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April 2011

雷神奇俠

文化人的「北京烤鴨」評論引來了不大不小的關注和討論。只說一句:他真的犯了個低級的錯誤。本篇談《雷神奇俠》(Thor),卻扯到了那「文化人」,因為我看的 3D-IMAX 也是電影公司請的客,不過片商的票是送我網友的,然後我得網友帶挈。下面讚賞也好,批評也罷,當初總算不是厚着臉皮要老闆請客。那是意外收穫。既然用了網友的贈票,我會以得體的方式回饋對方。

說回電影,這幾個月 Marvel 的漫畫英雄電影一齣接一齣。先有來自「聖域界」的雷神 (Thor),然後是一班異能人(變種特攻 X-Men)年輕時的故事,最後有瘦弱豆丁變壯碩英雄的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加上之前的「富二代」英雄(鐵甲奇俠 Iron Man)以及還沒(正式)登場的 Hawkeye 等,明年還有一齣集合不少 Marvel 英雄上天下海大打一場的《The Avengers》。

又說遠了。作為一齣漫畫英雄電影,《雷神奇俠》的特效、造型、美工、音效都有水準,但又未臻優異甚至頂尖的水平。電影有不少飛天遁地旋轉俯衝的場面,配上立體效果 (3D),尚算有發揮空間,並不像《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 那麼小兒科。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雷》也算動作電影,只是片中的動作場面不十分出色,例如打鬥場面比較急速、零碎,往往只見漫天碎片撤至眼前,想看清楚主角或壞蛋使出什麼招數,鏡頭已經轉往下一個場面了。喜歡看打鬥戲的,多半覺得不夠過癮。

動作場面的調度教人有點失望,也許跟導演 Kenneth Branagh 的出身很有關係──年輕時演出過不少莎劇,是英國當代較有名氣的莎劇男演員之一。1989 年,憑自導自演的《亨利五世》(Henry V) 同時提名奧斯卡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本片可見一點莎劇情結,導演花了相當篇幅去刻劃 Thor(Chris Hemsworth 飾)跟父親 Odin(Anthony Hopkins 飾)和弟弟 Loki(Tom Hiddleston 飾)之間的父子情仇和兄弟恩怨。但為了平衡影片的商業需要,又得分神搞特效、打鬥。結果有點顧此失彼,打鬥戲拍得一般,父子情和兄弟情又沒法營造出太深刻的戲劇色彩。

擔大旗演雷神的澳洲男星 Chris Hemsworth 的造型不如他在《星空奇遇》(Star Trek) 客串時帥氣,但他真的把身體鍛煉得很不錯。演出不過不失吧。我是勢利的。既演神話人物,又一身古典造型,就覺得 Chris 那無法完全去掉的澳洲口音有些掃興。金像影帝 Anthony Hopkins 照樣戲路縱橫,但角色沒有多大發揮。應屆金像影后 Natalie Portman 演聰慧靈巧的研究生,要教育剛愎自用的 Thor,以愛去感化自大猛男,可是這一段卻顯得短促、兒戲。演 Portman 老師的 Stellan Skarsgård 更欠發揮,但他的角色會於《The Avengers》再度登場,且看到時候是否有多些發揮空間。

Thor 有一班戰友,本地觀眾或最熟悉日本演員淺野忠信。他很努力去唸那幾句英語對白,但不很明白為什麼導演或電影公司想找個東方臉孔來演此角。看過一些 Hogun 的漫畫造型照,淺野忠信留鬍子演出反而較接近原著。演大反派冰巨人族國王 Laufey 的 Colm Feore 和 Thor「弟弟」Loki 的 Tom Hiddleston 主要靠眼神演戲,表現中規中矩。這兩個角色剛起革命不久便給「收拾」了,讓人看得不夠痛快。

在我看來,全片唯一予人驚喜的是沒有在演員名單中登場的 Hawkeye。在雨中匆匆亮相一幕,近年常看西片的該認得他──連續兩年獲提名奧斯卡,從演技到(行內的)人氣,證明已達一定水平了。

作為一齣娛樂電影,《雷神奇俠》是合格的,但不會是傳世之作。

Wednesday, 27 April 2011

HKIFF 2011 之 9:馬戲團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看的最後一場電影是這齣拍於 1989 年的越南黑白片《馬戲團》(The Traveling Circus)。

影片描述一個五人馬戲團去到一條荒僻的村落。居民務農為生,出產尚未足以餬口,很多人餓得皮包骨。班主聽說村子附近有黃金,就以變大米的戲法欺騙村民,並要他們付黃金進場,搞得人人不事生產,上山淘金。純真的德仔也以為馬戲團的漂亮女孩真會魔法,央求對方教他,好讓妹妹不用捱餓。只有村長和祭司看通一切,可惜人人都為不勞而獲的「奇蹟」而瘋狂。在媽媽死去後,悲劇再一次降臨德仔一家……

《馬戲團》篇幅很短,只有 78 分鐘。全片黑白拍攝,純粹是因為經費有限所致。但通過黑白兩色去看影片中的窮鄉僻壤,人性愚昧,又是一番滋味。

導演越玲曾留學前蘇聯,攻讀電影,拍過八九齣長片。《馬戲團》是 1980 年代在國外得獎較多的一齣越南電影。網上資料說,越玲現在定居巴黎,主要以編輯越南文的電影書籍為主。

儘管對白不算多,通過演員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挺能表達出故事中的饑餓、荒涼、無知、貪婪、絕望。然而,雖云是 1980 年代末的製作,一些場面仍流於象徵主義,手法老套,例如馬戲團女演員幻想自己成名後如何風光那幕。

影片沒有太多感情戲,班主和女演員之間的愛和恨如電影節本事所言,只是點綴。但置於電影中那個落後無知的鄉村,倒不顯得突兀。

德仔和妹妹這對苦餓兒童看得人暗暗淌淚。演德仔的小演員表現很自然,喜時腼腆,悲時痛惱,都沒有造作或誇張。反而另一主角那個馬戲團女演員就有點造作了。至於片中智者村長和祭司,他們眼中都見光芒,面對心術不正的班主和愚昧的村民,卻只落得一籌莫展,教人有點不忿,也有點戚然。

儘管《馬戲團》的攝製規模不大,但導演和劇組在佈景和調度方面都見心思,是齣既有誠意也能打動觀眾的悲情之作。

Tuesday, 26 April 2011

危機解密

本篇含劇情結局,請自行斟酌閱讀。

罷《危機解密》(Source Code),不覺得它像《潛行凶間》(Inception),反而跟 18 年前的愛情喜劇《偷天情緣》(Groundhog Day) 挺有類同之處。

本來在阿富汗執勤的特種部隊隊員 Colter(Jake Gyllenhaal 飾)赫然醒來,發現自己身處一列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上,坐他面前的 Christina(Michelle Monaghan 飾)眼中懷有一絲情意。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是那麼陌生。Colter 甚至發現鏡中的倒影並不是自己。說時遲那時快,火車爆炸,Colter 和 Christina 以及其他所有乘客統統葬身於烈焰之中。Colter 又突然醒來,發現自己身處一個漆黑、陌生的艙房裏,頭上的顯示屏有個身穿軍服叫 Colleen Goodwin(Vera Farmiga 飾)的女人正在給自己指示。原來 Colter 剛才正在執行任務,進入了一個稱為 source code 的世界,藉着身體條件跟 Colter 差不多的某個死者腦中殘留的記憶,反覆進入過去一個(只得八分鐘)特地的時空,追查火車爆炸案的兇手,希望能阻止下一宗可能禍及芝加哥數百萬人性命的驚天爆炸案……

影片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重複 Colter 在列車上查案的過程。他多回去一次,對案情又多掌握一點,Colter 跟 Christina 的關係也跨進一步。跟《偷》片中 Bill Murray 每天醒來都是同一天,然後藉此先放縱後完善自己人生的狀況挺相似。

看《危》片的時候,沒有太刻意思考劇情跟科學邏輯的關係,因為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命令與個人,以及 Colter 對 Christina 的感情和 Colter 跟父親的關係之上。

Colter 跟父親通電話那一幕挺教人感動,彷彿是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或稱多重宇宙論 Multiverse)的變奏。至於跟 Christina 的關係,經過多番共死,Colter 問 Christina「生命只剩一分鐘會幹什麼」也有不同的回應。最教人窩心而又有點痛心的還是 Christina 最後的回答,以及 Colter 給 Christina 真正的最後一吻。這兩段分別看出了人道主義和愛情。

Colter 的工作不好做,要反覆承受痛苦的死亡和死別。但對他而言,更大的打擊是知道自己原來已經因為意外而淪為一件(測試 source code)工具,以及無法跟父親言好和道別。他跟 Christina 的感情也教人有點唏噓。在 Christina 眼中,Colter 是她在數星期前早已芳心暗許的歷史科教師 Sean Fentress(Frédérick De Grandpré 飾),但讓她真正愛上的卻是配上了 Colter 意識的 Sean,而那時候 Colter 的肉身則正式死去了。情況就像靈魂永遠附着另一個肉身一樣。

Colter 努力拯救生命,最終讓 Colleen 選擇抗命,成全了 Colter。結局時那個緣份早注定的安排,反而把事情搞複雜了。Colter 肉身已死,精神仍存,卻又不是純粹的平行宇宙。但怎說也好,這樣的安排正好為開拍續集留下(不錯的)伏筆。

有個小節想提一下,Christina 那個有點煩人的手機鈴聲是 1990 年代初英國流行榜 5 星期冠軍歌曲、大痣男歌手 Chesney Hawkes 唯一流行之作《The One and Only》。

作為一齣電影,《危機解密》在表達 Colter 的個人意識時一直採用旁觀者的角度,而不是主觀鏡頭,其實讓觀眾頗為混清,唯一可能的解釋是編導不希望一開始就讓觀眾意識到原來 Colter 早已給炸得近乎肢離破碎,好使故事可以看似合理地說下去。三個主角不錯的演出和氣質也替影片掙得一點分數。總的來說,這算是一齣有點吸引力的動作片。

Friday, 22 April 2011

哥莫斯神蹟

準了上星期新上映的電影中沒哪齣特別想看的空檔,買了三場土耳其電影節的票,結果只得第一場《哥莫斯神蹟》(Kosmos) 看得成。

這片子入圍去年的柏林影展競賽單元,在 IMDb 上,它算是今屆土耳其電影節選映的影片中評分較高的一齣。影片頗長,有 117 分鐘,而且很晚才開始(晚上 9 時 50 分),放映到 30 分鐘左右,有觀眾選擇「壯士斷臂」,犧牲一點買票的錢,換回一點個人的生活空間。我也想過離開,但這不是我看電影的原則。況且,這齣電影也有其可取之處。

故事由一個來歷不明叫 Kosmos(Sermet Yesil 飾)的男人冒着風雪走到一個邊陲小鎮開始。他走到河邊,打算把身上的錢藏在石堆中的時候,救活了一個幾乎溺死的孩子。Kosmos 和孩子的姊姊互生好感。後來他走到鎮上,起初得兩姊弟當屠宰場工人的爸爸接濟。然後大家發現 Kosmos 不事生產,神經質,更揭發他偷竊,跟一些女人有不正式的親密關係。因為 Kosmos 曾經在眾人面前露出像神蹟一樣的救治本領,大家以為他的生神仙。但有些他「救治」過的人,後來病死或自殺死了,村民和軍人認定他是孬種……

影片完全沒有交代 Kosmos 是何方神聖,也沒有說明其神力的真偽,只見他不善辭令,常常怪叫,彷彿有呼風喚雨之能,有時候更表現得可以反地心引力似的。

那個行人稀疏的邊陲小鎮像是實行軍法統治似的,有持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向百姓推銷其他政見。小鎮上的人有工作。從開場到完場,炮火聲不斷,卻從沒看見任何彈子橫飛的畫面。到影片下半部,又見人造衛星墜落郊野。

很明顯,Kosmos 的行為,以及很多聲音、畫面(例如小姊弟父親宰牛的血腥過程)是不同的意象。但加在一起,許是太晚太累了,腦筋全打結,什麼都想不起來。或許像影展場刊所說,導演想挖掘出人心裏黑暗和恐懼的一面,就通過畫外連續不斷的槍炮聲,身體有不同病殘的村民等去表達出來吧。

Kosmos 是神的使者嗎?他偷竊,對女人明顯有所企圖,但看見病弱,又會流露出哀傷、憐惜之情,想設想解救。假如他真的擁有神力,結果仍是無法治療所有人。那個墜落的人造衛星一出現,他的力量(甚至他個人的際遇)好像超人遇上氪氣石一樣,化解於無形似的。村民、士兵都嫌棄他。結果,他又得在風雪中逃走,場面一如開場時那一幕。不同的是,這一次畫面的左和右出現了分明的對比:一邊是明媚的晴天,另一邊則烏雲密佈。Kosmos 在中間蹣跚而行。那是說人的信仰嗎?

華人觀眾也許對《哥》片感到有些親切,因為其中一幕用了李香蘭的老歌《夜來香》。不過,歌曲跟那場戲看來關係不大。也許導演是想通過一首陌生的外語歌曲來營造氣氛罷了。但整體而言,本片的攝影、音樂都有水準,有一份冰冷、詭譎的氣氛。總的來說,卻不是齣好看又易看的電影。

Tuesday, 19 April 2011

錢路狂奔(臨場取消)

過「愛情搵上門事件」(見前一篇),有個不祥的預感,擔心餘下那場買了票的土耳其電影節影片也會遇上麻煩,結果不幸言中,到達電影院時發現影片取消放映。

問職員院方有何安排,她示意我到票務處去。走回票務處,看見一個對取消放映安排很不滿意的觀眾在追問一個不知所措的女職員院方有何安排。女職員有點慌亂,告訴那男人可以換另一場電影的票,請他到旁邊的票務處看電影清單和放映時間,同時打電話請經理出來處理。

我對正在公映的首輪電影不感興趣,直接問女職員可否退票。她說可以,請我在原地等候。 說時遲那時快,之前那個男觀眾在看清單,口中唸唸有詞,說不知道有哪些電影讓他選。一個正在排隊買票(還是退票)的男人則對女職員和那不滿的男觀眾說,不可以加塞兒。電光火石間,兩個男人對罵起來,越罵越大聲,越罵越有火。

經理及時來到,招呼那個不滿取消放映的男觀眾,而那個在排隊的男人也到另一個服務台買票了。我一直站在旁邊,看到那個不滿取消放映的男觀眾仍忿忿不平,一直對自己對經理說他不知道有哪些電影可選。

跟經理說我想退票,他請旁邊的慌張女職員去辦。再問經理網上訂票的 6 元手續費可否退回,他說可以。功德圓滿。離開時,那個男人還在鬧。

我自問脾氣不好,但看來只是第二三流貨色。放映取消了,再鬧也不會改變事實,罵有什麼用?聲嘶力竭去抗爭,不一定有用或者得到支持。另一方面,那個排隊的男觀眾有正義感,本意是好的,但他太早開口,等到那個不滿的男人真的有所行動才出言指正也不晚。那排隊男人的義正詞嚴有一半是源於他怕吃虧。

看不到曾經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錢路在奔》(Kaç para kaç),但看到一段跟錢也有點關係的街頭劇,加上買票的錢全退回,我算是賺了。

這次土耳其電影節連續發生中止放映和取消放映,真的令人十分失望!在取消放映後,主辦單位應該制定應變方案,並派員在電影院做協調工作,而不是僅由電影院去處理。辦影展確實有很多統籌和協調工作要做。希望有心人汲取教訓,下次做好一點。至於下年再辦土耳其電影節,還要不要看,唉,再說吧。

Monday, 18 April 2011

愛情搵上門(首 45 分鐘)

年首辦的土耳其電影節,今年再於圓方內稱得上香港最具規模的多映室電影院舉行。工作忙,加上晚了買票,錯過了較有興趣的開幕電影《蘇丹皇大后》(Mahpeyker - Kösem Sultan)、《國父》(Mustafa) 和《錫寧尋親記》(Büyük oyun),最後仍選了三齣電影。三天都能如期到場,但三齣電影只看了一齣半。

第一場《哥莫斯神蹟》(Kosmos) 如期看完,另文再述。第二場《愛情搵上門》(Aşk Geliyorum Demez) 在上星期五晚放映,原意是想輕鬆一下,看看土耳其的「王晶式愛情喜劇」加地產霸權元素,效果是怎麼回事。至於場刊上說完場後導演和(在 2005 年 Manhunt International 摘冠 1.87 米的)本片男主角 Tolgahan Sayışman 到場跟觀眾會面,是隨片甜點吧。

放映前,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和導演就跟觀眾打招呼,表示有 25 分鐘的影片拷貝未能如期運到,所以只能改放導演帶來的 DVD。那一刻心裏就說「怎麼搞的?」但坦白從寬,有戲可看就好。接着,導演說男主角未能到場,不過他一大概一年前跟香港的模特兒公司簽約了,說不定我們在一些場合已經見過他了。

故事說土耳其在金融風暴後,工商業都受打擊。在伊斯坦布爾某個商場裏,店家仍為生計努力,後此關係融洽。但大地產商決定要把商場拆掉重新發展,店家急忙商討對策。茶店老闆靈機一觸,讓眾店家中的小領導那英俊風流的兒子 Ali(Tolgahan Sayışman 飾)施展美男計,喬裝富二代混入慈善晚宴,搶佔地產商漂亮寶貝女兒 Gözde(Bergüzar Korel 飾)的芳心,實行曲線進攻,希望地產商收回承命……

這樣的劇本跟 1980、90 年代港產「追女仔」電影無異,沒什麼好說。反而在片中看見男男女女喝茶,有點懷念起土耳其餐廳的風味來。男、女主角都長得不錯,演技則勉勉強強。至於所謂地產霸權,在香港乃至世界很多地方都常常發生,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昨天下午電視台重播的(1988 年)港產片《雙肥臨門》也有呢。

標題說「首 45 分鐘」,因為那 DVD 放映了 45 分鐘左右(全片長 102 分鐘)也壞掉了。小時候曾經在電影院遇上過幾次「斷片」,觀眾會馬上大喝倒采,不過每次問題很快就解決了。這次在場的二三十名觀眾看到 DVD 故障的畫面後,沒有叫罵,等了六七分鐘,導演和影展工作人員進來了,映室的燈全亮起來,顯然放映要中止了。

主辦單位說,觀眾可以免費看下一場電影,但不是人人都有時間。觀眾索性請導演 Murat Seker 告訴大家電影的結局。導演用英語說着,間中有點吃力,席間一個土耳其觀眾自告奮勇來當翻譯(從土耳其語翻譯成英語)。後來影展方面一個工作人員把英語翻譯成粵語。導演也跟大家分享他希望通過電影傳達的訊息,以及他寫劇本時有哪些地方是取材自真人真事等。真是意想不到的觀影經驗。那位土耳其觀眾是餐館老闆,也會說一點粵語。後來跟其他不少觀眾交換了電郵,他更安排昨天在他的放映 DVD。可惜事出倉卒,未能出席。但之後就是沒能把 DVD 借回家看,或者會再去光顧一下。

文首說這次土耳其電影節,我「三齣電影只看了一齣半」,自然尚有下文。明天再續。

Saturday, 16 April 2011

HKIFF 2011 之 8:冰河劫

是獨立電影,故事同樣發生在寒冬之中,也同以女主角為影片的重心(碰巧兩片的女主角同樣獲提名奧斯卡女主角獎了),兩女生命/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男人(父親、丈夫)都失蹤了,使她們和家人的生活進退失據──《冰河劫》(Frozen River) 和《凍死骨》(Winter's Bone觀後感)在好些地方倒是異曲同工。

《凍死骨》的長女對老父沒有好感,但為了保衛家園,她四出打聽,鍥而不捨,有血有汗,卻沒太多眼淚,倔強得有點教人肅然起敬。《冰河劫》的媽媽瞞着兒子查找老公下落,對失蹤老公尚存一點感情,但為了謀生,她願意鋌而走險,堅強壓倒軟弱,一樣可敬。兩個女人都是少說多幹。比較之下,《冰河劫》中 Ray(Melissa Leo 飾)的色角肌理更豐富一點。

《冰河劫》已經是 2008 年的作品了。故事發生在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魁北克省交界附近的一個並不廣為人識的小鎮上。Ray 跟兩個兒子同住,丈夫失蹤,似乎也帶錢捲逃了。Ray 的工作不穩定,替房子付了訂金,卻無力付清餘款。在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來自 Mohawk 保育區的 Lila (Misty Upham 飾)。為了生活,半推半就下,Ray 跟着 Lila 幹起偷運非法移民的勾當來。Lila 也是母親,因為自己的生活條件不好,孩子甫生下來就給丈母搶去撫養了。兩個落泊的母親幹了一次又一次,終於在分隔美、加兩地的冰河上遇到大麻煩……

這是一齣關於母親的電影。兩個本來「敵對」的女人為了生活而聯合起來。她們願意妥協,源於愛護孩子和家庭的母性。身兼編、導的 Courtney Hunt 設計的場景冷峻、粗獷,頗呼應兩個苦命媽媽的身、心處境。然而,劇本也挺能捕捉女性的一些敏感反應,例如 Ray 對老公又愛又恨,一方面偷偷打電話找對方,另一方面兒子質問她為何不找父親,她又態度決絕地說不會去找。

在冰河上發生的棄嬰事件,人肉販子剋扣 Ray 和 Lila 的「工錢」,還有最後東窗事發,警方找上門來,Ray 和 Lila 兩個不同性格的女人有着不同的打算和處理手法,互相對照,也彷彿在展示母愛的不同面貌。

Melissa Leo 沒有漂亮外表,Ray 這個角色也沒有什麼錦衣華服,但不掩她演技的光芒。Misty Upham 整體而言稱職,在後半段發揮較好。還要一提演 Ray 大兒子 T.J. 的 Charlie McDermott,角色討好,Charlie 也能表達出 T.J. 對父親、母親、弟弟和整個家不同層次的感情。

作為一齣獨立電影,《冰河劫》在編、導、演、製作方面都挺不錯了。

Wednesday, 13 April 2011

HKIFF 2011 之 7:當愛來的時候

一次看張作驥的電影,聽說過他的《黑暗之光》和在 2002 年摘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的《美麗時光》。《當愛來的時候》是張作驥第六齣執導的長片,也是他八年來第二次奪得金馬獎最佳電影(2010 年)的作品。在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台灣新氣象」環節中,對《第四張畫》和《當愛來的時候》都感興趣,但最後在「名牌」效應下,選了後者。不知道《第四張畫》好不好看,但《當愛來的時候》就很不錯,不該只在電影節放映一兩場,而是應該公映。

電影以女性為主體。主角來春(李亦捷飾)是二媽(何子華飾)的長女,有點反叛,總覺得家人不關心不愛護她,尤其是母親在生下比來春少不了幾歲的來日(李品儀飾)多年後,再為爸爸(「黑面」林郁順飾)誕下小兒子。來春家裏開飯館,由大媽(呂雪鳳飾)當家。大媽霸道之餘也講理,因為自己沒能生小孩,讓黑面娶小老婆。家裏還有脾氣和順的外公(魏仁清飾)和患自閉症但很有美術天分的叔叔(高盟傑飾)。來春意外懷了男朋友的骨肉,小男友知道後一走了之。看着快要當(單親)媽媽,面對突然中風的爸爸和自閉的叔叔,來春的性格似乎因為荷爾蒙而悄悄產生改變……

這個年頭,看大陸電影比台灣電影多,越發感到兩者明顯的差異。《讓子彈飛》也好,《非誠勿擾 2》也罷,內地電影大多是劈里啪啦,對白又多又快,沒完沒了,美工、造型、特效都搞得大氣、堂皇。比對之下,台灣電影節奏緩慢,文藝腔重,少起用大牌明星,對攝影、音樂等甚為經營。現在於香港,內地電影比台灣電影市場更大,特別是武打和大型電影當道,電影越來越缺乏人文視野。看《當愛來的時候》(或去年的《不能沒有你》),儘管仍覺得一些手法有點矯情(這也跟台灣、香港兩地的文化差異有關係),整體來說,還是拍得不落俗套,像一股清泉。

來春未婚懷孕的故事,沒有停留在家庭倫理通俗劇的層面,獨白有點詩意,不冗長,適可而止。加上大媽、爸爸等其他角色不時爆出一兩句刻薄又幽默的笑話,倒教人看得挺輕鬆開懷。通過大媽、二媽、來春甚至來日,影片也道出了不同年齡女性的一些命運。 眾演員之中,演大媽的呂雪鳳和演叔叔的高盟傑(演過《美麗時光》)比較搶鏡頭。呂雪鳳在開始時有點潑辣霸道,在二媽生了孩子後,開始展露通情達理的一面,設法照顧來春,努力維繫家庭關係。後來老公出事了,她經受不起打擊。幾個階段演來層次分明。高盟傑演自閉的叔叔,影片沒有很清楚交代角色的過去。高盟傑除了把自閉症患者的典型言行演繹得不慍不火外,受到刺激或因為周圍環境而起感觸的內心戲,也表達得不錯。

參演過《黑暗之光》和《美麗時光》的范植偉也客串了一角。不曉得是不是因為他去年的一些「出位」言論影響,覺得他無甚光彩,甚至有點面目可憎。運勢和形象就是互相牽連。

今屆電影節選的九齣電影看了八齣,除了《出軌的女人》較為遜色外,大都屬水準之作,總算沒浪費時間。

Monday, 11 April 2011

逆天潛能

是歷史有名的天才,專家說,他們可能只使用了 10% 的大腦潛能。假如有方法讓處於休眠狀態的那 90% 大腦活動起來,人類和社會將有什麼變化?《逆天潛能》(Limitless) 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主角輾轉得到一種來歷不明的藥物 NZT,吃後先像瞌藥般產生幻象,繼而處於亢奮狀態,連帶回憶、記憶、學習、組織的能力都劇增,變成超級聰明人。

人類自稱萬物之靈,除了感情複雜多變外,也因為我們會設法改善生活。如果能讓人類本身變得更聰明,也可能是一種改善生活的方法。《逆天潛能》原著小說的作者和電影版的編劇和導演為這種想法構思出一個「答案」,到底人可以自行變得聰明後會幹什麼。

潦倒兼看來才華有限的寫作人 Eddie(Bradley Cooper 飾)獲得出版社約稿,卻無法寫出作品。女朋友 Lindy(Abbie Cornish 飾)獲晉升編輯,事業更上層樓,決定跟 Eddie 分手。在最失意時,Eddie 重遇舊女朋友的哥哥 Vernon,獲贈一顆叫 NZT 的藥丸。Eddie 服下 NZT 馬上變聰明了,找 Vernon 再要,卻碰上 Vernon 遭離奇殺害。Eddie 在 Vernon 家裏找到一大包 NZT,從此生活發生巨變,花四天就寫出受歡迎的小說,在投資市場大有斬獲,生活圈子完全改變,並跟 Lindy 重修舊好。但 Eddie 逐漸生出貪念,向高利貸借錢炒股票,又攀附了股壇富翁 Carl Van Loon(Robert De Niro 飾)。然而,NZT 總有吃光時。又由於 NZT,Eddie(和 Lindy)遭人追殺……

本片的演員有點乏善可陳。金像影帝 Robert De Niro 戲份不多,演得稱職,但發揮不多,看來是打發時間賺點零用之作。女主角 Abbie Cornish 是綠葉一塊。領銜主演的上位男星 Bradley Cooper 又是那副瞪着電眼用力微笑的表情,終於教我明白為什麼前陣子寫《一打上位男》的時候會完全忘記了他。

《逆》片前半部倒算滿刺激的,但比較細心的觀眾,要不乾脆當自己是沒吃 NZT 的平凡笨蛋而對接二連三的漏洞視若無睹,要不就越看越火希望自己是服了 NZT 而急着等藥力消散好使大腦休息不用記得劇情是如何虎頭蛇尾。

論娛樂性,本片合格有餘,節奏緊湊,前段更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然而《逆》中這段異想天開的奇談轉進下半部,竟然變成瞌藥有理,完全沒有道德可言,更遑論批判。主角的遭遇既無值得同情之處,敢情教人齒冷。結果,《逆天潛能》成不了經典,卻淪為人性墮落的小佐證。男主角因為「聰明丸」而變得不擇手段,甚至因此得到了「快樂而成功」的人生。看完電影,想起大學時讀詩人北島的作品《回答》中有一句話:「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這片子在 IMDb 上評分那麼高,教人擔心多於費解。

Saturday, 9 April 2011

HKIFF 2011 之 6:伊朗式分居

齣諷刺幽默的精彩老電影叫《意大利式離婚》(Divorzio all'italiana),除了影片的內容外,這個片名也教人印象深刻。翻開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節目手冊,見到《伊朗式分居》(Jodaeiye Nader az Simin) 這個看似熟悉的片名,而且本片剛在今年初的柏林影展上橫掃最佳電影金熊獎和最佳男主角和女主角的銀熊獎,便把票買下來了。

故事一開始,只見一對夫婦正回答在鏡頭以外裁判官的問題,畫面逐漸變成夫妻二人唇槍舌劍。原來 Nader(Peyman Moaadi 飾)和妻子 Simin(Leila Hatami 飾)為了他們十一歲的女兒 Termeh(Sarina Farhadi 飾)申請移民出國獲批准了,但 Nader 為了留下照顧患腦退化症 (Alzheimer's disease) 的父親而改變主意,打算留下。Simin 遂入稟離婚,希望之後帶女兒出國。然而,情況對 Simin 不利。她一氣之下搬回娘家。Nader 要上班,女兒要上學,通過 Simin 輾轉找來 Razieh(Sareh Bayat 飾)當鐘點女傭。Razieh 信奉伊斯蘭教,住很遠,正懷孕,要帶着女兒去打工。後來她跟 Nader 鬧了一場,當晚便流產了。她的失業丈夫 Hodjat(Shahab Hosseini 飾)控告 Nader 謀殺,兩個家庭開始常在警察局碰頭對質,並把周圍的一些人牽扯進來。與此同時,Nader 和 Simin 繼續辦離婚……

僅看 Nader 和 Simin 的分居經過,好像不見太多伊朗人民的特殊風俗,反而挺有《克藍瑪對克藍瑪》(Kramer vs. Kramer) 的味道。但 Razieh 的行為和遭遇則可見一些伊斯蘭教的傳統。

集編、導於一身的 Asghar Farhadi 拍攝手法平實,沒有太多煽情或花巧的筆觸,看來甚至有點劇場的味道。劇本細節豐富,描寫人物的篇幅恰到好處,123 分鐘的片子沒有悶場。Asghar Farhadi 從 2003 年至今執導了五齣電影,全由自己寫劇本。

在片中飾演兩對夫婦的四名演員分別分享了今屆柏林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和女主角獎。四人之中,以在紐約出生、演 Nader 的 Peyman Moaadi 戲份最重。他和演莽夫的 Shahab Hosseini 都挺出色。女主角方面,演女傭 Razieh 的 Sareh Bayat 較勝一籌,把內向、怕事、家庭為重的傳統穆斯林小女人演得惹人憐惜。至於演 Simin 的 Leila Hatami 無疑長得漂亮,演出也落力,但其角色的性格比較典型,沒 Rezieh 一角那麼容易引起(外國)觀眾的注目。

片中的伊朗沒有漫天烽火,人民生活還算安泰。Nader 和 Simin 為了女兒前途或照顧患病父親而離婚,其實二者的動機同為家庭着想,卻鬧至對簿公堂,編導的安排有一點諷刺味道,讓人覺得兩夫婦那麼做有點小題大作。不曉得這是不是中文片名所指的「伊朗式」了?

我喜歡本片,看得投入,但坐旁邊那個小胖子邊看邊吃罷那份漢堡包快餐後,就呼呼大睡,甚至打鼾了,非常討厭。在電影節遇見這些睡着「看」電影的觀眾機會特別大。是電影太差或不對觀眾的口味,還是他們看得太多,在匆匆趕返不同電影院時體力不支而睡着呢?

Friday, 8 April 2011

HKIFF 2011 之 5:讓師奶飛

來是在文化中心的大劇院看的早場,因為不想早起,復又發現從新加坡飛回香港的班機上有這齣戲的 DVD 播放,就安心在飛機上看好了。

《讓師奶飛》(Potiche) 這個中文片名基本上配合劇情,但當然也是配合在年初時大熱的《讓子彈飛》吧。儘管這效顰的譯名有點老套有點爛,卻又挺配合電影裏那懷舊之中帶點土氣帶點 camp 的氣氛。 影片才 103 分鐘,輕輕鬆鬆,放放笑彈,沒有微言大義,劇情和角色設定甚至真有點回到故事設定的 1977、78 年,感覺像現在回看那年代的電視趣劇那樣。

Suzanne(Catherine Deneuve 飾)本是雨傘工廠東主的千金,下嫁 Robert(Fabrice Luchini 飾)三十年,老公全面掌管工廠生意,Suzanne 只能躲在家當老公的「寶貝老婆」,打理家務。大女兒婚姻不順利,小兒子常往外跑。一天,工廠工人罷工,Suzanne 找舊愛兼地方議員 Maurice(Gérard Depardieu 飾)幫忙。順利渡過難關後,患病老公外遊散心兼避風頭,Suzanne 執掌工廠,聯同兒子(和女兒),把生意打理得有聲有色。此時,Maurice 想再續前緣,Robert 則欲從老婆手上奪回工廠。兩男夾擊,竟把 Suzanne 引去了一個她人生的新方向……

影片真的沒有什麼新奇或驚喜的地方。論看點,大概就是(昔日)法國第一美人 Catherine Deneuve 吧。六十有七的丹露,歲月固然有在她的俏臉和身軀留下不少痕跡。可喜的是,她看來還算自然大方,沒有因為(太多)整形手術把自己弄得亂七八糟。至於演喜劇,她的節奏感還差一點,那份因為雍容華貴的外表而生的步步為營,教人聯想到汪明荃。不過比較之下,我們的「阿姐」更拘謹一點。

在 21 世紀看 1970 年代的女權運動,不能不說是有點過時了。較為可喜的是,編導沒有借勢大造煽情文章,一直看下去,當成是一齣有點沒頭沒腦的「傻老大姐」電影就好。

Thursday, 7 April 2011

呃錢帝國

過去的星期天讀《明報》副刊,有兩三篇關於《呃錢帝國》(Inside Job) 的文章。有人說,今年奧斯卡把最佳紀錄片頒給了《呃錢帝國》是「勇氣和公義的表現」。也有人說,美國最具威力的三大武器(軍事、金融、電影),在《呃錢帝國》裏,其中兩大武器聯手出擊,「挾着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榮譽,詐騙全世界」。當天下午,我抱着看新聞特輯的心情,去看了此片。

面對剛好相反的論點,確實有少許一頭霧水。對於財經、金融,我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完全沒有資格作評論。回到 2008 年,很多人遭金融海嘯的滔天惡浪打個遍體鱗傷,甚至(險遭)滅頂的時候,我卻把握了機會,通過在銀行開設的綜合理財賬戶,首次投身股海,並買賣少量的幾種外幣,賺得蠅頭小利。又當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一個不勞而小獲的捷徑欲沾沾自喜之際,一個突如其來的噩耗剛好把大半年下來賺得的錢一筆勾消。巧合得玄乎其玄。最後一批在 2008、09 年時買下的股票,於去年中在獲利的情況下賣掉了。從此,手上的投資衍生工具,就是非供款不可的強積金和每月自願供款的綜合基金。

講了一大堆,無非想說明,不是投資大戶或專家,也不諳投資之道。《呃錢帝國》談的政圈官僚和財經界的種種亂象,看着看着,有一半是似懂非懂,有一半像工餘進修。一個個(也許不全都是)變臉或看來厚顏的官員和經濟教員,越看越麻木。至於那些複雜的金融投資「衍生工具」──例如「債務擔保證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把次按貸款轉化成證券,售予廣大市民,教人把(血汗)錢投資於未必有能力償還的房地產債券身上──看完只有目瞪口呆。對於那些研發出如此離奇資產挪移漁利大法的「才俊」,感到佩服又齒冷。

作為一齣紀錄片,《呃錢帝國》可列於資訊「爆炸」的一類。在 Matt Damon 不徐不疾、間中溫文的旁白之下,身兼編、導的 Charles Ferguson 談了好幾個問題,像有關金融產品的資訊不清晰、負責買賣的金融機構不盡甚至不負道德責任、政經界任人唯親等。但我想不少觀眾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些「大鱷、才俊」撈得的驚人收入和他們應該感到羞恥的豪奢揮霍。

對於造成金融海嘯的多樣問題,電影沒有提出什麼明顯的解決方案。製作人成功地讓觀眾看到在很多環節上監管不力,而情況至今一樣。但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原因嗎?我是金融門外漢,無力分析問題。是否如一些作者所言,印鈔是元兇?

資金泛濫也好,猛印鈔票也好,道德淪落也好,有沒有看《呃錢帝國》,我也自知不可能在這個世代賺大錢的了。

Tuesday, 5 April 2011

HKIFF 2011 之 4:似是有緣人

管伊朗名導 Abbas Kiarostami 的電影看得不多,他的作品就比較容易引起我的注意,因為他總讓我有種世外高人的感覺。

看《似是有緣人》(Copie conforme),除了對導演感興趣外,也因為女主角是我在大學時期特別喜歡的法國女星 Juliette Binoche。她憑此片成為迄今唯一在歐洲三大影展都曾封后的演員:《藍白紅三部曲:藍》(Trois couleurs: Bleu;1993 年威尼斯影展)、《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1997 年柏林影展)、《似是有緣人》(Copie conforme;2010 年康城影展)。本片男主角 William Shimell 也有點來頭,是英國歌劇演唱家,《似》是他的銀幕處男作。「高人」導演邀請氣質女星和歌劇男伶拍一齣(疑似)愛情片,我這俗人馬上掏腰包。

故事發生在意大利,Elle 是法國人,在意大利生活了五年,是古董買手,James 是來自英國的作家,著有藝術評論方面的書籍,新作《Certified Copy》剛譯成意大利文出版,他就到當地出席翻譯版的新書發佈會。

Elle 和 James 看來在發佈會上才邂逅,然後 Elle 邀請 James 週末時出去遊玩,她開車載 James 到一個小鎮上去,二人流連咖啡店,漫步小鎮的街道、廣場,又走進餐館、小旅店;碰上新婚夫婦,也遇到年老的夫婦。二人的關係隨着場景轉變而不斷變化。每到一個地方,或遇上了什麼人,彼此的對話都像對不同階段的愛情關係進行辯論。

開始時,在觀眾眼裏,他們是對一見鍾情的甜蜜戀人,但越看下去,越發現他們的真正關係無從得悉,撲朔迷離。其實,導演並不是要拍什麼像《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 之類的愛情片(要是 Abbas Kiarostami 真是如此用意,豈不教其天下影迷吐血昏死?),他只是借一些場景來表達自己對某個議題的一些想法吧。由此我想起了幾年看 Jean-Luc Godard 的《愛之頌》(Éloge de l'amour)。同是搭建一個故事的軀殼來分層闡述編導對某些議題的看法,Abbas Kiarostami 就是那麼的雅俗共賞,語言(對白)清楚之餘,仍保留了電影的一點形相。儘管每場戲之間看來不很連貫,加起來好像不是一齣完整的電影,觀眾該能觀察出在某個特定的場景、時空裏,人物要表達的思想是什麼。

這不是我今年看過的電影中打分最高的一齣,卻一定是其中一齣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

Monday, 4 April 2011

愛有新世界

代表丹麥出賽,連摘本年度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獎的《愛有新世界》(In a Better World) 可謂在「爆冷」聲中奪標,因為沒有大明星,也沒有知名影人支持。這齣 113 分鐘的電影的美術、攝影、剪接等後期製作有水準,個別演員的演出也挺不錯,但故事和主題予人虛張聲勢之感。

電影由一宗校園欺凌事件中的報復行動為始,再帶出其他的「報復」行為。從瑞典到丹麥生活的 Elias(Markus Rygaard 飾)在學校遭同學欺侮。在母親去世後跟爸爸 Claus(Ulrich Thomsen 飾)搬到祖母家住而轉校的新生 Christian(William Jøhnk Nielsen 飾)看不過眼,出手狠狠教訓惡霸同學,並跟 Elias 成為朋友。原來 Christian 因為媽媽的死對父親生出嫌隙,性情變得有點乖戾,認為以暴易暴乃解決「壞蛋」的上策。Elias 的父母都是醫生,爸爸 Anton(Mikael Persbrandt 飾)是無國界醫生,經常出差,並因為有外遇而和妻子分居。Anton 在非洲常常目睹惡霸殘害無辜婦孺,回到家裏又在孩子和 Christian 面前受無聊人挑釁、欺負,充滿無力的感覺……

影片的主題大概是反省「以暴易暴」。作為旁觀者,看到非洲的惡霸、學校的小霸王、街頭的老粗,大概都很明白誰是誰非。但編劇安排的解決方式,卻似乎沒有對「以暴易暴」這個概念寫下什麼清晰的腳註。也許在很多觀眾眼中,劇本所呈現的都是不大合乎道德或看來讓人心悅誠服的方法。

中文片名叫「愛有新世界」,片子結局也確實挺有希望的,但其實那是因為一個臨危反省而作的小小犧牲所引發出的連鎖美好副作用罷了,到底難以讓人相信那就是因為「愛」的力量。之前編劇「容許」使用暴力,反而是那麼的自然流露,甚至有點理直氣壯。所以就說此片虛張聲勢。

一眾演員中,以 Mikael Persbrandt 和 William Jøhnk Nielsen 比較突出。前者演 Anton,角色較有發揮。話雖如此,論搶鏡頭,演 Christian 的小演員 William Jøhnk Nielsen 更有看頭。長得俊美以外,更把 Christian 一角的內心戲演繹得相當好。

看歐洲電影多了,自然覺得《愛》片一點不爛,卻也未算佳作或精品。

Friday, 1 April 2011

2011 第一季觀影小結


這篇短文時,仍未出發往新加坡,不曉得會否在當地看電影。

離港前,2011 年第一季看了 42 場電影,5 場是老電影,37 場屬新片或首次公映。除了胡金銓導演的《俠女》上、下集沒寫觀後感外,其餘的自己都做了文字紀錄。《俠女》是好電影,連老電影也計算在內的話,必入我這一季的十大。但當時發生太多事,沒時間寫。

第二季每個月都要出差,加上今年國際電影節看得少,又是「五窮六絕」,不會看那麼多了。回顧第一季,下面是「自選十大」。

一年未緣》(Another Year)
《母親的告白》(Incendies)
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
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
127 小時》(127 Hours)
讓子彈飛
通靈感應》(Hereafter)
竊聽者的玫瑰》(Kawasakiho ruze)
離奇復仇事件》(True Grit)
美麗末日》(Bi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