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川崑,1915 年 11 月 20 日出生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是當今日本影壇的泰山北斗,1950 年代走紅,與黑澤明、木下惠介、小林正樹並稱日本影壇四騎士。2006年,91 歲高齡的市川崑推出了第 128 部作品《犬神家族》(深田恭子主演)。
論國際聲譽,市川崑不及黑澤明,但則以其濃郁的東方文學性和美學性著稱。在日本,既為學院派認可,亦能經受市場的檢驗。1956年,改編自竹山道雄小說的《緬甸豎琴》(下篇再敘)在威尼斯影展得了獎,市川崑的聲譽逐漸趨於穩定。20 世紀後半葉,在日本凡萬眾矚目的文藝題材宏篇巨著(一般帶官方紀念意義的大作),總由市川崑掛帥,例如改編自日本最古老物語文學的《竹取物語》(1987)。市川崑的作品一直反映日本電影最高的製作水準。
不少人愛就某個導演歸納概括出一種風格來,如黑澤明之於古裝武俠片、小津安二郎之於庶民劇等。市川崑卻是最雜食的,游刃於不同種類和形式的片種之間,令評論者不敢貿然把他固定在任何一種風格體系中。
1964 年 10 月 10 日,來自 94 個國家的 7060 名運動員雲集東京,在 71715 人的見證下展開了第 18 屆夏季奧運會。奧運會首次在亞洲舉行,日本政府讓市川崑執導大會紀錄片(從前,奧運會拍成紀錄片後,會在電視、戲院播放。在香港,1970 年代中以前人造衛星直播還沒流行,到 1976 年滿地可(Montreal,今譯蒙特利爾)世運會才有首次電視直播)。拍成的《東京世運會》(Tokyo Olympiad) 在同類作品中是獨一無二的,於藝術與紀錄之間的越界衝擊傳為影壇一時佳話。到今日,為此片著迷的人依然不少,包括近年叱吒日本影壇的北野武。
諷刺的是,影片拍成之初,日本政府嫌藝術氣息太濃,又沒有積極呈現大戰後新日本的面貌和為奧運興建的新場館,大感不滿,讓片子大幅刪剪至兩小時以下才於電視、影院播放。直至 5 年前,Criterion Collection 才推出了 170 分鐘足本版的 DVD。
一開場,只見大鐵球敲碎舊樓房,以便為奧運會大興土木。畫外音唸出之前每一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名字。畫面一轉,看到聖火從希臘歷 50 天運送到日本──乘泛美航機,曾途經香港,先後登陸沖繩、廣島,走過當年積雪較多的富士山下。這是全片拍攝手法最傳統的一段。
整齣紀錄片重描述運動員的身心狀態,而輕比賽的規則和結果,更非只顧拍攝勝利者,反而處處觀察入微,把競賽的光榮、失落、激情、受傷化成一闋闋聲畫融和的交響樂,教觀眾欣賞體育精神和人道精神之美。不少段落乃聚焦於運動員的身心掙扎,手法有別於傳統紀錄片:通過定格捕捉柔道運動員絕處反勝的一刻、以大特寫拍攝射擊運動員銳利的眼神、利用收音器材詮釋苦戰 9 小時未分勝負的男子撐竿跳決賽裏運動員緊張而孤獨心情。
前半部主要拍攝田徑和體操賽事,大量採用慢鏡頭去展示運動員衝擊人類體能極限的表演。談失敗者的篇幅更多,藉他們去體現、演繹何謂奧林匹克精神。下半部一開始集中拍攝一名乍德 (Chad) 運動員(乍德當時才立國 4 年),他參加男子 800 米跑,經常獨行。有個鏡頭是他給一群天真的日本孩子圍着,什麼叫世界大同,於那一幕盡在不言中。其實,那就是很好的宣傳國家的手法。
市川崑和其帶領的 145 人攝製隊伍可謂無孔不入,通過不同的播放速度和聲效,以非傳統的角度展現體育競賽的面貌。二戰後的東京仍未完全重建完成,在這個微帶老態、仍處再生階段的城市中,市川的鏡頭既富詩意(觀眾撐着和式紙傘冒雨觀戰),又充滿人道精神(觀眾為失敗或敬陪末席的參賽者打氣),更仔細勾勒出人類身體的種種:馬拉松選手佈滿血泡的腳掌、展示抽搐痛苦的扭曲面容、推鉛球運動員的小動作、競步運動員瘋狂擺動的臀部、「東洋魔女」奮不顧身救球的跑跳碰……別為片長 170 分鐘而嚇倒,全片充滿張力,涵蓋多項賽事,鏡頭調度一流,觀眾如臨其境。
《東京世運會》拍出了日本特色,將奧運會的精神、趣味、激情,以及何謂體育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日本人是一個出色的東道主,兩個星期的比賽讓世人對她刮目相看,奧運會之後經濟隨即起飛。
我想,很難再有另一齣能跟《東京世運會》等量齊觀的體育紀錄片,兼具藝術角度拍出城市的丰采、運動的風貌、人類的感情。
Thursday, 17 May 2007
多面市川崑之 1 ── 東京世運會
Labels:
星光遊樂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好有興趣喎,請問有無字幕架?
ReplyDelete市川崑的作品,淨係睇過《細雪》。
ReplyDelete萊少:
ReplyDelete日語旁白,英文字幕,寫得挺淺白的。
意粉:
買了多年,未看。
《細雪》拍得好靚,好好睇。
ReplyDelete實不相瞞,這系列本打算寫三集,最後一集就是《細雪》,但那張 VCD 遍尋不獲,只好寫兩集便算。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