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2 March 2010

最後車站

人看電影,有話題性、趕時髦的片子特別吃香。按此標準,《最後車站》(The Last Station) 能夠公映已經是個小奇跡,自然把握時間去看。星期六 9:05 的早場,入座率勉強有兩成,不很理想。

電影以俄國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Christopher Plummer 飾)晚年的生活為背景,提到他跟妻子 Sofya Tolstaya(Helen Mirren 飾)逐漸變得愛恨交纏的關係,還有他對宗教和政治看法的轉變。全片戲分最重的其實是「旁觀者」Valentin Bulgakov(James McAvoy 飾)。他很崇拜托爾斯泰,更在 Vladimir Chertkov(Paul Giamatti 飾)安排下到托爾斯泰的大宅當私人秘書。期間他在公社裏認識了少女 Masha(Kerry Condon 飾)而情竇初開。不久,托爾斯泰和妻子的關係越來越差,Chertkov 似乎另有所圖,Masha 決定離開公社,可能從此跟 Valentin 分道揚鑣……

導演 Michael Hoffman 在香港名氣最響的前作大概是 1996 年 Michelle PfeifferGeorge Clooney 主演的《愛情吉日》(One Fine Day)。此番拍攝傳記題材的電影,只能說平平穩穩,集中說大文豪比平凡人更麻煩的家事,沒有高潮,也沒有悶場。支撐全片的是幾名主要演員的優異演出。

飾演托爾斯泰的 Christopher Plummer 是著名老牌影星,亦是《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 中那個英偉的男主角。1999 年,他在《奪命煙幕》(The Insider) 飾演知名記者 Mike Wallace,那次演出教人眼前一亮。今年較早前也看過他主演的《柏納大師奇幻 Show》(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去年在動畫《沖天救兵》(Up) 中,他聲演歹角。老來片運亨通,也更有戲味,他憑此片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是合理的。演他老婆的 Helen Mirren 演技毋庸置疑,她落敗奧斯卡影后戰,除了角色未算討好、戲分較少外,天時、地利乃最大關係。

我更喜歡兩個男配角 James McAvoy 和 Paul Giamatti。來自蘇格蘭的 McAvoy 身材比較嬌小,樣子較書生氣,難當動作英雄。在本片演初出茅廬、有點傻呼呼的小子,出奇的討好,自然樸實,比起《愛‧誘‧罪》(Atonement) 好得多。Paul Giamatti 自《酒佬日記》(Sideways) 後成了挺受製作人歡迎的演技派(男配角)。電影以外,他在大獲好評的短篇連續劇《John Adams》扮演美國前總統阿當斯,表現優秀。在本片他演推動和平變革的旗手,亦跟 Sofya 對壘,演出甚有逼力,戲情的「高潮」都靠他和 Helen Mirren 帶動起來。

人物傳記片不容易拍,既要顧及史實,又得加進戲劇元素。很多編劇、導演常常顧此失彼。《最後車站》聰明之處在於取材方面沒有太大的野心,相對來說,減低了招人批評劇情犯駁或失實的機會。不過,這也讓片子流於淺淡,看完也不覺得有太多深刻或值得思考的地方。

關於此片,有一點必須批評的是中文字幕犯了幾個非常明顯的低級錯誤。且舉兩例:Valentin 說自己一感到緊張就打噴嚏,他跟 Masha 邂逅時打噴嚏,馬上說 Excuse me,字幕卻譯作「失陪」;本來遭軟禁的 Chertkov 獲釋,馬上去看托爾斯泰,並打聽 Sofya 的動向。托的女兒向爸爸大喊 He's free to you,字幕則譯成「他有空來看你」,似乎譯者已經忘記了他/她之前翻譯過的內容。我不禁在想,在香港要一篇沒大差錯的電影字幕譯稿幾乎是天方夜譚。



小啟
今晚開始我本年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馬拉松。跟往年一樣,會(盡量)給每齣看過的電影寫觀後感。因為今年看得更頻密,原來的網誌時表間會略為更改:從本星期起一連三週(明天除外),星期四、五、日的《語文隨談》《我問你問我》《周日名采》維持不變,其餘四天只寫電影。視乎情況,有時候可能一天貼文多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