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December 2011

年結 1/3 ── 電影篇


小統計
看電影總數(不晚於香港的首輪發行)130
11 齣從視頻網站、DVD 等觀看(包括首次觀看的舊片):
《等愛的女人》
《爆火猛》(RED)
《不沉的太陽》(沈まぬ太陽)
《最強囍事》
《婚前試愛》
《魔髮奇緣》(Tangled)
《單身男女》
《志明與春嬌》
《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
《天姬戰》(Sucker Punch)
《情約奇藝坊》(Water for Elephants)
進電影院總次數:128 + 2(兩齣首輪電影在飛機上看)
國家分類(計 130 齣首輪電影)
美國 62
香港 10
日本、法國 9 (x2)
英國 7
中國、台灣、德國 5 (x3)
澳洲、印度、土耳其 2 (x3)
瑞典、西班牙、希臘、墨西哥、葡萄牙、荷蘭、捷克、泰國、加拿大、丹麥、伊朗、越南 1 (x12)
電影院(計 128 次)
AMC 又一城 36
百老匯電影中心 15
The Grand Cinema、Palace IFC 11 (x2)
AMC 太古廣場 10
The ONE 8
電影資料館 7
iSQUARE 6
JP 銅鑼灣、藝術中心 Agnès b. 電影院 4 (x2)
GH 旺角 3
UA 時代廣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Hall 1、MCL 德福 2 (x3)
UA 太古城、PALACE apm、影藝、奧海城、MCL 康怡、大會堂劇院、文化中心大劇院 1 (x7)

2011 年看新片共 119 齣,舊片 11 齣。下面所有排名只針對新片,純粹個人喜好,評分準則如下:
導演 25%
劇本(原著或改編) 25%
演員(整體演出) 20%
美術(角色造型、服裝、佈景) 10%
技術(攝影、剪接、特效) 10%
音樂(配樂、歌曲) 10%

以下是幾個主要部門我的選擇(超連結都指向我寫的觀後感,有寫或已寫的話):

音樂(配樂、歌曲)

左起:《生命樹》挪威的森林》《愛情潛水》《我的華麗皮囊》《極速罪駕》《悪人

技術(攝影、剪接、特效)

左起:變型金剛:黑月降臨《生命樹》《功夫熊貓 2》《一日人生》《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丁丁歷險記》

美術(角色造型、服裝、佈景)

左起:《皇上無話兒》《生命樹》《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情迷午夜巴黎》《翩娜》《知味人生

整體演出(按排名列出)

(上)1-5:《一年未緣》《皇上無話兒》《伊朗式分居》《巴尼的版本》《有人喜歡藍》
(下)6-10:《黑天鵝》《母親的告白》《野獸家族》《悪人》《寫出友共鳴

下星期再寫 2011 年我喜愛的十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的名單。

劇本(按排名列出)

(上)1-5:《似是有緣人》《一年未緣》《母親的告白》《通靈感應》《有人喜歡藍》
(下)6-10:《皇上無話兒》《伊朗式分居》《生命樹》《潛逃時空》《風雨同路兩支公》

導演(按排名列出)

(上)1-5:《一年未緣》《似是有緣人》《生命樹》《母親的告白》《極速罪駕》
(下)6-10:《翩娜》《通靈感應》《讓子彈飛》《127 小時》《有人喜歡藍》

十大新電影(同分者,按導演、劇本、演出、美術、技術、音樂順次逐項再比較而得出排名)

1 《生命樹》80.5
2 《一年未緣》79.5
3 《母親的告白》79
4 《皇上無話兒》78.5
5 《似是有緣人》78.5

6 《極速罪駕》77.5
7 《有人喜歡藍》77
8 《伊朗式分居》76.5
9 《127 小時》76.5
10 《職業特工隊 4:鬼影約章》76.5

新電影 11-30

11 《丁丁歷險記
12 《潛逃時空
13 《通靈感應
14 《野獸家族
15 《變種特攻:異能第一戰
16 《我的華麗皮囊》(2012 年首篇觀後感)
17 《風雨同路兩支公
18 《巴尼的版本
19 《翩娜
20 《讓子彈飛
21 《情迷午夜巴黎
22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23 《愛情潛水
24 《竊聽者的玫瑰
25 《當愛來的時候
26 《鋼的琴
27 《一日人生
28 《凍死骨
29 《孖展風雲
30 《奪命金

五大舊電影

1 《作死不離 3 兄弟》78.5
(去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以《三傻大鬧寶萊塢》之名放映時第一次看;今年再買票看)
2 《俠女》(上集 + 第二部)76.5
3 《大路之歌》76
4 《禽獸該死》76
5 《左輪 357》75.5

包尾新片(得分最低的 10 齣新電影)

118 《喋血新世紀》66.5
117 《白蛇傳說》67.5
116 《逆天潛能》67.5
115 《哥莫斯神蹟》68
114 《萬有引力》69
113 《愛在昏睡蔓延時》69
112 《滾搞了愛情》69.5
111 《隨機性運動》69.5
110 《關鍵第 4 號》69.5
109 《枕邊冇情人》69.5

推薦電影(假如在上映時錯過了,值得找影碟補看)

《通靈感應》:內斂、感人
《有人喜歡藍》:調子灰暗,但劇本和演技都精彩
美麗末日》:男主角出色,劇本也不錯,但非常黑暗
《一年未緣》:懂得欣賞苦瓜的一定會愛這電影
《俠女》(上集 + 第二部):經典
《母親的告白》:故事和演員都非常出色,很值得一看(但也許只可以看一次)
《伊朗式分居》:得獎有理
《野獸家族》:不論雌雄,片中「野獸」各有看頭
《作死不離 3 兄弟》:計算精密,元素豐素
《潛逃時空》:構思和設計獨特

過去電影回顧
2010 年結 3/5 ── 電影篇
2009 年結 1/3 ── 電影篇

Wednesday, 28 December 2011

翻身動物園

同事告訴我,她很喜歡看動物,旅行目的地有動物園,一定去參觀。我不愛大部份動物的體味,也談不上特別喜歡看動物,但隔着銀幕看當然沒關係。

《翻身動物園》(We Bought a Zoo) 的中英文片名都有點特別。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英文片名大概來自片中的一句對白,而(香港的)中文片名就是針對故事內容所作的意譯。

故事說愛作各類型冒險報道的報館記者兼專欄作家 Benjamin(Matt Damon 飾)因為妻子病逝而深受打擊。哥哥 Duncan(Thomas Haden Church 飾)常勸說 Benjamin 該放開懷抱,從身邊大堆仰慕者中找個對象。Benjamin 見兒子 Dylan(Colin Ford 飾)因屢犯校規被逐出校,決定帶着子女搬家,遠離傷心地。他看上了鄉郊一間大屋,但原來那是一個動物園的一部份。園主去世了,動物園靠遺產勉強維持,錢用完,動物園便要結束。園主的遺囑訂明,買房的人必須繼承動物園。結果,Benjamin 買下了動物園,希望重過新生。但他低估了經營動物園的難度。幸好,在動物園管理員 Kelly(Scarlett Johansson 飾)和其他員工還有 Duncan 的幫助下,漸見轉機……

這電影適合在聖誕節或新年看,因為有很多正面的能量,也好配合聖誕節有奇蹟的樂觀說法。片中大部份角色都清新討好。在很早以前,Matt Damon 就予我面懵心靈的感覺。隨着歲月歷練,還有演技和臉上的風霜,他演這個角色恰如其分,在深夜打開電腦翻看妻子照片感觸落淚一幕,挺感人的。但換個角度看,他拍這戲就是賺些輕鬆錢,不需做太多準備工作,也沒有什麼發揮空間。

除了 Matt Damon 這個好爸爸外,女兒(Maggie Elizabeth Jones 飾)天真可愛,一班員工都熱心熱血,哥哥 Duncan 是心情善良的醜角,連動物園內的動物都很可愛。唯一的反面角色就是檢查動物園設施的牌照督導員。可以說,所有角色都很模式化。兒子 Dylan 一角本來該像父親一樣有內心戲,但劇本沒有著墨太多,而 Dylan 作為一個反叛少年,除了在感情上不成熟,就不見太多成長的憂慮和掙扎。喜歡 Dylan 的 Lily(Elle Fanning 飾)更像個傻蛋,浪費了好演員。

導演兼編劇 Cameron Crowe 的前作水準起伏不定。《甜心先生》(Jerry Maguire) 和《不日成名》(Almost Famous) 提名過金像獎(《不》片讓 Cameron Crowe 得到最佳原著劇本獎),之後外界寄以厚望的《魂離情外天》(Vanilla Sky) 毀多於譽。他執導的上一齣電影已經是 6 年前的《下一站…伊利沙伯鎮》(Elizabethtown),在香港只發行了影碟。整體來說,平平無奇。在幾乎要把他遺忘的時候,又重出江湖,拍了這齣新作。

Cameron Crowe 的電影常讓我想起「青春」,跟青春有關的元素,像成長、理想、友情、初戀,常常貫穿其中。儘管《翻》片的主角是個喪偶的帶子雄郎,但他本來是個熱愛冒險的大孩子。他要重過新生,幾乎不假思索就買下動物園,實在過於樂觀和天真。Benjamin 不讓管理員人道毀滅病重的年老老虎,又是另一例子。要不是老婆比他成熟,恐怕這個童話故事不能自圓其說。

《翻》片挺勵志,但劇本粗疏之處不少,最明顯的莫如男、女主角的感情線。作為觀眾,一早感覺到兩人應該不會一直維持老闆和員工的關係,但影片沒怎麼著力描寫男女主角的心路歷程,最後點出他們「走在一起」的那場戲,毫無鋪排,例行公事無異。

到結局 Benjamin 帶孩子回到邂逅亡妻的餐廳那幕,感覺不錯,有可能是經營動物園的經驗令 Benjamin 變得豁達開朗,終於舒解開心結。可惜,這樣的精點在本片中並不多。

Tuesday, 20 December 2011

2011 第四季觀影小結


計在 29 日做電影年結前不會再到戲院看電影,便「提早」做第四季小結。

第四季只有兩次短差旅,除了常規放映的新片外,在亞洲電影節 (HKAFF)、中國電影展、德國電影節、猶太電影節都選看了少量電影。但因為差旅,缺席近年通常參與的同志電影節。

本季看電影共計 32 齣(第一季 42 齣,第二季 29 齣,第三季 26 齣),全年共計 129 齣,首輪或首次在香港公映的 31 齣,舊片 1 齣。這一季的電影平均水準較高,不少入圍全年最後前三十名。

除《翻身動物園》(We Bought a Zoo) 外,所有電影的觀後感已經上載。以下是本季個人「十大」:


1 《極速罪駕》(Drive)
2 《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3 《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4 《潛逃時空》(In Time)
5 《風雨同路兩支公》(50/50)
6 《巴尼的版本》(Barney's Version)
7 《鋼的琴
8 《孖展風雲》(Margin Call)
9 《奪命金
10《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 儘管《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在本季排名第 10,其實跟第 2 至 10 位得分差不多。

Monday, 19 December 2011

職業特工隊 : 鬼影約章

初打算看《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Mission: Impossible–Ghost Protocol) 並不是因為男主角 Tom Cruise 或捧這個電影系列的場,而是想看新加盟的 Jeremy Renner。戲份最多的自然是 Tom Cruise,但難得的是他和一班特工隊成員各有發揮空間(當然片酬高名氣響的會比其他人多一些)。故事沒有新意,但細節精彩,要不是最後決戰有點拖泥帶水,會給它打更高分數。

昨天讀石琪在《明報》的文章,他把《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觀後感)和本片的中英文片名、選材、選角的異曲同工都點出來了,不贅。《神》主角較具魅力,《職》則情節豐富多采一點。這一回「詭影遊戲」對「鬼影約章」,後者的確稍勝一籌。

《職業特工隊》原是 1966 至 73 年共拍了七季的美國電視劇,15 年前 Tom Cruise 監製和主演電影版,少說看了七八遍(做字幕翻譯)。2000 年換上憑《奪面雙雄》(Face/Off) 走紅好萊塢的吳宇森拍第二集,賣座也不錯,但不喜歡裏面部份場面的設計和 Tom Cruise 那教人吃不消的自戀演繹。2006 年由電視劇《迷》(Lost) 的監製 J.J. Abrams 執導,以上海為主要背景,更索性避席。Tom Cruise 的星運也在《職》第三集後再走下坡。

看完第四集,想不到這麼緊張曲折,比頭兩集好看外,也是 2011 年比較突出的娛樂動作片。然而,這一集的導演不是什麼動作片名牌,而是動畫片《超人特工隊》(The Incredibles) 和《五星級大鼠》(Ratatouille) 的導演 Brad Bird。從動畫轉到真人演出的大製作,一樣拍得有聲有色,甚至青出於藍,可能跟他精於電腦特技和構畫分鏡草圖 (storyboard) 有關係。當然,編劇也有功勞。

故事說職業特工隊隊長 Ethan Hunt(Tom Cruise 飾)在東歐未經批准下殺人,成了階下囚。另一方面,職業特工隊執行任務失敗,折將而返,一份重要核武文件失竊。兩名特工 Jane(Paula Patton 飾)和 Benji(Simon Pegg 飾)奉命把 Ethan 從監獄救出。Ethan 帶同兩人奉命調查核武文件失竊案,途中被設計陷害,克里姆林宮遇襲,中央情報局局長(Tom Wilkinson 客串)被殺,美國政府要執行「鬼影約章」,解散職業特工隊,更通緝 Ethan 以作「替死鬼」。為了自救並還特工隊清白,在毫無支援的情況下,Ethan 帶着 Jane 和精於電腦的 Benji,還有在局長被殺時跟在旁邊的首席分析員 Brandt(Jermy Renner 飾)拚命反擊,撕破陰謀……

片中的壞蛋(又)是一個高智慧瘋子,基於某種信念而要發動核戰。正邪雙方從匈牙利俄羅斯鬥到迪拜印度。每場戲都節奏快,有奇招,不再玩易容術,轉而運用大量電腦科技。例如大鬧監獄,潛入克里姆林宮檔案庫的投影障眼法,攀爬哈利法塔 (Burj Khalifa),特大沙塵暴中以手機互動應用程式追捕敵人,滾筒停車場內如中式古裝武俠片的機關設計等。但數最精彩的非隔樓雙重密碼交易一段莫屬,平行剪接手法進一步把危機感和戲劇性推至高潮。

至於宣傳重點攀爬哈利法塔一場,原定只用兩天進行拍攝,結果竟花上十三天才完成。49 歲的 Tom Cruise 事前接受垂直攀爬技巧訓練幾個月,正式拍攝時要抵受玻璃幕牆的表面高溫,他本身也算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這一次 Tom Cruise 真的狀態回勇,沒有過氣之感,更撇開「chok 樣、騷肌」等慣性自戀行為,演得挺踏實。但論帥氣,Tom Cruise 在本片只能排第四,一出場就犧牲的 Josh Holloway、能攻擊能色誘的女特工 Paula Patton 和冷艷女刺客 Léa Seydoux 都比「老湯」好看。

Jeremy Renner 演技略勝一籌,Simon Pegg 則搞笑風趣,但演壞蛋 Hendricks 的《龍紋身的女孩》瑞典影帝 Michael Nyqvist 毫無生氣(遭遇跟他的拍檔 Noomi Rapace 在《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中一樣),他的神情更讓我想起方剛。其他演員還包括《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中的《百萬富翁》節目主持人、印度天王巨星 Anil Kapoor 和演過《天擊戰線》(Behind Emery Lines) 的俄羅斯影帝 Vladimir Mashkov。他們的戲份就比客串多一點,表現稱職但沒有發揮。

最初對本片期望不高,其中一個原因是第一個預告片不好看,對於「鬼影約章」是什麼,說得一塌糊塗。幸好那只是預告片製作人的錯。喜歡官能刺激的觀眾,這該是今年聖誕節的首選。

Thursday, 15 December 2011

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

的來說,《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是齣熱鬧豐富的娛樂電影,是佳節之選。但跟上集一樣,編導炮製的這個雜錦火鍋太豐富了,加上頻頻閃出利用超高速數碼攝影機 Phantom 拍攝的「福爾摩斯影像」(不同節奏的動作場面,但主要是快節奏),間中真有眼花繚亂之感。

英國導演 Guy Ritchie 再拍神探福爾摩斯電影,兩個主角 Sherlock Holmes 和 Dr. John Waston 繼續由 Robert Downey Jr.Jude Law 飾演。論演技,兩人算旗鼓相當,但論外型和丰采,還是 Robert Downey Jr. 稍勝一籌。上集女主角 Rachel McAdams 仍有份演出,但其實跟被飛出局無異。今集的女主角換上憑瑞典原版《龍紋身的女孩》走紅的 Noomi Rapace,她演(會)講英語的吉卜賽女郎。坦白說,她只是個戲份較多的花瓶,角色毫無發揮(儘管屬意料中事),就是英語說得還行而已。

續集的焦點其實落在智慧和身手跟 Sherlock Holms 不相伯仲的 James Moriarty 教授身上。據說,Brad Pitt 等帥氣明星也曾表示對這個角色感興趣,但最後片約送到英國性格演員 Jared Harris 手上。他的氣質和演技都算稱職,但作為一個給慣壞的俗氣觀眾,到底在想換上更有名氣(和外型更佳)的演員效果會不會更好?

另外兩個值得一提的角色是飾演 Sherlock Holmes 哥哥 Mycroft Holmes 的 Stephen Fry 和飾演奸險神槍手 Sebastian Moran 的 Paul Anderson。前者在片中的搞笑功能沒有給 Robert Downey Jr. 比下去,但他的身份有點撲朔迷離(我可不是 Sherlock Holmes 小說的忠實讀者),只隱若交代他在(英國)政府擔任要職,府上有耆老男傭也有看來並不簡單的年輕管家。Sebastian Moran 似乎跟華生醫生有點淵源,但他不是自願退役,而是遭革除軍籍的;他也像華生醫生的宿敵,配上 Moriarty 教授,正好是主角二人的強勁對手。Paul Anderson 的神韻也挺配合角色。

片長約兩個小時,人物對白、演員動作、劇情推演,統統都比上一集的節奏更快。前半部對 Sherlock Holmes 最強宿敵 Moriarty 教授的奸計沒有交代得很明白,只知道他有學問、城府深、手段狠,到影片後半部才比較清楚道出他到處搞風搞雨,原來不為權,而為錢。至於 Moriarty(還有 Sebastian Moran)的下場,顯然是為拍第三集留下伏線。

新加入的吉卜賽女郎 Simza(Noomi Rapace 飾)不像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角色。事實上,Simza 在本片的作用有點牽強。Moriarty 的陰謀跟 Simza 的關係不是兩個主角今番歷險的主菜。Noomi Rapace 的演出也不見特色。也可能是她演《龍紋身的女孩》讓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

今年的聖誕檔電影,只打算看此片和《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也看了《翻身動物園》(We Bought a Zoo))。《神》片沒讓人失望,卻也談不上驚喜(真要數的話,就是 Robert Downey Jr. 在片中化身「福祿壽」,又男又女扮鬼扮馬,還有繼續皮笑肉不笑地吐出編劇筆下的冷笑話吧)。這兩個小時的娛樂還算合格的。

Tuesday, 13 December 2011

愛的名字

國電影節的觀眾一般比較衣着光鮮,舉止斯文;所有電影放映場次少,選址只在檔次較高的戲院,票價高,也沒有任何購買優惠,很多在晚上九點半後才開場(可能是為了配合日理萬機的目標觀眾)。沒本事看太多夜場電影,也覺得消費高,今年只選了一場,說不定來年甚至乾脆放棄。

《愛的名字》(Le nom des gens) 在今年法國的 César 電影獎奪得了最佳女主角獎 (Sara Forestier),男主角 Jacques Gamblin 則第二次提名 César 影帝。除了放映時間配合外,這是我買票的最大原因。

故事說 Baya Benmahmoud(Sara Forestier 飾)有個特別姓氏,其父是阿爾及利亞人,有繪畫天分,經歷了祖國反抗法國爭取獨立的日子。Arthur Martin(Jacques Gamblin 飾)是禽鳥檢疫員,父母熱衷追求科技產品。故事以左翼思想濃厚的 Baya 為重心,她為了改變政見不同者(男人)的想法,化身「愛將」,用自己的身體和性愛去俘虜對方的思想。當 Baya 遇上年紀比她大一截名字又普通到不能的 Arthur,竟然迸發出漫天火花……

年輕外向的 Baya 對支持者佔多數的保守黨看不順眼,她的「愛作戰」自然一波接一波。電影列為第三級,是因為女主角在銀幕上正面全裸。跟很多法國喜劇一樣,此片對白又長又快。自問對法國社會的文化認識一般,好些笑話或內容也不完全理解,看到中段,忍不住「閉目養神」幾分鐘了。

女主角 Sara Forestier 演一個對政治和社會問題「擇善固執」、小事糊塗的「十三點」。另一方面,也感情細膩,例如關懷父親。Sara 表現開放,惹人好感。男主角 Jacques Gamblin 曾奪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獎,但三度提名國內的 César 獎(包括本片)都鎩羽而歸。他演出老練,沉穩或幽默,都揮灑自如,但遇上表現教人驚喜的 Sara Forestier,難免顯得有點悶蛋。

跟本地其他以國家為主題的電影節比較,法國電影節選的片子地方文化色彩確實較濃厚,從生活習慣到社會意識也有提及。例如本片,提到好些跟法國有關的政治和國籍議題,也拿時事和新聞人物當素材,更讓前任法國總理若斯潘 (Lionel Jospin) 來客串一角,甚見尖酸幽默。

Monday, 12 December 2011

隔世心鎖

個故事去年 Jean Reno 和《希魔撞正殺死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 美女 Mélanie Laurent 主演的《巴黎血色圍城》(La rafle.) 已經拍過。因為中文片名那個「血」字,所以沒去看。今年這齣《隔世心鎖》(Elle s'appelait Sarah) 有個文藝名字,相信不會太血腥。影片確實沒有太多暴力場面,但在悲情的主題下,拍得也有點煽情。

故事說美國女記者 Julia(Kristin Scott Thomas 飾)有個法籍丈夫,二人帶着女兒回到巴黎,打算搬進自夫家自家翁那代開始居住的房子。剛巧 Julia 任職的英文時事雜誌打算改革,Julia 決定寫二次大戰法國淪陷時政府默許納粹德國緝捕和屠殺猶太人的一頁血色歷史。她一直調查,竟然發現夫家祖屋跟當年的黑暗事件也有關係,當時住那裏的猶太家庭的女兒 Sarah 在納粹來時把年幼弟弟鎖在衣櫥裏,企圖保護弟弟,但當然是悲劇收場。六十幾年後,Julia 追查 Sarah 的下落,走遍法國、美國和意大利

部份劇情讓我想起年初在香港上映的加拿大法語片《母親的告白》(Incendies觀後感)中跨世紀和地域的尋親故事。兩者同樣新舊交纏,但對比之下,《隔世心鎖》又帶點肥皂劇味道。女主角 Julia 高齡懷孕,引發出她和丈夫之間的家庭問題,更使她在懷着沉重負擔之下去追查家人害怕面對和不完全理解的悲傷故事。幸而追查的戲份拍出懸疑味道,讓影片看來有點神采。

不是猶太人,但關於猶太人悲慘過去的電影倒看過不少。對於他們的歷史,不完全熟悉,也沒有十分深刻的體會,但看多了,自然開始對這類電影的背景、角色等的設定有點認識。《隔》片的悲情是內在的,人物的痛苦是深入而漫長的。

大部份演員的表現都有高水準。女主角 Kristin Scott Thomas 固然出色,更搶鏡頭的是演 Sarah 孩童時期的 Mélusine Mayance,楚楚可人,情貌生動。男演員方面,演收養 Sarah 的好心法國老農夫 Niels Arestrup(兩屆法國 César 獎最佳男配角)揮灑自如,演 Sarah 兒子的 Aidan Quinn 也見一點魅力。

老外以(近代)戰爭為題材拍片,採歷史角度也好,拍大城小事也罷,題材不缺,製作也相對認真。儘管看多了,有時候也感到一點厭膩,但這些影片的可貴之處是它們大多沒有任何「使命」。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看這一個世紀中國人的苦難起跌,值得紀錄或拍成電影的題材也多的是,但為什麼佳作那麼少?最近十多年拍出的中國歷史電影很多更教人慘不忍睹。這不是因為資源或人材的問題,而是來到這個時代,「歷史」這東西彷彿變餿,很多(中國)人不是想把它修訂或刪掉,就是不懂或毫無興趣。《隔世心鎖》不是一流作品,但較諸我們的主旋律電影或胡亂創新的電影,仍然可觀得多。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1

2012 觀影選單(下)

(續昨天)

J. Edgar
越老越有勁的 Clint Eastwood 是近年金像獎的常客。本年度的作品講述首任 FBI 局長 J. Edgar Hoover。男主角 Leonardo DiCaprio 的演技得到觀眾和影評人普遍認同,就欠幾個具份量的獎項。此片同時講「野史」,有《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的雄偉男星 Armie Hammer 和演技不錯的 Naomi Watts 演 Hoover 的男朋友和女朋友。另外 Judi Dench 演主角老媽。

The Lady
法國導演 Luc Besson 加「皇家師姐」楊紫瓊,沒有誕下另一齣《墮落花》(Nikita) 或《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而是以歷史上其中一位偉大的和平民主推手昂山素姬 (Aung San Suu Kyi) 為題的《The Lady》。Harry Potter 系列中飾路平教授的 David Thewlis 演女主角的丈夫。

Melancholia
是非多,拍攝手法常令人覺得譁眾取寵的丹麥導演 Lars von Trier 在今年的康城影展上失言後「躲」起來了,但無礙女主角 Kristen Dunst 登上康城影后寶座。當年《吸血謎情》(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的天才童星儘管長大後談不上美艷,我始終覺得她不是「醜花瓶」。此片演員陣容不弱,還有 Charlotte Gainsbourg、Charlotte Rampling、John Hurt、Kiefer Sutherland、Stellan Skarsgård,還有值得注意的瑞典男星 Alexander Skarsgård。

Moneyball
第 85 屆奧斯卡影帝花落誰家言之尚早,部份傳媒已經開始猜測四五個男星值得看高一線,暫時又以兩個中年型男 George Clooney 和 Brad Pitt 呼聲略高。Brad Pitt 飾演仍然在世的北美職棒名人 Billy Beane,影片在美國本土挺受好評。

My Week with Marilyn
上屆金像獎 Michelle Williams 憑《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 角逐影后落敗,今年模仿一代性感巨星瑪麗蓮夢露,迴響甚大。故事跟已故英國巨星羅蘭士奧利花(Laurence Olivier;由同是擅演莎劇的 Kenneth Branagh 飾演)拉關係,以夢露與奧利花年輕男助手一段七天之戀為題,又是為搶影后而打造的角色。

Shame
除了 George Clooney 和 Brad Pitt 外,康城影帝 Jean Dujardin、《極速罪駕》(Drive) 的 Ryan Gosling 和憑《Shame》在威尼斯稱帝的 Michael Fassbender 都是奧斯卡影帝熱門。Fassbender 這個角色性癮成癖,新一代演技派女演員 Carey Mulligan 演他妹妹。

This Must Be The Place
兩屆金像影帝 Sean Penn 這個過氣搖滾樂歌星的造型實在有點嚇人。合演的是《雪花高離奇命案》(Fargo) 的金像影后 Frances McDormand。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來年影展有幾齣男人戲,包括這齣由英國名設計師 Paul Smith 主理服裝的冷戰時期諜戰電影《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演員包括 Gary Oldman、應屆金像影帝 Colin Firth、Mark Strong、Tom Hardy 等。

War Horse
大導演 Steven Spielberg 在《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後立刻再下一城,以戰爭、駿馬、少年為主角的《雷霆戰駒》(War Horse) 背負了各地觀眾很多(可能很無謂的)期望。香港定於二月初公映。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金像女配角 Tilda Swinton 憑此片已經贏了一些女主角獎項。兒子是校園屠殺的兇手,當媽媽的背負悲痛和罪疚。男主角是前幾年曾經很紅的綠葉王 John C. Kelly(昨天也介紹過他有份演出的《Carnage》)。

Tuesday, 6 December 2011

2012 觀影選單(上)

末將至,開始整理今年的觀影紀錄,到 29 日作一回顧。本年(在戲院)看電影 128 至 130 齣,略少於去年,但其實今年用功得多,因為這一年加起來有 64 天不在香港

新一年又到,一月至四月會上映大部份角逐奧斯卡和相關美國影展的電影。今明兩天各點十齣感興趣的。

Albert Nobbs
Glenn Close 反串男人,回到 19 世紀的愛爾蘭,新意一般,也不見得她能憑此片終可一嚐奧斯卡影后滋味,但合演的還有 Janet McTeer、Brenda Fricker、Mia Wasikowska 等女星,可以一看。

The Artist
在 2011 年的康城影展贏得最佳男主角(Jean Dujardin 就是在《謊心愛漫遊》(Little White Lies) 中給大貨車撞死的那個魅力男人),並在科技掛帥的時代反其道而行,採用黑白攝影、無聲影片等元素,充滿優雅文藝的氣息。

Beginners
臨時要去成都,索性放棄今年整個同志電影節,時間不大配合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看不到這齣戲。Ewan McGregor 和 Melanie Laurent 的俊男美女組合(還有 Goran Visnjic)和緋聞遠不及 Christopher Plummer 演老來出櫃的風騷爸爸吸引。

Carnage
兩對父母因為孩子間的問題而聚頭,據說片長僅 79 分鐘,教人期待的是影片的導和演:導演是 Roman Polanski,主演的包括 Jodie Foster、Kate Winslet、Christoph Waltz、John C. Kelly。

A Dangerous Method
「怪雞」導演 David Cronenberg 新作,分析心理學創始人 Carl Jung(Michael Fassbender 飾)和佛洛依德(Viggo Mortensen 飾)決裂的故事。女主角是有個怪嘴的英國女星 Keira Knightley。

The Descendants
《薯嘜先生》(About Schmidt) 和《酒佬日記》(Sideways) 的編導 Alexander Payne 的新作,也是 George Clooney 問鼎今年影帝寶座的大熱之作。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舞台劇出身、拍過《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 和《此時此刻》(The Hours) 的 Stephen Daldry 的新作由金像影帝 Tom Hanks 和影后 Sarah Bullock 主演。合演的還有《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的瑞典老牌影星 Max von Sydow 和近年越來越紅的演技派黑人女星 Viola Davis。但是,主角應該是個小孩。

Hugo
Martin Scorsese 首次執導兒童電影,這也是他首齣 3D 電影,剛在美國本土某影展奪得多個獎項。演員陣容不弱,有「甘地」Ben Kingsley、「波叔」Sacha Baron Cohen、《勁揪俠》(Kick-ass) 的暴力女孩 Chloe Grace Moretz、「吸血殭屍」Christopher Lee,還有 Jude Law。

The Ides of March
數今年兩個最突出的「新」走紅男星,除了「磁力王」兼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 Michael Fassbender(上面說了一齣《A Dangerous Method》,他明天仍會登場)外,就是 Ryan Gosling。在這齣 George Clooney 自導自演的新作中,儘管還有 Paul Giamatti 和 Philip Seymour Hoffman,但 Ryan 哥才是笑到最後的那個。女演員則有 Evan Rachel Wood、Marisa Tomei、Jennifer Ehle。

The Iron Lady
論造型,Meryl Streep 肯定取得極高分數,問題是她演得再唯妙唯肖,大家都覺得她可以演得更好。換另一個角度看,「梅姨」近年演出間中又予人十分造作之感。「鐵娘子」Margaret Thatcher 始終是傳奇人物,不能錯過。

(明天續)

Monday, 5 December 2011

加勒比醉愛日記

整兩星期前看的電影,下班後晚上近十點鐘開始,119 分鐘的片子,完場時已近午夜。散場時沒跟友人聊什麼就分手了,累,也因為實在覺得對這齣《加勒比醉愛日記》(The Rum Diary) 沒啥好說。要不是男主角是 Johnny Depp,還有這星期的新片沒看頭,最初未必答應去看。

英文片名有酒 (rum),中文譯名有地方(加勒比),剛好道出本片最突出的兩個元素:酒精和加勒比風情。回到 1960 年的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 (San Juan),潦倒作家 Kemp(Johnny Depp 飾)從紐約跑到當地碰運氣,應徵一家小報的記者職位,見工前一晚把旅館房間的酒精飲品全幹掉,面試時仍滿身酒氣,卻仍然獲取錄,因為他是唯一的應徵者。後來 Kemp 認識了當地的同胞奸商 Sanderson(Aaron Eckhart 飾),更喜歡上對方的女人 Chenault(Amber Heard 飾)。不久小報結業,總編輯 Lotterman(Richard Jenkins 飾)捲逃。Kemp 寄住同事家中,繼續喝酒,Sanderson 找 Kemp 為其不法生意寫虛假報道,Chenault 被 Sanderson 嫌棄……

整齣戲故事欠焦點,甚至有點無聊。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只是銀幕上的加勒比海異國風情,開篷跑車,嘉年華會、鬥雞、巫醫,而這些統統都浸在煙酒之中,看着看着,就覺得烏煙瘴氣,再難投入。

酒精常給看作是寫作和創作靈感的泉源。本片主角 Kemp 實際上是原作者 Hunter S. Thompson 的化身。片中的 Kemp 和他的同事常喝得醉醺醺,蓬頭垢面,看不出有什麼才氣,反而是胡混度日。Hunter S. Thompson 給譽為荒誕新聞學 (Gonzo Journalism) 之父,2003 年拍過一齣自傳式紀錄片,跟他私交甚篤的 Johnny Depp 也有亮相。2005 年他吞槍自殺,也是 Johnny Depp 為他付殮葬費,當時出席葬禮的還包括曾經角逐美國總統的 John Kerry,影星 Jack Nicholson、Bill Murray、Benicio del Toro、Sean Penn 等。

上面說荒誕新聞學 (Gonzo Journalism),除了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外,記者會加入想像和發揮,紀實中有虛構,甚至讓自己化身成報道的主角。不曉得 Hunter S. Thompson 搞出這種報道方式,是不是因為他如《加》片中的 Kemp 喝得神志不清,間中真假難辨?

片中 Kemp 得到了報館的工作,但在現實生活裏,Hunter S. Thompson 沒有謀得那份工作,但跟主編結為朋友,後來更讓對方為自己的文稿當編輯。

電影公司發下的資料說,Johnny Depp 在 Hunter S. Thompson 死後意外發現對方未出版的原作手稿,並為好友出版小說,更把小說拍成同名電影,自任主角,兼任監製。但翻查資料,其實《The Rum Diary》部份內容早在 1960 年代初已經發表,並在 1998 年出版成小說了。

Johnny Depp 飾演自己好友,甚有明星風範,驚喜不多。其他的男演員都落力,卻沒有哪個特別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Aaron Eckhart 的戲份戛然而止,Richard Jenkins 的角色則沒有發揮。女主角 Amber Heard 挺美艷,但只屬花瓶角色。

這戲真是不大好看,但製作還算挺認真。

Monday, 28 November 2011

美麗謊言

誕節檔期將至,卻沒有特別多的電影想看。上星期上映的新片,除了在香港票房成績差強人意的《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觀後感)外,就挑了這齣中國澳洲合拍的《美麗謊言》(33 Postcards)。片商明顯不大看好,上映的戲院很少,要特別跑到九龍灣去看。

導演是華人陳寶玲 (Pauline Chen),主要演員中只有朱琳金燕玲是中國人,其餘都是澳洲幫。故事說在內地孤兒院長大的小妹(朱琳飾)得到澳洲人 Dean Randall(Guy Pearce 飾)助養。到小妹長大,有次院長(金燕玲飾)帶孤兒院合唱團到澳洲表演。小妹同行,設法要跟她的「中產爸爸」見面。然而,真相是 Dean 是階下囚,以往他寄給小妹的明信片上所寫關於他自己的大都是假的。小妹找到 Dean 的哥哥 Gary,又巧合地遇上操縱 Gary 和 Dean 兩兄弟幹偷車勾當的車房老闆的兒子 Carl(Lincoln Lewis 飾)。Dean 讓處理其個案的離婚社工 Barbara(Claudia Karvan 飾)幫小妹在當地找助養人,而 Dean 也終於獲得假釋。一切看似都好轉,原來是風雨前夕……

說實話,這電影唯一的看點是男主角 Guy Pearce。他演得很投入,全片大部份時間是個精神緊張、怕事又一臉落魄的囚犯,只有在小妹其中一段幻想的情節中,才變回一個帥哥。Guy Pearce 的外型和演技一向都不錯,卻始終未有大紅,數代表作,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幕後嫌疑犯》(L.A. Confidential) 和《凶心人》(Memento) 了。

其他的角色都乏善可陳。朱琳的演出中規中矩,但也許是角色問題,整體而言,並不討好。金燕玲的表現恰如其分,但發揮不多。演車房小開 Carl 的 Lincoln Lewis 和女社工 Barbara 的 Claudia Karvan 表現過關,卻沒有太多驚喜,因為劇本沒有深入描寫他們的角色。例如 Carl 想學廚,在車房工作總是「姐手姐腳」,老爸不批准,又懷疑兒子是同性戀的;女社工跟女兒關係緊張,顯示她本身也有婚姻和家庭問題。這兩條支線都點到即止,沒有再加描寫。

總的來說,《美》片劇本簡單,手法偏向平鋪直叙,部份情節的安排更嫌老套、煽情,節奏也比較慢,不夠出色。

Friday, 25 November 2011

丁丁歷險記

初,看 2011 年必看電影,幾乎所有媒體都提及 Steven Speilberg 執導,加上《魔戒》和《King Kong》導演 Peter Jackson 聯手監製的《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原以為在聖誕檔期上映,怎料提早了一個月。電影發行商表明,這是為了避開其他強勁對手,在聖誕節會集中力量宣傳《職業特工隊 4:鬼影約章》(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儘管暫時未有機會看其他聖誕檔的電影,但看罷《丁》的 3D IMAX 版,覺得影片發行商是有點過慮了。現在這麼早公映,可能不方便還未放假的學生去看。

1929 年,比利時漫畫作者 Georges Rémi 在報紙的兒童副刊連載「丁丁」漫畫,故事環繞記者丁丁 (Tintin) 和他的獵狐犬雪雪 (Snowy) 的探險遊歷,後來更推出《丁丁歷險記》的單行本,共出版了 24 冊,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二億冊。這次拍成的動畫電影版,據說取材自其中三個故事:《獨角獸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紅海盜的寶藏》(Red Rackham's Treasur)、《金鉗螃蟹販毒集團》(The Crab with the Golden Claws)。對於熟悉丁丁的觀眾,未必可以帶來新鮮感。對我這些慕名而來的倒沒有所謂。

此片故事說丁丁(Jamie Bell 飾)正直善良,買下獨角獸號的古董模型船,和愛犬雪雪卻發現模型內藏秘密,惹來了神秘人 Sakharine(Daniel Craig 飾),並遭 Sakharine 綁架到一艘貨輪上。船長 Haddock(Andy Serkis 飾)給 Sakharine 收賣了的船員軟禁。Tintin 和 Haddock 逃離貨輪,並得悉 Sakharine 原來計劃搜集藏在模型船內所有的秘密,找出從前紅海盜 Red Rackham 遺下的驚世寶藏。丁丁、雪雪和 Haddock 船長展開遊歷半個地球的冒險旅程,上天下海甚至穿越北非沙漠。後來他們才發現,在龐大寶藏的背後,原來涉及古老的詛咒和家族鬥爭……

Steven Spielberg 和 Peter Jackson 過去分別複製過大白鯊、外星人、恐龍、猩猩等,這次引用動態捕捉技術 (motion capture) 製作動畫。據說,最初兩人為了是否聘用演員進行拍攝各有看法,甚至激烈地討論了幾個小時,最後 Spielberg「就範」,先讓演員在藍幕前演戲,然後通過動態捕捉技術把收集的數據逐步製成立體動畫。《丁》片技術水平高,角色的臉部表情和眼神都模仿得很不錯。另外,很多細節和人物肌理看來也栩栩如生,例如雪雪身上的毛、丁丁的頭髮等。很多場面的設計也充分利用動畫的優勢,未算天馬行空,但(偶然)會違反物理定律。此外,劇本也寫得挺完整。

30 年前,Speilberg 已經打算買下《丁》的電影版權。也有說,當年 Speilberg 籌拍《奪寶奇兵》,正是從《丁丁歷險記》漫畫取得靈感。Speilberg 的電影常有兒童,而且他不少作品跟戰爭(特別是二次大戰)有關係,有主角歷險的情節,這些彷彿成了一道公式。在《丁》片中,總算有個新點子,就是孩子(丁丁)再不依賴成年人(Haddock 船長)照顧,而是反過來成年人要孩子去提點甚至保護。

演員方面,戲份最重的當然是演主角丁丁的 Jamie Bell。他十多年前出道,憑《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 一片成名,近年重投大銀幕,儘管長得不夠高大,但樣子不討厭,演技也不錯。現任「鐵金剛」David Craig 演大反派,角色面相跟他本人相距較遠,motion capture 只為捕捉他的神態去做特效而已。「motion capture 角色之王」Andy Serkis 演船長,動畫人物的神情和肢體活動看來都自然。大概對 Andy 來說,演這類電影已經駕輕就熟。

看罷本片,最喜歡的是沒有對白的雪雪,有勇又有謀,機警又可愛,而且還非常忠心。缺點不是沒有,就是常見的貪玩和貪吃罷了。

《丁丁歷險記》製作水準高之外,劇情也挺緊湊,值得看的。

Wednesday, 23 November 2011

巴尼的版本

去年才第一次聽說香港有個猶太電影節,今年繼續舉辦,一看節目冊子,赫然發現已是第十二屆。時間不配合,只挑了最感興趣的《巴尼的版本》(Barney’s Version)。

這是一齣加拿大電影,原於 2010 年上映,改編自加拿大作家 Mordecai Richler 在 1997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巴》可謂男主角 Paul Giamatti 的個人表演。片中主角 Barney 不容易相處,一生不少高低跌宕,演技差一點也無法勝任。Paul Giamatti 憑本片在今年初的金球獎奪得喜劇及音樂類電影的影帝(但仍然未有機會提名奧斯卡男主角獎)。三月底去新加坡時,航班上的電影清單有這電影,去程和回程卻都找不到。等了大半年,現在才看到。

故事主角 Barney Panofsky 是個講英語的猶太人,六十幾歲,二流肥皂劇監製,嗜酒,抽雪茄,是個曲棍球迷,老爸 Izzy(Dustin Hoffman 飾)是個警察。Barney 脾氣不好,常口出惡言;年輕時在羅馬待過,交了 Bernard(又名 Boogie;Scott Speedman 飾)等朋友,並跟漂亮但有神經病的 Clara(Rachelle Lefevre 飾)結婚,但婚姻很快觸礁。返回加拿大,娶了家境好,學歷高,但為人膚淺兼多言的第二任太太(原著小說和電影都沒有提及姓名;Minnie Driver 飾)。這場婚姻隨着 Boogie「失蹤」而結束。Barney 在跟次任太太結婚的喜宴上邂逅聰慧可人的 Miriam(Rosamund Pike 飾),一直念念不忘;終於娶了 Miriam,並育有一子一女,家庭和婚姻生活美滿。到子女長大,Miriam 重投電台工作,卻間接因此導致婚姻破裂。Miriam 轉投同事 Blair(Bruce Greenwood 飾)懷抱。Barney 快走到生命盡頭,記憶力開始衰退,同時彷彿迴光返照,不時回想起過去的人生片段,有成功快樂的,也有失敗懊喪的……

原著小說和電影中有挺多不同之處。例如 Barney 年輕時去了巴黎而非羅馬;Clara 寫詩而不是畫畫;Barney 因別人(但不是電影中的退休警探)的回憶錄而觸發他寫出自己的版本,而非他本人觸景生情想起舊事;小說中也有一個警探,但他沒有寫回憶錄;Blair 是逃兵而不是在電台工作。

畢竟,電影篇幅有限,現在拍成 134 分鐘,已經相當緊湊。故事採插叙形式,現在與過去平衡發展。回憶的部份才是電影的主體,大都拍得豐富有序,展示出 Barney 多方面的性格。Paul Giamatti 其貌不揚,但他表現出人物不同的層次外,更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他撞破第二任老婆和風流才子老友 Boogie 偷歡,怒火卻一下子被自己可以名正言順移情別戀的喜悅撲熄了,他背着兩人偷笑的樣子就是一絕。

Barney 有三段婚姻,第一次失敗就怪自己未完全成熟,第二次失敗他自己要付出較多的責任(一來他對婚事懷着個人動機,二來結婚當晚就遇上心中女神,即後來的第三任太太),第三次失敗就怪自己變得固執並失去自信。

儘管 Barney 看來狂傲,另一方面也有情有義,例如他始終對老友 Boogie 照顧有加。同樣,為了安撫年華老去的劇集女主角 Solange(Macha Grenon 飾),不惜出錢出力,大費周章。

除了 Paul Giamatti,其他演員都有精彩演出,Dustin Hoffman 是個愛護兒子的好色老頑童,大面(過氣)女星 Minnie Driver 入形入格,《吸血新世紀》(Twilight) 中的邪氣女殭屍 Rachelle Lefevre 演神經病美女也不錯,「久違」了的 Scott Speedman(十多年前在青春電視片集《Felicity》中讓女主角放棄 Stanford 而落戶 NYU 的帥哥)沒大走樣。但最讓人驚喜的是英國女星 Rosamund Pike,從青春演到老,氣質自然,表現從容。

演員的精彩表演確實是此片的最大看點。

Monday, 21 November 2011

孖展風雲

諸年初的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呃錢帝國》(Inside Job觀後感),對行外人或不常接觸金融業務的人來說,《孖展風雲》(Margin Call) 無疑易看得多。話雖如此,也不是什麼都看得透徹明白,但這倒沒有影響觀影興致。

據說《孖》片是低成本製作,全片只拍了 17 天,導演 J.C. Chandor 更是首次編寫和導演長片的新人,但影片卻吸引到大批有名氣的演員接拍。故事說 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前夕,風險管理員 Eric(Stanley Tucci 飾)意識到公司將陷入巨大危機,卻「剛好」遭解雇,飭令馬上離職。他把資料交給下屬 Peter(Zachary Quinto 飾)跟進。理工科出身的 Peter 接手後發現事態嚴重,迅速通知同是初級分析員的 Seth(Penn Badgley 飾)、交易部高層 Will(Paul Bettany 飾)和主管 Sam(Kevin Spacey 飾),再「驚動」金融事務專員 Sarah(Demi Moore 飾)、處事狠辣的高層 Jared(Simon Baker 飾)和企業總裁 John(Jeremy Irons 飾),夤夜開閉門會議商討對策……

翻查資料,相信明眼人大概看出《孖》片以雷曼事件為背景,連 Jeremy Irons 飾演的總裁的姓氏 Tuld 也跟雷曼總裁 Richard Ruld 的姓氏發音接近。至於故事圍繞一家金融機構倒台前夕,公司要員商討如何保住公司,還是要散戶陪葬,甚至拖垮全球金融市場,一切更是呼之欲出。

J.C. Chandor 寫出這樣的一個劇本,不是因為他出身金融業,而是他父親在大型證券行工作幾十年,家裏的朋友也多來自金融界。剛「出櫃」的 Zachary Quinto 兼任影片監製,指多位影星願意接拍是因為喜歡劇本。說實話,劇本並不完美,尤其是結局,消弭危機彷彿輕而易舉,甚至有點交代不詳。但在一些細節上,編劇花過心思,例如總裁乘直升機從天而降,高高在上,喝紅酒,啖牛排,偉論多多;年輕分析員年賺 25 萬美元,其實乳臭未乾,未通人事世情,名牌西裝和黑皮鞋卻配一雙白色襪子等等。

片中每個演員都算有自己的發揮空間,老牌演員 Kevin Spacey 和 Jeremy Irons 最具魅力。Stanley Tucci 和 Paul Bettany 不慍不火。在香港知名度日高的 Simon Baker 也有氣勢,沒有被比下去。年華老去的 Demi Moore 表現一般,但仍有一點明星光彩。兩個初級分析員 Zachary Quinto 和 Penn Badgley 表現合格,但未見特色。還值得一提的是在片末客串演出 Sam 老婆的 Mary McDonnell,是資深舞台劇演員,曾經分別提名金像獎女配角和女主角。

老實說,沒在金融風暴受過什麼重傷(強積金和自己買的基金產品當然無法倖免),所以看此片沒有太大感觸,反而對片中的一些辦公室政治和手段留下較深刻的印象。例如一開場金融機構大裁員,屬「人頭落地」式,剛通知當事人,收拾個人物品時,電腦、手機等也馬上中斷(這場戲拍得緊湊)。然後要「處理」危機,更是「破釜沈舟」式,以重賞收買「死士」,絕不手軟。到一切看似大局既定,操縱一切的高層鬆一口氣,繼續「置身事外」,表面上更論功行賞,其實所有事情依舊,歷史繼續循環,新人很可能只為重蹈舊人覆轍。

另一幕印象較深刻的是 Eric 被裁後在外流連了一天一夜,回到家門,看見奉命來找他回去的 Will,告訴對方自己原是工程師,曾經建過一道大橋。這個建橋的比喻在《呃錢帝國》中也有人提過。今時今日,不必是本科出身,但懂得設計或運用財技賺大錢,就是「有本事」的人。計算出巨大損失的初級分析員 Peter 也是工程師,但他因為薪酬吸引而進金融機構工作。老闆問他履歷,Peter 說只要懂得把弄數字就成。他舊上司努力建橋,替受惠的兩地居民每年節省 1531 年的交通時間,收入卻遠比不上當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員。後來 Eric 為了錢,也願意「合作」,以時薪近 18 萬美元在辦公室呆一個工作天。離婚後要付大筆贍養費的 Sam,就是不認同老闆的所作所為,但為了錢,卻還是合作了。也許,在金融行業可能比其他行業更為突出,但現在我們的社會,的確因為錢而產生了許多不道德的現象。

Saturday, 19 November 2011

天魔戰神

希臘神話的電影不少,但有創意或令人印象難忘的不多,《天魔戰神》(Immortals) 也是其中之一。向來對神話題材的片子興趣一般,因為沒怎麼讀過西方神話,而把東方神話拍成電影,特效水平往往不盡如人意。去看《天》片,除了因為有人作東外,還想看看新任「超人」Henry Cavill 表現如何。

中文片名曰「天魔」,但片中的大反派卻是凡人。故事說人類開始不相信天神,Hyperion 王(Mickey Rourke 飾)欲得從前天神大戰後遺失的神弩,好釋放在大戰中敗陣而貶困於凡間囚籠的邪惡天神,以統一人界。眾神之首宙斯(Luke Evans 飾)看中天賦異稟但出身低下的凡人 Theseus(Henry Cavill 飾),化身老頭(John Hurt 飾),對 Theseus 從小循循善誘,教授武功,讓 Theseus 將來領導人類對抗 Hyperion 王,恢復人類對天神的信心。擁有預知能力的巫女(Freida Pinto 飾)也有感應,決定幫助 Theseus ……

從故事到服裝,《天魔戰神》沒有太多創新的地方,除了有天神戰死和被殺,還有宙斯再不是個老頭兒例外。論演技,只有 Mickey Rourke 有看頭。演宙斯的 Luke Evans 戲份不多,但還算有一點發揮機會。飾演「戰神」的英國演員 Henry Cavill,演技不過不失,也沒有太多地方值得挑剔。他鍛煉得很好,體型壯碩,輪廓也有點古典味道。Henry Cavill 某些神態也有點像扮演超人 (Superman) 最經典的演員 Christopher Reeve。對 Henry Cavill 來說,本片可能是一個台階,在正式變身超人之前,讓自己還有觀眾先熟悉他一下。

本片屬 3D 製作,立體效果過得去,但角色造型欠特色,例如 Hyperion 王和他的部下常戴面具,他們服裝的設計,還有進行重頭大戰那如水壩的巨大城牆和囚禁墮落天神的高山,都很有《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的影子。製作人搞過《戰狼 300》(300),未知是否這個原因,把 Gerard Butler 那著名的 Sparta kick 也照搬過來,但這次施展腿功的可是穿金色圍襠的天神。

一開始說自己沒怎麼讀過希臘神話,一來學校課程沒有講授,二來長輩也沒讓我讀(他們都沒讀過)。其實希臘神話也不大適合小孩讀,人性醜惡面太多,當中涉及的倫理關係也比較複雜,讓年輕人讀適合一點(當然最好有人從旁指導)。

小時候,反而讀過不少中國的神話故事,因為家人讀過。然而,在讀過的中國神話裏,大都有悲劇色彩,例如《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共公解山》《后羿射日》等。就是《牛郎織女》,也是教人心酸的浪漫。中國神話少拍成電影,除了製作水平較差後外,故事中的人物關係(遠)不如西方神話富戲劇性,也不容易拍成長片。

Thursday, 17 November 2011

風雨同路兩支公

國媒體廣泛好評,所以早已打算看《風雨同路兩支公》(50/50)。又因為讀了一些背景資料才進電影院,所以知道這不是歌頌手足情誼的熱血電影,而是一齣有關癌症的喜劇,以輕鬆搞笑的手式去探討重症病人的生活和心路歷程,倒是比較新鮮的角度。

故事說同在電台上班的 Adam(Joseph Gordon-Levitt 飾)和 Kyle(Seth Rogen 飾)是很要好的哥兒們。二十多歲的 Adam 有個畫畫的同居女友 Rachel(Bryce Dallas Howard 飾),生活健康正常。後來他感到不適,去做了詳細檢驗,才發現自己得了罕見的癌症。醫院派來心理學博士生 Katherine(Anna Kendrick 飾)去開導 Adam。開始做化療,Adam 認識了一班病友,周圍的人包括 Kyle 對他的態度有所改變。Rachel 開始跟其他男人交往,Kyle 借 Adam 的病去交女朋友,Adam 媽媽(Anjelica Huston 飾)因為兒子的病而變得神經質。還有,Adam 和 Katherine 產生了微妙的感情。化療沒能取得顯著療效,醫生建議 Adam 開刀,但成功的機會只有一半 (50/50)……

悲劇喜拍,源於主角之一 Seth Rogen 的個人經歷。他跟本片製作人 Evan Goldberg 和編劇 Will Reiser 曾經在「波叔」Sacha Baron Cohen 的瘋狂搞笑電視節目《Da Ali G Show》劇組中合作。當時 Will Reiser 臉色很差,Sacha、Seth 等人取笑 Will 的「病容」,Will 自己也跟着笑。後來,大家才知道 Will 得了癌症。Seth 和 Evan 鼓勵樂觀抗癌又有點神經質的 Will 把經歷寫下來,創作成電影劇本。在現實中,Will 的惡性淋巴腫瘤也是沿着脊椎增生,醫生花了六個小時才完成手術。後來 Will Reiser 休養了一段很長時間,過了兩年才動筆寫劇本,期間他也探訪了不少病人,搜集資料。

《風》片是 Will Reiser 的首個電影劇本,撇掉喜劇元素,也有點像紀錄片,把治療過程和病人的心路歷程也寫得挺仔細。另一方面,劇本也提到病人的家人和朋友,這往往是絕症片所忽略的。病人固然吃苦,但他周圍的人也不好過,像片中 Adam 的媽媽,慌亂之中急忙提出要搬去跟兒子同住(但她其實要照顧 Adam 患腦退化症的爸爸),跟 Adam 同去看醫生時又情緒失控。觀眾看在眼裏,就發現親友要給予病人支持,不一定整天噓寒問暖,事事設想周到。有時候,身邊人的關懷反而成了病者的負擔。例如 Katherine 接見 Adam,拋出大堆輔導理論和術語,然而病人卻卻沒有(那麼嚴重的)不安或沮喪,可見聆聽和尊重病人的感受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Kyle 知道 Adam 患病,馬上利用好友患癌替自己建立有情有義的形象,交更多的女朋友。在電影院裏,觀眾有時候會脫離現實,或者成為「好管閒事的旁觀者」,只管罵 Kyle 這人很爛。但換個角度看,他沒得癌症,就是缺一點同情心,倒非惡不赦。《風》片其實也打開了一些新的角度,讓觀眾以更實際的眼光去審視病患和親友的心情和言行。

兩個已經成名的男主角各有特色。Joseph Gordon-Levitt 拍攝鉅製之餘,仍不忘演出言之有物的小製作,為了演出也不介意犧牲形象,在鏡頭前親自把頭髮刮光,真實又討好。演損友的 Seth Rogen 看來吊兒郎當,其實也有真正有情有義的一面。拍罷《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Seth Rogen 沒有馬上乘勢拍笑片硬搶男主角,接演的角色和表現大都恰如其分,可見他本身的智慧。

女演員方面,演同居女友的 Bryce Dallas Howard 是金像導演 Ron Howard 的女兒,之前在《寫出友共鳴》(The Help) 演勢利和有種族歧視的白人少婦稱職,這次演 Adam 的出走女友也不錯。憑《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 提名金像女配角的 Anna Kendrick 清新可愛,跟 Joseph Gordon-Levitt 也算合襯。至於演 Adam 媽媽的 Anjelica Huston 在 1985 年已憑《龍鳳俏冤家》(Prizzi's Honor) 贏得了奧斯卡女配角獎,繼她祖父和父親後,家族三代都贏得金像獎。她出場不多,但有大將之風。幸好在本片她束短髮,不然就會讓我分心,聯想起她在《愛登士家庭》(The Addams Family) 中的造型。

儘管是絕症電影,但《風》拍得清新自然,沒有拖泥帶水或刻意煽情,選的歌曲也不錯,可惜此片似乎沒有推出原聲帶呢。

Wednesday, 16 November 2011

鋼的琴

六年前,還是不很喜歡回中國大陸(旅遊或工作)。沒想到現在每年幾乎有整整一個月待在內地。在國內工作最困難的,不是言語不通,也不是工作節奏或做事方法不同,而是在工作以外,須處理大量複雜的人事關係。這當然跟內地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大有關係。正因為接觸增加了,開始(或必須得)掌握一些國內的文化,看電影也是一個途徑。

今年的中國電影展,上一齣《萬有引力》失望而回,張猛這齣《鋼的琴》無疑水平高多了,在海內外也得了一些獎項。

故事背景大概是 1990 年代在中國東北的一個重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飾)在下崗後搞了支樂隊,勉強維持生活。他老婆小菊韓國女星張申英飾)跟着一個賣假藥的跑了,過上她「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日子」,還跟陳桂林爭奪女兒的撫養權。陳桂林一心要將女兒培養成鋼琴家,誰能給女兒買鋼琴,女兒就跟誰。用過不同的「方法」,都無法弄到一台鋼琴,陳桂林決定就地取材,找來有昔日工友,以鋼材做一台「鋼的琴」……

這是講述父愛的中國電影,調子卻偏向韓國電影,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講悲傷的故事。想起韓國,是因為影片的監製正是《假如愛有天意》的韓國導演郭在容。此外,憑《榴槤飄飄》贏得金馬影后的秦海璐擔演女主角淑嫻,更任出品人,據說她是義演。

導演張猛擔心觀眾以為《鋼》是文藝片,反覆強調這是現實主義故事片。在我看來,影片中的幽默元素和一些超現實的(歌舞)場面,很自然讓觀眾思考背後的意義。加上角色的背景,還有場景的設定,不難看出編導講父愛以外,也觸及下崗工人和相關的社會問題,揭開中國在新經濟繁榮背後的一些昏暗面。

工人下崗,生活過得不好,社區環境也差,舊日美好的看來跟現代的大氣候接不上軌。但因為打造一台鋼的琴,下崗工人回到鋼廠,反而得到各展所長的機會,甚至重新喚起了彼此的情誼。這些情節當然是有些浪漫化,卻也是以往「工廠社區」人民對逝去的工廠歲月的回憶。

演員方面,以王千源和秦海璐為主。上網翻看王千源的資料,他之前拍電視劇較多;扮演陳桂林這個頹廢但有責任感的痞子爸爸,很出色,美中不足的是他和女兒的感情戲不多。秦海璐演歌女,性格鮮明,演唱和舞蹈見功架,原來她年輕時學京劇多年,習刀馬旦。其他演員中,跟秦海璐有點感情戲的田雨(飾王抗美)值得一提。這眉清目秀的小胖哥原來是湯唯之前的男朋友,但他跟秦海璐的感情戲卻有點畫蛇添足。

總的來說,《鋼的琴》算不上豐富多彩,但絕不沉悶,編導很能捕捉人物的心理特質,挺有妙趣。

Monday, 14 November 2011

極速罪駕

生最怕血腥,看《極速罪駕》(Drive) 是一次難度頗高的自我挑戰。剛滿 100 分鐘的片子,血肉模糊的鏡頭不算太多,但每一個都教人心寒膽裂。一開槍就血漿併濺,一亮刀只往大動脈捅出血噴泉,甚至伸腳狂跺把活人頭顱踩爆,用剃刀以血腥陰招致人於死地。作為一個「險死環生」的觀眾,有義務一開始便告訴大家,《極》片中的「秒殺」鏡頭十分恐怖。然而,也相信此片有機會入圍我 2011 年度個人十大電影之列。

來自丹麥Nicolas Winding Refn 在今年的康城影展 (Cannes Film Festival) 憑此片贏得了最佳導演獎。影片對白不很多,但人物刻劃,劇情鋪展,(殺人、駕駛甚至調情的)場面設計,都簡單而深刻,不見同類電影常見的設定,加上攝影、燈光、選曲、配樂,甚至服裝(男主角外套背面鏽上的大蠍子圖案在他幹掉殺手後隨着他的深呼吸一起一伏,充分反映出角色的性格和心情)也見心思,絕對是拍得挺有格調的犯罪電影。

男主角(Ryan Gosling 飾)沒有姓名,幾年前來到洛杉磯一家車房投靠老闆 Shannon(Bryan Cranston 飾),修車以外,替好萊塢電影做汽車特技演員。他晚上做兼職,替匪徒開車逃離現場。另外,他也得到賞識,有機會參加賽車。這個車手寡言、內斂、踏實,英俊也英勇。終於,他遇上了令他動情的女人,跟鄰居 Irene(Carey Mulligan 飾)擦出了愛火,也跟 Irene 的小兒子挺合得來。但此時 Irene 的老公 Standard(Oscar Isaac 飾)出獄,並在獄中欠下大筆債款而被黑幫追殺。無名車手為了愛人,自動提出幫助 Standard 打劫還債,卻無意中陷於黑幫漩渦之中……

編導既沒有給男主角姓名,也沒有交代他的過去,但這個神秘人的駕駛技術和行事方式卻讓觀眾很自然地站到他的一方。理性地看,男主角為歹徒提供最快最好的離開犯罪現場的服務,根本是同謀,談不上是個「好人」。他也兇狠,但又有愛心。Irene 兒子目擊爸爸被打至頭破血流,他冷靜而溫柔地去安撫小孩。跟 Irene 在電梯中遇上殺手,先是擁吻愛人,然後突然發難,集浪漫、機智、暴力於一身,後來更變成獨行殺手。「壞人」確實別具魅力。

Ryan Gosling 不是一等帥哥,但向來演技不錯,提名過奧斯卡影帝,在本片表現沈穩而有魅力,遠勝炫耀身材的《滾搞了愛情》(Crazy, Stupid, Love觀後感)。年初看過他的《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觀後感),明年初有他跟 George Clooney 合演的《The Ides of March》,機會陸續有來。演 Irene 的 Carey Mulligan 也演得好,只是戲份較少。其餘的 Bryan Cranston、Oscar Isaac,還有演黑幫頭目的 Albert Brooks 都表現稱職。

看完電影,第一時間跑去唱片店找原聲帶,卻一無所獲,只好求助於 Amazon。片中選了好幾首充滿懷舊味道的歐洲式電子流行曲,播得最多也讓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推 College feat. Electric Youth 的這首《A Real Hero》:

Saturday, 12 November 2011

我的八十後同學

貧窮地區,求學問可能是擺脫貧困的其中一個主要方法。然而,教育在貧窮的地區往往又是奢侈而不普及的。

自稱生於 1920 年的 Kimani Maruge,在 2003 年聽到肯雅政府決定給予全民免費小學教育後,第二年以 84 歲高齡開始上小學,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是世界上讀小學年紀最大的人。2005 年,他更飛到紐約的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講述小學教育如何重要。英國電影《我的八十後同學》(The First Grader) 就是以 Maruge 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成。

也許為了戲劇效果,電影美化、簡化,甚至有點神化了 Maruge 的經歷。但看完電影,觀眾大概都明白,在現實生活中,有機會上學讀書,儘管之後不一定都能當一個很厲害的人,世界會因為自己而變得有點不一樣,但是沒有知識,或是對學問總是求而不得,大概會是痛苦得多的事情。

故事說在 1950 年代,英國殖民統治肯雅,當地部族要不聽從,要不以暴力反抗武裝精良得多的英國人和他們的土著部下。Maruge(Oliver Litondo 飾)就是反抗的矛矛戰士(參看 Mau Mau Uprising)之一,後來失手被擒,弄至家破人亡,他自己給毒打、虐待、囚禁近十年才重獲自由。幾十年後,目不識丁的 Maruge 收到政府寄他的一封信,他也知道政府提供全民免費教育,決定上學,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讀出那封信。另一方面,教育經費緊絀,資源短缺,學額僧多粥少,Maruge 不獲取錄。但他鍥而不捨,打動了鄉村小學的校長 Jane(Naomie Harris 飾),卻因此引來村民(家長)不滿,也招來不懷好意的官僚,甚至連 Jane 在政府工作的丈夫也受株連……

哪管膚色不同,人性、種族、官場的種種矛盾和荒謬,還有在新世紀傳媒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驚人力量,真的放諸四海皆準。Maruge 老人上學,背後引發的現實和政治議題,豈是先進發達地區的專利?在肯雅(或第三世界)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另一點留下印象的,是也許在大部份(現代)中國人眼中,對於種族分歧,還有由此而引發的成見、仇恨,感覺會疏遠一點。

影片在肯雅實景拍攝(但不是 Maruge 當年上學的地方),鏡頭下的肯雅鄉郊(仍然)充滿原始風味。當地小孩看來都熱情可愛,演出本片的非裔演員,也大都長得比較好看。飾演主角 Maruge 的 Oliver Litondo 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他本身在美國讀大學,後來在肯雅當播音員,包括在當地的 BBC 電台。他在本片演出純樸自然,堅毅的眼神間中會流露出戰士的狠勁。演女校長的 Naomie Harris 在倫敦出生,是專業演員,表現稱職。

說實話,今時今日,在香港辦教育的,從事教育工作的,或做跟教育有關行業的人,很多已經忘記了教育最根本的意義是什麼。《我的八十後同學》談不上發人深省,但足夠讓人重新記起或思考教育的目標和重要之處是什麼。

Wednesday, 9 November 2011

太陽的季節

是作家的石原慎太郎採訪過越戰,從 1960 年代末當上參議員起,在日本政圈超過四十年。他四度當選東京都知事,至今已經十二年半。對政治、時事、歷史略為敏感的中國人,大概對此君的印象談不上好。他在本土也是個具爭議的人物。

因為他的「名氣」,翻查過他的資料,知道他在大學時代發表了一篇名曰《太陽の季節》(1955) 的小說,還獲得了第 1 回文学界新人賞和第 34 回芥川賞。今年香港的亞洲電影節有個「日活映画:青春、動作、軟色情」環節,正好選映了改編自《太》的同名電影,抱着一點獵奇心態去看了。

1956 年,仍算是戰後的復甦期,青春和反叛,是流行的題材之一。看完此片,也只是想到「反叛」和「任性」。影片僅長 89 分鐘,看來有點沒頭沒尾,但美工、服裝、外景、配樂等甚有水準。

故事說竜哉長門裕之飾)與父母和哥哥道久三島耕飾)住在海邊小鎮。竜哉任性、愛玩,加入了學校的西洋拳隊,又愛跟同學去把妹。有天在東京街頭邂逅了三個妞兒﹐當中包括富家女英子南田洋子飾)。後來英子去看竜哉比賽,兩人混熟了,上夜總會,去海邊玩,並終於有了肉體關係。但竜哉對英子並不真心,他知道哥哥也喜歡英子,竟然利用英子來跟哥哥做交易,一邊跟其他女孩來往,一邊收英子給他的錢。最後,英子懷孕,竜哉卻滿不在乎,英子去醫院做流產手術……

竜哉和他的哥兒們過着吃喝玩樂的頹廢生活,電影中就有很多性、酒、暴力、女人這些(尤其在 1950 年代)很大膽的議題,也因而有了「太陽族」一詞。這些「太陽族」的任性妄為,卻給包裝得很帥很瀟灑似的。我是看得有點無奈,也有點不舒服。電影用了大量拉丁吉他音樂當配樂,很摩登,也很有放浪的味道。

原作者石原慎太郎在片中客串一角,戲份很少。他弟弟石原裕次郎則飾演竜哉在拳擊會的其中一名隊友。石原裕次郎同年主演電影《狂った果実》(瘋狂的果實),一炮而紅,成了二戰後日本的一代巨星。至於兩名主角長門祐之和南田洋子,拍攝本片後真的擦出了愛火花,數年後還結成夫婦,相守到老。然而,就算是童話,也不是事事順利。童星出身的長門裕之成名很早,25 歲就成為藍絲帶獎影帝,但他本人也有點像《太》片中的竜哉,婚後愛拈花惹草,曾經因此而令自己事業陷入谷底。後來出現「轉機」,是因為南田晚年患了失智症,甚至不能自理,但長門沒有離棄老伴。後來南田不僅能認出長門,也可以自己吃飯,進行基本對話。這段經過在日本電視上播放後,喚起了大眾對失智症的關注和認識。

如今,南田和長門都已作古。在兩人邂逅的電影中,感情慘淡收場。但在現實生活中,看來總算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