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亞洲電影節跟工作時間表出奇的配合,也覺得節目不錯,一口氣買了十一場的票,第一場看的是改編自吉田修一同名小說的《再見溪谷》(さよなら渓谷)。想看是因為記得年初時,女主角真木よう子憑這戲在日本各大電影頒獎禮上拿了很多影后獎,包括頒獎活動模規最大但認受性一般的日本奧斯卡(得獎作品就是來自幾大片廠而為人詬病)。值得一提的,是真木よう子另憑《誰調換了我的父親》(觀後感)獲頒女配角獎(片中演她老公的リリー・フランキー得了男配角獎),是該獎項創辦以來第一次有演員同時獲得主角和配角獎。。
故事說尾崎俊介(大西信満飾)和妻子かなこ(真木よう子飾)的兒子死去,屍體在溪谷中發現,警方調查後,拘捕了據說跟俊介發生過性關的女鄰居。報紙記者渡辺(大森南朋飾)曾是橄欖球運動員,他和年輕女同事小林(鈴木杏飾)同去採訪。渡辺跟老婆(鶴田真由飾)的婚姻有問題,他直覺認為,事件並不如警方或其他大部分媒體所想的那麼簡單,決心繼續調查。他跟小林分別抽出了俊介和かなこ二人過去一段共同的秘密:俊介讀大學時曾經是出色的棒球選手,後來因為一起集體強奸案而退隊、退學,かなこ則和那宗案件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導演大森立嗣的另一齣作品《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まほろ駅前多田便利軒)在今屆亞洲電影節也會放映,其父麿赤児是舞蹈家和演員,弟弟大森南朋則在本片中飾演記者渡辺。《再見溪谷》的製作不精巧,主要集中描寫主要角色的心理。整體而言,拍得有點零散。很多場戲與其說是留白,更像是剪裁鬆懈。影片的節奏比較慢,進入中段顯得有點沈悶,到末尾交代/揭開主角俊介和かなこ那種相生相剋的關係時,才把觀眾的注意拉回來。
俊介和かなこ的關係由恨而生,分開之後重遇,開始痛苦的拖拉,再育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末了因為最初的心結而無法繼續走下去。說實話,這樣的劇情,大概只有日本人才寫得出、拍得了。不喜歡或不接受「痛愛」題材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再》片有點造作。
女主角真木よう子是演得不錯的,對於かなこ前後不同的性格和心態掌握得很好。演她老公的大西信満還行,只是比較之下,難免相形見拙。大森南朋和鈴木杏算是恰如其分。另外一提,客串演出記者渡辺老婆的鶴田真由在 1990 年代中期曾是日劇小花,演過一些有點發揮機會的女配角,但始終無法衝上一線。比較之下,資歷差不多但演技則好很多的深津 絵里的星途就遂順得多。
Thursday, 30 October 2014
HKAFF 2014:再見溪谷
Wednesday, 29 October 2014
德國電影節:淑女做世界
今年的德國電影節最想看改編自 Günter Grass 同名名著的舊片《The Tin Drum》,但時間不配合。買了兩場電影的票,後來發現其中一場跟亞洲電影節一齣挺想看的韓國電影撞期,決定把票送人,只看了這齣《淑女做世界》(Banklady)。
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以半世紀前西德一對連環打劫銀行的雌雄大盜為藍本拍攝而成。Gisela Werler(Nadeshda Brennicke 飾)在牆紙廠打工,收入微薄,跟年邁父母同住,沒有男朋友,心願是遷居意大利溫暖怡人的卡普里島。她和晚上兼職計程車司機的男工友 Uwe(Andreas Schmidt 飾)是彼此的方便情人。某次 Uwe 在 Gisela 的家中遺下了一個皮箱,原來藏着 Uwe 和他打零工的計程車公司老闆 Hermann Wittorff(Charly Hübner 飾)打劫得來的贓款。Gisela 厭了過窮困的生活,竟想到要 Hermann 讓她加入搶劫的行列。Gisela 第一次打劫銀行成功。Hermann 覺得 Gisela 有天分,兩人開始合作起來。Gisela 很快瘋狂愛上 Hermann,但 Hermann 堅持二人既是搭檔,便不可以談情。Gisela 是德國歷來第一個女銀行劫匪,行事時愛戴假髮和穿色彩艷麗的裙子,永遠露出一雙美腿,「Banklady」外號不脛而走。與此同時,在蘇格蘭場學成歸來的年輕警探 Fischer(Ken Duken 飾)分析 Gisela 和 Hermann 作案的手法,逐漸理出頭緒,窮追二人,又向政府提出改善漢堡銀行的保安措施。後來,Gisela 發現 Hermann 一個教她徹底失望的秘密,卻還是遊說 Hermann 一同打劫其中一家保安最嚴密的銀行,大撈一筆後遠走他鄉。這一次,Fischer 已經追上了二人……
《淑女做世界》的背景是 1960 年代 ,場景看來過於光鮮。導演也喜歡賣弄一下拍攝技巧,加上少量穿幫的道具,間中顯出《淑》片的時代背景失焦。
故事焦點不在於男女主角聯手打劫,而是二人的愛情故事。Gisela 給塑造成一個壓抑慾望的熟女。一開場,她在工廠做體力勞動的工作,然後在更衣室看到同事的口紅,很想據為己有;之後回家,又見她父母各有一些身心問題,讓 Gisela 不好過。電影很快帶出了顯得有點落泊的 Gisela 原來也愛美,經濟條件不好,自我形象低落,都跟身為女性有點關係,很快為 Gisela 之後「立志」當劫匪作了鋪排。描寫女主角性格的戲分有點文藝氣息。雖然主角是 Gisela,但 Hermann 的戲分也很多。比較之下,之後揭開 Hermann 的秘密生活,便顯得有點草率,也沒有怎麼交代他過着雙面人生活的心路歷程。
Nadeshda Brennicke 和 Charly Hübner 都不是俊男美女,但他們的演出各自顯現本身的型格。Nadeshda Brennicke 內心戲較佳,Charly Hübner 則有點 James Cagney 和 Orson Welles 混合的味道。全片最養眼的,是演新手探員的 Ken Duken,演技不過不失而已。儘管到最後 Fischer 一角絕對值得多書幾筆,但其時編劇筆鋒已落在 Gisela 和 Hermann 的愛情上去了。順帶一提,Ken Duken 的老婆是音樂家 Bach 的後人。
Tuesday, 28 October 2014
魔鬼怪嬰
記憶中,好多年前,本地的免費電視台曾經播映《魔鬼怪嬰》(Rosemary's Baby)。好奇想看,卻給長輩趕回房中睡覺,當時年紀一定小。
Polanski 的近作比舊作看得多。說來慚愧,他的舊作如《唐人街》(Chinatown)、《怪房客》(The Tenant)、《黛絲姑娘》(Tess) 等至今仍只聞其名。唯一例外的,是在《魔鬼怪嬰》的前一齣電影《天師捉妖》(Dance of the Vampires)。《魔》片是 Roman Polanski 從歐洲到好萊塢的第一部長片。劇本改編自 Ira Levin 的同名小說,是 1960 年代最暢銷的驚慄小說。Polanski 受邀執導,拍出了一齣經典電影,同時讓女主角 Mia Farrow 躍居一線女星之列。
這些年來,一直沒計劃看《魔鬼怪嬰》,是因為害怕電影中有非常血腥可怕的場面。終於在電影院裏把此片好好看完,原來幾乎沒有恐怖的場面,都是導演在營造氣氛,加上演員的出色演繹,炮製出這齣好戲。話說回來,在 2014 年看 1968 年的戲,確實覺得好些場面和設計似曾相識,甚至熟口熟面。這倒是證明,Polanski 的確有本事,對不少後來的導演有所影響。若說劇情,相信 46 年前的觀眾不會一聽說女主角的丈夫因為競爭對手突然失明而獲得演出機會,便馬上聯想起巫術降頭之類的。
故事在紐約發生。一對年輕夫婦搬進了一幢幽暗而住客稀少的公寓大樓:丈夫 Guy(John Cassavetes 飾)演小型舞台劇,拍過一些廣告,一直等候機會,比較自我中心;妻子 Rosemary(Mia Farrow 飾)溫柔,有雙巧手,帶文藝風格。他們隔壁住了一對熱情但性格古怪的老夫婦:老婆 Minnie(Ruth Gordon 飾)愛打聽,老來串門子;丈夫 Roman(Sidney Blackmer 飾)目光銳利,自稱曾周遊四方。Guy 和 Rosemary 想生孩子。一天 Guy 喜孜孜告訴 Rosemary 自己獲得了理想的角色,但那是因為原來中選的男演員突然失明。這倒無損 Guy 的興致,更落實生小孩的計劃。晚飯時,Minnie 端來甜點,Rosemary 吃了兩口,覺得味道古怪,不久天旋地轉,做了個奇怪的夢,看見自己給一班既陌生又熟悉的人圍着……Rosemary 證實有孕了,但奇怪事情陸續發生。她夫婦倆的好友 Hutch(Maurice Evans 飾)精明博學,察覺到 Rosemary 神色有異,可是不久便突然昏迷,然後死去。Rosemary 從 Hutch 朋友手中得到 Hutch 發生事故前要交 Rosemary 一本關於巫術的書。Rosemary 開始梳理出頭緒,懷疑公寓樓的其他住客,甚至是 Minnie 給她介紹的婦科聖手(Ralph Bellamy 飾)都是邪門術士,全為一伙,對她有不軌之圖……
電影沒有暴力、齷齪的場面,但氣氛很好。Polanski 設計場面很有心思,主角居住的那幢大樓收先聲奪人之效,女主角成孕魔胎那一場詭異而富格調。各個主要演員演技好,在戲中的行為和情緒並非一味炮製戲劇張力,而是着力加強人性,令觀眾感受到有如身邊人遇上可怕事情時的真實反應,這又以 Mia Farrow 居功至偉。她沒能提名奧斯卡影后,實非戰之罪。
其他演員都表現出色。演 Minnie 的 Ruth Gordon 憑本片奪得奧斯卡女配角獎,她後來在 1971 年演出黑色愛情喜劇《靚仔愛阿婆》(Harold and Maude) 更提名影后。演 Minnie 丈夫的 Sidney Blackmer 和婦科醫生的 Ralph Bellamy 都搶鏡頭。
當《魔鬼怪嬰》驚慄片看以外,主角 Guy 和 Rosemary 兩口子的遭遇也值得一提。電影沒有說明,到底 Guy 是否早已加入邪教?但照劇情推斷,那應該是在他和老婆搬進公寓之後的事。在故事之初,Guy 對功名看得輕一點,更重視妻子。遇見 Roman 和 Minnie 夫婦後,對自己和事業更加着緊,惡念遇上魔鬼,一觸即發,顯出人性之惡。Rosemary 個性柔順,一直如此。她發現自己誕下了魔胎,內心交煎。電影最後的一個鏡頭沒有任何恐怖的東西,卻教人毛髮直豎:人性美善竟然成全惡毒計謀,道德何處容身?
Thursday, 23 October 2014
百萬金臂 (Million Dollar Arm)
八月底出差時,在飛機上看了這齣迪士尼製作的《百萬金臂》(Million Dollar Arm)。這戲的編劇 Thomas McCarthy 有齣自編自導的舊作《訪客》(觀後感)前幾年在影展上得過一些獎。比較之下,《百萬金臂》有較多的製作資源,但整齣戲只拍得平平穩穩,好像只靠販賣男主角 Jon Hamm 的個人魅力來爭取觀眾的好感。
故事說 JB(Jon Hamm 飾)本來是個成功的運動員經紀人。自立門戶後,一直未能跟有潛力的新星簽下合同,公司經營日漸困難。後來 JB 靈機一觸,想到印度人熱愛板球運動,很多年輕選手臂力驚人,可以去那裏挑選有條件的年輕人到美國接受訓練,轉打棒球,能在美國冒出頭來的話,更可以順便開拓龐大的印度(或南亞)市場。JB 找球探 Ray(Alan Arkin 飾)和棒球教練 Tom(Bill Paxton 飾)幫忙,遊走印度大半個月,舉辦「百萬金臂」選拔賽,終於找到 Rinku(Suraj Sharma 飾)和 Dinesh(Madhur Mittal 飾)兩人。印度窮小子在美國水土不服,又不懂得棒球和人情,表現差強人意,JB 押下的最後一筆本錢將要泡湯……
迪士尼永遠散發正能量,結局當然是柳暗花明。電影長逾兩小時,不喜歡或不熟悉棒球的觀眾可能會感到少許沉悶。故事取材自真人真事,主人翁真的在北美職棒大聯盟佔得一席。電影沒有什麼特效,也沒有過分誇張的場面。描寫印度小子初到美國遇上文化衝擊的笑料適可而止。
男主角 Jon Hamm 近年主演電視劇《廣告狂人》(Mad Men) 而走紅。他在本片顯出一點疲態,但也剛好配合主角 JB 的處境。只是他老帶點病懨懨似的,看着有點沒趣。
兩個印度小子較有看頭。Suraj Sharma 曾主演李安執導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觀後感),Madhur Mittal 則於《一百萬零一夜》(觀後感)扮演男主角的哥哥,即結局時良心發現的那個小混混。不過,他們在《百》片中的角色都有點傻頭傻腦,儘管不是插科打諢,卻也沒有太多的發揮。
全片最好戲的是金像男配角 Alan Arkin,戲份不算多,但觀眾一定記得他飾演的球探。好萊塢好像越來越重視老牌演員,往往靠他們在電影中穿針引線,甚至收畫龍點睛之效。
Tuesday, 21 October 2014
辯父律師
看預告片時,已經隱約覺得《辯父律師》(The Judge) 不是要拍法庭上控辯雙方針鋒相對,而是劇中人物之間的人情互動,果不其然。
故事說 Hank( Robert Downey Jr. 飾)聰明但刻薄,是大城市的知名律師,專替有錢人打官司,為錢可以忽略公義。Hank 正跟老婆鬧離婚,跟小女兒的關係很好。因為母親離世,Hank 回到家鄉小鎮奔喪,重遇年輕因故當不成棒球選手的哥哥 Glen(Vincent D'Onofrio 飾)、有自閉傾向的弟弟 Dale(Jeremy Strong 飾)、舊情人 Samantha(Vera Farmiga 飾)。而與 Hank 關係疏離、在小鎮當了幾十年法官行將退休的父親 Joseph(Robert Duvall 飾)捲入了一宗謀殺案。幾經轉折,Hank 成為父親的辯護律師,在追查事件的真相時,重拾他自己背棄多年的親情。在法庭上,主控官 Dwight(Billy Bob Thornton 飾)可是一心衝着 Hank 而來,矢志打敗 Hank,將 Joseph 送上監牢……
《辯父律師》拍出小鎮明媚的風光,但劇情絕對陳腔濫調,活像美國日間播放的肥皂劇。幸好幾個主要演員表現出色,特別是飾演兩父子的 Robert Duvall 和 Robert Downey Jr.,才尚算有一點看頭。
電影不以法庭為重點,表面是小鎮風雲,實則講親情和良心。導演以文藝手法拍攝的家庭和法庭,成績平平。
Robert Downey Jr. 本來演技不錯,但他演鐵甲奇俠 Iron Man 太成功了,他本人賺大錢外,連編劇和他自己好像都無法抽離角色,他接演的其他角色和他本人的演繹都帶着 Tony Stark 的影子,包括本片在內。
現年八十有三,剛好三十年前憑《虐待》(Tender Mercies) 贏得奧斯卡影帝的 Robert Duvall 表現爐火純青,按理應該能夠提名男配角。他曾經六次提名奧斯卡,三次男配角,三次男主角,最初憑《教父》(The Godfather) 和《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角逐男配角,然後首度提名影帝便得獎,且看明年是否可以再下一城。
Monday, 20 October 2014
未來叛變
跟前陣子的《逆權大狀》(觀後感)一樣,看《未來叛變》(The Giver) 時也聯想到目下的香港社會。
Phillip Noyce 算高產量導演,《未來叛變》改編自 Lois Lowry 在 1993 年發表的同名小說《The Giver》。最初對《未》片和它的原著小說一無所知,只因為有 Jeff Bridges 和 Meryl Streep 這對金像影帝、影后參演而感興趣。電影尚算拍得乾淨利落,片長 97 分鐘,美工和視覺有水準,但是劇本對於富哲理思考的命題探討得挺膚淺,情理不足,科幻感覺也不夠強。要不是現在香港人參與的民眾運動(不論是支持哪一方)和面對的社會危機,大概我(和很多觀眾)看完也不會對《未》片留下什麼印象。
故事發生在未來世界,於沒有說明的災難之後,人類建立一個完全規劃出來的平等大同的社區,然而領導人對民眾的控制有如共產極權,結合科技和醫藥,抹煞民眾的歷史記憶和個人感情,全盤操控民眾的就業和人生,甚至殺死不合「資格」的成年人和初生嬰孩。社區由大長老(Meryl Streep 飾)管治,她在分派年輕人工作的典禮上,宣布選出 Jonas(Brenton Thwaites 飾)去從 The Giver(Jeff Bridges 飾)學習,成為新一任也是唯一的記憶傳人,他日接任長老的顧問。其實 Jonas 對社區內的人和事早跟其他人有不同的感覺。他從 The Giver 的身上找回記憶和情感,看見人類社會「古老」的習俗和歷史,體會生死哀樂,決定要衝破界限,使社區恢復應有的色彩……
原著小說的對象是兒童讀者,但題旨顯然針對成年人口味。故事的內容和細節(以電影情節而言)有着《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Ray Bradbury 的《Fahrenheit 451》(曾拍成同名電影《烈火》)等小說的影子,但這不及跟現在香港的情況作比對有趣。《未》片說一場革命運動,更是「顏色革命」,從黑白影像(回)到彩色世界。片中民眾被當權者奪去記憶和情感,且對過去一無所知。人人都衣著一致,言行受控,個性被削平。大長老說,以往人類可以自決命運,卻永遠選擇錯誤,所以她和其他長老便替民眾「挑選最好的,避免犯錯」。
《未》片可說是「雞蛋對高牆」的寓言。獨裁長老精於語言偽術,顛倒是非黑白。片中的社區就像文革,隨時會被親友舉報。但因為人人都生於樊籠,所以相信領導的謊話,樂於享受因循的安逸生活。
戲中 Jonas 受訓時,那些虛擬的旅程色彩繽紛,表達手法多變,更加入了不少的主觀鏡,這竟然是全片最好看的段落。
男主角是澳洲年輕演員 Brenton Thwaites,自然清新,但談不上驚艷。飾演他小情人的 Odeya Rush 來自以色列,長得不錯,但角色沒有太多發揮的機會。兩個演技派 Meryl Streep 和 Jeff Bridges 都可觀,但並非什麼突破性演出。其他的配角不乏知名人士,例如扮演 Jonas 父母的瑞典男星 Alexander Skarsgård 和久違的 Katie Holmes(怎麼她的樣子和演繹都有點像田蕊妮?),還有客串的女歌手 Taylor Swift。
這電影不可能在中國大陸公映,因為片中用了 1989 年北京長安大街上王維林以肉身抵擋坦克一幕的片段。那可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場面,撼動了不知多少心靈。
Thursday, 16 October 2014
三谷幸喜「大空港 2013」
看了三谷幸喜編劇和導演的電視劇和電影足二十年了。這齣《大空港 2013年》去年 12 月 29 日在日本的民營收費衛星電視台 WOWOW 播出,全劇片長 100 分鐘,一鏡到底,沒有任何剪輯。快將開始的亞洲電影節 (HKAFF) 選映了這單元劇,因為時間不配合,所以先找來看了。
《大空港 2013》由三谷幸喜編劇和導演,是他第二次以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成的電視單元劇。2011 年,他已經替 WOWOW 拍了一齣片長 112 分鐘又是一鏡到底,叫《Short cut》的單元劇。《Short cut》全劇只有中井貴一、鈴木京香、梶原善(三谷幸喜很愛用的一個綠葉演員)三個演員。《大空港 2013》則有 12 個主要角色,以竹內結子飾演的航空公司地勤人員為中心,把所有人物串連起來,對製作和演技是更大的挑戰。
這劇共拍了九天,每天只有在松本機場開始運作之前的兩個小時可以到場工作,最初三天是讓劇組和演員熟識排位和場面調度。對演員來說,可以把此劇當舞台劇來演。然而,場景從表演舞台換成一個小型機場,再加上拍攝的隊伍、器材運作、燈光、錄音等操作細節,馬上大大提高難度了。
劇本有着三谷幸喜作品常見的套路,人物眾多,性格有少許卡通化,總有說話又快又多的人,而且人人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秘密,一環扣一環,再製造一些(小)危機或懸疑。
大河内千草(竹内結子飾)在本州中部的松本機場上班。東京羽田機場因為天氣欠佳,取消了部分航班,本來閒得發慌的大河內要照顧一班來到松本等候的內陸航機乘客。她主要負責接待回老家奔喪(《Short cut》的主角夫婦又是去喪禮呢)後正返回東京的田野倉家。老爸守男(香川照之飾)跟一直追着他的年輕神秘女子倉科(戸田恵梨香飾)有染。媽媽美代子(神野三鈴飾)早察覺丈夫有婚外情,加上剛喪母,有點魂不守舍。同行的哥哥蔵之介(生瀬勝久飾)明顯墮進了騙局,追着守男和美代子要錢蓋天文館。田野倉家女兒真弓(石橋杏奈飾)交了男朋友(梶原善飾),但因為是忘年戀,害怕父母不接受;兒子睦夫(池松壮亮飾)則一直嚷着要趕快回東京。美代子和蔵之介的老父清正(綾田俊樹飾)也有個天大的秘密要向眾人宣布。至於大河內本人,被上司村木(甲本雅裕飾)死纏要跟她結婚,只好跟女同事砂田(青木さやか飾)訴苦。在機場之內,還有個造型百變的神秘俊男国木田(小田切讓飾)……
所有的演員表現都恰如其分,又以竹內結子和生瀨勝久兩人最搶鏡頭。編導盡量讓每個角色都有至少一場當主導的戲,但對於次要的角色,其焦點戲份自然也薄弱一點。
總的來說,《大空港 2013》裏充滿三谷幸喜前作的影子,但大概無損觀眾的雅興。畢竟,大家看他作品大概是為了其豪華的演員陣容吧。
Tuesday, 14 October 2014
戀戀小情歌
蘇格蘭獨立樂團 Belle and Sebastian 主將 Stuart Murdoch 創作了一齣音樂劇,再拍成同名電影《戀戀小情歌》(God Help The Girl)。喜歡 Belle and Sebastian 音樂的該會欣賞這電影。沒怎麼聽過他們音樂的,或會覺得這戲瑣碎沈悶。
女主角 Eve(Emily Browning 飾)有抑鬱徵狀,正在精神病醫病治療厭食症。Eve 有音樂天分,譜曲、填詞、演唱無一不通。她遇上了同會寫歌的游泳池救生員 James(Olly Alexander 飾),再結交了跟 James 學吉他的 Cassie(Hannah Murray 飾),三人計劃組織樂團。另一方面,Eve 將自己的作品錄唱在卡帶上,委託受歡迎的地方樂隊主將 Anton(Pierre Boulanger 飾)交給電台節目主持人,望得賞識。Anton 不完全認同 Eve 的作品。Eve、James 和 Cassie 物色了幾個樂手組成樂團演出。與此同時,James 發現 Eve 跟 Anton 交往過,開始疏遠 Eve。Eve 感到寂寞而瞌藥……
《戀戀小情歌》裏的歌曲主要紀錄 Eve 所經歷的各種伴隨成長而至的喜樂和哀愁。說得更準確一點,Eve 的哀和樂成八二之比。曲風大都走小清新路線,歌詞主要是生活尋常和 Eve 的個人情緒,側寫少女邁向成人的心路歷程。但如此文藝的作風,至少對香港的年輕觀眾來說,未必對他們的胃口。
有人說,《戀戀小情歌》是 Stuart Murdoch 帶着自戀情結的小習作。我不完全反對。但在拍攝手法上,他也有嘗試比較活潑的調子,並非一味是幽暗天地裏的青春躁動。
女主角 Emily Browning 來自澳洲,電影也把女主角改成從澳洲來到英國,大概讓她不必苦充英國口音吧。然而,為什麼一個澳洲女孩會住進英國的醫院療養?幹嘛她的家人從不現身?編導沒有解釋。看過 Emily Browning 主演的《天姬戰》(Sucker Punch),但在該片我對演壞蛋的 Oscar Issac 印象最深刻。在《戀》片中,Emily Browning 有些戲份要現場演唱,論歌藝,她比 Keira Knightley 好。
男主角 Olly Alexander 的造型和角色都有書獃子的味道。James 是個傻戇可愛的角色,Olly Alexander 表現還行,歌藝也可以。總覺得之前看過這張臉,原來在 Jane Campion 拍詩人 John Keats 的電影《閃亮的星星》(觀後感)中,他演了男主角患病早夭的弟弟 Tom Keats。
看完電影,付款下載了電影原聲帶,正在複習中。本來挺喜歡 Belle and Sebastian 音樂的風格,就是電影拍得有點零碎,一些對白顯得造作,但配上英國風光,洋溢暖和的英倫風造型,還有幾個主要演員討好的外型,《戀戀小情歌》還算賞心悅目/耳。畢竟,這戲才用了一個月便拍完,導演又是新人,還行。
Monday, 13 October 2014
鼓動真我
看預告片時,已經隱約覺得《鼓動真我》(Whiplash) 並不是什麼勵志電影。影片主要講一個從小就愛打鼓的年輕人學習爵士音樂,考進一流音樂學院,獲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師挑進旗下樂團學習和參賽,不料竟是墮落地獄般的遭遇。然而,最後事情卻有突破性的發展。
英文名片 Whiplash 語帶相關,既指 Hank Levy 所譜寫的《Whiplash 7/4 and 14/8》,也作字面意義解「鞭打」。Hank Levy 是已故的美國爵士樂作曲人兼薩克管樂手,他愛以不常用的拍子譜曲,《Whiplash》便以四七拍和八十四拍寫成。爵士樂的節奏和拍子本來就跟「正統」樂章大有分別,樂曲不以常用拍子譜寫,演奏難度更高。片中的音樂教師對演奏和學生的要求極端嚴苛,每次排演就如揮着無形的皮鞭一下一下打在年輕學員的身上。香港的譯名說不出故事的內容和氣氛。
男主角 Andrew(Miles Teller 飾)沒有音樂背景(爸爸是高中英文教師,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拋棄了家庭),靠自己的天分、興趣和努力考進音樂學院,追逐自己的音樂理想。他獲得嚴厲但出色的導師 Terence(J. K. Simmons 飾)選中加入其樂團受訓,本來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不料對方訓練的方式和態度跟惡魔無異,教 Andrew 和其他團員身心俱疲。Andrew 為了專心學習,甚至狠心跟純美的女朋友 Nicole(Melissa Benoist 飾)分手。然而,任 Andrew 再努力練習,總是無法達到 Terence 超高的要求。後來一次意外,除了嚴重地打擊 Andrew 的身心外,更讓他察覺到 Terence 的另一面……
Damien Chazelle 自編自導的《鼓動真我》片長 106 分鐘,流暢而緊湊。這是劇情片,同時有點驚慄元素。男主角練習打鼓的過程是血腥的,雙手有看得見的血,內心也在不停流血。惡魔導師只求完美,教導學員的方法迹近精神虐待。
看電影時,想起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儘管那些年的經歷沒有如今銀幕上的那麼戲劇性,還是能夠體會男主角內心的掙扎。Andrew 相信自己有當(出色)鼓手的天分,也非常認真和努力去鍛煉,可是不管他怎麼下苦功,加上陰差陽錯,始終達不到 Terence 的要求,最後甚至於飽受奚辱之下離開。
另一方面,導師聲稱他另有盤算,才對學生嚴苛,並說出他的一番道理。聽來言之成理,但其實是走火入魔,是音樂教師自私和自負,多於窮盡苦心去成就天才。
純粹把《鼓動真我》當電影看,緊湊以外,對教育也有些啟發。兩名主要演員 Miles Teller 和 J. K. Simmons 難得遇上甚具發揮的角色,都表現出色。
跟很多談音樂天才/神童的電影不同,《鼓動真我》是黑暗的,帶運動鬥爭的味道。假如劇本可以多描寫其他學員和周圍相關的團體(哪怕都只是側寫)對魔鬼老師的看法或評價,該更全面。
Thursday, 9 October 2014
軍中樂園
算我跟紅頂白,知道《軍中樂園》在金馬獎得到了幾項提名,才改變初衷去看。電影製作挺認真的,攝影、美工、剪輯、配樂都不錯,演員陣容也挺強,但故事欠高潮。編導既找到「特約茶室」這題材,卻沒法拍出多少獨特或令人難忘的場面或情節。跟鈕承澤前兩齣電影《艋舺》和《愛》一樣,《軍》片主要靠明星演員來吸引觀眾,作品的內涵一般。
台灣軍方在 1950 至 90 年代初在台灣和外島設立了特約茶室,其實是半公娼戶,專為軍人解決生理需要,也有人稱之為「軍中樂園」,最終在人權和婦女組織施壓下結束。這戲正是以在金門的一所特約茶室為背景和主要的場景。一間妓院可以化為大時代的縮影,或賺人熱淚,或引人思考。可是看完《軍中樂園》,最多就是記得個別演員的性感演出。
《軍中樂園》的故事發生在 1969 至 71 年間,新兵小寶(阮經天飾)初到金門,原本獲選進有「海龍」之稱的兩棲作戰部隊,接受魔鬼教官老張(陳建斌飾)的嚴格訓練。但是小寶天生怕水,便改到有「軍中樂園」之稱的特約茶室當服務生,冷眼看着同袍和一群老中青軍妓的情慾故事,包括老張對阿嬌(陳意涵飾)的真情意。後來,小寶自己也給有錢且會說流利英語的妮妮(萬茜飾)吸引住……
電影有三條愛情線:老張對阿嬌、小寶和妮妮,還有飽受同梯欺凌的華興(王柏傑飾)跟茶室中另一名軍妓莎莎。從大陸被拉到台灣的老張大概把他對老家的思念轉化成對年輕妓女阿嬌的愛意。明知歡場無真愛,老張仍然把全副身家押上,自然悲劇收場,論劇情和演員的表現,比主角小寶和妮妮的一對更有看頭。
全片最搶鏡頭的不是阮經天,而是在電視劇《甄嬛傳》演皇帝的內地男星陳建斌。他飾演教官老張,層次分明,一方面是戀上拜金女的老粗,另一方面從小被逼當兵,跟母親分離,生活孤獨,令他對善解人意的小寶格外關照。陳建斌除了憑本片提名男配角外,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勺子》同時讓他提名最佳電影、改編劇本、新導演和男主角,個人在今屆金馬獎連獲五項提名。《一個勺子》水準如何尚未分曉,但他在《軍中樂園》的表現確實較出。
萬茜飾演妮妮,較多內心戲,把握得不錯。比較之下,陳意涵演阿嬌,角色的描寫和演繹都顯得外露,是「霎眼嬌」。此外,扮演老妓阿霞的苗可麗雖然戲份不多,仍可見演技。
憑《艋舺》贏得金馬影帝的阮經天,演出無疑更趨成熟,由新兵受訓的青澀模樣,到無奈接受轉投特約茶室,再體會人性和現實的荒誕,都表現稱職。只是角色的可觀性一般,又碰上戲路縱橫的陳建斌,光芒驟斂。
Tuesday, 7 October 2014
HKLGFF 2014:蘋果緣‧告別前的一場戀愛
今年的香港同志電影節原本買了三場電影的票,第一場《日光慾》(Praia do Futuro) 因為病倒了而沒去看,另外兩齣則不過不失。看同性戀題材的獨立電影,最怕遇上兩種情況:一是故作高深,再大搞唯美迷離的畫面,以緩慢得離譜的節奏推演故事;二是小事化大,造型、動作和演繹都見誇張,台前幕後都顯得煞有介事。
這齣《蘋果緣》(John Apple Jack) 來自加拿大,可以歸納於第二類之下。
John(Chris McNally 飾)和 Jack(Kent S. Leung 飾)是兒時好友,Jack 一直暗戀 John。John 即將繼承父親的餐飲生意,但他終日只顧跟不同的性伴胡混。Jack 輾轉到了 John 旗下的餐廳工作。不久,Jack 竟然宣布跟 John 的姐姐結婚。為了阻止這門婚事,John 不惜在家人面前「出櫃」,逼 Jack 也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但 John 的家人非但毫不驚訝,老爸更乘機暫停供養 John。白富帥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要學習重新做人,Jack 也再次對 John 動心起來……
香港出生的鄭柏恆編寫《蘋果緣》的劇本,影片中有幾個不錯的笑話,但大部份點子「熟口熟面」。電影看來像以 DV 拍攝似的,演員的造型和服飾挺土氣的,但也可能只是如實反映一般加拿大人的穿衣風格罷了。
兩個男主角都很努力地演戲。Chris McNally 還算活潑,華人演員 Kent S. Leung 則嫌誇張,一味擠眉弄眼談不上演技。至於其他配角,演老爸的 Drummond Macdougall 和 John 姐姐的 McKenzi Scott 自然一些。
另一齣《告別前的一場戀愛》(Gerontophilia) 則以「爺孫戀」為主題。電影走溫柔愛情片路線,講本來有個女朋友的俊小子 Lake(Pier-Gabriel Lajoie 飾)常常忍不住注意周圍的老人。後來他去媽媽打工的老人院做兼職,邂逅患病了的有色人種長者 Mr. Peabody(Walter Borden 飾)。Mr. Peabody 結過婚,有個兒子,但他顯然(也)喜歡同性。Lake 跟 Mr. Peabody 混得越來越熟,決定偷偷幫助 Mr. Peabody 實現可能是他人生最後的一個願望……
無獨有偶,《告別前的一場戀愛》也是加拿大電影,整體的製作和演員的表現都比《蘋果緣》專業。兩個男主角,一老一少,演繹角色見層次,其中擔戲最重的 Pier-Gabriel Lajoie 清新又帶點驚喜。
記憶中,專門講(有結果的)同性忘年戀的電影不多。《告》片中的小男生甚至會為老花痴愛人吃醋。然而,跟很多同性戀電影一樣,劇本不論對角色還是劇情的描寫都有些地方顯得一廂情願。例如 Lake 本來跟女朋友相處得挺好的,就是他潛藏着濃郁的戀老情結,也不該是說變就變的;他女朋友個性再好,相信也不會那麼輕易放手,更大方祝福自己的小情人終於找到了真我,投入老翁的懷抱。
大概同性戀電影的編劇和導演都喜歡把理想和幻想的情節直接投下他們作品裏去就是。
Monday, 6 October 2014
失蹤罪
有些導演拍了一些好電影,儘管後來偶有失手,但始終不減魅力,David Fincher 就是這一類了。他憑《七宗罪》(Se7en) 和《搏擊會》(Fight Club) 成名,《房不勝防》(Panic Room) 表現回落,之後的《殺謎藏》(Zodiac) 則叫好不叫座。但接着的《奇幻逆緣》(觀後感)、《社交網絡》(觀後感)和《龍紋身的女孩》(觀後感) 都是具水準之作,於是改編自暢銷同名小說的《失蹤罪》(Gone Girl) 便成了很多觀眾/讀者期待的電影。
然而,一看演員名單,男主角是得過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和最佳電影獎、在幕前卻欠似乎一點觀眾緣的 Ben Affleck(前陣子電影公司宣布 Ben Affleck 扮演蝙蝠俠,坊間劣評不絕),再加上「失蹤罪」這個敷衍到不能的中文片名,最初確實猶豫要不要看。買票了是因為劇本居然由原著作者 Gillian Flynn 親自操刀。據說,Gillian Flynn 為電影寫了新的結局。(還)沒讀過原著,無法評論劇本優劣,但整體來說,初時節奏稍為緩慢,發展下去曲折奇情,有驚險之餘,也有搞笑,片長 149 分鐘,張馳有道,娛樂性豐富。
故事說 Nick(Ben Affleck 飾)和 Amy(Rosamund Pike 飾)郎才女貌,二人同以寫作為生,卻也一同事業失意,從 Amy 出生的紐約搬回 Nick 的小鎮老家去。Amy 的名氣比 Nick 大很多,而且學業成績出眾。在結婚五周年那天早上,Amy 無故失蹤,警方懷疑跟 Nick 有關係。女警探 Rhonda(Kim Dickens 飾)負責調查,漸覺事有蹊蹺。Amy 失蹤逐漸引起全國關注,警方和傳媒的壓力日漸高漲,Nick 躲到攣生妹妹 Margo(Carrie Coon 飾)家裏避風頭。後來 Margo 發現 Nick 有所隱瞞,而大量不利證據指向 Nick,細看又似故弄玄虛的騙局。案情變得撲朔迷離,Nick 決定找專門處理這類案件的律師 Tanner(Tyler Perry 飾)幫忙。這時候,曾經追求 Amy 的年輕富翁 Desi(Neil Patrick Harris 飾)突然現身……
《失蹤罪》不是由警探敘事,而是由受害人現身說法。令人更意外的是受害人不止一個。電影前半部主要圍繞男主角 Nick,失蹤了的妻子 Amy 則是下半部的焦點,女警探只是配角。這戲看似是懸疑罪案片,其實講述一對金童玉女如何逐步變成怨偶。
另一方面,《失蹤罪》也可以看成為一齣「女性」電影。作者/編劇 Gillian Flynn 是女性,故事的女主角也是作家,並由善良細心的女警探查案,牽繫整個案件的是女性最關心的感情問題。加上尖酸刻薄的電視女主持人,女主角的控制狂媽媽,還有男主角的妹妹,女人在這電影中豈止撐住半邊天?
Amy 幻想力豐富,情感細膩,竟然在自己內心築起了另一個世界,一切都依她主宰。Nick 的出身和成就都不如老婆,失業之後,由 Amy 打本經營酒吧。漸漸此情不再,愛情幻像與婚姻生活無法彼此呼應,一個想抱住不放,一個想彼此放生,二人的關係由出現裂痕陷落至覆滅性的結果。電影列為第三級(觀眾須年滿十八歲方能入場)是因為有一場非常血腥的性暴力戲。
David Fincher 挑選 Ben Affleck 飾演 Nick,是因為覺得 Ben Affleck 的事業和私生活都經歷過高低起跌,跟片中男主角的遭遇頗有類同之處,也就不計較他年紀比原著主角老很多了,但說到演技,還是馬馬虎虎,無法把 Nick 陰暗面好好地演繹出來。
Rosamund Pike 飾演天使魔鬼混合體的女主角,雖然很戲劇性,但演技和扮相都可觀。在《失》片之前,她名氣一般,觀眾大多記得她演過《烈探狙擊》(觀後感)。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三年前在猶太電影節看的《巴尼的版本》(觀後感)。
其他配角都演出可觀,包括演 Nick 孿生妹妹的 Carrie Coon,演女警探的 Kim Dickens,以及演律師的 Tyler Perry。
Saturday, 4 October 2014
麥兜‧我和我媽媽
麥家碧和謝立文原創的麥兜從漫畫到大銀幕,這些年來,連同《麥兜‧我和我媽媽》,已經拍了五齣動畫片(還有《麥兜故事》(2001)、《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麥兜響噹噹》(2009)、《麥兜噹噹伴我心》(2012))和一部有真人參演的《春田花花同學會》(2006)。十多年過去,一同成長的觀眾心境早變了,香港這城市也經歷了幾許變遷。
麥兜讓我想起《IQ 博士》。小時候每一次看《IQ 博士》必會捧腹大笑,最近幾年重看,真的一點感覺也沒有。麥兜這隻小豬好一些,總離不開地道的小人物情懷。儘管發生在麥兜身上的笑話鮮會教我捧腹,但故事中所反映的荒謬現實還是能夠引人共鳴的。
今集故事主角神探波比 (Bobby Mak) 被譽為自福爾摩斯以來最厲害的私家偵探。波比說,他的一切都得自他媽媽麥太。神探波比就是長大後的麥兜。麥兜自小愚笨,麥太卻是精明能幹的媽媽。麥太為生計兼職無數,結果身子累垮了……麥兜長大後往外跑,離家越遠,越想起媽媽為他所做的一切,他才恍然,看到麥太的聰明和對自己滿滿的愛……
《麥兜‧我和我媽媽》是一齣充滿溫情的電影,但也有煽情的地方。這戲實在是個挺悲慘的單親家庭故事,只因為麥兜純真(和麥太的聰慧),大家才覺得那麼開心好玩。《麥》片令人想起意大利電影《一個快樂的傳說》(Life is Beautiful)。
另一方面,故事也提及香港的城市、社會和人情的一些變遷。跟上一集《麥兜噹噹伴我心》比較,我喜歡這一集多些,影片整體的調子沒有那麼灰暗。
《麥》片繼續保持麥兜系列活潑傳神的廣東話,還有本地新興的潮流用語。但從創作的角度看來,這次沒有什麼配角,重用了諸如「旅行」等的舊橋段。幸好大部份時間以輕鬆的手法敘事,才不覺得沉悶。
Friday, 3 October 2014
2014 年第三季觀影小結
第三季看了 35 齣電影,其中三齣在飛機上看,一齣於視頻網站看。這些電影有超過一半是在九月份看的,包括意大利電影節、同志電影節和幾齣在十月份公映但提早於九月份放映公開優先場的戲。
今年暑假沒有太多好電影,上戲院的次數自然少,最初以為第三季會沉悶地度過。尤幸後來有一兩個電影節,雖然電影的質素一般,但總算提供了一些另類的選擇。
第三季自選電影前十名(不包括舊片):
1《輝耀姬物語》(かぐや姫の物語)
2《情迷月色下》(Magic in the Moonlight)
3《猿人爭霸戰:猩凶崛起》(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4《看見台灣》(Beyond Beauty, Taiwan from Above)
5《一切從音樂開始》(Begin Again)
6《黃金時代》
7《情迷出租男》(Fading Gigolo)
8《離開他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er)
9《愛情回帶》(Allacciate le cinture)
10《等一個人咖啡》
Thursday, 2 October 2014
黃金時代
「…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但又是多麽寂寞的黃金時代呀!別人的黃金時代是舒展着翅膀過的,而我的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從此我又想到了別的,什麽事來到我這裏就不對了,也不是時候了。對於自己的平安,顯然是有些不慣,所以又愛這平安,又怕這平安。」1936 年 11 月 19 日,蕭紅在日本寫給蕭軍的第二十九封信
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片長達 179 分鐘,是一桌夠吃一整個晚上的視覺盛宴。主角蕭紅生於大時代,編導盡力把她所有的愛情和文學創作上的失落都呈現在觀眾的眼前。鏡頭隨着飾演蕭紅的湯唯從哈爾濱開始,走過北京、青島、上海、武漢、重慶和香港。對於不熟悉蕭紅或中國現代文學(傳統上,指 1917-1949 年發表的作品)的觀眾來說,多個文化人在銀幕上「現身說法」,解說蕭紅的人生和那個大時代的點滴,資料豐富,甚至應接不暇。
蕭紅最著名的兩本小說,《生死場》得到魯迅的幫助在上海出版,《呼蘭河傳》(1999 年《亞洲周刊》評選 20 世紀中文小說 100 強,《呼蘭河傳》排名第九位)在香港寫成。《黃金時代》的選景、美工和攝影的水平很高,着力把民國時期的印象,以及蕭氏作品中濃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呈現出來。
《黃金時代》主要講述蕭紅十多年的寫作生涯,重要的角色有近二十人,大部份是作家和文化人物,包括魯迅、丁玲、梅志等。電影的上半部比較精彩,節奏明快一些。到了下半部,上演蕭紅人生一幕又一幕的悲劇。也許,導演想以蕭紅的生命軌跡來反映一個時代,甚至民族的悲哀。但故事太着重蕭紅的人生悲劇,越看越覺得有點煽情。
蕭紅的悲劇命運不止是親人緣薄、情路坎坷,她還生了兩個孩子,第一個甫誕下便送了人,第二個電影取用了白朗的憶述版本,大膽地暗示被蕭紅自己殺了。有人批評,《黃金時代》努力展示蕭紅的人生,彷彿在消費蕭紅(或者飾演蕭紅的湯唯)。湯唯很努力,演出也有水準,但前段演活潑的少女,眉宇之間的憂鬱顯得過於早熟。在後段湯唯是演開了,有內心戲,但不斷的悲劇情節教人看得有點累。
片中大部份角色常在編導敘事中突然跳出來,對着鏡頭解說故事的背景或作資料補遺。整齣電影雙線並行,一面是歷史的真實,另一面是故事的虛構。這樣可以讓觀眾對劇情思考更多,同時把不同角度的史料融入電影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蕭紅跟蕭軍(馮紹峰飾)分手,轉投端木蕻良(朱亞文飾)的一段。
《黃》片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看完卻有空洞的感覺,因為大部份角色也沒有鮮明的個性。主角蕭紅除了悲劇命運外,電影也把她神話化了。故事牽涉到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鬥爭,部份情節語焉不詳,看看有份投資的公司,不免惹人遐想。
看《黃金時代》之前,不免會問,到底「黃金時代」是指什麼?「黃金時代」出自於蕭紅東渡日本時寫給蕭軍的一封信。很多人對於「黃金時代」有不同的詮釋。從電影所見,蕭紅旅居日本,經濟拮据,孤獨生活,她給蕭軍寫信,不無反諷地說,那真是一個美好的時刻,在幾無照顧的情況下竟然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的干預,雖喜亦悲,所以她憂鬱、不安。若以世俗的眼光去詮釋「黃金時代」,儘管在日本時是蕭紅創作的黃金時代,但也許她最懷念的是在哈爾濱跟蕭軍相親相愛的日子,沒有第三者,縱然困苦,但二人相濡以沬,那段時光真也稱得上是蕭紅生命的黃金時代。
蕭軍是《黃金時代》另一個重要的角色。他能文能武,跟魯迅關係好,在延安跟毛澤東、周恩來見過面,在文壇、政壇都有影響力。蕭軍的《延安日記》側面記錄了當時的動盪政局、人物。之後的《東北日軍/蕭軍日記補遺》是重要的補遺資料。馮紹峰演過西楚霸王,去年主演電視劇《蘭陵王》大紅,在劇中他愛國、深情,這次演蕭軍也很不錯。
最後一提,《黃金時代》中提及蕭紅跟蕭軍曾經有不少書信往來。最近蕭軍後人把保存下來二蕭的舊箋交給了香港某出版社(就是出版《延安日記》和《東北日軍/蕭軍日記補遺》的同一家),快將印行出版。看完電影,有心勾沉史料,值得細讀,可能比聽什麼本地文化評論員的講座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