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觸《白蛇傳》這個故事是在大坑的虎豹別墅,還有電視籌款節目《歡樂滿東華》。虎豹別墅其中一面浮雕壁畫是水淹金山寺。外公給我解說故事,我聽得一頭霧水,搞不清楚是誰給壓在雷峰塔下。後來對《白蛇傳》的故事比較熟悉,看《歡樂滿東華》的折子戲,卻覺得只有情情愛愛,悶得呵欠連連。羅文跟汪明荃和米雪在利舞臺演《白蛇傳》時我很小,潘迪華當白孃孃時,恐怕我還沒懂性(年前倒是買了《白孃孃》的原聲帶 CD)。
讀中學時,徐克找來張曼玉和王祖賢拍李碧華原著和編劇的《青蛇》。看電影時還沒讀原著小說,感覺不大,只是覺得特效讓人非常失望,尤其是蛇妖的軀體看來跟塑膠水管無異。除了編劇 / 作者將主角由白蛇換上青蛇外,拆散鴛鴦的「歹角」法海和尚(趙文卓飾)竟然比許仙(吳興國飾)年輕好看,也是一個有趣的顛覆。記得第一次去上海時,在南京路發現了一家張小泉刀剪店,也不理它並非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廠,逕直衝進去看看有沒有小青的芳蹤。
說了大堆題外話,卻未有半句是關於本片的,大概已經反映對於《白蛇傳說》這電影,我想說的不很多。網站編輯兼網友 C 問我可有興趣看《辛亥革命》和《白蛇傳說》。看看國慶假期前上映的新電影陣容,可以用慘淡來形容。非要選一齣,兩害相衡取其輕,選了《白》片,至少可以看看特效和武打。
大部分人都把《白蛇傳》當愛情故事看,程小東也想拍一個愛情故事,但這個版本完全不能打動我。跟優先場中一些偶然忍不住笑的觀眾比較起來,我覺得還行,沒有「捱」的感覺。
特效不能跟外國相比。看得出花過心思,但始終是二流貨色,重頭戲水漫金山寺一幕,那依山傍水的金山寺模型讓人聯想起如今清晨在 TVB 常常重播的 1970 年代古裝短篇劇《民間傳奇》中的兒戲勞作。至於用電腦動畫做的,一眼就看得出是動畫。
片長 102 分鐘,故事的節奏也算快,但因為劇情相對空洞,整體的感覺反而還成。如此人妖相戀的故事大有製作「金句」的條件,然而本片令人記得住的對白不多,我只記得法海對白素素說(大意):「對你喜歡的人,就讓自己流淚,不要讓對方流淚。」至於談情說愛的場面,真有點造作,而且配上粵語後,對白跟字幕和演員的口型配合不很自然,對影片的觀感打了折扣。
李連杰的身手依然不錯,演技也有一定水準。在《海洋天堂》中演他患自閉症兒子的文章在片中飾演法海的首徒能忍,看來鬼馬精靈,但過分堆砌了一點。能忍一角其實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林峰演許仙,那「chok 樣」間中使人忍俊不禁。演白蛇和青蛇的黃聖依和蔡卓妍平平無奇。拿蔡卓妍跟張曼玉比較是多餘的。黃聖依當上此片女主角,不曉得跟電影出品人有多大關係?客串演員不少,一開場有徐若瑄,其餘包括姜武、楊千嬅、湯盈盈、杜汶澤、林雪全集中在另一場戲,都是插科打諢。
去年國慶假期看《狄人傑之通天帝國》,特效和劇情不是第一流,但顯然仍較《白蛇傳說》勝一籌。
Thursday, 29 September 2011
白蛇傳說
Monday, 26 September 2011
寫出友共鳴
迪士尼 (Disney) 出品的電影也有壞人,但不會有很多血腥暴力,或搞得死傷枕藉。作為劇情片,《寫出友共鳴》(The Help) 算是相當「克制」。電影講種族階級、婚姻、家庭暴力、生老病死、老幼照顧,可能是因為電影公司的背景,本來嚴肅的命題,現在拍得挺積極、活潑,很少煽情催淚,沒有深入仔細描寫各種教人痛苦的細節,仍見觸動人心。
《寫》片長近兩個半小時,最初有點卻步。但這星期新上映的電影中,兩齣看來較「吸引」的《精裝群獸追女仔》(Zookeeper) 和《阿波羅 18 號》(Apollo 18),越覺欠苗頭,最後把看電影的時間和錢都押在中文片名有點老套的《寫出友共鳴》上去了。
故事背景在 1960 年代的美國,白人和(尤其是)黑人並不平等,黑人的公民權利被嚴重剝削,基本上只能擔當低下的工作,例如黑人女性去替白人當家傭 (the help),照顧孩子。社會上已經響起推動平權的聲音,卻因此觸動(極端)白人的神經,以立法甚至暴力的手段去打壓黑人。
白人女孩 Skeeter(Emma Stone 飾)大學畢業,想當記者和作家。在大城市求職碰壁,回到密西西比州的家鄉小鎮,在報館(代)寫家務專欄。Skeeter 回家後,發覺照顧她的黑人家傭 Constantine(Cicely Tyson 飾)給辭退了。她所有的女性朋友都已經結婚,部分更生了孩子。她們都雇黑人女傭,但都有嚴重的種族和階級歧視。Skeeter 靈光一閃,決定訪問黑人女傭,寫關於她們的故事,反映不公平的社會現狀。然而,人類社會其中一大荒謬之處,就是努力做正確的事,卻給看成是最不可取的行為。Skeeter 這個寫作計劃正是如此。Skeeter 排除萬難,得到黑人女傭 Aibileen(Viola Davis 飾)和 Minny(Octavia Spencer 飾)的「秘密」幫助,終於開始了工作。可是,好事多磨……
這是一齣女人戲,男人都靠邊站。所有女演員的表現都好,男演員的角色都無甚發揮,戲分極少。掛頭牌的 Emma Stone 不及兩個演女傭的黑人演員 Viola Davis 和 Octavia Spencer 搶鏡頭,而 Viola Davis 又比 Octavia Spencer 出色,把 Aibileen 的喜怒哀樂和內心的痛苦和壓抑情緒都演得絲絲入扣。她在《聖訴》(Doubt) 戲分不多,仍獲奧斯卡女配角提名,在該片跟 Meryl Streep 邊走邊談的那場對手戲就教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演 Constantine 的老牌女演員 Cicely Tyson 也有不錯的內心戲。
至於白人女演員,憑電視劇《白宮群英》(The West Wing) 內 CJ 一角成名的高頭大馬女星 Allison Janney 演 Skeeter 的媽媽,儘管角色有點不討好,但她的演出有一種氣勢,也表現出角色的內心掙扎。演母女的 Sissy Spacek 和 Bryce Dallas Howard 各見精彩:老媽是個表面糊塗但內裏精明的喜劇角色,難得金像影后願意配戲;女兒 Hilly 可說是全片的第一歹角,Bryce 放開懷抱演繹,看來十分惹人討厭。另外演遭排斥的 Celia 的 Jessica Chastain 之前在《生命樹》(觀後感;The Tree of Life)中演出恍如天使化身的媽媽,這次演「窮酸白人」出身的少婦,角色的脆弱和掙扎都表達得不錯。
在《寫》片中,大部分白人(女人)都虛偽、尖酸、嚴苛,而且彷彿只會隨大溜,沒有個人的分析或思考的能力。群體領導說要排斥黑人或者是出身「不好」或意見不同的白人,大家都害怕不跟着做自己便會成為下一個受害人。演員的臉嘴看來或許誇張一點,今天(美國)社會上的民權狀況較半個世紀前進步了很多,但片中那些落後的思想和做法,說實話,到現在還是天天都在不同的階層或行業中上演,只是手段可能也「進步」了,不那麼表面和浮誇罷了。
Skeeter 剛回家鄉,所有女性朋友都已經結婚,母親和友人都對 Skeeter 的終身大事特別着緊,彷彿她再不結婚就會如受詛咒、萬劫不復。現在看來,這想法固然落後。但活到某個年紀,(看來)仍是單身的話,親朋自然會關心起你的感情生活,甚至性取向。在《寫》片看到這一幕,倒讓人有點會心微笑。
一向異性緣薄的 Skeeter 終於覓得條件過得去的男朋友,寫作計劃又進行順利,得到出版社編輯的支持,看似事業、愛情兩得意,怎料小情侶經不起社會大氣候的衝擊。不少人會為此而替 Skeeter 感到可惜。然而經不起一點風霜洗禮的愛情,失去以後,其實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復原。
看完《寫出友共鳴》,接受最大的正能量就是「勇氣」,其次就是要反省、反思,像 Celia 的丈夫 Johnny(Mike Vogel 飾)、Skeeter 的媽媽。對於那些冥頑不靈的人,可以斷絕來往,也可以送他 / 她一個好吃的──想不到迪士尼電影也有這麼好玩的場面,是個小驚喜。
完場後最想做的,除了是解手外(片長 146 分鐘),就是吃炸雞,因為在片中 Minny 是個精於烹飪的女傭,其中一道撚手菜是炸雞,看來也確實比連鎖店的美味一點。這陣子壓力比較大,該是讓自己吃點 comfort food 的時候了。
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1
電影馬拉松(9 - 12 月)
本年度「電影馬拉松」踏入尾聲,最後三個多月,下面這 25 齣戲是初步的觀影範圍。特別期待的不算多,但有戲也該盡力看。
《精裝群獸追女仔》(Zookeeper)
上映日期:9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沒好戲看,或者腦袋拒絕工作,可以考慮選這一齣。
《寫出友共鳴》(The Help)
上映日期:9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不說不知,原來是 Disney 的出品。片長 146 分鐘,教人有點卻步。假如這星期要看「嚴肅」電影,大概只能選這個。
《阿波羅 18 號》(Apollo 18)
上映日期:9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最初覺得很有看頭,但預告片累事,看後興致大減。
《白蛇傳說》(The Sorcerer and the White Snake)
上映日期:9 月 29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優先場
《辛亥革命》和《白蛇傳說》都有優先場戲票,很自然只選了後者。看看特技,看看傳統劇目就是。
《喋血新世紀》(Abduction)
上映日期:9 月 29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當動作片看,男主角毫不英俊,就靠脫衣吸引眼球。這次領銜主演,倒有興趣看看他在片中有沒有機會演戲(還是只顧脫衣),還有,會有多少演技?
《特務戇 J 之救國大業》(Johnny English Reborn)
上映日期:9 月 29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片名有點搞笑,但一定不會是首選。
《翻兜有情郎》(What's Your Number?)
上映日期:10 月 6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美國隊長」Chris Evans 搭上《搞乜鬼奪命習作》(Scary Movie) 傻大姐,就是典型的「秋季無大片期間充撐場面」的愛情片。
《鐵甲鋼拳》(Real Steel)
上映日期:10 月 6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從演員到製作,該是這星期比較強的一齣。
《零點追兇》(Point Blank / À bout portant)
上映日期:10 月 6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預告片挺刺激的,男主角前陣子有份演出《謊心愛漫遊》。片子不長,只擔心浴血場面太多。
《極速罪駕》(Drive)
上映日期:10 月 1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男、女主角都喜歡,前陣子在康城影展風評不錯。
《戀搞好朋友》(Friends With Benefits)
上映日期:10 月 1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另一套「秋季愛情片」。故事老套,次選之作。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上映日期:10 月 1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海角七號》導演新作,在威尼斯影展上評價一般。片子太長,加上對故事的背景歷史不大熟悉,未必會看。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上映日期:10 月 20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已看(優先場)
青春最大,觀眾笑得開懷,看罷也覺得開心,但不表示電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戲不是為藝術而拍,所以請放開懷抱,好好享受一些青春的回憶,保證不會失望。
《奪命金》(Life Without Principles)
上映日期:10 月 20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看過故事大綱,有點興趣。
《滾搞好朋友》(Crazy, Stupid, Love)
上映日期:10 月 20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演員陣容豐富。
《潛逃時空》(In Time)
上映日期:10 月 27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Justin Timberlake 棄歌從影了嗎?看在女主角的份上,較有機會進場看這電影。
《三劍俠:雙城暗戰》(The Three Musketeers)
上映日期:11 月 3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有名氣或演技的都演歹角去了,可能反而更好。
《劏樓大盜》(Tower Heist)
上映日期:11 月 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希望不是只有低級笑料吧。
《天魔戰神》(Immortals)
上映日期:11 月 17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新任「超人」擔演男主角,趁機提前檢閱他的內外功架。
《孖展風雲》(Margin Call)
上映日期:11 月 17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總覺得 Kevin Spacey 不大適合演這種題材的電影。其他演員大都有來頭,倒扳回一些分數。
《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上映日期:11 月 2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有點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拍法?找不到有演技而且外型適合的年輕人演「Tintin」嗎?原作流行多時,且看電影版水準如何?
《世紀末暗煞》(The Darkest Hour)
上映日期:12 月 1 日(暫定)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看過預告片,緊湊但不算頂吸引。
《職業特工隊 4:鬼影約章》(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上映日期:12 月 15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說實話,此片的預告片真是敗筆。要看,純粹是為了捧 Jeremy Renner 的場。
《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herlock Holmes: Game Of Shadows)
上映日期:12 月 15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此片的預告片明顯較《職》片吸引,兩個男主角也有看頭。
《雷霆戰駒》(War Horse)
上映日期:12 月 29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沒什麼資料,只知道是由名牌 Steven Speilberg 執導,所以也先把它記下來。
Tuesday, 20 September 2011
追逐繁星的孩子
週末不看電影有點虛,正在猶豫要不要看《最爆伴娘團》(Bridesmaids),想起有朋友和同事不約而同跟我提起過新海誠編劇和導演的《追逐繁星的孩子》(星を追う子ども),就去看動畫吧。
不是動畫粉絲,但感到這是新海誠的野心之作,畫工挺細的,故事也包含很多元素。然而這些元素,包括角色、場景、道具,甚至情節的設計,不少地方都點似曾相識,甚有向其他動畫電影借鏡的影子。
初看以為《追》片是個鄉村故事,不久怪獸出現,然後有彷彿身負異能的神秘少年,還有全副武裝的調查組織。不久,場景從寧靜的鄉村轉到鳥語花香的地下世界,再有其他神(怪)獸,不同形象的民族,更有神明。一直看下去,才知道這是一齣談論「死亡」的動畫片。
故事的主角渡瀬明日菜用爸爸遺下的礦石做收音機,聽到神秘、空靈的音樂,從此念念不忘。後來邂逅來歷不明的少年瞬。在危急關頭,瞬救了明日菜。兩人心意漸通,瞬卻突然在明日菜的生命中消失。這時候,明日菜的學校來了個代課老師森崎竜司,他在日語課上講述有關地下世界的神話,引起了明日菜的興趣。突然,一個跟瞬長得一模一樣,自稱名叫心的少年出現。明日菜和心遭一群武裝份子圍捕,逃進一個山洞並往下跑。最後,明日菜發現那群武裝份子的首領竟然就是森崎竜司。他是為了再見死去的妻子理沙而不斷尋找地下世界,而第二個神秘少年原來是瞬的弟弟……
《追逐繁星的孩子》製作挺不錯的,但整體成績並不突出,也沒有太多新意。論角色造型和細節設計,不如宮崎駿出色、熟練;論故事題材和劇本編寫,不如已故的今 敏那麼精巧、創新。
還有一點不大滿意的,是電影中很多人物、地方等的譯名太長,什麼「雅薇絲、雅戈泰、克查爾特、亞得利科、謝庫納‧威瑪納、菲尼斯‧特拉、雅思特拉里」,要多複雜有多複雜。看的時候稍不留神,很容易就如墮五里霧中。
片中明日菜父親早亡,媽媽當護士,很少待在家,但明日菜很懂事,讀書成績好,又做很多家務。然而,這是個看似滿足的少女,其實不明白何謂「喪失」。她一直向地下世界進發,最後到達「生死門」,卻不是為了要見瞬或亡父。到最後明日菜發現,她這一路上的痛苦原來是因為寂寞所害。
我覺得週末不看電影就沒意義,也是因為寂寞之故嗎?
Monday, 19 September 2011
翩娜
在眾多不同形式的藝術中,舞蹈是我感到最陌生的。儘管早聽過翩娜包殊 (Pina Bausch) 大名,卻從沒完整而認真地看過一項她個人或由她創作的演出(西班牙導演艾慕杜華 (Pedro Almodóvar) 在前作《對她有話兒》(Hable con ella / Talk to Her) 甫開場請來翩娜客串 (Café Müller?) 那一段可不算)。觸發看《翩娜》(Pina) 的唯一原因是之前在電影院中看到一個立體 (3D) 視覺效果挺好的預告片,富動感,也充滿質感。
已故德國現代舞舞者兼編舞家翩娜包殊前年在診斷出得了癌症後匆匆辭世,突然不已。與她相交多年的同胞、國際著名導演 Wim Wenders 在翩娜過身前,已經與翩娜談合作,把她過去的舞蹈創作以立體的方式在大銀幕上展現。拍攝途中,翩娜離世,電影也成了對這位現代舞大師的一份悼念。
進場前,連拍攝背景也不知道,只抱着聽歌星精選輯的心態,想在短小有限的時空裏去感受翩娜作品的精華。假如有感覺,甚至喜歡,日後再看有沒有機會重溫翩娜的表演。
本片沒有整體的劇情,拍攝手法傳統,記錄為主,以很多沒有接剪的長鏡頭忠實地重現翩娜包殊經典作品的選段,將電影院變成舞台,加上立體視覺效果,讓觀眾有挺強烈置身大劇院的感覺,其中以第一場《春之祭》最突出,彷彿貼身感受舞者的呼吸、汗水、激情。
導演鏡頭下的德國很美。片中的(部分)表演場地也跳出了劇院,跑到城市不同的角落,在草地、公園、海邊、河畔、天台、工廠、單軌火車、馬路交匯處等繼續跳舞,場景設計和製作技術與舞劇內容交融,加上舞者的優美身段和流麗動作,《翩娜》本身也成了一個新的藝術作品。
第一次(認真)看翩娜包殊的作品,儘管偶見幽默,其實都瀰漫着憂傷,或淺或深,也看見無助、茫然、困惑、不安、恐懼。肢體充滿力量的男女舞者常常跌跌撞撞,身不由己。自由、快樂的美麗時刻只屬少數,至少在電影中的選段如是。
《翩娜》通過舞蹈員的表演、說話或表情,表達出他們對 Pina Bausch 的感情,也側寫這位大師生前的點滴。
最後不得不說,本片的立體視覺效果帶來了嶄新的視聽體驗,讓舞蹈表演的肌理更加豐富,既有需要,也有水準,就是多付幾十塊,也值。
Friday, 16 September 2011
三大影展東亞影帝、影后
葉德嫻在威尼斯影展得到最佳女主角獎,傳媒跟紅頂白,之前就寫她麻煩、難伺候,這些文章一夜之間統統消失。從她得獎,很快看了一次(歐洲)三大影展歷年來的最佳男主角和女主角名單,亞洲地區的得獎者確實是少數。香港人看東亞地區(主要是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的電影不少,區內曾經揚威這三個影展的只有十三人。
德國的柏林影展(一、二月;從 1951 年起舉辦)、法國的康城(大陸譯作戛納,台灣譯作坎城)影展(五月;從 1939 年起舉辦)、意大利的威尼斯影展(九月;從 1932 年起舉辦)是歐洲三個最大型的影展(也有人加上俄羅斯的莫斯科影展,稱為世界四大影展)。媒體競相報道這三大影展。而近年加拿大的多倫多影展開始堀起,越受注目,不少來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都在多倫多中影展放映。然而,說到演員獎項,還有三大影展的矚目得多。
柏林影展
近十多年,柏林影展的評審口味越來越跟商業靠攏,很重星光。暫時來說,東亞地區的演員,只有女演員得獎,還沒有一個柏林影帝。
1964 左幸子(彼女と彼)
第一個在三大影展上得獎的東亞女演員。
1975 田中絹代(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望郷)
到目前為止,田中絹代可能還是日本電影史上的最負盛名的女演員。
1992 張曼玉(阮玲玉)
首個在三大影展上奪得影后的香港女演員。
1995 蕭芳芳(女人四十)
香港女演員四年內第二次在柏林封后。
2010 寺島しのぶ(芋虫)
較喜歡接拍題材偏鋒的電影,包括本片。
康城影展
中國大陸、香港、日本、韓國的演員都曾在康城得獎。
1994 葛優(活着)
當年看這部電影,其實一知半解。但其貌不揚的葛優演出福貴這個小人物,舉手投足都把觀眾給迷住了。
2000 梁朝偉(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未必是梁朝偉從影以來最佳的演出,但它一定是很多老外的心頭好。
2004 柳楽優弥(誰も知らない)
才 14 歲就登上康城影帝寶座,當年很多人都大吃一驚。這麼說吧,可能他當時還搞不清楚演戲是什麼,但他展現出了角色的種種神韻。
2004 張曼玉 (Clean)
第二次在三大影展上得演員獎,也是到目前為止東亞地區演員中唯一一人。不過,這次張曼玉演的不是華語片,屬美中不足。
2007 全度妍(密陽)
第一個在三大影展上得獎的韓國演員。跟她演對手戲的「肥佬」宋康昊也是好戲之人。
威尼斯影展
三大影展中歷史最悠久的。
1961 三船敏郎(用心棒)
首名在三大影展得獎的東亞地區演員是日本的三船敏郎。
1994 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在 18 歲生日前奪得威尼斯影帝,是最年輕的得獎人。後來夏雨憑本片再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1992 鞏俐(秋菊打官司)
1990 年代初國際曾掀起一股華語電影風,中國和台灣的電影人在三大影展上頻頻得獎。鞏俐是首個在三大影展奪得演員獎的中國演員。
2011 葉德嫻(桃姐)
29 年前第一次得電影獎(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忌廉溝鮮奶》)。在港、台地區,她有一點知名度,但不是當紅藝人。這次得獎,的確讓很多人重新認識她。
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11
情迷午夜巴黎
活地亞倫 (Woody Allen) 在電影圈冒出頭來之時,我才剛出生,直到最近十年,我才開始注意或觀看活地亞倫的作品。《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那幅請來梵谷 (Vincent van Gogh)「客串」的海報絕對賞心悅目,是促成觀看此片的一大原因。月初從北京回香港的飛機上,已經遠距離看過一次,但毫不過癮,決定到電影院再看一回。
這是一齣既有諷刺幽默也含奇幻色彩的愛情喜劇。對現代西方文藝有基本認識的話,看起來會更興奮。至於在片中亮相的藝文明星 1920 年代在巴黎是不是都有這麼豐富有機的交流,可不大清楚了。
主角 Gil(Owen Wilson 飾)是活在 21 世紀的美國中年電影編劇,衣食不缺但生活平淡,寫劇本之餘,正創作個人第一本小說。托有錢未來岳丈(和勢利岳母)的福,他跟未婚妻 Inez(Rachel McAdams 飾)到巴黎旅遊。某個夜晚,Gil 獨自晃蕩街頭,遇上一輛神秘的懷舊汽車,乘客邀請 Gil 上車,就這樣把 Gil 載回了 1920 年代。在那裏 Gil 恍若進入大觀園,上世紀初的文藝名人陸續登場,波特 (Cole Porter) 自彈自唱名曲《Let's Do It》,費茲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 和太太 Zelda 出席派對,接着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畢加索 (Pablo Picasso)、艾略特 (T.S. Eliot) 等陸續亮相。這些藝術家當時風華正茂,創作生涯正處高峰。例如費茲傑羅寫成了經典之作《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海明威寫出了首部長篇小說、以移居巴黎的美國人為背景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也譯作《旭日又升》或《妾似朝陽又照君》)。作家以外,Gil 也遇見很多知名畫家和電影人,像超現實主義的達利 (Salvador Dali),後印象時期的高更 (Paul Gauguin),愛畫芭蕾舞演員的德加 (Edgar Degas) 等。這些文人雅士的個人特色和重要作品只是 Gil 奇妙旅程不同的小插曲,貫穿他在過去美好年代旅程的是畢加索的一個(虛構)情人 Adriana(Marion Cotillard 飾)。這個迷人的女子深深吸引住 Gil。與此同時,Gil 的作品得到了長居巴黎常辦沙龍的美國作家、詩人兼藝術品收藏家 Gertrude Stein 和海明威的指導 / 批評。得到大師點撥,正是很多從事藝文創作的人最渴望的事。
Owen Wilson 不是演技派,在本片也沒有突破的演出,卻閃出了一點罕見的神采,有點年輕時活地阿倫的味道。演他未婚妻的 Rachel McAdams 造型挺漂亮的。其餘的演員大都恰如其分,但多屬模仿(外型)到家,而不是因為角色充滿發揮而表現優異。演得最差的是法國第一夫人 Carla Bruni,夢遊似的。
片中的巴黎,彷彿一磚一瓦都是有故事的藝術品。在這個美麗的城市裏,影片有兩個最突出的命題:賣弄和犬儒不可取,別只管認為「過去」就是美好。
《情》片對於那些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所謂專家可謂盡惻諷刺。Paul(Michael Sheen 飾)是個討厭的人物,就愛高談闊論,旁若無人。Gil 因為他的午夜奇遇,得悉了名畫的秘密,回到現在就把 Paul 訓了一頓。Gil 的未來岳丈岳母十分勢利,他們的女兒 Inez 也相差不遠。女朋友一家很現實,覺得有汽車就不要步行;也是忠實的消費主義者,看他們的高級旅行用品就知道了。未來岳母批評 Gil 買給自己女兒的飾物時那句「Cheap is cheap」(窮酸就是窮酸)真教人深思。這樣個性的人,怎麼會有想像力?他們絕對不會愛上雨中的巴黎。
至於 Gil 跟 Adriana 那段超越時空,仍算發乎情止乎禮的愛情,最後就因為兩人都覺得過去比現在美好,在 Adriana 回到 1890 年,她心目中巴黎的黃金時代的時候,她作出了跟 Gil 不同的選擇。至此,就是《情迷午夜巴黎》給予不少觀眾最大的啟發。很多人都覺得新不如舊,過去就比現在美好,但如果做人只是活在過去,一來變得與時代脫節,二來就是鑽牛角尖,日子不會過得好。
Tuesday, 13 September 2011
情約一天
最初對《情約一天》(One Day) 沒抱特別期望,但那張像裝飾店裏五光十色相架中示範照片的電影海報,甜美工整,惹人遐思,就這樣便買票了。
劇本由小說原作者 David Nicholls 親自改編,影片由《少女失樂園》(觀後感;An Education)的女導演 Lone Scherfig 執導。有說,曾經考慮《少》片的 Carey Mulligan 擔演此片女主角。但好萊塢的 Anne Hathaway 好像志在必得,飛到倫敦向導演自薦,再給導演寄上說明自己對故事一些感覺的音樂。事後證明,除了那口蹩腳的英國口音外,Anne Hathaway 演得不錯,從造型到演技,都見一點光芒。她表現好,或者跟對手也有關係。男主角 Jim Sturgess 在英國最初演電視為主,到 2007 年在《戀愛心曲》(觀後感;Across the Universe)演男主角,大唱 The Beatles 的金曲,開始為人所識。他的口音,加上一點演技,再來是有點紳士有點不覊的外型,加起來挺圓滿。
故事描述一對男女橫跨 20 多年的感情長跑。Emma(Anne Hathaway 飾)和 Dexter(Jim Sturgess 飾)是大學同窗,女有意,男不見,到彼此畢業,快要分道揚鑣,才正式邂逅。在最後關頭,兩人沒有發生性關係,卻建立起一段情人知己的關係。在以後的二十幾年,每年 7 月 15 日,兩人幾乎每一年也見面或通訊。Dexter 家境好,聲色犬馬,常換女伴,結過婚也離了婚,有個女兒,事業先升後跌。Emma 平凡內向,喜歡寫作,也一直喜歡着 Dexter,最初事業不順,後來慢慢有起色,最終成為了作家。
這兩個人活在不同的世界,對彼此的感覺甚至愛情在大部分時間都不對等。他們彷彿又是另一個傳統但(依然)常見的「青梅竹馬」異性戀人成長模式的寫照:離開學校,莫論際遇,女孩比男生就快成熟一點。
Emma 也有過一個同居男朋友,二人還一起買了房子。男人想做搞笑藝人,但沒才華,對生活又不設實際,跟 Emma 越走越遠,分手收場,是最好也最合理的結局。Dexter 對人生沒有具體目標,但際遇好,起步早,根本沒有嘗試建立自己事業,後來遇挫,幾乎就此垮掉。對於愛情,Dexter 其實喜歡隨意接受手邊的愛,到後來甚至有點投機成分(但最後成熟了,開始對家庭、妻兒有了承擔)。
不能說 Dexter 和 Emma 浪費了彼此的花樣年華,也許好事多磨。再說,時候未到,勉強走在一起也沒有幸福,這點在 Dexter 身上更清楚。坦白說,此片不少情節有點土味,浪漫長情加浪子回頭,團聚與分離,來來又回回,幸而經歷寫實,沒有渲染浪漫,只嫌影片結局不夠爽快,相當典型罷了。
電影的英倫情懷沒有預期的濃郁,但選曲很多是我成長期間聽過的,甚至挺喜歡的,就加了些印象分。此外,男女主角二十多年來的造型見心思,兩人的衣著、髮型、化妝都挺得體,不見突兀。
Thursday, 8 September 2011
世紀戰疫
數一數,至今 Steven Soderbergh 執導並公映的長片有 23 齣,我看過 8 齣,不算少,但還沒有非常喜歡的。1989 年首次執導長片《性感的謊言》(Sex, Lies, and Videotape) 在康城影展拿下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十一年後,才以《伊人當自強》(Erin Brockovich) 和《毒網》(Traffic) 再響名堂,並以後者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然後《盜海豪情》(Ocean's Eleven) 有少許過癮,但《Ocean's Twelve》和《Ocean's Thirteen》越來越沒勁。分成上下集片長共 270 分鐘的《捷古華拉》(Che) 製作好,但整體拍得不怎麼樣。反而 Matt Damon 主演的《大鑊密探》(The Informant!) 有點意思。來到《世紀戰疫》(Contagion),Soderbergh 又拋出群星閃照的陣容,整體感覺卻如《毒網》,像香港電台 (RTHK) 電視部的實況戲劇。
聽說電影發行商很強調,電影所描繪的世紀疫症不是八年前導致全球聞病變色的 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或者通稱非典型肺炎)。在電影中,編導也安排了幾個小節去說明片中的疫病並不是 SARS 或 H1N1。只是走過了「沙士」一役的觀眾,縱使現在已經不再在打嘖嚏時掩着口鼻或常常洗手,對疫潮期間小心翼翼、誠惶誠恐的生活大大淡忘,如今看《世》片,怎麼會不回想起當年的可怕經歷?
故事從行政人員 Beth(Gwyneth Paltrow 飾)到香港出差後染病,回美國後不久便死亡作序,倫敦、香港、東京等地相繼有人染上急性怪病猝死。自由記者兼網誌作者 Alan(Jude Law 飾)嗅出奇怪味道,開始追查。疾病防護中心的醫生 Ellis(Laurence Fishburne 飾)開始關注事情,派女醫生 Erin(Kate Winslet 飾)去疫潮前線實地調查。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接到報告,派出醫生 Leonora(Marion Cotillard 飾)到香港追查病源。Beth 的現任丈夫 Mitch(Matt Damon 飾)竟有疾病抗體,但繼子和 Beth 都病死了。隨着局勢逐漸崩潰,Mitch 設法帶着自己和前妻所生的女兒 Jory 自行隔離。疾病防護中心的女醫生 Ally(Jennifer Ehle 飾)和在另一實驗室工作的醫生 Ian(Elliott Gould 飾)分頭設法研製疫苗……
全片拍得很平實,沒有太多煽情的章節,很多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都在最後關頭打住了,譬如 Beth 在回家前做過的事以及事情對 Mitch 的衝擊,Ellis 對於發布疫情進展的態度,Ally 為了研發疫苗所下的決定,Alan 利用網上平台的手法,Leonora 在香港追查病源時的「離奇」遭遇,Erin 在前線工作的結果等。然而,正是因為八年前的疫潮還是令很多人印象猶深,搞得太煽情,就(更)容易惹來責難。
《世》片曾在香港取景,導演對香港的印象比較進步,跟現實沒有太嚴重的落差,只是那個顯然在海鮮舫上改裝而成的(澳門)賭場看來有點詭異。片中的華人角色很多沒有對白,有話可說的也很少,且很古怪。徐天佑和何超儀沒有對白,但絕對不是讓人過目即忘。對我來說,比較「突出」的反而是操不大純正普通話扮演中國衛生官員的 TVB 綠葉演員曾守明。老外就是分不出中國人的語言和方言。
本片角色眾多,除了海報上那五六個大明星外,其他配角中也有具名氣的影視演員,例如 John Hawkes(飾演疾病防護中心的清潔工人)、Bryan Cranston(軍方將領)等。掛頭牌的大明星,彼此之間沒什麼對手戲。大概只有 Matt Damon 對 Gwyneth Paltrow 和 Matt Damon 對 Kate Winslet。其餘的所謂對手戲,都是電話對話,演員根本沒有同場,這實在有點浪費了整個班子。事實上,這些角色也沒讓一班明星有很多的發揮機會,儘管人人都戮力演出,始終沒有太多散發演技光芒的場面。最教人失望的該是 Marion Cotillard,那角色用不着她來演。Kate Winslet 很用心,也很用力。「0 號病人」Gwyneth Paltrow 出場太少,缺少魅力。男演員方面,Matt Damon 有較多內心戲,Laurence Fishburne 表現四平八穩,青絲日見稀疏的 Jude Law 角色不甚討好,還是期待年底他再當華生醫生吧。
全片最搶鏡頭的是演 Dr. Ally 的 Jennifer Ehle。她年初在《The King's Speech》演 Geoffrey Rush 的妻子,喚起了部分觀眾的記憶。這名 16 年前在 BBC 經典電視劇《Pride and Prejudice》演女主角而綻放光芒的演員,也因該劇而與男主角 Colin Firth 走在一起。多年過去,二人再結片緣。戲中,舊愛稱王;戲外,Colin Firth 在自己的演藝事業登頂了。當時看來有點窮酸的 Jennifer Ehle 這次在群星之中竟算突圍而出,再發出一點光彩,也讓喜歡(過)她的觀眾有些鼓舞。
《世紀戰疫》描寫了另一種亂世。亂世之中,人更自私。在旁觀者眼裏,很容易就可以去審判劇中人。然而,身處亂世,到最後仍能保持清醒,甚至奉獻自己,又有幾人?儘管這點在本片數度輕輕帶過,但看在眼裏,就會憶起那些在現實生活捨身奉獻的英雄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難得。
Tuesday, 6 September 2011
簡‧愛
不是文科生,也沒正式唸過中國文學或英國文學,對於古代、現代或當代經典文學作品,大部分只聽過書名,包括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ë) 所著 1847 出版的《簡愛》(Jane Eyre)。
小說的中文譯名就是故事女主角 Jane Eyre 名字的音譯,以往常作「簡愛」,很少在名字和姓氏之間加一個間隔號(‧)。一般來說,翻譯外國人名字,不常在名字、小名、姓氏等之間加間隔號。加間隔號多是因為譯名特長,而且需要識別名字的各個組成部分。「簡愛」這個名字短得可以,中間再加一個間隔號,反覺畫蛇添足。
說回電影《簡‧愛》(Jane Eyre),既沒讀過原著小說,不評論這最新的電影版有多忠於原著,純粹把它當一齣普通的洋人古裝片來看。簡愛(Mia Wasikowska 飾)在父母死後投靠舅舅。舅舅病死,舅母(Sally Hawkins 飾)不喜歡簡愛,把簡送到嚴苛的寄宿女校。畢業後,簡愛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師工作,得到莊園女管家(Judi Dench 飾)照顧,又跟脾氣古怪但有才情的莊園主人(Michael Fassbender 飾)相戀。可惜好事多磨,簡愛命途多舛,從莊園出走,得到傳教士(Jamie Bell 飾)和他兩個妹妹收留,待一切安定,傳教士向簡愛求婚,但簡愛心中另有所想……
在美國出生,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瑞典人的混血兒導演福永丞次拍出了黑色、陰森的氣氛,例如簡愛在曠野出走,在舅母家和寄宿學校受虐待,在莊園面對透着神秘氣息的男主人和常常聽到的怪聲等,導演採用了懸疑甚至驚慄電影的一些手法,配合英國陰冷的空氣,產生特別的吸引力。假設本片非常忠於原著,在現代觀眾的眼中,簡愛這女孩的文藝故事也許就如小說女主角的樣貌,看來比較平凡。重拍如此廣為人識的經典,為影片構建另一種氛圍,也許有點冒險,但這一次福永的成績不錯,是個挺好的例子。
說到福永丞次,媒體上的報導和評論,十之八九說他是美日混血兒。去查一下他的背景,是因為其英文名字 Cary Fukunaga 用了日本人的姓,按理說其父是日本人,則「日美混血兒」才對。查了,發現其父是日本人,其母原來是瑞典人,福永在美國加州出生而已。說他是「美日混血兒」,實在不怎麼準確。
也許是編劇和導演的新嘗試吸引了一班有名氣的演員參與本片。女主角 Mia Wasikowska 在《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演過勇闖新世界的女孩,這次演堅毅勇敢的 Jane Eyre 挺有層次。演女管家的 Judi Dench 照樣戲路縱橫,儘管沒有驚喜,但一開口唸對白,就是功架十足。Michael Fassbender 夠帥氣,演技也見細膩,略見昔日 Colin Firth 演 BBC 古裝電視劇的丰采,加上在《Fish Tank》演過賤男,這次演莊園主人,真是選對人。《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 的芭蕾小子 Jamie Bell 已經 25 歲,開始有點成熟味道。儘管傳教士一角發揮不多,但可見 JB 的努力。
Jane Eyre 這女孩倔強,卻也坦率、熱情,而且有志氣。對很多觀眾來說,她的堅強無疑就是故事最大的亮點,也可能是《簡愛》這部小說成為經典的一大原因。
Monday, 5 September 2011
作死不離 3 兄弟
這齣電影的觀後感,請看這篇舊文。在去年我的電影年結之中,把這齣現在譯作《作死不離 3 兄弟》的印度電影選作十大新電影的第七名。
既然觀後感已經寫了,這篇文章還有什麼好談?它的譯名。
去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此片在文化中心大劇院放映了一場,當時譯作《三傻大鬧寶萊塢》,全院滿座,放映完畢,觀眾的反應挺熱烈的。
在台灣早已推出此片的 DVD,從英文片名《3 Idiots》直譯作《三個傻瓜》。
不管是《三個傻瓜》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都比現在香港片商重新創作的《作死不離 3 兄弟》強。《三個傻瓜》是直譯,不存在任何創作成分,跟電影內容和主題也算保持關聯,儘管聽來平凡,卻也不必挑剔。
《三傻大鬧寶萊塢》把 Bollywood 塞進來,一來想以此吸引對印度電影感興趣觀眾的進場,二來前一年 (2009)《作》片男主角的另一齣作品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中放映過,片名譯作《凶心人在寶萊塢》(觀後感),電影節藉此把兩片建立起一點關係吧。
把片中三個大學同窗稱呼為「3 兄弟」仍說得過去,但他們的行為、交情、際遇怎也無法讓我聯想到「作死」。反抗僵化的建制(教育制度等)是「作死」嗎?很想指着搞出這個離譜譯名「高手」的太陽穴太罵一句:「作死呀你!」
說回電影,可能沒空進場重溫,但大半年前已經買了配上英文字幕的 DVD,倒也沒所謂。然而,看到戲院商和電影公司為此片做了不少宣傳,而坊間的初步評價也不錯,真的有點安慰。這齣《3 Idiots》確實滿過癮,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