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票看這齣《浮士德》(Faust) 是因為 Alexander Sokurov 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剛好十年前公映的《俄國方舟》(Russian Ark) 畫面奪目,加上全片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尾,確實是話題作。然而對俄羅斯歷史沒有太多認識的觀眾,看《俄》片難免會有點吃力。多年以後,Sokurov 終於在世界主要影展上奪得大獎,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對新版的《浮士德》電影讚不絕口。等了一年,終於有機會在香港的銀幕上放映,當然慕名而去。但坦白說,看這戲並不享受,倒是有點捱過 134 分鐘的感覺,大概是我程度不夠。
浮士德的故事是西方世界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浮士德本身已經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但他並不滿足,為了追求更高更深的學問和更多現世的快樂,決定把靈魂賣給魔鬼。「浮士德」漸漸也成了有着相同性格的人的代名詞。
Sokurov 拍浮士德的故事,一如他不少前作,製作精良,服裝、佈景、道具等都十分優異,但人物對白喋喋不休,似有所指,卻欠缺連貫。人物的造型和肢體語言都經過精心設計,看來充滿不同的指涉意義,有些懂,有些似懂非懂,有些完全不懂。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邊看邊努力搜索記憶,設法把對浮士德故事僅有的印象和電影的情節比對,卻都找不着連繫,不曉得銀幕上的角色在講什麼,或編導想通過戲劇來表達什麼。因此,上半齣戲有接近一半的時間半夢半醒。
到了下半部,浮士德終於和魔鬼交易了,他內心的掙扎開始變得明朗化。上半部浮士德對知識有慾求,但未算深刻。對於靈魂是否存在,他曾提出詰問。浮士德穿戴尚算乾淨整齊,卻原來一貧如洗,老吃不飽。到了下半部,在浮士德的眼中大概只看到那個美麗的少女。他出賣靈魂,不像交易,反而像無心插柳。
也許,再看兩三次,向文化水平高的人請教,才有可能會看懂更多。
Wednesday, 31 October 2012
浮士德 (2011)
Tuesday, 30 October 2012
電影馬拉松(11-12 月)
截至昨晚看的改編版《浮士德》,今年在戲院看了 132 齣,差 4 齣可平卻前年的紀錄。踏入最後兩個月,中小型電影節一個接一個。沒暇細閱節目冊子,也沒心思搶時間買好座位的票子,所以年底好些影展都不會看了。
《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Skyfall)
上映日期:11 月 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跟很多人一樣,一開始對 Daniel Craig 都沒啥好感(當時希望 Clive Owen 接棒演 007 的),但這個子不高卻強悍硬朗的第六任 James Bond 的確演得很不錯
《生命的軌跡》( Halt auf freier Strecke)
上映日期:11 月 3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今年的德國電影節只挑了這一齣,又來絕症電影
《黑猩猩的世界》(Chimpanzee)
上映日期:11 月 8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據說是九龍站上的電影院獨家放映
《搜索》
上映日期:11 月 1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今年的亞洲電影節只挑了兩齣戲,第一齣是陳凱歌拍追隨潮流脈搏的時裝片《搜索》
《春香傳》(춘향전)
上映日期:11 月 1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在韓國多次改編成戲劇,南韓導演林權澤也拍過,主演的包括曹承佑。但這是 1980 年北韓的版本──亞洲電影節挑的另一齣戲
《ARGO 救參任務》(Argo)
上映日期:11 月 15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看過預告片,相信 Ben Afflect 當導演比演員好
《火線密殺令》(芝加哥殲匪戰;The Big Heat)
上映日期:11 月 16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已購票
德國名導 Fritz Lang 到美國後拍的有聲電影
《母親愛的手札》(わが母の記)
上映日期:11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亞洲電影節買不到票,留待公映時才看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上映日期:11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評論界挺期待的一齣電影,李安、文藝片、3D,加起來會是什麼樣的風景?
《文字慾》(The Words)
上映日期:11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公映日期一改再改,覺得跟男主角 Bradley Cooper 的前作《逆天潛能》有點類似
《奪命無聲》(Killing Them Softly)
上映日期:11 月 29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Brad Pitt 最近拍的那個香水廣告實在教人慘不忍睹,也許拍戲會好一些
《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上映日期:12 月 1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Peter Jackson 會變成像 George Lucas 那樣用一個故事養活自己一世嗎?話雖如此,還是會買票的
《鬼靈精怪大酒店》(Hotel Transylvania)
上映日期:12 月 20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吸血殭屍爸爸開鬼怪度假酒店,並招呼鬼怪朋友來替殭屍女兒慶祝 200 歲生日,怎料人類背包客突然撞入,還跟殭屍女兒來電了……
《Jack Reacher》
上映日期:12 月 20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Tom Cruise 跟劉德華一樣,演得再好再用心,大家都覺得其表現或所主演的電影質量差一些
《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上映日期:12 月 25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稱得上是年度壓卷之作,但坦白說,我沒認真看過《孤星淚》的.小說和歌劇都沒有
Monday, 29 October 2012
香橙成熟時
很久沒試過看完一齣戲會如此沒有感覺。
最初以為《香橙成熟時》(The Oranges) 是一齣滿有意思的小品電影。演員是不錯的。但故事和導演的手法教人有點失望,加上同場有些「騎呢」觀眾,根本無法投入。幸好片長僅 90 分鐘,加上間中爆出一兩句不好也不壞的笑話,總算順利看到完場。
導演 Julian Farino 英國出生、畢業於劍橋大學,1990 年代初開始執導筒,一直以拍電視劇集為主。《香》片是他執導的第二齣電影。這電影也充滿電視劇的味道,主要演員不少是拍劇出身或以拍劇為主,像男主角 Hugh Laurie 和女主角 Leighton Meester 分別是《醫神》(House) 和《花邊教主》(Gossip Girls) 的主要演員。導演似乎將拍電視劇的手法也用於這電影中。演員的生活化演出無疑都具水準,卻同時使電影口水花四濺,沒有什麼空間讓角色的感情沈澱下來。看到最後,只覺得人人都彷彿有戲可演,但幾乎所有角色都焦點模糊。
電影名字中的「香橙」是指美國新澤西州附近一個叫 Orange 的小鎮。這個 Orange 鎮不同於加州的 Orange County。加州那個奧蘭治縣是大量電影和電視劇的舞台,人口超過 300 萬,新澤西州的 Orange 只住三萬人。
故事發生於兩個本來關係親密的家庭,David(Hugh Laurie 飾)和 Terry(Oliver Platt 飾)是好朋友,他們的老婆 Paige(Catherine Keener 飾)和 Carol(Allison Janney 飾)表面親和,內裏各有不同類別的強迫傾向。David 和 Paige 育有一子一女,兒子 Toby(Adam Brody 飾)英俊善良,女兒 Vanessa(Alia Shawkat 飾)才貌平平,跟 Terry 和 Carol 的漂亮而反叛的女兒 Nina(Leighton Meester 飾)曾是同窗好友。Nina 離家後更反叛,跟男朋友分手後回家過感恩節。Carol 想撮合 Nina 和 Toby,Nina 卻跟 David 過電了……
電影以 Vanessa 的旁白開始,也以 Vanessa 的旁白結束。就覺得編導對電影結局的安排有點兒戲。
全片焦點落在 Nina 和 David 的戀情上。Nina 青春美麗,與家人關係欠佳,卻不是壞女孩,先愛上不覊且不成熟的攝影師,後來愛上鄰家男孩的爸爸,大概也沒有什麼原因。男的愛上從小關顧的女孩,算不算一種幸福?表面上,David 擁有幸福家庭,原來他和 Paige 的關係早有裂痕。全片最有戲味的一幕是 Paige 與 David 分居後在餐廳重遇,妻子問丈夫過得快樂嗎?雖然無奈,他確實快樂。
或者《香橙成熟時》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只是我的確沒有用心看。同場的觀眾之中,有一個笑聲又大、又尖、又多的男人,他跟男同伴會間中用英語高談闊論一兩句。另一方面,有個在開場後十五分鐘才提着幾個大紙袋進場的長裙女子甫坐下便撕鞋子的魔術貼,大刺刺把腳擱在旁邊的空座位上,不久便隱約傳來一股酸臭味。那天晚上,在放映室裏,我沒看到香橙,卻聞到臭味,聽到教人毛髮直豎的「男人」笑聲。
Thursday, 25 October 2012
海猿:東京灣空難
儘管不是《海猿》電影或電視劇的粉絲,2008 年早春去本州山陽地區旅行時,曾經認真計劃有沒時間去一趟在廣島市附近的吳,那是 2004 年第一齣《海猿》電影中主角受訓的場地。那時候,《海猿》已經拍了兩齣電影 (2004, 2006) 和一輯電視劇 (2005)。最終因為行程緊密,沒去得成。2010 年《海猿》再拍成電影,沒看。2012 年,來到系列的第四齣電影,才首次接觸。日本的災難片特效水平忽高忽低,這齣《海猿:東京灣空難》(BRAVE HEARTS 海猿)是不錯的。
《海猿》漫畫的故事由小森陽一創作,佐藤秀峰作畫。最初將故事搬上熒幕的是 NHK。2002 和 2003 年夏天分別拍了兩集單元劇,由国分太一演男主角仙崎大輔。從 2004 年首次拍成電影開始,仙崎大輔便由伊藤英明飾演。這也是貌似猴子的伊藤英明重拾人氣的重要角色。仙崎大輔本在食品公司當營業員,因為喜歡大海,決定加入日本海上保安廳。這系列的電影和電視劇很受歡迎,「海猿」已經成為日本人對任潛水員的海上保安官的暱稱。
故事說,仙崎大輔(伊藤英明飾)和吉岡(佐藤隆太飾)從一萬多名海上保安員中脫穎而出,入選只有 36 個名額、由全國精英組成的特別拯救隊,開始執行最前線、最高難度的海難救援工作。考驗來了,從悉尼飛往東京載着超過 340 名乘客的的珍寶民航客機在空中發生嚴重事故,決定緊急逼降東京灣深水區域,特別拯救隊負責執行當中最高難度的拯救任務。除了牽涉人數眾多,現場環境複雜外,吉岡的女朋友也是肇事客機上的空中服務員…
有關空難的日本電影,近年看過的就數渡辺謙主演的《不沉的太陽》(沈まぬ太陽;觀後感),但那不是講究特效的電影。這齣《海猿:東京灣空難》在言情或言志方面都沒有太深刻的着墨。人物之間最大的對立就落在仙崎大輔和他所屬小隊副隊長嶋一彦(伊原剛志飾)身上。仙崎認為,面對待救傷員,一個都不能少;而嶋則認為,拯救隊員不能有任何感情包袱,要冷靜考慮現場環境,必要時放棄救援。兩人的「分歧」最終在拯救遇事航機機長的時候打破了,結局也是觀眾樂於所見的。
電影的感情線落在佐藤隆太和演他女朋友的仲里依紗的身上,角色的設定老掉牙齒,毫不感動。仙崎大輔和老婆環菜(加藤あい飾)之間的談情戲更是可有可無。
總的來說,《海》片拍得很實際,集中於空難拯救,美術、道具、特效都甚有水準,但人物描寫像例行公事,僅僅足以支持或輔助故事的推演而已。
Tuesday, 23 October 2012
少年自讀日記
為什麼會去看《少年自讀日記》(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ower)?連我自己都不是太清楚。一個無法回憶青春,也很可能沒有度過青春的人,跑去看追憶一段晦暗青春往事的校園文藝故事片,實在有夠奇怪。
電影改編自導演 Stephen Chbosky 自己的小說,劇本也由他包辦。作為一齣處子執導的作品,人物的刻畫挺細膩,細節見心思,但手法一般,尤其到最後顯得扭捏,無法令人動容。
主角 Charlie(Logan Lerman 飾)性格非常內向,剛升上高中,交不到半個朋友。開學的第一天,唯一投緣的竟是英文老師(Paul Rudd 飾)。後來 Charlie 遇上一對挺酷的高年級同母異父兄妹 Patrick(Ezra Miller 飾)和 Sam(Emma Waston 飾),漸漸打開心扉。然而,在 Charlie 逐漸融入學校生活的時候,他的童年陰影又再浮現,令 Charlie 大受困擾……
說這電影細節處理不錯,是編導在故事裏加入了很多文化符號。Charlie 是個文藝少年,Patrick 和 Sam 兄妹倆都喜歡音樂,所以電影中出現了不少搖滾音樂、小說,加上開快車、吸大麻煙、美式足球、(學校)舞會之類,最後再來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在美國生活過的人大概會看得津津有味。我沒去過美國(也從沒有很想去),(現在)連美國電視劇也看得不夠多,看《少》片就如隔着窗紗賞野花。
導演改編了自己的小說,但不清楚有多少自傳成份,末段描述兒童陰影,手法平庸,今天看來,感覺幾乎比電影的背景 1990 年代更遙遠似的。前半部過得去,到最後有點悶就是。
演員方面,「波西傑克森」Logan Lerman 基本上掌握到角色的敏感和脆弱,但未算生動自然。Emma Waston 演得用心,卻還是教人想起「哈利波特」中的妙麗。最出色的是在《我兒子是惡魔》(We Need to Talk About Kelvin) 演邪惡少年的 Ezra Miller,這一次奔放又瀟灑,輕鬆搶去風頭。
Monday, 22 October 2012
怪誕復活狗
最初沒打算去看《怪誕復活狗》(Frankenweenie),因為向來對西方動畫片有點偏見,除非命題或故事能夠引起我的興趣。《怪》片的導演和編劇 Tim Burton 早期的長片如《蝙蝠俠》(Batman)、《幻海奇緣》(Edward Scissorheads)、《蝙蝠俠再戰風雲》(Batman Returns)、《艾活傳》(Ed Wood),都是風格突出的電影。比較之下,最近幾年的作品似乎失去了當年的創意和奇招,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對《怪》片不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
《怪誕復活狗》其實是 Tim Burton 重拍他在 1984 年完成的同名短片舊作(不是動畫,而是由真人真狗去演出)。電影篇幅不長,僅 87 分鐘,但節奏明快,娛樂性豐富,雖然角色造型古怪,又搞成黑白電影,但既為迪斯尼的出品,家長不必擔心會有什麼恐怖、暴力或血腥的場面。這些元素導演都以暗場交代之。這齣電影並非一味搞怪,中間還帶出了一些信息,尤其是最後「復活」小狗 Sparky 的遭遇改變醜惡人類的想法,其實相當正面。
這是 Tim Burton 首齣集監製、導演、編劇於一身的動畫片,也是首齣黑白立體動畫片,以及首齣以 stop-motion 風格製作的立體動畫。stop-motion 是利用泥膠或其他材料製作角色的造型和場景,然後移動造型,逐格拍攝,再把全部畫面拼合,做到連續動作的效果。現在通過電腦技術,畫面看來很流暢,角色造型看來也更具質感。
也許可以說,《怪誕復活狗》是狗版本的《科學怪人》。瘋狂博士變成天才小科學家,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有黑色幽默。不過,電影最大的焦點還是落在男孩與狗的感情,同時側寫愛和科學。
看完電影,也好想要一個 Sparky。說實話,《怪》片內的 Sparky 貌醜又笨拙,但是個性很好,跟天性孤獨的小主人 Victor 形影不離,互相扶持。換個角度看,Sparky 和 Victor 都是受人忽視的的小人物。人和狗感情深厚,到 Sparky 遇上意外事故不幸死掉,男孩以其科學頭腦嘗試令 Sparky 復活。
後來 Victor 的同學偷取了復活秘方,嘗試令他們死去的寵物(或其他的一些動物)復活,結果卻統統變成反噬人類的魔怪。這些死後復活的動物只有 Sparky 沒向人類報復,很明顯是一個比喻。同是死而復生,有些活不長久,有些變了怪種,獨 Sparky「得天獨厚」,全因為主人以愛心來運用科學。這一點也是 Victor 的科學老師所強調的。
這齣狗版《科學怪人》也可以看成是義犬報恩,整體拍得流暢、正面、很富人情味,令人感動。
Friday, 19 October 2012
警戰實錄
聽說《警戰實錄》(End of Watch) 在美國本土的票房收入和評價都挺不錯(包括 IMDb 上的評分),就去看了優先場。不能說失望,在某些方面這電影還算拍得不錯,但我相信不是所有觀眾都受得了這齣戲。當晚看優先場,有近十名觀眾中途離場。
這是 David Ayer 自編自導的作品。他當編劇和執導都是以剛陽味重的題材為主,又以寫劇本較多,處子作《U-571》有曾經提名六項金像獎的德國名片《Das Boot》的影子,之後的《狂野時速》(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大賣座,《邊緣特訓》(Training Day) 讓 Denzel Washington 登上影帝寶座,《特警雄風》(S.W.A.T.) 的男主角是當年正在走紅的 Colin Farrell,卻不經意讓不少觀眾記住了演變節黑警的 Jeremy Renner。拍《警戰實錄》,也是以兩個熱血警員為主,女演員絕對是陪襯品。
在洛杉磯,Bryan(Jake Gyllenhaal 飾)和 Mike(Michael Peña 飾)兩個小警員既是拍檔也是哥兒們。Bryan 在讀電影課程,為了交作業,常常拍攝或錄影工作的情況。兩人在洛城治安最差的地區巡邏,那裏幫派對峙,龍蛇混雜。Bryan 和 Mike 連番搗破毒販不同的勾當,惹來幫派尋仇……
說電影拍得不錯,是因為挺有真實感,這跟片中安排 Bryan 攝錄工作情況不無關係。但是搖鏡太多,年輕愛打電玩的觀眾可能不覺得什麼,像我這種「老宅」或不愛打電玩的,倒是看得有點暈頭轉向。此外,對白中髒話不少,也有一點黃色笑話。不過,《警》片給列為第三級電影,看來不是因為這些,而是因為好些突發的血腥和暴力的場面。
兩個男主角都算演得稱職,也表現出一點默契。Jake Gyllenhaal 的造型讓人想起他的舊作《平頭日記》(Jarhead),但他間中流露出那種吊兒郎當的個性,還是有點本色演出的味道。比較之下,名氣不響、在本片演回墨西哥裔角色的 Michael Peña 顯得紮實、討好一點。
女演員方面,處境喜劇《俏 Betty》(Ugly Betty) 的女主角 America Ferrera 佔戲最多,演一個女警,但角色所限,發揮不多,也不特別起眼。演 Bryan 女朋友的 Anna Kendrick 戲份更少,但憑着俏麗外表,倒是在女角之中突圍而出。
儘管電影拍得挺有真實感,但追求官能刺激和講究場面設計的觀眾,大概會覺得《警》片是「爛衫戲」,不精巧,星光也差了一點點。
Thursday, 18 October 2012
愛情回春
戀愛令人漂亮,這句話可以套用在《愛情回春》(Hope Springs) 兩個主角 Meryl Streep 和 Tommy Lee Jones 身上,尤其是後者。不是說他們假戲真做,而是他們演得好,到最後觀眾都能從他們的臉上和身上找到戀愛讓人煥發的光采。
電影至少八成半的時間是男女主角的對手戲。Arnold(Tommy Lee Jones 飾)和 Kay(Meryl Streep 飾)結婚三十五年,孩子已經成家或搬出去了。兩人的生活平淡規律,分房而睡好幾年了。只是 Kay 對丈夫仍有愛火,Arnold 對妻子的明示和暗示都好像無動於衷。老妻偶然在書店知道婚姻輔導專家 Dr. Feld(Steve Carell 飾)的理論,覺得對方可能是讓他和老公愛情回春的靈藥,就用一筆積蓄買機票、訂酒店、替自己和老公報名參加 Dr. Feld 的課程。Kay 終於把 Arnold 拉去上課了,Arnold 卻彷彿事事對着幹……
導演 David Frankel 的舊作以《穿 Prada 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和《馬利與我》(Marley & Me) 最多人認識。《愛情回春》勝在拍得簡簡單單,靠兩個演技派的優異演出,讓觀眾忘記了劇本中刻意模糊或美化了的現實。例如開場時 Kay 走進 Arnold 的房間,希望撩起老公的慾火,可是卻又一次失望而回,落得灰頭土臉。從劇情交代所知,原來 Kay 已經屢敗屢戰好幾年。編劇把 Kay 的性格寫得太美好了。換成現實世界,如此夫妻就是仍然同一屋簷下,「情趣」該早已埋進墓庫去了。
婚姻輔導專家提出,Arnold 和 Kay 二人的死結在於性,只有重新燃起性趣,勇於追求親密的快感,夫妻關係才能重見光明。撇開衛道眼光,這個想法正常不過。女編劇寫來大方,加插一點笑話,樂而不淫。然而,要房事交融,關鍵在於彼此信任,有交流,有溝通。Dr. Feld 沒說這個,但觀眾看在眼裏,消化一下,自然明白。
演員方面,Tommy Lee Jones 意外地比 Meryl Streep 搶鏡頭,他把一個不討好的角色演繹得恰如其分,還多添了兩分可愛。他和 Meryl Streep 一樣,把置身戀愛之中的人身上散發出來光采灑滿銀幕。
Tuesday, 16 October 2012
M
康文署電影節目辦事處搞的老電影放映,確實是映一場賠一場,除非是離譜的失誤,否則都寬容待之。看 Fritz Lang《M》遇上的不快,跟電影和放映無關,是場地的問題。辦事處花人力物力去搞這個影展,還是值得肯定的。
《M》是 Fritz Lang 第一齣有聲電影,已經能夠善用聲音,在故事的佈局和推演兩方面立下奇功。今天看來順理成章,但在八十年前,有聲電影剛面世不久,可是相當前衛和出色的。
這又是 Fritz Lang 當時的老婆 Thea von Harbou 編的劇本,Fritz Lang 也有份參與,儘管很快就揭露兇手的身份,這個探案故事憑着在節奏、情節、氣氛方面精到的掌握,絕對稱得上的佳作。故事說,在某城連續發生拐誘小童謀殺案,警方束手無策,市民惶恐。兇手繼續逍遙法外,還寄信到報館聲稱仍會繼續作案。警方全力緝兇,嚴打治安,卻因而令黑幫當災。也許為了自保,也許盜亦有道,黑幫也下江湖追緝令,甚至要比警方先抓到兇手。結果,兇手落網,事態卻峰迴路轉……
電影善用聲音效果,光影運用也很出色,一開場就有個好例子:女孩下課回家時被兇手盯上,只見街上懸紅緝兇的海報和疑似兇徒的人頭剪影。觀眾聽到他的嗓子,接着這人(背向鏡頭)帶女孩向盲的小販買氣球,就吹口哨,是一支曲。後來鏡頭交代女孩可能遭遇不測,苦等女兒回家的母親在喊女兒的名字,畫面是公寓幾個冷清的角落,淒厲的喊聲迴盪着。
演員是電影的另一亮點,其中三個男角特別出色。演兇手的 Peter Lorre 有雙又圓又突出的眼睛(讓我想起 Bette Davis),讓他演這人格缺陷的角色如虎添翼。他的演繹帶舞台效果,但不過火,聲線的控制也很不錯。後來他到好萊塢發展,參演過《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北非諜影》(Casablanca) 等電影,1950 年代起,以拍電視為主。
演兇殺組探長的 Otto Wernicke 和演黑幫頭目的 Gustaf Gründgens 也很搶鏡頭。其中 Gustaf Gründgens 值得一書。他出身劇場,拍完《M》他知名度大增。但 Gustaf 最為人談論的是他在納粹時期的經歷。他沒有離開德國,為納粹拍過宣傳電影,同時也拯救過一些電影人,後來落難,就是昔日因為 Gustaf 而逃出納粹魔掌的人相助而免於一死。戰後,Gustaf 繼續拍戲,其中包括在 1960 年西德版的《浮士德》中飾演梅菲斯特(也就是故事中的惡魔)。電影由他的養子 Peter Gorski 執導,很多人認為 Gustaf Gründgens 演的梅菲斯特是歷來最好的。
說回《M》,電影好看,導演手法高以外,也因為劇本好。編導在最後來了一場群情洶湧的地下公審,當中包括一幕有關死刑的辯證,倒是免電影最後陷於通俗劇的窠臼之中。
《M》最初的版本片長 117 分鐘,後來在 1960 年公映的版本刪減至 100 分鐘以下。之前從荷蘭和瑞士貯存的拷貝中撿回剪掉的片段,重新修復,就是目前看到 108 分鐘的版本。
Monday, 15 October 2012
一場電影的四件(奇)事
上星期六晚到電影資料館看 Fritz Lang 的第一齣有聲電影《M》,引發了四個有趣的經驗。
提早到達,想在第二天去看《收購風雲》(Arbitrage) 的早場電影,用手機上網買票,怎料那個 app 老是失靈(還算比電影資料館用的那個老是無法登入的「購票通」穩當少許)。終於選好座位,輸入了有關資料,卻在最後關頭被轟出,也就是「彈 app」。重新進入 app,發現所選座位的票已經賣了,但到底那是賣給了我的嗎?
進場看戲,燈光一轉暗,放映室內的火警鐘鬧起來了,場內的工作人員不為所動,沒跡象出去查看肇事原因或安撫觀眾。一直鬧了兩三分鐘才停下來,期間電影一直在播。豈料一分鐘後,火警鐘都鬧了。電影一直播,開始有觀眾離開放映室。這是 Fritz Lang 第一齣有聲電影,據說已經充分利用聲音去講故事。這麼個鬧法,不是大煞風景嗎?鬧了十五分鐘,才停止放映,亮燈,有職員進來告訴觀眾出了什麼狀況。其實,怎麼在火警鐘再鬧的時候,不當機立斷,停映亮燈呢?
放映室裏的火警鐘依然鬧個不停,九成觀眾都走到外面的大堂等候,但就有十來個電影愛好者留守放映室,在搖曳的紅光和刺耳的警號聲中耐心地等待着。
擾攘了近半個小時,搞清楚事發原因,知道放映室沒有危險,大家重新進入影院,資料館決定從頭播放電影。職員也算細心,為照顧之前後走出大堂等候的觀眾,重新講解事因和處理方案。在他說完,快重新放映之際,有位坐在第一排的觀眾舉手說,可否從之前停映的段落重新放映。職員還沒問完其他觀眾的反應,已經有人舉手說不成,包括在下。既然已經浪費了四十五分鐘,多花十五分鐘,完整地重看電影也沒所謂吧。事實上,重新放映,發現之前的警鈴聲掩蓋了一兩段畫外音,配合畫面,觀感完全不同,戲劇效果強烈多了。
本來打算完場後,趕到之前「買了票」的電影院查看到底票是否真的買到票。但拜那個鬧彆扭的火警鐘所賜,完場時已經挺晚了,只能第二天一早過去看。結果,那票是賣了,卻不是賣給我的。大概跟《收》片的緣分就是這麼樣,也不會再安排時間去看了。以前沒有網上或 app 賣票,總要到票房排隊,看電影需要安排,甚至要虔誠地準備。親力親為,還是比較可靠一些。現在儘管有先進的科技,人依賴了,意外事故招來的不便或失望比從前大得多。
Thursday, 11 October 2012
書中字有夢女神
不少人有作家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出版,受人賞識。這些白日夢我也做過,現在回想起來,只會一笑置之。想得更高更遠,就是自己的「傑作」可以真正的「躍然紙上」,變成現實的產物,例如電影、電視劇之類。然而,這統統都不夠《書中字有夢女神》(Ruby Sparks) 故事中的主人翁那麼厲害,筆下的主角竟然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幻想一躍而成現實,更可以隨自己所好遙控她的生活。不過,《書》片沒有科幻、靈異或驚慄的元素,而是一齣笑中有淚有點餘韻的愛情小品。
年輕天才作家 Calvin(Paul Dano 飾)成名極早,小小年紀寫下叫好叫座的小說後,似乎無以為繼,靠版稅生活,但仍然獲得讀者崇拜。可是,一方面編輯和出版人一直催稿,另一方面 Calvin 就是苦無靈感和動力去寫。他偶然在夢中見到一個紅髮女郎,漸漸對她產生出情感,後來靈感如泉湧,以夢中女神為藍本揮筆疾書,開始寫新故事。不久,他發現筆下的女主角 Ruby(Zoe Kazan 飾)竟然在自己家中出現,外型、背景一如他寫下的稿子。加上新段落,馬上應驗在女孩身上,二人開始過着甜蜜的戀愛生活。然而,甜的放久了就變酸,夢幻般的「自由」又逐漸步向窒息枯竭……
有人把這電影跟《心跳 500 天》比較,《心》片看來還比較輕爽,《書》片把愛的現實寫得血肉淋漓得多。通過 Calvin 和 Ruby 現實和虛幻交融的相處,看見戀愛關係中形形色色大小病症,譬如說,開始時日夜擔心失去對方,後來又會嫌愛得太緊快要窒息。儘管男主角的戲份最重,其實劇本更多從較感性的女性角度去寫。對愛情的追求、銷魂、盲目、執着、失落、沮喪,大致都包括了。
在電影中,男孩寫出夢女神;在現實中,卻是女孩在寫男孩的故事。電影劇本出自女主角 Zoe Kazan 之手,而她跟男主角 Paul Dano 確實也是一對戀人。現實和電影之間產生了一種有趣的互文關係。
本片的導演組合 Jonathan Dayton 和 Valerie Faris 上一齣電影(已經)是 2006 年的《陽光小小姐》(Little Miss Sunshine)。相比起來,新作在某些段落的調子顯得沉鬱,例如 Calvin 開始受不了 Ruby,而 Ruby 也好像再不受控制,二人攤牌那一場就挺緊張甚至讓人鼻頭一酸。
男、女主角都演得不錯。也參演過《陽光小小姐》的 Paul Dano 其貌不揚,但演技不錯,今年看過他當男主角的《我的單身爸爸》(Bening Flynn),「戲場」當然不能跟 Robert De Niro 相比,但演出還是教人滿意的。還在上映的《時凶獵殺》(Looper) 他也客串了一角。看到女主角 Zoe Kazan 的姓氏,很自然去 google 一下,不出所料,她祖父是名導演 Elia Kazan。Zoe 家學淵源,自己肄業名校,《書》的劇本不脫清新文藝氣息。上半場風趣甜蜜,下半場卻是困窘和心碎,轉變卻不覺突兀。
其他配角都演得好,演男主角哥哥 Harry 的 Chris Messina 也很不錯,不少引人發噱的對白(俗念)都出自此君的嘴巴。只是他比 Paul Dano 帥,論外型,很難令人相信他們是兄弟。客串演 Calvin 媽媽的 Annette Bening 有星味,也有光采,客串演 Calvin 繼父的 Antonio Banderas 風采依然,表現則不過不失。
這兩個月倒有不少挺好的小成本電影公映呢。
Wednesday, 10 October 2012
18 餐
今年的西班牙電影節買了兩場電影的票,因事把昨晚的票送人了,只在上星期六晚看了這齣《18 餐》(18 comidas)。
故事主要是通過一天內十八頓不同的早餐、午餐和晚餐發生的片段,交織出有關婚姻、追求愛情、同性戀、忘年戀、親情等不同的故事。電影中的 18 餐其實可以歸納為六個同時進行卻不全是有直接關連的小城故事。片子分成早餐、午餐、晚餐三個段落,各個故事在不同的段落都有觸及,但比重不一。
薄有名氣的電視演員得到粉絲追捧,但這挺會做菜的名人也有他追求的目標。為了愛人,他一早跑菜市場,早餐做好了,愛人有事爽約;把約會推到午餐,愛人還是沒有來;等到晚餐都做好,愛人應該來不了/不來了。演員出門參加友人 30 歲的慶生會去了。
滿有魅力的小子早上起來做果汁,跟看來是度過一夕纏綿的漂亮年輕女郎邊喝邊談,但女郎一覺醒來,似乎春夢無痕,還嫌小子比她年長不少。小子有點落寞地離開,臨行前邀請女郎出席他晚上搞的慶生派對。這邊廂小子在舉行派對,那邊廂女郎穿戴漂亮在高級餐館赴約,來的是個能當她老爹的魅力老頭。男人喜歡過着自由而不寂寞的生活,女郎卻要雙宿雙棲、愛的承諾。
在慶生會的樓上住了一對年老的夫婦,從早到晚,兩人相對無言,女人替男人做飯,男人坐在女人旁邊一起默默地吃,看來他們吃的天天如是。
在菜市場附近的大街上,有個賣唱的男人,他收到有夫有子的舊情人電話,請他過去吃中飯。主婦欲言又止,原來好老公和乖兒子加起來等於深閨寂寞,卻又不敢出軌。一頓飯的功夫,兩人吃不飽,慾火也無法燃燒,愛得比較深的賣唱男無奈退場,十年後又一次分道揚鑣。夜了,在餐館打工的老公回來,聽到老婆說要帶着兒子離家幾天,靜思婚姻的出路。
經營餐館的姊妹辛苦工作,姊姊要捍衛家業,愛唱歌的妹妹想加入樂團一圓歌星夢。終於得到機會去試音,主持樂團的父子邊吃邊聽,突然老爸噎死了。面對突發慘劇,兒子失控,妹妹失魂。痛哭的兒子問妹妹要不要加入樂團,嚇得有點發愣的妹妹卻若有所思。
早上在菜市場買了大包水果回咖啡館的女侍應被剛相識的男人邀去男人弟弟家吃午飯。弟弟跟當髮型師的男朋友同住,極力掩飾同居關係,但紙包不住火,終於爆發口角。
大部份演員的演出都很稱職,但能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都是因為角色的緣故。我最記得那個寂寞的主婦(Esperanza Pedreño 飾),敗給寂寞的人真的可憐。記起來了,鄭中基也這麼唱過:「輸給了寂寞的人對待自己最殘忍。」
Tuesday, 9 October 2012
月亮上的女子(月殿嫦娥)
火箭、宇航船等升空前,控制塔的工作人員會進行點火倒數,但原來這個「習俗」是源於 Fritz Lang 這齣於 1929 年公映的科學電影先軀作《月亮上的女子》(Frau im Mond;又譯「月殿嫦娥」或「月宮女」)。
放映單位公佈的資料說,片長 167 分鐘,但上星期五晚去看時,電影放映了三小時才完場。翻過一些網上資源,以放映時間算,西班牙 DVD 版片長 162 分鐘,跟主辦單位公佈的最接近。另有一個在 2000 年收復的版本長達 200 分鐘。反正不是電影史學家,沒什麼好計較。
《月》片的故事說,科學家 Menfeldt(Klaus Pohl 飾)認為月球上有黃金,並計劃人類如何登月開採,卻遭同行嘲笑而鬱鬱不得志。想去太空旅行的企業家 Helius(Willy Fritsch 飾)想採納 Menfeldt 的計畫而不得要領。與此同時,Helius 的助手 Windegger(Gustav von Wangehheim 飾)跟同事 Friede(Gerda Maurus 飾),而一班不安好心的商人派 Turner(Fritz Rasp 飾)去 Helius 偷取 Manfeldt 的計畫並要脅 Helius 同往。經過一輪周折,Helius、Manfeldt、Turner、Windegger、Friede 一同乘火箭去月球,跟 Helius 稔熟的小孩 Gustav(Gustl Gstetten Baur 飾)也偷偷潛進火箭中一同出發。到達月球背面,是個有氧氣的沙漠地帶,Manfeldt 真的發現黃金了,卻沒能開心太久。Turner 想騎劫火箭,跟其他人大打起來。原來 Helius 早對 Friede 有意。一輪混戰,最後有人必須留在月球上……
這是一部以科幻包裝的通俗劇,也是 Fritz Lang 最後一部默片。說此片是電影的先軀作,因為真的找了科學家來當顧問,在片場揮金如土的 Fritz Lang 甚至真的考慮過造一座真的火箭來拍戲。除了點火倒數外,有關太空飛行的原理和幾十年後真正的探月飛行幾乎一樣,例如火箭發射後分體而成最終登陸的宇航器。
電影劇本由他當時的太太 Thea von Harbou 改編,原著也是 Thea von Harbou 的小說。Fritz Lang 在德國拍的經典作品大部份都由 Harbou 編劇,包括《尼布龍根的指環》(一二集)、《大都會》、《M》《玩家馬布斯博士》(上下集)、《馬布斯博士的遺囑》。當然少不了本片和另一齣戲《間諜》。《月》片和《間》片的女主角都是 Gereda Maurus。
在德國電影圈幾乎隻手遮天的 Fritz Lang 遇上 Gereda Maurus,驚為天人,讓她主演了《間諜》。接着開拍《月亮上的女子》,為了讓 Maurus 有強壯靈活的身手,應付《月》片中的一些動作場面,Lang 一方面告訴 Maurus 下一齣戲繼續讓 Maurus 當女主角,一方面騙說她是演女拳手,着她去練拳擊。結果,Gereda Maurus 取代了 Thea von Harbou,成為 Fritz Lang 的女人。不過,最終風流的 Fritz Lang 也沒有跟 Maurus 修成正果。
《月亮上的女子》一樣製作考究,那座火箭模型就是最佳例子。其餘的住宅、街道,甚至月球上的佈景都是一貫的高水準。默片時代沒有特效,演員和幕後人員都要使出真功夫。像 Maurus 在戲中有兩幕要爬繩梯,就乾淨利落。
飾演「女神」的 Gereda Maurus 亦剛亦柔,男主角 Willy Fritsch 也表現出色。有趣的是,兩人在戲中雖為情侶,卻一點親熱的鏡頭也沒有。大概是在鏡頭背後的大導演不要自己的愛人吃虧於人前吧。
Monday, 8 October 2012
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
原來這電影今年三月已經在台灣公映了。1994 年李安拍的《飲食男女》入圍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五強,包含了食慾、情慾,甚至性慾。差不多十年前公視改編自白先勇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孽子》的導演曹瑞源(據說跟蔡明亮和張作驥是同期),現在執導的《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就顯得非常「清淡」,在高級素食餐館和有湖心平台的尊貴會所搭建舞台,擺出簡單、自然、純粹的架式去談一段長久等待的愛情。
《飲食男女》的大廚老爸(郎雄)有三個女兒(楊貴媚、吳倩蓮、王渝文),《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大廚爸爸(曾紅)就有兩個女兒(霍思燕、蔣夢婕)。唯一相同的是歸亞蕾都參演了這兩齣戲,而且角色都有點大大咧咧。
兩齣《飲食男女》不能相比,從故事涵義到角色的深度,「新版」確實跟舊版有點距離。《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最可觀的是演員的表現。
故事說居於杭州的素食大廚(曾江飾)決定要賣掉經營幾十年的餐館,在豪華會所當主管的女兒瓦兒(霍思燕飾)也慢慢知道老爸得了健忘症。同時,她跟當電玩設計師的台灣男友張全(藍正龍飾)正鬧分手。另一方面,張全的大媽白蘋(歸亞蕾飾)一心想撮合兩人的婚事,讓事情變得更複雜……
這戲有美食,也有愛情和親情。健康飲食是現代的大潮流,片中看到的素菜做法精巧,價錢可能比很多葷食更高。親情就反映在瓦兒和妹妹在知道爸爸要賣掉餐館和得病之後的變化。至於全片的「主菜」愛情,父女三人三段情,重點落在老爸的身上。
小妹跟小男友的情海風波在我這「老人」眼中,不值一提。瓦兒和張全的關係爆發過一點衝擊,但其實也相當典型。在新世代越來越多像張全那樣長不大的男孩(人)。套瓦兒在戲中跟張全鬧分手那一幕的對白,瓦兒確是個剛強中見柔韌的女孩,兩人步調不一致,男人的責任較大。作為觀眾,把藍正龍和(客串的)張孝全(的角色)一對比,實在也有點搞不懂霍思燕是怎麼選的(一笑)。然而,瓦兒這一段的描寫其實不夠深刻,也許答案要在編劇留白的地方自己填充。至於老爸的愛情線,只能說佈置挺老套,但兩位資深演員都的演出很有水準。
歸亞蕾在片中有幾場跳舞戲,表現也挺自然。她的舞姿彷彿跟她在戲中的一句對白──也是本片的副標題──好遠又好近那樣,就是情人之間若即若離、失而復得的微妙情感。
曾江和歸亞蕾都好看,演瓦兒的霍思燕也很不錯,演出很自然,角色討好,也幫了一把。另外飾演年輕的大廚和大廚初戀情人的楊洋和李沁,沒有對白,但外型和表情都好。其實他們和演小妹的蔣夢婕和小妹男友的黃軒都是國內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的演員,楊洋是賈寶玉,蔣夢婕是林黛玉(蔣在此片的角色和演繹跟林妹妹的形象完全相反),李沁是薛寶釵,黃軒是薛蝌。看完《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最希望看看這齣《紅樓夢》,而不是那個反覆出現的湖心會所。但平心而論,同為嵌入行銷 (product placement),這戲比很多像《非誠非擾 2》那樣的國內電影的手法已經顯得高明了。
Friday, 5 October 2012
羅馬浴場
八月底去北京出差時,在航班上看了這齣改編自漫畫的日本電影《羅馬浴場》(テルマエ・ロマエ)。電影沒有什麼微言大義,男女主角的愛情戲份量奇輕,但 109 分鐘的片子還算輕輕鬆鬆。
電影值得一讚的是選角和化妝。男主角阿部寛,還有飾演古羅馬皇帝和世子的市村正親和北村一輝,三人的輪廓都比較深,加上化妝和造型,扮起老外,不覺得太突兀。模特兒出身的阿部寛身兼主角,「付出」最多,要揹起露體的責任,效果也算過得去。
故事說在古羅馬時代有澡堂文化,澡堂是當時重要的社交場所。路西斯(阿部寛飾)是澡堂建築師,也是個工作狂,但他開始缺乏靈感,作品變得千篇一律。某天在澡堂裏發生意外,路西斯進入了時光隧道,來到現代的日本,不論是傳統澡堂,日式的家居浴室,甚至先進的西式衛浴設備,都教路西斯眼界大開,而擁有超高澡堂文明的「扁臉族」(即日本人,這個玩笑有意思)更對路西斯帶來大大的衝擊。他穿梭古羅馬和現代,把從現代社會獲得的靈感在古羅馬世界「發揚光大」。這份嶄新的澡堂文化甚至成為古羅馬帝國的救星……
可以想像出電影的笑料就在於路西斯這個古人在現代科技和文明面前的種種失態行為。《羅》片幾乎是阿部寛一人獨領。上戸彩飾演的現代女孩只是個小襯托。她把路西斯的奇遇和她自己的理想結合起來,讓結局變得更圓滿罷了。
日本漫畫改編電影不少,就是故事平平無奇,卻大多保持一點可觀性,電影的製作佔很大的因素。《羅》片的製作尚算嚴謹,選角不馬虎,阿部寛和市村正親不但輪廓夠深,兩人都有做配音工作,對唸對白的語調下過一些功夫。四十有八的阿部寛在 1980 年代中出道,近十年轉型成功,不再局限於飾演美男子,既有嚴肅的角色,也有搞笑的丑角。他這兩三年拍片很多,在視影圈都很吃得開。63 歲的市村正親是舞台劇演員出身,多年來一直活躍於舞台。對他以前的作品印象不深,唯一記得的反而是一則八卦新聞:好幾年前和比他小 24 歲的篠原涼子合作拍劇,二人搭上了,市村跟前妻離婚後再娶篠原,二人至今育有兩個孩子。
這星期公映的外語片以《救參 96 小時 II》(Taken 2) 的聲勢最大,假如和我一樣不大能看比較血腥的戲,《羅馬浴場》輕輕鬆鬆,可以考慮一下。
Thursday, 4 October 2012
光豬舞壯士
看《光豬舞壯士》(Magic Mike) 雖不至於呵欠連連,但幾乎悶出鳥來。繼《世紀戰疫》(觀後感)和《狙煞特攻》(觀後感),金像導演 Steven Soderbergh 再次挑戰(我這個)觀眾的忍耐力。電影片長 110 分鐘,故事平庸,平鋪直敘,沒精打采,所謂的脫衣舞果然沒有看頭,一班筋肉舞男也沒有誰的演出教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之前在《禮儀師真假殺人事件》(觀後感)飾演脾氣古怪檢察官的 Matthew McConaughey 這次變身「甘草」,飾演過氣脫衣舞男兼夜店老闆,輕易成為最戲路縱橫的一角。
一開始對 Steven Soderberg 沒有特別的喜惡,處子作《性感的謊言》(Sex, Lies, and Videotape) 一鳴驚人,不到十年憑《毒網》(Traffic) 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星光熠熠的《盜海豪情》(Ocean's Eleven) 還算滿有娛樂性。接下來,除了片長逾四個半小時的《捷古華拉》(觀後感)顯出一點野心外,其他都平平無奇。我會說,《世紀戰疫》和《狙煞特攻》是爛片,《光豬舞壯士》勝在有點笑料,未成爛片,卻可以算悶片。
整齣電影的焦點並非從頭到尾落在有份當製作人的男主角 Channing Tatum 身上,Alex Pettyfer 佔戲甚重,加上 Matthew McConaughey 搶鏡頭的演出,原以為是必然男一號的 Channing Tatum(特別在上半場)顯得無聲無息,到完場前三十分鐘才重出江湖,露出一點光芒。
Channing Tatum 確實舞藝最好,但身材不是最棒。論角色,初出茅廬,一下子盡得金錢、女人、名氣,覺得眼前風光無限的 Alex Pettyfer 發揮空間更多一點。當然,小伙子演技未夠班,再好的角色也沒能散發出什麼光芒。
故事說年輕的 Adam(Alex Pettyfer 飾)誤進脫衣舞行業,得到已經打滾六年的高手 Mike(Channing Tatum 飾)指點。夜店老闆 Dallas(Matthew McComaughey 飾)看中 Adam,並伺機大展拳腳。想自己創業的 Mike 則另有打算。不久,Mike 對 Alex 的姊姊 Brooke(Cody Horn 飾)漸生好感,Alex 開始迷失並闖了禍。Mike 在拯救 Alex 和自己的理想之間掙扎……
《光豬舞壯士》這時候在香港公映,沐於之前某美國品牌在香港開店時所下的「肌男」咒,時機剛好。男性身體更進一步成為慾望投射的對象,這電影彷彿是因應目前社會的供求而出現的產物。舊電影拍男妓,更多在形象上花功夫,包括衣著和談吐。時代不同了,現在要全面「開放」,直攻觀眾的原始慾望。片中 Dallas 教新入行的 Alex 跳舞,提點他眼神要跟台下每個(女)觀眾接觸,用眼睛來跟她們來一場柏拉圖式性愛。可惜銀幕上的這班猛男,沒有哪個的演出達到這種水平。
想看男體,不一定要買票看《光豬舞壯士》;想看情節和佈局有水準的電影,也不必考慮這一齣。
Wednesday, 3 October 2012
逆天奇緣
看罷《逆天奇緣》(Upside Down),半點感動也沒有,不是電影拍得差,而是故事有缺憾。
電影由奇趣的點子開始──兩個引力相反的星球互相「對峙」,形成如鏡像對倒的奇觀。此片的美指和特效都挺出色。來自下界窮星的癡情俊小子 Adam(Jim Sturgess 飾)小時候在兩星最接近的地方邂逅來自上界富星的女孩 Eden(Kirsten Dunst 飾)。上下兩界的人不能私下接觸。上界以低價購買下界的資源和勞力出產,再以高價賣出圖利,造成兩星嚴重的貧富懸殊。把兩星「連接」起來的是上界巨企興建的通天塔「天梯」。Adam 和 Eden 私自交往被逮,分開十年,偶然機會下重遇,Adam 想方設法要跟 Eden 再續前緣……
不覺得故事感動,是因為看《逆》片的時候不自覺問了很多有關物理的問題。想起一堆物理問題,是因為甫開場編劇就大談物理。不久,看到小 Adam 和小 Eden 居然可以在一天之內爬上那麼高的山,實在神乎奇技。兩星交接之處,相反的引力場涇渭分明,下界人轉到上界去,沒有想像的複雜艱難。Adam 走到上界,自身承受的引力卻跟從下界的法則,可是他在上界行動,不是已經轉到另一個系統中去了嗎?算吧,高考物理成績很差,也許這些都是門外漢的疑問。
講了這麼多,還是想說,《逆天奇緣》雖有浪漫奇采,但故事不夠科學。然而,當純粹的愛情片來看,又稱不上淒美動人。男女主角都表現稱職,但沒能擦出太多情愛火花。電影能引人注意的大概是一些旁枝小節。
Adam 多情、可愛,同時有科學頭腦,為了愛情千方百計扭轉引力,還發明了反引力的防衰老美容面霜。他暗闖上界發生了一些驚險的奇遇。在「天梯」辦公室裏,上界人和下界人同時同地辦公,製造出一個奇妙的空間。男女主角會面的餐廳有反引力的特色飲料,同時又有對倒的阿根廷探戈舞(此片編導 Juan Diego Solanas 是移居法國的阿根廷人)。
有人把《逆》片跟去年的《潛逃時空》(觀後感)比較,《潛》片對故事的細節交代得比《逆》片仔細準確多了。《逆天奇緣》結局的科技革命,還有男女主角的愛情最終章,其實交代得挺倉卒。
比較可取的是電影觸及現世常見的階級對立、貧富懸殊,還有社會和思想的兩極化。編導沒有大張旗鼓,就通過故事場景悄悄說出,反而更顯可觀。
Tuesday, 2 October 2012
時凶獵殺
中秋、國慶假期甫開始看了三齣電影,最喜歡《時凶獵殺》(Looper),《逆天奇緣》(Upside Down) 點子和特效不錯,劇情卻未算精巧,一眾「肌男」在陣的《光豬舞壯士》(Magic Mike) 拍得平鋪直敘,列第 III 級電影可能是因為片中有女演員露胸罷了。
《時凶獵殺》(Looper) 挺不錯,但不好談,因為不能劇透(太多)。但不說劇情,又談不了什麼,過了兩天才想好怎麼寫。
英文片名 looper 所指的「循環者」是 2044 年一班為黑幫打工的殺手,他們在指定時間和地點幹掉幫會從(三十年後的)未來世界送來的蒙臉人,然後毀屍滅跡。殺手會得到白銀或黃金作為報酬。每個 looper 最後的一個任務是親手幹掉三十年後的自己,得到一筆退休金,享三十年福,然後被送回「現在」死在自己的槍下。Joe(Joseph Gordon-Levitt 飾)的同事兼好友 Seth(Paul Dano 飾)發現目標是自己,下不了手,犯了組織大忌,下場悲慘。輪到 Joe 遇上年老的自己(Bruce Willis 飾),對方卻早有準備,躲過槍彈並溜之大吉。年輕的 Joe 要找回年老的自己保命,年老的 Joe 回到現在原來另有所圖……
兩個 Joe 沒有不打不相識,最後更沒有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他們之間的矛盾也不簡單,要看到三分之二以後才露眉目。故事比預期錯綜複雜,原來是像《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 那樣的行刺計劃,內情卻又另有佈局。看完 118 分鐘的電影,才知道題旨是愛和犧牲,真有點出乎意料。
正在上位的 Joseph Gordon-Levitt 這兩年一片接一片,去年《風雨同路兩支公》(觀後感)演樂觀抗癌的病人,今年初夏的《蝙蝠俠:夜神起義》(觀後感)在部署由他接班,稍後還有 Steven Speilberg 執導、Daniel Day-Lewis 主演的來年奧斯卡熱門《Lincoln》。通過化妝,他看來和 Bruce Willis 有幾分相似。這戲他演得稱職,戲份也最多,風頭卻有點給 Bruce Willis 比下去。Bruce Willis 的角色悲情色彩較重,他回到「現在」的刺殺行動注定禍及無辜,有極大的內心掙扎、嚴峻的道德衝突,對他而言,是個有突破的角色。
在 1980、90 年代冒起的一班好萊塢動作片明星之中,Bruce Willis 該是較有演技的一個。1988 年憑《虎膽龍威》(Die Hard) 走紅國際,後來「轉型」拍過《Color of Night》、《十二猴子》(Twelve Monkeys) 等。近十多年再不是純粹的銀幕鐵漢,《絕世天劫》(Armageddon)、《鬼眼》(The Sixth Sense) 和較早前的《小學雞私奔記》(觀後感)等都不是一味又打又殺。明年他再次 John McClane 上身,演澳洲年輕男星 Jai Courtney 的爸爸,主演《A Good Day to Die Hard》。
結局的時候,兩個 Joe 的對立,都跟女人有關,細節不贅。只能說,老 Joe 的愛人由大陸女星許晴飾演,沒有對白,很虛浮。少 Joe 愛上了帶着孩子住農場的 Sara(Emily Blunt 飾),Sara 這角色真實得多。編導這個安排也許多少是替少 Joe 的最後一着埋下伏線。
進場之前,完全沒有注意到 Emily Blunt 有份參演,演她「兒子」Cid 的童星 Pierce Gagnon 也不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飾演從未來派到「現在」管理殺手的 Jeff Daniels(1994 年連續參演《生死時速》(Speed) 和 Jim Carrey 主演的《絕世孖寶》(Dumb & Dumber))。一向覺得他外型比較「樸實」,在本片中倒教人有點眼前一亮。
《時》片講述新舊兩個不同的世界時,不忘拉到真正的現在──殺手管理人叫年輕的 Joe「退休」後去中國,正在學法語的 Joe 卻不願意,但後來他真的去了,才有他的中國老婆(許晴飾)。然而,在電影的結局,大概可以預見,Joe 似乎不打算去中國。事實上,年老的 Joe 回到三十年前,依然說得一口流利的法語,甚至說不後悔學過法語。這可以看成是編劇在設計人物時一個小巧而縝密的裝置。
總的來說,全片劇情有條不紊,黑道行兇雖佔大部份篇幅,到最後家庭倫理卻搶去不少目光。Rian Johnson 身兼編劇和導演,兩方面都大致安排妥當。
Monday, 1 October 2012
2012 第三季觀影小結
第三季離港的日子不算多,但比較頻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雜事都多,最後共看了 36 齣電影,遠較預期多。在電影資料館看了幾場老電影,夏日電影節象徵式參與(三齣)了一下,最主要是在九月份「急起直追」看了 17 場戲,才有這個成績。這一季異常突出的電影不多,到踏入九月份,才有幾齣值得一看的外語片。
上季自選十齣首輪電影,排名按先後:
1 《蝙蝠俠:夜神起義》(The Dark Knight Rises)
2 《星爸克超有種》(Starbuck)
3 《閃亮人生》(Intouchables)
4 《書中自有夢女神》(Ruby Sparks)
5 《時凶獵殺》(Looper)
6 《小學雞私奔記》(Moonrise Kingdom)
7 《盜賊門》(도둑들)
8 《獵頭遊戲》(Hodejegerne)
9 《失匙殺手》(鍵泥棒のメソッド)
10 《晚秋》(만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