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際電影節辦了希臘導演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的作品展,名為「最後的現代主義者 安哲羅普洛斯」。本來大師要來香港跟觀眾見面,但臨時因病取消行程。我談不上是他的粉絲,沒有失望。他的電影看得少,之前只看過《一生何求》(Mia aioniotita kai mia mera)。反而他電影的配樂聽過不少。在這次作品展選片挺全面的,我有興趣看《流浪藝人》(O thiasos)、《亞歷山大大帝》(O Megalexandros)、《養蜂人》(O melissokomos)、《霧中風景》(Topio stin omichli)、《尤利西斯的凝望》(To vlemma tou Odyssea) 和《悲傷草原》(Trilogia: To livadi pou dakryzei)。但安氏的作品實在「長氣」,像《流浪藝人》和《亞歷山大大帝》片長都超過 200 分鐘。安氏的電影都靜態、緩慢,要耐着性子看。電影節時間太緊迫,很難看這麼多齣安氏的戲。最後在《霧中風景》和《尤利西斯的凝望》中選了前者,因為家裏有一張未開封的《尤》片 DVD。
跟上次看《一生何求》的感覺一樣,《霧中風景》的故事同樣有清晰的骨幹,情節也不複雜。在劇情的表達手法上,同樣多用長鏡頭,推演較緩慢,也有一些(對我來說)有點不完全明白的意象,只能在看完戲後經過一段時間沉澱,自行體會或嘗試解讀作者的意思。
《霧中風景》的主角是一對小姊弟 Voula(Tania Palaiologou 飾)和 Alexandros(Michalis Zeke 飾)。故事重點是他們決定離家出走,想從希臘到德國去尋找媽媽提到的生父。沿途他們遇上不同的人,有好的也有壞的,各種遭遇讓他們要作出不同的選擇。不管選擇是對是錯,每每很富戲劇效果。我覺得,小姊弟這次「長征」其實是他們成長的 odyssey(艱苦的跋涉)的縮影。僅在媽媽口中提到過的生父,雖非子虛烏有,卻比霧裏看花更虛無縹緲。在尋找生父的「旅途」上,本來就很乖巧聽話的 Alexandros 漸漸變得懂事、沉着,Voula 則兩度「遇人不淑」,寫下了成長重要的一章。兩人越接近「終點」,越見成熟。
除了一對小姊弟,本片還有一個男主角,就是本來跟隨流浪藝團的英俊青年 Orestis(Stratos Tzortzoglou 飾)。想不到安氏對 Orestis 這個角色有挺「前衛」的設計。
《霧》片沒有什麼特效,但取景、道具、佈置都很花心思,例如警察局外突然飄下的無聲大雪、雪夜街上那匹垂死的馬、吵得震耳欲聾的二手摩托車買賣場等。角色的對白不多,有些戲分甚至沒有對白,但角色一開口,卻有字字珠璣之感。儘管由孩子和年輕人口中吐出那些文藝、精練而看透世情的對白有點彆扭,但其實一眾角色只是導演闡述個人觀點的器具。這樣看的話,倒也沒有太折損電影的嚴謹和藝術表現。
關於《霧中風景》,我能體會的地方只是很少部分,但無損對它的欣賞,主要是因為安氏(在本片)沒有給我故作高深之感。同是大師,在我看過的少量 Jean-Luc Godard 作品裏,便完全無法讓我明白、認同或喜愛了。
今天稍後貼出:《隣の八重ちゃ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