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 July 2006

光影留情

一向都喜歡看電影,但上電影院的次數越來越少
一來片子不吸引,二來很難找到好的電影同伴
三來現在上電影院都不好玩
硬環境不好:地台不夠斜,每排座位之間的距離小
音響水平一般,銀幕不夠高不夠闊…
軟環境更差:電話響個不停,後排的人老踢前面的椅背
熱心觀眾教導同伴怎樣看電影…

小時候,看電影是頭等大事
例如,每年大除夕,吃過團年飯,都會去看一場七點半
通常是賀歲港產片,然後再闔家逛年宵
春節假期都在期末考試之後,功課又比較少
在假期結束前,還有機會多看一兩齣電影
自懂性以來,我一直住九龍區,常去的電影院現在拆的拆、關的關
保留著的也差不多面目全非了
無論如何,這些電影院記載了我的觀影歷史之餘
也承載著我不少回憶


人面全非類

明月
曾住在它上面四年,還放映邵氏電影時去看過一次電影
是什麼戲倒忘了,那時候唸小一吧
後來明月改變「戲路」,搞得我有好多年每次提起舊居就有點尷尬

紅磡
改建成二流商場已經多年,在這兒看了不少嘉禾的電影
冷氣很大,梯級間有鮮綠色指路燈
大堂用了冰冷的銀色,其實非常陰森
有段時期爸媽愛到這裡看中國鬼片,什麼《人嚇人》《鬼嚇人》…
印象最深的卻是《猛鬼出籠》的預告片
看得最開懷也有,像《山 T 老夫子》《快餐車》《富貴列車》等

金門
規模蠻大的,離我家很近,現在已經變成某基督教會了
連續幾年大除夕都在這裡看電影,包括《恭喜發財》
還在這裡看過《全家福》《雞同鴨講》《英倫琵琶》
椅子又大又舒服(可能那時候我體積小),冷氣也足夠
坐超等的話要走好幾層樓梯呀

麗宮
曾是全香港最大的戲院,座位超過三千個
去看電影的時候它已經是放映二輪電影的了
分前座、後座、超等,其實後座已經很棒,才 12 塊,超等則 15 塊
James Cameron 的《深淵》(The Abyss) 就是在這裡看
那是我看的第一齣 Ed Harris 擔綱的電影

大華
曾經是我最喜愛的電影院
椅子舒服,音響出色,銀幕高闊,冷氣又夠大,夏天去一流
回想起來,好多齣奧斯卡得獎電影都在這裡看
包括《舒特拉的名單》《阿甘正傳》《別問我是誰》《雷霆救兵》《寫我深情》
它突然結業,實在教我失落了好一段日子

凱聲
舅舅剛跟舅母拍拖的時候
常帶著我作三人行,看西片的話多數到凱聲去
起初我坐兩人中間,後來舅舅說:「你長大了,坐到旁邊去吧。」
再後來,他也許知道我已經長大,索性把我獨留家中 :)
凱聲改建成迷你戲院後,音響也不錯,兩個影室都比較狹長
《貝隆夫人》《奪面雙雄》《鐵達尼號》等都是在這裡看的
當年知道它要結業,也是一陣欷歔

麗聲
戲院大堂、門口永遠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
我在這裡看《開心鬼》
當年覺得裝潢有點殘舊
還很「勢利」的覺得它只放映港產片,比凱聲低檔一點

國華
這家一代色情電影院在紅磡商業中心內
在紅磡商業中心建成前,原址便有一家規模很大的國華戲院
媽在附近的工廠上班時常常到國華看電影
重建後,國華也沒有馬上淪落風塵
我是在這裡邂逅鍾斯博士──看《奪寶奇兵》的,意想不到吧

珠江
主要放映銀都機構拍攝或引進的電影
看過《少林寺》《少林小子》(都是配廣東話的)
還有于榮光第一齣電影《海市蜃樓》
我第一次帶兩個弟弟看電影,就是在珠江看首輪的《天空之城》
還有兩套現在可以視作 Cult 片的《飛俠哥頓》《月宮寶盒》
在珠江還發生過一則奇事
小弟弟兒時愛作怪聲,大家最愛叫他扮小鸚鵡
有次一家五口看電影,我突然心癮大發(當時我也是小孩)
叫他在我耳畔小聲的說一句鸚鵡話,天曉得他竟放聲大叫三聲
我不敢張看四周觀眾的反應,更不敢罵他不聽話,為怕他不受控制繼續狂呼
當然,散場後,我也沒有好下場

文華
看了一套超級瘋狂的邵氏電影《天使出更》
但更震撼我的卻是開場前院方(我相信是)錯誤放映的那段「露毛」預告片
那是星期天下午,全院幾乎滿座,觀眾多是一家大小
「毛」片一出,全院嘩然
爸媽趕忙掩著弟弟的眼睛,卻沒手照顧我,只管喊我別看
確實是「新奇」的嘛,也就陽奉陰違的看三秒才閉上眼睛一秒
說真的,那是一次奇妙的極富啟蒙意味的性教育
至少幾年後在小六的健康教育課上
就不會像其他同學那樣大驚小怪、大呼小叫、大鄉里出城

南華
幾歲時在這裡看(重映)《劉三姐》,不到三分一就嘔吐大作
不是劉三姐唱歌難聽,是我生病了
到中六時再來看《霸王別姬》
第一次認真看涉及文革的電影(後來也在這兒看《活著》)
雖然片子沒用上大量篇幅談歷史,但散場後心情在慢慢攪動
還記得那是一月份,在春節之前
那年的冬天好冷,連續兩三個星期氣溫在 15 攝氏度以下

金冠
只曾在它拆卸前看了一次電影,該是《超人續集》
當時覺得它好大,但整間戲院以及周圍環境都有點荒涼
加上之前看完《幻海奇情》的戲院鬼故事,更加覺得有點可怖

金聲
在這裡看的電影不多,印象最深的是《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那是我第一齣正式地看林青霞演戲
大概是學校假期的某一個下午吧,偌大的戲院裡觀眾不到十人
現在上址好像變成了卡啦 OK

倫敦
另一家消失了的電影院,當時的戲院外牆廣告就是如今子彈電梯的位置
最記得有套電影叫《阿甲曬命》(英文名字倒忘了)
男主角的髮型是個十級誇張的箭豬頭
電視廣告其中一句對白說:「龍蝦做早餐,魚翅嚟撈飯。」
很小的時候,有段時間家境算小康,我吃東西挑三揀四
上館子時,竟要用碗仔翅來佐米飯吃
回想起來,很折福
下世有幸為人父母的話,我不會這樣寵壞孩子

普慶
我是在這裡看《星球大戰》的
覺得它那個大大的有蓋前門,有點像百老匯的劇院
開場前先跟三五知己聚在一起聊聊天,再買點爆米花等小吃
真有普天同慶的感覺


屹立不倒類

寶石
至今仍迄立不倒,只是面積大減,變了迷你電影院
在這兒看過《ET外星人》《衛斯理》等
這裡的椅背又高又硬,敢情像一排排的神主牌
還有,地上的垃圾蠻多
也許是因為戲院門口有很多賣小吃的路邊攤
像涼果、烤魷魚、荸薺、甘蔗(最無謂的小吃)
不過,那種熱鬧的戲院風味確實教人懷念

海運
咸豐年前,老爸在尖沙嘴上班
看西片的話,多數在海運
到升上中學後,跟同學看外語片也多選這裡
包括《寶貝智多星》《聖戰奇兵》《手足情未了》《人鬼情未了》等
改建成迷你戲院後,反而很少光顧
大概只看過《蝙蝠俠與羅賓》
就是那個只懂微笑的白痴蝙蝠俠 (George Clooney)

嘉禾港威(海城)
現在的海港城其實是經過拆卸重建的
「首版」海港城內的戲院不叫嘉禾港威,是叫海城
二十多年前,海城已經是迷你戲院,分一、二兩個影室
爸媽帶我和弟弟們去看《緣份》
記得這麼清楚,除了一聽便愛上的張國榮、梅艷芳唱的同名主題曲
以及片中在當時而言很富新意的「地鐵緣份遊戲」外
還有散場後吃午飯的那一家意粉屋 (Spaghetti House) ──該是香港的第一家
其中一個菜是拿破崙意粉
(我腦袋就是有這個毛病,對某些陳年人事記得特別清楚)
至於改建後的嘉禾港威,第一次去該是看《侏羅記公園》吧

影藝
唸大專時其中一所經常流連的電影院
在「天地堂」的日子,有時候會從九龍塘跑到灣仔看電影
然後再到時代廣場逛 Tower Records 或到中環大會堂圖書館看書
我喜歡影藝放映非主流電影和外語電影
在這裡看了《情書》兩次(後來小樽也去了兩次)
還看過《高校教師》《給我一個爸》和好些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片子

影都
從明月戲院那兒搬到現居處快要 24 年了
當年找房子時,也看過不少美孚新邨的單位
至於那裡唯一的一所戲院,對它的回憶都是跟鬼怪有關的
只在影都看過《捉鬼敢死隊》
看罷電影,我一度不敢吃棉花糖,還有害怕到圖書館中無人的角落
但更恐怖的是,在進場前於戲院大堂放映的那個《屍變》預告片…

紐約
沒記錯的話,舊紐約戲院好像在今天銅鑼灣廣場附近
只曾在某年春節由叔叔帶著我和一班堂兄弟姐妹去看《超人》
還記得門外賣的烤魷魚味道很嗆

麗斯(英京)
前名英京,現在叫麗斯,對它印象模糊
提起它,只因我是在這裡看《最佳拍檔》的


大行其道類

旺角百老匯
百老匯院線的第一所電影院
只曾帶著弟弟來這裡看《幼稚園特警》
現在可以的話,我也盡量不去旺角
所以再去這電影院的機會微乎其微

百老匯電影中心
可以說是我目前看電影的首選
四五年下來,在這裡看了至少一百場電影
第一齣看的好像是德國片《漂流兩顆心》,最近一次是《達文西密碼》
這裡的觀眾看戲比較專心,當然也有不少「壞份子」
不過,在香港這是在所難免的了
這裡常辦影展活動,可以看到比較冷門或來自不同國家的片子
像韓國電影節有《七十好年華》、林權澤的《醉畫仙》(可惜沒有《秦香傳》)
法國電影節的《吾兒唐吉》(Tanguy,講子女屆而立之年仍與父母同住的喜劇)
蠻富詩意的《一切從美好回憶開始》(Se souvenir des belle choses)
又有一些導演或專題回顧影展,如英國老片、奧桑、杜魯福、差利等
包括《Peeping Tom》《祖與占》《戲中戲》《城市之光》
它正跟 PALACE IFC 搞奇斯洛夫斯基回顧展
已買了票兩個星期後在大銀幕上再看一次《兩生花》

PALACE IFC
在三種情況下,才會考慮過來看戲
一、片子接近或超過三小時
二、影片在它的五號影室公映(全院最大)
三、電影具備一流觀能刺激,非得在電影院欣賞一次不可
嚴選之下,只曾在這裡看過《魔戒三部曲之王者再臨》《King Kong》
其實從去年開始,這裡重映了不少經典電影,像《賓虛》《沙漠梟雄》
卻都因為時間無法遷就而錯過了
星期天或公眾假期的30元超早場(一般在9:30或10:00開場)很受歡迎
惟向隅多次,早已放棄

皇室
我喜歡翻修前的皇室
那時候影室比較大,天花的閃星很漂亮,地台向銀幕方向斜下去
椅子蠻舒服的,但就沒試過它的情侶座位
現在的影室地台不夠斜,銀幕太闊,也拉得太低
前面只要是個五尺八吋(或以上)坐如松的好傢伙
至少四分之一的畫面給會變成人頭剪影
來這裡主要是看商業片,如《星戰前傳II之複製人侵略》《帝國驕雄》
附近吃飯、逛街設施齊全,方便聯誼
劇情片少一點,但也看過《美麗有罪》《A.I.人工智能》
也被逼看了一次鬼片──《死國》
現在轉投 UA 院線,更不會來,因為訂票的手續費較高

AMC Theatres
好多選擇的電影院,座位蠻舒服
開場前播的影迷問答題和外國影人資料頗有趣
可惜更新速度極慢,我懷疑是每三年才換一次
我在這裡看過的電影大部分自己都不喜歡
像《一個快樂的傳說》《職業特工隊 2》
例外的算是《跳出我天地》《藍宇》吧

UA 沙田
也許是具規模的迷你戲院的元祖
考完 A Level 的最後一科 Applied Mathematics
跟差不多全班中七的同學到了青龍水上樂園燒烤,然後再到這裡看電影
我和其中四五人不知為何去了看《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片子卻出乎意料的好看
雖然拍得很平實,但人情味濃厚,所有演員都演技了得
因為覺得交通不方便,之後再沒有光顧了

UA 黃埔
它的出現間接導致紅磡戲院關門大吉
雖然離我家只是 15 分鐘的步程,卻很少光顧
第一次在這裡看的戲是 1990 年春節的《蝙蝠俠》

UA 金鐘
不喜歡這戲院,因為票價比較高
但在這裡卻看了一些對我有頗特殊意義的電影
第一次在這裡看的戲是《生死時速》
當時愛死這套電影,實在太緊張、太酷了
(直到最近才發現它是抄高倉健主演的《新幹線大爆破》,而原作也很出色)
後來因為工作關係,看了這電影不下十次
雖不至於能把對白倒背如流,但實在提不起興趣再翻看
2000 年夏天在這裡看了新版《幻想曲》
開始對迪士尼電影改觀,也發現古典、爵士、藍調等音樂品種也很有趣
第一次拍拖看電影也是在這裡
看的是《叛諜狙擊 2》──對,我比較遲熟
無論如何,那是一個很精彩的晚上

UA 時代廣場
在這裡看過《黑超特警組》,就誓言不會再來
除了票價跟 UA 金鐘一樣比較貴外
影室面積小,又多垃圾,印象極差

GH 荷李活(GV 荷李活)
在電視台工作時,其中一個崗位在週末常常要上班,所以平日有補假
通常是利用假期去做功課和看電影
在這裡我首次嘗試一天之內看三套電影
第一齣《驕陽似我》,調子有點重,但看罷沒有異樣
第二齣《光豬六壯士》,挺諧趣的,散場後也沒有異常生理反應
第三齣《貓屎先生》,不到四分之一,就感到視線模糊、眼痛、思想變得遲鈍
不過後來重看《貓》片,發現它也有一些動人的情節

GH 旺角(GV旺角)
在這裡看過《風雲》《黑俠梭羅》
影室小,人流比較複雜,銀幕比例有點奇怪
晚上一些場次和週末及假期的票價特高,不打算再去

JP 銅鑼灣(翡翠/明珠)
只看過《心計》《總有驕陽》
後者倒有一段奇怪經歷
我是在某個下著大雨的平日下午去看的(好像是公司補假)
那一場的觀眾不到二十人,然而我兩邊都坐了人,都是女的
看戲時,大家都很投入
到完場時,大概結局蠻感人吧
兩個女孩都哭得死去活來,不住抽泣、拭淚
我給夾在中間,又不好意思打擾她們的「雅興」
其他觀眾離開影室時看過來,別誤會我對她們幹了什麼才好

新港
要不是某場國際電影節的戲在這裡放映
才不要來這個「蚊」型電影院


另類

大會堂劇院
只看過兩次電影
第一次是中國電影週選映的梁家輝、蔣雯麗主演的《刮痧》
幾乎全院滿座,我和朋友比較晚才進場,只能坐到最後一排的死角
第二次是看小津安二郎講親情的《秋刀魚之味》
完場時碰見了寫影評寫到不知所謂的張偉雄(可能是我層次低)
那是我第一次看小津的電影,也就從此愛上了這位久聞大名的日本導演

文化中心大劇院
也是因為國際電影節才有機會在這裡看戲
印象比較深刻的包括《高斯福大宅謀殺案》《無人地帶》《疾走天堂》
前者我很多朋友都說超悶,但我蠻喜歡的
當然這不是 Robert Altman 同類型電影中最出色的一部
但已足夠讓未領教過這種大型群戲的觀眾眼花繚亂、目瞪口呆吧
Paul Thomas Anderson 的《人生交叉剔》和剛上映的《撞車》
都是蠻好的同類作品
《疾走天堂》則是奇斯洛夫斯基遺下的劇本
跟史匹堡拿了寇比力克的劇本拍成《A.I.人工智能》一樣
《疾走羅拉》《漂流兩顆心》的 Tom Tykwer 導演了這個劇本
風格像煞了他的前作,卻感覺影片跟劇本貌合神離
配樂很棒,可惜從沒推出原聲唱片
看這戲的另一大原因當然是 Cate Blanchett 了
一向認為她和 Naomi Watts 才是澳洲外銷的最佳女星

電影資料館
原來這電影院的設備挺不錯的,弧形的銀幕讓視線舒適地投放在整個畫面上
當年看的是葛蘭、張揚、王萊合演的《野玫瑰之戀》
不得了,葛蘭不止唱得好
還把那個一顰一笑間狂放得可以把男人吞下肚的義氣歌女演得入木三分
十個「勁」!

科學館演講廳
去科學館看電影,竊以為新鮮程度媲美「電飯煲可以焗蛋糕」
在這裡看了許鞍華的《瘋劫》
那時候的趙雅芝演技還比較稚嫩
雖然比不上希治閣的不見血式驚慄,倒也拍出不俗的懸念
散場後又可以暢遊科學館──多麼愉快的一天啊


想入非非類

碧麗宮
這所傳說中香港最豪華的戲院
到它謝幕之時我也始終沒有進去看過一次電影
誠(香港)人生憾事也

利舞台
除了是多年的香港小姐決賽場地外
利舞台對我的意義就是幾年前回歸香港的無印良品最大分店的所在地
聽說利舞台戲院的天花畫了畫,很漂亮的
雖然沒有在那邊看過電影或任何表演
但最近買了潘迪華的《白孃孃》舞台劇原聲 CD
算是緬懷一下它的昔日光輝

百老匯數碼港
很有興趣到這所位於新偷情聖地(艾美酒店)旁邊的戲院
但觀乎它的地理位置,除了經常於方圓五公里出沒的生物外
常人甚少那麼好興致過去看一齣戲吧
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去過朝聖

PALACE apm
也很有興趣逛一下 apm,但怕商場太潮,自己「承唔起」
加上從照片所見,跟朗豪坊差不多,因此興味大減
這裡上映的電影都是一般院線的貨色
所以至今都只限於乘地鐵經過,過其門而不入

百老匯奧海城
情況跟 apm 差不多,但交通比較不方便
雖然票價較便宜,但還是寧願去「市區」的戲院
不過,有機會的話,倒想逛一下這裡的 Kubrick
看跟百它匯電影中心那間有什麼不同


哪些電影院又勾起了您哪點點滴滴的回憶呢?

4 comments:

  1. Hey, I am a little luckier. I went to 碧麗宮 for a few times. Yes, the seating comfort was like flying on business class. I think it is more luxurious than IFC of today! Trust me!

    My best memories were spent in 影藝, I usually went there after school when I studied in HKU....My Life as a Dog and 戀戀風塵, how can I forget those days.....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You are such an encyclopedia of movies. You should write books. Don't forget to give me an autographed copy when you become famous! ;-)

    ReplyDelete
  2. To me IFC is fine but still not perfect in many ways.

    It's good for us to still have 影藝 and from time to time it gets pretty good artistic movies showing.

    Like I said in my profile: blogging may help with tidying up my messy mind/memory :)

    ReplyDelete
  3. I can't believe you studied science subjects when you were in A-level!!

    Applied Mathematics??

    ReplyDelete
  4. 好厲害,還記得這麼多戲院。

    我看戲最多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時是拍拖的指定動作。

    碧麗宮去看過很多次,比現在任何一間戲院都要好。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