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December 2012

2012 第四季觀影小結

了一般首輪電影外,買票看過 Fritz Lang 電影展、西班牙電影節、亞洲電影節、法國電影節和剛開始的茂瑙電影展。也看了四五齣優先放映或特別放映的電影。總的來說,片類還挺豐富的,有三四齣(首輪電影)水準不錯。

昨天和今天看的茂瑙電影《最後一笑》(Der letzte Mann) 和《浮士德》(Faust) 將歸進 2013 年度。

本季自選十齣首輪電影,排名按先後:

1《》(Amour)
2《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 3D)
3《生命的軌跡》(Halt auf freier Strecke)
4《ARGO-救參任務》(Argo)
5《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 IMAX 3D)
6《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7《追擊枕邊謎》(Kahaani)
8《母親愛的手札》(わが母の記)
9《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
10《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Skyfall)

Saturday, 29 December 2012

我的機械人老友

電影計劃下月底在香港公映,最近電影公司將它和另外三齣將於近期公映的小品電影在某戲院優先放映幾場。挑《我的機械人老友》(Robot & Frank) 是因為它的演員陣容最大。主演的 Frank Langella 是著名舞台劇演員,近年也參演了多齣較受注目的電影,提名過奧斯卡影帝。其他演員還包括金像影后 Susan Sarandon,以及 Liv Tyler 和 James Marsden。

《我的機械人老友》是 Jake Schreier 執導的第一齣劇情片。篇幅很短,僅 89 分鐘,劇本出自他藝術學校同學的手筆。描述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生活面貌跟現在還沒有太明顯的改變,但不少文化或起居開始全面電腦化。患腦退化症的 Frank(Frank Langella 飾)自理能力逐漸降低,女兒 Madison(Liv Tyler 飾)因工作長時期在國外,兒子 Hunter(James Marsden 飾)家有妻兒,無法常常長途跋涉探望老父,更何況 Frank 年輕是大盜,不止一次入獄,Hunter 跟 Frank 的關係不算親厚。一天,Hunter 送了一個機械人給 Frank,照顧老爸的起居和健康。Frank 除了喜歡圖書館管理員 Jennifer(Susan Sarandon 飾)外,也想到利用機械人,重拾盜竊故業,並盯上了目標……

簡單來說,《我》片談親情和記憶。談親情的不必多說。談記憶的可以分為兩部份:因為記憶而產生感情,還有記憶對一個(老年)人的意義。

Frank 有腦退化症,記憶不好。他老來獨居,惦記子女。跟機械人相處下來,雖然機器沒有真感情,但通過程序和日常交往,Frank 開始習慣機械人作伴,甚至跟機械人成了一對活寶似的。Frank 的勾當東窗事發,在預告片中也看到了,機械人說,擔心自己的記憶會對 Frank 不利。這話觸動了 Frank(還有觀眾)的神經。Frank 確實通過和機械人的交往產生出一份感情,即使機械人的行動和反應根本不出於任何的感情。就是習慣形成記憶,記憶培養感情。

Frank 在「危急」關頭接到機械人的溫馨提示,必須作出選擇。在一個記憶力正在衰退的老人面前,一邊是殘碎或不堪回首的記憶(偷盜、被補、妻離子散),一邊是不真實卻存留溫度的記憶。劇本讓 Frank 得體地選了,銀幕下的觀眾可又一樣?

高大的 Frank Langella 演技爐火純青,戲份最多。Susan Sarandon 卻沒有多少發揮空間。演子女的 Liv Tyler 和 James Marsden 則勉強稱職。

回說導演 Jake Schreier,玩過音樂,在 indie 樂團 Francis and the Lights 當鍵琴手。這戲的配樂很簡單而低沉,甚有氣氛,大概跟導演的背景不無關係。

Friday, 28 December 2012

茂瑙電影展:吸血殭屍

Fritz Lang 同期的德國導演 F. W. Murnau(港譯「茂瑙」)是表現主義電影的大師。《吸血殭屍》(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既是茂瑙的成名作,也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

《吸血殭屍》拍成於 1922 年,是茂瑙第十齣長片,劇本改編自愛爾蘭作家 Bram Stoker 在 1897 年發表的歌德式恐怖小說《Dracula》。1992 年,看罷 Francis Ford Coppola 執導、Gary Oldman、Winona Ryder、Anthony Hopkins 和 Keanu Reeves 合演的《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 後,除了立刻迷上 Annie Lennox 演唱的片尾曲《Love Song for a Vampire》外,也湊興買了原著小說。二十年來,Lennox 的歌聽過上百遍,Stoker 的小說一直放在床頭(千真萬確,百無禁忌!),卻翻不到十頁。這次看茂瑙的版本,竟是憑對 1992 年電影版的記憶來幫助理解。

當年茂瑙拍攝《吸》片,並沒有徵得 Bram Stoker 遺孀的同意,為免引起版權紛爭,劇組對故事內容做了多處修改,包括把殭屍主角 Count Dracula 易名為 Count Orlok,吸血殭屍「出征」目的地由英國改成德國,去羅馬尼亞山區的小夥子(除改了名外)由在律師行打工變成在房產代理公司上班等等。

這是一齣默片,放映時由鋼琴師在旁伴奏。論製作規模,包括美工置景、服飾道具,茂瑙這齣電影顯然不如 Fritz Lang 很多的作品。但茂瑙電影有意思,在於他的表現手法,除了注重演員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外,還有變化更多的拍攝方式,旨在更深入地描繪角色的心理狀態。看茂瑙的電影不是為了看偉大場面或先進概念,而是看他怎麼將複雜的內心戲或較抽象的事物通過鏡頭表現出來。我認識茂瑙,是因為超過十年前 AFI 挑選 20 世紀 100 齣美國經典電影,茂瑙電影生涯後期到好萊塢發展時拍下的《日出》(Sunrise) 榜上有名。看到他在《日》片中採用叠影等技巧的片段,留下挺深刻的印象,也從此記住了「茂瑙」這個名字。

電影情節在此不贅了,但不得不談飾演吸血殭屍 Count Orlok 的 Max Schreck。他的造型和演出實在不同凡響,圓禿頭、蝙蝠耳、黑眼圈、長而內曲的手指和指甲,加上尖牙,實在十分嚇人。Max Schreck 在德國是默片時代其中一名很有天分的演員。他獲得 Count Orlok 這個角色,或者說茂瑙能找上 Max Schreck 來演吸血殭屍,都得感謝另一名導演(兼演員)Max Reinhardt,是 Reinhardt 聽到茂瑙拍《吸》片的計劃後,然後向茂瑙推薦 Max Schreck。Max Reinhardt 也甚有來頭,是 20 世紀初德國舞台表演藝術的重要人物。

這次康文署搞茂瑙電影展,想看很多戲,但礙於時間,只挑了五齣,其他已經購票的包括《最後一笑》(Der letzte Mann; 1924)、《浮士德》(Faust; 1926)、《日出》(Sunrise; 1927) 和《禁忌》(Tabu; 1931)。

Thursday, 27 December 2012

偷戀隔籬媽

查有點殘缺的資料,2002 年 10 月百老匯電影中心搞了個電影展,介紹當年尚算新晉、香港觀眾不大熟悉的法國導演奧桑 (François Ozon) 的作品。依稀記得,主辦單位還替他起了一個外號「O 先生」。一口氣看了《1001 火熱男女》(Gouttes d'eau sur pierres brûlantes/Water Drops on Burning Rocks)、《挑逗性謀殺》(Les amants criminels/Criminal Lovers)、《枕邊謎》(Sous le sable/Under the Sand) 和《八美千嬌》(8 femmes/8 Women)。不是 Ozon 的影迷,但原來連同這齣《偷戀隔籬媽》(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他拍過的十三齣劇情長片,我看過七齣,絕不算少。

奧桑的電影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是的他愛寫人性的陰暗面,性幻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題材。他也比較喜歡使用色彩豐富的道具和場景來製造意象。我不是他的影迷,因為奧桑講故事愛賣弄,常常變得故弄玄虛,《偷戀隔籬媽》也是這樣。故事本來挺有趣,但後段拖曳,越看越累人,只有最後一幕的超現實手法才讓觀眾重新振作,可惜電影也拉上帷幕了。

電影跟寫作有關係。法語老師 Germain(Fabrice Luchini 飾)發現男學生 Claude(Ernst Umhauer 飾)有寫作天分,但閱讀他每次交上的作文,發現是紀錄 Claude 愛上同學母親 Esther(Emmanuelle Seigner 飾)的連載小說,描寫他如何設計取得男同學一家的信任,再藉以親近同學的媽媽。Germain 一方面覺得事情不尋常,也給老婆 Jeanne(Kristin Scott Thomas 飾)讀 Claude 的作文,另一方面卻不能自拔,通過 Claude 的作文去偷窺,在工作和道德都走上鋼線……

到底 Claude 是不是真的戀母狂,去偷窺、偷戀同學母親?Claude 的手段彷彿在教導觀眾如何犯罪,他憑優秀的文筆引起老師的注意,老師再被他的戀母經歷吸引過去。《偷》片的劇本改編自西班牙作家的劇作《The Boy in the Last Row》。Claude 作風低調,外表帶點書卷味,不是典型的美少年,但他會間中閃出陰沉的眼神,滿腦子的想像力會教人大吃一驚。例如他有本事一步一步取得同學和對方家長的信任,進入同學的家,去達成他偷窺、親近同學母親的目的,滿足自己的性幻想。

《偷》片確屬偏鋒之作,但對於男學生潛在的陰暗面,編導似乎留了手,所作所為純粹出於性慾望與幻想,而沒有什麼具破壞力的行為。

網上有評論把這電影跟奧桑的舊作《泳池情殺案》互相比較,認為兩者是姊妹作。我沒看過《泳》片,難作比較。

在片中飾演老師和學生的 Fabrice Luchini 和 Ernst Umhauer 都表現不錯,尤其是後者,精神飽滿,亦見層次。在國際間名氣最響的 Kristin Scott Thomas 演來中規中矩,角色發揮空間不多。

看到最後,有觀眾會問,男學生是否從一開始就在玩弄老師?只能說,兩人都是愛好小說,文學和寫作把他們接通了。然而,他們沒有採取尋常的交流方式,不是通過閱讀或分享,而是因為一個挑戰道德的故事(或者說是戲中戲)而認定了彼此。他們望着面對的公寓樓,每個單元各有故事,Germain 和 Claude 彷彿在努力為大廈內不同的單元繼續編寫不同的故事。這跟電影挺見心思的開場戲算是一個呼應吧。

Wednesday, 26 December 2012

孤星淚

管沒讀過原著小說,沒看過音樂劇,1998 年的電影版也只看過十分鐘,早認定由《The King's Speech》金像導演 Tom Hooper 執導的新版《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是今年聖誕節必看的電影。這電影大概不會成為經典,但台前幕後誠意可嘉。《孤》片在聖誕節和新年上映,不必看成是為佳節蒙上悲傷氣氛,片中一些角色的經歷值得思考(是否有教化意義則因人而異),故事的時代背景跟今天的世局不乏對照之處。

前年憑《The King's Speech》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和導演獎的 Tom Hooper 重讀法國大文豪雨果 (Victor Hugo) 的原著小說後,本想找出在音樂劇歌曲之間值得填補或加上連結的地方,令故事更動人,甚至跟編劇寫好了一個「對白本」劇本,最終還是選擇以歌曲取代對白,拍成現在「95% 唱歌、5% 唸白」的版本,並為電影創作了全新歌曲《Suddenly》。電影改編的音樂劇源於 1980 年 Claude-Michel Schönberg 作曲的法國音樂劇,後來在 1985 年改編成英語版,同年 10 月在倫敦公演,最初受到不少學者批評,但演出賣個滿堂紅,評價才逐漸轉佳。《孤星淚》音樂劇從 1985 年 10 月起一直在倫敦 West End 演出,在當地僅次於(快將在香港演出)Agatha Christie 編劇的《The Mousetrap》,是連續演出時間第二最長的音樂劇。

翻查了一下資料,2012 年電影版幾乎把音樂劇的歌曲都搬上銀幕了。有別於大部份音樂劇電影,導演沒有讓演員先錄唱歌曲再進行拍攝,而是在拍攝時採用現場收音,由琴師在旁彈奏音樂,演員即場演唱,做後期製作時再配上錄製好的伴奏音樂。Tom Hooper 這麼做,大概是希望捕捉演員真情流露的時刻。先錄音再拍攝,中間可以相隔三四個月,什麼熱情都冷卻了。電影的主要演員大部份算是擅演能歌。演過百老匯音樂劇的 Hugh Jackman 飾演主角冉阿讓 (Jean Valjean) 乃不錯之選。

故事背景在 19 世紀初的法國,可謂天生神力的貧農 Valjean(Hugh Jackman 飾)為捱餓親戚偷麵包而被判苦工監,十九年後獲得假釋,欲重過新生卻到處碰壁,得主教(Colm Wilkinson 飾)寬恕和感化,再潛逃二十年,期間發達並當上巴黎市長,警員 Javert(Russell Crowe 飾)則鍥而不捨追捕 Valjean。Valjean 遇上苦命女工 Fantine(Anne Hathaway 飾),在 Fantine 死後獨自撫養對方遺下的幼女 Cosette(Isabelle Allen/Amanda Seyfried 飾)。多年後 Cosette 長大成人,跟革命少年 Marius(Eddie Redmayne 飾)一見鍾情。另一方面,父母是竊賊的 Éponine(Samantha Barks 飾)則暗戀 Marius。這時候,一場將改變 Valjean、Javert、Cosette、Marius 等人和法國人民命運的重大革命正在醞釀……

電影片長 158 分鐘,適合細心、有耐性,或者本來就喜歡原著小說或音樂劇的觀眾。演員陣容挺強,製作夠大,是用心之作。片中的巴黎舊觀多用電腦特效和佈景重現,不算華麗,對亂世中民不聊生的慘況倒是更寫實。至於巴黎學生起義的重頭戲,規模不大,但情景悲壯,尤其是 Gavroche(Daniel Huttlestone 飾)捨生取義一幕。片中的歌曲愈聽愈感動。除了 Susan Boyle 參加才藝競賽一鳴驚人的《I Dreamed a Dream》和如泣如訴的失戀悲歌《On My Own》(林憶蓮曾翻唱成國語的《屬於我》)外,《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也挺感人。

演員方面,Hugh Jackman 最出色,《What Have I Done?》一場特別好。Anne Hathaway 在鏡頭前邊唱邊演邊落髮,十分淒涼,她唱出《I Dreamed a Dream》,也許歌藝不如專業歌舞劇演員,但感情澎湃,是全片第一個賺人熱淚的場面。Anne Hathaway 已獲得多項影評人協會頒發的女配獎,大有機會角逐奧斯卡。

演 Cosette 小時候的 Isabelle Allen 很可愛,演唱《Castle on a Cloud》形象奇佳,長大後由 Amanda Seyfried 飾演,演唱嫻熟,感情卻有點呆板。演革命青年的英國演員 Eddie Redmayne 表現紮實,演義氣街童的 Daniel Huttlestone 有舞台經驗,表現不遜於大明星。至於演賊夫婦的「波叔」Sacha Baron Cohen 和在《The King's Speech》時已跟導演 Tom Hooper 合作過的 Helena Bonham Carter 尚算諧趣,Helena 比 Sacha 的表現優異。

演賊夫妻失戀女兒的 Samantha Barks 不漂亮,但演技和歌藝都很不錯,雨中悲歌尤其動人。在《孤星淚》歌劇於倫敦西城和紐約百老匯的首演版本裏演男主角 Valjean 的 Colm Wilkinson 也粉墨登場,扮演主教一角。

最惹人談論的當然是金像影帝 Russell Crowe。他歌藝真的不行,演出水準也有點飄忽。他唱歌沒有《媽媽咪呀》中 Pierce Brosnan 那麼嚇人,一首歌二十句,倒有三四句唱得不錯,但其餘的猶如走鋼線。也許受制於歌唱,演出未算流暢。但不能否認的是 Russell Crowe 雖然已成胖漢一名,擺出嚴肅架式時,還是有點「台型」的。

看《孤星淚》,Fantine 命途多舛,其實表面堅強的 Valjean 也飽受命運播弄而盡吃苦頭。得到主教的點化後,他窮餘生努力去贖罪,對從善的堅持和執着令人動容,也讓人反省,面對善惡,一念之間,如何取捨?對 Valjean 窮追不捨的鐵面警官 Javert 立場不同,難說對錯,他跟 Valjean 走在一對平行線上,永遠在(彷彿是)對立的點上。作者為 Javert 作的最後選擇是個寫得很好的結局。但在現實中,恐怕沒有多少人具備 Javert 的「勇氣」。當然,所謂勇氣,是帶文學浪漫的成分,並不是說要像 Javert 做得那麼極端。

也許,這戲有拍得太給力的地方。然而,給力的才是(主流)電影吧。

Monday, 24 December 2012

烈探狙擊

年聖誕節,仍稱得上影壇巨星的 Tom Cruise 主演的《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觀後感)有驚喜,連帶 Tom Cruise 的人氣也反彈了一點。今年聖誕節「老湯」又來了,主演 Christoper McQuarrie 導演兼改編英國作家 Lee Child 在 2005 年出版的小說《One Shot》為劇本的《烈探狙擊》(Jack Reacher)。《烈》片有點老套,但整體娛樂性還行。電影不乏血腥場面,但總算在最關頭留手,不過有一兩場戲在意識上還是挺殘忍的。

身兼編和導的 Christopher McQuarrie 有份寫《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 和《機密邂逅》(The Tourist) 的劇本。據說,他也有份寫《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的劇本,只是最後他的名字給美國編劇協會除名了。這次執導《烈探狙擊》,不覺得如專業影評人所言很沉悶,不刻意花腦汁去看,其實還算刺激和緊湊。《烈》片之後,有幾齣娛樂大片的劇本都由 Christopher McQuarrie 編寫,包括《The Wolverine》《Top Gun 2》和《Mission: Impossible 5》,似乎 Tom Cruise 挺看重此君。

Lee Child 的探案小說都以 Jack Reacher 為主角。最初公布由 Tom Cruise 扮演 Jack Reacher,不少書迷大喝倒采,主要是大明星的五短身材不配合。小說中的 Jack Reacher 身高 1.96 米,胸圍 50 吋,體重 210 至 250 磅,藍眼睛,身上幾乎沒有多餘的脂肪。如此外型,我想起顛峰時期的 Dolph Lundgren(原籍瑞典,在《洛奇第四集:龍拳虎威》中扮演前蘇聯拳王 Drago 而成名),他看來幾乎是 Jack Reacher 的現實版。不計市場價值或名氣,這位前歐洲空手道冠軍的演技爛透,恐怕無法勝任。隨着電影公映,Lee Child 最近受訪時說,他認為 Tom Cruise 的氣質最適合演 Jack Reacher 一角。我沒讀過小說,難說 Lee Child 這番話客觀不客觀。

電影受歡迎的話,還是有機會拍續集。本片花了一點篇幅介紹 Jack Reacher 的背景和特徵,通過主角調查案件的故事,挺有效率地在 130 分鐘裏塑造出一個造型平實但跟超人無異的悍探。但探案故事有一種原罪,就是很難拍好,總有漏洞,總有細節被忽略或過份簡化,《烈》片也不例外。只是在電影劇情快速推進之下,觀眾或許一時不易都察覺出來。

故事由一宗冷血的開槍殺人案揭開序幕。警探 Emerson(David Oyelowo 飾)很快結案,認為兇手是 Jimmy(Joseph Sikora 飾)並將之逮捕。面對確鑿的證據,在 Emerson 和檢察官 Robin(Richard Jenkins 飾)威迫利誘之下,Jimmy 始終不肯認罪,只在白紙寫下一句話:「找 Jack Reacher。」結果,居無定所,到處流浪的傳奇人物 Jack Reacher(Tom Cruise 飾)真的現身,卻自稱是為證明 Jimmy 有罪而來。Jimmy 的辯護律師 Helen(Rosamund Pike 飾)找上 Jack Reacher,說服對方幫忙。調查下去,Jack 發現有人針對自己,逼他放棄調查。Jack 漸漸懷疑有人跟歹徒串通,令他的調查工作頻遇麻煩。同時,他開始洞悉兇徒殺人的動機,案情有突破性發展。另一方面,身份不明的歹徒 Charlie(Jai Courtney 飾)在背景同樣成謎的 Zec(Werner Herzog 飾)指使下,不斷殺人滅口,更把 Helen 抓起來,逼 Jack 就範……

《烈探狙擊》的故事大致完整,大部份情節交代得很快,可惜格局老舊,到結局仍留下幾個大問號。

上幾代的萬人迷 Tom Cruise 已經五十歲,身材還保持得很好,他也擺脫不了自戀的風格。他的演技不算差,只是他根本放不下偶像的身段,從角色的選擇到演繹的方式都無法「進步」,倒是令人為他感到婉惜。

其他演員有幾個值得一談。英國女演員 Rosamund Pike 樣子比較成熟,她本身演技不錯,只是拍 Tom Cruise 電影,配角都是陪襯,她這次的演出也有點爛,「平面」到不行。演他爸爸兼法庭上對手的 Richard Jenkins 提名過金像影帝,表現沒問題,但他的角色寫得支離破碎,編導浪費了好演員。金像影帝 Robert Duvall 也客串一角,拍了三場戲,薑是老的辣,他跟其他老牌演員一樣,是電影的秘密調味料,加入一點點,帶出幾分鮮香,讓觀眾提提神。可惜編導太吝惜,他出場太晚。大概接拍 Tom Cruise 的電影,合演者都要明白,他們做好份內事,拿足片酬就行,別期望有什麼發揮了。

兩個主要的歹徒也值得一提。看來是幕後老闆的 Zec 深沉古怪,由德國名導荷索 (Werner Herzog) 飾演。這是他第一次在好萊塢 A 級娛樂片中亮相,造型好,但無發揮。飾演年輕槍客的 Jai Courtney 戲份不少,外型不錯,演出還行。這澳洲小子有機會在國際影壇冒起,他下一齣電影是在新一集《虎膽龍威》(Die Hard) 系列電影中飾演 Bruce Willis 的兒子,兩人合力擊殺壞蛋。

儘管《烈探狙擊》的規模和整體娛樂性不如 Tom Cruise 上一齣娛樂大片《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但成績仍屬中上。

Wednesday, 19 December 2012

犀利人妻電影完結篇

人說,不是《犀利人妻》電視劇的粉絲,不要看《犀利人妻電影完結篇》。這話大致說對了。

去年在大陸出差時,晚上沒事,在優酷視頻網站打發時間,看了幾集 2010 至 2011 年在台灣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犀利人妻》。「小三」一詞因為此劇而成為流行語,「回不去了」也有很多人引用。A 之前事忙,避世已久,說起想看這戲,就當聯誼活動,跟 A 去看了。願意陪 A 去,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對女主角隋棠的印象還不錯。

基本上,這電影的拍攝手法跟電視劇很接近,故事在電視劇結局的基礎上寫下去,看到最後,總算提供了一個「結局」。

電視劇的故事說,謝安真(隋棠飾)的遠房表妹黎薇恩(朱芯儀飾)介入了安真和溫瑞凡(溫昇豪飾)的婚姻。最後安真和瑞凡離婚,而薇恩的前男友、較安真年輕的藍天蔚(宥勝飾)愛上了安真。帶着女兒的安真曾經滄海,不接受浪子回頭的瑞凡,也不敢接受天蔚的愛。天蔚出國流浪,成了受歡迎的旅遊作家,通過文章跟安真越走越近。瑞凡感情、事業失意,到南部重新開始。薇恩回美國去,但她離開前證實懷孕了。

電影版一開始,安真已經離婚四年,住在瑞凡留給她和女兒的房子,改到酒店工作,事業小有成就。瑞凡的事業谷底反彈,回到台北,打算重新追求安真。天蔚跟安真算是一對,卻一直得不到安真親口認可。另一方面,薇恩帶着兒子 Oliver 回到台灣……

基本上,這戲是隋棠的個人表演,她演出戮力,也很稱職。兩個男角中,宥勝的戲份明顯比溫昇豪多,但論演技,數度提名金鐘獎最佳男主角的溫昇豪明顯較勝一籌。跟香港很多電視男演員比較,溫的演技紮實得多,片中幾場內心掙扎的戲份,演出簡約到位。

儘管台灣的(偶像)電視劇劇情比較拖拉,故事內容常有重複,但製作和演員明顯比香港的電視劇認真,還是有其觀賞的價值。同部門不少(年輕)女同事最大的娛樂就是看台劇、韓劇,還有大陸的古裝連續劇。

記得速看《犀》電視劇時,就覺得謝安真那句「回不去了」說得好。當然溫瑞凡最後的「好」不免有太多粉飾了。從電視劇到電影,還是覺得藍天蔚對謝安真的情深意切來得有點模糊。安排一位年輕俊男,可能更多的是強調「向前看」的好。作為觀眾,一旦投入,管不了什麼客觀理性,連續劇或電影也沒有那麼多篇幅去告訴你發生過的旁枝末節,對於人物和劇情,只能有簡單的思考。換成是自己,恐怕那句「回不去了」便不會說得那麼瀟灑了。

Tuesday, 18 December 2012

愛 (Amour)

已經揭曉的影評人年度十大電影名單之中,Michael Haneke 今年揚威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和歐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的《愛》(Amour) 大都名列前茅,也包攬今年洛杉磯和紐約兩大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外語片獎。較早前香港舉行的法國電影節選映了這戲,把握機會看了。劇本、導演和領銜主演的 Jean-Louis TrintignantEmmanuelle Riva 都出色,但 Michael Haneke 就是 Michael Haneke,一齣看來靜態講老年夫妻生活的電影,還是藏不住教人吃驚的暴力元素。

十一年前第一次看 Haneke 的電影,《鋼琴教師》(La pianiste) 改編自作品同樣有爭議性的奧地利諾貝爾文學獎 (2004) 得主女作家 Elfriede Jelinek 在 1983 年發表的同名作品。Isabelle Huppert 飾演那個渴望一嘗痛苦性快感的鋼琴女教師,明白的人會感受那些深層次的情慾壓抑,覺得女主角的演出十分精準。不明白的人就覺得《鋼》片是齣十級病態的電影。前年看全黑白拍攝的《白色恐懼》(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觀後感),看似平靜的村莊一直流露出令人不安的氣氛,不友善的目光、殘殺鳥兒都不及那幫看來很可疑的童黨,這些小孩和種種仇恨的種子彷彿跟在故事結束後爆發的二次世界大戰有着微妙的關係。

大概 Michael Haneke 感興趣的便是人性或內心的陰暗面、壓抑的情緒和慾念。

電影一開始是一組長鏡頭,警員破門入屋,探員趕緊打開窗戶讓房子透氣,之後警員打開了睡房貼了封條上了鎖的門,看見床上躺着穿戴整齊已死去的老婦 Anne(Emmanuelle Riva 飾)。鏡頭一轉,看見老夫婦 Georges(Jean-Louis Trintignant 飾)和 Anne 去音樂會,乘公車回家,有說有笑,再回到兩人在巴黎那套挺大的公寓。第二天早上,兩人吃早餐,Anne 替 Georges 煮好雞蛋,Georges 跟 Anne 說話,老妻卻沒有反應,過了一好會兒才「回魂」。不久,Anne 中風癱瘓。兩老女兒 Eva(Isabelle Huppert 飾)婚後移居倫敦,特別回家探望父母,勸爸爸不要勉強獨力照顧媽媽。Georges 聘兼職看護幫忙,卻不是人人都稱職或溝通得來。Anne 的健康每下愈況,Georges 的壓力越來越大……

《愛》說年老夫婦鰜鰈情深幸福生活的篇幅不到十五分鐘,然後是老夫對老伴不離不棄,最後老妻飽受病魔煎熬,丈夫壓力日重,忍不住對老伴爆發了。Michael Haneke 不同許鞍華,沒有太多寫實主義,搬出很多護養老病的細節,但當然也沒有統統忽視。他更多的是對老人的心理描寫,尤其是照顧病妻的男主角。身為大師級導演,表達手法更富層次,例如那隻兩番闖進公寓裏的鴿子,還有利用音樂去側寫女主角的背景、性格和心理變化。

男女主角 Jean-Louis Trintignant 和 Emmanuelle Riva 都是年過八十的資深演員。Jean-Louis Trintignant 出身富家,初出道時被評沒有演藝天分,後來跟「性感野貓」Brigitte Bardot(碧姬芭鐸)的名字扯上關係而成名。至 1960 年代中憑《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 走紅,得過柏林影展和康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獎,近年在國際間較為人熟悉是演出是《藍白紅三部曲:紅》。他在《愛》中除了護妻情深,也將 Georges 在承受壓力時隱藏的黑暗情緒演繹得很好。

女主角 Emmanuelle Riva 比 Jean 還年長三歲,在 1960 年代得過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但數她最知名的作品,該是《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Emmanuelle 在《愛》的角色比 Jean 的起伏大,中風前挺具風韻,中風後在病榻上的演出不比男角付出的力氣少。Emmanuelle 演來十分投入。在老前輩面前,多料影后 Isabelle Huppert 就當配角,扮演那個善良而心事重重的女兒。

Georges 對 Anne 的愛不容置疑,但他最後對 Anne 所做的到底算不算是「愛」,便言人人殊。這也是身兼編劇和導演的 Michael Haneke 的一個簽名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後記

看《愛》那天晚上,還在吃藥,提早進場,在映室外吃麵包吃藥,坐長椅上休息。不久,一對男女走過來。女的先行,乍看似曾相識,再看原來是超過二十年沒作幕前演出的繆騫人,跟在後面也算長得高大的導演老公王穎頭頂光光的。

兩人似有默契地走到走廊最遠處,很快繆小姐就戴上面罩。

很難說繆騫人沒在拍《網中人》時「消失」,沒有在美國讀書時結婚,而是一直拍片,到今天她和差不多時間出道的鄭裕玲誰高誰低?唯有當年看過她,記得她的觀眾,都是局外人,會覺得這位跟前佳藝電視大股東之一林秀峰交往過,說過「男朋友如自助餐」這般「前衛」見解的時尚又神經質的女人是一個香港電視圈的花樣傳奇,每隔一段時間要溯源懷舊,便會端她出來擺一擺。

作為欣賞她的「年輕」觀眾,沒有跟她打招呼,也沒有掏出手機來偷拍她,而是遠遠的看望着,繼續在相安無事的空間裏各自吸呼着,相信就是對她最大的敬意吧。

Monday, 17 December 2012

哈比人-不思議之旅

一年前,《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三部曲小說的電影版開始分三年連續公映,三齣電影共拿下十七座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兼總舵手 Peter Jackson 在《魔戒》以後拍過幾齣其他的電影,但聲勢和成績始終比不上中土世界的魔幻故事那麼凌厲。將《魔戒》前傳《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 搬上銀幕的消息公佈後,很多觀眾翹首以待。但知道要把原作篇幅比《魔戒》任何一部曲原著小說都短的《哈》拍成三部曲的時候,已經擔心再盡力忠於原著,每一集的電影也可能篇幅過長,不夠爽快。看完第一集《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果然應驗了這個擔心。

故事發生在《魔戒》首部曲開始之前六十年。哈比人 Bilbo(Martin Freeman 飾)受召於巫師甘道夫(Ian McKellan 飾),參加矮人族的復國長征,沿途遇上奇景怪物,包括半獸人追殺,到精靈國避難,遇上山神大戰,誤墮地下世界,偷走妖精「咕嚕」的魔戒……

《哈》片的美工和特效都水準上乘,保持《魔戒》三部曲的奇幻特色。問題是看過《魔戒》,《哈》片顯得沒有驚奇,雖然歷險章回一個接一個,但 169 分鐘的篇幅依然教人感到有點太長,節奏不夠明快。回想十一年前看《魔戒首部曲之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那個中土世界使觀眾大開眼界,從角色造型到場景設計,都自成一格,教人耳目一新,加上高水準的特效,可謂立下一個里程碑。個人認為,拿了四個小金人的《魔戒首部曲之魔戒現身》,其實比兩年後一口氣奪得全部十一個提名奧斯卡獎項的《魔戒三部曲之王者再臨》(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更出色。只是如果讓首部曲拿下包括最佳電影等多個大獎(當年共獲十三項提名),之後兩集角逐奧斯卡時,評審該怎麼投票?自然使出政治安排,首兩部曲拿些技術獎,到大結局時才一次過獎勵。

不能說《哈比人-不思議之旅》令人失望,只是什麼都在預期之中,包括壯闊的新西蘭山水美景,完全沒有意外收穫。Frodo 早已長大,看 Bilbo 的故事就覺得欠趣味。另外,觀眾看完《魔戒》,已經知道 Bilbo 的歷險故事再驚險都好,總能全身而退。看《哈》片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緊張或投入了。

搞不懂我看的 IMAX 3D 版本是不是高幀版,但可以肯定地說,看完沒有暈頭轉向。

除了客串的 Cate Blanchett 外,這電影就是全男班。飾演 Bilbo 的 Martin Freeman 樣子有點老成(他確實已過不惑),不及《魔戒》中四個年輕哈比人那麼富活力。最值得注意的是矮人族王子,也是出征隊伍的領袖 Thorin。飾演此角的英國演員 Richard Armitage 從角色的造型到性格,還有他的演繹方式,都教人聯想到《魔戒》系列中的人王 Aragorn 和飾演該角的 Viggo Mortensen。Richard Armitage 比較年輕,不如 Viggo Mortensen 粗獷。礙於劇本,暫時 Thorin 一角發揮不及 Aragorn,但在《The Hobbit》的故事中,他算是靈魂人物。就首集的表現看來,Richard Armitage 的表現還算紮實。

可以預期,雖然《哈比人》電影系列難有什麼新奇火花,等到之後兩集公映,還是會乖乖付鈔進場,求官能刺激罷了。

Monday, 10 December 2012

搵鬼打官司(鬼壓床了沒)

谷幸喜這名字對我真有一份吸引力。把這齣戲也算進來,他自編自導的五齣電影,我看過四齣,有一半是買 DVD 看的。《搵鬼打官司》(ステキな金縛り;台譯:鬼壓床了沒)前陣子在香港的亞洲電影節放映過。後來補購了台版 DVD,天曉得在聖誕節前的混戰檔期,香港也有幾家電影院放映。既然買了影碟,成本又比一張戲票高,當然留在家看了。

四年前看完三谷幸喜上一齣電影《黑幫有個荷李活》,寫過一篇網誌(按此),關於三谷的點滴在此不贅。這齣《搵鬼打官司》繼續有大卡司,兼有大量「串星」,喜歡或多看日劇的觀眾該感到特別興奮。但在故事情節上,《搵》片不是三谷常用的多線同步推進模式,而是簡單直接的單線發展,甚至連兇手是誰也開門見山。

故事由一宗情殺案開始,疑犯是死者前夫,他自稱有不在場證據,因為當晚在荒郊旅館準備自殺,卻「被鬼壓」,動不了手。為疑犯辯護的九流女律師宝生エミ(深津絵里飾)為了破解謎團,親到深山旅館,果然碰上戰國時代含冤斬首的武士幽靈更科六兵衛(西田敏行飾)。宝生說服幽靈出庭作證,然而將如此天馬行空的想法搬上法庭,自然掀起連場笑鬧……

電影從頭到尾調子都輕輕鬆鬆,構思挺有妙趣,女律師找武士幽靈做證人,然後如何在法庭上作供,最後來一個溫情洋溢的結局,142 分鐘的電影一面推進,一面爆出笑料,不見突兀,甚至還見笑中有淚。

女主角深津絵里前年憑《悪人》榮登日本影后,這次扮演冒失而欠自信的女律師,仍有少女味。她和西田敏行都以比較誇張的方法演出。比較之下,其他大部份演員的演繹偏向冷面笑匠的風格,例如宝生那個異常饞嘴的老板阿部寬,身為地獄使者卻最愛看荷李活老片的小日向文世,還有在法庭上跟宝生對決的檢察官中井貴一,表面拘謹,原來非常疼愛意外死去的愛犬。

「串星」方面,竹內結子一人分飾姊妹兩角,佔戲較重,扮演猥褻奸夫的是差不多二十年在經典日劇《同一屋簷下》中演不良於行腼腆少年的山本耕史。浅野忠信、唐沢寿明、深田恭子、篠原涼子、佐藤浩市等都有份客串,當中有些在造型上刻意低調,幾乎錯過了呢。

Tuesday, 4 December 2012

追擊枕邊謎

個月前,本來有機會去看《追擊枕邊謎》(Kahaani,意為「故事」)的優先放映,但一來公務繁忙,二來電影譯名看來平平無奇,便放棄了。沒料到電影公映,口碑甚佳。上星期到北京出差,在飛機上看了。可惜的是,在電影還差七八分鐘完場的時候,機長通知乘客還有大半個小時班機「便」降落在首都國際機場,機艙服務員連忙終止播放電影,真是大煞風景。暫沒找到配上英文字幕的結局,就靠 Youtube 裏畫面粗糙只有印度語對白的片段和維基百科的解釋,算是看完電影的結局。

去年印度喜劇《作死不離 3 兄弟》(或譯《三傻大鬧寶萊塢》)在香港叫好叫座後,之後公映的印度片都沒能再創票房佳蹟。《追擊枕邊謎》並非一般印度寶萊塢載歌載舞的主流大片,而是成本一百多萬美元的奇情推理尋兇片。然而本小利大,兼在國際得到很不錯的評價。假如未看,此片值得推薦。這電影讓我想起前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阿根廷奇案片《謎情追兇》。相比之下,《謎》佈局較嚴謹,《追》片則較有情趣,順便拍出印度眾生相。

電影從加爾各答發生的一場地鐵毒氣殺人案開始。兩年後,一個懷孕的印度美少婦(Vidya Balan 飾)從倫敦回國,追查失蹤丈夫的下落,越查下去,牽連越廣,甚至觸發滅口暗殺,還有高官包庇恐怖活動等。

說《追擊枕邊謎》有情趣,是因為它不止於炮製驚險,還有現實生活的感覺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編導將印度的宗教文化元素加入其中,做到從本土化推向全球化,吸引更多海外的眼球。

本片最觸目的當然是女主角 Vidya Balan。她飾演的大肚苦主俏麗而聰明,在尋夫的過程中險象環生,同時贏得不同的好心人幫助,尤其是那個純情的年輕警員。這個帶點戇氣的護花使者很討好。另一方面,那個外表「騎呢」的殺手也別具一格。

劇情到最後「當然」筆鋒一轉,決戰一幕的確出人意表。但在我看來,不算為奇情而奇情,還算說得過去。看完《追擊枕邊謎》,再次感到印度的編劇很會寫故事,拍攝手法也充滿電影感,節奏明快而沒有壓迫感。另一個不自覺加分的地方是電影沒有塞入幾場印度電影慣見的歌舞,一切的拍攝元素都為了電影而服務,而不是電影為了符合類型而設法遷就。

Monday, 3 December 2012

奪命無聲

《奪命無聲》(Killing Them Softly) 之前,讀過一篇評論文字,說這是一齣「黑幫藝術片」,影片的風格好像當代流行的簡約主義藝術風格,從海報的設計到劇情的推演,都希望做到手工精巧,務求讓觀眾感受到電影充滿細節 (details) 云云。帶着這樣的印象進電影院,看不到期望的簡約氣息,反而是兩個手忙腳亂蓬頭垢面的小混混和那個喋喋不休荒淫過氣的殺手在晃來晃去,令我感到一陣陣臭味從銀幕噴出來。完場之後,齷齪揮之不去。

導演 Andrew Dominik 來自新西蘭,之前比較知名的作品《斬出個未來》(Chopper,Eric Bana 主演)和《叛逆暗殺》(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都離不開暴力元素。相對而言,《奪命無聲》的暴力場面還是我這膽小鬼可以接受的水平。

故事發生在上次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當地經濟飽受金融海嘯時期。黑幫經營地下賭場,有點小聰明的老混混瞄準機會,招來兩個不成氣候的嘍囉去打劫賭場,雖然「雞手鴨腳」,卻仍然得手。黑幫要維持生計,恢復賭場生意,決定幹掉打劫的人,趁機重振威望。

電影的某些場面的確拍得精巧,尤其是那些雨夜追逐、槍殺。可惜此片並不爽快,偶然的幽默對白抵不住大部份時間拖泥帶水。聽角色人物說完一堆又一堆,真的開始懷疑到底最後還有沒有「奪命」的場面。

這幾乎是純男人的電影。掛頭牌的 Brad Pitt 戲份並不是最多,看來仍有一點明星感,但總算自然,表現當然比那個不知所謂的香水廣告好得多。比較突出的是兩個小混混 Scoot McNairy 和 Ben Mendelsohn,前者戲份最多,有幾幕倒能表現出角色的膽小窩囊,後者從造型到演出挺入型入格,每次看到 Ben Mendelsohn 出場,似乎就聞到一陣臭味湧出來。演過氣殺手的 James Gandolfini 其實挺有妙趣。

說《奪命無聲》是黑幫片,也許編導志不在此。電影從開場到結局多處插入 2008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奧巴馬、上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等人的講話,明顯意有所指。到最後一幕 Brad Pitt 跟黑幫掌櫃(Richard Jenkins 飾)追討少收的殺人費用時,敢情是曉以大義,把政治和現實拉進來,告訴大家不管以什麼形式去包裝,所謂的「美國夢」不過是一盤生意而已。其實,國家大事也好,人生起落也罷,冷眼旁觀,實在也真的可以看成是一盤盤的生意。只是如此活着,有何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