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票看這齣《浮士德》(Faust) 是因為 Alexander Sokurov 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剛好十年前公映的《俄國方舟》(Russian Ark) 畫面奪目,加上全片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尾,確實是話題作。然而對俄羅斯歷史沒有太多認識的觀眾,看《俄》片難免會有點吃力。多年以後,Sokurov 終於在世界主要影展上奪得大獎,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對新版的《浮士德》電影讚不絕口。等了一年,終於有機會在香港的銀幕上放映,當然慕名而去。但坦白說,看這戲並不享受,倒是有點捱過 134 分鐘的感覺,大概是我程度不夠。
浮士德的故事是西方世界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浮士德本身已經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但他並不滿足,為了追求更高更深的學問和更多現世的快樂,決定把靈魂賣給魔鬼。「浮士德」漸漸也成了有着相同性格的人的代名詞。
Sokurov 拍浮士德的故事,一如他不少前作,製作精良,服裝、佈景、道具等都十分優異,但人物對白喋喋不休,似有所指,卻欠缺連貫。人物的造型和肢體語言都經過精心設計,看來充滿不同的指涉意義,有些懂,有些似懂非懂,有些完全不懂。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邊看邊努力搜索記憶,設法把對浮士德故事僅有的印象和電影的情節比對,卻都找不着連繫,不曉得銀幕上的角色在講什麼,或編導想通過戲劇來表達什麼。因此,上半齣戲有接近一半的時間半夢半醒。
到了下半部,浮士德終於和魔鬼交易了,他內心的掙扎開始變得明朗化。上半部浮士德對知識有慾求,但未算深刻。對於靈魂是否存在,他曾提出詰問。浮士德穿戴尚算乾淨整齊,卻原來一貧如洗,老吃不飽。到了下半部,在浮士德的眼中大概只看到那個美麗的少女。他出賣靈魂,不像交易,反而像無心插柳。
也許,再看兩三次,向文化水平高的人請教,才有可能會看懂更多。
Wednesday, 31 October 2012
浮士德 (2011)
Labels:
星光遊樂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