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1 March 2012

HKIFF 2012 之 4:一枚のハガキ(戰場上的明信片)

月 22 日便滿 100 歲的新藤兼人,親自編劇和執導的這齣《明信片》(一枚のハガキ)是他的電影生涯的最後作品。他的舊作只在幾年前看過《午後的遺書》(午後の遺言状;觀後感),十分喜歡,後來自己或朋友去日本旅行,都想(託人)找他作品的 DVD(《裸の島》和《鬼婆》有 Criterion Collection 版本,但與趣一般),三齣目標作品《ある映画監督の生涯 溝口健二の記録》(1975)、《竹山ひとり旅》(1977) 和《濹東綺譚》(1992) 卻就是找不到有英文字幕的 DVD。

《明信片》是有關二次大戰的故事。畢竟,老導才有底氣駕馭二次大戰的題材。很多年輕導演不熟悉或不清楚戰爭的歷史和故事,缺乏分析和批評的眼光,自然難拍得好。

電影借一張明信片去側寫戰爭給後方人民帶來的家庭和心靈創傷。松山啟太豊川悦司飾)和森川定造六平直政飾)在入伍後認識,定造給啟太看他老婆友子大竹しのぶ飾)寫給他的一張言簡情切的明信片,定造為怕軍方嚴審家書內容,沒收他寫友子的信而決定不回信。他也自覺一上戰場便凶多吉少,就把明信片交給啟太,說假如自己戰死,而啟太能活着回來,就把明信片送回友子,並告訴她自己看過了。結果,定造戰死,傷心的友子聽從家翁(柄本明飾)和奶奶(倍賞美津子飾)的話,改嫁小叔三平大地泰仁飾)。不料,三平又被徵召入伍和陣亡。不久,家翁病死,奶奶自盡。友子獨自在鄉下生活。啟太大難不死,回家後卻發現老婆跟自己老爸跑了。他收拾東西時,發現了定造交他的明信片,決定執行亡友囑託,帶着明信片去看友子……

電影沒有什麼戰爭大場面,節奏平穩,每個段落言簡意賅,在細節透現導演深遠的洞察力和對題材的掌控能力,又以角色的情緒變化尤顯突出,例如家翁跪求媳婦時暗中閃出的盤算眼神,媳婦在亡夫戰友提及自己有家室時神情的轉變。

戰後日本的生活也有觸及,看來輕描淡寫,實際上包含深意,例如啟太的伯父(津川雅彦飾)洞悉市場走勢,表面上以高價買下啟太的房子和船,其實是藉經濟復甦的猛勢將物業善價而沽,既有眼光,同時也輕視親情。

上次看《午後的遺書》有大段山區傳統的結婚儀式,在《明信片》也有一段打蛇怪破除苦厄的儀式,不曉得這是不是新藤兼人作品的一個特色?

男女主角豊川悦司和大竹しのぶ(大竹忍)都演得很不錯,尤其是早已成為影后的大竹しのぶ,把友子高低跌宕的情緒變化掌握得很準確。1990 年代曾經在日劇界紅極一時的豊川悦司原來已經 50 歲。當時並不喜歡他,不明白怎麼憑着一幅賊相卻深得日本女性觀眾的喜愛?較他年輕一點的堤真一或佐藤浩市在外型上都較他優勝吧?這回演生還士兵,卻算低調討好。其他演員,比較搶鏡頭的是演暗戀友子的鄉村理事的大杉漣,基本上是個醜角。在開場時跟士兵講話的那個大眼睛略帶英氣的年輕下士官,原來是渡辺謙的兒子渡辺大

作為一個擁有六十年漫長執導生涯的導演的壓卷篇,新藤兼人始終沒有大張旗鼓,還是靜靜地拍攝他具有紀實味道的電影,表達他對人性、生命、愛欲的一些看法。

Friday, 30 March 2012

HKIFF 2012 之 3: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

白說,越來越不喜歡去電影資料館看電影。不是因為地點偏僻,也不是因為影院設備不好,而是到這裏來看電影的觀眾,很多是長者或喜歡懷舊的成熟影迷,他們特別喜歡邊看戲邊聊天(甚至高談闊論)。雖然每場放映都有一兩名資料館的職員在影院內當值,但總結過去四五年在那兒看的二三十場電影的經驗,職員都不怎麼會勸告多嘴的觀眾住口。既然去資料館看戲這麼不爽,怎麼還要花幾十塊去看?因為很多老電影和經典作品就是在這裏以大銀幕放映,那種欣賞文化遺產的心情和感動是難得的。十幾年來特區政府德政有限,但一直讓電影資料館營運下去倒也算一小個。畢竟沒有完美的世界,在電影資料館漆黑的放映室裏某個或某些欠公德的消費者,就是要你沒法把身和心的感動昇華至涅盤境界。上星期六去看 1949 年上映的第一齣黃飛鴻電影《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時,也是一樣的經驗。

電影僅長 77 分鐘,由關德興(飾演黃飛鴻)、曹達華(飾演梁寬)主演。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劇本無疑有點粗糙,就說黃飛鴻率領寶芝林弟子到佛山舞獅,收了梁寬為徒,也出手解救被地方惡霸欺負的藥店老闆夫婦。黃師傅受了傷,得到一女子好心收留避難養傷,更令對方芳心暗許(香港某連鎖涼茶店的廣告就是借用了本片的部份片段而拍成)。黃飛鴻一行人回到廣州,梁寬又惹事招非,得罪了王貔貅……

此片其實跟下集《黃飛鴻傳下集火燒霸王莊》同時拍攝完成。電影最值得注意的是演員的真功夫,包括多次由二樓一翻觔斗直跳地下。儘管完全比不上後來港產功夫電影的特技奇觀,但觀眾可以看出舊時(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紮實功力。

片中的黃師傅會沈不住氣,說話的節奏跟後來斷斷續續的沒有兩樣。劇中角色忠奸分明,女角不多,卻都帶點妖嬈,難道是藉此更加突出黃師傅的正氣凜然?

這老電影是個珍貴的歷史紀錄,開場一段十多分鐘和舞獅,不少細節就跟小時候看到和長輩口中所講的一些傳說片段很接近。超過半世紀以前,新店開張,舞獅放鞭炮,就是老百姓期望的大型娛樂之一。既是武打片,又有高手在陣,便在鏡頭前演了八卦棍、鐵線拳。到了影片末段,巢非非現場演唱一段頂真格龍舟,儘管不覺得特好聽,但通過電影聽到幾近失傳的民間音樂,也是一個難得的體驗。

Thursday, 29 March 2012

春嬌與志明

一段時間沒看過這麼濃厚香港氣味的電影了,彭浩翔執導的《春嬌與志明》是一齣有趣的電影。身邊的朋友說他是鬼才,我則覺得他是個喜歡耍小聰明的怪導。

上一集《志明與春嬌》借用了香港政府於公共的室內範圍禁煙的政策,寫出了一個反映本土男女一些當代愛情觀的姊弟戀故事。楊千嬅余文樂演技未算一流,但兩人的化學作用不錯。續集一開始,余春嬌(楊千嬅飾)和張志明(余文樂飾)已經共賦同居,感情不錯,但也有很多情侶之間吵鬧的問題,更冷戰起來。最後,張志明去了北京工作,很快交上了空中小姐尚優優楊冪飾),之然余春嬌也給公司派到北京去,重遇張志明。一方面,余春嬌發現原來自己實在忘不了張志明,另一方面,又遇上事業有成的熟男(徐崢飾)的追求……

看了不到十五分鐘,腦袋裏馬上閃出一個問題,《春嬌與志明》的髒話(有廣東話,也有普通話)比《志明與春嬌》多很多,怎麼《春》是 IIB 級,但當年《志》是 III 級(18 歲以上才能進場觀看)?可能是上集一眾角色都忘情地吞雲吐霧,跟香港政府的新禁煙政策背道而馳,也可能是現在社會比當年更開放。兩個理由都有點牽強,但觀乎目下的香港社會,我相信該不是因為後者了。

此片給我最大好感的地方是它既為中港合拍片,卻沒有同類電影常見的彆扭之處,包括角色的設計、語言的運用、影片的意識形態等。雖然主要場景在北京,但故事主角是兩個地道的香港人,所以他們用香港話談情論愛,也用香港話跟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交流。但人在異鄉,新的感情對象都是當地人,同事之中自然有不少內地人,於是他們會用(香港腔)的普通話去跟「新歡」和當地同事溝通。語言是人類文明和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份,《春嬌與志明》就是以很坦然的方式把現實的情況表達出來,不像很多合拍片罔顧現實,例如《高海拔之戀 II》,鄭秀文會跟那兩個誇張聒噪的內地小妹講廣東話,然後對方用普通話回應。

兩個典型的香港人,雖然人在北京,但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沒有「忽然」變得很北方。從不少故事情節看來,倒可能是編導經過一段時間把親身經歷的沈澱和周圍收集的資料一起編織的成果。 始終是個香港人,實在認為本片密集的笑話實在比《失戀 33 天》那些過癮。《春》片的惡搞趣味,不管是不是過於通俗或低級,反正就是正中大部份觀眾的胃口。

兩個主角比上一集演得好。近年片約不斷的余文樂大概「工多藝熟」,演得不錯,楊千嬅的氣質也討好。兩個「新歡」(楊冪和徐崢)都是文明人,通情達理得甚至教人有點難以置信。客串的黃曉明鄭伊健王馨平,編導都用得其所,各有趣味。但最教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角該是飾演余春嬌「美女」好友 Brenda 的林兆霞,她勇於自嘲扮醜,在戲內戲外總算都有「回報」。

假如說《春嬌與志明》是愛情片,片中最有感覺的一段還是春嬌發現,忘不了自己喜歡的人,在不知不覺間於很多方面給對方傳染了,變成了對方而不自知。這絕對不是什麼愛情新發現,但故事對於這一點的鋪演做得很好,看着春嬌在長城腳下的公社幽幽地道出來,不免教人有點神傷,也有點神往,連隨幻想自己走到春嬌那一步的時候,又是怎麼演繹此番如醍醐灌頂的感言?

Wednesday, 28 March 2012

HKIFF 2012 之 2:解穢四人幫

看《解穢四人幫》(Alpeis),不是因為關注希臘的債務問題,要以行動支持該國經濟,也不是因為中文譯名有趣,而是此片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奪得了最佳劇本獎。

內容圍繞一個奇怪的小集團,由怪裏怪氣的護理員領導,還有醫院女護士,韻律體操選手和她嚴苛的教練。這集團通過扮演剛死去的人以慰藉死者家人來獲利。每次出動前都搜集充分的資料,死者的習慣、動作、語氣、服裝什麼都要盡量神似。

電影中四個主要角色都沒有名字。護理員替組織起名「阿爾卑斯」,是因為這跟他們的生意完全沒有關係,眾人也分別以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峰作為外號。

全片以女護士(Aggeliki Papoulia 飾)為重心。她接下的一個任務是「飾演」遇上嚴重交通意外傷重不治的年輕網球女選手,要穿上對方的衣服,到對方家中重演死者生前的起居生活,甚至要在死者父母面前跟死者的真實男朋友玩角色扮演。這邊廂扮演年輕女孩,那邊廂就飾演從加拿大嫁到希臘的異國新娘,安慰死者開燈飾店的丈夫。

集團領導對成員訂下嚴厲的標準和守則,像韻律體操選手演技不濟,就不給她派工作,也不發薪水給她。還有所有成員都不能跟客人發生感情甚至親密關係。但女護士在半推半就之下破了戒,後來甚至「反守為攻」。

越看下去,女護士開始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迷失,連觀眾也開始懷疑,到底女護士家中的父親是不是她真正的父親,那個家是不是她真正的家。也許,是女護士無法抽離角色扮演的工作,從這工作中得到了現實生活所沒有的趣味或好處(例如性愛),到自己在現實生活的地位被取代(即老父的舞伴),便無法控制自己。

另一方面,也有人渴望扮演角色(韻律體操選手),功夫卻一直未到家。但原來有時候凡事不好強求,時候一到,自然水到渠成,可能連自己都不察覺。當然,全片的最後一幕也可能是戲中戲,「韻律體操選手」其實一直在扮演另一個韻律體操選手。

整體來說,《解》片的節奏比較慢,但劇本紮實,演女護士的 Aggeliki Papoulia 有不錯的演出。

Tuesday, 27 March 2012

飢餓遊戲

票前,確實經過一番掙扎。讀完劇情大綱,感覺像北野武的《大逃殺》,害怕血腥,不想看。其次,聽說在「遊戲」進行期間,男女主角會卿卿我我,像《吸血新世紀》(Twilight)。電影的原著小說在外國很受歡迎,想到多要跟大量看電影時四肢、嘴巴、手機都活躍非常的(本地和外籍)年輕人同場,就有點卻步,但基於一點「工作」需要,還是硬着頭皮看了。吃不消的話,就像《吸血新世紀》,勢色不對,馬上謝絕(第二集簡直悶出鳥來)。

儘管片長達 143 分鐘,男女主角外型也不大合襯,刺激的特技奇觀也不多,還好整體拍得尚為流暢,更重要的是把不少情節拈連到現實的政治和生活去,將毫不深刻的感情戲都淡化了,這樣,《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便能找到可觀之處了(也感謝編導沒有在廝殺場面刻意賣弄暴力)。

電影改編自 2008 年至 2010 年期間 Suzanne Collins 原著三部曲小說的第一部《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接着還有《星火燎原》(Catching Fire) 和《自由幻夢》(Mockingjay)。《飢》的電子書賣得很好,Kindle eBook 賣出了超過 100 萬冊。改編成電影,Suzanne Collins 更參與編劇和監製,但最矚目的還是女主角 Katniss 到底花落誰家?傳說《勁揪俠》(Kick-Ass) 的 Chloë Grace Moretz、《天姬戰》(Sucker Punch) 的 Emily Browning、《繼承大丈夫》(The Descendants) 的 Shailene Woodley、《陽光小小姐》(Little Miss Sunshine) 的 Abigail Breslin、《離奇復仇事件》(True Grit) 的 Hailee Steinfeld 都想擔演此角,結果由同組別女星中級數最高的 Jennifer Lawrence 勝出。所謂「級數最高」是指快滿 22 歲的 Jennifer Lawrence 已經憑《凍死骨》(Winter's Bone觀後感)提名過奧斯卡影后,在《變種特攻:異能第一擊》(X-Men: First Class) 也扮演過年輕版「妖后」。

片中 Katniss 請纓代替中籤的妹妹 Primrose 出戰全國每年一度的「死亡真人秀」飢餓遊戲 (The Hunger Games)。她來自全國十二個行政區中最外圍也是最低下的採礦區,父親早年死於礦難,儘管只得十六歲,早習慣照顧妹妹和媽媽,因為常偷偷潛進第十一區打獵,練就出精準的箭法。在《凍死骨》中,Jennifer Lawrence 的個人氣質和演出都挺突出。《飢》片中 Katniss 一角同樣有強悍、堅毅、勇敢的性格。可以說,讓 Jennifer Lawrence 演 Katniss 是相得益彰,但也可以說,演員本身的創作空間是間接減少了。

故事發生在北美洲一個曾經存在的虛構國度 Panem 裏,那兒劃分成十二個行政區,全受中央的都城 (Capitol) 統治。其中一區叛變,被都城消滅,之後為紀念國家重光並汲取教訓(其實是恫嚇,是震懾),各行政區每年要「進貢」一對介乎 12 至 18 歲的少男少女參加飢餓遊戲,在設定的(野外)環境互殺求生,最後生還的一人是勝利者,可以享受榮華富貴。「飢餓遊戲」舉辦了七十幾年,已經發展成由專人(Wes Bentley 飾)統籌製作的大型真人秀,各組參賽者有造型師(Lenny Kravitz 飾),有專責導師(Woody Harrelson 飾),也要學懂利用本身優點博取觀眾的好感,好使在遊戲進行期間落難時,獲得觀眾贈飯施藥……

Katniss 跟同齡的 Peeta(Josh Hutcherson 飾)代表第十二區出賽。飾演兩角的演員兩人外型並不合襯,Jennifer 比較高大、成熟,小兩歲的 Josh 則矮小,有一副娃娃臉,兩人走在一起,像相差十歲的姊弟。

雖然外型失分,但 Josh Hutcherson 的演出還算過得去。Peeta 在性格上比 Katniss「入世」,很快學會利用不錯的外表去撈好處。在片中(沒讀原著),他喜歡上已經有愛人 Gale(Liam Hemsworth 飾)的 Katniss,這該會是小說餘下兩集的重要塑材之一。

對青春愛情興趣不大,反而是故事情節對現實生活的隱喻較富趣味。在電影中,當權者舉辦血腥的真人秀,本來就是操控和踐踏人民自由和生命的手段。作者加以包裝,配合(尤其是在美國已經多得叫人煩厭的)真人秀,那些面目模糊間中帶點猙獰的主持人(Stanley Tucci 飾),更有時代感。

主角在比賽時面對有關人性的選擇,為生存和個人感情部署策略,雖然未見深入,但比只有情情愛愛,影片來得層次豐富一點。故事末尾,總統(Donald Sutherland 飾)表面上不動聲色,實際上知道情勢已經生變,決定親自出馬。

雖然是三部曲的序幕,獨立看《飢餓遊戲》故事仍覺完整。第一集結束,殺戮遊戲也完了,看到都城富裕階層人性的變態扭曲之餘,也有點期待已經播下的革命種籽以後如何挑戰強權。

Saturday, 24 March 2012

躁爸爸狂媽媽

於《躁爸爸狂媽媽》(Carnage) 的原著法國話劇《豆泥戰爭》(Le Dieu du Carnage),名字早聽過,戲卻一直沒看過。我有看評論文章的癮,看了一大堆,深受吸引的,就把書、 CD 或影碟買回來,但真的會看或會聽的卻不多,在心裏很多作品就殘留着那些評論文章的一點印象。

Yasmina Reza 的原著話劇在 2006 年首演,劇本接連改編成不同語言的版本,演員的陣容都挺矚目。在巴黎上演時,女主角包括 Isabelle Huppert。到改編成英語版在倫敦公演時,有 Ralph FiennesJanet McTeer 等在陣。在百老匯(美國)初演時,演員包括 Hope DavisMarcia Gay HardenJames Gandolfini(四個主角都獲提名東尼獎,結果 Marcia Gay Harden 贏得最佳女主角)。

如今改編成電影版,金像導演 Roman Polanski 召來了四個角逐過奧斯卡的演員拍攝了這齣說個不停的電影。女主角是兩屆影后 Jodie Foster 和影后 Kate Winslet,男主角則有金像男配角 Christoph Waltz 和提名過奧斯卡男配角獎的 John C. Reilly

因為官司在身,Polanski 不能到美國,電影搬到巴黎拍攝,但保留了紐約市 Brooklyn 的場景。

話劇名字譯作《豆泥戰爭》,是說為了很小的事情而起爭執,甚至爆發成一場戰爭。Yasmina Reza 身兼演員、小說家、劇作家,不少人認為她的劇本對白寫得好。

影片的場景很簡單,就是受傷孩子所住的公寓。觀眾從頭到尾看着四名演員困室鬥戲。故事說兩個十一歲的孩子口角,其中一人打傷了另一人。傷人孩子的父母 Nancy(Kate Winslet 飾)和 Alan(Christoph Waltz 飾)到受傷孩子家裏跟對方的父母 Penelope(Jodie Foster 飾)和 Michael(John C. Reilly 飾)道歉,並談和解方法。兩對夫婦都是知識分子,但劇情卻出人意表,四人越談越遠,更展開了另外一場又一場的激烈爭執……

Michael 是商人,Penelope 是熱愛藝術的作家,Nancy 是投資經紀,Alan 是整天講電話的律師。最初四人都說話客氣,但越談下去,因為各人性格的陰暗面和不同的言語誤會,逐漸將談判變成非理性的鬥爭,體現出人性何等脆弱,人與人之間充滿猜疑。另一方面,兩對夫婦並不純粹是兩個陣營,最初站在自己的立場跟對方爭論,後來成了獨立個體,夫婦之間會內訌,有時其中一方更會認同敵方,責罵自己的伴侶。談判由下午開始,一直說到傍晚,氣氛變化一如天色,越來越黑暗。

《躁爸爸狂媽媽》拍出了劇場的味道,演員的節奏和表演層次都準確豐富。四個角色之中,以 Penelope 和 Alan 變化較多,而 Jodie Foster 和 Christoph Waltz 的表現也較搶鏡頭一點。

劇本特別諷刺中產階級,熱情、禮貌、文化,可能統統都是淺薄的。也許正是中產階層有文化,對利益盯得特別緊,一旦發動攻擊,可以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現在拍成短短 80 分鐘的版本剛好。唇槍舌劍火花四濺,固然有其可觀之處,但假如再看下去,喋喋不休,針鋒相對,互相討伐,恐怕會消化不良。

Thursday, 22 March 2012

HKIFF 2012 之 1:陽光抗癌大作戰

年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看的第一場戲是法國片《陽光抗癌大作戰》(La guerre est déclarée) ──Valérie Donzelli 自導自演、跟男主角 Jérémie Elkaïm 合作編劇的一齣半自傳電影。前晚 Valérie Donzelli 親臨現場,開場前跟觀眾打過招呼。完場後我趕着離開,沒留下參加答問環節。

為人父母,知道孩子患上嚴重病症,都會大受打擊。片中男女主角 Romeo(Jérémie Elkaïm 飾)和 Juliette(Valérie Donzelli 飾)在派對中不期而遇,一見鍾情,還說就算遇上對方是一場悲劇,也要將愛情進行到底。結果,一語成讖。兩人成了一對快樂的戀人,很快就有了兒子 Adam,並組織了一個幸福小家庭。可是好景不常,Adam 給診斷出腦部有腫瘤……

《陽》片是一齣不見血,也沒怎麼流過一滴眼淚的抗癌電影,男、女主角和兩個家庭的其他成員都充滿正能量。

影片常以獨白來說明人物的內心狀態和鏡頭未有交代的事情,初時覺得有點無謂,但看着看着,倒覺得它替影片捎來少許紀錄片的味道之餘,也散發出一點原始而單純的感覺。有幾場戲採用了近乎拍攝 MV 的手法,以表達男女主角的情緒,談不上新鮮或手法高明,卻為影片增加了一點生氣。全片瀰漫法式情懷,包括服裝、音樂、生活態度,有新浪潮的浪漫和輕快。

說到音樂,男、女主角都開金口了。唱歌不一定要技巧高超,嗓子優美才能打動聽眾。只要是真情流露,同樣動人。有一首男、女主角對唱的歌曲,唱得很爛,但很溫馨。後來二人在派對上聽到別人即席演唱那一幕,氣氛很好,也配合劇情,反而在這處掉了一點眼淚。

電影笑拍不幸,但不代表跟現實脫節。很多細節都真實、爽快。例如孩子的祖母說,患了重病(或長期病患)可能是長期鬥爭,最好在熟悉和信任的環境裏做治療。Romeo 怕 Juliette 不能冷靜理性去面對,不讓老婆上網和看書,只能聽醫囑,看來倒可能冒一定的風險,然而自行判斷或抱着「久病成醫」的心態,可能為害更深。再來就是不讓醫護人員向家中長輩或其他親人透露孩子的病情,這點很有意思,也可能是一個比較理性的處理手法。

最欣賞的一段,還是主角夫婦照顧患病兒子之餘,也對自己負責,他們努力做運動鍛煉體魄,迎接艱難的身心挑戰。偶然也會去派對,狂放地度一個晚上,讓緊繃的情緒得以紓緩。又想到,年紀大了,保養身體就是對自己負責。

男女主角都演得很不錯,扮演他們家人和一眾醫護人員的演員也恰如其分。

電影有個好的結局,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畢竟是那麼勞心勞力的長期抗戰,說二人完全沒受到影響或打擊是騙人的。

看《陽光抗癌大作戰》時,想起年初另一齣關於孩子和生命的法國電影《快樂孕記》(觀後感),兩片的編導同樣對題材有深入的觀察,筆觸細膩,而且挺富幽默感。

此片配上了中英文字幕,很大機會正式公映,不要錯過。

Monday, 19 March 2012

諜網謎蹤

本年度至今看過的電影中,《諜網謎蹤》(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在美術、音樂和服飾方面都屬於很高的水平。然而,電影好看與否,製作只屬配件。可以說,《諜》片的配件很棒,演員也很有看頭,但導演和劇本僅屬一般水平而已。在奧斯卡提名男主角 (Gary Oldman)、配樂 (Alberto Iglesias) 和改編劇本三項。男主角敗陣,也許是輸了形勢;配樂輸了,大概是《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 作為一齣默片,更加凸顯本來已經做得很不錯的配樂的高質量;改編劇本獎旁落,儘管沒讀過原著,從劇情的複雜程度還有編劇的處理手法看來,《諜》無疑是欠缺劇力而且頗為零亂。

話說回來,早決定要看此片,那是因為三個名牌:(瑞典)導演 Tomas Alfredson、上年度把多年累積分數兌換成高民望當選影帝的 Colin Firth英國國寶級時裝設計師 Paul Smith。Tomas Alfredson 拍的《血色童話》(觀後感Let the Right One In) 讓我破戒看血腥的鬼怪電影,故事和氣氛出色,就是一半時間得瞇着眼看也感到值得。Colin Firth 雖已風華不再,但在當代英國男演員中,他的演出和氣度還是我最欣賞的其中幾人。至於 Paul Smith,去年得悉 Tomas Alfredson 邀請他擔當此片的藝術顧問,對影片的調子、色彩、攝影、服飾等提意見。Paul Smith 還替 Gary Oldman 拍了輯造型照,並設計了四款各只生產五十張的絲質電影海報、限量版的電影書等。我這一窮二白的 PS 粉絲就等着以一張戲票的便宜代價去朝聖。

不能說失望,但完場時覺得有點毛躁。

看的是上星期五中午的場次,戲票特價推售,八成的觀眾是長者,倒有點擔心他們會不會覺得如墮五里霧中。

故事簡單來說,是 1970 年代初冷戰的緊張時期,英國最高情報機關的監督(John Hurt 飾)派特工 Jim(Mark Strong 飾)到匈牙利打探線報的真偽,最後 Jim 中伏。監督認為局內有蘇共的內應,懷疑是手下五名高級情報員的其中一人。後來監督被迫退休,帶着他最信任的 Smiley(Gary Oldman 飾)離開,原來是希望 Smiley 以局外人身份調查真相,看另外四名分別被監督冠以「補鑊佬、裁縫、士兵、窮人」的高級情報員 Percy(Toby Jones 飾)、Bill(Colin Firth 飾)、Roy(Ciarán Hinds 飾)、Toby(David Dencik 飾)誰是奸細。Smiley 讓年輕情報員 Peter(Benedict Cumberbatch 飾)幫忙,期間又從前線(小)特工 Ricki(Tom Hardy 飾)得到重要線索,最後當然揪出奸細。而在調查過程中,也揭開了一段複雜的異國悲戀,還有關於某情報員婚外情的真相。

以 127 分鐘的篇幅去描寫上述情節實在相當緊張。間諜片最重視事件的時序、人物的關係、情節的邏輯。儘管《諜》片個別情節拍出很好的氣氛(攝影、配樂佔很大功勞),但整體上剪輯太亂,觀眾抓不住來龍去脈,容易失卻焦點,就沒心思看下去,剛營造出的一點劇情張力很快又崩潰了。

至於演員,此片無疑是男人天下。Gary Oldman 演深沉老練的情報員,劇本對他的性格算有比較具體的描寫(例如打開車窗把蜜蜂趕出去一幕),他把 George Smiley 這個英式老派紳士演得不慍不火。配角方面,John Hurt、Colin Firth 和 Mark Strong 三人比較出色。John Hurt 是「老戲骨」,Colin Firth 盡力做好他的「萬人迷」,Mark Strong 的感情戲倒有一點催淚的力量。

論戲份,兩個年輕配角 Benedict Cumberbatch 和 Tom Hardy 也不少。前者在英國電視劇《Sherlock》演福爾摩斯 (Sherlock Holmes),這次稍欠光彩。Tom Hardy 演情報圈的「爛頭卒」,倒見一點小人物的滄桑和悲情,表現較佳。

一開始說此片在音樂方面有很高的水平,除了配樂營造出切合劇情的氛圍外,導演在最後一幕選了造作男歌手 Julio Iglesias 的舊作《La Mer》(跟那高級名牌護膚品沒有關係吧)作背景音樂,捎來一份別致的情懷,總算在完場前為電影多蘸上半分神采。

Saturday, 17 March 2012

一國雙城

年前,張經緯的第二齣作品《音樂人生》(觀後感;首作是以綜援家庭為題的《歌舞昇平》)在金馬獎得到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最佳音效三個獎,包括我在內很多人才開始注意他。兩年前,獲禁毒基金資助,拍了有關校本驗毒計劃的短片《墨綠嫣紅》。今年,推出有關香港人在內地子女居港權問題的《一國雙城》。

內地旅客來港消費,豪客來港買房或移居來港,跟本地人生活文化的差異造成挺多意識形態上不大不小的衝突。年初,北京某「學者」的「言論」,還有一段時間下來在香港社會上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社會問題,無可否認,越來越多香港人沒法較為理性、客觀去看待跟內地人有關的問題。

在片長僅 70 分鐘的《一國雙城》裏,導演的鏡頭之下沒有「蝗人」,全是實實在在的血肉之軀。影片講述原居於泉州市郊小鎮的女子瑛雪努力找回自己身份的遭遇。導演從 2006 年開始,一直跟蹤瑛雪的個案,直到 2011年。張經緯在某個訪問中表示,他在拍《歌舞昇平》時認識瑛雪,認為值得拍攝她的個案,從而開始了《一國雙城》這個作品。

瑛雪兩歲的時候,父親來到香港。八歲那年,母親也帶着瑛雪的兩個哥哥來了。當年礙於國家政策(不能舉家出國,要至少留下一個孩子,讓親人寄錢回鄉),不能申請瑛雪來港,這也是(間接)導致瑛雪得不到居港權的原因。

為了爭取香港人的身份,瑛雪跟前夫聚少離多,生下兒子後,前夫有外遇,賠了婚姻。後來跟前夫再生一個女兒,但心態改變了,就是前夫提出,也沒打算復婚。《一國雙城》表面講瑛雪爭取居港權的故事,也讓觀眾反思自己的身份,但影片的核心主題,其實是人和家庭。

導演訪問了瑛雪兩個兒時玩伴老師和小英。教授鋼琴的王老師因前夫有外遇而憤而離婚,她在鄉下出生,儘管讀過大學,倒也為自己的出身感到過自卑。小英已婚,育有一女,住豪宅,丈夫因為工作長期不在家,但她基本上對生活感到滿足,更似乎對有錢人包養小老婆不當一回事。這三個女人的家庭各有面貌,但從中可以看到,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是很難能可貴的。

瑛雪比較內向,表達能力不算很高,並不是自我中心的聒噪女人。她的友人王老師可是個性情中人。她在鏡頭前面真情流露,有其可愛之處。假如要找個女演員來扮演王老師,倒不覺得誰會比王老師自己來演更合適。

關於瑛雪,有兩段教觀眾印象特別深刻,一是她持雙程旅遊證來香港,靠兒子的綜援金來維持生活,每三個月要回內地辦證,長途跋涉,年年如是,確實吃苦受難(張經緯在某個訪問中說,幾個月前,瑛雪終於拿到香港身份證了)。另一是片末她抱着女兒,拖着兒子,在山墳之間尋尋覓覓,想找回祖墳,那正可能是她找尋自己身份的一個寫照。

Thursday, 15 March 2012

草食男の桃花期

日本漫畫的粉絲。這些年來,就是大學時向同學借閱了全套《男兒當入樽》,接着自己買了全部兩輯柴門文的《愛情白皮書》,讀了兩遍,然後就是直到最近開始追看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去看《草食男の桃花期》的優先場前,完全沒有聽說過這個人氣漫畫。晚上差不多十點鐘開場,臨場才知道片長達 118 分鐘,實在有點後悔答應去了。

看完,原來挺好玩,男主角森山未來其貌不揚,但在完場時,觀眾該都會覺得他有點可愛,表現真的出色。跟很多日本電影一樣,此片的美工和音樂都甚具水準,從故事到拍攝手法,《草》片並不是純粹的搞笑黃色男性愛情和性事的狂想喜劇。

本片改編自同名漫畫《桃花期》(モテキ),導演大根仁前年拍過電視版,男主角一樣是森山未來,當時原作者久保ミツロウ指定要大根仁執導。去年拍電影版,大根仁身兼編劇和導演,電影賣個滿堂紅,也讓森山未來拿了個最佳男主角獎。

主角藤本幸世(森山未來飾)31 歲,無錢、無理想、無女朋友,沈迷電玩,喜歡聽流行音樂 (J-Pop),也會在便利店看色情雜誌,觀其言行,不是「草食男」(對戀愛毫不積極主動的男子),而是「宅男」。一天,藤本突然決定找新工作,轉到網絡雜誌任潮流記者,老闆墨田リリー・フランキー飾)女人緣極盛,上司唐木素子真木よう子飾)常說髒話又有暴力傾向,其他同事也愛以藤本作為取笑對象。一天,藤本在 twitter 上結識了任職編輯的松尾みゆき長澤まさみ飾),馬上封對方為女神,但又不敢追求。反而松尾介紹藤本認識自己的設計友人枡元るみ子麻生久美子飾),枡元喜歡上藤本,二人甚至有了性關係。松尾和枡元令藤本很煩惱。墨田帶藤本去夜店消遣散心,藤本認識了仲里依紗飾)。藤本決定努力追求松尾,卻發現對方原來是已婚帥哥山下金子ノブアキ飾)的秘密情人。藤本踏入了「桃花期」(意指瘋狂吸引異性的風流日子),開心和煩惱齊來……

大根仁在片中使用了大量 J-Pop,儘管並非全部海外觀眾都對片中選曲耳熟能詳,但歌曲配合劇情,加上怪有趣的安排,例如向《心跳 500 天》[(500) Days of Summer] 致敬的「發花癲」街頭歌舞場面,或者配上 KTV 字幕等,都教人捧腹,是影片的一大亮點。

影片可說是森山未來的個人表演。他從小學過爵士樂和芭蕾舞,演話劇出道,表演功底紮實,那些搞笑浮誇的歌舞場面,他演來十分稱職。據說,他表示,拍攝此片時精神上十分疲倦。觀眾留心看的話,也當感受到藤本這個角色的精神狀態忽起忽落,確實不容易掌握,但森山未來做到了,也真的演得很不錯。

在一眾女角之中,長澤まさみ佔戲最重。她的角色經常笑臉迎人,其實因為愛情問題,內心並不平和。長澤まさみ在本片的造型和演繹讓我想起了林嘉欣,笑得甜,但有一顆不平靜的心。她和森山 2004 年時合演過《在世界中心呼喚愛》,那時候憑着討好的外型,她的風頭蓋過了森山。在《草》片中松尾一角也很搶鏡頭,不過明顯地,這次是森山的個人表演。

整體來說,這電影算挺好玩,對日本的次流行文化尤其感興趣的,可能會有更多的驚喜。

Tuesday, 13 March 2012

歐洲電影節 2012

晚才知道今屆歐洲電影節開始售票,位置比較好的票都賣了,曾經戲言,今年不看。結果,堅持不到一個小時,就匆匆買了四齣戲的票。

《我還沒有生日》(Das Lied in mir) 德國
泳運動員 Maria(Jessica Schwarz 飾)從德國智利途中,在阿根廷轉飛機時聽到一首以西班牙語唱出的童謠,Maria 竟然曉得跟着哼了一次,失神之際,證件丟了,被迫留在布宜洛斯艾利斯,索性嘗試尋找答案。Maria 把這事告訴在德國的爸爸 Anton(Michael Gwisdek 飾),Anton 馬上趕到阿根廷。Maria 原來生於 1970 年代末軍人獨裁的布宜洛斯艾利斯,直至三歲,一番輾轉,Anton 和太太把她領養,帶回德國……

《我》片讓我想起《母親的告白》(觀後感),但劇情和劇力遠不如《母》片。劇本對於主角出生的「黑暗」年代沒有太多的交代,女主角追尋生父母的下落,鍥而不捨,對養父猛生反感,也顯得過火了。後半部交代女主角離開阿根廷的經過,有點拖泥帶水,也語焉不詳。電影最富吸引力的大概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風光。

《基緣巧合》(Mine vaganti) 意大利
大利麵世家有個保守的爸爸,媽媽受制於中產禮教,姨母脾氣古怪,長女一肚怨氣、祖母常緬懷昔日跟小叔有緣無分的感情。爸爸打算將生意交兩名兒子打理。二子 Tommaso(Riccardo Scamarcio 飾)同性戀,想當作家事,決定在晚餐時「出櫃」,並先告訴哥哥 Antonio(Alessandro Preziosi 飾)。誰料 Antonio 搶在前頭公開自己(也)是同性戀。爸爸心臟病發,把 Antonio 逐出家門,下令 Tommaso 接管生意。Tommaso 無奈繼續隱瞞真正身份,接掌業務。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Tommaso 在羅馬的小男友跟三個同性戀友人登門造訪,令同時受到家族生意拍檔的女小開垂青的 Tommaso 左右為難……

此片熱鬧豐富,銀幕上美味的意式料理和蛋糕讓正在減重的我更覺飢腸轆轆。一班演員都挺生動有趣,但劇本和拍攝手法沒有一味通俗,整體而言,挺可觀。

《黑麵包》(Pa negre) 西班牙
景是 1940 年代初二次大戰後的加泰羅尼亞,甫開場便來一宗恐怖血案。Andreu(Francesc Colomer 飾)目睹同村孩子和爸爸慘死,小孩臨死前向 Andreu 說了鄉間流傳的洞穴魔怪的名字就斷氣了。不久,警方懷疑 Andreu 的爸爸 Farriol(Roger Casamajor 飾)是兇手。Farriol 逃亡,Andreu 給送到阿姨家中暫住。後來,Andreu 逐步揭開真相,同時也揭開一個牽涉到村鎮上多人的秘密……

Andreu 從爸爸的案件看到成人世界的爾虞我詐和互相爭奪的醜惡,稚子心靈也從此變質。Farriol 的黑暗過去則讓我想起《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中 Jake Gyllenhaal 的悲慘下場。

此片擊敗《我的華麗皮囊》(觀後感),代表西班牙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西班牙奧斯卡」Goya 電影獎囊括最佳電影、導演等九項大獎。電影的美工和配樂甚有水準,可惜大部份對白是配音的,怪彆扭的,影響了觀感。整體節奏較慢,中段有點拖曳,上星期六下午去看,曾經小睡片刻。

《我懷念的》(tatarak) 波蘭
於小鎮的 Marta(Krystyna Janda 飾),兩名兒子於二次大戰時參與華沙起義,戰死沙場。她的醫生丈夫對她有點冷淡。Marta 寂寞難耐,偶然遇上了比她年輕得多的俊男 Bogus(Pawel Szajda 飾)。後來 Bogus 為了討好 Marta,竟釀成意想不到的結果……

電影僅長 85 分鐘,劇本和拍攝手法談不上太精彩,比較特別的是導演加入了女主角以真實身份作的獨白,訴說她接拍本片之前,丈夫兼導演拍檔因病早逝。在戲中,女主角給兒子戰死和丈夫冷漠的陰影籠罩着,戲外則思念亡夫。

當年關錦鵬拍《阮玲玉》(觀後感),讓張曼玉以真實身份談跟劇情相關的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張曼玉以女演員的身份去談另一個時空的女演員阮玲玉的遭遇,有對比的趣味。但 Krystyna Janda 在本片的深情自白卻跟劇情距離甚遠,至少無法引起我的共鳴,或讓我感動。

延伸閱讀
歐洲電影節 2010
歐洲電影節 2011

Monday, 12 March 2012

桃姐

暖還寒的三月天,帶很少上戲院的老媽去看《桃姐》。早計劃問她要不要看,沒想到某天她讀完一篇有關《桃姐》的文章,她先開口跟我說想看這電影。

許鞍華的電影常拍小人物,很少渲染,點到即止。桃姐的故事有很多可以大加發揮的悲劇素材,但編和導都迴避煽情。也許,導演只想拍世情。

影片開首的字幕說,桃姐葉德嫻飾)家境窮困,年幼便送給養父母。養父在戰爭中死去,養母無力撫養,桃姐 13 歲時給託付李家。最初,桃姐服侍 Roger 的祖母。戰後回港,見證 Roger 母親(王馥荔飾演,金燕玲配音)嫁入李家,開始照顧 Roger(劉德華飾),後來也照顧過 Roger 姐姐(余文詩飾)的兒子 Jason(陳智燊飾),更見證 Jason 的孩子出生。桃姐經歷李家五代,共同生活六十年,不當這是一份工作,李家也視桃姐為家中的一份子。

桃姐晚年中風,行動不便,主動要求入住護老院,電影最多的戲份便是在護老院。編導沒把桃姐當成特別個案或賺人熱淚的悲劇人物,而是把她放在一眾面對生老病死的角色(護老院院友)中間。有時候是桃姐看人,有時候是別人看桃姐。護老院人來人往,但人人都殊途而同歸。

在護老院的其中一幕,腳步蹣跚的桃姐上廁所,突然有人在裏面暈倒,她的院友梅姑許素瑩飾)找不着桃姐。觀眾(包括我旁邊那個阿姨)都以為是桃姐出事,才看見另一個婆婆給送上救護車。桃姐目送婆婆離去,婆婆就這樣一去不回。

《桃姐》固然是桃姐的故事,但也跟她身邊的公公婆婆有關,尤其是(不同年紀的)女性。例如金姨的女兒(江美儀飾)回來收拾亡母的遺物,泣不成聲。她常埋怨母親只疼兒子,兒子卻從不探望母親,後來連母親的住院費也不付。梅姑只屆中年,因為長期洗腎而入住護老院,白髮老母常來探望。

其他院友戲份也不多,但他們的人生都教人好奇,像梁天飾演化名「校長」的院友,穿戴考究,會說英語,一看見水晶球音樂盒就出神,到底他怎麼流落到護老院去的?秦沛飾演的堅叔行動自如,十分活躍、風流,但他可有家人兒女?護老院主任蔡姑娘秦海璐飾演)忠於職守,春節也當值,讓同事放假,但桃姐問起她家人,她便一語不發。

在《桃姐》裏,很多人物也有心結或苦衷。說「很多」,是因為那些由名人客串的角色不算。

說回桃姐,本身也算有福氣,晚年得少爺 Roger 悉心照料,但那是慢慢轉變而來的。甫開場,李家老少早已移民,只剩 Roger 和桃姐。Roger 經常出差,甚至飯來張手,跟桃姐沒太多交流,出門也不辭而別。他從事電影業,工作忙,直至一次公幹回來發現桃姐中風,才注意到從小到大特別寵他的家傭原來已經很老了。

葉德嫻比桃姐當年要年輕至少十歲,通過化妝和肢體動作,把戲中那個忠心的老家傭演得活靈活現。劉德華的演出很內斂到位,儘管在某些小節仍不掩他的明星光芒,但或許那是天生的,難以完全抹掉。最重要的是他們兩人走在一起確實有上佳的化學作用。

這電影更多在說老人問題,像護老院的設備、空間、人員都不足夠。不良於行的老人在輪椅上一坐就是幾小時甚至一整天。院友吃飯、洗澡、休息、吃藥都是流水作業(有一幕是護理員同時給幾個老人餵飯)。不能埋怨護理員不專業或沒有愛心(電影也沒有對這個加以批判),但人老了送給護老院,沒法自理的話,有時候連一些基本的尊嚴也會慢慢地給磨蝕掉。有時候也想,將來老了,無兒無伴,大概也要踏上護老院這條不歸路。現在看《桃姐》,竟有點如示範表演似的。

從戲劇的角度來說,《桃姐》比較平淡,但這也可能是編導對於老弱病死的態度,縱然無奈,也得接受。桃姐臨終前,Roger 如期公幹。沒走完路的人還是要繼續往前走。Roger 沒對桃姐的彌留顯得異常執着,既豁達也成熟,也可能是他跟桃姐生活多年的默契。

在公映當天的晚上去看,不少人都帶媽媽或女性長輩來看。儘管片長 118 分鐘,劇情真的缺乏張力,觀眾還是看得挺投入的。大概就是因為電影說出了很多本來就在我們身上或周圍發生的人情和生活吧。

片中 Roger 帶桃姐出席首映禮,Roger 一身西服,到護老院去接悉心裝扮的桃姐,兩人互相稱讚對方好看。完場後,邊走邊聊,桃姐挽着 Roger 的手臂,鏡頭拍着兩人的背影,好不溫馨。現實中,老媽和我身上都沒有盛裝,難得老媽習慣早睡,一整場電影都專心地看。散場後,跟她打車,好能早點休息。我們沒有挽着對方的手臂,但至少在我心裏,那也是一個溫馨的晚上。

Thursday, 8 March 2012

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

時候看電視新聞(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初),最初她叫「戴查夫人」,後來才統一喚作「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還記得那時候外公外婆常常問幾個上大學的舅舅,到底在英國作主的是「事頭婆」(老一輩香港人對英女王的俗稱)還是戴卓爾夫人?有一段很短的時間,間中更會把英女王和戴卓爾夫人混淆!

電影《The Iron Lady》在香港上映,片名譯作《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起初覺得叫「鐵娘子」就好,「戴卓爾夫人傳」是畫蛇添足。然而,職業病發作,又想一下,也對,至少要年近三十歲的才會知道 Margaret Thatcher。假如說要對她的為人政績有點瞭解,恐怕又得再添五六歲,這個「戴卓爾夫人傳」還是需要的。

難說此片在香港會賣座很好,但一定引起不少人的注意,一來是這前英揆的政治生涯實在充滿傳奇,二來擔任女主角的是當代的神級電影演員 Meryl Streep(香港影迷愛暱稱她「梅姨」)。Meryl Streep 的其中一項絕技是模仿口音,加上在電影海報和預告片中看到神似的造型,對我而言,極有吸引力。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以倒敘方式回顧英國史上唯一女首相(也是西方國家中首位拜相的女性)戴卓爾夫人的一生。她考進牛津大學,肄業化學,自小受開雜貨店的父親的薰陶,對政治感興趣,長大後扶搖直上,打破傳統男性主導的政治體制,最終登頂,成為英揆。風光過後,晚年喪偶,回首前事:跟丈夫邂逅、相戀、結婚、從政、當選保守黨魁、拜相、大罷工、福克蘭群島戰役、黨內分裂、辭任首相、患腦退化症……

記得戴卓爾夫人的香港人該不會很滿意劇本完全沒有提到 1980 年代初的香港前途問題。影片只輕輕交代了她瓦解工會勢力,處理煤礦工人大罷工,還有愛爾蘭共和軍爆炸案等事件,全片着墨最深的是福克蘭群島戰役,以及勝仗如何讓她的仕途再上高峰。

執導的是《媽媽咪呀!》(Mamma Mia!) 的女導演 Phyllida Lloyd,她把女強人的傳記片包裝成愛情片(這方面跟《昂山素姬》挺像),背後有個支持自己的丈夫,彷彿是通過二人的愛情故事來見證英國近代的幾頁歷史。既由女性執導,自不乏女權主義的描寫。

昂山素姬也好,戴卓爾夫人也好,主角仍然在生,取材時自然得提高敏感度。然而,拍政治人物的傳記片,除了只追求娛樂的觀眾外,還有不少人是想看編導如何為歷史人物評定功過。這方面,《鐵》片是讓人失望的。真想多看鐵娘子的(歷史)故事,可以讀 John Campbell 為戴卓爾夫人寫的傳記《The Iron Lady-Margaret Thatcher, from Grocer's Daughter to Prime Minister》。

說回影片,以倒敘為主,中間有不少插敘,試圖通過不同的事件進入戴卓爾夫人的內心世界,但處理手法平庸,看來支離破碎,僅是個別場面略見妙趣或心思,例如看醫生時突然回復清醒,噴出一段條理分明鏗鏘有力的道理;美國領使企圖遊說英國不要發動福克蘭戰爭,但給鐵娘子情理兼具又帶點刻薄地駁倒了;後來作風越趨專斷,甚至當着全體內閣成員面前批改副手的議程。

以戲論戲,此片並不突出,僅憑「梅姨」一人之力扭轉乾坤,她的說話節奏、腔調、神情等模仿得栩栩如生。主角的特技化妝也值得稱讚。演丈夫的 Jim Broadbent 在大部份時間是以女主角的幻想和回憶方式出現,是守護女主角的幽靈,演繹也帶點舞台劇式的誇張。

總的來說,看《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就是看「梅姨」。

最後,順便回顧一下 Meryl Streep 十七次角逐奧斯卡的作品和戰績:
1978 配角,《獵鹿者》(The Deer Hunter)
   敗於《加州套房》(California Suite) 的 Maggie Smith
1979 配角,《克藍瑪對克藍瑪》(Kramer vs. Kramer),得獎
1981 主角《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敗於《金池塘》(On Golden Pond) 的 Katherine Hepburn
1982 主角,《蘇菲的抉擇》(Sophie's Choice),得獎
1983 主角,《施活的遭遇》(Silkwood)
   敗於《常在我心間》(Terms of Endearment) 的 Shirley MacLaine
1985 主角,《非洲之旅》(Out of Africa)
   敗於《豐盛之旅》(The Trip to Bountiful) 的 Geraldine Page
1987 主角,《紫菀草》(Ironweed)
   敗於《月滿抱佳人》(Moonstruck) 的 Cher
1988 主角,《黑暗中的呼號》(A Ctry in the Dark)
   敗於《暴劫梨花》(The Accused) 的 Jodie Foster
1990 主角,《歲月星塵》(Postcards from the Edge)
   敗於《危情十日》(Misery) 的 Kathy Bates
1995 主角,《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敗於《死囚 168 小時》(Dead Man Walking) 的 Susan Sarandon
1998 主角,《最愛是誰》(One True Thing)
   敗於《寫我深情》(Shakespeare in Love) 的 Gwyneth Paltrow
1999 主角,《弦動我心》(Music of the Heart)
   敗於《沒哭聲的抉擇》(Boys Don't Cry) 的 Hilary Swank
2002 配角,《何必偏偏玩謝我》(Adaptation.)
   敗於《芝加哥》(Chicago) 的 Catherine Zeta-Jones
2006 主角,《穿 Prada 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敗於《英女王》(The Queen) 的 Helen Mirren
2008 主角,《聖訴》(Doubt)
   敗於《讀愛》(The Reader) 的 Kate Winslet
2009 主角,《茱莉與茱莉亞-隔代廚神》(Julie & Julia)
   敗於《守護有心人》(The Blind Side) 的 Sandra Bullock
2011 主角,《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The Iron Lady),得獎

Wednesday, 7 March 2012

巴打旅痕團

概是因為《作死不離 3 兄弟》(3 idiots) 賣個滿堂紅,發行商再推出印度電影。《巴打旅痕團》(Zindagi Na Milegi Dobara) 一樣是大製作,但較諸其他很多印度電影片長動輒 170 分鐘或以上,它「才」157 分鐘,已經算是短篇製作。

電影的英文名叫 You Don't Get Life a Second Time,故事跟好萊塢《醉爆伴郎團》(The Hangover) 有點類同:出身富家當建築師的家炳(Abhay Deol 飾)跟同樣出身富家當室內設計師的 Natasha(Kalki Koechlin 飾)準備結婚。家炳想起跟兩個好友的約定,要來一次三人行的婚前狂歡旅行,地點選在西班牙。仁郎(Farhan Akhtar 飾)風流,搞創作,也偷偷寫詩,安俊(Hrithik Roshan 飾)在倫敦當金融經紀,賺錢至上。三人在旅途中還要為大家挑選一項挑戰自我的極限運動,分別選了潛水(安俊忌水)、跳傘(仁郎畏高)、奔牛。旅途上,遇上了美麗的兼職潛水教練 Laila(Katrina Kaif 飾),安俊和仁郎都心動,而醋罈子 Natasha 則懷疑家炳對自己不忠……

這電影彷如旅遊節目,把西班牙的名勝和文化特色如蕃茄節、奔牛節、佛蘭明歌 (Flamenco) 等一網打盡,主角的旅程就是一次豪華自駕遊,一方面再次顯示(部份)印度電影的製作條件和水平遠勝港片,另一方面也看到印度的貧富差距是多麼的厲害,一般老百姓甚至低下階層有機會看到此片,實在不知道有何感想。

說回電影,倒是寫出了友情(安俊和仁郎)、愛情(家炳和 Natasha、安俊和 Laila)和親情(仁郎的尋親記)的點滴。配以寶萊塢的奪目歌舞,教人看到印度的電影明星實在不容易當。

三個男主角,最搶鏡頭的是比較帥的 Hrithik Roshan,除了外型最討好外,戲份也比較多。演仁郎的 Farhan Akhtar 也不錯,他同時負責編寫本片的對白,真人跟戲中的角色一樣有創作才華。在片中促成這次旅行團的家炳 Abhay Deol 表現最穩紮穩打。

不曉得是不是現在印度的電影尺度開放了,以前男女主角在鏡頭前親熱,都是擁抱或耳鬢廝磨。許是我小驚大怪,在《巴》片中才第一次看見接吻鏡頭。

總的來說,《巴打旅痕團》景物優美,沒有奇謀,但有一點妙趣,不過可不如《作死不離 3 兄弟》那麼過癮,故事的寓意的也輕散一點,是製作比內容優勝。

Monday, 5 March 2012

失戀 33 天

電影於香港正式公映之前,曾經有兩次機會看《失戀 33 天》:第一次是去年十一月在北京,電影在內地公映一個多星期,口碑不錯,在王府井的電影院不容易買票;第二次是今年春節之前,發行商舉辦了一次優先放映,但公私兩忙,推卻了。

內地攝製的愛情片《失戀 33 天》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題材跟美國片《心跳 500 天》(觀後感)挺接近。拍攝手法就是大陸流行的那種都市愛情喜劇──節奏快、對白密,主角的生活水平和社交圈子都時尚亮麗,即使演員未必都是俊男美女,表面上卻有一份滿滿的自信。

《失》的所有青年人角色一開口都伶俐爽趣,精心計算的刻薄金句彷彿順手拈來,聽得懂跟得上的不免暗歎編劇的苦心才思,也質疑內地人是不是都那麼出口成文(儘管根據個人經驗,一般來說,內地人的表達能力確實較香港人優勝),聽不明白跟不上字幕的難保會越看越頭疼,認為內地的(愛情)電影都是無聊聒噪。

導演滕華弢是當紅電視劇《蝸居》的導演,本片確實拍得很生動,很有活力,以九百萬成本賺到了三億元票房收入,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商業神話。

片中的北京(三里屯)隱若流出大都會的魅力,沒有半點土氣。故事說挑剔而且頗「毒舌」的黃小仙(白百何飾)任職婚禮公司,發現好朋友跟自己拍拖七年的男友搭上了,大受打擊,後來跟娘娘腔的「賤男」同事王一揚(又名「王小賤」;文章飾)結上了歡喜冤家的情緣。

白百何佔戲最重,樣子雖然談不上漂亮,但演起來生動調皮,尚算討人喜歡,沒有因為火候失調而淪為人見人憎的「京女」(意即北京版的「港女」)。當然,編劇替角色塗上了卡通、童話等色彩的化妝,也幫了一把。文章演的「賤男」挺好玩的。在中國大陸的新世代小生之中,文章算是可塑性比較高的一個,而且接演的角色也算多元化,值得注意。

在去年中國電影展放映的《萬有引力》(觀後感),已經看過文、白二人搭檔,那是一個以飛機場為背景的短篇愛情故事。那一段的拍攝手法很賣弄,劇本也寫得不怎麼樣。

香港片《高海拔之戀 II》(合拍片)和台灣片《愛》都有大陸元素,但同時缺乏化學作用,沒有怎麼實際地提升影片的質素。《失戀 33 天》不是合拍片,但也招來了外援台灣的單眼皮演員王耀慶演出了一角。可以說,大陸演員的表演風格有時候比較誇張外露,台灣(電影)演員較重文藝內斂的氣質。王耀慶躋身於一班大陸演員之中,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演技也有點給比下去了。

總的來說,片長 102 分鐘的《失戀 33 天》算是不錯的通俗娛樂。有影評人把它跟徐靜蕾自導自演、同樣改編自網絡小說的賣座電影《杜拉拉升職記》(觀後感)比較,《失》比《杜》顯得紮實而生動多了。

Friday, 2 March 2012

我兒子是惡魔

初知道《我兒子是惡魔》(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這齣電影是因為女主角 Tilda Swinton 賽前曾經是熱門的影后候選人。四年前,Tilda 憑《敵對同謀》(Michael Clayton) 以黑馬姿態擊敗了《七人一個卜戴倫》(I'm Not There) 的 Cate Blanchett 奪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今年她沒有晉身影后五強。合理嗎?今屆五名候選女主角,還沒有機會看 Glenn Close 的《Albert Nobbs》,Meryl StreepMichelle WilliamsViola Davis 入圍都算合理,剩下《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的 Rooney Mara,演技不如 Tilda Swinton 那麼純熟,但造型有足夠的突破,可能因此而看高一線,得到了頒獎禮入場券。

此片是英國女導演 Lynne Ramsay 的作品。有點賣弄技法,不停在現實和過去之間徘徊,整體的節奏有點慢。

故事非常簡單,事業有成且愛遊歷四方的 Eva(Tilda Swinton 飾)跟 Franklin(John C.Reilly 飾)結合並誕下了兒子 Kevin。這孩子面對父親時乖巧,但從小就非常敵視媽媽,不只凡事對着幹,還好像洞悉 Eva 的心思和弱點。十六歲那年,Kevin 在就讀的中學一手策劃冷血大屠殺。Kevin 下獄,Eva 則盡受死者家屬的欺侮……

電影沒有怎麼交待 Kevin 這個惡魔是怎樣育成的。劇本說,Eva 意外懷有 Kevin,但從懷孕到 Kevin 出生之初,她都顯得抗拒。不曉得是不是 Eva 這點負面情緒微妙地傳送到 Kevin 的心中,而讓他養成極富顛覆性和暴力的性格?或者說,Eva 性格上的一些缺點,例如刻薄,都遺傳給 Kevin,只是孩子赤裸裸地以令人恐懼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電影開始不久,有人給獨居的 Eva 的房子潑紅色油漆。Eva 去面試、走在街上,還有上超市購物,遇上死傷者的家屬,都會受到很不友善的對待。這電影看得不很投入,因為 Eva 這些可憐的遭遇都源於一點:她繼續住在發生慘劇的小鎮。就是為了可以繼續探望下獄的惡魔兒子,也可以搬到離案發的社區遠一點。在慘劇之後,Eva 變得有點神經質,跟生孩子之前帶點不羈的性格相差很大,也有點超乎想像。

演兒童 Kevin 的 Jasper Newell 和少年 Kevin 的 Ezra Miller 都有優異的演出,他們臉上的邪氣不是裝模作樣,而是真的教人不寒而慄。

前幾年曾經走紅過一陣子的「醜樣綠葉王」John C.Reilly 演好好先生,在影片後段揭示他也有不老實的地方。只是可能囿於劇本,Franklin 一角總是顯得平和忍讓,演員也就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

年過半百,外型讓人一見難忘的蘇格蘭女星 Tilda Swinton 在這戲的演出沒有讓人失望,卻也少見光芒。這麼說吧,就是她入圍了今年的金像獎,也不是得獎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