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 February 2010

歐洲電影節 2010

港和澳門歐洲委員會辦事處網頁香港某電影院線合辦了一個歐洲電影節,選映了 15 齣來自 15 個不同歐盟成員國的電影。戲票發賣時,還不確定自己能看多少,只買了五場的票,幸好最後都順利看到,而且大致喜歡,算是幸運。

《鬥氣這一家》(Haarautuvan rakkauden talo) 芬蘭
庭治療師 Juhani 能醫不自醫,跟賺錢比他多做企業培訓的老婆 Tuula 陷於離婚邊緣。Juhani 的爸爸曾跟 Tuula 的媽媽 Yrsa 拍過拖。Juhani 的同父異母弟弟 Wolffi 正跟 Yrsa 有「業務」糾紛。Juhani 輔導的對象包括一對警探夫妻的太太。一天,Tuula 帶了個俊男 Marco 回家,隔天 Juhani 通過 Wolffi 請了個漂亮妓女 Nina 扮自己女朋友來跟 Tuula 鬥氣,殊不知 Nina 正是 Wolffi 跟 Yrsa 鬧糾紛(毒品黑金和一宗命案)的關鍵人物。結果,一夜兵荒馬亂,Yrsa 的手下要來擄走 Nina,Wolffi 闖進怕 Nina 跟 Juhani 戲假情真,警探夫妻又追至查案……

102 分鐘的片子沒有悶場,節奏很快,跟我想像懶洋洋的北歐風格完全不同。導演兼編劇 Mika Kaurismäki 是芬蘭怪導 Aki Kaurismäki 的哥哥,拍出了一齣不落俗套的商業片。

《血色童話》(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瑞典
血,買票的時候問了自己幾次是不是真要看這一齣?在電影院的 115 分鐘裏,確實有幾次嚇得右手捉着左手然後再閉上眼睛。然而,這齣冰冷妖異的「吸血新世紀」確是頗具風格的。

故事從一對父女搬進瑞典某城鎮的一座公寓開始,不久附近發生血案,兇手替死者放血,用容器盛血時給人發現。兇手遁去,但命案已教平靜小區人心惶惶。住在父女隔壁的男孩 Oskar 在學校飽受小惡霸欺凌,偶然認識了新搬來的女孩 Eli,二人成了朋友。血案繼續發生,Eli 的真正身份昭然若揭。她的「父親」為了保住女兒甘願把自己當犧牲品。Oskar 跟 Eli 越來越親近,最終知道 Eli 的秘密。Eli 久渴難忍而親自出手,卻不慎事敗……

片子的節奏略慢,但氣氛營造得很好。不得陽光的嗜血童魔和屢遭欺凌的溫馴男生同是孤獨心靈,在白茫茫的苦寒冬天裏結出了純愛的種子。兩人用摩斯密碼談情,有一份懷舊詩意。女魔是男孩的守護神,但到結局(火車上那幕讓我想起日劇《高校教師》結局中真田廣之櫻井幸子坐火車那場)卻似乎另有啟示。我的悲情性格告訴我,男孩有天會成為 Eli「老爸」的翻版。畢竟,這是一個既詭異又淒美的愛情故事。

《餘生的第一天》(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 法國
後,我沒去看像是向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致敬的《幸福窩天輪》(Everybody's Fine),但看來不是大損失,因為這齣法國家庭倫理片也頗有趣味。電影最初的三分之一有點鬆散,可能是我未完全掌握編導講故事的方法。但慢慢看下去,知道片子的叙事結構,便開始欣賞編導的心思,還有法國人對人生和周圍事物流露的點點不覊才情。

故事圍繞一家五口,五個人在五個不同的日子各自踏進了他們餘生(也就是「新生」)的第一天:大哥 Albert(Pio Marmaï 飾)有責任感,安頓好老病的狗兒就離家自住,同時遇上了後來的太太,並當上了醫生;二哥 Raphaël(Marc-André Grondin 飾)遊手好閒,對什麼都不認真,連暗戀女孩給他的電話號碼也丟了,後來開竅並成為了品酒師;小妹 Fleur(Déborah François 飾)由乖巧女兒變為反叛少女,再失身於窩囊壞闊少,最後學有所成,兜兜轉轉跟小時情人結婚生子;媽媽 Marie-Jeanne(Zabou Breitman 飾)步向更年期,擔心自己魅力不再,希望從其他男人的目光中拾回自信,但其實一直深愛丈夫;老爸 Robert(Jacques Gamblin 飾)總覺得父親不疼愛自己,又終日煙不離手,結果患上了絕症。

在五個特別日子以外,五人的言行互為因果,一次家庭聚餐、一次意外(媽媽)和一個婚宴(大哥)又給各人留下了不同的人生烙印。故事枝葉豐富,情節緊密,對白也寫得頗幽默、輕鬆,把一些沉重的家庭問題變得容易消化。一家五口都演得好,又以得過柏林影帝的老爸和憑此片拿下新人獎的二哥較佳。

向來對法國談不上有特殊喜好,但看罷《餘》片,倒在想是不是該找個機會去呼吸一下真正的法國空氣,尤其是夾雜着煙草和葡萄酒味道的那一種。

《熟女寵愛》(Chéri) 英國
看此片純粹是因為想看 Michelle Pfeiffer(配角 Kathy Bates 也很少失手),而導演 Stephen Frears 也有名氣。看罷談不上失望,卻沒有記得太多難忘或驚艷的片段,惟在拍攝時年近 28,演嬌蹤美少年卻未見突兀的 Rupert Friend 例外。他演 Cheri,在片中的造型、氣質、演出加起來不比兩個熟女前輩遜色。Rupert Friend 是一個「演技好的 Orlando Bloom」。

故事說年屆 50 的退休高級交際花 Lea(Michelle Pfeiffer 飾)風韻猶存,生活無憂,跟名噪一時的同行前輩 Madam Peloux(Kathy Bates 飾)間中有來往。Peloux 把寶貝兒子 Cheri 送到 Lea 身邊學習上流社會的社交法則,然後再撮合 Cheri 跟豪門少女的婚事。怎料 Cheri 卻對 Lea 愛得難解難分。最終 Peloux 還是完成了計劃。然而 Cheri 卻始終忘不了 Lea,連早已成了「人精」的 Lea 也似乎動了真情……

編劇給兩朵一瘦一肥的退休高級交際花安排了不少介乎幽默與刻薄之間的對白,這也是看英國電影其中一個吸引之處。然而,電影本身走小格局路線,Michelle Pfeiffer 和故事還差一點誘人的光芒,難怪兩者在大小影展中都沒有太多提名。

《白色恐懼》(Das weiss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奧地利
不多十年前看過奧地利導演 Michael Haneke 的《鋼琴教師》(La pianiste) ,是我跟這位「挑釁大師」唯一一次的邂逅:到現在仍然記得不少人物和情節,部份尚教我猶有餘悸。新作《白色恐懼》在去年康城影展奪得最高榮譽金棕櫚獎,上月也在美國的金球獎贏得最佳外語片獎。套在開場前奧地利領事館代表所言,《白》不是令人享受的電影,但導演拍得精雕細琢,是一齣惹人深思的作品。

《白色恐懼》片長 144 分鐘,節奏頗慢,氣氛不安,但出奇的是我沒有怎麼看手錶。全片黑白攝影,構圖見心思,剪接、道具也考究。看罷,有些無言以對,只是一份震撼慢慢從內心湧出,就像深海地震一樣。

影片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一條生活簡樸、篤信宗教的小村。故事由一把沙啞的老嗓子(當時是村內的年輕教師)憶述,一切由醫生遇上的離奇墮馬事件開始,那是惡作劇而不是意外。村裏最高權勢的人是男爵,牧師和醫生也享有特殊地位。醫生墮馬後,繼續發生其他怪事:男爵的兒子被綁起及鞭打,穀倉離奇失火,智障小孩被虐等。然而,直到片末,也沒查出罪魁禍首。

《白》不是偵探片,但最可疑的是一幫兒童,到後來連叙事的老師都對他們生疑了。兒童不一定純真可愛,像牧師的兒子就常露出桀驁不馴的眼神(海報上那小孩),他姊姊更是內心難測,例如她用剪刀弄死了父親的鳥兒。另一方面,成人世界金玉其外,最明顯的莫如醫生怎樣對待產婆和自己女兒。片中人人都有缺陷,人人心裏都懷有仇恨種子、邪惡意念,而犯罪行為可以出自任何人的手,也可能是由看似毫甚關聯的事情所引起的連鎖反應。

電影一些情節也教人鬱悶不安,例如醫生墮馬後,他一對子女邊吃飯邊聊天。小弟(追)問姊姊死亡是什麼。總之,這不是一齣要觀眾看得爽的電影。但較諸《鋼琴教師》,我想 Michael Haneke 已經變得平易近人了。而論技法,更是大師級示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