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歐洲電影,雖然節奏稍慢,一般對白不多,但簡單的情節常可引發很多想像,如何解讀劇情,人言人殊,也因此增添了觀影樂趣。
2003 年推出的匈牙利電影《地鐵迷宮殺人事件》(Kontroll),故事發生在共產主義式美學的地鐵建築裏,也少不了有點殘舊的地車。影片節奏利落、鏡頭凌厲,故事集寫實、科幻、驚慄於一身。片子是導演 Nimród Antal 的第一齣作品,就利用每天夜半地鐵關站的幾小時拍攝,沒有好萊塢的科技,卻拍出了速度快感,觀眾身處昏暗的地鐵系統裏 106 分鐘,但不覺鬱悶。看得出是低成本製作,卻曾登上匈牙利票房冠軍,導演亦憑此片獲得康城影展 (Festival de Cannes) 青年導演獎。
故事講述在布達佩斯迷宮般的地鐵裏,有性格各異的地鐵查票員、不願回想過去的地車司機、暴戾的上司、謎樣的化裝少女、老不購票的滋事份子,還有來去無蹤的地鐵殺手。男主角 Bulcsú 不知受了什麼刺激或挫敗,把自己徹底放逐到地底世界,白天當查票員,放工後繼續留在地鐵範圍裏瞎逛,睏了就睡在髒兮兮的月台上。
幾個同僚都神形古怪。查票過程像突擊隊,乘客盡演眾生相:賴皮的、躁狂的、刻薄的、變態的、缺憾的、暴力的、乖戾的、語言不通的、故意作弄他們的、拿他們當出氣袋的……大家都視查票員為渾噩的廢物。其實,當事人知道日子過得不輕鬆,日子久了,甚至在死氣沉沉的地下小王國內悶出精神病來。同時,地鐵系統內連環發生乘客墜軌被列車輾死的怪案,Bulcsú 成了最大嫌疑者。霎時間,正邪交戰在內心與現實同時展開。在虛幻和現實交錯之中,Bulcsú 得「天使熊」的指引,漸漸克服身心魔障。期間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發狂似的與時間、地車、命運進行的賽跑。
從片名、氣氛到節奏,《地鐵迷宮殺人事件》不難讓影迷拿來跟 Luc Besson 的《地下鐵》(Subway) 比較。《地》片包含了黑色、懸疑、驚險、幽默、熱鬧、浪漫,互相纏結,但基本上算是不落俗套。只是在片末,導演還是頗公式化從地面射進一道希望之光,讓完成任務的英雄跟着「天使」踏上電扶梯,離開「地獄」,重返「人間」。
歐洲人普遍對文、史、哲、藝幾方面有所認識,電影中常見富象徵意義的符號,不一定通過對白或角色演繹去傳達深層的寓意。有時候看歐洲電影,也不自覺多了一重包袱,邊追看英文字幕,邊盯緊畫面,逼自己思考,即使片子一般不太長,看完也常覺累透。看電影只求娛樂或不夠浪漫的人,歐洲電影未必對胃口。
本片在香港譯名《地鐵迷宮殺人事件》,那個「殺人事件」太直白,大煞風景;也用得太濫,把場景一下子從布達佩斯拉到旺角,太熟了就不好玩。看完戲,另一感觸是香港的鐵路系統確實非常整潔。在繁忙時間以外,秩序也算井然。戲中人不停扔瓜子殼到月台上,又吐口水吐痰,吃的快餐一團糟,也吃得一團糟;地鐵站內垃圾很多,陳舊而齷齪,彷彿一個超現實的現實世界。很慶幸我們的地車不是這樣,不然看過《地鐵迷宮》,再使用時準有陰影。
Tuesday, 8 January 2008
地鐵迷宮殺人事件
Labels:
星光遊樂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香港地鐵其實人算清潔的了,在西方不少大城市的地鐵站通道裹,都有股尿味, 或者是垃圾味.
ReplyDelete雖然從未踏足歐洲,但相信你所言非虛。就是日本那麼發達,地車系統也不及香港的整潔。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