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5 October 2012

一場電影的四件(奇)事

星期六晚到電影資料館看 Fritz Lang 的第一齣有聲電影《M》,引發了四個有趣的經驗。

提早到達,想在第二天去看《收購風雲》(Arbitrage) 的早場電影,用手機上網買票,怎料那個 app 老是失靈(還算比電影資料館用的那個老是無法登入的「購票通」穩當少許)。終於選好座位,輸入了有關資料,卻在最後關頭被轟出,也就是「彈 app」。重新進入 app,發現所選座位的票已經賣了,但到底那是賣給了我的嗎?

進場看戲,燈光一轉暗,放映室內的火警鐘鬧起來了,場內的工作人員不為所動,沒跡象出去查看肇事原因或安撫觀眾。一直鬧了兩三分鐘才停下來,期間電影一直在播。豈料一分鐘後,火警鐘都鬧了。電影一直播,開始有觀眾離開放映室。這是 Fritz Lang 第一齣有聲電影,據說已經充分利用聲音去講故事。這麼個鬧法,不是大煞風景嗎?鬧了十五分鐘,才停止放映,亮燈,有職員進來告訴觀眾出了什麼狀況。其實,怎麼在火警鐘再鬧的時候,不當機立斷,停映亮燈呢?

放映室裏的火警鐘依然鬧個不停,九成觀眾都走到外面的大堂等候,但就有十來個電影愛好者留守放映室,在搖曳的紅光和刺耳的警號聲中耐心地等待着。

擾攘了近半個小時,搞清楚事發原因,知道放映室沒有危險,大家重新進入影院,資料館決定從頭播放電影。職員也算細心,為照顧之前後走出大堂等候的觀眾,重新講解事因和處理方案。在他說完,快重新放映之際,有位坐在第一排的觀眾舉手說,可否從之前停映的段落重新放映。職員還沒問完其他觀眾的反應,已經有人舉手說不成,包括在下。既然已經浪費了四十五分鐘,多花十五分鐘,完整地重看電影也沒所謂吧。事實上,重新放映,發現之前的警鈴聲掩蓋了一兩段畫外音,配合畫面,觀感完全不同,戲劇效果強烈多了。

本來打算完場後,趕到之前「買了票」的電影院查看到底票是否真的買到票。但拜那個鬧彆扭的火警鐘所賜,完場時已經挺晚了,只能第二天一早過去看。結果,那票是賣了,卻不是賣給我的。大概跟《收》片的緣分就是這麼樣,也不會再安排時間去看了。以前沒有網上或 app 賣票,總要到票房排隊,看電影需要安排,甚至要虔誠地準備。親力親為,還是比較可靠一些。現在儘管有先進的科技,人依賴了,意外事故招來的不便或失望比從前大得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