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2 March 2012

桃姐

暖還寒的三月天,帶很少上戲院的老媽去看《桃姐》。早計劃問她要不要看,沒想到某天她讀完一篇有關《桃姐》的文章,她先開口跟我說想看這電影。

許鞍華的電影常拍小人物,很少渲染,點到即止。桃姐的故事有很多可以大加發揮的悲劇素材,但編和導都迴避煽情。也許,導演只想拍世情。

影片開首的字幕說,桃姐葉德嫻飾)家境窮困,年幼便送給養父母。養父在戰爭中死去,養母無力撫養,桃姐 13 歲時給託付李家。最初,桃姐服侍 Roger 的祖母。戰後回港,見證 Roger 母親(王馥荔飾演,金燕玲配音)嫁入李家,開始照顧 Roger(劉德華飾),後來也照顧過 Roger 姐姐(余文詩飾)的兒子 Jason(陳智燊飾),更見證 Jason 的孩子出生。桃姐經歷李家五代,共同生活六十年,不當這是一份工作,李家也視桃姐為家中的一份子。

桃姐晚年中風,行動不便,主動要求入住護老院,電影最多的戲份便是在護老院。編導沒把桃姐當成特別個案或賺人熱淚的悲劇人物,而是把她放在一眾面對生老病死的角色(護老院院友)中間。有時候是桃姐看人,有時候是別人看桃姐。護老院人來人往,但人人都殊途而同歸。

在護老院的其中一幕,腳步蹣跚的桃姐上廁所,突然有人在裏面暈倒,她的院友梅姑許素瑩飾)找不着桃姐。觀眾(包括我旁邊那個阿姨)都以為是桃姐出事,才看見另一個婆婆給送上救護車。桃姐目送婆婆離去,婆婆就這樣一去不回。

《桃姐》固然是桃姐的故事,但也跟她身邊的公公婆婆有關,尤其是(不同年紀的)女性。例如金姨的女兒(江美儀飾)回來收拾亡母的遺物,泣不成聲。她常埋怨母親只疼兒子,兒子卻從不探望母親,後來連母親的住院費也不付。梅姑只屆中年,因為長期洗腎而入住護老院,白髮老母常來探望。

其他院友戲份也不多,但他們的人生都教人好奇,像梁天飾演化名「校長」的院友,穿戴考究,會說英語,一看見水晶球音樂盒就出神,到底他怎麼流落到護老院去的?秦沛飾演的堅叔行動自如,十分活躍、風流,但他可有家人兒女?護老院主任蔡姑娘秦海璐飾演)忠於職守,春節也當值,讓同事放假,但桃姐問起她家人,她便一語不發。

在《桃姐》裏,很多人物也有心結或苦衷。說「很多」,是因為那些由名人客串的角色不算。

說回桃姐,本身也算有福氣,晚年得少爺 Roger 悉心照料,但那是慢慢轉變而來的。甫開場,李家老少早已移民,只剩 Roger 和桃姐。Roger 經常出差,甚至飯來張手,跟桃姐沒太多交流,出門也不辭而別。他從事電影業,工作忙,直至一次公幹回來發現桃姐中風,才注意到從小到大特別寵他的家傭原來已經很老了。

葉德嫻比桃姐當年要年輕至少十歲,通過化妝和肢體動作,把戲中那個忠心的老家傭演得活靈活現。劉德華的演出很內斂到位,儘管在某些小節仍不掩他的明星光芒,但或許那是天生的,難以完全抹掉。最重要的是他們兩人走在一起確實有上佳的化學作用。

這電影更多在說老人問題,像護老院的設備、空間、人員都不足夠。不良於行的老人在輪椅上一坐就是幾小時甚至一整天。院友吃飯、洗澡、休息、吃藥都是流水作業(有一幕是護理員同時給幾個老人餵飯)。不能埋怨護理員不專業或沒有愛心(電影也沒有對這個加以批判),但人老了送給護老院,沒法自理的話,有時候連一些基本的尊嚴也會慢慢地給磨蝕掉。有時候也想,將來老了,無兒無伴,大概也要踏上護老院這條不歸路。現在看《桃姐》,竟有點如示範表演似的。

從戲劇的角度來說,《桃姐》比較平淡,但這也可能是編導對於老弱病死的態度,縱然無奈,也得接受。桃姐臨終前,Roger 如期公幹。沒走完路的人還是要繼續往前走。Roger 沒對桃姐的彌留顯得異常執着,既豁達也成熟,也可能是他跟桃姐生活多年的默契。

在公映當天的晚上去看,不少人都帶媽媽或女性長輩來看。儘管片長 118 分鐘,劇情真的缺乏張力,觀眾還是看得挺投入的。大概就是因為電影說出了很多本來就在我們身上或周圍發生的人情和生活吧。

片中 Roger 帶桃姐出席首映禮,Roger 一身西服,到護老院去接悉心裝扮的桃姐,兩人互相稱讚對方好看。完場後,邊走邊聊,桃姐挽着 Roger 的手臂,鏡頭拍着兩人的背影,好不溫馨。現實中,老媽和我身上都沒有盛裝,難得老媽習慣早睡,一整場電影都專心地看。散場後,跟她打車,好能早點休息。我們沒有挽着對方的手臂,但至少在我心裏,那也是一個溫馨的晚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