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陣子的《逆權大狀》(觀後感)一樣,看《未來叛變》(The Giver) 時也聯想到目下的香港社會。
Phillip Noyce 算高產量導演,《未來叛變》改編自 Lois Lowry 在 1993 年發表的同名小說《The Giver》。最初對《未》片和它的原著小說一無所知,只因為有 Jeff Bridges 和 Meryl Streep 這對金像影帝、影后參演而感興趣。電影尚算拍得乾淨利落,片長 97 分鐘,美工和視覺有水準,但是劇本對於富哲理思考的命題探討得挺膚淺,情理不足,科幻感覺也不夠強。要不是現在香港人參與的民眾運動(不論是支持哪一方)和面對的社會危機,大概我(和很多觀眾)看完也不會對《未》片留下什麼印象。
故事發生在未來世界,於沒有說明的災難之後,人類建立一個完全規劃出來的平等大同的社區,然而領導人對民眾的控制有如共產極權,結合科技和醫藥,抹煞民眾的歷史記憶和個人感情,全盤操控民眾的就業和人生,甚至殺死不合「資格」的成年人和初生嬰孩。社區由大長老(Meryl Streep 飾)管治,她在分派年輕人工作的典禮上,宣布選出 Jonas(Brenton Thwaites 飾)去從 The Giver(Jeff Bridges 飾)學習,成為新一任也是唯一的記憶傳人,他日接任長老的顧問。其實 Jonas 對社區內的人和事早跟其他人有不同的感覺。他從 The Giver 的身上找回記憶和情感,看見人類社會「古老」的習俗和歷史,體會生死哀樂,決定要衝破界限,使社區恢復應有的色彩……
原著小說的對象是兒童讀者,但題旨顯然針對成年人口味。故事的內容和細節(以電影情節而言)有着《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Ray Bradbury 的《Fahrenheit 451》(曾拍成同名電影《烈火》)等小說的影子,但這不及跟現在香港的情況作比對有趣。《未》片說一場革命運動,更是「顏色革命」,從黑白影像(回)到彩色世界。片中民眾被當權者奪去記憶和情感,且對過去一無所知。人人都衣著一致,言行受控,個性被削平。大長老說,以往人類可以自決命運,卻永遠選擇錯誤,所以她和其他長老便替民眾「挑選最好的,避免犯錯」。
《未》片可說是「雞蛋對高牆」的寓言。獨裁長老精於語言偽術,顛倒是非黑白。片中的社區就像文革,隨時會被親友舉報。但因為人人都生於樊籠,所以相信領導的謊話,樂於享受因循的安逸生活。
戲中 Jonas 受訓時,那些虛擬的旅程色彩繽紛,表達手法多變,更加入了不少的主觀鏡,這竟然是全片最好看的段落。
男主角是澳洲年輕演員 Brenton Thwaites,自然清新,但談不上驚艷。飾演他小情人的 Odeya Rush 來自以色列,長得不錯,但角色沒有太多發揮的機會。兩個演技派 Meryl Streep 和 Jeff Bridges 都可觀,但並非什麼突破性演出。其他的配角不乏知名人士,例如扮演 Jonas 父母的瑞典男星 Alexander Skarsgård 和久違的 Katie Holmes(怎麼她的樣子和演繹都有點像田蕊妮?),還有客串的女歌手 Taylor Swift。
這電影不可能在中國大陸公映,因為片中用了 1989 年北京長安大街上王維林以肉身抵擋坦克一幕的片段。那可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場面,撼動了不知多少心靈。
Monday, 20 October 2014
未來叛變
Labels:
星光遊樂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