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 1990 年代初開始,香港的電影院步入了多影室戲院的時代。時至今日,香港其中三家專營多影室戲院的大型連鎖電影院線,說它們佔去了本地電影院生意八成或不為過:專營 UA 院線、IMAX 電影院等的 Cityline 可說是香港多影室戲院的鼻祖,因為第一家大型「迷你」戲院(當年的稱呼)就是共有 6 個影室的 UA 沙田戲院。另一家是 MCL,戲院數目較少,但包括設備水準挺不錯的 The Grand Cinema。最後是我最常光顧的百老匯院線(包含兩所 AMC 戲院)。成為百老匯常客,除了常常使用特定信用卡買票可以打折,對其中幾家電影院的設備和所在地點比較滿意以外,還有它間中會舉辦一些小型電影展,例如這個月就有已故法國名導積葵‧大地 (Jacques Tati) 的影展。
積葵‧大地到底何許人?大地原姓 Tatischeffs(或拼 Tatishchev),屬俄國望族,祖父曾是俄國駐法大使。他身高六呎三吋,體型魁梧,在影片中扮演步態古怪、永遠穿乾濕大衣、手持雨傘的于洛先生 (Monsieur Hulot),細看之下其實身手不錯,原來年輕時他是職業橄欖球選手。後來跑去學默劇,從 1930 年代末起做電影工作。他的電影對白很少,但場面調度細致,有很多精心設計的場面,顏色、道具和動作設置都極花心思。
這次影展放映積葵‧大地全部 6 齣長片,另外一齣他執導的(大地一生共執導 3 齣短片)和兩齣任演員的短片。院方同時印製了挺精美的宣傳冊子在電影院派發。選看了其中三齣長片,是大地比較著名的作品。除了最後一齣長片《馬戲匯演》(Parade;受瑞典電視台委約拍攝的)外,大地親任自己所有影片的主角。而「于洛先生」一角,則是他執導 6 齣長片裏,第 2 至 5 齣的主角,也是我選看那三齣的主角。
《嬉戲時間》(Playtime) 是大地的于洛先生系列最後一齣電影,片長 126 分鐘。為了此片,他傾家蕩產,前後花了九年才拍完。大地是完美主義者,《嬉》搞得他破產是因為他在巴黎市郊搭建了一個以玻璃、鋼枝為主的未來主義城市「大地城」(Tativille) 為主佈景,規模極大,造工精美。
片中于洛先生和一群美國來的女遊客迷走於一個先進城市裏,這也是對本片劇情最恰當的描寫,因為《嬉》片沒有具體故事可言,只是主角在城市裏隨走隨逛的所見所聞,段落之間沒有刻意經營的連繫。然而,散亂的情節其實在諷刺欠缺人性佈置的辦公室、現代社會的繁瑣手續、填鴨式觀光、(美式)消費主義泛濫、冰冷的科技主義等。
可是任場面安排再精彩,看到一半,就覺得不斷重覆,推進節奏逐漸慢下來。因為是看晚上 9:50 的場次,實在無法不於座位上假寐 10 分鐘。據說電影最初拍成時片長 155 分鐘,後來刪至 126 分鐘,就是 1967 年電影公映的版本。到 1979 年,有個 108 分鐘的版本,只在 1980 年代發行錄像帶時用過。我認為,《嬉》給刪到 108 分鐘就差不多。
電影的配樂跟之後兩齣看的大地長片比較起來,算挺多樣化,但是旋律、旋曲,甚至《嬉》片的聲效,大都偏向急促、尖刺,教人感到有點浮躁。也許,這正反映了大地對(當時)高速的現代化步伐的感覺吧。
《我的舅舅》(Mon Oncle) 是大地最成功的長片,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在康城影展和紐約影評人協會拿了獎。
開場時,職演員名單釘在立於吵鬧建築工地中的精美標牌上,有種奇美的對照效果。鏡頭一轉,畫外流出輕巧跳躍的主旋律,畫面變成在舊區小街追逐的幾頭活潑小狗,暗示導演將要把科技崇拜和舊樸生活來一比對。
故事說于洛先生的妹妹一家三口住在摩登、冰冷的平房,妹夫是工廠老闆。小外甥就喜歡跟在住舊城區、不拘一格的于洛先生在一起。電影拍出一些有趣的法式情懷,像法國人愛說話,有時候顯得絮絮不休,或者重視享受生活而較輕於事業經營(可能是導演本身的想法),也有像粵語殘片那些不打不相識的妙趣。片中的舊城區就散發出一陣雋永溫馨的氣息,跟于洛先生妹妹家裏的機關重重,甚至連來串門子的人都裝模作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與《嬉戲時間》相比,《我》的劇情清晰可辨,節奏明快,沒有太多悶場。只是結局沒有「童話」到底,于洛先生也要投向世俗,不能泡在咖啡廳,而要做固定工作,離開舊城,到普羅旺斯去當營業員,儘管妹夫看來終於開竅,重新在心底裏發掘出一點人文情趣。
最後看《車車車》(Trafic),大概是于洛先生跟現實生活最接近的一次演出。
故事說于洛先生是個汽車設計師,點子多多。把成品送到荷蘭參加汽車展途中,發生了種種意外、麻煩。儘管最後錯失了參展的機會,但一趟失魂旅程到最後卻柳暗花明。
《嬉戲時間》拿缺乏個性的建梨和城市生活來開玩笑,《我的舅舅》對科技崇拜使出多番戲謔,《車車車》也許就是針對汽車文明。電影中的汽車總是千瘡百孔,平實的常發生故障、參展的充滿紕漏或者金玉其外。主角趕赴展場時,沿途常見修車廠、廢車場。主角開的貨車又無汽油又拋錨,設計的「蠱惑旅行車」又因交通事故損毀了,結果在鄉間河畔的小型修車廠慢慢修好,主角還順便輕鬆過了幾天,跟度假無異。電影裏,路面交通總是一塌糊塗,充斥意外、爭吵、堵塞,瀰漫一股化不開的悶氣。
然而,跟《嬉戲時間》一樣,到中段顯得有點重覆,悶極閉目養神了 5 分鐘,也好暫時躲開身旁那個邊喝啤酒邊吃花生,並不住傻笑的中年婦人。
幾齣積葵‧大地的電影最精彩的都是他借賦予意徵意味的佈景、道具去構畫的如萬花筒般的場面,例如《嬉戲時間》裏琳瑯滿目的汽車迴旋處、《車車車》以汽車撥水器的節奏和設計去對照司機的性格、身份,還有《車車車》最後的雨中「汽車併布」。
總的來說,大地的電影真的拍得很用心,處處可見他的赤子情懷,但節奏較慢,場面重覆之處實在嫌多,該不會再找他另外三齣長片來看了。
提到高個子, 想起曾看過的導演童年短片, 有一段就是講積大地, 那段是氣氛較輕鬆的一節, 每節都有沿用那位導演的拍攝風格去講故事, 現在想來那短片是捕捉到大地先生的影片神髓...
ReplyDelete你講到高個子, 想起我看過一齣六個導演童年的影片, 當中就有積大地呢.
ReplyDelete那個導演童年影片叫什麼名堂?看影碟還是影展節目?
ReplyDeletethought i gave you some high hopes, LOL
ReplyDeleteto this day, i still could thoroughly enjoy animations like Looney Tunes (especially Wile E. Coyote and Road Runner & Bugs Bunny), yeah the most brainless kind of entertainment, shallow and one-trick you may say
大地 is my kind of animation made with flesh and blood
and think about it, all the thoughts he had given to urban living, modern life and so on
and then boiled the ideas down and staged them before the camera in long shots, like it's theatre, isn't that something?
he's my hero, right beside Chaplin and Keaton and Hitchcock, to name a few
the film is called "enfances", u can search it in my blog.
ReplyDeleteyes, tati is one of a kind, but some scenes were a bit repetitive
homan,
ReplyDeleteI am still find Tati a director who had make movies ahead of his time. But in the 21st century, it's just a bit slow and repetitive.
v,
ok, th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