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1 January 2010

秋田犬八千 vs. ハチ公物語
















如只寫好萊塢改編重拍的《秋田犬八千》(Hachiko: A Dog's Story, 2009),恐怕兩百字便可以寫完,所以再看日本的《ハチ公物語》(1987),比較一下兩片,讓文章較有看頭。

颳着一點寒風的星期六早上去看了《秋》片,有八成觀眾,當中近七成是老人家,可見我的生活作息和習慣已經步入晚年了。完場時,有少量觀眾留在座位上抹眼淚。看電影時,我這人從不鐵石心腸,但片長 93 分鐘的《秋》片,卻只有兩場讓我眼眶微濕,導演 Lasse Hallström 的催淚神功確實較我預期的遜色了一點。另一個原因是我對這故事太熟悉了。

小學時,有一本國光出版社(已結業多年)的中國語文補充作業。忘了是小二還是小三,其中一個練習單元有一篇閱讀理解,題為《忠心的小狗》,還有一幅插畫,是一頭狗兒站在火車站的月台上。在學期初收到教材,逐一翻看時發現了那一篇,把文章讀完,竟然流淚了。過了幾年,知道那故事是改編自一件發生在日本的事。1999 年第一次外遊,目的地是東京,在去涉谷的那一天,也留意到車站外的「忠犬ハチ公」銅像,但當時我沒有照相機,而且人來人往,沒叫朋友替我拍。2007 年途經東京,這次有數碼相機在手,卻累得不想費周章過去拍個照。想起來,有少許可惜。

說回電影,《秋田犬八千》把《ハチ公物語》大部份人物、情節都搬進去,修訂幅度不大,例如《ハチ公物語》的男主角是農業學教授(背景是 1920 年代的大正年間),《秋田犬八千》的 Richard Gere 是音樂教授,大致上是針對市場和演員特質而作的小調整。至於電影對人物性格和忠犬 Hachi 遭遇的刻畫,《秋田犬八千》實在比不上《ハチ公物語》。

《秋田犬八千》拍得簡單平實。除了男主角外,其他人物不多,但全都甚有人情味。嚴格來說,影片的主角是狗,小時最趣致可愛,大了很生動,老了則很可憐。

《ハチ公物語》片長約 107 分鐘,由新藤兼人編劇,除了對狗主角阿八的身世交代清楚外,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描寫阿八對主人深厚的感情。好萊塢電影中各類感情要好看易懂,相比之下,日本電影就更樂於花點篇幅去營造感情。《ハチ公物語》中,阿八在主人死後的悲慟,搬離主人故居後對房子的依戀不捨,還有遺孀和女兒沒有繼續撫養牠而有點顛沛流離,這些在美國版都給沖淡了。美國版的角色人情味重得多,但較諸日本版,反而顯得有點脫離現實。

如果每齣電影都要有反面人物,那麼在美國版就是演教授太太的 Joan Allen,她初時大力反對養狗,但後來她重遇阿八一幕又相當感人。在日本版就是教授的女兒,她同時也反映出一種現實,很多人只是喜歡寵物可愛的外表,卻沒有投入真正的愛心和感情。教授的女兒在電話中知道父親的舊學生要送來一頭純種秋田犬,馬上歡天喜地。但小狗還沒送到家裏,她就覺得自己的男朋友、家庭或孩子重要得多,阿八顯得微不足道。

日本版最後一幕寫/拍得很好。通過一個遠攝長鏡頭(一直到片末字幕結束為止),表面上說出了阿八的結局,同時也表達出在人類眼中(其他)動物不過是身外物的階級觀念。有興趣又不怕看得淚眼連連的話,自己找來看吧,我不多說。

電影主角阿八在歷史上真有其犬,不過事實和流傳的故事或兩齣電影的情節都頗有出入。事實上,在阿八存活的那個年代,日本的軍國主義正在抬頭,對阿八的故事加添傳奇色彩,便正好成為一個宣傳工具。

還有,在華文媒體中,常把ハチ(唸作 hachi)譯作「八千」或「八千公」,都是錯誤的。日語「八」的片假名寫法「ハチ」看來就像中文(漢字)的「八千」。這狗名叫 Hachi,本來就是單名「八」(日本版有一段解釋為什麼教授給牠起這個名字)。後人為尊稱這頭忠犬,在後面加上「公」(唸 ko),故又多了「八千公」一個誤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