潤發合演《網中人》,不少人磨拳擦掌等看好戲,怎料繆騫人拍攝中途突然辭演。多年後,鄭跟林燕妮、鍾慧冰主持的電台節目《XO 三女將》,談起此事時表示,事出突然,劇集本來是邊拍邊播,其他演員要重拍不少戲分,有怨言、在片場講講是非是難免的了。然而,繆騫人一走,雖然觀眾失了眼福,對於鄭裕玲來說,方希文一角就讓她正式躍居前線花旦之列,既為她在 1980 年代接掌「TVB 花旦王」寶座打下了基礎,同時奠定了她跟周潤發熒幕情侶的形象。她在《親情》《鱷魚潭》《火鳳凰》都與周潤發合作,兩人的搭配很受歡迎。
1980 年,她拍了《親情》《輪流傳》《勢不兩立》等劇。在當年,《親情》的迴響最大,但來到今天,大家都是最喜歡得不到的那一個──為麗的《大地恩情》步步進逼的《轉流傳》成了商業利益的犧牲品。鄭飾演的黃影霞為了脫貧去參加歌唱比賽、參選工展小姐,甚至要嫁到金山去。就看播出了的 20 多集,鄭的角色脾氣不好,看來不大討好,但誰知道故事發展下去會怎樣?《轉》劇原定拍 80 集,將幾個女角的命運推演到老,曾經聽說未婚產子後出國的解文意(李司棋飾)會回港並當上議員云云。一切不免包含傳說、幻想。但就看播映了的集數,光是鄭和她母親李香琴的對手戲,已經很精彩了。從那時開始,鄭裕玲的演出就一直維持高品質。
之後幾年,鄭拍了不少劇集,包括《逐個捉》《星塵》《執位夫妻》《荊途》《警花出更》《呂四娘》《種計》《開心女鬼》《鐘無艷》等。我比較喜歡《逐個捉》《星塵》《執位夫妻》和《鍾無艷》:在《逐個捉》中少了一根筋的經典演出,也許是後來甘國亮搞出電影《神奇兩女俠》,讓鄭演出奇趣的選美佳麗梁好逑的引子;在《星塵》由女學生變大明星,再跟演技花旦李司棋對碰,開始露出大將之風;在 10 集短篇劇《執位夫妻》跟曾江配對也挺好看的;在《歡樂今宵》內播映的《鍾無艷》甚有 camp 味和 cult 味,再跟好友陳秀珠合作,是兩人對戲最多的一次。
拍劇以外,鄭裕玲也拍電影和當節目主持人,幾線同時發展,樣樣都越做越好。1983 年首拍電影《花城》,便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是第一個電視藝員訓練班出身奪得金像獎的演員。
1985 年,演古裝劇《呂四娘》,不能說她的造型難看,但無疑時代感較重。儘管她演得不錯,葉蒨文唱的主題曲《願死也為情》又大受歡迎,但我還是認為她演幹練的白領儷人適合一點。有趣的是,一年後她跟任達華在《倚天屠龍記》演殷素素和張翠山,看來順眼多了,她的演出也不遜於黃淑儀。
周潤發以外,她跟萬梓良合作的《流氓大亨》和《生命之旅》成為她電視事業的另一高峰,特別是在內地打響了名堂。在《流氓大亨》劇終流下的那滴眼淚,感動了無數觀眾。
1987 年,30 歲,約滿 TVB,全面進入電影界瘋狂拍戲之前,拍了一齣單元劇《謫仙記》,正是改編自台灣作家白先勇的那本同名小說。鄭演女主角李彤。外界對該劇和她的演出有褒有貶。那個角色不好演,我認為她盡了力,但氣質和劇本是否配合得來,則非人力所能控制。
在電視圈紅了 10 年,鄭裕玲在電影界全力衝刺,短短幾年拍幾十部電影,包括《八星報喜》《星星月亮太陽》《特警屠龍》《三人世界》《小男人周記》《打工狂想曲》《表姐,你好嘢!》《賭霸》等片,曾創下一天趕九組戲的記錄,被圈內人戲稱為「鄭九組」。1991 年,香港藝人傾巢而出,為華東水災籌款而拍攝的電影《豪門夜宴》,由鄭裕玲演女主角,其當紅程度可見一斑。她憑《月亮星星太陽》獲得金馬影后,再憑喜劇《表姐,你好嘢》得到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90 年代,移民加拿大,離開了演藝事業一段時間再回流,到過台灣拍劇《愛在他鄉》(在亞視播出時改名《被出賣的女人》),又重返 TVB 擔任綜藝節目、大型特備節目、清談節目的主持人,也參演過 1996 年的劇集《新上海灘》。直到 2000 年,跟黃子華合演 100 集的處境喜劇《男親女愛》,扮演挑剔、自戀、神經質的老處女律師毛小慧 (Miss Mo),創下收視高峰,讓鄭裕玲贏回很多人氣,劇集從小熒幕演到上舞台,並獲得當年 TVB 的最喜愛的女主角獎,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視后」。鄭裕玲是第一個集影后、視后於一身的香港女演員。
《男親女愛》後,鄭裕玲很少拍劇,又回到主持工作為主,主持過《一筆 Out 消》《歡樂滿東華》《百法百眾》《香港先生選舉》《北京奧運直擊》等,也當過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金紫荊獎頒獎禮的司儀。她間中客串當配音藝員,曾替經典紀錄片《絲綢之路》的 DVD 當旁白,也為《大宅門》中斯琴高娃扮演的白文氏當粵語配音。
反應敏捷、口齒伶俐、演技了得、專業投入,加起來就讓鄭裕玲成為香港演藝界一顆不可多得的明星。
代表作
《天虹》(1979)
《網中人》(1979)
《親情》(1980)
《輪流傳》(1980)
《逐個捉》(1981)
《火鳳凰》(1981)
《執位夫妻》(1982)
《警花出更》(1983)
《呂四娘》(1985)
《鐘無艷》(1985)
《流氓大亨》(1986)
《倚天屠龍記》(1986)
《生命之旅》(1987)
《男親女愛》(2000)
1 鄭裕玲 萬梓良 5
6 周潤發 劉松仁 米 雪 夏 雨 趙雅芝 10
11 李香琴 黃淑儀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Tuesday, 24 November 2009
男色電影
剛過去的週末,有一大班男人陪我過。
演員上了位,片約自然多,過了一段時間,便連續有電影上映,2009 年有 Gerard Butler,過去三個月有三齣電影公映。《單身大急救》(The Ugly Truth) 不好看,但 Gerard Butler 有點喜劇感,不是純粹嬉皮笑臉。《電玩逃殺王》(Gamer) 不是我那杯茶,沒看。來到《奉公守法》(Law Abiding Citizen),夥拍金像影帝 Jamie Foxx,幾款電影海報看來不錯,就捨 Jim Carrey 的《魔幻聖誕頌》(A Christmas Carol) 而取《奉》。
本片是 Gerard Butler 的製作公司 Evil Twins 的頭炮,片長 109 分鐘,拍得尚算緊湊,卻並不深刻,且越到後段越讓人感到不快。故事說有一雙巧手的工程師 Clyde Shelton(Gerard Butler 飾)目睹妻女遭入屋行劫的賊人殺死。一直追求高入罪率的精英撿察官 Nick Rice(Jamie Foxx 飾)為了保持佳績,力爭上游,讓兇手轉做污點證人。結果,沒殺人的同黨被判死刑,兇手卻從輕發落。十年後,Nick 事業有成,兇手突然被「公開」殘殺。Clyde 自認跟案件有關,給鎖進監牢。他跟 Nick 講認罪條件。雙方處於膠着狀態,Clyde 事先張揚,要是 Nick 不照他吩咐辦,當年有份參與誤審的人都要死……
很明顯的「正」「邪」對決格局。全片最大看點是到底在監牢中的 Clyde 如何殺人。上半場挺緊湊,下半場過火了,劇情安排只能勉強說得過去。至於兩個男主角,Jamie Foxx 表現出一貫水準,但我要求高,嫌他四平八穩,個性不足,未見光芒。Gerard Bulter 演怒漢反角,對角色內心掙扎演繹到位。撇開肉香四溢、話題十足的《戰狼 300》(300),我覺得 Bulter 欠一個夠深度的好角色,他該多演一些對演技有要求的戲。
不是《同志電影展》的粉絲,只在幾年前的一屆看過一兩齣。我不大喜歡到電影院去看同性戀電影,因為會場的氣氛常教我感到渾身不自然,有時候甚至覺得有點窒息。要看,寧願在家裏看。不過,把影碟買回來,看過的又很少。今年剛巧有空,挑了兩齣,但都不甚了了。
選《私房教慾》(Élève libre) 是因為下面這一段介紹文字:
十七歲的青春,灼熱得燙手,滿以為一天可以在網球場上跟費特拿爭一日之長短,但波愈打愈喳,學業成績又愈來愈差,面對公開考試在即,唯有放棄網球,專心學業。但根本不是讀書的料子,小伙子唯有揾外援,投靠跟他年長的波友們,進行私人補習。誰知他們一邊教書,一邊自研性教育,寓理論於實踐,談談性試試愛,攪得小伙子心如鹿撞,疏遠那個沒趣的小女友,搭上那位外表端好的私房教師,亦步亦趨的墮入那張肉慾情網,開始了人生寶貴的一課。康城導演雙周的參展作品,觸碰了成長期對各式性愛蠢蠢欲試的心態。從來,電影節的介紹文字跟房地產推銷文案一樣,並不完全可信。讀到「網球」,感覺親切,姑且一試。幸好片子只有 105 分鐘,不是法式口水多過茶,也不是歐洲的沉默悶藝。然而,整齣電影沒有賞心悅目的演員,簡介提到的網球就像在港式茶餐廳吃鐵板牛排時當配菜的那些蘆筍,聊勝於無。那班所謂的「波友」,只有其中一人執起球拍亂揮過幾下,到底寫本事的有沒有看過電影?
故事也頗牽強,小子和他的家人早該警覺「私房教師」的動機。到小子指罵老師心懷不軌,換來了一派不知所謂的胡言反駁。小子的肉體和心靈又似乎絲毫沒有受到傷害。畢竟,最後他也(靠肉體)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儘管三個年長「波友」沒有對小子的肉體或心靈做出什麼嚴重的傷害,其實心腸都不好,甚至變態。這電影下月會在電影院正場放映,大概是在聖誕節前填充空檔吧。電影沒有任何令人不安的場面,卻也不是拍得漂漂亮亮。病態的情節,我不喜歡。
另一齣選看的也是法國片,中譯《孖仔走天涯》(Donne-moi la main)。翻譯本片的字幕是優差,因為對白少得可憐。十年前替有線電視翻譯過不少外語電影,一樣對白很少,但當中部份電影以細膩的場面交代出含義深遠的情節,譯者得注意畫面上一舉一動,才能把對白準確翻譯出來。按此標準看,我不認為《孖》是高手之作。我又是那麼天真那麼傻,讀完宣傳文案就去買票: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誠意推薦除了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替它背書外,也因為「公路式電影」聽來很浪漫,而且抱着獵奇心態,想看兩兄弟遇上不同對象時會產生什麼火花。
兩位帥氣哥兒演繹如男同志般的公路式電影,以絕色飄逸、肉色飄香的畫面帶給觀眾視覺及形體上的感觀享受。18 歲的孿生兄弟 Antoine 及 Quentin 是兩個鄉巴仔,收到母親的死訊後趕忙離開法國偏遠老家,出走西班牙奔喪去。由於身無分文,二人一路上見什麼便做什麼,賺一點路費或食物之餘,也順便開拓其多元性向,男的、女的、老的、嫩的,由電力十足的美少女到粗糙健壯的年青農夫,一場場心動的探「性」之旅在浪蕩的日子中不停上演!在情迷意亂中,兩兄弟亦挑起之間的矛盾、嫉妒、鬥爭和出賣……導演將怡人美麗的郊外景色,配搭兩位年輕男演員,以最同志的拍攝手法,拍出最令人心癢的一幕手足之情。
Alexandre Carril 和 Victor Carril 長得挺像,但不帥。文案中提及的少女沒有電力,農夫也不粗糙健壯,甚至剛好相反,挺溫柔斯文,他那感到被拋棄的表情,甚至可能是全片最能體現演技的一幕。
電影一開場以動畫交代兩人出走的經過,手法討好,是全片最好看之處,真替遲進場的那二十多個觀眾難過。電影想走唯美路線,在畫面和配樂方面下了不少心思,可惜無法彌補劇情的慘白、空洞。片中兩兄弟的關係撲朔迷離。到底導演純粹要拍兩兄弟在「漂泊」的奔喪路上扭打、鬥氣、妒忌,還是另有深意,同時出現的兩生花是代表兩樣相對的價值、思想云云?我也無心探討;只知道直到目前為止,《孖》是我今年「最不滿意電影」的三甲之選。
男人都靠不住,似乎還是女人戲的樂趣多一點。
Monday, 23 November 2009
骨肉同謀
奉俊昊畢業於延世大學──對於一些過去反複聽說過的人、地、事,印象特別深刻,即使在多年後,因為看電影或在其他渠道偶然重遇,也會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1980 年代末,南韓仍是全斗煥主政的年代,大學生幾乎天天上街示威、飛踢防暴盾牌、投擲石頭或汽油彈。在新聞片中經常提到的名字包括延世大學。我最認識韓國的大學,除了梨花女子大學外,就是延世大學。推算一下,1969 出生的奉俊昊,大概剛好在延世「風頭」最勁的時候就讀。回看他拍過的 4 齣電影:《綁架門口狗》買了 VCD 但一直沒看;《殺人回憶》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小鎮謀殺案,側寫軍政時代的氛圍,隱隱批判國家和制度的僵化;《韓流怪嚇》是恐怖特技佳作,觸及美軍,也談及親情;《骨肉同謀》沒有《殺》《韓》那麼宏大的視點,就單純探討親情。不過,手法和視點毫不溫馨──實際上都很黑色,甚至有點荒誕、兇殘。上一齣看的韓片《饑渴誘罪》更誇張大膽。《骨》在本土得了些獎,包括在剛舉行的大鐘賞,並將代表韓國角逐明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
故事說單親母親(金惠子飾)靠賣山草藥和做無牌針灸師養大癡兒道俊(元斌飾),含辛茹苦。後來一名少女伏屍廢屋天台,道俊竟成為嫌疑犯。案件最後草草了結。母親堅信兒子清白無辜,決定親自追查真相,不顧一切尋找證據為兒子洗脫罪名。母愛使她忍辱負重,排除萬難,可是發展下去,就變得驚心動魄。《骨》片在韓國原名「母親」,多少露出導演拍攝本片的想法。
奉俊昊接受訪問時說,在《殺人回憶》和《韓流怪嚇》都沒有母親角色,所以他希望能好好地拍一部關於女人、關於母親的電影。他認為在母親的眼中,子女就是自己的全部。子女受欺負,母親絕不退讓,勢要討回公道。而看過韓劇也知道,韓國人非常重男輕女,也許正因如此,導演以母親和兒子作為故事的主角。
電影拍出貧寒小鎮的風貌。窮媽媽在兒子被捕後,不斷找警探和律師解救,初時看來讓人有點心酸,但後來奇峰逆轉,結局出人意表,就讓人感到難過,甚至有點心寒──母愛很偉大,但可能轉成錯愛,且變得很可怕。親情總帶一點偏心,所以有殺傷力,而且可大可小。導演對母愛和弱智人士的處理手法很實際,沒有一味讚美或維護。要是把《骨》片純粹當成一齣查案記來看,情節曲折,細節交代清楚,甚有劇力。
飾演母親的金惠子,人稱韓國的「國民母親」,慈母形象深入民心。這次她轉型,顯示出她瘋狂的一面,導與演的配合不錯。她只顧兒子安危而忘記了自己手指上的血、到監獄去探望智障的 JP、從兒子手中接回針盒等幾幕,尤其出色。我只嫌金惠子聲線略小,削弱了一點戲劇效果。
在我眼中,很少韓國男演員稱得上美男,(服兵役前的)元斌算其中之一。他出身鄉郊,高中後才到首爾,連他都自嘲口音像個鄉巴佬。他演癡兒不太造作,但整體表現只屬不過不失。要是只為看他的俊臉而進場,一定失望而回。
全片最吸引我的反而是小流氓正泰(陳久飾)。初時覺得他有點面熟,翻查了一下資料,原來他在韓劇《All In》中演李秉憲角色的年輕時代。最初以為正泰是壞人,只會佔道俊便宜,又去勒索道俊的媽媽,甚至可能是殺人兇手。沒想到最後母親能夠「破案」,全靠這個有點辣手無情的流氓的認真幫助。陳久演得稱職,憑此片得了大鐘賞最佳男配角獎。
《骨肉同謀》跟奉俊昊之前一些作品有個共通點,就是主角得不到國家的幫助,要自己解決問題。片中的警方草草了結案,差點想屈打成招。母親要獨力追查真相,更處處得花(大)錢。而片中的死者,亦有一段悲哀的過去。把這些加起來,無可否認,依然是有錢人生活比較「容易」。
電影一開場是金惠子表情怪異地在山頭跳舞,那是跟結局有所呼應的:母親在解除心結的穴道上施針,決心讓自己忘掉一切,甚至可能忘記兒子。在餘暉下,這個眼神空洞、彷彿靈魂出竅的母親,在旅遊車上跟其他阿嬤忘形地起舞。如此結局,讓《骨肉同謀》顯得有點與別不同。現實中,很多韓國大嬸集體去旅行,就愛當眾大叫、大笑、大跳。有時候,我也覺得她們阻路,很討厭。但換個角度看,它又是怪有趣的韓國特色。
去年底看的《東京部落》中,那段自閉男與薄餅店送外賣少女的奇緣是奉俊昊的作品。大概是近期看陰沉悲觀的電影較多,看完《骨》,心情也不怎麼好。
儘管這齣奇案片並不賞心悅目,但手法頗奇詭,劇本(案情)挺紮實,有其可看之處。
Thursday, 19 November 2009
台慶劇
在香港,看電視有所謂的慣性收視,大部分人習慣看 TVB,包括我家裏人。現在我看得少,甚至沒有資格自稱「電視觀眾」。
跟亞洲電視不同,TVB 一直有固定的台慶日,也就是今天 11 月 19 日。在台慶月(11 月)又會推出一些製作規模比較大或富話題性的劇集,喚作「台慶劇」。小時候,或者應該說,唸小學的時候,對台慶劇特別期待。然而,這儘是一相情願的想法罷了。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心安排,少說也有十年沒有看 TVB 在台慶夜製作的特備節目了(通常在春節假期早上重播時才看一些),今天也不例外。既然今年有個無聊自作業《100 電視星》,寫過不少 TVB 的藝員,談了點他們演出的劇集,討了人家那麼多便宜,該回饋一下,今天簡列從 1975 年起的「台慶劇」。
準則是劇集須在台慶日前開始播映、播映期橫跨台慶日前後。為此,像 2000 年 11月 20 日開播的《妙手仁心 II》、2006 年 11 月 20 日開播的《賭場風雲》等就不算數。我不是 TVB 員工,可不記得他們每一年如何定義「台慶劇」。另外,對某些年份的記憶比較模糊,還是以硬數據分類比較好。
1970 年代多單元劇,或每週播映一集的「特約劇場」,星期一至五晚上播放的翡翠劇場長劇較多,《狂潮》《家變》等百集長劇都是從八九月開播,不像是為台慶訂製的。1990 年代前半,受卡啦 OK 熱潮影響,還有電影業發展蓬勃,(免費)電視淪為次等娛樂,製作水平和收視率同時下降。後來兩台競播《包青天》,造成堵車效應,有段時間一天播三線甚至更多新劇,對那個時段的劇集印象最模糊。
資料取自/參考維基百科
1975
《功夫熱》
石堅、石修、汪明荃、蘇杏璇
1976
《狂潮》
周潤發、繆騫人、狄波拉、石堅、朱江、李香琴、黃淑儀、王偉、苗金鳳、林建明、廖詠湘、楊詩蒂、羅蘭、羅國維、吳正元、劉松仁、關海山、金興賢、黃杏秀、佩雲、潘冰嫦、卡迪遜、吳楚帆、許瑩英、馮秀蓮、談泉慶、馬劍棠、余安安、伍衛國、蘇杏璇、黃新、蕭亮、李道洪、黃允財
1977
《家變》
汪明荃、鄧碧雲、白文彪、南紅、陳嘉儀、朱江、任達華、金興賢、李香琴、黃愷欣、任達華、石修、夏雨、徐美玲、馬笑英、譚炳文、羅蘭、駱應鈞、杜平、黃文慧、江毅、駱恭、藍天、盧大偉、鄭有國、黃植森
1978
《奮鬥》
艾迪、周潤發、石修、趙雅芝、郭鋒、陳嘉儀、南紅、馮淬帆、姚煒、曾慶瑜、金興賢、李香琴、黃愷欣
《一劍鎮神州》
馮寶寶、黃杏秀、黃允財、鄭少秋、歐陽珮珊
不厭其煩多說一次,那時候不知道馮寶寶是男人還是女人
1979
《楚留香》
鄭少秋、汪明荃、趙雅芝、關聰、廖安麗、高妙思、夏雨、黃允財、黃樹棠、梁珊、呂有慧
經典!
《網中人》
鄧碧雲、周潤發、鄭裕玲、廖偉雄
1980
《勢不兩立》
陳欣健、鄭裕玲、石修
1981
《女黑俠木蘭花》
趙雅芝、黃錦燊、楊群、楊盼盼、曾江、關菊英
我的 guilty pleasure 之一,好想重播
《富貴榮華》
鄭少秋、任達華、廖啟智、陳敏兒、程思俊
1982
《愛情安哥》
蔡楓華、區瑞強、黃造時、關西蒙
重頭戲:積木樂隊《哪天再重聚》大戰魯振順
《錯結良緣》
曾江、鄭裕玲
1983
《神鵰俠侶》
劉德華、陳玉蓮、梁家仁、歐陽佩珊、楊澤霖、呂有慧、張雷、湯鎮業、曾江、劉丹、李龍基、關菊英、陳欣健、萬梓良、許紹雄、羅蘭、鄺佐輝、甘國衛、龍天生、廖安麗、黃曼凝、劉兆銘、石堅、秦煌、曾慶瑜、任達華
經典的演員陣容
《夾心人》
鄭少秋、翁美玲、廖偉雄、李國麟、金燕玲、劉丹、黃錦燊
1984
《新紮師兄》
梁朝偉、張曼玉、劉青雲、劉嘉玲、呂方、關禮傑、戴志偉、羅蘭、劉兆銘、許紹雄、潘宏彬、吳孟達
《楚留香之蝙蝠傳奇》
苗僑偉、翁美玲、任達華、黃允財、周秀蘭、楊盼盼、惠天賜
1985
《雪山飛狐》
呂良偉、周秀蘭、景黛音、黃允財、謝賢、陳秀珠、曾江、戚美珍、曾華倩、趙雅芝、秦煌、楊澤霖、陳嘉儀、龍天生、許紹雄
《新紮師兄續集》
梁朝偉、劉嘉玲、周潤發、曾華倩、任達華、戚美珍、孫明光、陳庭威、梁珊、劉兆銘、羅蘭、蘇杏璇、許紹雄
1986
《黃金十年》
張兆輝、劉嘉玲、戚美珍、石修、杜德偉、張衛健、狄波拉、商天娥、羅蘭
狄波拉演的馮春和商天娥的粗魯女子都精彩
《倚天屠龍記》
梁朝偉、黎美嫻、鄧萃雯、邵美琪、任達華、鄭裕玲、曾江、鮑方、黃允材、黎漢持、戴志衛、吳茜薇
1987
《生命之旅》
萬梓良、吳鎮宇、鄭裕玲、周海媚、周星馳、關海山、蔡嘉莉
《書劍恩仇錄》
彭文堅、梁珮玲、羅慧娟、任達華
……
1988
《嬴單傳奇》
郭晉安、周海媚、曾華倩、羅慧娟、何美婷、張衛健
《阿德也瘋狂》
劉江、羅慧娟、周星馳、王綺琴
1989
《家山有福》
王書麒、林穎嫻、關禮傑
《他來自江湖》
萬梓良、周星馳、毛舜筠、恬妞、吳孟達、黃秋生、梅小惠、李香琴
1990
《笑傲在明天》
萬梓良、吳鎮宇、周海媚、梅小惠、張兆輝、林其欣、李中寧
《烏金血劍》
劉錫明、羅嘉良、陳秀雯、周慧敏、張兆輝、劉家輝
1991
《大家族》
萬梓良、恬妞、曾江、關海山、李美鳳、朱江、劉錫明、夏萍、許紹雄
《怒劍嘯狂沙》
關禮傑、周海媚、楊鍀時、劉玉翠、王偉、汪明荃、羅家英、盧敏儀、蔡國慶
外景漂亮,劇情單薄
1992
《大時代》
鄭少秋、劉青雲、劉松仁、藍潔瑛、周慧敏、郭藹明、林保怡、羅樂林、李麗珍、吳詠紅、楊羚、邵仲衡、陶大宇、吳啟明、郭政鴻、曾江、劉江、江毅
當年毫不欣賞,同學卻看得津津有味,在教室猛邊拍手邊喊「升!」
《風之刀》
郭富城、梁小冰、林文龍、袁潔瑩、蔡少芬、姚正菁、梁家仁
1993
《馬場大亨》
黃日華、尹揚明、陳秀雯、梁珮玲、蔡少芬、曾江
《魔刀情俠》
溫兆倫、蔡少芬、張兆輝、洪欣、王龍威
《居者冇其屋》
陳秀雯、廖啟智、張鳳妮、陶大宇、林保怡、湯寶如、王書麒
1994
《阿 Sir 早晨》
黎明、李綺虹、古天樂、宣萱、雷宇揚、黃霑、羅家英、李影
拉雜成軍
《天子屠龍》
張智霖、梁小冰、林嘉華
《餐餐有宋家》
盧宛茵、尹揚明、張鳳妮、林偉、宣萱、黃紀瑩、古天樂、梁家仁、鄧兆尊
1995
《天降奇緣》
溫兆倫、宣萱、郭藹明、梅小惠、姜大衛、商天娥、梁榮忠
《刀馬旦》
周慧敏、陳錦鴻、譚耀文、梁藝齡、蓋鳴暉、羅文
只記得蓋鳴暉穿裙子、戴假髮刺殺軍閥蔡國慶失敗,遭蔡連環轟斃一幕
1996
《O 記實錄 II》
黃日華、羅嘉良、陳錦鴻、黃日華、郭可盈、陳妙瑛、黎姿、趙學而、馬德鐘
《西遊記》
張衛健、江華、黎耀祥、麥長青、龔慈恩、張慧儀、錢嘉樂、劉玉翠、陳妙瑛
1997
《隱形怪傑》
林家棟、陳妙瑛、林保怡、楊千嬅、梁漢文、陳啟泰、關寶慧
《美味天王》
歐陽震華、沈殿霞、秦沛、關詠荷、古天樂、宣萱、張可頤、鄧一君、關海山、張達明、林曉峰、楚原
1998
《烈火雄心》
王喜、關詠荷、古天樂、錢嘉樂、鄭敬基、梁琤、李珊珊、李子雄、羅冠蘭、夏韶聲
我覺得是近年的時裝劇的代表作之一
《西遊記(二)》
陳浩民、江華、麥長青、黎耀祥、蘇玉華、郭政鴻、張慧儀、劉玉翠、關寶慧、馬德鐘、劉家輝、陳秀珠
1999
《創世紀》
羅嘉良、陳錦鴻、郭晉安、古天樂、陳慧珊、郭可盈、蔡少芬、汪明荃、秦沛、馬德鐘、吳奇隆、邵美琪、郭峰、周聰、雪妮、劉愷威、葉佩雯、王敏德
《茶是故鄉濃》
林家棟、張可頤、元華、蘇玉華、麥長青、李家聲、程可為、鮑方、白茵
主題曲動聽,外景和演員表演都讓人有點耳目一新
2000
《康熙微服私訪記IV》
張國立、鄧婕、張鐵林、王剛
《新鮮人》
林保怡、馮德倫、蒙嘉慧、容祖兒、吳美珩、徐子淇、楊怡
「千億新抱」拍電視劇,附送天后本來面目
2001
《尋秦記》
古天樂、宣萱、林峰、江華、郭羨妮、滕麗明、姚瑩瑩、雪兒、李子雄、蓋鳴暉、郭政鴻、雪梨、姚樂怡、王偉、曾偉權、郭鋒
古天樂有點喜劇感,是他的電視代表作
《酒是故鄉醇》
林家棟、佘詩曼、鄧萃雯、馬德鐘、秦沛、元華、陳秀珠、鄧一君、曾偉權、盧海鵬
演員陣容強,但效果一般
2002
《齊天大聖孫悟空》
張衛健、蔡卓妍、梁漢文、李燦森、葛民輝、許志安、楊恭如、孫佳君、林志穎、曾江、恬妞、羅家英、鄭秀文、鍾欣桐
《談判專家》
歐陽震華、郭可盈、張智霖、文頌嫻、陳豪、楊婉儀、蔡子健、唐寧
2003
《衝上雲霄》
吳鎮宇、陳慧珊、馬德鐘、胡杏兒、葉璇、吳卓羲、陳鍵鋒、黃宗澤、馬國明、胡定欣、石修、韓馬利、陳秀珠、駱應鈞
在健身房看完的,那些感情戲真的不知所謂
《西關大少》
劉松仁、張智霖、趙雅芝、佘詩曼、陳鍵鋒、韓君婷
2004
《楚漢驕雄》
鄭少秋、江華、張可頤、吳美珩、黎耀祥、蔣志光、林韋辰、嘉碧儀、羅樂林、湯盈盈、艾威
《天涯俠醫》
張家輝、郭羨妮、林峰、陳敏之、梁詠琪、黃宗澤、盧巧音、連凱、馬國明、商天娥、李子雄
2005
《阿旺新傳》
郭晉安、宣萱、盧宛茵、許紹雄、湯盈盈、李家聲、黃宗澤、唐寧、曹永廉、郭鋒、秦沛
《胭脂水粉》
黎姿、陳豪、向海嵐、陳鴻烈、盧宛茵、商天娥、李國麟、蒙嘉慧、蔣志光、曹敏莉、陳敏之、梁烈唯、曾偉權、敖嘉年
2006
《東方之珠》
汪明荃、郭晉安、佘詩曼、關菊英、陳敏之、黎諾懿、秦沛、陳山聰、石修、方伊琪、朱咪咪、羅浩楷、麥長青
主題曲好難聽,儘管我喜歡阿姐
《肥田囍事》
胡杏兒、許志安、黃淑儀、胡諾言、李詩韻、高鈞賢、姚嘉妮、秦煌、王青、馬國明、蔣志光、黃紀瑩、程可為
2007
《通天幹探》
元彪、陳豪、鄭嘉穎、黎姿、蒙嘉慧、邵美琪、魏駿傑、梁家仁、陳法拉
《鐵咀銀牙》
陳小春、謝天華、佘詩曼、陳敏之、元華、惠英紅、胡楓、徐淑敏
2008
《珠光寶氣》
黎姿、蔡少芬、邵美琪、林保怡、陳豪、黃宗澤、李司棋、岳華、姜大偉、陳鴻烈、鍾嘉欣、王喜、關禮傑、黃德斌、陳秀珠、劉丹、馬海倫
其實,不少演員也演得很不錯
《東山飄雨西關晴》
汪明荃、馬德鐘、佘詩曼、黃浩然、商天娥、蕭正楠、郭峰、張國強、麥長青
2009
《宮心計》
佘詩曼、楊怡、陳豪、鄭嘉穎、米雪、關菊英、李詩韻、韓馬利、謝雪心、李國麟、惠英紅、蔣志光、田蕊妮、程可為、張國強、林漪娸
《富貴門》
呂良偉、羅嘉良、袁詠儀、郭可盈、戚美珍、馬德鐘、薛家燕、許紹雄、劉兆銘、馬國明、陳敏之、王浩信
2010
《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
黎耀祥、鄧萃雯、黃浩然、陳法拉、謝雪心、岳華、惠英紅、敖嘉年、麥長青、胡定欣、黃智賢、金剛、江美儀
《刑警》
黃日華、苗僑偉、宣萱、胡定欣、陳秀珠、王浩信
2011
《法證先鋒 III》
黎耀祥、張可頤、吳卓羲、徐子珊、胡定欣、蔣志光、蕭正楠、陳茵媺、陳展鵬、唐詩詠、湯盈盈
《萬凰之王》
胡杏兒、宣 萱、胡定欣、陳錦鴻、江美儀、陳山聰、黃淑儀、黃智賢、張國強、程可為、陳秀珠
2012
《名媛望族》
劉松仁、陳玉蓮、楊 怡、馬國明、吳卓曦、江美儀、黃智賢、韓瑪莉、朱晨麗、王浩信、石 修
《大太監》
黎耀祥、米 雪、邵美琪、黃浩然、陳茵媺、曹永廉、胡定欣、張國強、陳國邦、蕭正楠、鍾景輝
2013
《法外風雲》
黎耀祥、陳 豪、陳法拉、伍詠薇、陳智燊、馬賽
《On Call 36 小時 II》
吳啟華、馬國明、楊 怡、黃智雯、羅仲謙、朱千雪、岑麗香、蘇玉華、黃淑儀、黃智賢、曹永廉、郭政鴻
2014
《老表,你好 Hea!》
郭晉安、王祖藍、萬綺雯、王菀之、張繼聰、鍾景輝、黃光亮、朱咪咪、林盛斌
《名門暗戰》
黎耀祥、黃浩然、蕭正楠、陳國邦、曹永廉、胡定欣、岳 華、邵美琪、關菊英、陳凱琳、蔡思貝、陳智燊
Wednesday, 18 November 2009
100 電視星 (30):5
演技這回事,不管在從業員還是觀眾之間,人言人殊。有些人認為所謂演技爐火純青,不僅舉手投足都融入角色,言談氣質更要貼近現實生活,不露明顯的演戲痕跡,好讓觀眾以為他們在(窺)看於自己身邊發生的一段故事。在第 16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有一場兩位兩屆影后的重量級對壘,結果《甜蜜蜜》的張曼玉贏了以《虎度門》爭取連莊的蕭芳芳。兩人旗鼓相當,各有支持者。據說,張曼玉就是憑「生活化」勝出。當然,我也聽過不少人批評張曼玉「木口木面」,不明白為什麼她可以奪得那麼多影后殊榮。撇去裝模作樣的零演技藝員,另外一些在鏡頭前總是顯得很投入、很起勁,誰都看得出他們為了角色所付出的努力、心血。要我在香港選一個「力量派」演員代表人物,馬上想到 1970 年代末一出道就當男主角的萬梓良。他,後來也曾經被指有躁狂症。
萬梓良現年 52 歲,香港新界原居民,台灣出生,香港長大,中學畢業後考進麗的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後簽約成為該台演員,1977 年開始拍劇,歷年來產量不算多,港劇 30 多齣,加上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拍攝的也只有 40 來齣。只論拍港劇,就是從 1977 至 1995 年不到 20 年的事。在香港電視史上一眾壓陣小生之中,萬的劇齡和產量都比較少。然而,由他當男主角且收視長紅的劇集,卻佔其總產量很大的比重。在 1980 年代中至 1990 年代初,有近十年時間他是港劇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麗的(亞洲電視前身)出道,1977 年拍《三少爺的劍》已經當主角。多年後該劇於深宵重播,看了半集,瘦瘦的萬梓良稚氣未脫,但原來長得還行。事實上,早期的萬梓良也算挺拔英俊,只是後來身材發福,大家都忘了他年輕時的模樣罷了。《三》劇節奏實在太慢,那時候一場 15 分鐘的戲,在今天可能用兩個鏡頭五句對白 30 秒鐘便交代完畢。後來他還拍了《大內群英》《浮生六劫》《太極張三豐》等劇集。當年劉松仁、潘志文已算比較成熟,地位就如 TVB 的鄭少秋、夏雨。萬梓良在麗的可是唯一年輕的當家小生。
在網上或電視台重播時,還看過一點兩齣萬在麗的時代的劇集:100 集時裝長劇《奇女子》和 60 集古裝武俠劇《天龍訣》(《天蠶變》的續篇)。兩者同在 1979 年播映。《奇》劇的主角是在佳藝電視結業後轉投麗的之魏秋樺,在後段跟魏鬥法的李影也佔戲不少。萬在劇中是富家公子、李影的哥哥、魏向上爬的其中一個踏腳石。坦白說,萬沒有公子氣質,光芒也給兩女搶去了。在《天》劇,萬演正德帝,徵歌逐色,還有露點演出。到結局時,他變成恩將仇報,因為猜忌,把曾經助他保帝位而赴湯蹈火的徐廷封(白彪飾)逼死的反角。
拍電視劇以外,萬也拍電影,處子作是許鞍華的香港新浪潮開山篇《瘋劫》。當時萬是麗的上位小生,其中一名女角趙雅芝則是 TVB 的上位花旦。1982 年的《烽火情仇》之後,萬離開了麗的,拍了電影《男與女》,分別提名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然而,此片後來讓觀眾留下印象的,大概不是萬梓良的演技,而是關海山跟鍾楚紅的親熱戲。1984 年,萬拍了方令正導演的《唐朝豪放女》,演一名遊俠,跟女主角夏文汐有火辣非常的親熱戲。看得出他當年為了此片而苦心鍛煉。同年,跟周潤發合演《等待黎明》,萬梓良第二次提名金馬獎。
在離開麗的後,萬梓良在 1983 年已經客串演出 TVB 的《神鵰俠侶》,飾演陸立鼎。TVB 有見萬在電影圈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周潤發約滿外闖,「五虎將」年輕,石修、任達華、呂良偉等有經驗的小生不是稍缺人氣便是合約快滿,就與萬梓良積極接觸,最終在 1985 年邀得他加盟。拍劇以外,萬梓良還是當年新秀歌唱大賽的司儀。
簽約 TVB 後,萬梓良才開始他演藝事業的黃金期,所拍的電視劇受歡迎,同時在電影圈吃得開,拍片不斷,包括《胭脂扣》《江湖情》《英雄好漢》《旺角卡門》《兄弟珍重》《沉底鱷》《表姐,你玩嘢!》等。1988 年,憑《大頭仔》當上了金馬影帝(他共五次角逐金馬獎,得獎一次),卻始終跟香港的金像獎無緣。
在 TVB 的頭炮《薛仁貴征東》收視非常好,也造就了他跟當年第一次拍劇便當女主角的鄧萃雯成為一對,交往了一年多。是因為社會風氣保守嗎?當年媒體以二人年齡差距大來炒作。換了今天,28 歲的男生跟 19 歲的女生拍拖,不會是什麼大新聞了。
《薛》受歡迎,1986 年連續推出了三齣劇集:《英雄故事》迴響一般;《陸小鳳之鳳舞九天》萬的造型像色鬼多些,是半個笑話;幸好,還有一齣《流氓大亨》。此劇讓他聲名大噪,在中國大陸播出後更掀起了另一波港劇收視熱潮,讓他在內地一舉成名。他飾演的「沙展 954 柴頭昌」方謹昌,對人、對事、對感情,每一場都極度投入,「熱血」得過分。看過《流》劇的觀眾一定記得他在結局時涕淚橫飛的那句「So what?!」,還有成了植物人的鄭裕玲的那一滴眼淚。從此,萬梓良也成了 TVB 重頭劇主角的首選人物之一:1987 年 TVB 動用大半藝員到蒙古取景、火速拍竣的 10 集精裝劇《成吉思汗》,主角是萬梓良;從 1989 至 1991 年,連續三年的台慶劇《他來自江湖》《笑傲在明天》《大家族》,主演都是萬梓良。就算不是台慶劇,一些大型製作,如同是到美國取景的《巨人》和《龍兄鼠弟》,也找萬當男主角。萬梓良在 TVB 當了七八年壓陣小生。而他在劇中每次由小人物晉身大亨,常用髮蠟把頭髮統統往腦後梳,突顯他發福後更專橫的面孔,當時我和同學就戲稱那種髮型為「發達頭」。
談到合作過的藝員,《流氓大亨》以外,萬在《生命之旅》再跟鄭裕玲合作。要不是鄭專心向電影發展,二人在熒幕上可能有更多合作。男演員方面,萬在《大家族》中跟曾江,還有《他來自江湖》中對周星馳,都挺有化學作用。曾江跟萬同樣是演戲非常「肉緊」的演員,兩人在《大家族》一些飆戲場面的確很富張力。跟周星馳搭檔,儘管在我看來,萬的風頭給搶去不少,但他還是盡守本分,按自己的風格演出。私底下他跟周星馳的好友關係是另一個故事了。
到底萬梓良的演出是極度投入、出神入化、奔放自如,還是躁進逼人、一成不變、惹人反感,就讓每一名觀眾自己評價了。然而,不容否定的是,儘管他的視齡、產量不如其他很多殿堂級的電視藝員,但在當紅時期所得到的演出機會、收視高潮、曝光率,倒是在香港電視行業中少見的。至少,看過港劇或對港劇有認識的人,不會不知道萬梓良是個當然的男主角。
代表作
《三少爺的劍》(1977)
《天龍訣》(1979)
《大內群英》(1980)
《浮生六劫》(1980)
《太極張三豐》(1980)
《薛仁貴征東》(1985)
《流氓大亨》(1986)
《生命之旅》(1987)
《成吉思汗》(1987)
《當代男兒》(1988)
《他來自江湖》(1989)
《大家族》(1991)
《巨人》(1992)
《龍兄鼠弟》(1993)
1 萬梓良 5
6 周潤發 劉松仁 米 雪 夏 雨 趙雅芝 10
11 李香琴 黃淑儀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Monday, 16 November 2009
2012 的「炮灰」
由兩屆奧斯卡影后 Hilary Swank 主演的《艾美麗亞:伴妳啟航》(Amelia)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故事主角 Amelia Earhart 在上世紀初創下了不少女性擔任飛行員的先河,是 1930 年代的美國名人。後來,她嘗試駕駛飛機環球飛行,在完成了大半旅程後遇事失蹤,從此下落不明,懸案一樁也。
Hilary Swank 的造型頗見 Amelia Earhart 的神韻,唸對白則有 Katharine Hepburn 神氣鏗鏘的影子。影片的美術設計、造型服裝挺富心思。可惜,劇本未見高潮,故事平鋪直叙。女主角 Amelia 跟丈夫 George Putnam 的感情沒有動人之處;跟志趣相投的 Eugene Luther Vidal 那段婚外情更乏善可陳。演 Putnam 的 Richard Gere 表現平淡,跟女主角沒有火花(我也相信,在好萊塢不容易找到可以跟外型硬朗的 Hilary Swank 演談情戲有化學作用的男演員);Ewan McGregor 演 Vidal 更是慘不忍睹,毫無發揮,戲分甚少,他本人也沒有 Eugene Vidal 那種運動健將的氣質。資歷頗深的 Gere 有觀眾緣,演個普通爛角色未必會影響事業;McGregor 卻開始變成好萊塢次等 A 級片的男配角,為錢好,為曝光率也好,該是珍惜羽毛的時候了。
還有一個戲分不輕的配角 Fred Noonan,由 Christopher Eccleston 扮演。Fred 才末段才登場,以為有戲可演,最後又是平平淡淡,無聲離場。繼上次《G.I. Joe》演毒蛇黨領導後,他還沒有拾回年輕時在銀幕上的丰釆。他曾跟 McGregor 合演過《同屋三分驚》(Shadow Grave),當時是第一男主角。
看得出《艾》是重本製作,但導演 Mira Nair 的拍攝手法平庸,沒有對角色賦以立體的剪裁。111 分鐘的片子,令人印象深刻的場面實在不多。
比較之下,不想看《2012》,可以選《斷背孕記》(Comme les autres)。片長 94 分鐘,時間剛好。很多法國片口水多過茶,《斷》卻比例剛好,有熱烈「討論」也有平靜的場面,讓觀眾的耳朵歇一歇,也讓演員以臉孔和肢體表達角色。
故事說同性戀的兒科醫生事業、愛情兩得意,跟當律師的伴侶過着友儕羨慕的生活。然而,他想要(領養)小孩,男朋友堅決反對,鬧到冷戰,瀕臨分手。醫生想到借肚生子。逾期居留的阿根廷少女答應做代母,醫生提出的「報酬」是兩人結婚,藉以幫少女取得居留權。
儘管假結婚的錯摸情緣實在老套,但各地影片仍然不斷採用。看《斷》的故事大綱,不難聯想到李安早年的《喜宴》,連情節的發展也有點類同。所以,中文譯名從李安另一同志戲《斷背山》中借了「斷背」一詞,倒是合情又合理。
電影搞了一場未算風高浪急的同性、異性三角戀,又有生兒育女的父母心、生動自然的友情親情,有人情味,也有笑料。雖然缺乏新意,但輕描淡寫又通俗順暢,是不錯的輕鬆小品。
怕看同志片的觀眾可以「放心」,因為電影主體是男女情緣,而且男、女主角都惹人好感。Lambert Wilson 是個隨和的正人君子,爽趣而不娘娘腔,但才幾年光景(也可能是因為化妝造型的差異),他看來比演出《22 世紀殺人網絡》第二三集時蒼老不少(儘管他原來已經 51 歲,身材也保持挺好)。西班牙女星 Pilar López de Ayala 飾演那阿根廷少女,秀麗動人,表達角色的情緒頗有層次。其實,她跟 Lambert Wilson 很登對。男主角愛人(Pascal Elbé 飾)的性格舉止「硬幫幫」,編導到底沒有刻意醜化基男(或將之類型化)。而男主角好友、演婦科醫生的 Anne Brochet 則笑中有淚。
劇情後段有點懸疑,儘管未必盡如人意,但會教人心頭一暖。
老實說,《感染列島》是為了陪朋友而看的。在《極度驚慌》(Outbreak) 以後,已經鮮有同類影片可以「打動」我。
劇情說,日本市立醫院接收疑似感冒病人,未幾即惡化死去,隨後院內醫生受感染,病情迅速擴散。世衛派來專家調查,卻仍束手無策。半年後,全國染病和死亡的人口都以千萬計……故事似乎向香港非典抗疫取經。日本觀眾可以視為驚慄片,香港人恐怕是不敢回憶、未能忘記的慘痛經歷。我們經歷了禽流感、沙士、豬流感等疫潮後,公眾對傳染病似乎有點見怪不怪了。
因為《感》片熟口熟面,並無驚奇,加上鄰座的「失格觀眾」,所以片子有 139 分鐘,我覺得實在太長。基本上,導演拍得有實感,也努力灑進日本電影常見的人情、煽情、英雄元素,但好些細節確實累贅或比重失衡。舉例說,電影把病毒成災、緊急對抗、追查病源、找尋解藥等都交代了,但軟性內容如男女主角重續前緣的姐弟戀、某些角色的生離死別都拍得很仔細,硬內容如病毒爆發的成因和過程、用藥對抗的經過就輕輕帶過,甚至說得有點不清不楚。把片子刪到 100 分鐘,把戲分重新分配,電影會可觀得多。
這是大型群戲,拍攝手法和節奏都像日劇。同樣題材在熒光幕上可以分多集推演,搬上大銀幕就不能用同一道方程式。TBS 電視台有份製作《感》片,這也是近年日本電影的一個潮流,大規模如《20 世紀少年》三部曲也一樣有電視台參與。
妻夫木聡繼續演模範青年,在日本偶像男星之中,其演技比較穩定,他在片中更大曬英語,講得還行。女主角檀麗有成熟風韻,只是從外型到氣質她跟妻夫木聡都有點格格不入。
總的來說,《感》片不爽快,但非常有空的話,一看無妨。
Friday, 13 November 2009
2012
災難片是我電影方面的 guilty pleasure 之一,每有什麼大模規的災難片上映,總會虔誠地在公映首天(或儘快抽空)去看。由彷彿跟全人類有仇、自言最喜歡電影是《大地震》(Earthquake) 的「災難癡」德裔導演 Roland Emmerich 執導的《2012 末日預言》(2012) 擺明「滅世」。經此一役,日後片商欲使電影災難程度「升級」,大概只能針對個別「專題」再搞花樣,儘量把損害形式搞得層出不窮,不然乾脆更絕,索性讓地球大爆炸,再變成黑洞,好能為禍宇宙其他星體,讓災難片繼續拍下去。
Roland Emmerich 的成名作是 1996 年的《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派遣外星人侵略地球,最後由美國總統親自帶兵擊退異形;兩年後拍成《哥斯拉》(Godzilla),讓受核幅射影響的巨獸蹂躪紐約,最後在大美國主義的庇護下化險為夷;接着的《孤軍雄心》(The Patriot) 離開了特效就「光芒」大減;潛修四年復出之作《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 搭上了環保的世界公義主題,冰封世界令人留下印象;去年推出的《公元前 10000 年》(10,000 BC) 除了特效水平更上一層樓外,故事不倫不類,似乎是為電腦遊戲而服務之作。
未看《阿凡達》(Avatar),但《2012》大有可能是明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的候選單位之一。1997 年看《鐵達尼號》(Titanic),有馳騁大洋的不沉之舟和冰海沉船的特效;2001 至 03 年看《魔戒》三部曲,在最終曲《王者再臨》(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的戰爭場面中神箭手在大象腿間穿梭的場面,明顯提高了幾個層次。接着的《King Kong》、《蜘蛛俠 2》(Spider-Man 2) 等對多變高速的場面描畫得更準確精細。來到《2012》,在特效方面而言,又是一個新里程。
要讚的還有「效率」,開場僅 15 分鐘就把滅世原因交代了。片名提及的「2012」(據古馬雅文明曆法,預言第五個太陽紀結束時將是地球末日,換算成西曆便是 2012 年 12 月 21 日)只在幾處匆匆提過,跟「戲肉」完全無關。劇本這麼寫,好處是減除迷信成分,讓美國和印度的科學家在 2009 年發現太陽變異會引起地球危機,聽來很科學。之後美國科學家立即上書總統府,直獲接見,完全不見官僚作風。看看現實中《京都議定書》的命運,便會明白只有虛幻的電影世界一切才那麼順利、理所當然。
災難提早降臨,「凡人」措手不及,那些山搖地動的破壞場面讓我身後全身名牌便服的阿伯、鄰座那幾個十二三歲女孩嘩聲四起、興奮莫名(我看下午 1:20 那場)。電影長 158 分鐘,在開場未及一小時已見超級災難。然而,密集式的破壞,還有一群看來慌不擇路但結局(大部份人)一定化險為夷、冰釋前嫌的角色,使影片看來非常老套,缺乏思想。比較之下,《明日之後》推銷廉價綠色主題的手法(例如書癡在圖書館保住重要典籍)還比《2012》見誠意(只是美國科學家匆匆打開行李包說句出門要帶書就了事)。
面對大自然災難,人類繼續完全無能力扭轉或改變現狀。在末日來臨時,唯一自救的方法是秘密實行集體逃走計劃,也就是《聖經》記載的「挪亞方舟」。最現實的,莫如只有極少數特權人士、富商、政客和所謂優等分子才能登上方舟。
電影牽涉到全人類,自然跟政治搭上關係。片中提及 G8,只有美國總統和意大利總理是與人民共存亡的國家元首。這也是 Roland Emmerich 在片中第一次為美國總統貼金:《天煞─地球反擊戰》去打外星人是尋開心之舉、《明日之後》意外身亡有點「應有此報」的味道。這回片中的黑人總統像個溫和的和平大使。更要一提的是「中國元素」,好萊塢電影人明白要搶中國這一口肥肉的訣竅,有讓領導階層聽得稱心的對白,也給中國政治、宗教開闢了舞台,佈置形象正面的華人角色,從開場到散場都見黃色的臉。只是我是賤骨頭,部份「中國特色」讓我看得有些心裏發毛。
拍災難電影,一定會花錢搞特效,越新的應該越厲害,所以靠特效分高下沒意思。另一方面,災難的成因一向也不是製作單位和觀眾最關注的,反正要嚴肅處理,應該拍紀錄片。真正能拓展災難電影空間的是花心思來探討災難來臨時和發生後的政治、人性、價值等現實和道德的主題。舉一個現成例子,1998 年,好萊塢有兩齣末世電影《末日救未來》(Deep Impact) 和《絕世天劫》(Armageddon),論票房成績和在觀眾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現已轉化成「大而無當」派掌門人的 Michael Bay 拍的《絕》明顯勝一籌,但片中的愛情線和親情線都俗氣膚淺,於我而言,反而不及講人情多於爆破的《末》片。
我不說觀眾聰明不聰明,《2012》的特效絕對值回票價,但同時也是另一齣洗腦式的災難電影。
Wednesday, 11 November 2009
100 電視星 (29):6
今天談起周潤發,說他是香港歷來成就最高的電視藝員──從電視台 (TVB) 出身,晉身大銀幕後奪得多項電影最佳男主角殊榮,最後進軍好萊塢,拍過多齣賣座不錯的電影,成為國際影星──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儘管後起的梁朝偉得獎更多,周星馳的電影更賣座(甚至成為文化研究對象),家財可能更豐厚,但周潤發才是開拓這條國際星光大道的第一人。然而,原來第一個跳出熒光幕、奪得影帝獎項的電視出身男藝人並不是周潤發,而是比周早一年稱帝的鄭則士(《何必有我》,1985;周潤發也有份演出)。
從考進電視台的藝員訓練班算起,到(暫時來說)最後一次參演電視劇為止,周潤發在 TVB 工作了 13 年,從沒跳槽。為幫補家計,周潤發唸完初中已經輟學,並做過不少工作,包括服務生、郵差、推銷員、司機等。1973 年,18 歲,在報紙上看到 TVB 藝員訓練班的徵人廣告,跟朋友一同去報考,從此展開了他的演藝事業。
畢業後跟電視台簽約,剛開始時(1974、75 年)自然只獲分派跑龍套的小角色,但他仍十分努力。據說,為了爭取演出機會,每天都守在人來人往的電梯前,向路過的人問好,希望別人對他留下印象。結果,真的吸引了一些製作人的注意。周潤發參演古裝單元劇《民間傳奇》,不管有沒對白,那些演出片段常常是後來電視台為他「翻舊賬」或 TVB 想耀武揚威的指定材料。
1976 年,發哥的機會終於來了,先在《大江南北》《江湖小子》中演配角,然後主演 120 集長劇《狂潮》,扮演一心復仇、偏向反角的邵華山。結果劇如其名,掀起了收視狂潮,尤其是邵華山被雷茵(狄波拉飾)槍殺那一幕。《狂潮》讓周潤發嶄露頭角,一舉把他推上了小生的位置。這一年,他也開始拍電影,其影壇處子叫《投胎人》。
《狂》後,周潤發不錯是成名了,但未算穩站一線小生之列。之後他拍了不少單元劇,像《七女性》《北斗星》《畸人列傳》等。1977 年,有份參演 110 集的《家變》,又跟繆騫人、余安安、朱玲玲等熱力四射的美女拍了畫面比劇情精彩的《瑪麗關 77》。1978、79 年,周潤發演出的大部份角色都不算令人十分難忘。1978 年有《大亨》《強人》《奮鬥》幾齣長劇。1979 年拍了單元劇《有樓收租》和《女人三十》,還有短劇《龍潭群英》。我重看《女人三十》時,周潤發在一眾男配角(其餘還有艾迪、任達華)中倒算突出,在韓瑪利那集演用情不專的攝影師,在蘇杏璇那集則是騙財騙色的阿飛。這段時間他還有一則花邊新聞,就是跟陳玉蓮合作了《大亨》和單元劇《1 + 1 = 1》,兩人拍拖了。眾所周知,周潤發孝順母親,但據說陳玉蓮性格比較倔強,跟周媽媽不大合得來。結果,二人沒有開花結果。
1979 年底到 1983 年是周潤發在電視台的巔峰期,劇集一部接一部,而且很多都膾炙人口,收視與口碑雙高,包括《網中人》《上海灘》《親情》《千王群英會》《火鳳凰》《蘇乞兒》《天降財神》《北斗雙雄》等。他跟鄭裕玲合演了四五齣電視劇,兩人成為了香港電視史上其中一對經典的熒幕情侶。兩人第一次合作是 1979 年底的《網中人》。《網》那個碎裂面譜的片頭,我至今記憶猶新。《網》劇後來最常重播的經典場面,自然是周、鄭兩人在球場忘情熱吻,不顧在旁欣賞、助威的人那一幕。程緯後來曾經成為階下囚。周、鄭二人合作的《火鳳凰》,周演的倪駿同樣是有點偏鋒(以當時較保守的社會風氣而言;《狂》劇的邵華山也有點相似)的角色。事實上,高大俊朗以外,周潤發眉宇間帶少許邪氣,如此的壞男孩質地,在當年十分新鮮,也沒有什麼男藝員可以比擬(鄭少秋、劉松仁、謝賢已經是中生了)。
周潤發跟鄭裕玲還合演了《親情》《鱷魚潭》。但要說周的女拍檔,還有兩人不能不提:李香琴、趙雅芝。前者在《親情》中演周的媽媽,那個慈母形象深入民心,當然石堅演的爺爺也很好。周演的石暉在戲中有個化名「木嘴暉」,其中「木嘴」一詞在香港之後也流行過好多年。至於趙雅芝,她和周合演過《播音人》和《上海灘》,其中《上》也許還是至今港劇攀上過的最高峰。周潤發演許文強,是「硬漢」和「柔情」兼備的偶像角色。這部重頭戲讓周潤發奠定了 TVB 頭號小生的地位。許文強一角有文雅氣質,也幫周潤發塑造起大眾情人的形象。至於那些血腥暴力的權慾情仇,就連不少男觀眾也俘虜了。後來周跟呂良偉和趙雅芝也參與了《上海灘》電影版的演出。
《上海灘》讓周潤發成為華人世界最紅的明星,在馬來西亞等南亞地區同樣有很高的人氣。《上》劇後,1982 至 84 年他拍劇不斷,包括《千王群英會》《前路》《蘇乞兒》《北斗雙雄》等十來齣劇集,負荷極大,但期間也拍電影,比較著名的有《胡越的故事》和《等待黎明》。《等》片為他帶來了首兩個影帝獎項(1985 年的亞太影展、台灣金馬獎)。儘管那時候他的電影賣座不算好,甚至有「票房毒藥」的惡名,但借此機會,周潤發逐漸淡出電視圈,開始了他更為輝煌的電影事業。
在周潤發「晚期」的電視演出中,我對《北斗雙雄》《笑傲江湖》《新紮師兄續集》印象較深。《北》《新》跟梁朝偉合演,在前者表現出他演喜劇也有一手,但在同劇演反角殺手宋波的任達華一樣搶鏡。在《新》劇裏,周演的張竟成是男主角梁朝偉的叔叔,後來成了黑道人物。跟周有過節的反角高級督察韓彬,碰巧又是任達華飾演(兩人之前已經合作拍過不少劇集,包括《千王群英會》)。周跟任也算挺有火花的男子組合。至於《笑傲江湖》,周則是中、港、台熒光幕上第一個令狐沖。然而,周的樣子太現代,從造型到演繹節奏都讓人有點格格不入之感。值得一提的是任達華也有份演《笑》,只是他演劉正風,跟周沒什麼對手戲。其實這時候,在電視台風頭最勁的男演員已經不是周潤發、鄭少秋,而是劉德華、黃日華、梁朝偉等「五虎將」了。
離開 TVB 之前,在模仿《上海灘》的《大香港》為關禮傑配戲,可惜效果強差人意。在金裝劇《楊家將》演呂洞賓,看來是玩票性質玩玩死已。同一年,30 歲的周潤發是只舉辦了一屆的健美小姐競選的司儀之一,也拍了關錦鵬的電影《女人心》,跟繆騫人三度在大銀幕結片緣(之前有《胡越的故事》《傾城之戀》),之後一年拍了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從此電視台當家小生就成了影壇紅星。
不管你喜歡的是 Mark 哥(英雄本色)、紐約唐人街老粗船頭尺(秋天的童話)、監獄囚犯鐘天正(監獄風雲)、悲情賽車手阿郎(阿郎的故事)、賭神高進(賭神)、殺手小莊(喋血雙雄)、大盜阿祖(縱橫四海)、爾雅大度的國王(安娜與國王),還是正義仁愛的李慕白(臥虎藏龍),周潤發也是許文強、蘇燦、倪駿、阿龍(千王群英會)、石暉、程緯、邵華山,是港劇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
《狂潮》(1976)
《網中人》(1979)
《上海灘》(1980)
《親情》(1980)
《千王群英會》(1981)
《火鳳凰》(1981)
《蘇乞兒》(1982)
《天降財神》(1983)
《北斗雙雄》(1983)
《新紮師兄續集》(1985)
6 周潤發 劉松仁 米 雪 夏 雨 趙雅芝 10
11 李香琴 黃淑儀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Monday, 9 November 2009
饑渴誘罪
上星期公映的新電影中,想看其中兩齣,但它們都有令我卻步之處: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德國攀山遇難電影《亡命巔峰》(North Face) 讓我想起《終極天險》(Vertical Limit;男主角 Chris O'Donnell 在 1990 年代後半部很紅,但自 2004 年的《引人入性》(Kinsey) 後,已經沒有在任何 A 級片或話題作中亮過相),但它悲情到不能的結局教我到現在還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看;韓國導演朴贊郁的血腥奇情 cult 作《饑渴誘罪》故事看來可觀,但鮮血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恐懼……最近個多月,習慣星期六看完早場才回公司加班,結果奇怪地,上星期我看的是《饑渴誘罪》。
另一則題外話,有位因這個網址而結交的朋友(成了朋友,他竟就不再看我的爛文),一直極力向我推薦周迅、趙薇主演的《畫皮》,說是淒美的愛情片,沒什麼血腥場面,甚至送我影碟。然而基於「血的恐懼」,還有不喜歡陳坤,一直沒看。剛巧那晚大家小聚,他知道我(竟然)去看了《饑》,白了我無數眼。我也自知「理虧」,嬉皮笑臉就好。
「明知戲有血,偏向血泊投」,都是因為角色設計和故事大綱挺新奇之故。故事講述在醫院工作的天主教神父尚賢(宋康昊飾)為了拯救更多生命,也為了極力克制慾念,自願到非洲做致命病毒疫苗的實驗者,在瀕死時輸入了來歷不明的血液,卻奇跡生還了。尚賢回國後給奉為「聖徒」,但原來神秘血液令他變成靠飲血維生,只有鮮血才能抑制他體內的病毒。他逐漸變成傳說中的吸血殭屍,有不死之身、力大無窮、會飛簷走壁、不能曝露於日光之下。與此同時,魔性在他體內日漸擴張,跟他的信仰產生很多衝突。後來,他重遇兒時好友、癡病的康宇(申河均飾),更愛上康宇的可憐妻子泰珠(金玉彬飾),慾望再也無法抑制,跟泰珠逐步走向腥風血雨的結局……
朴贊郁之前憑《原罪犯》和《親切的金子》進軍過康城影展,前者暴烈,後者有點雷聲大雨點小。再之前的《復仇》變態,《JSA 安全地帶》則較細膩可觀。此番《饑渴誘罪》是繼《原》後第二次在康城影展得到評審團獎。撇開大膽的親熱戲,《饑》片氣氛營造得很好,天馬行空的故事橋段能讓觀眾明白導演有話想講,在驚嚇恐怖之時會加插幾分幽默,血腥暴力之中有一點淒美浪漫。電影的佈景、服裝、小道具、美術,以至配樂運用,都是高水平而具創意,儘管在那 134 分鐘內我至少閉上眼睛 25 次,避看鮮血迸濺或殘暴殺生的場面(越近結局越頻密),並忍受聽着撕破皮肉、打斷筋骨的聲音,或冒險瞇眼偵察那些引刀自殘、血腥殘殺是否已經完事(或有沒有發生),我還是會給此片打個不錯的分數。
說朴贊郁是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導演並不為過,但這次構思出一個大膽奇特,卻富於實感的新派殭屍故事,繼續顯示他的鬼才。我認為故事吸引,是因為導演在奇情駭人的電影劇情、畫面下,也刻劃出人性的善惡矛盾,甚至情慾鬥爭,床戲、主角露點、鮮血,都不是為了譁眾取寵。只是在電影末段,他的「不平衡心理」又發作,以我的標準來說,實在很殘忍。
男主角無法控制慾念,甘破色誡,跟女主角偷情,更為她殺死丈夫。另一方面,又盡力把傷害減到最小,例如千方百計到醫院吸血而不殺生。他還是有迷失、精神紛亂的時候,像他侵犯在修道院外紮營、視他如神般的女教友,他只脫下褲子,卻沒有興奮的生理反應,女教友亦穿着褲子,大概就是他對自己的墮落行為茫然失措的反射動作。女主角沒有受到神秘血液的影響,卻因為男主角的異能而挑起心中魔性,到她自己也變成殭屍後,更是走火入魔,不可收拾。人性情慾不可(或難以)壓抑,然而一旦放縱就有危險。可以把男、女主角的變化看作兩種放縱情慾的典型。
翻閱網上資料,在吸血殭屍元素以外,原來此片的主體橋段來自法語小說/劇作《Thérèse Raquin》。作者左拉 (Émile François Zola) 的生平甚至曾經為好萊塢拍成電影《The Life of Emile Zola》(1937),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宋康昊沒有俊臉(甚至說有點醜)或壯碩身材,但拍片不斷,更集韓國三大影帝(大鐘獎、青龍映畫賞、百想藝術大賞)於一身,自然是演技了得。他在此片演得好,甚至在眉宇之間流露的靈慾掙扎,讓他看來有點酷(這麼說/想連我自己也感到驚訝)。我想,為了片中的床戲,他有努力減重。金玉彬更是一大驚喜,從抑鬱少婦到吸血艷魔,都恰到好處。演她婆婆的金海淑,正是現在家人晚晚追看亞視播映的婆媽韓劇《好老婆大聯盟》(조강지처 클럽;台譯「糟糠之妻俱樂部」)的老媽,由吵鬧哭罵樣樣不缺的阿嬤變成酗酒病態的婆婆,原來更可觀,更「適合」她。
結局有黑色幽默、血腥淒美、人性希望,總算不是一沉到底,但這不是一齣我願意隨便向人推薦的好電影。
Thursday, 5 November 2009
100 電視星 (28):7
對於有實力而低調的人,不論年紀,不管行業,我一向特別欣賞。要在香港電視圈中尋找這類型的代表人物,馬上想起劉松仁。回憶起來,他是我人生中第一個在街上遇見的藝人,地點是九龍城的嘉林邊道。
上個月度過 60 歲生日的劉松仁,若論拍電視劇和當劇集男主角的次數,在香港恐怕只有一個鄭少秋能跟他媲美。翻查了幾處資料,從 1973 年至今,劉松仁拍戲 37 年,參演超過 80 齣劇集。1971 年,他考入麗的映聲電視藝員訓練班,先在麗的電視開始演出。網上資料說,他曾到美國留學讀電影,這點我沒去稽核了,只知道他在 1976 年曾經自編、自導、自演了以年青社工為主幹的《北斗星》(有說他演繹的年青社工很出色,引起了很大迴響,甚至令社工後來亦被稱為「北斗星」云云)。
1973 至 76 年,在麗的拍了不少劇集,包括幾齣改編自現代文學名著的劇集──《家春秋》《子夜》《半生緣》等。
1975 年,香港廉政公署拍攝了一輯 13 集的《ICAC》,劉松仁飾演調查員李天,參與了 12 集的演出。1979 年開拍第二輯,台前幕後陣容龐大,可謂史無前例(亦似乎難有來者)。年初在電影資料館看了其中幾集,節奏明快,劇力不弱。當時劉已經轉投 TVB,繼續扮演李天,這回多了關聰當拍檔。後來在 1994 和 2001 年,劉再兩度登場演李天。在幾輯廉政劇集裏,他都展露出冷靜、沉着、專業、機智,稱得上香港廉政劇集的代表人物,甚至一個象徵。
1976 年加盟 TVB,繼續當男主角,拍劇不斷,演出了三齣《陸小鳳》劇集,其「四條眉毛」的遊俠形象,風頭不遜於野心劍客葉孤城(鄭少秋)。跟趙雅芝合演的《刀神》,他扮演丁鵬一角,外表冷峻,倒柔情不缺。當然,他跟汪明荃合演的經典作品《京華春夢》,由風流小生變成充滿書卷味、卻又不思進取的紈絝子弟金振西(金七少),兩人的外表、演技同樣天衣無縫。只是這一對光芒四射的熒幕情侶在《京》劇後,卻要分別 20 年,到 2000 年才能再一起拍攝《婚前昏後》,由帶點年少氣盛的戀愛轉到淡如流水的無奈感情。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年正在演藝生涯走上高峰的劉松仁,拍罷《京華春夢》後回巢麗的電視。
記不起為什麼劉松仁會有此一着了,但回歸麗的/亞視後,他也拍過不少知名劇集,其中跟米雪數度扮演情侶,包括《大地恩情之古都驚雷》《武俠帝女花》《萍蹤俠影錄》《秦始皇》《啼笑因緣》《法網柔情》。《武》在多年前重播時看過一點,最記得的不是周世顯(劉松仁)和會武功的長平公主(米雪)那些感情戲,而是原來莫少聰有份演出;《萍》是改編自梁羽生的同名武俠小說。儘管梁的小說看得不多,但他的國學功力,該都比另外兩個當代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古龍高。張丹楓是個近乎完美的角色,讓劉松仁演也很合適,夥拍米雪更是一時之選。有點可惜的是劇集並非在當年已經有慣性收視的 TVB 製作/播放,間接讓不少人錯過了梁羽生和這部小說;至於《秦始皇》,劉演荊軻,氣度不凡。就是他覺得這樣一齣劇集缺了米雪會失色,後來《秦》劇中才有雪山少女一角,讓劉、米二人多結一次片緣。
1980 年末,劉松仁到台灣發展,知名製作人楊佩佩邀請他演出台視的《還君明珠》,收視好得不得了。接着,他替台視拍了不少劇集,包括又是跟米雪合演、故事有點悲情的《八月桂花香》。劉松仁在劇中演「紅頂商人」胡雪巖。還有跟葉童合演、另一齣收視長紅的《碧海情天》。台灣觀眾喜歡劉松仁,除了他演技好外,有些讚他長得「耐看」或「越看越有味道」。
1992 年,劉松仁返回 TVB 客串演出韋家輝製作的《大時代》。他演正直好人方進新,在傷殘後的戲分,演得逼真又感人。對劉松仁而言,那也算是很不顧形象的一次演出了。
踏入 1990 年代,他開始在中國大陸拍劇,而且數目不少,最著名的該是 1998 年主演中央電視台製作的《聞一多》。彼長此消,這段時期他只拍了《俠義見青天》一齣台劇(飾演展昭)。在香港,相隔 15 年後,拍了《廉政行動 1994》,在 TVB 拍了《一切從失蹤開始》(是一齣懸疑推理劇,他好像是演一個博士),在亞視則參演了《楊家將之碧血青天珍珠旗》《千王之王重出江湖》《劍嘯江湖》等。
到了 21 世紀,他繼續穿梭中、港、台三地拍劇。一開始就回歸 TVB 拍了《無業樓民》,算是他首次演喜劇,表現有點誇張,包括他角色的名字洪大龍。劇集講「負資產」一族的故事,題材也算有趣,收視很不錯。這段時間他拍的港劇多會有些話題,例如《倚天屠龍記》再跟米雪合作;在《西關大少》和《嫁錯媽》再會趙雅芝;《翡翠戀曲》演反角梁柏言;在 TVB 跟國內合作的《爭霸》中演越王勾踐和在《歲月風雲》演數番起落的華文翰,顯示出他深厚的演藝功力;在《原來愛上賊》遇上了找不到節奏的陳玉蓮等。
電視劇以外,劉松仁也拍過不少電影,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新蜀山劍俠》、程小東執導的《生死決》、跟鄭裕玲和葉德嫻合作、劉演大反角的《黃蜂尾後針》、在《東方三俠》演梅艷芳的丈夫,還有多次在電影中扮演陳近南一角等。
也許,劉松仁未如鄭少秋、周潤發演過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角色,也不曾像萬梓良在香港熒光幕上有過一段時間不短、曝光率極高的當紅歲月,但他的風度和演技別具一格,隨時代轉變而歷久常青,又是在他那一輩的男演員中所罕見的。
代表作
《陸小鳳》(1976)
《ICAC》第二輯 (1979)
《刀神》(1979)
《京華春夢》(1980)
《武俠帝女花》(1981)
《萍蹤俠影錄》(1985)
《秦始皇》(1986)
《還君明珠》(1987)
《八月桂花香》(1988)
《碧海情天》(1991)
《大時代》(1992)
《聞一多》(1998)
《無業樓民》(2000)
《婚前昏後》(2001)
《爭霸》(2006)
《歲月風雲》(2007)
《原來愛上賊》(2008)
註:下星期起,《100 電視星》回復只於星期三貼出。
6 劉松仁 米 雪 夏 雨 趙雅芝 10
11 李香琴 黃淑儀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Wednesday, 4 November 2009
100 電視星 (27):8
讀小學的時候看電視劇最多。我是「70 後」,只對香港電視業黃金時期的後半部比較具印象。在那段日子裏,我對米雪感到很陌生,因為家裏長期收看 TVB,鮮會轉台看麗的/亞視。就心裏奇怪,怎麼長輩平常不看麗的,卻都認識米雪、喜歡米雪?在 1980 年代,米雪已算頗有資歷,怎說也該三十上下,看來卻那麼年輕。跟電視台一般的當家花旦不同,米雪彷彿不受媒體門戶之限,參演了各台的劇集。拍劇以外,曝光率不高,有點神秘感。直到最近幾年,米雪在 TVB 有一個新的事業高峰,我才開始認真翻看她厚厚的履歷。
米雪原名嚴惠玲,暱稱「米記」,藝名取自其英文名字 Michelle。這位「不老」電視圈阿姐,是極少數曾經在香港三家電視台(佳藝電視、麗的電視/亞洲電視、 TVB)的女藝員(倒有不少男藝員效力過三家電視台,像伍衛國、黃元申、羅樂林等),且在各台都受器重。
1969 年,米雪進入邵氏藝員訓練班,拍過一些電影;1975 年,佳視開台,不久跟白彪合演歷史上第一齣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演活了俏黃蓉,收視人數超過 100 萬(以 1976 年香港人口 450 萬計算,只算 4 歲或以上人口,並考慮到當年電視機未如今天普及,在兩個「老台」手中奪得 100 萬收視人數,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米雪從此一炮而紅,奠定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並奪得香港十大電視藝人獎,風頭席捲東南亞,是佳視的當家花旦。
1978 年佳視倒閉,米雪到 TVB 拍了一齣《絕代雙驕》,有感 TVB 花旦太多,競爭大,她聰明地加盟麗的,馬上又成為當家花旦。1982 年約滿,到 TVB 拍了《蘇乞兒》,又繼續在麗的/亞視獨領風騷,直到 1990 年代初為止。期間,她也在台灣、香港電台電視部拍過劇,甚至還為 TVB 拍了一齣錄影帶劇集《少林與詠春》(劇集在 TVB 播出前,報章多稱該劇《嚴詠春》)。之後幾年游走於 TVB、亞視、內地、台灣拍劇;到了 21 世紀,較常留在 TVB。翻看資料,從 1975 年至今 34 年,米雪拍劇接近 80 齣,除了 1999、2000 年外,年年有新作。論活躍程度,時間之長,實為眾香港經典電視花旦之冠。
跟 TVB 的幾大花旦汪明荃、黃淑儀、李司棋、趙雅芝、鄭裕玲比較,米雪有她獨特之處:汪、黃、李出身麗的,鄭是佳視出身,四人都先後分別跳槽 TVB;趙則是 TVB 自家「生產」的。這五人都在 TVB 成名。米雪知名度不在她們之下,卻非靠無線走紅。去年米雪在 TVB 奪得最佳女主角,更顯別具意義。
在佳視短短三年多壽命中,米雪拍了超過十齣劇集,除了在《射》和《神鵰俠侶》演黃蓉外,以《武林外史》《紅樓夢》《名流情史》較受注目。佳視倒閉後到 TVB 拍《絕代雙驕》,扮演蘇櫻,跟黃元申的小魚兒看來就非常登對,後來的謝寧當然望塵莫及。同時,又拍了昔日在佳視效力的徐克執導之新派武俠電影《蝶變》,飾演調皮又好奇心重的青影(結局時,她也可說是被自己的好奇心害死)。米雪在電視圈的第二個高峰,是在《絕》劇後正式加盟麗的/亞視,乘着古裝劇熱潮,古裝扮相俏麗,加上有舞蹈和一點武術底子,米雪自然演古裝(動作)劇為主,像《湖海爭霸錄》《大地恩情之古都驚雷》《太極張三豐》等。較著名的是在《大內群英》演呂四娘、在《武俠帝女花》演長平公主、在《大俠霍元甲》演主角霍元甲(黃元申飾)的紅顏知己趙倩男。儘管當時麗的在收視上不如 TVB,米雪人氣還挺高的。1982 年,羅文就邀請她夥同汪明荃合演舞台劇《白蛇傳》(米雪演「小青」)。那也是米雪與汪明荃首度合作。
整個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初,米雪主要在麗的/亞視度過,較為人識的劇集有《萍蹤俠影錄》《諸葛亮》《柔情點三八》《法網柔情》《皇家儷人》等,其中她跟劉松仁數度合作,普遍認為是他們是熒幕上的好拍檔。在這個階段,米雪開始演媽媽了:在《還看今朝》跟任達華拍檔,演黃日華的媽媽;在《本是同根》(網上多作《還我今生》)是江華、呂頌賢的媽媽。儘管她俏麗如昔,在扮相方面也下過一點心思,可見她的演員道德;也扮演過經典人物,例如在《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飾演慈禧,在《天之嬌女》演「紅劍女」等。亞視以外,以《香江歲月》(第一輯)中的歌女小艷紅最令人難忘。
1993 年,轉到 TVB 拍攝處境喜劇《開心華之里》,演天真樂觀的「師奶」程如珠,在戲中是魏駿傑和朱健鈞的媽媽。她的演出談不上刁鑽難忘,卻絕對恰如其分。說實話,從我角度看,由《香港 81》開始,TVB 歷年來多齣處境喜劇中,《開》是我的三甲之選,除了一堆杜撰的搞笑名字如「海浪公園」「九肺山」「芥蘭強」「菠菜蓮」外,一班演員如米雪、譚倩紅、夏韶聲、廖啟智等的開心演繹亦居功不少。拍畢《開》劇,米雪也是中、港、台、TVB、亞視到處走。期間另一受談論的演出就是演了差不多一年的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她演金露露,雖然不及羅冠蘭奔放,但由她來演,就教不少觀眾耳目一新。
後來有一兩年米雪減少演出,到 21 世紀才再出發,接拍了一些大陸和台灣的劇集。在香港,則在 TVB 拍劇為主。2001 年跟劉松仁在《倚天屠龍記》中分演殷素素和張翠山固然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真正在香港再「紅」起來就是從 2005 年開始的事:在時裝劇《學警雄心》演吳卓羲媽媽,跟苗僑偉有一段情。戲分發揮的空間不算多,但演慣古裝的她轉成現代人,加上觀眾愛看舊人,反應不錯;在另一齣時裝劇《突圍行動》(2007) 更演歹角宋金枝。坦白說,只算一次勇敢的嘗試,效果不十分理想,但媒體和觀眾的迴響都很正面。接着在《溏心風暴》演大好人淩莉,角色不如同劇其他老將的那麼突出,但在不少感情戲中,米雪其實演得頗細膩,例如「細契」譏她孤獨無伴一幕。
到《溏心風暴 2 之家好月圓》,扮演殷紅一角,就「修成正果」了。儘管這談不上是個複雜的角色,但「紅姨」那股氣勢、那種種的心思和堅持,米雪都掌握得很到位。當然,觀眾可能還是喜歡大悲大放的場面,所以她怪責女兒「出賣」她那場戲成了全劇最高收視的一幕。事實上,那場戲中米雪演出一氣呵成,演技和張力都可媲美李司棋在《溏心風暴》數落關菊英的那一場。殷紅這個角色正是米雪多年來敬業電視圈的一個獎賞。
經過「紅姨」一角的洗禮,我覺得米雪在信心、演技方面更上一層樓。現在播映的《宮心計》,雖然她演的鍾雪霞只是配角,但看了她十多場戲,覺得她對角色的掌握、表達更進一步。
米雪絕對是香港一顆經典的電視明星。
代表作
《射鵰英雄傳》(1976)
《名流情史》(1978)
《絕代雙驕》(1979)
《大內群英》(1980)
《武俠帝女花》(1981)
《大俠霍元甲》(1981)
《少林與詠春》(1988)
《皇家儷人》(1989)
《本是同根》(1991)
《開心華之里》(1993-94)
《倚天屠龍記》(2001)
《溏心風暴 2 之家好月圓》(2008)
《宮心計》(2009)
6 米 雪 夏 雨 趙雅芝 10
11 李香琴 黃淑儀 黃日華 鄧萃雯 羅嘉良 15
16 歐陽震華 陳秀雯 郭晉安 廖偉雄 張衛健 20
21 周星馳 梁朝偉 秦 沛 陳秀珠 石 修 25
26 劉德華 周海媚 謝 賢 馮寶寶 關海山 30
31 劉 丹 陳玉蓮 蔡少芬 苗僑偉 任達華 35
36 呂良偉 關詠荷 劉青雲 陳慧珊 黃杏秀 40
41 石 堅 古天樂 溫兆倫 羅 蘭 薛家燕 45
46 陶大宇 盧海鵬 鄧碧雲 林建明 商天娥 50
51 邵美琪 林保怡 廖啟智 吳鎮宇 毛舜筠 55
56 曾 江 吳啟華 郭 鋒 曾華倩 湯鎮業 60
61 張家輝 韓馬利 狄波拉 梁家仁 劉 江 65
66 黎 姿 鄭伊健 翁美玲 郭可盈 林家棟 70
71 繆騫人 許紹雄 秦 煌 李琳琳 鄭則士 75
76 陳 豪 吳孟達 張可頤 宣 萱 黎耀祥 80
81 張兆輝 林嘉華 何家勁 陳敏兒 戚美珍 85
86 關禮傑 黃韻詩 藍潔瑛 莊靜而 曾慶瑜 90
91 馮淬帆 劉嘉玲 郭藹明 江 華 呂有慧 95
96 謝天華 歐陽珮珊 張智霖 黎 明 黎美嫻 100
Monday, 2 November 2009
尋找簡東拿
第三次看 Ken Loach 執導的電影,之前兩套是《雙失十六歲》(Sweet Sixteen) 和《假自由之名》(It's a Free World ...;觀後感);拿下金棕櫚獎的《風吹麥動》(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暫仍緣慳一面。
現年七十有三的 Ken Loach 一直沒到好萊塢發展。他在英國拍的都是社會寫實題材的電影;在 1970 年代拒領 OBE 勳章,後來回應外界指他不愛國的批評時,他自言批評政府不等於不愛國,並說:It's a democratic duty to criticize the government. 在我之前看 Ken Loach 的兩齣電影中,對低下層一些生活困難、問題都有相當直接的描寫。比較之下,《尋找簡東拿》(Looking for Eric) 像小品多一點。批判不再深刻,對白活潑,有英式幽默,儘管片子確實有些老氣,甚至勵志得有些嚇人,但故事中地道的英國風情,還有角色之間的互助友愛,又是那麼十分平易近人。
在印度出生的 Paul Laverty 從 1996 年開始於電影編劇一欄亮相,13 年來有 12 個劇本拍成電影,包括本片在內有 10 齣是 Ken Loach 的作品。當日 Paul Laverty 帶着劇本去找真正的「奧脫福大帝」(King of Old Trafford) 簡東拿 (Eric Cantona),結果對方很喜歡,還主動提出了不少建議,例如提到足球生涯中自己最難忘一幕不是進球,而是一記美妙傳球。又例如被罰停賽時,他就學吹小號去了。
故事主角是兩度失婚的曼徹斯特中年郵差 Eric (Steve Evets),同時也指昔日足球王者曼聯的簡東拿。Eric 家裏一團糟、兩個一白一黑的繼子不尊重他、跟首任妻子 Lily 所生(仍在上大學,但已未婚產女)的女兒對他很失望(幸沒離棄他)。Eric 一點都不快樂,也愧對 Lily,覺得自己犯了大錯,不敢面對往事(他說:最美麗的回憶,往往最難面對),抓狂甚至有自殺傾向,儘管他的一班同僚哥們兒不斷出手相助——直至他的偶像簡東拿「出現」……
不必進場也可以想像戲中的簡東拿是《有你終身美麗》(A Beautiful Mind) 或港產片《神探》中的「幻想朋友」或「心鬼」一樣其他人看不見的「人物」。Ken Loach 這回在拍一齣成人童話,且把球迷美夢寫得更浪漫,由高不可攀的神聖偶像去出手打救潦倒、懦弱的小人物。簡東拿跟 Eric 討論球賽往事,細數經典入球,說話很有哲理,還跟他一起鍛煉身體,成了 Eric 的心靈導師。片中耐性無限的簡東拿說話挺富哲理,例如他勸 Eric 不要 play safe(要敢於冒險),要「讓人感到意外」,也要信任「隊友」(身邊的人)。
當然,電影還是有它「寫實」的一面,像足球在一些人心目中的神奇力量比宗教更甚。片中一班球迷說﹕妻子、宗教、政治信念統統可以改,但不要改變喜歡的足球隊。我不是足球迷,頂多是喜歡個別球員,對足球的愛好或情操可能跟 Ken Loach 差不多,心愛的球員蟬過別枝,自己也會跟着「轉會」(據說 Ken Loach 原本捧列斯聯 Leeds United,因為簡東拿在 1992 年轉會到曼聯 Manchester United,他也跟着轉捧曼聯)。在《尋》片,Ken Loach 像球迷多一點,又重播球賽精華片段,足球顯得比政治重要。
這通俗劇發展到高潮,是 Eric 其中一個繼子 Ryan 跟小黑幫混,在家藏了手槍,就看 Eric 怎樣在單親家庭、無心向學且無所事事的兒子、黑幫危機,加上對 Lily 的歉疚(更希望修補關係)等幾點上「拆彈」。
結局如簡東拿所言,頗叫人意外,卻也大快人心,儘管很多細節和問題實在過於簡化,例如兩個兒子火速轉性等。硬要把《尋》跟 Ken Loach 的一貫風格比較,也許它還能觸及一點階級和貧富問題,但在更大程度上只屬一齣輕鬆的藍領喜劇,最多是繼續歌頌藍領,炮製令人神往的同事關係和兄弟感情。
有些評論擔心 Ken Loach 的火氣和尖銳會隨着他年事更高而漸漸退減。我不是影評人,並不關心這些,只要他的電影保留對低下層和社會實況的描寫,不論多少,便足以繼續讓我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